第一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2011年12月12日,我上了一节轮教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我认为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以知识为载体和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实际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得出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能够体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生产,并服务于社会。
(二)探究新知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先复习幂的意义及相关的概念,引导学生很快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分析法则的特点及注意问题,然后再做大量的变式练习巩固这个法则,有判断题、选择题;公式有正用及逆用;底数从正数到负数,从整数到分数;底数从数到单项式,再到多项式;学生可抢答、板演,最后再归纳总结,课堂上热闹,听课老师也满意。这样的教学能收到一定的甚至是比较好的效果,课堂也较容易驾驭。我想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重新设计这节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先让学生独立试一试,计算两个具体的同底数幂的乘法,并且要说出每一步的理论根据。这可让学生犯了难,一般来说,学生觉得计算容易说理难,得结果容易写过程难,忽视作题的根据。我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我个人认为,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平时注意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要求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代数、几何题都必须言之有据。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规律?同学们经过思考和讨论,不难得到相应的结论。再进一步提出问题:是否所有的同底数幂相乘都有这个结论呢?请每位同学各自举一个同底数幂相乘的例子。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大部份同学仿照前面举出了底数是正整数的例子,也有同学举出底数是负整数和分数的例子,甚至还有的同学举出了指数是负数的例子。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以肯定后,说明目前仅将指数限定为正整数,底数是不加限制的。师生一起研究每组代表所举出的例子,验证这些例子也符合这个结论,并向学生调查有没有不符合这个结论的?向学生提出:就以上的讨论,我们能否理直气壮地说:对于所有这类情况都有这一规律呢?又不可能去一一加以验证,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有效的方法。有的小组提出:验证底数为a的时候,结论成立。顺势提出:如果指数不是特殊的数,又如何 解决这个问题呢?各小组讨论得出:可用字母m、n表示两个指数(其中,m、n都是正整数)。
最后让学生想一想:若指数为任意的正整数m、n,am•an等于什么?让学生猜想并验证。请一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解,从而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表述法则。在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过程中,不动声色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逐步展开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幂的意义,发展了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并且学会了与同伴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举例及应用
首先出示例1.请三位同学上台演板,其余的同学在下面做,师生共同点评。强调解题格式,就第3小题三个同底数幂相乘情况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推广。这里的推广,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法则的认识,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接着出示判断题,把同底数幂的乘法必须满足的条件与同类项的合并、a的指数等知识综合在一起,也是加深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认识,起到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最后进行提高练习,两个底数变为互为相反数、底数拓展为多项式、指数用字母表示。可能是前面知识的遗忘,也可能是本堂课作的铺垫不够,学生理解得不太好。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作为一名教师,以前我们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根本不需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只要知道知识的结果就可以了。课改以后,教师要被学生牵着走,教学内容侧重于动手实践,形式侧重于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旧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2.注意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注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包括方法)的地位。在这节课上,我努力成为课堂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努力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把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是根据大量有关运算归纳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规律的得出是通过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本节课的教学是按照“特殊—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展开的。
4.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思维严密、言必有据、解题规范、一丝不苟,展示教学的特殊魅力。提高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终身受益。
5.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这节课的课件很简单,没有象通常的公开课那样把所有的过程都做上去,象放电影一样。由于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因此,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不能丢,课改以后仍要坚持精讲精练。本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
1.时间上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过于细致,花费时间偏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宽裕。
2.由于是重点班的学习,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应用,应进一步的拓展。作为老教师多年教学养成的坏毛病,就是一个婆婆心,生怕有一人不懂。不想让一位学生掉队。这就是我的优点,更是我的缺点。其实,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准备了逆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等拓展性知识,由于时间限制来不及展开了,只能留待下一节课完成。
3.在教学中遇到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而大部份学生可能 遗忘时,应独立复习,作好教学铺垫。第三组练习,底数互为相反数时,要学生体会转化的教学思想,而转化的关键要看指数为奇数还是偶数,对学生估计过高,认为这个问题不在话下,而这恰恰成为本课教学中的“拦路虎”。
4.学生分组时,按自然小组分,造成各小组实力不均衡。应该按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重新分组,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总之,反思这一节课,应该说是有得有失。得的自然要继续努力发扬。失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尝试、体会,并逐步改正。通过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勤于进取。
教 学 反 思
东 关
中
学
刘爱花
第二篇:教学反思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田冬琴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功体验为主,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以防物极必反。
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的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的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当今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如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思想上的),要教好学生就不会那么容易。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我对自己教授本课基本上是满意的,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改进。
《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田冬琴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公式法则课,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带着问题思考本节课,更容易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这组计算是以前的知识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完成,进一步让引导学生推导(ab)的三次方和(ab)的n次方。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我上了“积的乘方”一节后,在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部分学生对符号的确定有问题,一部分学生忘记了包括符号在内的每个因式都要乘方的法则,因而出错。教学时,我就针对此问题做过强调,未能在板书上做反复演练,学生印象不是很深,当布置作业后,学生在练习时,已经模棱两可了。事后,我静下来反思,为什么学生对积的乘方理解是那样的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得出:1,、法则理解不到位。
2、积的因式模糊不清。
3、符号应该视为因式的一部分。这样把原因找出来了,然后又去向学生核实,从学生那里求证真实的出错原因。下来之后,我精心研究设计补救方法,对全面几种问题根源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练习题,设计难点突破口,设计解释语言等等环节。又一节课后学生理解掌握了,还总结出来对“积的乘方”理解上的新的见解,很多感悟。从本节教学反思,让我体会到了如下的几点:第一、不能把学生看得很聪明,该下细的地方就要反复讲解。第二、对难点问题要析出几条线、不同角度加以说明。第三、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只有这样细心、耐心对待难点问题,学生才学得过手,也使得学生揣摩学习的基本方法。
今后我的备课和上课还得重新审视方方面面,务求让学生学得过手,让学生从完全依赖教师过度到不完全依赖教师就是一个进步。学无止境、贵在坚持,经常反思、经常总结,快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公式法分解因式》教学反思
田冬琴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田冬琴
教师的成长在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下面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得失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11.3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第一课时。角平分线是初中数中重要的概念,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性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二、学生情况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借助于课件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法和法学
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课件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如在角平分线的画法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对比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进行作图,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证明。为了解决角平分线的性质这一难点,我通过具体实践操作、猜想证明、语言转换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连贯性。
其次,我在讲解过程中突出了对中考知识的点拨,并且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价值。
再次,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实践操作---交流探究---练习与小结---拓展提高,这样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像采用这种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本节课的不足
本节课在授课开始,我没有把平分角的学具的建模思想充分传达给学生,只是利用它起到了一个引课的作用,并且没有在尺规作图后将平分角的学具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的关系两相对照。在授课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些低估,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大包大揽,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在教学中总是以我在讲为主,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还有太多的不足,以后不仅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
田冬琴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课上我设计了三个练习:
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
3、给帆船设计三角形的船帆。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发挥自己的智慧进行帆船的设计。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课改之后我们在很多时候都看到有小组合作,有的小组合作目的性强,有实效,而有的小组合作却如走马观花,走过场。本节课的小组合作我用了两次,却都能切实体现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新授课中的小组合作“摆三角形”,学生分工明确,参与性强,而练习中的小组合作却能集众人智慧,全面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对这堂课的教学,我也有不少遗憾之处。
1、教学设计不够精巧,平淡无奇,没有波澜,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是不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没有高于教材而是过分拘泥于教材。
2、对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的处理:以3cm,5cm,8cm的小棒摆三角形时,全班有两个同学认为这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在教学时,我叫了两个中的一个上台展示,由于准备的小棒有厚度,她上台确实摆成了,此时我怕耽误教学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只是叫了另一个认为能摆的成三角形的同学上台展示了,并就三角形的定义强调了一下。因此,我在另一个班教学时及时调整了方法让他们在纸上画一画,在交流讨论,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3、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学生在思考“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条短边的和比另外一条边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当时由于我考虑到为后面的“任意”二字做铺垫,并没有对学生的这个答案做过多的评价。其实这是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一种最优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田冬琴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而我所讲授的是第一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SSS)》,它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是难以成功的,况且对学生以后学习几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实践操作,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认真备课,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首先我让学生动手剪两个三角形使其全等,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地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然后以“配玻璃”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怎么画一个三角形就能和剪的三角形全等?你认为至少需哪些条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在课堂上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二、重点关注:“一个条件、“两个条件”包括的情形,以及不能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自行找出(或老师引导)。通过这节让学生实践,形成认知。
三、认真设计了“边边边”定理判定的演示,形成直观印象,课前我准备了每两根长短相同的6根小木棍,让学生摆成两个三角形,猜一猜是不是全等?后通过重合验证所猜结论,以及所需的结论。
四、利用尺规画一个三角形和手中剪的三角形全等,引导学生试着画图,并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确的画法,以学生的画图为主,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践中获得“SSS”条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概括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在难点的突破、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以后教学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1)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如纸、剪刀、圆规等),分组时,优差互补,让人人学有所得。(2)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虽然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但少数后进生仍然不理解。(3)要多列举学生中的案例,如:补全损坏的三角形。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考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平台,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这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田冬琴
等腰三角形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轴对称的一个重点,也是本章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动手与观察、实验、猜想、几何推理证明相结合的一课。
开始上课我让学生先进行一个数学活动,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然后用剪子一剪剪出一个三角形,再将其展开,让学生观察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并说出它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要研究的内容即这节课的课题“等腰三角形”。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概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结论必须通过大胆猜测、判断和归纳。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中,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我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或多人利用手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再进一步论证来研究几何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与运用,教师只是从旁引导,并给予一定的帮助与纠正。
但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发现这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果在课堂中,不是由我提出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等腰三角形来观察、猜想两个底角的关系,让学生观察、猜想折痕还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图形去发现等腰三角形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的话效果会比由教师提问的更加的好,更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去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武康中学
马洁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3、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4、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功体验为主,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以防物极必反。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的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的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当今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如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思想上的),要教好学生就不会那么容易。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我对自己教授本课基本上是满意的,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改进。
第四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1
同底数幂乘法是我本周开设的一节教研课,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其进行相关的计算,此外培养学生的探索归纳能力和向学生渗透有关的数学思想是本课的另一目标。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以“观察——归纳——概括—巩固”为主要线索,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发展。从本节课的教学反馈来看,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在观察、计算、思考、交流、总结,思维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结中找出两者的区别,从本质上理解同底数幂乘法,合作精神得以培养,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拔高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时间较仓促,梯度不够,今后还应加强研究和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规律(性质)的过程,然后理解其运算性质,并能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课堂发言和练习来看,学生在探究其性质时,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符号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本节课采取了导学案教学模式,并对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把课本内容设置成了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合作探究中能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全体参与,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不仅重过程而且重结果,重应用。课前我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在指导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不停地做出各种判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探究;提问不仅有序、有提示、有鼓励、有启发、问在有疑之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了这几点:(1)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2)负数、分数乘方加括号(3)法则逆用要灵活(4)指数不写是1。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幂的意义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得出这一性质,这一过程比较顺利,效果满意。学生在完成教材中的例
一、例二时,正确率较高。为了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也将同底数幂乘法、乘方运算以及整式加减集中运算经行辨析,学生基本上也能辨认清楚。在此基础上接着对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逆运用进行探索,以上的教学环节,实施流畅,效果满意。
回顾这一节课,这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进度把握的比较好,而且条理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很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后面的练习题的设计,缺乏新颖,没有难度的变化,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忘记了返回刚开始情景导入中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另外课堂语言要注意规范和简练。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变式,要有梯度。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作为一名新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进行反思。多学习教学理论,争取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有所突破。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2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的学生则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
3.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地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较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得有趣、易懂。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的要求大大提高。当今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如不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要教好学生不是那么容易。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我对自己教授本课基本是满意的,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改进。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采取了探究性教学,很好的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即“问题情境 引导探究 运用结果 ”。 并对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确定问题情境时,有条理、有目的,并且具有可控性;在引导探究中能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全体参与,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不仅重过程而且重结果,重应用(进行多种变式练习)。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在指导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不停地做出各种判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探究;提问不仅有序、有提示、有鼓励、有启发、问在有疑之处.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本节课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 (2)负数、分数乘方加括号(3)法则逆用要灵活 (4)指数不写是1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大家曾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采取了探究性教学,很好的.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即“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运用结果”。并对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确定问题情境时,有条理、有目的,并且具有可控性;在引导探究中能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全体参与,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不仅重过程而且重结果,重应用(进行多种变式练习)。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在指导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不停地做出各种判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探究;提问不仅有序、有提示、有鼓励、有启发、问在有疑之处.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本节课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
(2)负数、分数乘方加括号
(3)法则逆用要灵活
(4)指数不写是1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大家曾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5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注意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注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包括方法)的地位。在这节课上,我努力成为课堂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努力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把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是根据大量有关运算归纳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规律的得出是通过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本节课的教学是按照“特殊-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展开的。
3.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思维严密、言必有据、解题规范、一丝不苟,展示教学的特殊魅力。提高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终身受益。
本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
1.时间上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过于细致,花费时间偏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宽裕。
2.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应用拓展,由于时间限制来不及展开了,只能留待下一节课完成。
3.在教学中遇到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而大部份学生可能遗忘时,应独立复习,作好教学铺垫。对学生估计过高,认为不是问题的恰恰成为本课教学中的“拦路虎”。
4.学生分组时,按自然小组分,造成各小组实力不均衡。应该按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重新分组,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总之,反思这一节课,应该说是有得有失。得的自然要继续努力发扬。失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尝试、体会,并逐步改正。通过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勤于进取。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6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乘方,已经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这为本课奠定了基础,但时间过长,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进行适当的复习。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对幂的意义的理解、运用和深化。整式的乘除法是代数部分的基础,它为后面学习方程,函数做了准备。
本节课首先复习底数、指数、幂、乘方的意义,然后由一道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得出算式:1014×103,即:1014×103等于多少呢?引出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然后再让学生完成几道练习题,做完之后再提问:你们通过练习题发现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其意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悟”出数学的一般性规律——同底数幂的乘法。在学习完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之后,在实际练习中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规律(性质)的过程,然后理解其运算性质,并能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课堂发言和练习来看,学生在探究其性质时,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符号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
回顾这一节课,这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进度把握的比较好,而且条理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很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后面的练习题的设计,缺乏新颖,没有难度的变化,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不
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忘记了返回刚开始情景导入中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另外课堂语言要注意规范和简练。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变式,要有梯度。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作为一名年轻的新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进行反思。多学习教学理论,争取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有所突破。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7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现总结如下:
1.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情绪饱满,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较好地做到共同参与、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良性竞争。
2.在知识呈现的各个环节,按照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进行了有效的梯度设计,学生能够按照一个科学的思路,有条理地进行探索。班上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够积极思考,“逐步攀登”,到达目标。“过关”阶段,在保证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生自主选择任务,进行挑战,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真正做到以人(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体验,他们要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不同的思维过程,也会经历好奇、紧张、疑惑、困难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我做到积极鼓励、小心呵护、正确引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促进了学生身心全康发展。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8
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幂的意义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性质,这一过程比较顺利,效果满意。学生在完成教材中的例一、例二时,正确率较高。为了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也将同底数幂乘法、乘方运算以及整式加减集中运算经行辨析,学生基本上也能辨认清楚。至此,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同底数幂运算,幂的底数可以是“任意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如(a-b)2*(a-b)3,训练学生的整体思想,学生掌握情况良好。接着对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逆运用进行探索,由练一练的第4题:(1)a7*a=a12 ; (2)an*a*a()=a2n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一直am=8,an=32,求am+n的值(习题8.1第4题)。以上的教学环节,实施流畅,效果满意,但是在最后探索将不同底的幂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时,感觉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课后我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觉得主要是因为:“课堂内容安排过多,学生练习不足,精力有限”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一个运算性质,然学生理解很容易,但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有很多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我在备课时就挖掘了很多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评价手册以及补充习题当中备受关注的题型。如最后的“探索将不同底的幂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可是却事与愿违,由于大容量的课堂,造成教师讲解的过多,而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不足,面对运算性质,教师提点固然重要,但唯有自己多练,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运算能力。
同时,在一节课的45分钟内,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上课已经是上午第四节),听了半节课下来,已经感到疲劳,在这样的状态下,讲解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必然使学生理解困难,事倍功半。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总之,一节课45分钟,不能求全、求难,而是要关注所有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学得才牢靠。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9
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幂的意义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性质,这一过程比较顺利,效果满意。学生在完成教材中的例题时,正确率较高。为了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也将同底数幂乘法、乘方运算以及整式加减集中运算进行辨析,学生基本上也能辨认清楚。至此,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同底数幂运算,幂的底数可以是“任意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思想,学生掌握情况良好。接着对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逆运用进行探索,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流畅,效果满意,但是在探索将不同底的幂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时,感觉学生理解困难。
课后我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觉得主要是因为:“课堂内容安排过多,学生练习不足,精力有限”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一个运算性质,然学生理解很容易,但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有很多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我在备课时就挖掘了很多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补充习题当中备受关注的题型。如最后的“探索将不同底的幂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可是却事与愿违,由于大容量的课堂,造成教师讲解的过多,而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不足,面对运算性质,教师提点固然重要,但唯有自己多练,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运算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总之,一节课40分钟,不能求全、求难,而是要关注所有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学得才牢靠。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也是开学第一天第一节课的内容。学生们的上课精神饱满,充满了战斗力和挑战力,此时,再给学生讲讲春节的故事和笑话,于是这节课在笑声中轻轻松松的度过了,学生掌握的也非常好。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这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幂之后有关的一节课,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又考虑到部分学生对于幂的有关概念已忘,为此,引入新课前,共同回忆幂的意义,并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和阐述自己理解的概念。为新课奠定了一定基础后,我提出了关于宇宙的一个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同学们,谁知道光的速度约为多少米/秒?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你能知道比邻星距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吗?设置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
通过做一做、议一议,归纳总结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紧接着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的应用,包括基本知识点的应用,也包括能力提高的训练,也有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判断题、选择题和变式题。最后,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留作业。
整个设计突出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发现运算法则。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探索过程中主动生成。
本节课我采取了探究性教学,即“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运用结果”的教学模式,并对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深入探究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较好地做到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在知识呈现的每一个环节,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进行了有效的梯度设计。班上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够积极思考,完成适合自己的目标。
学习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幸福,享受成功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快乐,拥抱成功的幸福,获得掌声的幸福。
不足之处:
1.课堂节奏有点快,部分学生思考的慢有点跟不上。
2.在练习环节,学生对于判断题、选择题和基本运算解决的很顺利。但是,对于变式题,整体效果并不是很好,一部分学生没有考虑是否是同底数就运算了。
努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制定适合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每一节课中让学生完成属于自己的目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总之,一节课45分钟,不能求全,求难,而是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学得才牢靠。
第五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1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乘方,已经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这为本课奠定了基础,但时间过长,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进行适当的复习。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对幂的意义的理解、运用和深化。整式的乘除法是代数部分的基础,它为后面学习方程,函数做了准备。
本节课首先复习底数、指数、幂、乘方的意义,然后由一道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得出算式:1014×103,即:1014×103等于多少呢?引出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然后再让学生完成几道练习题,做完之后再提问:你们通过练习题发现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其意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悟”出数学的一般性规律——同底数幂的乘法。在学习完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之后,在实际练习中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规律(性质)的过程,然后理解其运算性质,并能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课堂发言和练习来看,学生在探究其性质时,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符号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
回顾这一节课,这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进度把握的比较好,而且条理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很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后面的练习题的设计,缺乏新颖,没有难度的变化,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不
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忘记了返回刚开始情景导入中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另外课堂语言要注意规范和简练。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变式,要有梯度。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作为一名年轻的新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进行反思。多学习教学理论,争取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有所突破。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2
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幂的意义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性质,这一过程比较顺利,效果满意。学生在完成教材中的例题时,正确率较高。为了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也将同底数幂乘法、乘方运算以及整式加减集中运算进行辨析,学生基本上也能辨认清楚。至此,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同底数幂运算,幂的底数可以是“任意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如(a-b)2x(a-b)3,训练学生的整体思想,学生掌握情况良好。接着对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逆运用进行探索,由a7xa( )=a12 ; (2)anxaxa=a2n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已知am=8,an=32,求am+n的值。以上的`教学环节,实施流畅,效果满意,但是在最后探索将不同底的幂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时,感觉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课后我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觉得主要是因为:“课堂内容安排过多,学生练习不足,精力有限”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一个运算性质,然学生理解很容易,但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有很多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我在备课时就挖掘了很多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补充习题当中备受关注的题型。如最后的“探索将不同底的幂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可是却事与愿违,由于大容量的课堂,造成教师讲解的过多,而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不足,面对运算性质,教师提点固然重要,但唯有自己多练,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运算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总之,一节课40分钟,不能求全、求难,而是要关注所有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学得才牢靠。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3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的学生则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
3.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地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较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得有趣、易懂。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的要求大大提高。当今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如不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要教好学生不是那么容易。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我对自己教授本课基本是满意的,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改进。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也是开学第一天第一节课的内容。学生们的上课精神饱满,充满了战斗力和挑战力,此时,再给学生讲讲春节的故事和笑话,于是这节课在笑声中轻轻松松的度过了,学生掌握的也非常好。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这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幂之后有关的一节课,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又考虑到部分学生对于幂的有关概念已忘,为此,引入新课前,共同回忆幂的意义,并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和阐述自己理解的概念。为新课奠定了一定基础后,我提出了关于宇宙的一个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同学们,谁知道光的速度约为多少米/秒?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你能知道比邻星距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吗?设置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
通过做一做、议一议,归纳总结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紧接着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的应用,包括基本知识点的应用,也包括能力提高的'训练,也有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判断题、选择题和变式题。最后,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留作业。
整个设计突出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发现运算法则。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探索过程中主动生成。
本节课我采取了探究性教学,即“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运用结果”的教学模式,并对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深入探究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较好地做到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在知识呈现的每一个环节,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进行了有效的梯度设计。班上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够积极思考,完成适合自己的目标。
学习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幸福,享受成功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快乐,拥抱成功的幸福,获得掌声的幸福。
不足之处:
1.课堂节奏有点快,部分学生思考的慢有点跟不上。
2.在练习环节,学生对于判断题、选择题和基本运算解决的很顺利。但是,对于变式题,整体效果并不是很好,一部分学生没有考虑是否是同底数就运算了。
努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制定适合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每一节课中让学生完成属于自己的目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总之,一节课45分钟,不能求全,求难,而是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学得才牢靠。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5
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幂的意义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性质,这一过程比较顺利,效果满意。学生在完成教材中的例一、例二时,正确率较高。为了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也将同底数幂乘法、乘方运算以及整式加减集中运算经行辨析,学生基本上也能辨认清楚。至此,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同底数幂运算,幂的底数可以是“任意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如(a-b)2*(a-b)3,训练学生的整体思想,学生掌握情况良好。接着对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逆运用进行探索,由练一练的第4题:(1)a7*a=a12 ; (2)an*a*a()=a2n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一直am=8,an=32,求am+n的值(习题8.1第4题)。以上的教学环节,实施流畅,效果满意,但是在最后探索将不同底的幂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时,感觉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课后我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觉得主要是因为:“课堂内容安排过多,学生练习不足,精力有限”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一个运算性质,然学生理解很容易,但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有很多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我在备课时就挖掘了很多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评价手册以及补充习题当中备受关注的`题型。如最后的“探索将不同底的幂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可是却事与愿违,由于大容量的课堂,造成教师讲解的过多,而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不足,面对运算性质,教师提点固然重要,但唯有自己多练,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运算能力。
同时,在一节课的45分钟内,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上课已经是上午第四节),听了半节课下来,已经感到疲劳,在这样的状态下,讲解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必然使学生理解困难,事倍功半。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总之,一节课45分钟,不能求全、求难,而是要关注所有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学得才牢靠。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采取了探究性教学,很好的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即“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运用结果”。并对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确定问题情境时,有条理、有目的,并且具有可控性;在引导探究中能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全体参与,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不仅重过程而且重结果,重应用(进行多种变式练习)。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在指导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不停地做出各种判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探究;提问不仅有序、有提示、有鼓励、有启发、问在有疑之处.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本节课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
(2)负数、分数乘方加括号
(3)法则逆用要灵活
(4)指数不写是1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大家曾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采取了探究性教学,很好的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即“问题情境 引导探究 运用结果 ”。 并对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确定问题情境时,有条理、有目的,并且具有可控性;在引导探究中能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全体参与,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不仅重过程而且重结果,重应用(进行多种变式练习)。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在指导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不停地做出各种判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探究;提问不仅有序、有提示、有鼓励、有启发、问在有疑之处.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本节课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 (2)负数、分数乘方加括号(3)法则逆用要灵活 (4)指数不写是1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大家曾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8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现总结如下:
1.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情绪饱满,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较好地做到共同参与、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良性竞争。
2.在知识呈现的各个环节,按照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进行了有效的梯度设计,学生能够按照一个科学的思路,有条理地进行探索。班上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够积极思考,“逐步攀登”,到达目标。“过关”阶段,在保证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生自主选择任务,进行挑战,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真正做到以人(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体验,他们要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不同的思维过程,也会经历好奇、紧张、疑惑、困难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我做到积极鼓励、小心呵护、正确引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9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3、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4、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
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功体验为主,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以防物极必反。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10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注意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注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包括方法)的地位。在这节课上,我努力成为课堂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努力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把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是根据大量有关运算归纳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规律的得出是通过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本节课的教学是按照“特殊-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展开的。
3.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思维严密、言必有据、解题规范、一丝不苟,展示教学的特殊魅力。提高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终身受益。
本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
1.时间上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过于细致,花费时间偏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宽裕。
2.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应用拓展,由于时间限制来不及展开了,只能留待下一节课完成。
3.在教学中遇到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而大部份学生可能遗忘时,应独立复习,作好教学铺垫。对学生估计过高,认为不是问题的恰恰成为本课教学中的“拦路虎”。
4.学生分组时,按自然小组分,造成各小组实力不均衡。应该按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重新分组,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总之,反思这一节课,应该说是有得有失。得的自然要继续努力发扬。失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尝试、体会,并逐步改正。通过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勤于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