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作文辅导教学案例浅析
做良心 做教育
语文作文教学案例浅析
作文是小学必考的一道大题,但是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写作文。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小朋友对作文不感兴趣。那么在上作文课时,如何才能做到既让小朋友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知识,又提高小朋友的写作兴趣呢?我在教学作文这版块时,进行大胆创新的尝试,融入图画表达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写人这类体裁是小学阶段必讲。在学校教学上,老师们都习惯了把方法罗列出来,然后逐个举例说明。这整个过程都是老师在灌输知识点,学生的参与度较少,也就难以激起他们的兴趣。以下是教学此类作文时我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采取三个步骤——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先告之学生下次作文课的主要内容,要求他们整理学过的写作技巧,准备好至少一篇优秀的记事文章。课中,首先检查预习的情况,结合讲义,点评他们整理的写作技巧,一定要肯定他们的努力,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能力。然后引导他们选择一个最喜欢的人,通过简单的笔触勾勒出喜欢的人的画像。再加进一两件比较能突出人物的事件,用图画来呈现提纲,然后根据学生所画的内容,概括出段落大意,理顺学生思路。最后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看图作文,由于很多学生都抗拒随堂作文,此时只要求他们口头作文即可。最后一步就是课后了,因为画图作文完全是从他们熟悉的范围中选材,让他们参与到创作的过程里,所以他们一般都会十分喜欢这样的作文课。课后一般都非常愿意把作文写出来。那么在分析作文的时候,就要注意把他们写的好地地方挑出来,仔细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我把此方法称为画图作文。画图作文能通过语言和图画相结合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上述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呆板地接受知识。整个一对一教学过程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另外加上老师的适当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活跃思维,让他们真正在快乐的气氛中学有所获。整个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上述的教学方法主要源于以下的教学理念: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现在学生出现厌学或学习疲软状态,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唤醒和培养学生的学
做良心 做教育
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他们学习的参与度。从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到,我们从学生整理的写作技巧出发,引出所要学习的新内容,通过图画具化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学生自己准备写作技巧,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
二、寓教于乐
现在的学校课堂教育大多沉闷呆板,很难激发到学生的快乐情绪。这也是导致了学生讨厌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就应该尽量调节好课堂气氛,因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非常乐意地“说”作文。上述的教学片断,我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构思。让他们动手把脑海中的图像通过画画和口头表达出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能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欣赏学生的作文
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分四个等级,不论你的学生是属于哪个等级,作为老师都应该发现他们文章中的亮点。被欣赏的孩子更容易激化学习的兴趣。正因为他们在学校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很多时候都不主动去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个世界上没有愚笨的学生,只有懒惰的老师。所以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要多重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你真切的关注和重视。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小试牛刀
班级姓名
(1)我们的课外生活可真是丰富多彩。有打篮球的,写作业的,玩游戏的,还有看课外书的。
(2)我们的课外生活可真是丰富多彩。瞧!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打乒乓球,打得汗流浃背;有的同学在写作业,写得认认真真;有的同学在玩游戏,玩得兴高采烈;还有的同学在看课外书,看得津津有味。
比较两个句子,你更喜欢那个句子,为什么?仿写
---------------------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片段2:
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
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希望是;希望
是;希望是 ……
片段3: 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主旋律。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
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
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
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艰苦的战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流血;意味着密集的空袭;意味着震颤的爆炸。
------2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心境,是宽容对人,是淡定处事,是知足常乐,是心胸广阔,是笑看风云。-
片段5: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旅游观光区,一家三口正高高兴兴地坐在缆车上观赏周围群山的风景。突然缆车绳索断裂,三个人随即掉入水潭,说时迟,那时快,爸爸用双手将女儿举过头顶,努力举出水面。女儿才没被水淹没,而她最爱的爸爸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她……
事后,小女孩时时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这痛苦中有思念,有愧疚,有伤心。如果,此刻你就在小女孩的身边,你会怎样安慰这个小女孩呢?请用上排比句。
思考并书写。
------写作三字经:
写真话,露真情;按顺序,条理清;
大胆写,内容丰;精心拟,题目醒;
好词句,添色彩;巧想像,作文灵。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设计思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片段1:
师:(大屏幕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评论:导入直接入题,既节省时间,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对一般的陈述句和排比句进行了比较,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妙处。)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大屏幕展示句子)
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希望是
;希望是
;希望
……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评论:用学生熟悉的春天的景物作为此排比句的原材料,再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打开了,相应的精妙的句子应运而生。无不另人为他们质朴的童心拍手叫好,学生把自己所说的排比句写在作文本上,读着这和儿歌一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特别有兴趣)片段3: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 难道友谊
……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评论:此过程通过对排比句中另外的修辞手法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了排比句只是一个架子,在这个框架内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学生在补充句子的同时,通过同学及老师赞许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觉,找到积极发言的快乐。同时也找到了拿捏文字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课程资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四、因时间关系,本课只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语言魅力。还要靠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利用课程资源,增加练习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排比句的印象。巩固学生运用排比句的能力。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1000字]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
—《掌声》教学片段的启发
案例主题
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关键词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教学中思想感情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可以独立运用活跃的最小言语单位。
抓关键词进行语文教学是由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决定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作者的意图,学习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要依靠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才能够得以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特别是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因为关键词句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是由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对重点字词把握的基础上。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可以为我们的朗读起到提示作用,读好关键词句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情境描述
这天的语文课,我上的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掌声》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教学过程中,通过抓重点词句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包括表达方式的训练,有感情朗读训练,在读中悟,以悟促读。例如有这样一个片段的教学:
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1、课文读完了,从这篇课文中挑选了三小段话,谁能读一读?(屏幕出示下列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2)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三小段话中,有哪几个词写了英子的动作?(指名回答描写英子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坐、来到、离开、低、站”)
坐、来到、离开、低、站都是非常普通的动作,可是英子的这些动作与我们正常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吗?(分别加了‘默默地’、‘早早地’、‘最后’、‘立刻’、‘慢吞吞地’。教师板书)
2、体会这些动作背后英子的内心情感。
(1)英子的这些与众不同的动作背后都有自己的想法。(屏幕出示第一小段话)你知道英子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为什么总是早早地来又最后一个走?(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她默默地坐着的时候心里又会有些什么想法呢?(学生回答)读了这一小段,你觉得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自卑 忧郁)
(2)(屏幕出示第二小段话)在讲故事时,当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英子,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此时她又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英子的自卑、胆怯)
(3)(屏幕出示第三小段话)最后,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这时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英子的矛盾、痛苦、无奈和不自信)
3、过渡:多么可怜的孩子!此时英子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矛盾,她是多么不想上台表演啊!可是,没办法,今天是一位新老师,而他对英子的一切又是一无所知,英子不得不上台表演。按理说,英子应该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有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快乐童年,和大家一起在操场上游戏,在舞蹈房跳舞,在林荫道上散步,在公园里游玩,可是她却没有!因为小儿麻痹症让她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总是觉得别人会笑话她,她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她甚至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多么可怜、多么自卑、多么不幸的一个孩子啊!面对这样一位与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不幸小女孩,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
4、屏幕出示课文英子上台讲故事前的部分。
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把英子讲故事之前的部分读一读,试着读出你刚才的心情来。(指名试着把自己的心情读出来,读时配乐)。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5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刚才,我们就是通过抓住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希望同学们学会这种表达方式。
学生能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透彻,深深感受到英子的忧郁和自卑,这样一个人后来变得开朗、自信。学生就能对于掌声的含义理解到位。
教学反思
1、探索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升华体验的方法。比如移情体验法、创设情境法、联想法、填补空白的方法等。课文是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的,避免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文字表面,情感浮于浅层,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可触的,可体验的语言,无疑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增强体验,提高实效。
2、洞悉中段语文课文中语素内涵,挖掘课文语境中的关键词句。能精确找到每课的关键词句。
3、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升华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和提升的复杂体验,而学生的主体体验正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
在本课中我主要体现的是:训练点一定要集中,就是通过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上述的情境描述中这三个句子都是描写英子在掌声前的样子,每句中都有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这三处描写我抓了,也训练了学生找出有关英子当时神态、动作,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英子的情感,最后再读找出的句子,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英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之,抓关键词句进行细读感悟,有利于更好的训练语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
—《掌声》教学片段的启发
作者单位:胜利桥东小学
作者姓名: 贺 莉 荣
荐荐二2014下
语
文
教
案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阅读短文《程门立雪》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多同学都理解的是杨时“立雪”的行为,这一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尊敬老师、求知好学的人。可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却说:“我觉得杨时有些傻!”顿时,课堂上议论声一片。孩子的理由是,杨时“立雪”,万一冻坏了身子,不但自己难受,还会影响他的学习,那老师就得给他单独补课,老师的休息时间就没有了,从这点说,他也没有尊敬老师。
这个学生不同于“标准答案”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虽然与文章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思想有所不同,但他的理解、联想也是根据文章本身所隐含的内容而展开的,合情合理,还体现了一丝人情味,怎能用“标准答案”将其否定掉呢?于是我说:“你能为杨时的身体健康着想,是个细心的孩子。我想,要是杨时听了你的这番话,肯定会衷心地谢谢你的!让我们为班里的这个细心体贴的同学鼓掌!我觉得这样一个小小的鼓励,充分尊重了学生,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形成很有益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是在显示他们的个性魅力,展示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我们单纯地去否定其他看法或含糊地置之不理,那么将使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陷入困境,这会是语文教学上的失误。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一门技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动脑,用方法、用行动来提高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也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