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无文字教学
1、无文字教学
不用文字教学很有挑战性但很有用。学员被视觉世界包围,当面对书面文字的时候会进入“关闭”模式,特别是那些有阅读困难的学员会受到更大的挑战。某一职业领域的学员或许会发现很难将他们工作的理论部分结合到实践中去。对于许多人,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这项活动鼓励图画,照片或者其他图片代替语言文字。只用图片教学可以让你的课堂更有趣得到更多注意力——因为你不能仅仅读出视觉内容来帮助你的学员。
做什么
1.选择一堂你之前用传统方式仅仅用文字形式交流的课。2.考虑特定的部分和内容怎样可以被图片代替。这或许是文学象征或者是隐喻的象征来代表一个点。
实践建议
· 图片可以插入展示软件例如PowerPoint。
· 图片可以一次展示一张或者按照时间顺序一起展示。· 一系列照片按照计划顺序排列会比较有效果。
· 将选定的音乐与图片结合会让一堂课有多重感官体验。· 教师可以解释和拓展这些图片,或者学员可以被要求给出自己的解释。这可以又有趣又吸引人,通常更能深入学员的内心——他们的想法,观点,能力来与之前的学习联系起来。
· 如果室内没有设备,图片可以被打印出来然后分发给小组使用。· 收集一系列图片,明信片或者杂志图作为资源库。通过使用相同的照片但是不同的问题来达到分化的目的。
· 储存并编号图片可用来解决问题,例如,学员可以识别做什么样的活动当图片按顺序排列。
注意!
· 将教师的“保护毯”文字从课堂中拿走可能有危险!因此,从小处开始!只是将某一点,概念或者一堂课的部分开始。· 如果你足够勇敢只用图片教完一堂课,最好在课程最后,学员和教师都得到一份备用的手册。
· 学员或许不能理解,最好简单介绍下通过图片学习的意义。· 征询版权统一并且寻求建议,或许图片或者照片有版权限制,特别是从网上得到的。· 如果你或者你的学员给别人拍照,最好得到别人的许可。
变通
· 课程开始前,学生进教室时,按顺序循环播放图片。这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提供一个视觉焦点,并且激发兴趣。· 在开始展示图片作为引言的一部分。
· 最后展示精选图片来巩固学习,让学员解释并给出反馈。
· 做一个临时画廊——将图片成簇摆放或者用线性顺序排列让学生自己观看,或者成组成群,在房间内转圈参观。
· 用你或者你学生拍摄的相片会留下巨大的印象。
· 一个“摸彩袋”游戏可以有两个箱子,一个是照片,一个是一般问题,例如,谁,什么,哪里等等。学员选择一张图片在选择一张问题卡。然后学员与小组分享他们的答案。
案例
· 商务研究——学员可以为一个产品制作模型,拍照并写一个市场计划。· 跳舞和戏剧——学员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随机图片,用动作和哑剧解释。· 英语——学生随即得到图片,然后他们创作性写作。一个“摸宝袋”系统可以用于分配,例如,学员可以把从一个包里捡出两张图片。
· ESOL——学员被邀制作一个视觉地图使用一系列图片或者当地地标,例如,计生的急诊室,市政厅还有超市。成对工作,学院使用他们的地图来时间他们的交流技巧。· 头发和美容——学员可以考虑使用现有名人的照片来鉴定可以用于外表的产品和技巧。· 休闲研究——学员在特定区域研究假期景点可以有许多照片来代表顾客群,例如;家族,青少年,两个大人并探索特定群体的选项。
· SLDD——学员或许会从不同部分中得到技巧。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照片和图片来代表这些部分,例如“制作三明治”“清洗牙齿”还有“布置桌子”。· 运动——学员分析一系列不同运动活动的照片,并且识别利用的主要能量系统,例如伸展/充分伸展/屈体。
· 基础学习——学员得到基础设施度照片,并被要求给出风险评估。这对职业课程的学员尤其合适,(美发沙龙,建筑位置,厨房)或者基础成分的主体(实验室,工程地质,保护环境)。
接下来?
Caviglioni,O., Harris, I.and Tindall, B.(2002)Thinking skill and EyeQ: Visual Tools for Raising Intelligence.(思考技巧和眼睛问题:提升智力的视觉工具)Stafford: Network Educational Press.这本书包含了使用例如思维地图和图象组织的想法和准则。
展示软件例如PowerPoint“形式大于内容”。将文本专程关键点。这在以下书籍中讨论: Adams,C.(2006)PowerPoint,habits and classroom culture(习惯与教室文化),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8(4):389-411.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通常有图片库,这些可以游泳,无版权限制,能搜索到。
第二篇:《无笔画》教学设计1
《无笔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界中具有天然纹理的景物,欣赏这些纹理别具特色的美感.培养学生从生活 中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2.学习对印的方法,利用水彩、水粉颜料加水后流动的特性,探索对印技巧,创作出色彩变幻、肌理美观的无笔画;培养学生探索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对印的方法和步骤;创作出色彩变幻、肌理美观的无笔画.
教学难点 把握色彩加水后流动的特性,探索对印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无笔画教学范画及作画工具材料等.
学生:纸张、水粉颜料、调色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冰纹、木纹、水纹、石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物体的纹理.
2.欣赏作品:《青山绿水》《秋色浸染》.
3.冰花晶莹的天趣,水流迂回的流畅,木纹变化的浪漫„„这些自然天成的形态,像一首首朦胧诗,似一幅幅抽象画.这节课我们也要试着制作纹理. 揭示课题“无笔画”.
二、观察分析,探究方法
1.自主学习,钻研教材
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了解对印的过程.
2.② 在其中一半用颜料随意涂教师讲解作画步骤
① 准备表面光洁的纸张对折.画.(可以用点、线、面)③ 可以采用多种涂色方法.(涂色、刷色、洒色、滴色)④ 颜色未干时,把另一半纸紧贴在画面上轻轻压印. ⑤打开画纸.用不同的手法(如:揉搓、多次快速打开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3.教师示范(现场示范)
① 现场演示对印方法和步骤. ② 讲述要点.
A. 纸张上着色要用到涂色、洒色、点色等多种手法,合理使 用水分,让色彩交融,以获得多变的肌理效果,达到生动与变化的效果.
B. 纸张上的色彩要有深浅(明暗)的对比,同时要注意色彩 的调和.
C. 印制的时候,要随时观察效果,可以反复对印.
三、实践操作,体验乐趣
1.尝试用水粉颜料对印的方法制作一幅抽象画,根据画面效果取适合的题目.
2.作业要求:① 水分把握得当,颜料的干湿,流淌的变化. ② 颜色搭配合理,能够取得需要的色彩效果.
③ 能掌握对印的方法与技巧,注意揭画时的速度和停顿.
四、作品展评
1.展示作品,说说自己喜欢的纹理效果.
2.我们以前还学了吹画、喷洒、拓印等方式,同学们在课后还可以尝试更多的方法来创作无笔画.
教学后记:
第三篇:关爱无1
关爱无限
晴朗的天空下,操场上同学们在玩游戏,吵吵嚷嚷的,现在是上午第二节课的大课间。
我们几个同学在打乒乓球,突然来了一个高球,罗文一拍子下去,没打着球,却打上了我的眼睛。我痛得大喊,使劲地跺脚。我不敢睁开眼睛。同学们马上跑过来问我:“你没事吧!”“痛不痛”。
我感觉到眼睛热热的,心想:“坏了,眼睛流血了!”果然。当我把手拿开时,同学们惊叫了起来:“你眼睛流血了!”我听后心里咯噔一下,心里直冒冷汗。“找班主任李老师去。”罗文说着跑去找班主任。
这时,我心里七上八下的,非常害怕。很快,李老师来了,看到我的眼睛,他惊得嘴巴张开成了“O”型。他马上给我妈妈打了电话,然后一边安慰我一边陪我去卫生院。我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妈妈会说什么呢。我们到医院时,妈妈也心急如焚地赶到了。医生说:“没事,就擦破了点皮儿。”妈妈和李老师这才松了口气。
下午,我去学校继续上课。同学们看到我的伤时,喧闹的教室很快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过来安慰我:“疼吗?”“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罗文拉着我的手说:“对不起,都怪我不小心。”我说:“没关系,我不怪你
看到大家这么关心我,我心里暖暖的,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荡漾在我的心田。
有一次,我生病了,爸爸知道后马上用他那陈旧的摩托车把我送往医院。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外面下着大雪。走了一段,爸爸突然停下来了,问我有没有冷,我说:“没有。”爸爸便继续开往医院,快到医院时,我忍不住打了个哈欠,被骑车的爸爸知道了,他又停下来,把外套脱下来给我穿,说: “傻孩子,会冷也不知道说。”终于到了医院,下了车,我们就进去了,一位医生给我看了病,对爸爸说:“要屁股打针。”我一听大哭起来,爸爸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孩子,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啊,你连打一下针都流泪,是不是男子汉!”我听了这话,马上觉悟过来,不再哭了。雪还在下,我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记得那是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一个小女孩正背着书包往家走,走着走着,下起雨来了,秋雨像颗颗珍珠,洒落人间,点点滴滴,晶莹明亮,无情地打在小女孩的脸上、手上、背上......路上只有她一个人,她拼命的往家里跑,突然,小女孩摔了一大跤,跌进水坑里,满身是水,她哭了起来,正在这时,王老师骑着车来了,他下了车,把小女孩扶了起来,亲切地问道:“你没事吧?”“我没事,谢谢您!”小女孩的眼里流出了希望的泪花。“我送你回家吧!”说着就把小女孩抱上了车。就这样他们踏上了归途,还伴着绵绵的秋雨。
时间
懂事的时候
上学前
去年
今年
上个月
上星期
最近
„„
地点
家里
学校
邻居家
外婆家
公车上
大街上
商店里
„„
人物
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
老师同学
不认识的人
„„
好的题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爱的奉献
给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爱在我身边
让座其实并不难
当钱被大风刮飞时 两种态度
刻在心上的记忆
„„
教学目标:
1、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注意把事情写完整
2、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
2、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在这些人中有你熟悉的人,有你喜欢的人,有你佩服的人,有你感动的人„„相信他们中一定有一个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愿意把这个人介绍给大家认识吗?
2、人与人相处,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想一想,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学生自由发言)
3、这次习作我们可以写哪些人?要特别注意写出这个人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4、是啊,人间处处有真情,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揭示课题《写相互关爱的事情》。
5、指导审题,读习作提示
(1)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3)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
6、前几天,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体现人们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二)激发情趣,情景再现: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他身上还有许多许多特点,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看,更应用心去体会。比如前两天,我在咱们的校园中,看到一位同学的事儿,让我特别感动,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表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同学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来到学校,大家都往教室走去,却无人发现小龙的脚受伤了,他一瘸一拐的上着楼梯,突然滑倒了,这时小钟急忙走过去,一把扶起小龙说:“你没摔到吧,上楼梯要小心。”小龙连声道谢:“你真好,你真好!谢谢你!”小钟把小龙扶回教室,刚坐到座位上,就听见同桌叹气道:“又是我值日,又轮到我扫寝室,要是有分身术就好了!”小钟说。“我帮你扫教室吧!”“真的呀,你真是我的救星啊!真是太好了”同桌一边说一边跳起来)
师: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这位同学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师:刚才的一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小钟,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也让我们敬佩。
二、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一)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个大千世界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你的亲人、老师、同学„„你认为谁最值得尊敬、佩服,什么事让你感动?这次,咱们比一比,看看谁说的人最了不起,他的事迹是不是也能让其他同学们都感动呢?(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心中最感动的人)
2、师:什么人值得感动呢?这就缩小了写作的范围,因为你熟悉、认识、有过接触的人不见得都感动。因此,就要思考要写的这个人一定做过令人感动的事,给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或者是这个人的品质高尚,使人从心里感动他(她)。
生:同学之间互相说说自己最感动的人的事例。
3、大家讨论:“我”为什么写他(她)?他(她)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事让“我”感动?(小组内互相讨论后,集体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来选择材料。)
4、仿照例文,学习表达。
(1)我们选择好了要写的人以及选取好来典型的事例,那么怎样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呢?请同学们回顾本组课文。(出示《穷人》一课有关片段)
(2)小结写作方法:①通过事情刻画人物,从而表达真情:注意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5、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各自选取的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并评价。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章法导写。为了帮助大家写好这次作文,现在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你可以这样来构思:
开头先概括特点,点明人物身份。如:让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张老师,他对学生十分关心爱护。中间是重点段,描述具体事例。具体描述张老师怎样关心爱护学生的事例。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两件事。要写出生活的细节,注意把人物的活动描述的活灵活现。
结尾抒情赞美:张老师,你这种关爱学生、热爱学生的品质,深深地打动里我,你是我最敬佩的人。
2、佳作引路。为了帮助大家习作,老师特意带来了一篇佳作,供大家学习参考。读一读下面的佳作,说一说你学会了那些好方法。
(1)【片段展示】(2)组织讨论: 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②文中的事例表现了人们的什么品质的? ③这一件事写的较具体地方在哪里? ④你学会了什么?
第四篇:1无利害关系承诺书
无利害关系承诺书
:
我公司为独立法人单位,现参加你单位 工程的投标,我公司与你单位不存在控股、管理关系等利害关系,特此承诺。
我公司对本承诺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投标人:
法定代表人:
****年**月**日
第五篇:无衣(教案1)
《秦风•无衣》(教案1)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
抓住“岂曰无衣” 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
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四、特点(先找异同)
1、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2、重章复唱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同仇”:一起抗击敌人;“偕作”:一起行动起来;“偕行”:一起上战场:共同仇敌,而共同行动,最终一齐奔赴战场。
三方面连贯起来,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
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五、主题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六、补充:
问: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
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
(预习中已经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能熟读)
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这题很难。很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生逐渐找到感觉)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很形象。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
3、(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学生猜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精彩。教师建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的一个解释,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历经千山万水~~~~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间很长,先用音乐感怀爱人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是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子估计忍不住了。靠,都学会了我的这招!)
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眉毛。尽管往美出想。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浅薄了。《氓》的教训。
5、不罗嗦。排比,有力量。(教师抛出术语: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语气加强,语意拓深。(联系关雎的情感表达)
6、不可换。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先思想再行动。(那能不能换132呢?这问题问倒很多人,因为23两段
都是写行动的,换换好象也没关系。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背,下课
无衣 百科名片
无衣是诗经中的篇名。名为无衣的有两篇。其一《诗·唐风》篇名。《诗序》说是赞美晋武公的作品。曲沃武公攻灭晋侯缗,占有晋国,其大夫请求周王正式任命他为晋侯,并作此诗赞美之。其二是《诗·秦风》的篇名,讲述的是秦地的民风。
目录
诗经选 注释秦风 唐风 翻译秦风 唐风 赏析
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记载诗经选
注释 秦风
唐风
翻译 秦风
唐风 赏析
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记载 展开 编辑本段诗经选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编辑本段注释 秦风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唐风
七: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虚数,言衣之多也。
子:此指制衣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音路,六节衣。
燠:音“玉”,暖热。
编辑本段翻译 秦风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唐风
难道我无七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合身又吉利!
难道我无六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好看又温暖!编辑本段赏析
慷慨激昂的请战书——《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
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
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岂曰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吗?”回答:“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话外之音,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编辑本段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记载
伍子胥与申包胥是八拜之交。伍子胥逃难时,遇申包胥。
员曰:“昔桀纣见诛于其
臣,惟无道也。楚王纳子妇,弃嫡嗣,信谗佞,戮忠良,吾请兵入郢,乃为楚国扫荡污秽,况又有骨肉之仇乎?若不能灭楚,誓不立于天地之间!”包胥曰:“吾欲教子报楚,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又陷子于不孝。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谊,吾必不漏泄于人。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子能危楚,吾必能安楚。”(见《东周列国志》第72回 棠公尚捐躯奔父难伍子胥微服过昭关)
后伍子胥破楚,掘平王墓,鞭之三百,复求昭王,以报父兄之仇。申包胥遂求救于秦哀公。——
包胥请命愈急,哀公终不肯发兵。于是,包胥不脱衣冠,立于秦庭之中,昼夜号哭,不绝其声。如此七日七夜,水浆一勺不入其口。哀公闻之,大惊曰:“楚臣之急其君,一至是乎?楚有贤臣如此,吴犹欲灭之;寡人无此贤臣,吴岂能相容哉?”为之流涕,赋《无衣》之诗以旌之。诗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与子同仇。
包胥顿首称谢,然后始进壶飧。秦哀公命大将子薄、子虎帅车五百乘,从包胥救楚。(见《东周列国志》第77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吴师楚昭王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