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15篇

时间:2019-05-15 05:1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1》。

第一篇: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1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了解《左传》→熟悉背景→疏通课文→掌握字词句→了解结构美→欣赏游说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第 一

一、导入解题 1、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左传》常识: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转》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它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5、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历史事件。(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疏通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播放录音朗读,学生听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读。

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情节及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氾

②多音字:朝(zhao)

逢(páng)(人名逢孙)

学生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先自己疏通文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然后师生共同解疑,归纳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

总结字词句:

重点字词

1、夜缒而出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

7、夫晋,何厌之有

8、阙秦以利晋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0、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否定副词)(那个人)

12、不知(通“智”)

13、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军:驻军,名词作动词

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形词作动词

3、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数词作动词

4、既东封郑。封:以……为边界

5、夜缒而出。夜:在夜里,连夜名词作状语

6、与郑人盟。盟:结盟,名词作动词

文言句式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理于晋。(介词结构后置)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

通假字1.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明智2.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高兴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供给、提供4无能为也已。已:矣

5、何厌之有。厌:餍,满足

6、焉用亡郑而陪邻。陪:倍,增加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2、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词多义若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知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明智。失其所与,不知

能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说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通“悦“。秦伯说

辞推脱,动词。不辞劳苦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鄙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到,动词。辍耕之垄上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无意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三、整体感知情节

1、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梳理情节: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智退秦师

晋师撤离

3、练习:试用一副对联概括各部分内容。

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勇士闯虎穴,巧言退亲师。

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试着背诵课文。

第 二

一、复习检测

指名翻译下列句子:

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在一个

的晚上,被放到

的城外,走进了

的秦营,这需要

何等的勇气!

2.自主思考: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晋、郑矛盾,与秦无关。为下文叙事埋下伏笔。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亡郑不利于秦;存郑有益于秦;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不仁,不知,不武。

小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3、人物形象归纳:

(1)、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三、合作探究

(一)、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乐还是狐狸)?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二)、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

1、请大家朗读第三小节,注意读出语气。

2、简要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为何能够成功。

A、烛之武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以往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

B、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他奉命去游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到好处。

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烛之武为什么能够退“秦师”?

1.佚之狐慧眼识英雄。

2.郑伯从谏如流,诚恳道歉。

3.烛之武不计前嫌,能言善辩,抓住矛盾解决问题。

4.秦穆公权衡利弊。

5.晋文公清醒冷静,审时度势。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作业题。

3、预习下一课。

第二篇: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 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一.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2.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3.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4.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5.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第三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C、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指导。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原名为《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第一课时

要点:熟读文章,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

一、教学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检测预习:

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ã)秦 秦伯说(yuâ)

逢(páng)孙

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e、(晋文公)亦去之。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3、结合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解决学生疑难问题。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背景补充: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小结全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三、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一、整理文中特殊文言现象。第二课时

要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翻译文中重点语句。一 重点词讲解

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1余船以次俱进。

2富国以农,拒敌恃卒。3文以五月五日生。

4扶苏以数谏故,子使外将兵。5以其无礼于晋。贰:1且贰于楚也。

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蜀之鄙有二僧。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既:1既东封郑

2又欲肆其西封 3封豕长蛇

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国事衰微 4见微知著 与:1失其所与,不知

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3与人刃我,宁自刃 4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5蹇叔之子与师 若: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二 学生上黑板总结文中特殊文言现象。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2)秦伯说。(说,同“悦”。)(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3.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4.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3)省略句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三 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四 集体诵读全文

五课后作业:复习文中知识点

第四篇: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ã)秦 函(hán)陵 秦伯说(yuâ)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四: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读一读,背一背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二)讲解第二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读一读,背一背

五:文言小结

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n古今异义 贰 是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烛之武)辞曰(烛之武)许之、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n虚词 以、之、也、矣、六:小结本节课 七:作业

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n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n3、背诵1、2段,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一:复习旧课。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检查背诵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三:串讲导读第四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四:烛之武形象探讨:[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小结本节课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六:课后作业

1. 译课文三四段,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复习旧课 1.译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2.检查背诵

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

(二)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③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 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1. 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四:小结本节课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预习《勾践灭吴》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第五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一、目标引领:

1.了解《左传》的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破解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采用学生自学、小组互助和全班交流小结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

关键指点: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学程引领

抓住“利”,抓住各国皆为本国利益着想的心理来游说,游说的技巧就在于此。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

列出烛之武的游说层次:

围郑

郑既知亡

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

以退为进 亡郑

晋厚秦薄

阐明利害

动摇秦军

反面说理 存郑

君亦无害

诱之以利

拉拢关系

正面说理 援史

朝济夕设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 看今

阙秦利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析事推理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动之以利、晓之以理,而非据理质问、苦苦哀求。夸张手法突出事态变化之速,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烛之武能说服秦伯退兵,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利用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春秋无义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深入作者的精神境界,知其褒贬好恶),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秦国与郑国无怨仇。秦晋联盟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秦晋之好,其二是秦国也想借机扩张土地,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因而秦伯一旦发现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自己时,就必然认识到晋是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学程之二:结合原文语句分析本文人物的形象

明确:烛之武: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他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佚之狐:能洞明事理,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下载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1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1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课前积累: 拗断 ǎo 捭阖bǎi 稗官bài 包庇 bì 针砭 biān 粗糙 cāo 谄媚 chǎn 驰骋 chěng 鞭笞 chī 【弹冠相庆】 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伴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泰州三中高一(9) 2012年春学期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并翻译文言文的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设计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短小但内容丰富的一篇古文,它的内容丰富体现在一文中知识点众多,二情节精彩,烛之武的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在设计堂时......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史实;掌握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训练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探究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教学设想 1、 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