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第二单元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本组有四篇课文、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三大版块。本组4篇课文,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课文,两篇精读和两篇略读。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教学目标:
1、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
3.本组课文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讲诚信故事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要求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每一件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强调学习的迁移,读与说的结合。
4、另外,课文中的故事内容有一定的时代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良好品质的教育。教学重点: 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5、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掌握14个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方法与过程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现状。
2、收集有关赞美诚实、信用等方面的名言或谚语。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①导入:齐读一句名言:(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二、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五自然段: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①自读三~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②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父亲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为什么父亲会不高兴呢。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配乐投影)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悟及想象的能力。老师的点拨要启发学生更多的发现,更好地感悟。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父亲回到家里,他又做了些什么? ②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③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④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2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竞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⑤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出示投影)“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①朗读。(出示投影)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②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出示投影)“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三、想象拓展
①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②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①齐读最后一段。②齐读中心句。
五、总结拓展
①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②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六、板书设计
5、中彩那天 生活:拮据 中彩:神情严肃 送给库伯:兴奋
(诚实、有信用、最富有).万年牢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教学难点: 体会三处“万年牢”的内在关系,学会为人和做事的道理。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父亲,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节课我们要走进另一位父亲,让我们一起读读他的故事吧!齐读课题“6 万年牢”
二、预习检测
1、词语检测
(1)去把儿 闷好 削竹签 挑选 ....(2)蘸糖 甩糖风 掺假 赚钱 ....(3)走街串巷 掉皮损伤 耽误 晾晒 ....带拼音读(指名读,跟读);去掉拼音(男女赛读)
2、这是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画,结合你的预习,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
三、围绕提示,自学课文
学习之前,我们要先理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绿色部分的提示以及课文中的问题泡泡,动笔归纳出我们的学习任务。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
2、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出现了3次,画出相应的语句,想想3次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学习任务,画出相应的句子。
四、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现在我们一块儿围绕自学提示,来交流交流收获吧。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
父亲在家做糖葫芦认真细致,在别人的店里他依然那样实在。
2.“万年牢”这个题目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把你勾画出的相应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吧
①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②“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③“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万年牢。齐声朗读出这个句子,边读边想: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糖葫芦)
万年牢的糖葫芦,是怎样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的糖葫芦。(这样的糖葫芦,是怎样做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读2、3、4小节
“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海棠、山药、红小豆等,先把这些东西洗干净。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你从哪几个词语中特别感受到父亲做糖葫芦选料很讲究呢?去了把儿和尾、一点儿、都要、上好、上等、必须 齐读这一段,注意重点词语的朗读。
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来了,这万年牢的糖葫芦做出来不容易?
父亲做糖葫芦不但选料讲究,制作的过程也很讲究。那我们来看一看,整个过程都做些什么。老师把它概括为六个步骤。课件:
1、闷-----
2、洗擦-----
3、准备------
4、煮-----
5、蘸------
6、甩-------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父亲,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节课我们要走进另一位父亲,让我们一起读读他的故事吧!齐读课题“6 万年牢”
二、预习检测
1、词语检测
(1)去把儿 闷好 削竹签 挑选 ....(2)蘸糖 甩糖风 掺假 赚钱 ....(3)走街串巷 掉皮损伤 耽误 晾晒 .... 带拼音读(指名读,跟读);去掉拼音(男女赛读)
2、这是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画,结合你的预习,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
三、围绕提示,自学课文
学习之前,我们要先理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绿色部分的提示以及课文中的问题泡泡,动笔归纳出我们的学习任务。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
2、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出现了3次,画出相应的语句,想想3次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学习任务,画出相应的句子。
四、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现在我们一块儿围绕自学提示,来交流交流收获吧。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
父亲在家做糖葫芦认真细致,在别人的店里他依然那样实在。2.“万年牢”这个题目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把你勾画出的相应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吧
①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②“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③“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万年牢。齐声朗读出这个句子,边读边想: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糖葫芦)
万年牢的糖葫芦,是怎样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的糖葫芦。(这样的糖葫芦,是怎样做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读2、3、4小节
“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海棠、山药、红小豆等,先把这些东西洗干净。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你从哪几个词语中特别感受到父亲做糖葫芦选料很讲究呢?去了把儿和尾、一点儿、都要、上好、上等、必须 齐读这一段,注意重点词语的朗读。
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来了,这万年牢的糖葫芦做出来不容易? 父亲做糖葫芦不但选料讲究,制作的过程也很讲究。那我们来看一看,整个过程都做些什么。老师把它概括为六个步骤。课件:
1、闷-----
2、洗擦-----
3、准备------
4、煮-----
5、蘸------
6、甩-------师:是啊,正是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所以做出的糖葫芦可以称得上是“万年牢。”
板书:做糖葫芦
(2)第二个带有“万年牢”的句子。
来,齐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个句子里的万年牢指什么?
师:父亲是这样说的,他是怎样做的呢?阅读第六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做生意“万年牢”的词语来。(“不满意、看不下去、还像过去那样、不听、嫌、辞去了工作、仍然”
文中没有写父亲提篮叫卖生意如何,你认为呢?为什么?师:是啊,他的生意一定——(示意学生回答)生(齐):万年牢!
板书:做生意
(3)师:他不仅是一位好生意人,还是一位好父亲。我们一块来看看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新凤霞的,也就是文中第三个含有“万年牢”的句子。(屏显:“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默读这句话,想一想,这里的万年牢指什么? 板书:做人
(4)(屏显三个句子)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三个万年牢,一边读,一边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你觉得三个万年牢中哪个是排第一位的?为什么? 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一环紧扣一环,有条理,叙事清楚。
五、随文延伸,认识作者
有了万年牢的人品,才能把事情做好。父亲是这样教育新凤霞的,新凤霞做得怎样呢?师: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新凤霞是我国评剧表演艺术家,她七岁学京剧,十三岁学评剧,十五、六岁任主演,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之一。“文革”期间她被折磨致残,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但是她没有气馁以后转行创作,从文盲起步,竟留下400万字的文学作品。
六、思考拓展,升华主题
你们谈得真好!同学们,你们认为,现代社会,还需要万年牢吗? 是的,无论在哪个时代,万年牢的人品都不能丢。让我们都来做“万年牢”!让我们以这样的名言来激励自己吧!(屏显句子)
生(齐读句子):
1、对人诚恳是不会失败的。——毛泽东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板书设计:
6、万年牢
糖葫芦――万年牢 做生意――万年牢 做人――万年牢
7、尊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语言,体会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理解杰克逊大叔结尾的话。[课时安排] 2 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城市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还很年轻,四肢非常健全,可却不愿意通过劳动来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或是蜷缩在城市的角落,或是出没在人潮之中,通过行乞来维持生存。这就是城市里的丐帮。其实他们最缺的不是钱,你们知道他们最缺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来看一看,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年轻人是怎样努力捍卫自己做人的尊严的。(板书课题:尊严)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学生轮读课文,相机纠正字音。
3.随文理解词语: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十分惬意
三、聚焦“尊严”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年轻人的尊严。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和学生做个别交流。3.指名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从年轻人跟其他难民的不同表现,暗示他的“尊严”使他不接受别人的施舍。(2)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坚持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3)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劳动就不能白吃东西。这就是尊严。
(4)“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年轻人的倔强正显示出他对于尊严的坚持,无论如何绝不放弃尊严。
(5)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
正是年轻人身上的尊严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6)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即使饿到了极点也要忍住,也要先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这就是尊严。(7)杰克逊大叔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您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尊严让年轻人获得了工作的机会。
(8)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尊严让年轻人获得了幸福。
(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这部分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感悟非常重要。老师的点拨要启发学生更多的发现,更好地感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2.课外阅读名人传记。
五、板书设计 尊
严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外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课文中的新词。
二、感受“尊严” 1.出示句子: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2)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读了这两个句子,你了解到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谈感受:抓住“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狼吞虎咽”来体会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
3.教师谈话过渡:在背井离乡的逃难路上,年轻人和他的同伴们已经几天没有吃上东西了。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年轻人饿得骨瘦如柴。善良朴实的沃尔逊人及时施舍,就像是雪中送炭。于是,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只有一个年轻人是个例外,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出示三句话)
(1)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我做吗?
(2)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4.学生自由读这三句话。
从年轻人说的话中,你能感觉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吗?
指名学生说,在学生说出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时,可要求学生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放入到文字中读出来。此处渗透学法指导:描写人物的语言是表现人物特点、感受其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我们在写人的时候,要多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在读书的时候,要从人物的语言去反复体味人物的特点。
(此环节设计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语言,体会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5.出示杰克逊大叔说的话:(1)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2)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3)小伙子,您愿意为我捶捶背吗?
(4)好了,小伙子,您捶得好极了,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5)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您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6)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觉得杰克逊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把你思考后的感受写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教师和学生交流。
你们怎样理解杰克逊大叔的最后一句话?(再次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指名读这句话。)杰克逊大叔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从年轻人今天的表现,看到了他的将来,请试着完成下面的句子:当他遇到困难时,他会();当他被人看不起时,他会();当他拥有财富时,他会()……
小结:年轻人宁可挨饿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也给他自己赢得了工作的机会,赢得了最终的幸福。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成为了美国著名的石油大王,成了双料富翁。为什么说他是双料富翁?(精神上的富翁和物质上的富翁。)6.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和杰克逊大叔说的话,懂得:尊严无价。
三、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名人传记。
四、板书设计
尊
严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外貌 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尊严无价
8、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4.培养学生理解别人,宽容别人。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心导入
导入:同学们,老师拿到课文已经读了很多遍,始终被一个字深深感动了,想知道这是什么字吗?(板书“心”),看到这个心,你想说什么? 生说:心的含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谁的心?一颗什么样的心?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并正音)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⑴例如: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
⑵例如: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
⑶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知:
1、阿姨的心: 师:阿姨有颗怎样的心,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师: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算出阿姨有颗善良的心? 出示句子:“有一次,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师: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朗读)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阿姨是个这样的人? 出示句子: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师:你能像阿姨一样轻轻地说吗? 学生读。
师:同学们,阿姨的语气是轻轻的,但让我们感到不轻的却是什么呢? 师:是呀,阿姨真是拥有一颗之心的人,是什么原因使阿姨拥有这样一颗美好的心呢?让我们一起读第一段。(板书:将心比心)师:是啊,学会了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一份爱心,读最后一段;学会了将心比心,我们的天空更蓝,读最后一段;学会了将心比心,我们阳光更灿烂,读最后一段;阿姨的这颗心让“我”感到了──温暖(板书)
2、母亲的心: 师:默读第二段,思考母亲有颗怎样的心?你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
师:你读──读懂了什么?(指导学生朗读)师:你还没完从什么地方看出母亲有颗这样的心? 指导朗读: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你读──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出示句子: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 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学生朗读。
师:母亲的语气是平静的,但让我们感到不平静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又是什么原因使母亲拥有这样一颗心呢?让我们一起读第二段。
师:是呀,有了将心比心,我们的生活就多了一份关怀,读最后一段;有了将心比心,我们的心胸犹如大海般无边无垠,读最后一段;有了将心比心,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甜蜜,读最后一段;母亲的这颗心让“我”感到──温暖,幸福(板书)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⑴ 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
生: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
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⑵ 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 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⑶ 朗读: 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师: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⑴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① 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②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③ 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⑵ “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① “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② 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 师:对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③ 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⑶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① 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关心、无私。)② 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生:不是。原来是抱怨的。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小结: 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妈妈
护士
爱心
尊重
第二篇:四年级下第二单元数学测试
金科教育
JK 四年级下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168玫瑰园小学)
一.填空
1、万级包含有()、()、()、()四个数位:亿级的计数单位有()、()、()、()、2、10个一千是(),10个一千万是()。
3、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五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八位是()位。计数单位是()。4、78010060是由()个千万、8个()、()个万、()个十组成的。5、3003003的最高位是()位,左边的3表示(),中间的3表示(),右边的3表示()、6、一个数由3个千万、4个十万、9个千、2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7、一亿五千零六十万四千写作(),它是一个()位数,他的最高位是()亿位,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8、用0、1、5、6、8组成的最大的五位数多1的数是()。
9、比最小的八位数少1的数是()比最大的五位数多1的是()
10、把86__8686868改写成“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如果得到的近似数是87亿,__天的数字有():如果得到的近似数是86亿,__里可以填的数字有()11、4307600000里有()个亿和()个万,省略:”亿“后面 金科教育
JK 的尾数是()亿。12、4000600是一个()位数,“4”在()位上,表示4个(),“6”在()位上,表示6个()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个数与原数比()。
A.变大了
B.变小了
C.不变 2.最接近324万的数是()。
A。3243001
B.32400001
C.3240110 3.在85后面添()个0,这个数是八千五百万。
A.4
B.5
C.6 4.一百万一百万地数,数十次是()。
A.一百万
B.一千万
C.一亿 5.读50800304这个数时()。
A.只读一个零
B.只读两个零
c.读三个零 6.782435>78___435中,__里可以填()。A.3
B.1
C.4
三、判断
1.计数单位是数位。()
2.两个数相比,最高位上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大。()3.用2、3、5可以写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
4.中国国土的总面积是960000平方千米,这是一个近似数。(5.最小的五位数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金科教育
JK 6.近似值比精确值大。()
四.现在直线上描点表示下面各题中的数,再按要求写出她们的近似数。
(1)把367000和364000精确到万位。
364000___________,367000___________(2)把6378000000和6788000000精确到亿位。
6378000000____________
6788000000_____________ 五.在横线上填“>”、“<”或者“=”
68471____ 68571
203万____20304045
799999____8万 805360____81万
500500___50040
11万____1000004 765亿___75600000000
625000000___5423000000 六.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七.(1)到2012年。我国的铁矿基础储量大约是194800000000吨,铜矿基础储量大约是27344000吨。
19480000000读作:________________
27344000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2)2012年,我国的玉米产量大约是205610000吨,豆类产量大约是17305300吨,蔬菜厂里大约是708830600吨。
205610000读作:___________ 17305300读作:_____________ 金科教育
JK 708830600读作:_______________ 七,写出下面各数
九十万零七百___________
二亿三千五百万九千三百二十__________________ 八千二百四十万一千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亿零二千______________ 八.按要求写数
1.用“万”或者“亿”作单位改写下列各数。
4007000000=
27600000000=
153610000= 2.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20567920000~
96481~
4018000000~ 2760000000~
4005400~
14980~ 3.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近似数。5830~
3492~
290267~
309~ 九__z最大能填几
4_400~4万
39_000~40万
35_860~36万 十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按规律填数
(1)150000,300000,450000,600000,(),()(2)20200000000,20100000000,20000000000,(),()(3)850000000,760000000,670000000,(),()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金科教育
JK(1)90000000000+3000000000+800000000=((2)5000000000+80000000+4000=(3)400000000000+400000000+400000= 3,用3、7、9、0、0、0、0组成一个七位数。1.一个零都不读的数是()2.只读一个零的数是(3.读出两个零的数是())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小结
本单元课文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
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如:认真钻研课文,深入研究细节,如何就“彩票上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内心的矛盾,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是着重朗读,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我在设计好问题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由浅入深,这样让学生有所体会,并且理解深刻。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所思有所感的基础上朗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
本组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材料。因此,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为了充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对比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将逃难人与哈默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这个年轻人的高尚品质。还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水平。
在引导学生写作时,采用先说再写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从学
生身边的事写起,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四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要点: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6、《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7、《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9、《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10、《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五、注意事项: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共同关注“黄河文化大巡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六、课时安排:(总共13课时)
黄河颂 ――光未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清诗歌层次; 2.体会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语言可诗意化,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2.教学流程上安排三个板块:话说黄河历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吟诵黄河颂歌,进入课文情感的波涛,感受体会诗中颂扬之情——学习黄河精神,激发黄河情爱国心。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呢?(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黄河两岸)二.研析新课,音乐创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听录音。朗读时注意: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的感情。
三、整体感悟:
1、明确本诗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序曲点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读时要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3、主体主要歌颂黄河,明确表现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
4、找出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的明显标志。(“啊,黄河”)共出现三次,也就把颂黄河分为了三小节。
四、再次齐读整首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理由。
五、讨论诗歌主旨。(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六、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1、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七、小结: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八、作业: 抄写、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练习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诗歌。三.拓展延伸:
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黄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祖国的儿女前进。同学们,爱黄河,爱祖国,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咏唱黄河歌曲,想想你自己如何来表达这份爱。
四、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
学习这首诗歌要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六、作业: 以“由黄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附:板书设计
黄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舒缓深沉
河 主体:望黄河、颂黄河 坚强有力
颂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高亢激昂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内容研讨 :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三、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四、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五、小结: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呼告: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六、作业:《学习指要》 最后一课 ――都德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3、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二、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1、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
2、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三、介绍小说常识 :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听录音,初步了解全文内容。
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2、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六、小结: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七、作业:抄写词语、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2.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二、体味语言、理解思想
(一)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指导诵读,加深理解,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后学生散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 一.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三、激活思想,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示例: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迁移运用:
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现?
五、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学习指要》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3.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文章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领悟文章的语言美。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感悟雄健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深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精心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它如战鼓般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在20年代,也是我国处于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同样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作者介绍: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3、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入了迷惘之中。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艰难的国运,作者在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二、感悟内容,朗读课文。
1.如何把握课文标题的重读?(“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2.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采集信息,以“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_____”的形式各抒己见。
3.、选取本文你喜欢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归纳:作者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具有说服力。4.品味句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三、小结:结合课文内容,试阐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
遇到艰难险阻,如果退让、妥协是无法通过的,只能成为失败者。而“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指的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体味。
1、分别请五个学生一人读一段,2.、男女生分段轮读。注意把握语言的铿锵有力,读出文间磅礴激越的情感。
二、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这段名言。)板书: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
三、.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雄健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每个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靠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直前。
五、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5个比喻句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
二、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了解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 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四、浏览全文,勾画出你不懂的字词。
炽痛(chì 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蕻(hóng)镐头(gǎo)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
五、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师指导朗读后,全班齐读全文。
六、研读、揣摩语言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
2.一般而言,文章的人称应该是统一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情感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六.反思归纳与拓展:
1.让学生谈谈学过本文后的感受,教师总结。2.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文章或歌曲? 七.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回忆背景,导入新课: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三、讨论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其要点在于“誓言”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五、教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作业:
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A、“当我…当我…当我…”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10木兰诗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练习复述课文。
2、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及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默写法
五、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巾帼英雄”,我们脑海中便不禁想到:穆桂英、秋瑾、刘胡兰……在古代,还有一位奇女子,她就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领略这位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文本疏通 整体把握
1.听录音朗读课文,师投影正音,生齐读字词二遍。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 溅溅(jiān)燕(yān)山 胡骑(jì)啾啾(jiū)戎(róng)机 朔(shuò)气 金柝(tuò)红妆(zhuāng)霍(huò)著(zhuó)云鬓(bìn)傍(bàng)2.生齐读全诗,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根据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三、分组朗读,联系背诵。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小结:
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五、作业:工整抄写1-4节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互动对话,品读体验
1.散读全诗 2.思考、讨论、交流(问题导读)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假如你就是木兰,请说说你代父从军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战场上的木兰表现如何呢?(用文中相关诗句来回答)
(4)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你认为木兰是怎样一个人?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7)这首诗的情节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么安排?
三、在学生充分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
1、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四、课堂小结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希望同学们能将木兰爱国家、爱亲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五、.布置作业:工整抄写5-7节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2、《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3、背景:《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三、探究课文内容:
1、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四、课外延伸,背诵全诗。
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五、作业: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第四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现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3)“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三、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五、拓展延伸: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
六、品读鉴赏,把握特色。
1、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
七、小结: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八.作业:《学习指要》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黄河文化大巡视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黄河文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活动设想:学科渗透、课内外结合安排活动。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活动重点: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五、活动难点: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分析资料的能力。
六、活动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二、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
2、黄河流经九个省(按顺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3、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
三、第二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1.导入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黄河“污染帐”越写越长,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企业。
3、污染 :黄河是母亲河,也是我国北方惟一纵贯东西的巨川大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然而,近年来,黄河污染加剧,.人们在对黄河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从黄河中上游到下游,水质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尤其是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河流出现断流。
四、小结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第二课时
一、学习黄河第三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 悠悠中华情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6、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7、黄河晓渡(唐)罗邺 ye4大河平野正穷秋,羸lei2马羸僮古渡头。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0、唐·李白: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11、三国·阮籍: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12、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唐·岑参。
13、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二、.歇后语:
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隔着黄河握手——差得远。黄河的水,长江的浪——源远流长。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黄河里的水——难请(清)。泥娃娃跳黄河——洗不清;洗不净。跳到黄河洗不清——太冤枉;冤枉。跳下黄河——洗不清。
三、谜语:
【音乐词语谜】 黄河谣(猜:音乐名词一)。谜底: 流行歌曲 【政治词语谜】 欲渡黄河冰塞川(猜:政治用语)谜底: 经济封锁 【水利词语谜】 治理黄河(猜:水利名词一)谜底: 管水 【经济】 不到黄河心不死(猜:银行用语二)谜底: 贴水,有息 【成语谜】 黄河出昆仑(猜:打成语一)谜底: 高山流水 【中国地名】 黄河解冻。(猜:打一省名)谜底: 江苏 【单字谜】 黄河入海流(猜:打字一)谜底: 可
四、成语:
1、跳到黄河洗不清 〖解释〗比喻无法摆脱嫌疑。〖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2、不到黄河心不死〖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示例〗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明白呢?~罢哩!★茅盾《清明前后》
五、.课堂小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六、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
(2)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二、黄河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三、黄河颂:
1、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2、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3、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4、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6、每年中华民族都要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祭祖,每年无数的人们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第四课时
一、黄河流域的有关数据,摘自《黄河报》
1、黄河流域人口1.07亿人,占全国的8.6%,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其中城镇人口2506万人,占全国的6.8%,城市化率23.45,低于全国城市化率的30%。
2、黄河流域共有9个民族,即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少数民族人口约600多万,占流域人口的10%。
二、黄河治理主要成就
1、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
2、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
3、建成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黄河水电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在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共8座大中型水电站,目前小浪底、万家寨、李家峡3座水电站正在建设,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共900万千瓦,年发电量336亿千瓦时。
4、水土保持成效显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4年黄土高原地区第一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治理水土流失,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摘自《黄河治理开发的光辉》
三、作业:以黄河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单元小结 一课时
1.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2.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诵读,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历史的兴趣及习惯,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习的热情。
5.了解中华民族极具象征性的文化载体,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体验来提升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第五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仰望大树
走在深山里,抬头仰望千年神木,它高大雄伟,散发出一种历经风霜的气息,粗大的树根,蟠踞在属于它的山头,向上伸展的枝叶,好似一把剑正要穿入云端,这棵树木就像一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深藏不露的老师,看着它,我就像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蚂蚁。
屹立不摇的大树,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慢慢发芽,渐渐长大,历经春夏秋冬、风吹雨淋,还要克服环境的变化,勇敢而坚定的站着,即使是遇上了狂风暴雨,也不退 缩。
人也是一样的,不管遇上了任何挫折或困难,我们都要重新站起来。有人说:“挫折和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一次次的经验,也给予我们一次次的学习机会,不 该因为跌倒了,而不再站起来,应该要勇往直前,像大树一样勇敢的站着。
此外,大树也正默默的付出,它世界万物制造氧气,使生物可以生存;它也以那翠绿的叶片来织成一把大阳伞,人们遮挡夏日炙热的阳光;它还提供树枝给麻雀 做新家,提供树洞给松鼠作温暖的窝,是小动物们不可或缺的供给站。
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一小点付出,可以积少成多,不但做了件好事,同时使这个社会变得 更好,岂不是两全其美?那我们要如何付出呢?其实一点点的芝麻小事,只要有做,都可以是一件好事,即使是将纸屑捡起来,都是很好的事。
树木永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们效法,挫折与困难只是一个挑战,我们只要勇敢面对,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而树木默默付出的行为,更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付出的 事情或大或小,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实际诚心行动。
大树老师以身树立榜样,教导我们这些人类学生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用心体会,用心领悟,你就发现:“原来 树木是一个这么好的老师啊!”
仰望大树
每当我们抬头,静静地仰望大树的时候,为当我们在羡慕大树的伟岸,沉稳,茂密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想到,在他还是小树苗的时候,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有了枝繁叶茂的今天。我们是否曾留意到,大树那沧桑的树干和埋在地下的树根。我们可曾理解大树那藏于心中的年轮故事。
每当我们仰望大树时,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是否真正的懂得大树,是否懂的大树的成长故事,是否懂得大树心底的那份执着与坚强,是否懂得大树的努力与付出,是否懂的大树在努力和付出别后的艰辛。
在仰望大树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有多么渺小,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标,才能知道自己所遇到的一切,哪怕是困境,都是上苍赐予我们的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就会不再怨天尤人,每次都会微笑的走下去。
大树说:“没有哪棵数是刚种下去就立马长成大树的,他们都是经历过暴风雨的洗礼,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一圈的外长。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时间,时间就是积累和经验,只有时间才可以让我们一点点的长大。”
而且大树懂得坚持,懂得扎根,懂得勇往直前。这也就是大树成功的原因。想要成功一定要像大树一样,坚持,专注,全力以赴。经风霜,历雨露而不悔。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向上。他们也懂得,没有人能在不断的变化中成功,所以他们永远在那里,一动不动。大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成功要具备的素质。
只有懂得这些,我们才可以驶向成功的彼岸。
大树也懂得平凡,默默地站在角落里,或许很不起眼,但他们已经成功了。
大树心中的目标就是找到阳光,阳光就是大树的希望所在,想要成功,一定要心向光明,我们要明白,所有的挫折,都是上天给我们成长的机会。
仰望大树,你会渐渐明白成功的原因,当有一天,你也做到了,那么,你也会成功的!
仰望大树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你早已饱经沧桑——题记
每见根深叶茂、冠盖如云、巍然耸立的大树便心生敬意。在树扎根于大地,伸出枝叶拥抱天空,得天地风云之气,享日月星辰之精华,它与飞禽走兽、风雨雷电、云雾霜雪为伴亦友,博雅大气包藏万象,极具王者风范,不由人不崇敬。
自以为孤傲,自以为孤芳自赏,自以为举世无双,飘飘然于遗世独立。不似寒梅凌雪自有傲人之气,不比芙蓉出水本有洁雅之颜,不胜烟花三月缘于灿烂之瞬,而自感已不比平常之人。我抬起头,仰望着眼前的大树,看着它那久经沧桑直指苍穹的树枝,斑斑驳驳直逼人眼的树纹,可以想象它经历了多少风雨,坎坷,艰辛才有了这棵令树羡慕的强壮身躯和那用时间,艰苦炼出来的铁一般的心灵。都说高处不胜寒,可谁又懂站在高处会遇到多少的挫折和磨难。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辉,却没看到它背后的努力,也无法知道那背后的是什么?高处不胜寒!高度所带来的不仅是荣耀,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危机。
依依还为他不平,依旧还在为他惋惜,山河见证了他的辉煌,却也见证了他的不幸。他便是西方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当人们在惊叹他华丽的舞步,却没有看到那背后的付出;当人们在惊叹他辉煌的成绩,却没有看到他一路走来满身伤痕;当人们在责备他奢华时,却没有看到他独自支撑十几个慈善机构,没有丝毫犹豫的身影;当人们在责备他的一些“过失行为”,却没发觉他们的偶像犹如一个十岁的儿童一样开朗。因为他站在高峰,难免受到攻击,但一路走来,他没有过太大的抱怨,有的只是默默走下去,擦干眼泪,继续。
站在高峰上,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但他们同样都经历了寒风的洗礼,不会为成功或失败喜悦或流泪,他们的神经都被磨得很粗大了。不要以为高峰时那么简单,只有经历了,才知道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