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与实践的一点体会
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与实践的一点体会
科学课要求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活动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经历回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等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因此,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发现并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汇报,哪怕不完整,但毕竟是学生兴趣和努力的结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以激励和带动其他学生。只要真正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至少能初步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当然,在探究活动中,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相当重要。尤其是学生对实验的现象分析和小结,需要讨论、争论,最后形成小组共识!为此,教师教学时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还要大力倡导小组合作精神!同时在班上及时进行评比和鼓励,促进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发现更多问题,提出更多问题,最好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更多的自然科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受深刻、受益匪浅,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课堂中就自然体现出来了。
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探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及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应以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尤其对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更需要社会、家长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科学课教师,应该以契而不舍的精神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篇:科学课听课体会
科学课听课体会
在金秋十月我很荣幸听了两位优秀教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对科学课的教法有了新的,对课堂教学重新进行了思考。就像航船有了方向,信心十足。
在这次讲课中,有经典的、孩子们喜欢的实验教学内容;也有老师们公认的很抽象、很难上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纬度展示了科学教学中优秀教师的课改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们小学科学改革前进的方向与步伐。
尽管有时候自己觉得非常难上的课,在这次听课中也有了新的认识,也通过学习先进的课堂来逐步解决,也期望能解己之困惑。在我们的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而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中,教师总是精心预设了各个环节,甚至在每个环节的教学中,还不忘一步一步的细致指导。我们总是担心课堂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的声音”,所以我们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条又一条的路,孩子们确实也很老实,在每一节上都是很配合我们老师的设计。通过听课使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教学方法。
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小学科学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希望给他们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给他们一个思维创造的机会。请允许孩子们在科学学习中失败,允许孩子们在科学学习中有不同的声音!让他们在玩中学习之时,他们高兴我们也快了,何乐而不为?
在备课上也有了充分的认识,要把备实验仪器和备教材看的同等重要,并且自己要把实验先做好,在上课时才能充分指导学生。
小学科学课听课体会
北上口小学
李德荣
第三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实验小学桂林校区
魏新琴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这一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经历一些具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是边实践边思考,尽管还有许多的困惑,但也有了些许的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体会。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应以教材为线索,适当挖掘和提炼
实施课改以来,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善于沟通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内容,让其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应用意识。
1、用好教材提供的专题。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册都专门设置了两个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知识领域中加以延伸。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但是上这样的课,往往需要准备很多的教具、学具,而且不作为考试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产生了教与不教都没有关系的思想。其实这种想法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虽然每一册教材只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每册教材编入的两个实践活动,我们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准备教学具,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材在《认识人民币》后安排了“小小商店”实践活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出“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售
货员”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顾客”争先购买。上这样的一节课,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认识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如,二下的“剪一剪”、三下的“掷一掷”等,主题明确,线索清晰,所需的材料也不复杂,课堂实施就比较容易;而二上的“看一看,摆一摆”,四下的“小小营养师”虽主题明确,但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够明朗,课堂实施就比较困难。因此,对于那些主题笼统、脉络不清、素材缺乏内在联系的专题,更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要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加以利用和再开发。
2、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实践素材
结合平时教学,把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改编和延伸,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实践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真实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一年级“认识图形”后,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拼图案的习题,我认为可以设计一节相应的“拼图案”的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谁摆的物体多。接着让学生按4人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利用学具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物体加以想象,拼出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汇报。拼了哪几种图案?为什么喜欢?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合作交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即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得到美的熏陶。
3、提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素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所以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内容不完全受数学教材内容的限制,它可以是学生所学三大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也可以整合其它各学科的知识,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现象,研究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因此,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根据这一特点,从生活事例、学生学习生成的资源,以及学校与区域的特色资源中提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在一、二年级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班级里的数学、家庭变化与数学、图形在生活中的妙用、一元钱的价值、我学当家理财、珍惜时间……
从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本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动手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充分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例如,在《掷一掷》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首先我先安排了师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5、6、7、8、9和1、2、3、4、10、11、12),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接着安排了学生活动,在学生四人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而且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让学生经历猜想、尝试、验证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考。这里,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自主探索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而不是机械的、程序化的、模仿性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独立参与、主动实践。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对“可能性”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有限次实验的结果上,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逐渐明白了选择了五个数但赢的机会更多的原因。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发展。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实践活动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组员分工合作,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四人小组一人抛骰子,一人计算,一人记录,一人监督;在交流互动时,学会倾听、善于吸纳,善于辨析,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见解,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教师在参与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观察他们的表现,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保证活动有效进行。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开放度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特点,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可以采取课内、课外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数学小调查
数学小调查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例如:“怎样打电话省钱”,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手段了解话费里的数学问题,然后帮爸爸妈妈算一算,怎样打电话省钱。当然,每次开展调查活动,在准备阶段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调查的主题、调查的步骤以及调查的方法。这样,一旦学生开展调查,他们就会有序地进行活动。
2、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认识和解决某一数学问题为目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的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和实验研究等。
例如:组织学生跟踪调查连续两周的家庭用水量的情况,研究用水费用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探讨节约用水的策略,并向全班家长发出“节约用水倡议书”。具体如下:
(1)调查你家里两周的用水量情况(查看水表),统计你家里平均每天的用水量。
(2)从你家的用水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3)调查水对地球(包括对人类)的益处。
(4)在家里,如何节约用水?
(5)设计一两句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
(6)围绕以上调查和统计,请写成一篇以“水”为题材的数学小论文。
有些小课题由于问题的难度和知识的综合应用程度大,学生独立研究有困难,可以有若干同学相互合作完成,或教师参与并帮助解决。
3、方案小设计
方案小设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某一项活动方案,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体策划、表达设计、回答质疑等过程的学习活动。方案小设计可以包括统筹安排、优化设计、旅游设计等。
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乘法》后,教师可假设一个“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专题,设计一个外出秋游的租车方案。四年级6个班360名同学乘车去游玩。包车有两种选择方式: 大车有42座,每辆200元,小车有18座,每辆90元,怎样租车最经济合算?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既渗透了合理安排和最优化的思想,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
4、数学小游戏
数学活动可以以数学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抽象的数量观念、空间观念与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之间需要有适宜的中介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游戏活动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大量游戏的成份。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小游戏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方式,随时都可以进行。
例如:位置游戏: 2人一组,每人准备一个棋子,放在20×20格的方格纸左下角(0,0)处,轮流掷骰子,每次掷出两枚骰子,一枚上的点数是向右方横走的步数,另一枚上的点数是向上方竖走的步数,谁先到达右上角的终点(20,20)谁就赢。每走到一个新的位置,用一个数对把它记录下来。
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去“考察”、去“探究”、去“设计”、去“创作”、去“想象”、去“体验”,不仅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其意义不在于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多么准确和有多大的社会价值,而在于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知识,在于他们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思维的品质,在于他们拥有了这样一个体验。所以 “实践与综合应用” 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个性、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与其他领域相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更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
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乐于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等。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水平,包括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描述具体问题,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是否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是否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同时,评价要激励为主,肯定为主。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活动,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也同样要用赞赏词语去评价他们,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建立信心。特别是第一学段儿童,他们需要获得做数学的快乐,要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实现自己价值,这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与综合应用” 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给数学赋予了生活的意义。这一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和思考,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第四篇:多媒体应用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体会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体会
盐边县益民乡中心校 姜月恩 吴萍蓉
【 摘 要 】 :多媒体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是现代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为直观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作者立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分享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 科学课 体会
正文:小学科学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正逐步步入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止的科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化,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科学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欢乐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便于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新颖、不一致的感受,形成认知上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小学三年级《观察植物的种子》教学中,刚上课我播放了收集到的一些植物种子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猜猜这节课的任务(激发兴趣)。接着用实物种子让学生观察(学生看不出构造,形成认知欲望)。这时我再播放种子的构造图解等图片,学生对照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植物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二、多媒体可以辅助实验教学。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多媒体应用于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上期科学实验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通过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要懂发声原理,学生听到声音,无法说明原理。这时我就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演示音叉振动形成声波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方式。通过演示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多媒体教学能降低科学课的重难点。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降低教学中的重难点。科学教学中有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能在这些课型中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例如《人体呼吸系统》、《种子的萌发》、星球运动、自然现象的形成等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模拟,这时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多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达到突破重难点的功效。多媒体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更易理解知识点。
四、多媒体教学,促进思维能力训练
多媒体教学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当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例如四年级学习的《哪一块面包的霉
菌生长得快》一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我用课件演示了两组实验对比详细过程,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就能知道面包发霉变质的原因,找到答案,很好的完成教学。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从平面走向立体,很好的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严密性,促进思维发展。
五、多媒体教学,使一些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
科学课教学中总有一些抽象的、复杂的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但由于空间、时间等原因限制,在搜集实物教材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学时难度很大,这时就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再现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例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对于日食、月食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过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就可用多媒体来模拟三球转动、三球位置的变化过程,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日、月、地三球的位置不断变化,一会儿地球行至太阳和月亮之间,形成了月食;一会儿月亮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形成了日食。帮助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等知识。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更易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教学目的。
六、恰当运用多媒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课中运用多媒体参与学习,不仅是教师制作课件,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多媒体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学会找资料来学习。例如小学五年级《物体的颜色与吸热》一课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实验,自己找资料、收集资料,学生兴趣很高,在汇报课时都很积极,都想发言,一些学生上网找的,一些学生查资料书,一些学生请教父母或他人,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少学生还学到了一些其它知识。这样的课既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知识获得的渠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多媒体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使教学过程发生了质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变成多种感官进参与的主动学习者,拓展了视听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得到强化,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学生摄取知识的速度,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拓宽思路,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论文网》
2、《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3、《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第五篇:多媒体应用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体会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体会
盐边县益民乡中心校姜月恩吴萍蓉
【 摘 要 】 :多媒体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是现代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为直观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作者立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分享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科学课体会
正文:小学科学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正逐步步入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止的科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化,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科学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欢乐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便于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新颖、不一致的感受,形成认知上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小学三 1
年级《观察植物的种子》教学中,刚上课我播放了收集到的一些植物种子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猜猜这节课的任务(激发兴趣)。接着用实物种子让学生观察(学生看不出构造,形成认知欲望)。这时我再播放种子的构造图解等图片,学生对照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植物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二、多媒体可以辅助实验教学。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多媒体应用于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上期科学实验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通过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要懂发声原理,学生听到声音,无法说明原理。这时我就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演示音叉振动形成声波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方式。通过演示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多媒体教学能降低科学课的重难点。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降低教学中的重难点。科学教学中有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能在这些课型中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例如《人体呼吸系统》、《种子的萌发》、星球运动、自然现象的形成等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模拟,这时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多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达到突破重难点的功效。多媒体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更易理解知识点。
四、多媒体教学,促进思维能力训练
多媒体教学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当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例如四年级学习的《哪一块面包的霉菌生长得快》一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我用课件演示了两组实验对比详细过程,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就能知道面包发霉变质的原因,找到答案,很好的完成教学。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从平面走向立体,很好的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严密性,促进思维发展。
五、多媒体教学,使一些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
科学课教学中总有一些抽象的、复杂的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但由于空间、时间等原因限制,在搜集实物教材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学时难度很大,这时就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再现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例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对于日食、月食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过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就可用多媒体来模拟三球转动、三球位置的变化过程,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日、月、地三球的位置不断变化,一会儿地球行至太阳和月亮之间,形成了月食;一会儿月亮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形成了日食。帮助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等知识。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更
易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教学目的。
六、恰当运用多媒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课中运用多媒体参与学习,不仅是教师制作课件,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多媒体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学会找资料来学习。例如小学五年级《物体的颜色与吸热》一课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实验,自己找资料、收集资料,学生兴趣很高,在汇报课时都很积极,都想发言,一些学生上网找的,一些学生查资料书,一些学生请教父母或他人,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少学生还学到了一些其它知识。这样的课既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知识获得的渠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多媒体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使教学过程发生了质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变成多种感官进参与的主动学习者,拓展了视听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得到强化,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学生摄取知识的速度,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拓宽思路,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论文网》
2、《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3、《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