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次营中学
王垒军
一、说教材
首先分析一下第七课亲情之爱在本教材乃至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课标和法治教育要求
(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内容分析
(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
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第一框“家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正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第三框“让家更美好”,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从而知道如何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三框内容由浅入深,围绕“亲情之爱”,由感性到理性,从明理到导行,使学生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将自己的爱落实到和谐家庭的构建中。(3).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
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所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安排此课。
3、本课核心教育价值
本课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本框的教学内容。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本课主要内容有一下几大构建:
1、生命的居所;
2、中国人的“家”。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并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认识并了解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战场。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对于我们寺头中学这样的学校,其实学生结构复杂:有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离异子女,独生子女,学生对家的概念还可能处于感性认识,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现在的 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知道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针对这一 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太熟悉,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知识目标:通过探讨,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知道家的含义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2)【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之所以是重难点主要是因为,理解孝在当下的原因本框是学习下面内容的基础,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长辈的爱,觉得是应该的,孝亲敬长是长大后的事情,现在只有尽力学习就好。(3).突破重难点的主要策略
通过图片、音视频等材料的展示,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对家有正确、全面的认识,知道孝亲敬长应该从现在开始,通过一件件小事做起 四.说教法学法
1.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感悟、体验的课堂氛围 3.情景创设策略:创设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讨论、感受和反思中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目《家的意味》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学生课前准备的素材(视频、图片、照片等)五.说教学环节
本次设计的模式是我校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导学,自学,互学,助学,检学五个环节进行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合作学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1.导学;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尔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本框学习内容。
2.自学、自学环节主要是老师呈现导学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导学问题,有疑惑的作出标记,小组长负责检查自学情况。小组交流。通过本环节,学生对教学内容基本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的疑惑也有了基本的思考,这样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打下一下好的基础。
3、互学,助学。本环节主要是师生通过大量的案例,图片,结合学生实际,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学生探究,交流,小组合作,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家的含义,地位,作用,家风家训,及孝在当下的道理,明白今后孝要落实在行动,这也是所有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通过课前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助学,帮助学生更深的去了解中华民族家文化,家的内涵。
4、检学。本环节主要是检测学生本节学习的效果。主要是对基础的检测,当然通过检测师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备及时调整。
板书设计主要体理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教学主要内容,整体体现美观,整洁,条理分明,一目了然特点。
第二篇: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设计教师:杨帆 单位:吴忠市第一中学
说教材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依据分析: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孝敬。)
说教法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体验活动为主,教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教师重在点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扫除盲点。在课后开展的活动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践行课堂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即把课堂所学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当中,提高亲子交往的质量,共建共享家庭美德。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教学相长的含义
2.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4.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公益视频短片《爱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刚才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做的一个公益视频短片。是啊,每个人都 有一个家,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则负责相亲教子。家这个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家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宝盖头,它代表着屋檐,下部分是一个猪,代表着食物,一家人在一块儿,有着遮风挡雨的屋檐,在一块儿吃着饭,这就是家,那家有着怎样的具体含义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预习新知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教师活动】教师限定时间2分钟,并用电子白板的随机数产生器的方法提问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自学新知,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四、新课教学
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 1.生命的居所
【教师活动】幻灯片出示关于三毛的图片,问三毛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三毛最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家,那么,家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 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2.心灵的港湾
【教师活动】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幻灯片上的两则小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富豪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中年男子为什么找到自己的女儿后说“我又有家了”?
【教师点拨】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两则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家的根本特点,感受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3.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放映电影人在囧途截取片段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运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的春运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归家的心?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在中国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设计意图:在图片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过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活动二:孝亲敬长 学会践行 幻灯片出示一则小故事
【教师活动】从这则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点拨】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尽孝在当下。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五、课堂巩固 学以致用 幻灯片出示随堂训练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六、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轮廓。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热爱,懂得尽孝在当下。)
七、布置作业 提升能力 写一段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探讨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篇:家的意味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吕英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本框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思想,“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 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引题是起点。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起点,通过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以及同学们展示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提问是桥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而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除了要设计好问题这个前提外,把握好提问的技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有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提问,课堂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其中有效提问中的追问非常及时、到位,并给予学生积极恰当的评价。例如
1、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什么是家呢?
2、有的人说家是地域,有的人说家是住所,有的人说家是一群人,有的人说家是吃饭的地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眼中的“家”是什么?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3、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欣赏小品《家在哪里》和《我又有家了》。在欣赏小品的同时请大家思考富豪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中年男子为什么找到自己的女儿后说“我又有家了”?你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
三、活动是核心。思想品德课注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进行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获得有效的调整技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通过学生小品表演、让学生有话可说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品一描述的富翁和警察,小品二:亲情(内容参考教材73页,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中年男子、女儿和旁白)]后小组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小品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家的根本特点,感受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通过晒晒我的 “家规”、“家训”,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收集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等。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第四篇: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杨帆 单位:吴忠市第一中学
一、教学内容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三、设计思想
本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 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能力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行为能力——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
知道——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
懂得——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依据分析: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孝敬。)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教学相长的含义;2.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4.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公益视频短片《爱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刚才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做的一个公益视频短片。是啊,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则负责相亲教子。家这个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家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宝盖头,它代表着屋檐,下部分是一个猪,代表着食物,一家人在一块儿,有着遮风挡雨的屋檐,在一块儿吃着饭,这就是家,那家有着怎样的具体含义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预习新知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教师活动】教师限定时间2分钟,并用电子白板的随机数产生器的方法提问学生。(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自学新知,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四)新课教学
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
1.生命的居所
【教师活动】幻灯片出示关于三毛的图片,问三毛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三毛最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家,那么,家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2.心灵的港湾
【教师活动】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幻灯片上的两则小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富豪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中年男子为什么找到自己的女儿后说“我又有家了”?
【教师点拨】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心灵 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两则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家的根本特点,感受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3.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放映电影人在囧途截取片段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运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的春运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归家的心?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在中国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设计意图:在图片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
过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
活动二:孝亲敬长 学会践行
幻灯片出示一则小故事
【教师活动】从这则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点拨】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 的法律义务。
尽孝在当下。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五)课堂巩固 学以致用
幻灯片出示随堂训练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六)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轮廓。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热爱,懂得尽孝在当下。)
(七)布置作业 提升能力
写一段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探讨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五篇: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第七课亲情之爱 第一课时家的意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认识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学会孝亲敬长。
本框题包括两个目题的内容: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介绍家庭的内涵、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主要介绍中国人心目中的家、孝亲敬长、尽孝在当下。
二、学情分析
1.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客观上存在着溺爱、纵容子女的教育误区,导致一些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父母和长辈,缺乏起码的家庭责任感,长大后也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懂得与他人合作。
2.上述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当承担的家庭责任,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的良好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
(2)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2.能力目标
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3.知识目标
(1)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2)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家的内涵与意义;尽孝在当下。2.教学难点: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
五、教法学法
1.教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考,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知识框架,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感悟。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动物界,为了寻找食物或繁殖,有着非常壮观的、惊心动魄的大迁徙现象。而在人类社会,也有着一种气势恢宏的迁徙现象,那就是春运。
我国2015年春运达37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教师提问:春运这么辛苦,人们为了什么呢?
家是什么?家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总结:有人说,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有动真情才能读懂它。你对“家”了解多少?到底什么才是“家”?在中华文化中,“家”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让我们走进《家的意味》,一起感受家的美好。
2、生命的居所(1)说一说:家的含义
①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都说一说“家“是什么? ②自己家里都有谁?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总结: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的作用 观看视频;宋冰心案例
教师提问:视频中,家庭对宋冰心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略。教师分析引导总结:视频中,宋冰心和她的父母组成的家庭就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宋冰心和她收养的残疾弃婴之间,就是由收养关系组成的。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给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以宋冰心为例,没有她母亲对她呵护备至的照顾,她不可能生存下来活到现在。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着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宋冰心的母亲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一所房子,更多的是亲情,是一种心灵的支持,激励她顽强的生存下来,同命运抗争。这种精神,正是母亲对她的最好的教育。
(3)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活动:一起学习论语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 学而》 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②要做到仁,最重要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总结:孔子的核心思想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任务。
(4)我们如何孝亲敬长? ①观看视频:A4纸看人生
教师引导语: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 , 子欲养而亲不待。教师提问: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何感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总结: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②活动:小组讨论
在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如何去孝亲敬长呢?
按照道德与法治小组讨论。讨论5分钟,由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总结:尽孝在当下。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尊敬。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倾听。与双亲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
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3、巩固提高: 大屏幕呈现名言: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 思考:霍去病是认为家庭不重要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总结: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热爱祖国,就是爱家!
4、随堂练习
选择题(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符合题意的。)(1)在北京打拼的28岁的小张与26岁的小王去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登记领取了结婚证,婚后两人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这个小家庭是由(B)
A.血缘关系组成的 B.婚姻关系组成的 C.收养关系组成的 D.经济关系组成的
(2)“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南京医科大学侯丽晴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让人潸然泪下。当人们问起为什么带着瘫痪的爸爸上大学的时候,她幸福地说:“百善孝为先,我所做的只不过是作为子女应该做的。”“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
①家仅仅是一所房子,一个地域 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③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④家是我们身体的唯一寄居之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在中华文化中,“家”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贯古今,通未来,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层面。“家”字在甲骨文中,是房屋里养着一头猪的形象。儿童启蒙教育读本《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歌曲《我想有个家》中唱道:“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这表明(A)
①在中华文化里,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②家庭具有抚育和教育功能
③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家中亲情能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④家是休息的唯一地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我们之所以要孝敬父母,是因为(C)
①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家庭哺育我们成长 ②孝敬父母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 ③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④孝亲敬长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小明的父母都是环卫工人,他很怕同学们知道后瞧不起他。对此,你建议他(D)
A.一直向同学们隐瞒父母的职业 B.让父母换一份工作 C.重新选择家庭
D.家长的工作虽然普通,但为抚育我们,他们倾其所有,所以要尊敬、感恩父母
七、板书设计
家的意味
(1)生命的居所(2)中国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