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教学目标

时间:2019-05-15 05:5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民俗教学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民俗教学目标》。

第一篇:中外民俗教学目标

《中外民族民俗》教学目标

课程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思想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新理论,有效的树立起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

知识教育目标:全面了解民族的基本原理、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

技能培养目标: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通过讨论、辩论获得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认识,并能够更好的解决日常工作工所遇到的难题。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知识水平,近而提高学生工作能力水平。

第二篇:中外民俗

一.绪论

1.民俗就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简言之,民俗就是民间习俗。

2.民俗的基本特点:集体性和社会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传承性和播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

3.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了解民俗是做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二.民族与区域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2.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炎黄之后,古称华夏。

3.旗袍是满族的典型服饰也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4.赫哲族以捕鱼为主要产业,以犬拉雪撬代步,汉代有“鱼皮部”和“使犬部”之称。

5.蒙古族被誉为“草原骄子”。

6.仡佬族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7.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8.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僮布”、“僮锦”声誉很高。

9.黎族是最先会织棉布的民族之一,黎锦很有名。

10.裕固族:“裕固”,意为“富裕”和“巩固”。

11.保安族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12.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行政区,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辽阔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13.俄罗斯族:十九世纪以前陆续由俄罗斯迁入新疆等地定居,当时他们被称作“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多信仰东正教。

14.纳西族有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东巴经记载了纳西人从原始社会起,到封建社会初期的传说和历史,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是纳西族先民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

15.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16.由于多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其传统的耕作方式。1979年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5个民族。基诺族种植茶树有悠久的历史,攸乐山是著名的普洱茶的六大茶山。

17.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各兄弟民族的共同体,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华夏民族住在黄河、长江流域,其他民族则聚居在四周,因此,在中华大地上就形成了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民族圈及文化圈。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故土观念和祖先观念,这种观念积淀为祖国的观念。中华民族是由血统观念、地缘概念,文化概念构成的一个民族整体。中华民族既有同一的文化心理传统,又有多向性的诸民族文化心理传统,形成了以古代中原民族发展起来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整体民族。

18.五十六个民族。按语系语族分:属汉藏语系的有三十个(其中汉语族三个,壮侗语族八个,藏缅语族十七个,苗瑶语族二个),属阿尔泰语系的十七个(其中通古斯语族五个,突厥语族七个,蒙古语族五个),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三个,南岛语系印尼语族一个,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一个,斯拉夫语族一个,语系语族未定的二个,语系未定的一个。

三.中华之最

1.世界上最大的峡谷是中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2.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称。

3.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是中国的银杏树,植物学家们把它看做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我国园艺学家们也常常把银杏与牡丹、兰花相提并论,誉为“园林三宝”,并把它尊崇为国树。

4.“旗云”是珠峰特有的气象现象。

5.青海湖又名“库库诺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国内最大的咸水湖。

6.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同黄河一起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7.鄱阳湖古称彭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会聚之地,许多诗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句,如王勃的“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苏东坡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绘的都是鄱阳湖的胜境。

8.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

9.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北京的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0.莫高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莫高窟又称千佛洞。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1.悬空寺是世界上现存的建于悬崖绝壁上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12.赵州桥又叫安济桥,修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由著名匠师李春主持建造。1991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命名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13.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是依凭凌云山栖鸾峰的峭壁开凿的摩崖石刻弥勒佛坐像。

14.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完美体现。

15.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

16.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记述了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

三.服装服饰

1.民族服装服饰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一是注重色彩;二是注重装饰;三是注重搭配。

2.从总体效果看,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反映出来的色彩感可以分为三大类:(1)明快素雅,秀丽和谐。(2)鲜艳斑斓,对比强烈。(3)凝重深沉,庄严朴实。

3.饰品在民族服装中的特点和意义表现在:(1)整体性:形式美的统一、装饰性的统一、实用性的统一。(2)文化性: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该民族原始崇拜的意义、祭仪活动的道具中最具强化神性的物质实体、社交活动中的青年男女互赠的信物。

4.基诺族男子的衣背中央均缝缀着一块彩色图案,基诺语称之“波罗阿波”,意为太阳花或月亮花,即“日月花饰”。日月花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它是基诺族男子成年的标志,又具有村寨族徽的功能,还有原始图腾崇拜之意。日月花饰还被认为是真挚爱情的象征。日月花饰又称为“孔明印”。

5.傣族姑娘的花央箩被称为“牛踩不烂”。

6.衣冠服饰的设计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7.藏族最有特色的是十分罕见的孔雀服。

8.鱼皮衣是赫哲族的传统服饰。

9.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

10.汉族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

11.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被西方人誉为神秘的“中国术”。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刺绣、书花四大类。

12.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传统宗教禁忌脱帽露顶。

13.哈萨克妇女善于刺绣,刺绣方法有挑花、贴花、补花、钩花、刺花等。图案的着色富有象征性,蓝色表示蓝天,红色像征太阳和太阳的光辉,白色象征真理、快乐和幸福,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

14.塔吉克人喜欢红色,红色鲜艳,给人一种温暖之感,在冰雪高原上十分耀眼夺目。

15.欣赏这些民族的传统服饰,可认识到各民族当地独特的文化风俗、艺术传统,甚至宗教礼仪。

四.节日节气

1.农历是现今世界上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天文年历性质的阴阳双轨制甚至是多轨制历法。农历是阴阳合历,最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2.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3.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

5.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古人誉之为“天下通食”。

6.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最为有名。

7.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元宵是节日食品而得名,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所以又称灯节。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合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的中元、下元为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

8.立春吃春饼,名曰“咬春”。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9.中国文化起源于天地、阴阳、大道三者合理解释的天文认识,产生了以阴阳气的运行为基准的节气历法。

10.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节、端

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

11.乞巧节:七月七日。

12.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称八月半、仲秋节,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对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为“月夕”。

13.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也叫重九。“茱萸节”、“菊花节”。也有“女儿节”、“女节”、“老人节”之称。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叫“延寿客”。典故有“龙山落帽”、“白衣送酒”。

14.冬至又称“数九”、“添岁”、亚岁、小年。

15.晋代以后,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成道。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北宋东京(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定有枣,象征吉祥。腊八粥的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五谷丰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

16.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17.除日的活动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18.守岁:除夕晚上,全家团聚,饮酒叙谈,终夕不眠,叫做守岁。旧时守岁一般都是通宵达旦,建国以后,守岁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午夜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要给晚辈送钱,一人一份,叫做“压岁钱”、“年份子”,有的人家分糖块,叫做“甜头”。

五.节日庆典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别具一格、绚丽多彩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都是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特点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它全面、集中、典型、形象地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理想愿望,也是我们进行民族识别的标志之一。

2.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

3.白族三月街古代亦称观音市或观音会,据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夏历三月,在大理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旷地上举行。节日内容原是佛教庙会,举办隆重的讲经拜佛活动。现在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4.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5.插花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白,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当地彝族人民将红杜鹃作为传情的信物、吉祥的象征。

6.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火把节。彝语支民族的彝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要过火把节。各民族火把节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就是彝族各支系也有差异。

7.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于每年2月6日至8日统一举庆。特懋克,是句基诺语,它的本意是“打大铁”。人们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太阳鼓”舞。

8.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集会形式,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多半在夏秋之交举行。具体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

9.“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

10.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

11.仫佬族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仫佬族依饭节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仫佬山乡人民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它表达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望。“依饭节”又称“依饭公爷”和“喜乐愿”,是向祖先还愿和庆贺当年好收成、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意思,带有十分强烈的感恩和祝愿的成分。该节一般都在“立冬”前后择吉日而定。

12.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通过“三月三”的传统来纪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现在纪念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歌谣对唱外,还有“打柴舞”、荡秋千、土枪射击、射箭、摔跤等节目。

13.十月年,哈尼语称“扎勒特”,意即新年的开始,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节期一般历时6天左右。十月年中最具特色的活动是“街心宴”,它以村寨为单位,轮流坐庄喝酒。到了下午,还在寨中摆“簸箕宴”,盛着佳肴的簸箕一个接一个沿街摆设,长达数十米,谁家吃客不绝证明人缘好。黄昏时哈尼人聚集于广场踏着乐曲翩翩起舞,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六.生老婚丧

1.生老是人生旅途的全程。包括从出世、孩提、成年、壮年到老年各阶段的人生礼俗;养生、养性等追求长生长寿,个性修养的习俗。它又与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日、信仰等风俗重叠沟通,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人生价值观念。

2.祈子风俗包括祈孕和祈男。

3.“悬弧挂帨”:“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礼记、内则》)因此,古代生男称做“悬弧”、“设弧”,男子生日称作“悬弧之辰”。生女孩、女子生日则称作“设帨”。

4.“弄璋弄瓦”:“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诗、小雅、斯干》)“璋”是古代的一种玉器。“瓦”是纺织用的纺锤。所以,古代生男孩叫作“弄璋”,生女孩叫作“弄瓦”。

5.洗三:又称“三朝洗儿”、“汤饼会”。除给婴儿沐浴外,还要大宴亲朋。宴会上最注重的食品是汤饼(面条),故又称“汤饼宴”。去庆贺的客人自称是“汤饼客”。

6.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称谓:孩提(二、三岁间)、鸠车之戏(5岁)、竹马之戏(7岁)、幼学(10岁)、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女子15岁)、弱冠(20岁男子)、而立(30岁)、不惑(40岁)、艾年(50岁)、耆年(60岁)、老年(70岁)、耄年(80、90岁)、期颐(百年)。

7.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不仅敬老养老,而且贵老,老人的资力、经验、见识得到高度尊重。然而,这种敬老贵老的文化传统,渊源于远古的氏族制度和长期的宗法社会,适应了几千年进化迟缓而又稳定的农业生活节奏,又有着贵经验不重创新、讲资力而压抑后辈的消极作用。严复曾说:“中国夸多识而西人重新知”。它不仅延缓了社会新旧更替的周期,而且消磨了生气勃勃的进取和创新精神,造成了人们一味迷恋传统、经验,向后看的陋习和保守求稳的惰性。

8.养性和养生的价值选择不同,养生在于健康长寿,养性在于培养自己的性格和修养,也叫养心、修心。养性主要指性格的自律。

9.古人认为,忍则事成,忍则免祸,忍则和睦。“小不忍则乱大谋”、“委曲求全”、“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分,风平浪静”、“宰相肚里能撑船”等,都笼罩着古代“忍”的阴影。古人以“忍”养性,固然是为了培养宽广、大度的胸怀,也的确能避免许多将要发生的争斗和祸端。但是,忍让掩盖了胆怯和软弱,以“忍”养性又消磨了人的个性棱角和原则精神,使人们放弃了对邪恶行为的积极抗争,培养了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的弱者心态。

10.婚姻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主要方式和构成家族、亲族的基础。

11.婚姻形式:血缘婚、族外婚(群婚)、对偶婚。

12.禁忌:同姓不婚、士庶不婚、居丧不婚。

13.中国的婚姻以祭祀祖先、生子继宗、家庭内助为主要目的。中国的婚姻必须得到法律和社会舆论的双重承认才有效。同时也具有重婚礼,轻法律;重道德约束,轻感情基础的特点。中国的婚姻过于注重夫妻间的家庭形式,强调表面上的“白头偕老”,而轻视夫妻感情的内涵。即使在双方感情破裂的情况下,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和追求,也要维护这死亡的婚姻。

14.赙赗,指吊唁者助丧所送的钱物,明清时称“奠仪”。现代所送的钱币、花圈、挽联、香纸等,也叫奠仪。

15.丧葬风俗来自中国古代的宗法家族观念、孝文化意识和灵魂不灭的观念,反映着中国人的种种文化心态。重今生,轻来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中国人蔑视丧失气节和人格的贪生怕死,但从不放弃对生命的执著追求。这种贵生恶死的心态,直接渗透到中国的丧葬风俗之中。

16.从丧葬文化传统看,厚葬、久祀是中国丧葬祭祀的特点。

17.中国人对祖先、家族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脱离祖先族姓的人,只要知道真相,想方设法也要认祖归宗。这种归属感使中国人收养别人的儿子特别困难,一般要隐瞒真相,而且时刻担心露馅。对祖先的崇拜,使中国人把祖先、祖坟看得十分重要,辱骂祖宗、挖掘祖坟都是缺德和大逆不道的。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意识,把祖训、祖制、祖宗之法看成是不可变更的律条,培养了循规蹈矩的保守观念,窒息了人们的改制、创新和开拓意识。然而,祖先崇拜意识也加强了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对远古始祖的认同和归属感,又成为国家、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思想的源泉,尤其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更能显示出祖先崇拜意识的伟大力量。另外,中国人常讲“上对得起祖宗”,讲光宗耀祖,这些观念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加强道德的自律和事业的进取,为国家,为民族而立事、立功,甚至是从容牺牲。

七.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

1.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

2.地方民族风格:北方风格(开朗大度)、西北风格(质朴敦厚)、江南风格(秀丽灵巧)、岭南风格(轻盈细腻)、西南风格(自由灵活)、藏族风格(坚实厚重)、蒙古族风格(厚重华丽)、维吾尔族风格(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

3.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

4.盛唐建筑风格是理性与浪漫相交织。其特点是,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阔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采,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5.北京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中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北京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曼飞龙塔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寨的后山顶上,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宛如一丛春笋破土而出,故傣语称为“塔糯”(笋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已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外国民俗

1.新年在西方可以说是庆祝历史最悠久的节日,大约要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巴比伦时期。

2.玫瑰花被誉为美国的国花,它象征着美丽、芬芳、热忱和爱情。玫瑰花车游行始于1890年。此后,玫瑰花车游行就成了每年一次的新年盛会。玫瑰花车游行的庆祝主题每届不同。

3.世界各地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们,在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通常要用一首古老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这首传统的经典歌曲在公元1700年由罗伯特.伯恩斯改编而成,并在伯恩斯死后的1796年第一次公开出版发行。

4.2月14日情人节,在西方又叫做圣瓦伦丁节。它是西方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情人节现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情飞扬的节日,也是高歌友谊的日子。

5.情人食品:糖果、巧克力、奶油蛋糕以及饮料等。

6.在复活节前一周,教堂要准备两支大蜡烛放在圣洗池或祭台旁,在复活节前夜点燃。每一信徒手上都点着一只小蜡烛。大蜡烛象征基督,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小蜡烛象征着虔诚的信徒围绕在基督的周围。

7.典型的复活节礼物跟春天和再生有关系,如鸡蛋、小兔子、小鸡、鲜花,特别是百合花是这一季节的象征。复活节给孩子送小动物。

8.在美国,孩子们中间流行着万圣节前夕“不给就闹”的游戏。男孩子可以到外边四处游荡,搞一些恶作剧,家长们则假装认为是亡灵所为。而女孩子则要呆在家里玩占卜的游戏。

9.1950年,美国费城一所学校的孩子们在万圣节倡导了一项活动:将“不给就闹”的战利品与全世界的儿童分享,帮助别国的贫困儿童。孩子们在装东西的口袋上画些漫画,并写上“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募捐”的字样。他们的宗旨是:“我们要分担别人的忧愁,而不要装鬼怪吓唬别人。”这个活动被延续下来,到了1956年,13000个社区的350万美国儿童共募捐了270万美圆,此款项用来帮助了120个国家的儿童。这一善举因此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10.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圣诞老人是圣诞节最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他代表着慷慨大方、乐善好施。

11.圣诞树的顶端必定有个特大的星星,象征三博士跟随该星而找到耶稣,而且只有该家庭的一家之主才可以把这颗希望之星挂上。

12.13.《平安夜》诞生于1818年奥地利一个名叫奥本多夫的小镇,乡村牧师莫尔作词,小学教师格鲁伯谱曲。http://wenku.baidu.com/view/400aee7fa26925c52cc5bfb2.html

第三篇:中外民俗论文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

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

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分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结论:

悠久而深厚的民风民俗积淀是难能可贵的,深入探究分析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古鉴今,有助于理解风俗文化背后的故事,对于我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而与西方的风俗文化比较分析,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和侧面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现在国际化与全球化将中西文化交流进行到更高的阶段,中西文化正从差异走向交融,为世界文化的繁荣添彩。

第四篇:《中外民俗》教案

《中外民俗》教案目录

第1章

民俗概述 1.1 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1.2 民俗的基本特征 1.3 民俗的社会功能 1.4 民俗的形成 1.5 民俗与旅游

第2章

服饰民俗 2.1 服饰民俗概述

2.2 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 2.3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4 外国服饰民俗

第3章

饮食民俗 3.1 饮食民俗概述 3.2 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3.3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3.4 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第4章 居住民俗 4.1 居住民俗概述 4.2 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4.3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4.4 中国港澳台地区居住民俗 4.5 外国居住民俗

第5章

交通民俗 5.1 交通民俗概述 5.2 中国交通民俗 5.3 外国交通民俗

第6章

农业民俗 6.1 农业民俗概述 6.2 中国汉族农业民俗 6.3 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 6.4 中国港澳台地区农业民俗 6.5 外国农业民俗 6.6 农业民俗与旅游

第7章

工艺美术民俗 7.1 工艺美术民俗概述 7.2 中国工艺美术民俗 7.3 外国工艺美术民俗

第8章

人际礼仪民俗 8.1 人际礼仪民俗概述 8.2 中国人际礼仪民俗 8.3 外国人际礼仪民俗 8.4 旅游交际礼仪

第9章

岁时节日民俗 9.1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9.2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9.3 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9.4 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 9.5 外国岁时节日民俗

第10章 游艺民俗 10.1 游艺民俗概述 10.2 中国汉族游艺民俗 10.3 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 10.4 中国港澳台地区游艺民俗 10.5 外国游艺民俗 第11章

世界主要宗教 11.1 宗教概述 11.2 佛教 11.3 基督教 11.4 伊斯兰教 11.5 其他宗教

第12章

我国主要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 12.1 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 12.2 云南海埂民俗村 12.3 北京民俗博物馆 12.4 南京民俗博物馆 12.5 天津民俗博物馆

第五篇: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族民俗 课程标准

《中外民族民俗》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中外民俗与旅游课程主要介绍民俗的基本理论及中外相关民族与国家的民俗文化生活。重点选择人口多、旅游开发价值大的民族民俗作为讲述对象。中外民俗与旅游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将来从事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航空服务管理、海乘服务的学生也大有裨益。该课程对提高学生基本素养、了解其他民族、国家的生活习惯,外出旅游有很大帮助。

二、课程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民俗基本内容。

2.对不同现象的民俗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日常交际中得到应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国家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外民俗》作为高职高专类旅游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导游基础知识》、《客源国概况》、《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民族大众,使得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都能得以传承,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本课程授课内容(72学时)

中华民族的分布与现状

1学时 中国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日禁忌习俗

1学时 第一节 汉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二节 壮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三节 满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四节 回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五节 苗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六节 维吾尔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七节 苗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八节 蒙古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4学时 第九节 藏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4学时 第十节 白族、哈萨克、傣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十节 其它少数民族概况及民俗

2学时 第三章 世界民族概述

第一节 亚洲民族概述

2学时 第二节欧洲民族概述

2学时 第三节非洲民族概述

2学时 第四节美洲民族概述

2学时 第五节大洋洲民族概述

2学时 第四章世界部分民族民俗 第一节日本

1学时 第二节韩国

1学时 第三节越南

1学时 泰国

1学时 新加坡

1学时 马来西亚

1学时 菲律宾

1学时 印度尼西亚

2学时 印度

2学时 巴基斯坦

1学时 尼泊尔

1学时 土耳其

2学时 埃及

2学时 南非

1学时 法国

2学时 荷兰

2学时 英国

1学时 希腊

1学时

还有10学时用于2学时的复习,8学时的实习实训 实训课安排: 学时

章节

实训内容

目标和要求

第一节 汉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讲之前请班上三个同学分别讲下汉族的传统习俗,包括节日

让学生对汉族传统习俗有个初步认识

维吾尔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维族舞蹈文化,维族语言、信仰文化

让学生记住维族舞蹈的特别,维族人民的勤劳

藏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讨论西藏地区是否应该进行旅游开发?

让学生明白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应用

许多民族的织锦、绣花、编织艺术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民族艺术,并加以阐述

加深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中国民俗讲完以后

讨论:我最喜欢的民族

加深学生对各个民族的印象

世界民族民俗讲完后

讨论:我最喜欢的国外民族?

加深学生对国外民族民俗的印象

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程的重点: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2、本课程的难点:在掌握各民族特色风俗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遵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七、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收集资料,制作ppt,向大家展示某种民俗风情 调查,撰写调研报告

八、考核方式

1.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时间为100分钟;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知识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八种题型。试卷所采用的题型不得少于6种,总题量为50个左右 2.考核标准兼顾平时实践和课堂发言占总分50%。

九、本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推荐教材: 方澜、孙廷忠等中外民俗[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参考书:

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下载中外民俗教学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民俗教学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中外民俗

    中外民俗 考试题型: 一、单选题18题,每题1分,共18分 二、多选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三、判断改错题12题,每题2分,共24分 四、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五、论述题 1题,每题16分,共16分......

    中外民俗大题

    第一章民俗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 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

    中外民俗与礼仪

    中外民俗与礼仪。 导游相关知识: 一. 服饰篇: 女性着装类型:--------------选自《学做绅士与淑女》 艺术类:一般从事文化艺术艺人媒体,风格大胆独特,想象丰富,个性觉得自己就是时......

    中外民俗阶段考察试题答案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BCAB6~10:CCCBC11~15:DABA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DE3、ABCDE4、CDE5、ABE 三、填空题: 1、教化功能2、竹楼3、运输工具4文化产物总结5、......

    中外民俗概要B试卷

    山东冶金技术学院 任课教师:董梦炜测绘与信息管理系 23份 15-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外民俗概要》试卷A卷 班级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

    中外民族民俗题库剖析(推荐五篇)

    一、填空题 1.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 民俗一般具有(社......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

    吉林财经大学《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姓名: 班级: 专业: 学号:......

    中外民俗模拟试题4[5篇材料]

    中外民俗模拟试卷4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