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课《看雪》教案
《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体会大陆和台湾的儿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台湾、北京)
3、为什么台湾小朋友看到的雪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呢?(很难看到雪)
4、你对台湾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5、教师介绍台湾的位置和气候特点。(结合中国地图)
6、台湾省概况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它和大陆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从三国时期开始,我国便逐渐开始经营、管理台湾。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50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恢复了在台湾的主权。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目标已为期不远。台湾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全年气温高,雨多,年平均气温在20度-25度。冬天最低温不过12-17度,所以这里的冬天看不到霭霭白雪,只有在少数的高山地区,可以一瞥雪花的影子。那里的孩子多么盼望看到雪啊!
三、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你能带着带着盼望看到雪的心情朗读第1、2自然段吗?谁来试一试? 谁还愿意读? 师:只看到了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雪,同学们想一想,台湾的小朋友喜欢雪吗?
2、把你那种迫切想看到真的雪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3、齐读1、2自然段,读出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二)理解3~11自然段
1、台湾小朋友和他们的老师说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读3-11自然段,边读边数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四次对话)
2、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3、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老师说:“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①孩子们为什么感到惊奇呢?你能读出惊奇的语气吗?指名反复读,再齐读。②老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的故乡在哪儿?她想念故乡北京吗?你能不能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老师说的话呢?指名读,再齐读。
4、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孩子们问。老师说:“不算太远。”
5、老师小时候在故乡看到了怎样的雪呢?师范读第九自然段 同学们,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
①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喜欢第一句的同学来读读吧?指名读。师:“雪毯”、“银装”指什么? 指名说(“雪毯”就是白色的地毯。雪落在地上,厚厚的,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白的毯子,就是“雪毯”。我想说“银装”,雪落在树上,白白的,就像给树上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
6、师:同学们,我们把对雪的喜爱和赞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行吗?谁来读一读。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师:下雪了,小伙伴们来到了雪地上,看,他们在干什么?师:玩得高兴吗? 师: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玩雪的句子)师:谁先来?就请你。
生1: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师: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再指名读。师:读得真棒!好!孩子们,站起来,把玩雪的快乐大声的读出来吧!
7、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让我们美美地齐读第九自然段。
8、台湾的孩子们听到老师的讲述,他们跟老师说了些什么呢?
①争着问是怎样问?我们也来抢着问好吗? 老师读旁白,同学们抢着问老师。师: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起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时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②老师是怎样对他们说的呢?
生(齐):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老师在想着她的故乡,希望台湾统一以后能回到故乡去看一看。老师希望孩子们能早点到北京去看一看雪。老师期盼着台湾早点回到祖国的怀抱。)师:谁能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评一评。齐读这一句。
9、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旁白)”、“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
10、师小结:台湾是我国的宝岛,台湾的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的一员,相信总有一天,台湾的小朋友会和我们一起在北京玩雪。
四、作业布置
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板书设计
12、看雪
台湾省 北京
很难看到雪 洁白的雪花 洁白的棉花 堆雪人、打雪仗
盼着统一 早日看雪
第二篇:《看雪》教案
《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1、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体会大陆和台湾的儿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台湾、北京)
3、为什么台湾小朋友看到的雪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呢?(很难看到雪)
4、你对台湾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5、教师介绍台湾的位置和气候特点。(结合中国地图)
6、台湾省概况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它和大陆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从三国时期开始,我国便逐渐开始经营、管理台湾。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50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恢复了在台湾的主权。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目标已为期不远。台湾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全年气温高,雨多,年平均气温在20度-25度。冬天最低温不过12-17度,所以这里的冬天看不到霭霭白雪,只有在少数的高山地区,可以一瞥雪花的影子。那里的孩子多么盼望看到雪啊!
(三)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你能带着带着盼望看到雪的心情朗读第1、2自然段吗?谁来试一试? 谁还愿意读?
师:只看到了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雪,同学们想一想,台湾的小朋友喜欢雪吗?
2、把你那种迫切想看到真的雪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3、齐读1、2自然段,读出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二、理解3~11自然段
1、台湾小朋友和他们的老师说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读3-11自然段,边读边数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四次对话)
2、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3、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老师说:“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①孩子们为什么感到惊奇呢?你能读出惊奇的语气吗?指名反复读,再齐读。
②老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的故乡在哪儿?她想念故乡北京吗?你能不能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老师说的话呢?指名读,再齐读。
4、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孩子们问。老师说:“不算太远。”
5、老师小时候在故乡看到了怎样的雪呢?师范读第九自然段 同学们,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
①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②喜欢第一句的同学来读读吧?指名读。师:“雪毯”、“银装”指什么? 指名说(“雪毯”就是白色的地毯。雪落在地上,厚厚的,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白的毯子,就是“雪毯”。我想说“银装”,雪落在树上,白白的,就像给树上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
6、师:同学们,我们把对雪的喜爱和赞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行吗?谁来读一读。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师:下雪了,小伙伴们来到了雪地上,看,他们在干什么?师:玩得高兴吗? 师: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玩雪的句子)师:谁先来?就请你。
生1: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师: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再指名读。师:读得真棒!好!孩子们,站起来,把玩雪的快乐大声的读出来吧!
7、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让我们美美地齐读第九自然段。
8、台湾的孩子们听到老师的讲述,他们跟老师说了些什么呢?
①争着问是怎样问?我们也来抢着问好吗? 老师读旁白,同学们抢着问老师。
师: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起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时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9、老师是怎样对他们说的呢? 生(齐):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老师在想着她的故乡,希望台湾统一以后能回到故乡去看一看。老师希望孩子们能早点到北京去看一看雪。老师期盼着台湾早点回到祖国的怀抱。)师:谁能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评一评。齐读这一句。
10、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旁白)”、“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
10、师小结:台湾是我国的宝岛,台湾的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的一员,相信总有一天,台湾的小朋友会和我们一起在北京玩雪。
(四)作业布置
1、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板 书 设 计
12、看雪 台湾省 北京
很难看到雪 洁白的雪花
洁白的棉花 堆雪人、打雪仗 盼着统一 早日看雪
第三篇:看雪教案
《看雪》课堂实录
一、复习检查,揭示目标。
师: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吗?(生:答)
师:你们看,老师把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都请到这儿来了(课件出示生字),你能大声地读出它吗?
师:真棒,字音读得真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看雪》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的盼望之情,体会海峡两岸人民盼团圆的美好心愿。
二、媒体渲染,激发兴趣。师:请看!(CAI播放雪景录像)师:美吗? 生:美!
师:这么美丽的雪景,你在哪儿看到过?怎么玩的? 生1:冬天下雪时,就在地上看到过。
生2:冬天下雪时,地上白茫茫一片,这时我跟小朋友们出来堆雪人,打雪仗,非常快乐![设计意图] 通过雪景录像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反复诵读,体验快乐。
师: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想)读读课文第9自然段。(生读:师课件出示那段文字)
师: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片一片的雪花从天空中飘下来。生2:我看到地上全白了,树上也全白了。生3:我看到房子上,汽车上都白了。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良好习惯。师:“雪毯”、“银装”指什么? 生1:“雪毯”就是白色的地毯。
生2:雪落在地上,厚厚的,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白的毯子,就是“雪毯”。生3:我想说“银装”,雪落在树上,白白的,就像给树上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师:(课件出示雪毯、银装图)谁来指指哪是“雪毯”,哪是“银装”?(生上台指,师辅助出现放大的图片区域)师:“到处”除了“天上、地上、树上”有雪,还有哪些地方有? 生1:小朋友的头上、衣服上有雪。生2:我们家的屋顶上有。生3:学校的垃圾桶上有。„„
师:是啊!小朋友们,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了,落到了小朋友的头上,衣服上,落到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你们看(CAI播放雪景录像)。
[设计意图] 利用雪景图像,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师:面对这么美丽的雪景,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1:我想说雪真是太美了
生2:雪真美啊!快点下一场大雪,让我们到雪地上去痛快地玩一玩。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雪的爱、对雪的赞美之情来诵读这一段话。
(生看大屏幕,自由练读描写雪景的段落)师:谁来读一读。
生1: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生配动作朗读)
师:你为什么把“雪毯”、“银装”读得很重呢? 生1:因为我喜欢“雪毯”、“银装”,那种雪景太美了。
师:来,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因为你读出了你对雪的感受,读得真棒!谁再来读?我想听听你的朗读。
生2: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3: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听着他的朗读,我仿佛看见我们窗外下起了大雪,雪花在空中飞舞着,不一会儿,地上、树上、屋子上全都白了。师:你能像他那样读读吗?
生3:能。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师:听了你的朗读,一幅粉妆玉砌的世界出现在老师的眼前。来,老师也奖你一颗智慧星。是你让我们看到了那么美丽的雪景。
生: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教师也想把对雪的赞美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行吗? 生:行。
师: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师:同学们,下雪了,小朋友来到了雪地上,看,她们在干什么?(CAI播放玩雪录像)生:她们在堆雪人,打雪仗。
师:下雪时,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 生:堆过,打过。(同学们高兴地回答,有的同学还在做打雪仗的动作,气氛非常活跃)师:玩得高兴吗? 生:高兴!
师: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玩雪的那段文字)(生自由练读)师:谁先来?就请你。
师:读得真棒!听了你的朗读,同学们一个一个都想来读一读了。因为我们这里下过雪,你们也玩过雪,所以你们都很有体会,是吗? 生:是的。
师:好!孩子们,站起来,把你们的快乐大声的读出来吧!生: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啦!
师:看过雪,玩过雪的我们都明白,雪花带给我们的美和快乐,远远不止这些,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课外书中看到了的语言来赞美一下雪花吗?
四、认真揣摩,体会心情。
师:这么美的雪景,这么快乐的玩雪体验,是每个小朋友都向往的,可台湾小朋友却从没享受过,读读他们和老师的对话,体会体会他们的心情(课件出示四个问句)(生自由练读)师:找你的小伙伴读读他们的对话。(生合作读)
师: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生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生2: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师微笑着点点头)师:谁还想接着往下问? 生3: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注意后面的提示语是惊奇地问?谁再来问这一句话? 生4: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大家一起问吧?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候,在我的故乡(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北京)师:谁再问下去。
生5: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你问话的语气真好,谁来学着他的语气问一问? 生6: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大家一起来问一问?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我们那边每到冬天的时候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厚厚的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这时候小伙伴们来到了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非常快乐。
师:台湾小朋友问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真的雪。
师:文中的孩子们又是怎样对老师说的呢?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注意前面的提示语是孩子们“争着问”,为什么他们要争着问老师? 生:因为他们的心情很急切。师:你们能表演问一问吗?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同学们有的站起来,有的下位子来到老师身边,气氛非常活跃)
师: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得真好,能连起来问一问老师吗?(师生合作表演读3-10自然段)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体验。
师: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台湾小朋友在问老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我很好奇,老师在台湾,怎么会看见过真的雪呢?
生2:我也很好奇,我们台湾这边从没下过雪,我们每年只能在橱窗里看雪,老师怎么会看见过真的雪呢?
生3:我的心情很急切,北京有那么美的雪景,我真想马上让老师带我去看看。师:(走向一位小女孩,摸着她的头)老师很想听听你的感受,愿意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吗? 生4:(红着脸)我感觉到了台湾孩子们想到我们北京来看雪的愿望。师:嗯,不错。老师跟你也有同感,能说详细一点吗? 生4:(充满自信)老师给他们讲童年玩雪的情景时,孩子们都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从这一句中我读出了孩子们的愿望,他们希望老师能带他们到北京来看雪。
师:从这一句里,你读懂了孩子的心声,这说明你是用心在读书,用心在感受,这叫会读
书!来,老师也奖你一颗“智慧星”。
师:是啊!雪真是太美了!所以台湾小朋友才会这么憧憬、向往着到北京来看雪。(板书:台湾
北京
看雪)
师: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起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时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指板书),老师是怎样对他们说的呢? 生(齐):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师:看看后面的标点符号是什么?(感叹感)该怎么读呢?先自己试着读一读(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1: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师: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2:她读出了感叹句的语气,读得很好。师:你能像她那样读一读吗?
生2:能。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师:谁还想读一读?
生3: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师:跟老师读一读。(生齐读)
师: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老师的心思吗?
生1:老师在想着她的故乡,希望台湾统一以后能回到故乡去看一看。生2:老师希望孩子们能早点到北京去看一看雪。生3:老师期盼着台湾早点回到祖国的怀抱。师:此时,你们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生1:我心里想,台湾你快点回来吧,让我们能跟台湾孩子们一起玩一玩。生2:什么时候能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边来玩一玩呢?
师:是啊!什么时候才能让海峡不再成为阻隔,让台湾的孩子来我们北京看看真的雪呢?台湾小朋友们盼望着,大陆小朋友们盼望着,海峡两岸的人民也盼望着。
师:孩子们,作为大陆的小朋友,你想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大陆看雪吗?若你们正在视频聊天,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用笔下来。写完后,大家来说是。生:回答。
师:同学们,台湾也是我们祖国妈妈的孩子,祖国妈妈也在盼望着孩子能够早日回家。最后我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句子结束这节课。
五、拓展活动
师:孩子们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搜集一些有关台湾的资料,在班上举办一次“台湾知识交流会”,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板书设计:
12·看雪
台湾
北京
看雪
第四篇:看雪教案
看雪
二年级组赵雯
一、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PPT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阅读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
2、补充板书“看雪”,指名读课题,读后就课题质疑
如:谁想去哪儿看雪?为什么想去看雪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3、初读课文,整体识字 读文,识字 读准字音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交流各自初读所得,回答刚才提出的小问号,整体感知课文。
1、学习课文1-2小节
读文,初步了解台湾,引导感悟台湾和祖国大陆是一家。①从“很难看到雪”感受台湾的孩子们对雪很陌生很新奇,也拓展引导体会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们想看雪却看不到的遗憾难过,感受他们对雪的向往,对大陆的思念。
②“过春节的时候”,春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我们怎么欢度春节的?
台湾也和祖国一样过春节,他们用什么来装扮橱窗呢?从“美丽的雪景”中引导学生体会这美丽的雪景会让那些离开故乡的游子产生什么样的感情?真切的体会到“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孩子们全然不懂这些,他们被这美丽的雪景吸引了,可是那只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假雪景”。有对雪的追寻,孩子们有了什么心愿?
2、读文,找出孩子们盼望看雪的词句,品析感悟出台湾和大陆是一家的文本内涵
从孩子们的“问”“惊奇地问”“争着问”中,体会孩子们对雪的喜爱,从他们盼望去北京看雪的心愿,领悟大陆和台湾是一家,激发学生盼统一的爱国之情。
3、从老师的“微笑”“顺手”“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到“望望大家,”深情地说“中,感受老师作为一名游子的心酸和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愿。透过老师,让孩子们感受到人为的阻隔,割不断祖**亲对儿女的牵挂,和儿女对祖国的挂牵。
4、欣赏雪景的美好,雪带来的快乐,用朗读来体现雪的美,创设情景激发台湾小朋友对雪的向往。整合所学内容,北京还有很多美景,咱们大陆有无数的名山大川,你能向台湾小朋友介绍一下吗?
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各自的心愿,向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
6、指导书写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学习目标】 •
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含义,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流程】
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回答)古往今来,杭州的西湖美景,令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学生活动)下面我出示几张有关西湖的画面看谁能够对这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板书——湖心亭看雪
首先我们先看本文的教学目标。
1、走近作者:(学生活动)
自读课文注解①,简要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下面我们来听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活动)
2、给加点字注音。
毳()衣
雾凇()
一芥()
沆砀()铺毡()喃喃()
3、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
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整理重点字词或疑难字词含义。
(1)解释加点的字。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余挐一小船()
③上下一白()
④及下船()
(2)辨析多义词的含义。
是:①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更:②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白:③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这样的景色:
(小组讨论):
(1)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哪里能看出“痴”,具体分析一下。
不寻常的环境:大 三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学生齐读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 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同学们说的真好,他们就是这样超凡脱俗,有雅情雅致的人。
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痴”,我们是不是比舟子理解的更深刻呢?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研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品味其写景之妙。
同学们,现代散文家黄裳评价说:“描写西湖风景的人也可谓多矣,可是谁又曾用精炼至极的笔墨如此凸现地勾画出山水的精英?”细读这句,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最传神?请静静的品味写景的精妙,感受作者的情怀。
(小组交流)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是不是能够去掉? 这三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孤立起来。
两个“一”字意思相同吗?有什么妙处?
“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苍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你会体悟到:宇宙何其阔大,人生何其短暂!“天人合一”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请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即是白描。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作者感慨的景观。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我们来感悟下列句子运用“淡妆”(白描)手法。如: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6、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