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执教者 黄丽玉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孩子们为什么在风筝上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说,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彼此都认识,万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送回来。可是,也有孩子说万一别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孩子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风筝或捡到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总之,学生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我是这样去引导学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并给风筝取名“幸福鸟”,那么,如果丢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来,那么风筝被别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种损失吗?是一种痛苦吗?这样一引导,我想学生就能想到即使风筝丢了,被别人捡走了,那么自己的祝福就送给了别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给了别人,自己的风筝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这不是很好吗?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学生讲鲁迅的《风筝》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2自主学习以第一件事为例,列出记叙六要素。
3为什么在北京冬季放风筝于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4课文叙述的第一件事中,为什么要极写弟弟的可怜,哥哥的凶暴?请找出“可怜”、“凶暴”相关的词句。
这些内容在《讲学案》中都有列出,事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第二件事理解得更到位,而我觉得最简单的第一件事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不能准确概括出来。
第二个问题中经过和结果出问题的就更多,从两个到黑板上做的同学可以看出来,后来要求学生订正,大部分同学都在记叙文后三个要素中出错,我在总结时说一要认真阅读文本,二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
第三个问题对于我这班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了,鲁迅的文章要读懂是比较难的,所以只有自己讲授,讲过之后学生还未必就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阅读水平估计过高,另外学生课外时间没有真正去读,课堂上拿出上些时间来让学生阅读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真正地去自主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关注学生阅读。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学反思(范文)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沛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同学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同学在读中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同学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同学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需精练,而是充沛重视同学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身的话、凭自身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小朋友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身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对“小朋友们为什么在风筝上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有的说,小朋友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相互都认识,万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送回来。可是,也有小朋友说万一他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小朋友们希望他人看到自身的风筝或捡到自身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身做朋友。总之,同学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可是,我为了不让太多的争论延误我们后面的学习,于是让同学暂停争论,让他们课外去做实验,看看风筝究竟要多长时间才会被风吹断,或者自身掉下来。其实,现在想来,我认为自身的建议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不同的人去放风筝,那么风筝在空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么,当小朋友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去引导同学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并给风筝取名“幸福鸟”,那么,假如丢了,假如也不能被送回来,那么风筝被他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种损失吗?是一种痛苦吗?这样一引导,我想同学就能想到即使风筝丢了,被他人捡走了,那么自身的祝福就送给了他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给了他人,自身的风筝能给他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这不是很好吗?
课虽然上完了,可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我想,遗憾永远都会存在,但绝对不会是同样的遗憾!
第四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10风筝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理解孩子们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1.多媒体课件。2.风筝实物。
2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新课。
1.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学生自由讨论。)
2.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要认识5个生字,并给它们注音(注在文中的对应字上,同学互相检查),然后用课件放出有要认识字的词句或段,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这5个生字。
2.教师强调部分字的读音: “丧”是平舌音,“坊”是后鼻音。“磨、坊”两个字在本课都是多音字。3.理解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翩翩飞舞:形容舞姿轻快。也用来形容(青年男子)举止潇洒。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窗外倏地闪过一个人影。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三、指导写字。
1.学习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1)先出示生字卡片(教师举着)分行读,然后把生字卡片固定在黑板上。(2)让学生先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归类(指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归类排列)。(3)再让学生指出难写的字,师生共同探讨后让学生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
2.教师强调:
“衬”与“材”在字形上的区别。“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描述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幸福,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五、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写下来。(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对于“憧憬”“依然”两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a.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呢?
(因为毕竟是亲手做的,而且这风筝还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快乐。)b.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因为风筝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和希望。)
c.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学生自由讨论。)d.“我们”把名字写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什么意义吗?(这样的做法天真烂漫,充满了无限的童趣。)
(4)假如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5)如果你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只风筝,当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呢?高兴吗?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憧憬、希望、快活。)
(学生自己谈方法、找关键词,教师归纳。)板书:做风筝充满希望快活
六、课堂小结。
打开记忆的相册,童年无数美好的回忆就会浮现在我们脑海,其中“风筝”就像报春的使者,首先冲开我们记忆的闸门。那么,放风筝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大家回家后亲自去体验一番吧!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同桌互相交换批改,教师根据情况强调注意点。2.还记得做风筝时大家的心情怎样吗?(板书:做充满希望、快活)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去放风筝,大家去了吗?那这节课就要比试比试了,看哪组放得与文中描写的情节最像。
二、续读课文,升华情感。
(一)精读第3、4自然段,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1.播放课件,再展示放风筝的画面,并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然后请一组同学到讲台上示范放风筝。(其他组先竞争再演示,限制三组。)
2.大家放风筝时心情怎样?(高兴。)
3.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呢? 出示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1)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此句写出了“我们”把风筝“放上天”后的高兴心情。放风筝是一种有益的游戏,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好憧憬。)
(2)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快活”的心情。(指读,齐读。)4.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并用“翩翩飞舞”说话练习。
5.看到风筝飞上天,“我们”快乐地喊着,会喊些什么?(学生自由讨论。)6.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二)品读第5~8自然段,体会“难过、伤心”。
1.如果你正放得高兴时风筝突然因线断而飞走了,你会怎样呢?(说说自己的感受。)
板书:找风筝 2.出示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体现了“我们”吃惊、着急和慌乱。“倏地”说明风筝消失得快。)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都哭了”足见“我们”是多么伤心;“四处”说明找的范围广;“半个下午”说明找的时间长;“还是”体现了“我们”心里的失望。)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垂头丧气”,可见“我们”的失落、懊恼。)(1)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2)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3)找出最能表现“我们”当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哭 垂头丧气 3.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4.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语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5.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三)拓展想象。
1.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2.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他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从做风筝、放风筝到找风筝,孩子们一直都在体验着快乐。大家能不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具体地写一写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呢?试一试吧!
2.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或到广场上去放一放,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童年是金色的阳光,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童年的憧憬、童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同学们在童年,在金色的秋天里多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风筝》一文语言朴实,笔调亲切,自然地表现出孩子的心境。教学时,我把学生对于放风筝的切身体会和课文中“我们”的情感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很容易理解那种憧憬和希望,在田野上追着风筝奔跑的快乐,和风筝断线时的那种懊丧。有了情感的共鸣再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去朗读体悟效果更好。那种做成的什么也不像了的风筝却依然令孩子们感到快活,那种快活地喊叫,那种拼命地奔跑,千呼万唤的焦急,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入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第五篇:三年级《风筝》教学反思
星期五听了老师的风筝后,我在第二堂课上准备了一段风筝,在第一堂课之前,9月28日我尝试了风筝这个课程两个小时。我设计的风筝是第二课是抓住经验的关键词,让孩子的情感,学会写具体,这是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描述他们的情感变化清楚;二是让孩子们进入文字,体验小伙伴在文字中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一级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本课的三维目标。
风筝这个教学设计的文本,我正在准备课程,第一个想法是,这种稚嫩的天真是本文的独特之处,也需要重点引导学生仔细地感受到内容。所以我抓住了三条线,一是写一些与风筝相关的东西就是线的东西,二是如何写孩子们的行为和心情来写规范,三是情绪变化的感觉孩子线通过三个主线的产品分析,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感觉变化。教学,我让学生找出孩子们的运动,语言的变化和句子的描述,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单词和句子 思考和暗示在其中的感觉,童心的无罪的感觉。
文本的最后一句是有意义的,我传递文本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即省略号,而不是句号。学生被要求接触全文以了解这些孩子在寻找风筝时的感受,以便他们了解文本中的孩子们很难找到迷失的风筝,因为在风筝身体中,他们的幸福,委托他们的幸福,托付他们的愿景和未来的希望,让孩子们结束文章扩大想象力和写下来,我们到房子后运行后可能发生,最后找到我们和快乐的鸟?如果发现,你感觉怎么样?你打算说什么?他们会去哪里?如果没有找到,怎么样的心情?你打算说什么?孩子展现他的想象力和自由说话。
星期五的讲课后,我学到了很多,但也知道自己的缺点:
首先,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充分的灵感为孩子,但一直在问问题,导致最后的孩子们不感兴趣回答问题。教学不但要灌输而且应该受到启发,太多的问题,没有发挥灵感效果应该是,是最大的错误,孩子的注意力早已集中,教室效果不是很好。虽然自我 也经过精心设计,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未来应该有更多积累的经验,让孩子们阅读更多,思考,更多的见解,更多的经验,让他们真正进入文字,在课堂设置中学习知识
第二,内容太多,讲课太快,有一些加班,结束了一些仓促。一个好的语言课,应该有张乐驰,有慢,所以学生说尽可能多给他们时间刺激他们的情绪,造成共鸣,导致教师和学生思考碰撞,称之为好的教训。
第三,在关键词挖掘,没有足够的深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认真的经历,情感的感觉,渲染不够,气氛不满足,课堂效果自然不是很好。
第四,阅读指南也应加强。这是我最缺乏的一部分希望这个训练可以改进,我会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细节的成功或失败,在未来我尽力做所有的细节,花更多的时间,听,思考更多,更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