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词语教学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词语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的单位,也可以说,词语是获取文章基本信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切入点。我是一名2015年9月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新教师,目前授课年级为小学一年级,属于低段教学,新课标中低段的词语教学主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下我对词语教学的理解。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教授词语的时候采用传统的读读写写的方法是很难让学生熟记于心的,而词语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所以如何让学生喜欢积累词语并愿意主动发现词语,这个很重要。
在教授词语中,我注重利用身边所有可以利用的实物及创设情境来教学。第一,教授学生平时知道的词语,比如桌子、椅子、黑板、窗户、睡觉、跑步等词语,课堂中我让学生指认或表演出来,表演时手里拿着该词语的卡片,学生就知道这个词语怎么认怎么读;第二,教授一些学生难以看到的词语实物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或图片旁边配有相应词语,学生被动画吸引的同时就记住了这是什么词语;第三,课后让学生在家、在路上等地方找到我们需要的词语实物,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介绍这是什么。以上都是我平时课堂中如何教授词语的方法,另一方面再结合学生读写,学生的词语积累量会越来越多。
当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堂纪律有时候难以维持,课堂时间控制不够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方方面面来不断改进。
第二篇: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感悟
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感悟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3-10-22 14:47:32 阅读:338次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而枯燥的词语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既费时又缺乏实效。怎样才能让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占有一席之地呢?这取决于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应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促使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识记创新能力增强,词语教学效率才能达到最优化。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对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有了肤浅的理解: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
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用心领会,使一些字词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个性烙印。
二、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
三、把直观形象的图画、实物与认识事物和理解词义相结合。
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简笔画、实物甚至是多媒体给予再现,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四、联系上下文感悟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能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
五、通过师生对话,让词语的含义深刻起来。
在词语教学中,见得最多的是教师联系课文内容解词,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认识水平的欠缺,对词语的理解往往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肤浅和表面的层次上。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走近词语,感受其中蕴涵的深意。
七、巧借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电化教育中的课件展示可以为学生提供可视形象。有些词语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的课件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快理解。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因词而异,因生而异。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机械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词语的意思,恰当地运用词语。
第三篇:浅谈小学英语词语教学
浅谈小学英语词语教学
内容摘要: 小学英语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生词汇的学习可以通过实物、图画、游戏、卡片、短片等多种直观方式来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小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词语教学
直观性
趣味性
有效性
正文:
词语是音、形、义的结合。读音、拼写以及它的内涵都应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记得牢,不易忘记。学生掌握的词语越多,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词语量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许多小学生提到背英语单词就感到头疼。而《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因此,如何让小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每位小学英语老师应该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种方式呈现单词,加深印象、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把英语单词同实物或情景直接联系,增强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感,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教水果和学习用品时,可用实物呈现。例如 在教学“banana”这个单词时,我首先拿出一个香蕉,用升降调读出“banana”, “this is a banana”,先让学生跟读,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读,最后要求学生集体手拼写单词。直观教学手段除了展示实物、图片,还可以使用简笔画,借助教师的表情、手势动作等多种形式。、对比呈现法。如学习“small”和“big”时,我用两个一大一小的两本书来呈现。学习“long”和“short”时,用两把一长一短的尺子进行比较。学习“old”和“new”时,我找一新一旧的两本书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词语印象非常深刻,一下子就记住了。
二、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穿插游戏、活动能使原本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和句型变得生动有趣。以教一组方位词:up
down
left right为例,在教这一组时,我们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Pin a
nose on
a
face.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张缺鼻子的脸,再请一个学生走到黑板前,用布蒙上他的眼睛,让他贴出鼻子,台下的同学用这四个词来告诉他该怎么做,“up__up__ ”“ down__down„„”随着鼻子位置的变化,同学们调整着指令,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找到鼻子的正 确位置,这样学生既掌握了up
down left
right 这四个词,又运用这些词汇进行交际。这种活动利用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富有动态的语言活动中感受到浓浓的趣味,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句子中操练单词
单词的操练往往比较机械,而单词只有组成句子才能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所以在教学中,我常把单词放进句子操练。例如用“what’s in your box?”„„来操练表示在文具盒里的橡皮、小刀、铅笔、钢笔、尺等,这样的操练比单纯操练单词和句子更有用,效果也更持久。
四、注意联系,以旧带新
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词语量后,应注意新旧单词的联系,教会学生学会比较词语,并及时归纳总结,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 在教“fox”这个单词时,由于之前学过另一个单词“box”,因而我先把“box”和“fox”这两个单词同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本来“fox”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单词,和已学过的“box”这样一比较,学生印象深刻,一下子就记住这个单词了。
通过以上四方面做法,我发现学生对英语学习更有兴趣了,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我们英语老师应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等,不断创新、大胆实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增强词语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词语 教学
争鸣
“揪”词语,不是阅读教学的“万能钥匙”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陈峰
《小学教学》(语文)2007年第11期刊载了安敏老师撰写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介绍的是安老师在《陶罐与铁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的教学案列以及安老师充分开展后续教学活动进行重新引领的做法。安老师的“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是让人钦佩的,其教学的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自己的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毕竟说明了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尽管新课程标准允许个性的张扬,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终归还是要重视主导价值倾向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试着在安老师的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学果然进行得有条不紊。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傲慢”“谦虚“等词语被学生一一揪了出来,它俩的性格特点就鲜明了。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窃喜不已。
其中,我特别敏感的是“揪”词语的说法,同时在心中产生共鸣,这不是安老师一个人的做法,现在确实有不少的课堂上流行这样的做法,以为“揪”出了词语就抵达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守住了阅读教学的本位。我以为,这是一种表层的认识。
首先,“揪”词语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当然要重视词语,但词语“揪”出来了,并不是文本解读就到位了,这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大家抓住的关键词语也许大同小异,但词语的解读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同样的词语给予读者的感受不一样,不同读者对它的价值和情感态度也不一样。所以,不知安老师在教学中“傲慢”“谦虚”等词语是怎么“揪”出来的,如果是在大多数学生(全体更好)自主感悟到位、品读充分投入的基础上“揪”出来的也罢了,多少还会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是少数尖子生的“超常”发挥,那么,即使是学生(个体)“揪” 出来的,也不能真正为学生(群体)所理解和接受。
其次,“揪”词语也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有效策略。语言文字的意义载体并非全部寄托在词语上,词语虽然是理解文本内容的基本单位,但是,如果过分孤立地看待,拆散它与句子、语境之间的血肉联系,那么,抓住了词语又如何?岂不是让文质兼美的文章破碎成了仅具工具性的“词语大全”。即使课堂进行得“有条不紊”,“一切都在掌控中”,又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呢?
姑妄猜测,只是由安老师的一个说法引发思考,来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并非直指安老师的课堂就一定在教学中存在多大的问题。希望触动迷信于“揪”词语的同行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揪”了词语之后,仍然要大下功夫,才能让阅读教学的目标更好地实现。
第五篇:词语教学
感性:词语教学的应然质态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可实际教学中,词语教学长期处于薄弱环节,致使很多学生关注词语的敏感性不够,感悟词语的能力不强,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语文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应强化词语教学,注重发挥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感性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词语情意,体验词语情感,走进词语的感性世界,悟得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意图,把握词语的深层意蕴,直至能灵活运用。
一、联系语境
没有语境,就没有确切的词语之意。要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就不能完全照词典的注释去讲解,不能忽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的语义联系,而应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丰富和活化该词,结合该词所处的语境,品悟该词内在的情意和表达的意图。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有一句:“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教学其中的“冒”字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冒’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们纷纷表示可以换成“长”“钻”“探”等。接着顺势追问:“真的可以换吗?请联系‘冲破’‘掀翻’再想一想!”此时,让一部分学生用报纸做泥土、书包当石块,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春笋破土而出的样子,在表演中感受“冲破”和“掀翻”,体会春笋生长的不易以及生命力的旺盛,为悟得“冒”的内在意蕴营造具象化的情境。然后趁势追问:“‘冒’真的可以换吗?”学生们侃侃而谈:“我知道了,不能换,因为春笋从泥土里‘冒’出来,是要力量的。”“从石块下‘冒’出来,是需要勇气的,而‘长’‘钻’‘探’没有勇敢的意思,只有‘冒’有。”„„这些交流表明,学生通过联系“冒”的具体语境,感受到了“冒”的趣味,触摸到了“冒”的温度,体会到了“冒”的表达意图。
二、展开想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想象的过程。有时,词语教学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词语活化为动态的画面,由词生像,像现情涌,帮助学生悟得词语的表达情感和意图。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有这样一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句中的“无日”普普通通,学生因熟悉而容易疏忽。其实这里的“无日”富有张力,在学生将“无日”理解为“昨天、今天、明天”或“春天、夏天、秋天”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春夏秋三季大半年的时间,在这将近270个日子里,天气都一样吗?以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和煦、暴雨、清冷”的具体场景,想象夹竹桃在不同天气里绽放的姿态,想象无论是季节更替,还是阴晴冷热,夹竹桃始终傲然绽放的精神风貌,这样,丰富“无日”的表象,让“无日”鲜活起来,发现“迎风吐艳”竟然蕴藏着这么多彩的风姿。这样,紧扣“无日”展开想象,不仅体会到了此处“无日”的表达之妙,还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三、链接生活
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生活的外延与语文的外延相等。贴近生活、引进生活、融入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时,词语教学也应注意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以生活情境还原,凭生活实例类比,借生活经验浸润,打通词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对词语的生活感悟,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努力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时,在学生初读“一声春雷,唤醒了笋娃娃”之后,先激发他们思考:“唤醒是什么意思?”在学生交流“唤醒”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再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每天早上,爷爷奶奶是怎么唤醒你的?”学生纷纷发言:“欢欢,快醒醒,该起床啦!”“该醒啦!上学要迟到了!”„„接着进一步引导:“那么,春雷公公又是怎么唤醒春笋娃娃的?”这时学生兴趣高涨:“小春笋,你睡了一个冬天了,该醒醒啦!”“小春笋,快醒醒,你应该长大啦!”“小春笋,春天来啦!花都开了,赶快醒来吧!”„„学生们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唤醒”的感性认知,在运用相应的生活经验表达“唤醒”中,逐渐融入文本,凭己之情,度“春雷公公”之意,产生“唤醒”的共鸣,生成“唤醒”的真切体悟,准确把握“唤醒”的表达意图。
四、迁移训练
理解词语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词语的学习不仅是对该词意思的了解,更应该是自我认识的深度介入,是从语言形式悟得表达意图、习得表达方法的过程。要进入这样的学词境界,就必须根据这一个词的表达特点,适时适度地展开迁移性训练,激励学生在意以言表中内化该词,灵活运用该词。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中有这样一句:“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其中的“这几只”与“那几只”,“刚刚”与“又”,十分寻常,字面意思学生都十分清楚,却生动地表达了鸟的多,洋溢着作者对鸟的挚爱。在引导学生悟得这些词语表达意图和妙处之后,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用“看,这几只(或条)刚刚,那几只(或条)又”的句式随文练笔,或描摹“高邮湖船多”、或描写“湖滨滩鸭多”、或描述“池塘里鱼多”„„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和这些词语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这些词语的表达技巧,通过写一写,不断内化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实,引导学生走进词语的感性世界,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很多,诸如多媒体演示、换词理解、比较辨别等。只要能化抽象为具象,让词语教学趣味盎然和语味十足,能助推学生更好地内化词语,都可以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