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折纸》的开发案例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折纸》的开发案例
一、课程开发背景
折纸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源于我国,盛行于全世界。折纸的材料非常普遍,各种厚薄适中的白纸、彩纸和花纸都可以用来制作。它简便易学,又妙趣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在折纸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想象力。他开发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耐心的良好习惯。因此,与其说折纸是一种工艺,不如说是一种游戏。在简单的手工制作中,让孩子们味成功的快乐。
(一)、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纸的普遍性,为课前材料的准备提供了方便。而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又掌握了折纸的几何形状。比如,折小鱼、小鹅用三角形;折小房子、小风琴用正方形等。熟练了,学生就记住了折什么用什么形状的纸了,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折纸须认真仔细地记住教师的每一步示范动作,再进行模仿练习或不断的使用一些常用的折纸符号。这种模仿练习的不断进行和对折纸符号的使用,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折纸作品的造型只是与事物的外部特征有一些想象,比如,折的小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纸气球是方形的等,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加工才能完成。教师可以出示实物模型或卡片,引导学生对比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二)、加强学生小肌肉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小肌肉动作,实际上就是发展他们手的动作。折纸中的折、转、压、展开等技巧,需要学生双手的配合和手指积极活动。因此,折纸就是训练学生手的灵活性、协调性的好办法。
经过教师双手的演示折叠,一张平面的纸,变化成了美妙的立体形象。折纸的立体造型激发着学生的折纸兴趣。依据教师的示范和折纸符号的使用,学生启动着自己的左右手协调而积极地完成一件件稚拙的作品。在整个折纸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耐心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耐性又较差,做事总是粗心大意,而利用折纸就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耐心的一种好办法。折纸的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需要集中精力依据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把每一步折叠到位,最后才能把作品折好。
折纸最初学习的对边折,对角折是折纸的基础,教师要提醒学生把对边或对角对齐了再压平抹好。更要折好几个常用的基本折纸形状,比如,宝塔、气球都是以三角形起折;小篮子、茶壶以双正方形起折;千纸鹤、仙鹤以双菱形起折等,它们是一些折纸的起点,需要学生认真而细心的折好,为更多的折纸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折纸速度有差异,总会有部分学生又快又整齐的完成。这样老师可以在检查其作品后,鼓励学生去帮助不会的小朋友,这样既会激发学生做小老师的愿望,还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在今后的折纸学习中,认真地去学习每一步折叠,争取最先完成作品,同时还会增强学生相互帮助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折纸的意义
2、让学生知道折纸的基本折发。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能动手制作,并学会相互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色彩去表现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折纸的主要特 征。能大胆的按自己的意愿制作。
三、课程内容(共10课时)
1折纸的起源和认识
关于折纸的起源,至今无从考证,有中国起源说、日本起源说和西班牙起源说,莫衷一是。虽然这些说法都无外乎推测,但是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制造的纸张,而日本直到公元610年才由高句丽僧人昙征将造纸术献于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所以不少人相信,折纸2000多年前起源于中国,再经由日本传播到全世界。但是到底事实如何,谁都没有证据证明,所以各种说法均是推测。
但是,中国西汉时期的遗址中有纸张出土,却没有证据表明当时已经存在折纸。在日本,折纸始于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1185年前后)的说法占主流,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但是真正能够通过文献确认的最早的关于折纸的记录,是江户时代著名俳句诗人井原西鹤于1680年写下的俳句。这首俳句中提及名为“雄蝶·雌蝶”的折纸作品。在结婚仪式中,“雄蝶·雌蝶”挂在酒壶口部。
欧洲也有自成一体的折纸艺术。19世纪,西方人开始将折纸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折纸不仅成为建筑学院的教具,还发展为现代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折纸的认识,折纸不仅是种艺术,还是一种锻炼方法。“折纸对任何人都有好处,无论是儿童、青年人还是老年人。”作为纸艺学会会长的陈超颖说,“折纸能锻炼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包括手、眼和大脑。比如学习折纸需要用眼睛看折叠的过程,并在看的同时思考,记住过程;在折的时候,你要亲自动手,其间遇到问题,还要仔细去想刚才别人是怎么叠的。这样就可以使你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达到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由于老年人记忆力会下降,因此,折纸所起到的这些作用会更明显,甚至可以让人重新焕发青春。”国外有些疗养院,就以折纸作为病人康复的治疗途径。折纸还能增进人们的感情,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使人们和睦、和谐相处。“折纸是一个集体活动,因为你需要向别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交流经验心得,感情自然会加深。你还可以送一些纸艺作品给别人,这样不仅锻炼了技巧,还增进了友谊,可谓一举两得。”此外,用纸折成实际生活中可以用的果盘、笔筒等,不仅耐用、美观,还非常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折纸不是儿时玩意,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比如折一只船来说,折之前要考虑在哪个位置折出船篷,还要考虑怎样不影响船头船尾的构造,事前要进行非常精确的计算。又如折一只恐龙,看到整只恐龙的重心好像全都集中在上半身,但站着时却稳如泰山,那是因为在折前,折纸者就已计算好纸的分布和重心位置了。因此折纸充满了探索与发现,也有很多困难和考验。经过努力,会有新的发现,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2、折纸的基本技能训练
①对边折。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两边相对折叠,成为两个长方形。②对角折。用正方形纸,将两角相对折叠,而成为两个直角三角形。③集中一角折。在正方形纸的对角线上,将相邻的两边相对着折叠。④集中一边折。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中线上,将相邻的两边相对着折叠。⑤四角向心折。将正方形纸先折两条对角形,找出中心点,然后将四个角向中心 3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点折。
⑥双正方折。用正方形纸,先对边折,再根据中线一边向前,一边向后折,从中间撑开,压平。
⑦双三角折:用正方形纸,先对角折,再根据分角线一边向前,一边向后折,从中间撑开,压平。
3、单双菱的制作
4、千纸鹤的制作
首先取一张正方形纸,开始折。把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或右上角和左上角)重合,折成一个大三角形。把它的两个锐角重合,折成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抓住小三角形的高(几何术语)向外拉。再抓住这个折成梯形的纸的高(也是几何术语)向外拉,又折成了梯形。然后抓住梯形的高再向外拉,拉到一定程度时向里一折,变成了正方形。后面的折法就是哑巴打官司——有理说不清了,不过我尽量不当“哑巴”。把正方形的上面折过来到中线,另一边也这样折。翻过来,也这样折。折了四次后,把左右两边翻开,把下端向上折,折成翅膀。最后取上端一部分向下案,折成头。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图解:
5、百合花的制作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6、葫芦的制作
7、蘑菇的制作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7、桃子的制作
8、孔雀的制作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9、个人作品展示
四、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指导教师撰写教案,并存入档案。
2、课程组织形式,先让学生搜集材料(如,彩纸、广告纸,小刀胶水等)。
教师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制造美地过程中,学会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勇于
创造美。
4、教师树立正确的意识,建立档案。对所有的搜集资料整理放好。期末上
交保存,以利于总结改进并做好汇报工作。
五、关于折纸的一点思考
1、折纸的重要性还在于它需要学生概括和抽象地表现事物,这就为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供了很大空间。在折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耐心。如何
有效地开展折纸教学,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出自己想折、能折的多种东西,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学生求知欲强,但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不习惯自己动脑筋寻求答案,如果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往学生脑子里“灌”知识,就会强化学生学习的依
赖性。
3、在折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每天练习,如何把握让学
生有机会成功,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使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有增无减
通过折纸活动,培养了学生做事的坚持性。
4、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折纸教学中还应与环境创
设相结合。
第二篇:校本课程《折纸》的开发案例(本站推荐)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校本课程《折纸》的开发案例
一、课程开发背景
折纸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源于我国,盛行于全世界。折纸的材料非常普遍,各种厚薄适中的白纸、彩纸和花纸都可以用来制作。它简便易学,又妙趣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在折纸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想象力。他开发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耐心的良好习惯。因此,与其说折纸是一种工艺,不如说是一种游戏。在简单的手工制作中,让孩子们味成功的快乐。
(一)、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纸的普遍性,为课前材料的准备提供了方便。而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又掌握了折纸的几何形状。比如,折小鱼、小鹅用三角形;折小房子、小风琴用正方形等。熟练了,学生就记住了折什么用什么形状的纸了,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折纸须认真仔细地记住教师的每一步示范动作,再进行模仿练习或不断的使用一些常用的折纸符号。这种模仿练习的不断进行和对折纸符号的使用,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折纸作品的造型只是与事物的外部特征有一些想象,比如,折的小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纸气球是方形的等,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加工才能完成。教师可以出示实物模型或卡片,引导学生对比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二)、加强学生小肌肉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小肌肉动作,实际上就是发展他们手的动作。折纸中的折、转、压、展开等技巧,需要学生双手的配合和手指积极活动。因此,折纸就是训练学生手的灵活性、协调性的好办法。
经过教师双手的演示折叠,一张平面的纸,变化成了美妙的立体形象。折纸的立体造型激发着学生的折纸兴趣。依据教师的示范和折纸符号的使用,学生启动着自己的左右手协调而积极地完成一件件稚拙的作品。在整个折纸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耐心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耐性又较差,做事总是粗心大意,而利用折纸就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耐心的一种好办法。折纸的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需要集中精力依据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把每一步折叠到位,最后才能把作品折好。
折纸最初学习的对边折,对角折是折纸的基础,教师要提醒学生把对边或对角对齐了再压平抹好。更要折好几个常用的基本折纸形状,比如,宝塔、气球都是以三角形起折;小篮子、茶壶以双正方形起折;千纸鹤、仙鹤以双菱形起折等,它们是一些折纸的起点,需要学生认真而细心的折好,为更多的折纸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折纸速度有差异,总会有部分学生又快又整齐的完成。这样老师可以在检查其作品后,鼓励学生去帮助不会的小朋友,这样既会激发学生做小老师的愿望,还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在今后的折纸学习中,认真地去学习每一步折叠,争取最先完成作品,同时还会增强学生相互帮助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折纸的意义
2、让学生知道折纸的基本折发。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能动手制作,并学会相互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色彩去表现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折纸的主要特 征。能大胆的按自己的意愿制作。
三、课程内容(共10课时)
1折纸的起源和认识
关于折纸的起源,至今无从考证,有中国起源说、日本起源说和西班牙起源说,莫衷一是。虽然这些说法都无外乎推测,但是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制造的纸张,而日本直到公元610年才由高句丽僧人昙征将造纸术献于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所以不少人相信,折纸2000多年前起源于中国,再经由日本传播到全世界。但是到底事实如何,谁都没有证据证明,所以各种说法均是推测。
但是,中国西汉时期的遗址中有纸张出土,却没有证据表明当时已经存在折纸。在日本,折纸始于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1185年前后)的说法占主流,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但是真正能够通过文献确认的最早的关于折纸的记录,是江户时代著名俳句诗人井原西鹤于1680年写下的俳句。这首俳句中提及名为“雄蝶·雌蝶”的折纸作品。在结婚仪式中,“雄蝶·雌蝶”挂在酒壶口部。
欧洲也有自成一体的折纸艺术。19世纪,西方人开始将折纸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折纸不仅成为建筑学院的教具,还发展为现代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折纸的认识,折纸不仅是种艺术,还是一种锻炼方法。“折纸对任何人都有好处,无论是儿童、青年人还是老年人。”作为纸艺学会会长的陈超颖说,“折纸能锻炼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包括手、眼和大脑。比如学习折纸需要用眼睛看折叠的过程,并在看的同时思考,记住过程;在折的时候,你要亲自动手,其间遇到问题,还要仔细去想刚才别人是怎么叠的。这样就可以使你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达到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由于老年人记忆力会下降,因此,折纸所起到的这些作用会更明显,甚至可以让人重新焕发青春。”国外有些疗养院,就以折纸作为病人康复的治疗途径。折纸还能增进人们的感情,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使人们和睦、和谐相处。“折纸是一个集体活动,因为你需要向别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交流经验心得,感情自然会加深。你还可以送一些纸艺作品给别人,这样不仅锻炼了技巧,还增进了友谊,可谓一举两得。”此外,用纸折成实际生活中可以用的果盘、笔筒等,不仅耐用、美观,还非常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折纸不是儿时玩意,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比如折一只船来说,折之前要考虑在哪个位置折出船篷,还要考虑怎样不影响船头船尾的构造,事前要进行非常精确的计算。又如折一只恐龙,看到整只恐龙的重心好像全都集中在上半身,但站着时却稳如泰山,那是因为在折前,折纸者就已计算好纸的分布和重心位置了。因此折纸充满了探索与发现,也有很多困难和考验。经过努力,会有新的发现,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2、折纸的基本技能训练
①对边折。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两边相对折叠,成为两个长方形。②对角折。用正方形纸,将两角相对折叠,而成为两个直角三角形。③集中一角折。在正方形纸的对角线上,将相邻的两边相对着折叠。④集中一边折。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中线上,将相邻的两边相对着折叠。⑤四角向心折。将正方形纸先折两条对角形,找出中心点,然后将四个角向中心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点折。
⑥双正方折。用正方形纸,先对边折,再根据中线一边向前,一边向后折,从中间撑开,压平。
⑦双三角折:用正方形纸,先对角折,再根据分角线一边向前,一边向后折,从中间撑开,压平。
3、单双菱的制作
4、千纸鹤的制作
首先取一张正方形纸,开始折。把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或右上角和左上角)重合,折成一个大三角形。把它的两个锐角重合,折成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抓住小三角形的高(几何术语)向外拉。再抓住这个折成梯形的纸的高(也是几何术语)向外拉,又折成了梯形。然后抓住梯形的高再向外拉,拉到一定程度时向里一折,变成了正方形。后面的折法就是哑巴打官司——有理说不清了,不过我尽量不当“哑巴”。把正方形的上面折过来到中线,另一边也这样折。翻过来,也这样折。折了四次后,把左右两边翻开,把下端向上折,折成翅膀。最后取上端一部分向下案,折成头。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图解:
5、百合花的制作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6、葫芦的制作
7、蘑菇的制作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7、桃子的制作
8、孔雀的制作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9、个人作品展示
四、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指导教师撰写教案,并存入档案。
2、课程组织形式,先让学生搜集材料(如,彩纸、广告纸,小刀胶水等)。
教师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制造美地过程中,学会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勇于
创造美。
4、教师树立正确的意识,建立档案。对所有的搜集资料整理放好。期末上
交保存,以利于总结改进并做好汇报工作。
五、关于折纸的一点思考
1、折纸的重要性还在于它需要学生概括和抽象地表现事物,这就为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供了很大空间。在折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耐心。如何
有效地开展折纸教学,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出自己想折、能折的多种东西,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学生求知欲强,但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不习惯自己动脑筋寻求答案,如果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往学生脑子里“灌”知识,就会强化学生学习的依
赖性。
3、在折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每天练习,如何把握让学
生有机会成功,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使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有增无减
通过折纸活动,培养了学生做事的坚持性。
4、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折纸教学中还应与环境创
设相结合。
最全文档整理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
《家乡名胜古迹》
系别:教育系 班级:07(1)姓名:李宗飞 学号:0708116
校本课程开发
题目:《家乡名胜古迹》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地观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三、课程门类和内容
(一)门类:历史。
(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曾不被人们重视的名胜古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作为一名武威人,了解武威的名胜古迹及其久远的历史是必然的,并且自觉承担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具体内容如下:
1、查资料了解武威名胜历史古迹及历史。
2、实地观察武威名胜古迹并拍成照片或DVD。
3、学生动手写下自己了解武威名胜古迹后的感受。
四、可行性分析
此项课程运行起来具有可行性。
五、课程实施设想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各自分工。
1、根据调查内容不同分别采用收集数据、图片、照片,访谈长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2、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DV、FLASH短片、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演讲稿、其他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名胜古迹。
3、针对展示资料谈感想。
六、课程评价设想
(一)分类评价。
1、学习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详细。
良好:材料详细,能完成作品。
及格:能完成作品。
(二)反思性评价。
在期末,每班以“我对家乡的名胜古迹了解多少”为主题的反思性评价,主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从而为今 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反思性评价后,全班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综合性评价
这一课程涉及到多种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为核心。
七、课程开发保证
进行这一课程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发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参与到讨论、制作、评价中,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鼓励,这是这一课程能否进行的保证。
第四篇:校本课程《折纸》
校本课程《折纸》
一、背景
折纸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源于我国,盛行于全世界。折纸的材料非常普遍,各种厚薄适中的白纸、彩纸和花纸都可以用来制作。它简便易学,又妙趣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在折纸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想象力。他开发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耐心的良好习惯。因此,与其说折纸是一种工艺,不如说是一种游戏。在简单的手工制作中,让孩子们味成功的快乐。
(一)、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纸的普遍性,为课前材料的准备提供了方便。而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又掌握了折纸的几何形状。比如,折小鱼、小鹅用三角形;折小房子、小风琴用正方形等。熟练了,学生就记住了折什么用什么形状的纸了,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折纸须认真仔细地记住教师的每一步示范动作,再进行模仿练习或不断的使用一些常用的折纸符号。这种模仿练习的不断进行和对折纸符号的使用,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折纸作品的造型只是与事物的外部特征有一些想象,比如,折的小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纸气球是方形的等,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加工才能完成。教师可以出示实物模型或卡片,引导学生对比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二)、加强学生小肌肉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小肌肉动作,实际上就是发展他们手的动作。折纸中的折、转、压、展开等技巧,需要学生双手的配合和手指积极活动。因此,折纸就是训练学生手的灵活性、协调性的好办法。
经过教师双手的演示折叠,一张平面的纸,变化成了美妙的立体形象。折纸的立体造型激发着学生的折纸兴趣。依据教师的示范和折纸符号的使用,学生启动着自己的左右手协调而积极地完成一件件稚拙的作品。在整个折纸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耐心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耐性又较差,做事总是粗心大意,而利用折纸就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耐心的一种好办法。折纸的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需要集中精力依据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把每一步折叠到位,最后才能把作品折好。
折纸最初学习的对边折,对角折是折纸的基础,教师要提醒学生把对边或对角对齐了再压平抹好。更要折好几个常用的基本折纸形状,比如,宝塔、气球都是以三角形起折;小篮子、茶壶以双正方形起折;千纸鹤、仙鹤以双菱形起折等,它们是一些折纸的起点,需要学生认真而细心的折好,为更多的折纸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折纸速度有差异,总会有部分学生又快又整齐的完成。这样老师可以在检查其作品后,鼓励学生去帮助不会的小朋友,这样既会激发学生做小老师的愿望,还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在今后的折纸学习中,认真地去学习每一步折叠,争取最先完成作品,同时还会增强学生相互帮助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折纸的意义
2、让学生知道折纸的基本折发。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能动手制作,并学会相互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色彩去表现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折纸的主要特 征。能大胆的按自己的意愿制作。
三、课程内容(共13课时)
第一课时: 折纸的起源和认识
关于折纸的起源,至今无从考证,有中国起源说、日本起源说和西班牙起源说,莫衷一是。虽然这些说法都无外乎推测,但是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制造的纸张,而日本直到公元610年才由高句丽僧人昙征将造纸术献于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所以不少人相信,折纸2000多年前起源于中国,再经由日本传播到全世界。但是到底事实如何,谁都没有证据证明,所以各种说法均是推测。
但是,中国西汉时期的遗址中有纸张出土,却没有证据表明当时已经存在折纸。在日本,折纸始于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1185年前后)的说法占主流,2 但是真正能够通过文献确认的最早的关于折纸的记录,是江户时代著名俳句诗人井原西鹤于1680年写下的俳句。这首俳句中提及名为“雄蝶·雌蝶”的折纸作品。在结婚仪式中,“雄蝶·雌蝶”挂在酒壶口部。
欧洲也有自成一体的折纸艺术。19世纪,西方人开始将折纸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折纸不仅成为建筑学院的教具,还发展为现代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折纸的认识,折纸不仅是种艺术,还是一种锻炼方法。“折纸对任何人都有好处,无论是儿童、青年人还是老年人。”作为纸艺学会会长的陈超颖说,“折纸能锻炼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包括手、眼和大脑。比如学习折纸需要用眼睛看折叠的过程,并在看的同时思考,记住过程;在折的时候,你要亲自动手,其间遇到问题,还要仔细去想刚才别人是怎么叠的。这样就可以使你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达到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由于老年人记忆力会下降,因此,折纸所起到的这些作用会更明显,甚至可以让人重新焕发青春。”国外有些疗养院,就以折纸作为病人康复的治疗途径。折纸还能增进人们的感情,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使人们和睦、和谐相处。“折纸是一个集体活动,因为你需要向别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交流经验心得,感情自然会加深。你还可以送一些纸艺作品给别人,这样不仅锻炼了技巧,还增进了友谊,可谓一举两得。”此外,用纸折成实际生活中可以用的果盘、笔筒等,不仅耐用、美观,还非常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折纸不是儿时玩意,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比如折一只船来说,折之前要考虑在哪个位置折出船篷,还要考虑怎样不影响船头船尾的构造,事前要进行非常精确的计算。又如折一只恐龙,看到整只恐龙的重心好像全都集中在上半身,但站着时却稳如泰山,那是因为在折前,折纸者就已计算好纸的分布和重心位置了。因此折纸充满了探索与发现,也有很多困难和考验。经过努力,会有新的发现,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成就感。第二课时:折纸的基本技能训练(一)① 对边折。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两边相对折叠,成为两个长方形。② 对角折。用正方形纸,将两角相对折叠,而成为两个直角三角形。③集中一角折。在正方形纸的对角线上,将相邻的两边相对着折叠。④集中一边折。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中线上,将相邻的两边相对着折叠。
第三课时:折纸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3 ⑤四角向心折。将正方形纸先折两条对角形,找出中心点,然后将四个角向中心点折。
⑥双正方折。用正方形纸,先对边折,再根据中线一边向前,一边向后折,从中间撑开,压平。
⑦双三角折:用正方形纸,先对角折,再根据分角线一边向前,一边向后折,从中间撑开,压平。第四课时:单双菱的制作
第五课时: 千纸鹤的制作
首先取一张正方形纸,开始折。把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或右上角和左上角)重合,折成一个大三角形。把它的两个锐角重合,折成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抓住小三角形的高(几何术语)向外拉。再抓住这个折成梯形的纸的高(也是几何术语)向外拉,又折成了梯形。然后抓住梯形的高再向外拉,拉到一定程度时向里一折,变成了正方形。后面的折法就是哑巴打官司——有理说不清了,不过我尽量不当“哑巴”。把正方形的上面折过来到中线,另一边也这样折。翻过来,也这样折。折了四次后,把左右两边翻开,把下端向上折,折成翅膀。最后取上端一部分向下案,折成头。
图解:
第六课时:百合花的制作
第七课时:
葫芦的制作
第八课时:蘑菇的制作
7、桃子的制作
第九课时:孔雀的制作
第十课时:乌篷船的制作
第十一课时:官帽的制作
第十二课时:风车的制作
第十三课时:个人作品展示与欣赏
四、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指导教师撰写教案,并存入档案。
2、课程组织形式,先让学生搜集材料(如,彩纸、广告纸,小刀胶水等)。
教师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制造美地过程中,学会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勇于
创造美。
4、教师树立正确的意识,建立档案。对所有的搜集资料整理放好。期末上
交保存,以利于总结改进并做好汇报工作。
五、关于折纸的一点思考
1、折纸的重要性还在于它需要学生概括和抽象地表现事物,这就为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供了很大空间。在折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耐心。如何 有效地开展折纸教学,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出自己想折、能折的多种东西,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学生求知欲强,但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不习惯自己动脑筋寻求答案,如果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往学生脑子里“灌”知识,就会强化学生学习的依
赖性。
3、在折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每天练习,如何把握让学
生有机会成功,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使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有增无减
通过折纸活动,培养了学生做事的坚持性。
4、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折纸教学中还应与环境创
设相结合。
第五篇:折纸校本课程计划
校本课程计划
杨家中心小学 吴斯文
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除正常的常规教学以外,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折纸艺术则契合了素质教育要求,活动中很容易创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情景,使学生在感受折纸艺术独特魅力的同时,艺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孩子们对折纸兴趣。
一、学期目标
1、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开展多种活动方式、方法,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2、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孩子关注的主题内容,开创学生的思维,使之成为新的主题内容。在折纸操作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
3、注意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加强学生对各种折叠方法和剪、画的使用,培养孩子参与折纸活动及表现具体内容的积极性和探索的欲望。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有意识的去收集各种优秀作品,引导他们去观察、探索折纸作品中的操作技巧,鼓励他们去学习,同时培养孩子欣赏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做做玩玩中学会技能,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培养情感,活动中思维想象,达到主动的创造表现“故事情景想象作品”。
二、具体措施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学生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创设折纸活动区,提供必要的材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活动。
2、引起学生对创作的构想,使学生产生试一试的愿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除了学习基本的单张纸外,学习两张纸以上的折纸组合。
4、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折纸的教学外,在日常生活中如晨间活动、游戏时间为学生准备好纸和剪刀、彩笔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折纸练习。
最后,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折纸技能,回家后可用窗花、拉花装饰自己的房间,也可做礼品赠送他人,使学生自己的小天地充满艺术的气息,当他们欣赏自己作品的时候,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