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五字”箴言
品德与社会教学“五字”箴言 石井镇香城小学
陈金芝
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规律,我在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探索出“讲、看、听、议、做”的五字教学法,在每次的质量测试中均取得了好成绩。
一、讲:就是讲一个道理,明确一个观点。
小学生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及对道德观念的认识,是在对一个道理,一个观点的逐步理解中形成的。在教学中,应从小道理讲起,并坚持“一课一得”,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图画较多,对教材的介绍较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借助参考书和网络资源将每一课所蕴含的道理及主题思想形成一句或几句简短易懂的话,呈现在孩子的眼前,并做好教材的掌握和延伸。一上课就导入新课,开门见山,出示总结内容。如:教学《为振兴中华而学习》时,先提问“我们读书为了什么?为谁而读书?学生认真思考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补充教材内容的含义,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确主题。讲,既突出了每一课教学的重点,又可以使学生的经历迅速的投入理解意境,自觉积累社会常识,形成高尚的道德涵养。
二、看:就是观看实物,观看课本插图,观看教师精心准备的课件及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采用看的方法就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而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如:补充教材《做时间的小主人》这一课时,出示多个名人利用时间的图画和文章。从闻鸡起舞的祖逖,到抗倭名将岳飞,再到我国现代的鲁迅,国家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以及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毛泽东。学生一个一个地仔细观看,在观看阅读中深刻的感受到,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大凡有成就的人物都是善于利用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人。学生纷纷表示从小立志学好本领,争做时间的小主人,长大了能像伟人那样有一番大的成就,为自己争光,为父母争气,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谱写新的篇章。
三、听:就是听故事。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听故事是让学生接受正面教育,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的有效途径。寓言和童话,小学生喜欢听,也便于接受;革命领袖的生平,英雄模范的事迹,更是小学生爱听的内容。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形象的语言,感人的情感去创设意境,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他们的心灵。根据教学要求精心的选择故事内容。例如:在教学《正确面对挫折》一课时,在学生看完课本内容,情感被激发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他们明理。先让学生听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和发明电灯的故事,让再学生明白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从而坚定了学生从小就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激发他们不断进步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四、议:就是让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见解。
议,一般放在看后进行,有时也放在听后。议,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社会经验的积累起着充实、完善的作用。议的形式有谈感想、抒情怀,是非判断,道德评价等。在议的过程中,可以摸清学生的实际思想,使德育教育落实到位,从而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动机,促使学生有知识到行动的转化。如:在教学《安全在我心中》时,先让学生知道不注意安全的危害有哪些?再让学生议一议在生活中该怎样注意安全,从而让学生明理,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知道由于不注意安全而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后果,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做:就是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生活,了解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做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到对社会有初步的了解。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要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做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在教学《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一课后,让学生亲自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利用周末亲自去体验工作的艰辛,去积累社会经验,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通过亲自参与,学生认识到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自我做起;要想适应哪一方面的工作,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只有知识才可以改变命运,只有知识才可以让我们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想学好知识,有良好的修养,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要想更好,必须要到广阔的社会这一大天地里去实践,去训练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和社会调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增长才干,进一步提高道德情操。
总之,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应讲究科学的方法,做到“讲、看、听、议、做”有机结合,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充分利用媒体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做到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二篇:纵谈廉洁自律五字箴言
纵谈廉洁自律五字箴言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江必新
2012-11-1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要求,这‚四个自我‛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也说明仅仅依靠惩治是不够的,仅仅靠外在机制制约也是不够的。所谓自律,就是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把个人的一言一行自觉纳入职业道德规范中去。修炼自律的办法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养、守、慎、戒、畏,可称之为廉洁自律五字箴言。
养
为官要视公正为天职,视廉洁自律为生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种追问要始终融入自己的生活,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应然的道义精神是道德的内在心理机制,良好的道德修养就在于有这种道义精神和节操,培养道德自律精神就是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道义精神。‚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人有所养,则志气大而识见明。‛(宋〃林逋《省心录》)古人运用比兴手法强调了养的重要性。木要养,水要养,人更要养。
一是养鸿鹄之志。为什么养鸿鹄之志?古人曰:‚品卑由于无志,无志由于识低。‛(清〃申居郧《西岩赘语》)古人强调一个人的品味比较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远大的志向;而没有远大志向的原因,是因为见识比较狭窄,这就要重点养‚志‛。志有高低之分,有大小之别。鸿鹄之志如何养?我国古代有许多名人志士在这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如:‚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辟。‛(清〃张履祥《 杨园先生全集〃初学备忘上》)‚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荀悦《申鉴〃杂言上》)‚志于道义,则事业不足道;志于事业,则富贵不足道;志于富贵,则其人不足道。‛(宋〃俞文豹〃《吹剑录〃外籍》)古人强调不仅要立志高远,立志做有利于社会道义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要立志做大事,而不要立志做大官‛(孙中山);同时,还有保持高雅、旷达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坚持得住,才不至于陷入犯罪的泥潭。
二是养为政之德。古人讲:‚为政之道,莫若至公。‛(《司马温公集〃上皇太后书》)‚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国语〃晋语一》)‚治国若鱼,不扰为福。‛(《古今楹联类纂》)‚残材木以成实屋者,非良匠也;残贱民人而欲治者,非良吏也。‛(汉〃桓宽《盐铁论〃大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为官施政要有‚官德‛,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执政爱民之德,作为共产党人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公道正派之德,事无大小都要出于公心,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偏私之心,法官是一个寻求和实现公平与正义的职业,主持公道是法官神圣的职责;三是施仁政之德,不能扰民,对事物的处理不能太刻薄,必须对他人和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抱以最大的关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
三是养浩然正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胸怀博大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正义之气,是大义大德造所就的一身正气。这是孟子最早提出来的,在他看来,要保持一种好的德行,必须要有浩然正气作为屏障,否则难以守持。古人形容浩然正气的存在有许多表现形式,既可以表现为一种人的志向,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可以表现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如‚俸薄检常足,官卑清自高‛(左光斗自题联),可以表现为一种品行,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可以表现为一种行为本质,如‚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修身》)这些都是对所从事职业的阐释,善于耕种的农民不会因为水旱就不从事耕种了,善于经商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本就不经商了,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贫穷就不走正道了。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抗拒诱惑的行为,如:‚香饵非不美也,鱼龙闻而深藏,鸾凤见而高逝者,知其害身也。‛(桓宽《盐铁论〃褒贤》)看到香饵,鱼龙跑到深渊里去,鸟儿飞得远远的,这也是浩然之气。作为法官尤其要有刚正不阿的品行,不管当事人是谁,不管当事人背后站的是谁,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一律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一定要符合公平正义,做到其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养良知廉耻。在传统文化中,对‚耻‛的论述源远流长,史籍浩如烟海,《说文解字》对‚耻‛解释为:‚耻,辱也。‛耳止(耻字原写为耳心),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是骂声不绝的斥责。《论语》说:‚行己有耻‛,意为一个人要有自尊、自爱之心,要用羞恶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楚庄王》中讲:‚君子不耻,内省不疚。‛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知道廉耻,就无法进行‚内省‛。‚内省‛是升华的重要过程,没有廉耻就不会感到内疚,没有内疚的过程,就没有办法升华精神境界。欧阳修也说过,‚廉耻是立人之大节‛,‚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也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有了羞耻之心,对自己的行为才有所顾忌,也才会注意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几乱亡亦无所不至。‛(欧阳修《新五代史〃杂传〃冯道》)‚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则国之大耻。‛(龚自珍《明良论二》)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干什么都无所谓,久而久之,不仅人会沦为衣冠禽兽,而且国家也会随之败亡。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陷阱,人的性格也有诸多弱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诱惑,怎样才能保持一身正气呢?当没有其他办法时,就需要自己解救自己的勇气,而这种勇气要从‚知耻‛中来。一般情况下,人做事总是有一个内在的心理标准,有一个最后的心理底线,羞耻感可以说是人的最后心理底线,廉耻本是一种道德感情,它来自于对道德准则的认知和感悟,来自于对公道正义的择善固守,来自于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羞耻心和正确的荣辱观,知‚耻‛才会做‚荣‛的事,知耻明荣,才有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
总之,养就是要涵养道德感情,培育高尚的精神境界,培育高尚的人格魅力,培育高尚的品德素质。
守
所谓‚守‛,就是坚持、守持。要做到廉洁自律,没有坚守的意志是很难的。
一是守得住法律底线。要守住法律底线,核心要把握好两点:第一,带头遵纪守法,决不可违反法纪。对于为官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决不能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财物,决不能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吃请,决不能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提供的任何利益,这就是底线。如果接受了,就是受贿行为。第二,严格依法办事。按照法律规定公正地处理案件,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双方。诉讼大多很难‚双赢‛,如果偏向一方当事人,必然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帮助一方当事人表面上是‚积德‛,但损害了另一方当事人权利则是在‚积怨‛。所以,一方当事人有冤屈确实需要给予关心帮助,在给予帮助关心时,底线是公平对待另一方当事人。
二是守得住道德堤防。‚八荣八耻‛,是我国社会当前的基本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古人强调:‚不为宣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庄子〃缮性》)‚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贪为宝‛等都是对自身清廉的要求。法官作为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其职业道德水平应达到最高境界,应当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楷模和典范。
三是守得住职业操守。古人强调‚穷不忘操,贵不忘道‛(皮日休《六箴序》),所主张的是,再贫穷也不能忘记了操守,再富贵也不能忘记了道义。同时也提出:‚廉者士之美节,污者士之丑行。士之不廉,犹女之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绝人,不足自赎。不廉之士,纵有他美,何足道哉!‛(宋〃真德秀《西山政训》)廉洁,既是士大夫为官的一种美德,也是君子从政的一种基本素质;否则就是缺德,贪污则是士大夫的一种丑行。古人把女子的贞洁看得非常重,认为士大夫如果不廉洁,就像一个女子不守贞洁一样;一个女子尽管非常漂亮,但如果在品行、节操上有污点就会被社会看不起。一个不廉洁的人,尽管有其他诸多优点,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四是守得住百般诱惑。汉代戴德在《大戴礼记〃主言》中讲:‚君子见利思辱,见恶四诟,嗜欲思耻,愤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里所强调的是,君子见到利益要思考可能受到的污辱,见到丑恶的东西要考虑会被人骂,想满足一种特殊欲望时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耻辱,愤怒时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一生要守住,而且要战战兢兢。只有坚守公正的坚强理念,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才能带动内心严格的理性自律,才能产生无私无畏的勇气。在古代有许多抗拒诱惑的好例子。清代大臣冯志坍酷爱碑帖书画,但外巡绝口不提此嗜好,是为了提防有人投其所好。一次有下属送来一幅名贵拓帖,他原封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他说不能看,这么名贵的东西,若是真的,一看就爱不释手了。物再美,视而不见就不会动心。这说明,在控制自己嗜好的同时,还必须严防良莠不分,慎重处人交友,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廉价聚人,以律己服人,以身正带人,以无私感人。
五是守得住寂寞清贫。要耐得住孤独寂寞,会享受‚孤独之美‛。因为寂寞使人清醒,使官员‚不因惑于多数的赞赏而忘却维护少数价值最起码的生存权利;努力戒避成为知识与权利的主宰,却致力成为良心与正直的值更人‛。
慎
‚慎‛是指细致严谨、小心慎重,保持严密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谨慎‛既不是胆怯和懦弱,也不是畏缩不前,而是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一是慎始,谨防迈出腐化堕落的第一步。古人说‚君子慎始而无后忧‛。慎始就是谨慎于事物发生之前,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在第一次面对钱、权诱惑时,不论大小多少,务必要严防死守,避免在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拿一点中,亏了大德、失了大节、出了大事。因此,面对社会上权钱色的种种诱惑,要守节持定、坐怀不乱、慎初慎微,千万不能因为一念之差酿成终身之祸。有个寓言故事,古时有一农夫穿了一双新鞋进城,天刚下过大雨,路不好走,开始他怕新鞋弄脏,总是择地而行,进城后,一不小心踏进泥水里,鞋弄脏了,于是他无所顾忌地在泥泞的街道上走,最后弄的不但鞋子上有,全身都有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以权谋私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一发就不可收拾,只要挡不住第一次,也就难以挡住第二次。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就是关隘,就是‚缺口‛,如果不能很好地守住‚初‛字,就可能被‚初‛恶所误,导致终生悔叹。因此,必须永葆‚善始‛,方能清廉‚善终‛。
二是慎微,谨防被蝇头小利害名节。古人讲:‚圣人敬小慎微,功不失时。‛(《淮南子〃人间训》)《资治通鉴》里面有一句话:‚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很多小事情上努力,才能干出大事业;能够在小事上谨慎,他的德行才能显耀。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往往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古今圣贤先哲,无一不是谨小慎微的典范。据载,白居易离任杭州刺史返乡时,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倍感羞愧,自责写道:‚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就为这区区的‚两片石‛,白居易却觉得伤了自己的‚清白‛。他认为:‚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种自责、自检、自省,体现的是一种自我修正的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慎微自律的态度,为后人在正确对待小事小节问题上保持‚慎微‛作出了榜样。一个人的腐化堕落,也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从小错犯起,也会形成‚累加效应‛,潜移默化之中深度腐蚀一个人的思想,影响他的价值观,最后摧毁其整个精神世界。因此,必须要在‚慎微‛上下功夫,特别是应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牢固树立‚慎微‛观念,把自己始终臵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注意每一件细小的事,不以恶小而为之。
三是慎独,谨防被暗箱操作所掌控。慎独,《辞海》中的解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有谨慎不苟。‛历史上最有名的关于慎独的故事当数‚杨震暮夜却金‛。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曾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道经昌邑,当时,昌邑令王密得知(王密任县令,杨震举荐),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你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作为王密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在夜间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本可‚笑纳‛王密敬献的重金,但他却以‚四知‛自警自诫,获得了恒久的美名。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坦荡。刘少奇在1939年7月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也使用了‚慎独‛一词,并灌注以积极的内容和新的意义,要求共产党员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四是慎好,谨防被欲望爱好所淹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偏好,但应深知,如果不正确、不慎重地对待自己的爱好,就可能栽跟斗,就可能被人利用,最终成为自己爱好的俘虏。社会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专门研究、掌握为官者的弱点、嗜好以及心理要求。你好吃,就投之以甘饴;你好喝,就投之以佳酿;你好色,就投之以粉黛;你好捧,就投之以谗言。古人把嗜好称为‚祸媒‛,并以‚高飞之鸟死于食,深潭之鱼亡于饵‛、‚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等来警示世人。怎样慎好?北宋书画大家米芾有一个‚弄石‛的癖好,看见一块好石,竟能作揖下跪,口称‚石兄‛,达到癫狂的程度。他在涟水做官期间审理一桩人命案,一天,有一人带着几块奇石求见,请米芾在人命案子上高抬贵手,米芾正色地说:‚我爱石,但更爱百姓,客人不必多说,请回吧。‛客人走到门口,仰天哈哈大笑,说:‚米大人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令人钦佩。‛原来,来人是督办案件的钦差大臣。米芾果断阻击欲望的做法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注意修炼定力,严格控制自己的嗜好,洁身自好,时刻警醒,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任何可乘之机,坚持做到功名利禄心不动,灯红酒绿眼不迷,不义之财手不伸,邪风浊流身不歪。
五是慎取,谨防被私利所牵引。‚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意思是遇到财不要随便去取,面临苦难不要刻意逃避。《元史〃卷一五八》中记载,许衡在酷暑中路过河阳,非常干渴。发现道旁有梨树,大家都争着摘下来吃,唯独许衡‚危坐树下自若‛。有人问之,许衡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意思是说不是自己种的,随意摘取是不对的。人曰:‚世乱,此无主。‛许衡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许衡强调树没有主,我的心难道没有主么?我的心是有主的,不能乱取。其精神实质是强调要自觉战胜、拒绝、制止非分之想。要实现自我完善,排除非分之想,就必须做到对非分之财分文不取、非分之乐丝毫不享、非分之权始终不用、非法之事半点不干。落实到行动上,做到‚三个管住‛,即管住手,不该拿的钱物坚决不拿;管住嘴,不该上的饭局坚决不上;管住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
六是慎权,谨防招权纳贿陷泥潭。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利人,也可以害人。贿从权转,贪从权生。故须慎重对待手中的权力。要做到慎权,前提是要弄明白权力是谁给的。毛泽东说:‚我们的权力是谁给你?是人民给你。‛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只不过是受人民的委托行驶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做到慎权,关键是要正确用权。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你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实际上也就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权力在手中,一定要非常慎重地加以运用,不可乱用。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滑向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蜕化变质的泥潭。要做到慎权,更要自己接受权力监督和约束。有位哲人说过:‚腐败是附在权力上的咒语。‛腐败和权力是相伴相生的,权力有天生的腐蚀性,如果不受监督,就会腐败。要深刻认识到监督的本质是爱护。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要主动接受监督,严格约束自己。
七是慎友,谨防被损朋贼友拉下水。交朋结友是人类社会性的表现,是人天性的表现。朋友有高下之分,交往有损益之别。好的朋友会互相勉励,随时提醒,共同进步;坏的朋友只会相互利用,一同堕落。诚如古人所说:‚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碳入熏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细想,有个规律,几乎所有的贪官都是被所谓的‚亲朋好友‛拉下水的,栽在了所谓的‚知心朋友‛手里。所有,要谨慎交友,择善交友,适度交友。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数。‛这个数就是指对所交往的人要慎重,有判断力,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貌合神离,谁是来者不善,谁是包藏祸心,心里应该有杆秤。交良朋善友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有所选择,不能不分对象,不辨良莠,什么人都交,什么人都敢交。选择之后,还有善于引导、发展有益,维持交友的纯洁性、合法性和高尚性,不使其变质。周恩来同志说过:‚情义只有建立在人民的利益上,才是伟大的、崇高的。‛应抱着学习提高、推动工作、修正错误的目的去交朋友,多与学有专长、思想敏锐、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倾听他们的肺腑之言,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多交一些坦诚相见、直率敢言的诤友,多听一些逆耳的忠言,以利于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减少工作失误。在社会交往中,决不能把个人交往与行使职权混同,感情用事;决不能突破应当坚守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以权谋私;要坚持讲党性、讲原则、守纪律,真正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
八是慎处,谨防瓜田李下惹出怀疑。中国有句老话说,瓜田莫系鞋,李下莫摘帽,意思是说要尽量避嫌。据载,明朝大清官于谦向朝廷报告工作时,为避免让人产生有向朝官行贿的感觉,任何包裹、行李都不带,并写了两句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论短长‛。‚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晋〃陆机《猛虎行》)意思是说,再渴不要饮贪泉之水,再热不要再有毒的花木下休息。法官作为是非曲直的裁决者,其举手投足、仪容仪表、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感知和评判。因此,法官应保持既庄重又不失情趣、既严肃又不失和蔼的举止,能够使当事人产生信任感,增强对追求公正与正义的信心。
九是慎终,谨防‚晚节不保‛悔恨终生。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农谚也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收口‛的工作就是慎终。可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贡献,难在坚持到底,贵在坚持到底。现实生活中,有所谓‚五十九岁现象‛,到快要退休的时候,感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开始收受贿赂,结果不仅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自己也弄得身败名裂。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善始善终,如果做事不能慎终,则往往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功亏一篑;做官不能慎终,往往使平生功业毁于一旦,身败名裂;做人不能慎终,往往夕阳罗马,晚节难保。
戒
戒,是指如果内心的自我约束不起作用,就要在外在行为上进行约束。
一是戒声色犬马、奢侈淫乱。‚检,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奢‛是祸胎,用以管家则家败,用以干事则事衰,用以治国则国亡。历观古今概莫能外。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因其‚爱纷奢‛,穷极靡费,‚以奢失之者众‛,结果‚戍卒叫,函谷举‛,一世基业毁于旦夕。明朝朱元璋曾告诫群臣:‚惟俭养德,惟侈荡心。居上能俭,可以导欲;居上而侈,必致厉民。‛意思是说,节俭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奢侈则人心放荡。执政者节俭,可以引导社会风气好转;而执政者奢侈荒淫,必然危害百姓,加速灭亡。蒋家王朝奢侈靡费成风,尽管装各精良,还是被‚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击败。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两袖清风,克勤克俭,在生活作风上严于律已,保持过与自己的角色和收入相匹配的生活,挡住诱惑,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二是戒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虽然出身富贵家庭,但自幼却养成了俭朴的作风,对饮食、衣着等方面从不过分追求。不仅如此,他还告诫儿子司马康崇尚节俭,并写下《训俭示康》,司马光谆谆告诫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枉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阐明厉行节俭就能直道而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奢侈豪靡则会招致灾祸,败家丧身。司马光有言:‚天下之财,不在官则在民。‛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前提是要手中有钱,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贪图安逸,存在及时行乐的思想,为保持自己享乐的必需,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肯定会起贪念,肯定会乱取,最后的结果是自己难逃法网。因此,我们要抗得住生活中的寂寞,抗得住物质上的清贫,抗得住酒色利禄的诱惑。
三是戒浮华虚荣、物欲膨胀。‚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国语〃楚语上》)意思是说欲望多了,德义就会少,欲望与德义是成反比的。‚欲不可纵,渐不可长。‛(张廷玉《明史〃章懋传》)‚鱼因贪饵遭钩系,鸟为衔虫被网羁。‛(平遥县衙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试想,一个人来到人世间,人生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不平,是多么的艰难曲折,因此,我们一定要善待自已。如何才能‚善待‛自己,其实‚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物欲;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度‛,超过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这个度就是合理合法。无数落马贪官的教训告诉我们,追求无条件的物欲,结局必然是一无所有。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练好在物欲横流面前‚不动心‛的内功,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欺于‚暗室‛,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才能真正过美好长久的生滔。
四是戒营私肥已、滥用职权。苏轼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他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方可尽情享用,这种‚非吾有莫取‛的襟怀,我们应当效仿。面对诱惑,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一定要做到克已奉公,决不营私肥己、滥用职权,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莫伸,一切按章办事,讲公义不讲私情,讲原则不讲缘分,讲法律不讲关系。
五是戒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宋代吕本中《官箴》讲:‚士大夫軎言风俗不好。风俗是谁做来?身便是风俗,不自去做,如何得是好?‛ 士大夫说风俗不好,而自已的行为就是风俗,自己不做,风俗能够做好么?这表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是靠每一个人的行为积累起来的,如果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在廉政建设方面,面对各种歪风邪气,经不起诱惑,随波逐流,还美其名日‚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不做也不好‛。要戒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扶正祛邪,从而消除产生‚适众‛的客观环境,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强自身抵抗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依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名利地位上不计较、不攀比、不失衡,在能力上不自满、不懈怠、不停滞,用干事创业的热情、激情、豪情,来约束内心的‚贪嗔痴‛,摆正心态,放平心情,勇于任劳任怨,耻于同流合污。
六是戒自我松绑、主动投降。大凡做不廉洁之事的人,总会自己为自己找各种理由,比如‚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家是真诚感谢‛,‚工作太辛苦收点礼也心安理得‛,‚私下交易别人未必知道‛,‚提拔无望不如堤内损失堤外补‛,‚现在受贿被查处的比较少,会蒙混过关‛,等等。这些都是给自己找借口,实际上是自己主动向腐败投降,一旦心里有了这些念头,就应该非常警惕,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出现了错位,已经发出非常危险的信号。一个人的价值体现或者说评价一个人成败得失的标准,不是财富的多寡,也不是官位的高低,而是他为社会进步、为民族复兴、为人民福祉奉献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当前,社会转型、人心浮躁、价值多元,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思考人生的价值取向,不断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筑牢思想防线。
七是戒侥幸苟免、胆大妄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但问题是有人存在投机心理,明知贪污、受贿行为是犯罪,却要飞蛾扑火,这除了金钱的诱惑力外,主要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现在抓了几个,99%没有抓,抓的可能只有1%,因此铤而走险。我们决不能把身家性命寄托在某个百分比上,对于别人来讲可能是一个百分之几,但到你被抓时就是百分之百,一旦被抓,不仅个人前途没有了,家人的幸福也没有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侥幸是不幸之母‛,‚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等人生格言,坚守法纪防线的‚人生兵法‛。
畏
这里所说的‚畏‛,不是惧怕、怯懦,也不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而是一种敬畏,让人有着庄严感和神圣感,让人保持头脑清醒、态度端正,蕴含着忧患和勤政,凸显着信念和境界,折射着对信仰的忠贞和对理想的追求。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我们可以算算因贪腐导致的苦果账:算‚政治账‛,自毁前程;算‚经济账‛,倾家荡产;算‚名誉账‛,身败名裂;算‚家庭账‛,家破人亡;算‚亲情账‛,众叛亲离;算‚自由账‛,身陷牢笼;算‚健康账‛,身心交瘁。因此,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真正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在工作上开拓进取,在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
一是害怕不廉损坏个人的名节。古人云:‚爵禄易得,名节难保。爵禄或失,有时而再来;名节一亏,终身不复矣!‛(张养浩《权力忠告》)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爵禄是容易得到的,而要保持好的名节是很难的。一个人的爵位如果失去了,有时还可以重新获得,但名节一旦丢失或损坏,终身都不能复原。据载,清朝有个叫李爵的人,初任福建将乐县县令时就立下一条家规:‚俸金以外都是赃。一个廉字,就是七分人了;一个赃字就是七分不人了。‛三年届满待迁时,有上司索赠,他坚决地拒绝了,毅然弃官而去,为的是不失‚名节‛。‚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于谦把名誉节操看得比泰山重,把财利私欲看得比鸿毛轻。古人尚且如此看重名节,我们更应当视如生命,在‚工作圈‛和‚生活圈‛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蚀和金钱、物欲的诱惑。‚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使自己的能力、品行和政绩,与自已的‚名声‛相匹配。
二是害怕不廉伤及身家幸福。宋濂讲‚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宋濂《元史〃列传〃刘斌》)刘向讲‚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只要一个人不廉,一旦被组织查处,轻则降职降级、辞退开除,重则身陷囹圄,甚至危及身家性命,这不仅伤及当事者本人的幸福,而且伤及家庭和亲友的幸福。
三是害怕不廉残害无辜百姓。‚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冯梦龙《警世通言》)百姓找政府办事,如果因为‚官‛者不廉,使百姓遭受到不公的待遇,甚至严重伤害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失去生活的希望,可能导致一个家庭就此陷入困境,可能导致一家企业转而走了下坡路,这不但是亵渎了法律的公平正义,而且直接地使具体的群众、企业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还会把一些人推向党和政府的对立面,影响更大范围的和谐与稳定。
四是害怕不廉损害法律尊严。‚公与私不并行,恩与法不两立。以公灭私,以法夺恩,则治。‛(宋〃汪藻《秦论邢焕〃孟忠厚除授不当》)如果让私情代替了法律,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人民币服务。这必将严重破坏法律的尊严,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法律尊严被一步步削弱,导致‚守法者吃亏,违法者占便宜‛的局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潜规则大行其道,必然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愈加艰难。因此,只有坚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没的不断进步。
五是害怕不廉摧毁执政基础。‚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贪廉。‛(《清实录〃世祖实录》)‚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毕沅《岳飞》)国家的安危与官员的清廉是联系在一起的,腐败问题历来为老百姓所深恶痛绝,是最易失去民心的行为,也是破坏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公信力的最大毒瘤。党要取信于民,就必须下大力气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分子,纯洁党的组织,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总之,常怀敬畏之心,常惧法纪之威,不为物役,不为金迷,这种‚畏惧‛,实际上是大智大勇的体现,是强者自信的表现。
以上所讲的五个字,各有较为深刻的内涵和外延,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其中,‚养‛是基础,通过对品格、道德的修炼,筑牢内心的思想防线;‚守‛是对‚养‛的巩固,通过对基本价值的认可,坚持对美好德行的守护;‚慎‛是对主体内心的约束,通过谨慎思量,使所言所行符合基本要求;‚戒‛是对主体行为的进一步约束,通过对反面行为的警惕,禁绝任何不良不端的行为;‚畏‛是最后的悬崖勒马,通过对坠入深渊的恐惧,确保自身的安全。这五个字是‚五道关‛,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所讲的‚四个自我‛,必须进行这五个方面的修炼。希望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真正做到‚政治上跟党走,经济上不伸手,生活上不丢丑‛,真正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永远坚持‚似兰斯馨,如松之盛‛的高洁。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走近残疾人》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5课中的第一个内容。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受残疾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顽强不屈的意志,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理解残疾人,从而能够愿意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本节课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残疾人,我设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将这三个活动逐一进行(也可分组——每个小组领取任务后,分别展开体验,同时进行能够节省时间,但是那样的话很可能给孩子一种做游戏的感觉,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不自觉中使这节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游戏课从而失去了我们设计这几个环节的本来意义)。
在进行体验残疾疾人这一环节时,同学们的配合非常好,完成的比较顺利。三个体验活动中,我感觉让学生体验肢体有残疾时学生的体会最深刻。因为前面两个活动我采用的是请同学来体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的。而这次的活动,要求所有的同学都亲自参加体验,当他们用双手将自己上衣的`拉链轻轻松松就拉开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我问他们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太简单了”、“轻松极了”、“小意思”……这些词脱口而出。但是当我让他们将左手背到身后,只用右手将拉链再拉上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再去说上面说过的词语了,只见他们有的用牙咬;有的一只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还有的同位之间在互相帮忙……等我再问他们感觉怎么样时,他们的回答变成了——“太难了”、“真不容易”、“我可受不了”……我想,他们已经真正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也能体会他们在做某一件事情时,需要付出比我们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整堂课完成下来,我感觉同学们与老师的配合比较融洽,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完善。如:某些环节的衔接还不是那么连贯,对于同学们回答完问题时的评价、借助孩子们的回答及时补充、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等方面,自己说得还是过于多,应该再多给孩子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20xx年11月8日,教研室的视导活动,准备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第九课项目三《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总体感觉:架子还算稳,但骨肉不丰满,不细腻。 先说一下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笼统。大多数时候在用“好、很好、还行”等等随口性的评价,失去了它实质的作用。课后想想,评价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主要作用:鼓励、补充、纠错、提升。鼓励应该是具体的,学生回答的好,到底好在哪里,“读的`好,还是有新意,还是很全面,条理清晰”,学生应该有个明确的落脚点。这节课中的纠错尤其做得不好,如“一学生根据图片辨别侵犯了哪种权利时,对五种权利的含义及表现明显认识不清晰,我只是否定了他的答案,换了其他同学来继续回答。没有指出原因,更没有加以引导,分析辨别。我自己也意识到,做好评价的背后是不懈的学习与努力,做为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性格脾气,书籍的涉猎,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等的积累沉淀。我更深深的体会到,在课堂上做好评价的前提,首先老师是一位认真的倾听者。因为准备课,连续几天熬夜,有些疲惫,思维有些卡壳,没有了听也就无所谓的评了。
2、问题设计有些随意。有一部分问题过小,价值不大,缺少思维含金量。仅需要“对”或“错”的判断而已;而有些问题过大,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梯度不够。如本节课中,引用了网上的一段关于食品安全的调侃段子作为案例,出示问题:怎样摆脱这种“爽”的生活?在学生讨论中我发现,这个问题太大了,它不是单方面的责任,而是有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甚至还有监管部门,国家的法制建设等等,学生们考虑时却相对单一而集中,费了不省时间。如果把它分解为几个小问题:要想摆脱这种生活,哪些人负有责任?他们各自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应该更容易思考与解答。
有一点还值得自己欣慰:各环节的设计,案例的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一天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导入时进行了时政播报,也是政治课的一大特点;中间选用的案例,都是近年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毒胶囊事件”,“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采用了学生们喜欢的形式:漫画、网络段子、视频(中间有一段歌曲改编),以诙谐幽默的形式接近了学生与教材、社会的距离,营造了融洽的课堂气氛。
困惑: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实这一点不是个新课题。就自己而言,从未正儿八经坚持来做,常常碰到课堂沉闷,学生无话可说时,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下,更多时候形式远远大过了作用。
一节课结束了,遗憾很多,我会一直努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今天,我上了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3课《让烦恼走开》,这是我跟岗学习的第二次上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导师和同行们给我反馈的意见,我总结反思如下:
一、导入课题简洁明了
开课依始,引用歌曲《小小少年》切入,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烦恼,并设计了“烦恼树”,突出了“美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关键性问题,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识,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
二、主线清晰目标明确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解析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升华,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层次清晰,紧扣“烦恼”这一主题,设计巧妙“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健心教育”四个板块,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溶化成了生动的课堂,使“教学关键性问题达到二级思维深度”,帮学生排除烦恼,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构思新颖尊重体验
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美的课堂教学思维”开展了“倾诉烦恼”、“小品表演”、“解烦锦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积极地表达思维,课堂上达到有百分之60以上的学生发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四、校本拓展情感升华
在拓展环节中巧妙展示了孩子们在校本活动中“健心”“立美”的图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谈生活体会,排除烦恼。说明黄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我们也看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品德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在这节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动,当学生的情感接收碰撞时,教师和学生可否教学具有个性的评价,让情感的体念更深入内心?使我深深地反思和触动,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教师的适当的赏识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我们都是好邻居》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四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学习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庭,并从认识自己的家庭开始,逐步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树立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教材通过体验活动、生动的事例、歌谣、图片等内容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感知家庭责任感;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道家庭成员间要相互沟通、平等相待;懂得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和设施等内容。本主题引导学生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知道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邻居和睦相处可以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帮助,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学习邻里之间相处的常识,做个好邻居。这样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与邻居的接触是很多的,教学中出示书上的小故事,谈感受画面上的小姑娘怎么了?她得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小姑娘的家人知道了又是怎样感谢帮助老奶奶的,老奶奶的心情怎样?谈谈自己与邻居相处的经历与感受。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自己家和邻居家和睦相处的小故事,请同学们谈一谈,有的的同学谈到了住平房的邻里之间的和睦,有的讲到住楼房邻里之间不怎么来往。在交流中逐渐让学生理解“邻居结得好,如同得大宝。”引导学生明白,无论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我们都需要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当邻居家有困难时,应主动帮助;当邻居和你家有矛盾时,应多为别人想一想;如果妨碍了邻居的利益,就应主动承认错误,并立即改正。我们只有这样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邻居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大家都会感到心情愉快、生活安定。本课教学采用了学生居住社区的内容,结合学生处理邻里关系的实例,相对效果比较好些,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邻里之间理解还是需要多些引导。
要是有条件走入社区参加点社区的实践活动,应该会更好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向谁学》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本组教材是围绕“我在学习中长大”这个专题编排的,本课主要围绕“向谁学”来开展,教材选编本文的意图是:
1、看到自我两年来的进步,发现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我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
2、探讨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3、明白学习要不怕困难、善于思考;明白珍惜时光和合理安排时光。在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根据这些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2、体现新课程“实、新、活、用”的特点;
3、贴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首先,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行为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情感目标:让学生愿意透过各种渠道来学习。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进行了相关的课前准备: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根据这些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一些贴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1、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渠道很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
2、为了更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我在教学中营造了宽松安全的发言环境;
3、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我还设计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课后合作的实践活动等环节;
因此,透过学习,还让学生明白到了:学到的知识、本领和道理,不仅仅仅是在课上学到的,还可从书本、媒体、报纸、电视、他人等等进行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交通问题带来的问题》一课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闻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车多,
? ? ? ? (2)运用本学校校门口“周末接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我利用学校周边交通图,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第一单元“生命是宝贵的”学习主题下有三个话题-----生命的奥秘、珍爱我们的生命和善待自然万物。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一切都要从正确认识生命开始。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带领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我在执教《生命的奥秘》一课时的时候,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针对课程标准,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大胆转变学习方式,教学中针对六年级儿童的特点,重视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知识获得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本节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努力突出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本节课在学生知识、生活经验的缺乏的情况下,我大胆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与胎儿生长发育相关的资料,让他们初步了解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如何长大,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去思索,探究生命孕育的奇妙话题。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家里人都如何度过的”这一问题课前进行深入的调查,特别强调要了解妈妈在那一天受了哪些苦,一步步地使学生初步懂得“生命不仅仅神奇,而且特别珍贵”的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包涵了母亲怀孕时的艰辛和对宝宝的精心呵护,同时也离不开父亲及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至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我们都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及时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情感体验,整节课无形之中渗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本节课至始至终重视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突出了品德性的特点。
二、以“主体多元 合作探究”教模呈现活动
这节品德与社会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奥秘的,生命对于一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太抽象了,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大胆的以我校推行的“主体多元 合作探究”教模为活动呈现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利用预习(包括前制性学习)环节,把在关生命奇妙的话题抛给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在与小组同伴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一步步探究生命的奥秘,感知生命孕育的神奇。课上让他们把书包双肩背于胸前,体会母亲怀孕时的感受;讲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故事,感受自己的到来给整个家庭所带来的幸福;再听一位妈妈现场讲述生孩子时的感受,体会做妈妈的艰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同时,感悟出每个人生命的宝贵。很多孩子在听完阿姨的讲述之后说:妈妈真伟大!并由此感悟也生命的宝贵。
三、及时抓住即时生成的问题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节课我不仅努力地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还注意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借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小话题“感受妈妈孕育我们的艰辛”,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体验、思考、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同时我还注意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如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产房外焦急的等待、亲朋好友的奔赴相告”,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家人的担心和喜悦,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人,也属于社会。我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深入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一直以来,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方式是讲,道理是灌输的,中间缺乏一个学生自己领悟内化的过程,形成一听就懂,欲做却不能的情形。因此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自悟与启发的统一,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出生时的故事、妈妈怀孕时家人的付出等问题,让学生自主在社会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我适时鼓励学生做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充分感悟生命是宝贵的重要意义,从而启发学生层层深入、自悟自得感到珍爱生命的重要,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人、爱社会的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大部分学生热情高涨,受到教育,可是我还是发现有少数孩子很茫然。在合作学习中,我上前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和同桌交流时,有一个孩子的回答让我觉得很意外。他说:“我不觉得我父母为我做了什么,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爱,妈妈还经常打我呢!”孩子的话触动了我,现在的确有很多父母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对自己的小孩要求非常严格,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总觉孩子太小不懂。而现在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孤独,如果父母平时不注意他们的心理需求,多与孩子聊聊天,多听听他们讲话的话,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从这节课上我明白了,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新的课程目标下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更好的教学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也产生许多困惑,但是我相信,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努力钻研,我们的教学会更完美。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谈感受。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学习弱势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学生来说,弱势人群一般难以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通过教学使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不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尊重,再为他们喝彩的同时,给予关爱。学生通过搜集和了解弱势人群顽强奋争、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了解他们每一点成绩的来之不易,激发敬佩之情,学会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为他们喝彩。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多与少的思考》一课出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资源、人口的现状,我国虽然地大物博,总资源丰富,但因总人口太多,所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低。在了解了我国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发产生节省资源的想法,从而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人口”与“资源”这些概念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也比较远,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课前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并在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掌握主动权,比枯燥地讲解什么叫资源效果更好。
品德与社会课程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现有认知上,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情境——把粉笔分给多数学生,产生一盒不够分的'结果,再通过问题“把这一盒粉笔比做我们国家的资源,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多,但是因为人口太多了,所以仍然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再通过数学算式:总资源÷总人口=资源人均占有量,让学生了解到节能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
在课的最后,向学生发出了“低碳生活”的号召,并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计划,并把这些细则落实到生活中,形成节约能源的生活好习惯。比如:除了人口计划之外,我们还能做到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保护环境、节约用水、节约用纸……最后通过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社会现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从而提高本节课讲述的可信度。
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主旨是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学习者参与现实的生活,要活用知识,在参与中学习,是社会参与的过程。并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思考的能力,发展多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复习旧知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认识到中国的交通发展迅猛给生活带来方便,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大意,并展示了一系列图片资料,让学生看到了交通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
(2)我运用本学校校门口“接送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在教育学生要注意交通安全时,我展示了小学生在马路中间踢球造成车祸、不满12周岁上路骑车违反交通规则的课件,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4)在谈到治理交通污染、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我展示了政府在交通方面是怎样治理和利用新能源的。让学生进一步真实地感受到新能源带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1)在这堂课中,交通事故作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不想太沉重地渲染,而是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交谈中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乐意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2)教师采用诙谐的语言,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就是从身边的案例从故事中让同学们得出启发,明白生命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课我是分成两大部分四小部分进行的。
一: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对待别人的生命的态度
2,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态度一个个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信念:“活下去”!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对残缺的生命我们更要给予关心帮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课堂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结束。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有一些收获但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一:课堂上还是我自己讲的过多,总是担心学生们说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应该学生说的东西自己一着急就都说出来了,整堂课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学生紧张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时自己的引导没有到位,没有把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好的激发出来。
二:自己没有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三:板书过于简单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适合初中学生接受,影响了学生的认知。
四:课堂上留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思维没有能够很好的被启发开来。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核心提示:我讲授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
我讲授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蔚蓝色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节课来源于我们品德与社会 “双新”活动的一节自己的研讨课。当时,我从自己出发,把很多知识通过“给”的方式告诉学生,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也理解了,也感动了,但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上完课后,双新老师就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肖老师也做了详细的点评,她说:到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孩子要能说,要会说,要知道怎样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缺的正是主动性。因此,我们做的第一个调整,就是变“老师说”为“学生说”,于是就有了一开课时的交流——“你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上课伊始就充分地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来说。课上的交流,咱们也尽量地减缩了老师的话,把言语权、思考权、交流权、表达权留给了学生。
既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说,需要学生有内容可说,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学生开展好课前的资料调查活动,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合作交流。这也就需要学生明白怎样去进行课前调查,以及怎样正确合理地处理好手头上搜集到的大量的资料,要学会找到关键的、与主题有关的信息,为了锻炼孩子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是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为主要形式。肖老师非常正式地提出了关于交流梯度的设计,说这样能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注意交流的层次,努力提高合作实效。于是,又有了这一段话:“请大家快速阅读书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前调查,在小组内交流,与同组伙伴一起,共同确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为专题,准备相关有实效的资料进行展示,并且请组长安排好展示次序。看哪一个小组能在五分钟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合作任务!”课上,孩子们果然行动起来了,他们利用自己找到的丰富资料,有效地进行了不同话题的交流。与次同时,我自己还根据学生特点,利用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和思考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交流了,又学习了,既锻炼了,又提高了。
以前,我对于学生的课前调查的'评价总是一带而过,认为他们能找到就行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的交流就很没有实效了。在这次的做课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了这么做的后果,纠正了自己对待学生调查资料的态度。肖老师告诉我,在学生准备汇报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也要把自己当做是小组的一员,走进每个小队进行了解,看他们找到了一些什么资料,甚至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脑子里也必须清楚地确定小组交流的顺序。哪些小组可以先让他们说,哪些小组的资料可作为补充,做到心中有数。于是,课堂上,我认真地下到各个组去巡视,去了解,并请来了彩色卡片帮忙,根据学生小组调查内容的不同,我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学生的汇报次序。从古人的猜想,到探险家的探索,再从科学家的论证,到宇航员的观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询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全过程。
课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出示,每一次提问,每一段讲述,都是精心安排的。但是,这也抵挡不了学生的课堂生成。昨天的展示课上,第一个问题就遇到了“冷场”,当我问学生还知哪些地球的课外知识时,几乎每人举手,我不知道是孩子们紧张,还是他们没准备好,当时自己也很急。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肖老师平时经常跟我们说的:学生的思考需要靠老师的引导,问题要问明确。于是,我再一次地提问“地球是我们所熟悉的,从咱们平时读的课外书中,平时看的电视节目中,平时学习的课文中你有哪些收获?”渐渐地,一个孩子举手了,两个孩子举手了……在后面,为了让学生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让学生大声地齐读这些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名字,自己也被他们的贡献感动着,激情满怀地讲述。因为,只有老师的感情融入了,学生才能被你所感染,体会其中情感。这也是肖老师告诉我的!
这节公开展示课,在教研室肖老师的精心策划和耐心指导下,我们从设定目标,到设计活动,从准备资料,到课件的利用制作,从大的活动环节,细化到每一句话语,从教案的确立,到学情的预设,都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在做课过程中,我被肖老师的认真钻研态度感动着,被她的示范演绎感染着,被她的表扬鼓励激励着……不禁地敬佩着肖老师思维的敏捷,教学的严谨,设计的完善,知识的渊博…… 肖老师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正是这样一路用心地培养着我们青年教师,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在此,我要真诚地对肖老师说声“谢谢您!”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阴雨连绵的春雨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湿滑的地面困住了好动孩子们的脚步。教室、走廊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渐渐冲击了他们求知的激情,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呢?课前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二次修改和预设,那就从寻找学生兴趣的支点出发吧!
这是一篇让学生知道健康重要性的品德课教学,看看明天我要上的班级课表,我发现学生上午的前三节课都是在教室里坐着上的主课内容,基本没有什么活动内容,我何不现场就以进行游戏的形式作为导入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从容地走上了讲台,面带微笑的对学生说:“你们想做游戏吗?”尽管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做游戏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刚刚还略显沉闷的课堂马上热闹起来,纷纷猜测着老师会要和他们玩什么游戏呢?我吊足了他们的口味,让游戏要求和规则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满怀期待的'心情里:“想做游戏就必须认真听,仔细跟着老师做,而且脚步要轻,(因为楼下有学生在上课),可以笑,但不能交头接耳,动作做错了的同学马上要蹲下(这个游戏是站着做)。”听完要求,学生立即专注起来。我开始示范动作:第一个游戏是有节奏地拍手。学生和我一起做,随着节奏越来越快,没有集中注意力的学生还是出现了错误,于是同桌之间相互“揭发”,弄得做错的同学很不好意思地蹲了下去,而继续游戏的孩子则拿出了比刚才更认真的态度参加活动;第二个游戏的内容是:跑步变节奏变动作。这不但是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也是考验他们的反应力。这一个活动更是让他们洋相百出,大家笑得前俯后仰。
游戏在笑声中结束了,看着还在气喘吁吁的学生,我马上问他们刚才的活动有什么感受?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说:“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既锻炼了身体,又让我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有的说:“我觉得刚才还冷飕飕的身体一下子就变热和了。”还有的同学兴奋地讲道:“我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健康的身体在于运动,现在不冷了,我想接下来上课也不会分神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还有一只小手高举着,生怕老师不给他这个发言的机会,索性自己站起来补充说:“我认为今天的游戏还告诉我们只有集中注意力、反应灵敏,才能把事情做好。”
听了他们的话语,我知道此刻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这种将知识的内容融入游戏中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真是一箭双雕。有了这样好的开始,我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况已不再担心,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演绎得非常精彩!
下课铃声响起,我重新陷入了课堂教学新的思索中: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新知,就要求我们的备课必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如: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
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需要穿插怎样的体验,从而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支点,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和矫正等等。只有重视学生乐于学习的因素,那么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主动探究的愿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会闪耀出语言、思想和精神的光辉!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应该体现从教材走向生活。《发生在我家里的事》这一课正是基于此的一种教学实践。通过学习教材让学生了解节俭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与作用,懂得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让学生观看《洗手》、《打包》两段录相。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并适时给予评价,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区分什么样的行为是节俭,什么样的`行为是浪费。
二、联系实际,实话实说
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联系实际想到自己家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然后通过小记者采访,让学生发现一些源于生活的节俭与浪费现象。
三、课前调查汇报
构建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到社会去调查,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加以整理。课上各小组采用照片、幻灯片、录像、实物展示、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汇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节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轻一代应该继承的。
四、反思自己,指导生活
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联系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资源与人口矛盾日渐突出等国情,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思考节俭的意义,并且把这个传统美德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节俭转化为自觉、持久的行为习惯。
通过本节课“从教材走向生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所学对自己的意义:以节俭为荣,以挥霍为耻。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海原县杨明中学
李耀林
现在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实际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教学《怎样看电视》时,让一位学生扮演爸爸,一位学生扮演孩子来说服家长让他看电视。通过这种情境体验,学生不但对应该怎样看电视、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1、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多姿多彩的地图世界》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
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
二、这种对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2、思维环境要扩散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 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哟理,言之有据,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三)优化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习效果
1、更新评价观念
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揉和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完善评价方式
首先,采用“闭卷+开卷”的 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是评价学习的结果,而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总的说来,要将学习的结果与学习活动的过程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要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不但评价学生的智力,还要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
(四)和谐的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如教《变化中的社区》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社区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社区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社区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社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我生活在社区中,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有家一样的感觉。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又如,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社区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发生在自己社区的寒假里故事。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直面灾害 1.天有不测风云(第一课时)元江第四小学 王记芸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感受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力。
3、尊重客观规律,保护环境。教学重点
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教学难点
感受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力,加强环保教育。教具 课件、小黑板、相关资料
学具 课前搜集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每当我们看到大自然那潺潺的流水、闻到那芬芳的花香、欣赏到那温暖的阳光、感受到那和煦的轻风-------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大自然是多么温柔,多么美丽啊!但是,大自然也并不总是这么温和、这么可亲,有时也会发怒,请看大自然的另一副面孔(放“心系汶川”视频)
2、师:同学们,像短片中那样,当大自然的变化危害人类的生产、生活时,就成了自然灾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自然灾害。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连续不断。人类遭遇到的自然灾害数不胜数。至今,日益强大的人类,仍旧未能走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阴影。
二、出示课题:天有不测风云
三、民主导学 1.师: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内,依次派生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和环境生态灾害四大类。我们刚才了解了汶川,深切感受到了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其他灾害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先走进课本,去了解那些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力。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知多少。(抢答题)
【通过几个典型自然灾害的图片、数据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直面灾害,了解其残酷性和不可避免性,认识自然灾害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
2、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自然灾害的种类,现在我们来开一个“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新闻发布会。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自然灾害的名称和所属类别。师随机板书名称,并点击出示图片等资料。
【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由此展示灾害的种类,感受重大自然灾害的残酷性。】
3、老师也就四大类灾害分别搜集了资料,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播放“灾害种类”)
学生填写教科书第54页“小调查”中的第1题。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我国近30年来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先组内讨论,然后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述,相同的事例其他小组的成员可做出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4页“小调查”的第2题。
四、拓展延伸:
师:当前,全球的自然灾害每年使大约25万人丧生,造成的物质损失不计其数。灾害的发生有些是自然界的肆虐,如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旱涝往往由气候异常造成,这些都是灾害的自然属性。但有些灾害是因为人类违反客观自然规律造成的,有其社会属性。
搜集收集近几年元江的自然灾害,全班讨论该次灾害的概况。其中哪些属于“天灾”,哪些属于“人祸”。
【 讨论造成的因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人类对加剧某些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有着难辞其咎的结论,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价值观教育。】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灾害的种类,并且知道了了灾害发生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就是天灾和人祸两个因素,作为小学生,我们就应该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护环境,避免和减轻灾害的发生,板 书 设 计
1、天有不测风云
地 质 灾 害
气 象 灾 害 尊重客观规律
海 洋 灾 害 保护环境
环境生态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