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二下古代汉语
态度决定高度!
大二下古代汉语复习内容
一、简化繁(30分,根据语境把简体字化成相应的繁体字)
二、作品与作家搭配(10分,根据作品写出相应的作者)1.宋代:
朱熹——《四书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 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 孙奭——为《孟子》作疏 2.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3.魏晋南北朝: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老子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4.唐代:
颜师古《汉书注》 李善《文选注》 陆德明《经典释义》(释难义、难音)
成玄英《庄子疏》 孔颖达《五经正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左传)5.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楚辞章句》(注)、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6.《十三经注疏》(个人觉得这是期末考试这道题的重点):(1)三经:
《周易》—— 韩康伯、魏·王弼注 唐·孔颖达疏 《尚书》—— 伪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 西汉·毛亨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东汉·郑玄笺 shìbǐng 1 态度决定高度!
(2)三礼:
《周礼》—— 东汉·郑玄注 唐·贾公彥疏
《仪礼》—— 东汉·郑玄注 唐·贾公彥疏
《礼记》—— 东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3)三传:
《春秋左传》 ——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4)其他:
《论语》—— 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
《孝经》—— 唐玄宗(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孙奭疏
三、注音(10分,破读、通假等)
例举(详情请看P1074):
牺尊(suō zūn)仆射(pǔ yè)齐衰(zī cūi)滑稽(gǔ jì)
四、名词解释(20分)
【声训、衍文、脱文(夺文)、如字、破读、讹文、叶音(读作“谐音”)、注、疏、笺、正义、反切、双声、叠韵、格律、《说文解字》、句读、破读、通假字、假借字、同源词、十三经、对仗、拗救】
1.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衍文:校勘学术语,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3.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态度决定高度!
4.讹文:校勘学术语,因在古籍抄传的过程中抄写错误的字。
5.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6.破读: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使读音有所不同,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7.叶音(读「谐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8.注:广义的“注”包括传、笺、注、疏、正义、集解。凡是给前人著作注解皆称“注”。9.疏:“疏”是相对于“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能解释正文,也能解释“注”。
10.传:“传,传也,博释经义,传示后人。”
11.笺:“笺”是对“传”的再解释,是对经文化和前人的注解有所阐发和补充而标注在旁边。12.正义: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其正确的意义。与“疏”同实而异名。如唐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实际上是疏。但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疏,如唐代的张守节《史记正义》并不是对注的注。1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一般保留文字的最古老的意思。
14.反切: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
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15.双声: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16.叠韵:叠韵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例如“荒唐”,“螳螂”,“徘徊”等就是叠韵的词。
17.格律: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18.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19.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态度决定高度!
20.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21.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22.同源词:同源词,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
23.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24.对仗: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25.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於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
五、给古文作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六、给唐诗标格律(10分,按照实际格律标)
补充: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和去声都是仄声,入声是仄声。详情请看P1088。
★如何辨别入声字?
j , zh , z , b , d , g ,能解阳平二百多。(意思是声母为这些的而且读阳平的汉字都是入声字)zh , ch , sh , r 加上 k , 拼uo皆入不用说。
d , t , n , l , b , p , m ,拼ie 除去爹。(意思是这些声母拼ie的除了“爹”字都是入声字)üe 韵出去嗟、瘸、靴。
d , t , n , l , z , c , s ,拼e皆入应自知。fa , fo 皆为入声字。
态度决定高度!
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补充:
以五言律诗为例子,可分为四种格律的句式。甲: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乙: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丙: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丁: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1.七律则在五律的前面加两个相反的韵声,如甲变成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2.其中要注意粘对的情况(针对五言中第二个字和七言中第四个字):(1)(2)注意: 1. 律诗中所有的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要押韵,而且必须是平声韵(即2、4、6,8句的最后的韵字),首联的出句最后一个字平仄都可,其他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2. 3. 七言律诗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七言中一句诗的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续用平声,这种“三平调”的现象绝对不允许在近体诗中出现。
4. 七言中一句诗里如果仄声过多(超过或等于5个仄声),这种现象被称为“孤平”。粘:后一联的出句的第二个字与上一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对: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
杜甫·春望
第二篇: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第十六节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5、古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7)“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怎样利用古注:(1)批判吸收,(2)正确取舍,(3)联系正文,(4)融会贯通。第十七节 古书的标点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句句可以讲通。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2)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3)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词汇方面,(2)语法方面(3)音韵方面(4)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填空:
1.韵母包括:韵头、主要元音、韵尾三个部分。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2.《诗经》的用韵情况,从一章用韵的数量看,可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3.韵脚是指一般放在句尾的诗韵。
4.从《诗经》韵脚相互举例看,大致可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三种情况。5.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前综合各家的观点,把上古韵部分为三十部。
6.上古三十韵部中,属于入声韵有:职、觉、药、屋、铎、锡、质、物、月、缉、叶。7.三十二字母中,属于半舌音的是:来,属于牙音的有:见、溪、群、疑。8.从发音部位看,“日”为半齿音。
9.《广韵》的作者是宋代的陈彭年、邱雍等,这部韵书分为206韵,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最早的一部韵书。10.古汉语的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11.《切韵》的作者是隋代的陆法言。
12.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到现代汉语已全部清化,其规律是: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13.我国古书注解的工作始于汉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14.《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由汉代毛亨作注,唐代孔颖达作疏,《仪礼》由汉代郑玄作注,由唐代贾公彦作疏。15.一部作品注解的人很多,后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并加上自己的注解,称作集注或集解。16.“章句”体的注解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就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17.《三国志》裴松之注的最大特点是:每句话的用典让人难以理解。
18.唐代《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的特点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地考证为主。19.《史记》三家注是: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20.律诗对仗的一般要求是颈联、颔联规定要用对仗。21.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今体诗)和古体诗(古风)。22.旧说,南宋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就是著名的“平水韵”,一般就叫“诗韵”。23.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便是坳句。
24.律诗讲究“黏对”,“对”指的是: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黏”指的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不符合就叫失黏、失对。25.首联出句是“平平平仄仄”,颔联对句是“仄仄平平仄”。名词解释:
1.古无舌上音:根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研究成果,将三十六字母中“知彻澄娘”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所以没有舌上音。
2.古无轻唇音:根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研究成果,古无轻唇音可以根据形声字、方言、地名、双声等来判定,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所以故无轻唇音。
3.反切:汉末孙炎首先提出,魏晋之后,能为每一个字用反切注音,反切方法: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声调。反切亦称反语、反言、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是我国传统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4.守温:唐代末年的僧人,第一个用汉字记录字母的人,中古三十字母:帮滂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5.陈第:明代人,著作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他是古音学的鼻祖。
6.叶音:“叶”也作“协”,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于是认为某字该读某音,这就是所谓的叶音。
7.平分阴阳: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分为阴平和阳平。8.浊上归去:古代汉语中上声的全浊在普通话里归为去声。
9.入派四声:古代汉语的入声在普通话里可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当中。10.连绵词:连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扳开的词。连绵词分为哪几类:A.双声:参差、踟蹰、粟烈。B.叠韵:窈窕、须臾、婵媛。C.双声并叠韵:辗转。11.传注体:直接为原文做注解。
12.义疏体:隋唐后出现的经、传兼注,又称疏、正义。
13,集解体: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例:何晏注《论语》。14.十三经注疏:A.《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B.《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C.《论语》: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D.《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E.《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F.《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G.《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H《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I《礼记》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J《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K《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L《孝经》唐玄宗注,宋刑昺疏。M《尔雅》晋郭璞注,宋刑昺疏。
15.衍文:它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16.脱文:它简称“脱”也叫“脱字”,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17.如字: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18.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19.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20.工对:它是指同类的词相对。
21.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的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22.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23.柏梁体:它是指句句入韵的七言诗。
24.“对”指的是: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黏”指的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
25.拗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位置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拗救。26.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27.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的大忌。28.五音:梁朝,顾野王在《玉篇》中把五音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简答题
1.《诗经》的押韵情况:1)句句押韵:《诗经》的押韵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3)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例: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古书注解以《诗经·魏风·硕鼠》为例,来说明经书注疏,有哪些代表人物? 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是注疏。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在 “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玄笺;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3.古书注解的述语:
1)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榖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尔雅·释天》:“榖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 榖梁传公二十四年》:“二榖不升谓之饥,三榖不升谓之馑”。2)谓:“谓”与“谓之”不同,前面说过,使用“谓之”时,被释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可见这两个术语的差别很明显。“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指的是例:《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3)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例:《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貌:„„的样子”。4)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例:《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实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犹”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5)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例:《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6)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是假借,“畔”是本字。7)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例:《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之也。”“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是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是有时也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4.近体诗押韵有什么要求:1)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2)偶数句一定要押韵,奇数句不要押韵。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4)一般押平声韵,少数押仄声韵。5.近体诗押韵和古体诗押韵有什么不同: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2)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3)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4)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6.五言律诗平仄交互规则的类型:A.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
7.古代的韵书问题:1)《切韵》:隋,陆法言(残卷)。2)《声类》:魏,李登,最早的一部韵书(失传)。3)《唐韵》:唐,孙愐(残卷)。4)《广韵》:宋,陈彭年、邱雍等,按平上去入分,是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韵书,有26194个字,206个韵。5)《集韵》:宋,丁度。6)《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宋,刘渊,作者把同韵合并起来,并对《广韵》从新整理,将同韵归入一起,一共107韵,后来(金)王文郁提出了“诗韵”,共106韵(平水韵)。7)《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曲韵)。作品与作家搭配(10分,根据作品写出相应的作者)1.宋代:
朱熹——《四书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
邢昺bǐng——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 孙奭shì——为《孟子》作疏 2.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3.魏晋南北朝: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老子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4.唐代:
颜师古《汉书注》 李善《文选注》
陆德明《经典释义》(释难义、难音)成玄英《庄子疏》
孔颖达《五经正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左传)5.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楚辞章句》(注)、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6.《十三经注疏》(个人觉得这是期末考试这道题的重点):(1)三经:
《周易》—— 韩康伯、魏·王弼注 唐·孔颖达疏 《尚书》—— 伪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 西汉·毛亨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东汉·郑玄笺(2)三礼:
《周礼》—— 东汉·郑玄注 唐·贾公彥疏 《仪礼》—— 东汉·郑玄注 唐·贾公彥疏 《礼记》—— 东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3)三传:
《春秋左传》 ——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4)其他:
《论语》—— 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 《孝经》—— 唐玄宗(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孙奭疏
三、注音(10分,破读、通假等)例举(详情请看P1074):
牺尊(suō zūn)仆射(pǔ yè)齐衰(zī cūi)滑稽(gǔ jì)
四、名词解释(20分)【声训、衍文、脱文(夺文)、如字、破读、讹文、叶音(读作“谐音”)、注、疏、笺、正义、反切、双声、叠韵、格律、《说文解字》、句读、破读、通假字、假借字、同源词、十三经、对仗、拗救】
1.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衍文:校勘学术语,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3.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4.讹文:校勘学术语,因在古籍抄传的过程中抄写错误的字。
5.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
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6.破读: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使读音有所不同,用改
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7.叶音(读「谐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8.注:广义的“注”包括传、笺、注、疏、正义、集解。凡是给前人著作注解皆称“注”。9.疏:“疏”是相对于“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能解释正文,也能解 释“注”。
10.传:“传,传也,博释经义,传示后人。”
11.笺:“笺”是对“传”的再解释,是对经文化和前人的注解有所阐发和补充而标注在旁边。12.正义: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其正确的意义。与“疏”同实而异名。如唐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实际上是疏。但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疏,如唐代的张守节《史记正义》并不是对注的注。1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开创了部首检字的
先河。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一般保留文字的最古老的意思。
14.反切: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
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15.双声: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
以构成双声。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16.叠韵:叠韵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例如“荒唐”,“螳螂”,“徘徊”等就是叠韵的词。
17.格律: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18.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
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19.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20.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21.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
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22.同源词:同源词,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音义相关,由
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
23.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24.对仗: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
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25.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於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
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
五、给古文作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六、给唐诗标格律(10分,按照实际格律标)
补充: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和去声都是仄声,入声是仄声。详情请看P1088。★如何辨别入声字?
j , zh , z , b , d , g ,能解阳平二百多。(意思是声母为这些的而且读阳平的汉字都是入声字)zh , ch , sh , r 加上 k , 拼uo皆入不用说。
d , t , n , l , b , p , m ,拼ie 除去爹。(意思是这些声母拼ie的除了“爹”字都是入声字)üe 韵出去嗟、瘸、靴。
d , t , n , l , z , c , s ,拼e皆入应自知。fa , fo 皆为入声字。例如: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补充:
以五言律诗为例子,可分为四种格律的句式。甲: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乙: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丙: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丁: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1.七律则在五律的前面加两个相反的韵声,如甲变成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2.其中要注意粘对的情况(针对五言中第二个字和七言中第四个字):(1)粘:后一联的出句的第二个字与上一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2)对: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注意: 1.
律诗中所有的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要押韵,而且必须是平声韵(即2、4、6,8句的最后的韵字),首联的出句最后一个字平仄都可,其他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2. 七言律诗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3.
七言中一句诗的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续用平声,这种“三平调”的现象绝对不允许在近体诗中出现。
4. 七言中一句诗里如果仄声过多(超过或等于5个仄声),这种现象被称为“孤平”。
第三篇: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第十六节 古书的注解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古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怎样利用古注:(1)批判吸收,(2)正确取舍,(3)联系正文,(4)融会贯通。第十七节 古书的标点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句句可以讲通。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2)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3)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词汇方面,(2)语法方面(3)音韵方面(4)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第四篇:古代汉语 大二下学期必考
四,综合分析:
1.《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毛亨传:贯,事也。)!!!(郑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汝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汝三岁矣,会无教令思德来眷顾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陆德明: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郑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陆德明: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郑笺云:爰,曰也。)!!!(孔颖达:“硕鼠”至“得我所”。)!!!(陆德明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
第五篇:大二下总结
回顾过去的半年,我们公共事业管理11-1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工作学习各方面都有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为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多地取得成绩,避免失误,现将我班在大二这下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
学习方面:
我班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在课堂上不断吸取讲师所传授的文化知识,积极完成任务。课堂下阅读相关书籍,以及上网查阅资料,加以巩固和深入。全班参加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活动方面:
我班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作为工作的主题之一。本学期我班同学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初春,班级组织北海公园的春游活动。五月,全班积极参加“中财吉尼斯”跳大绳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同学参加“毕马威精英挑战赛”、“模拟市长大赛”、“中财战神杯知识竞赛”等文化知识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社会实践方面:
“实践出真知”,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参与社会实践是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把寒暑假的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假期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并结合有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动员同学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寒暑假社会调查报告等等,全班同学尽心尽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班风建设:
我班不断加强并完善活动考勤及各项制度。通过以上制度的严格执行,通过全体班委的带头作用,通过全班同学的不懈努力,本班风气正、纪律严明,积极进取,尊师爱幼,各项制度遵守良好。班级凝聚力不断上升,全班同学紧密团结,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半年里,我班既有令人满意的成绩,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无论是成绩还是不足都已经成为过去时,我们不能沉浸在昨日的成就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也不能一味为昨日的失误懊恼悔恨、裹足不前。我们要从成绩中取得前进的动力,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相信我班会成为政府管理学院的表率,争创优秀模范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