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汉语(下)学习提要
《古代汉语》(2)学习提要
一、各章节重点内容提示
1、选文
选文是学习古代汉语学科的基础,通过它可积累大量感性知识,是学好知识通论的前提。
重点掌握《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毛遂自荐》、《谏逐客书》、《论积贮书》、《出师表》、《答李立羽书》、《原毁》、《柳子厚墓志铭》、《段太尉逸事状》、《醉翁亭记》、《贾谊论》、《赤壁赋》;
一般掌握《韩信拜将》、《艺文志序》、《黄冈竹楼记》、《中山狼传》、《文选序》
了解第二十三讲的古体诗、第二十四讲的选文和其他篇目。
2、知识通论
习惯句式、成分省略:重点掌握“如何”、“若何”、“奈何”、“何。。。为”“何以。。。为”、“。。。孰与。。。”、主语省略的情况、谓语省略的情况、宾语省略;一般掌握“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兼语省略的情况;了解教材其他内容和所举出的例句。
代词和句式:重点掌握“之”、“其”、“者”、“所”、“或”、“莫”的用法;一般掌握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其他的代词、句式;了解代词的概述。
副词和句式:重点掌握“曾”、“且”、“乃”、“勿”、“毋”、“弗”的用法;一般掌握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情态副词等类型并掌握教材中的副词代表、了解教材中的其他内容。
介词和句式:重点掌握古代汉语介词的特点、介词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相结合,组成介宾词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后,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重点把握的介词有“于”、“以”、“为”、“诸”等;一般掌握了解介词的概述和教材其他内容。
连词和句式:重点掌握“而”、“然”、“然而”、“则”、“然则”、“虽”、“虽然”的用法;一般掌握教材中列出的连词例子;了解连词的概述和教材其他内容。
语气助词和句式:重点掌握语气助词的两种分类方法、“唯”、“夫”、“也”、“矣”、“乎”、“焉”、“哉”等语气助词的用法和兼类现象;一般掌握句中的例句;了解语气助词的概述和其他内容。
古书的注解:重点掌握古书注解的体例、常用的术语、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一般掌握古书注解的意义、概况、教材中所举出的例子;了解教材其他内容。
古文的标点:重点掌握标点错误的类型、标点古文的原则、书中所举的例子;一般掌握标点古文的意义;了解教材其他内容。
古代的文体:重点掌握古代文体的三大分类各自的特点、概念;一般掌握姚鼐文体的分类;了解古代文体的其他内容。
古文今译:重点掌握直译、意译的概念区别、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古文今译的常见错误、今译的要求。
诗律:略讲
3、常用词部分
重点掌握词的本义部分、古今义有差别的义项;一般掌握常用词的各个义项、了解
词义的全貌。
二、综合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习惯句式的结构特点和意义。
1、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大行、王屋何?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5、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6、其人曰:“柰地坏何?”
7、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不好士乎?
8、以管仲之能,乘公之势以治齐国,得无危乎?
9、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
10、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试分析下列例句都省略了哪些词语?
1、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使击柝如故。
4、遂举手助先生操刀共殪狼。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6、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7、医和曰:“上医医国,其次疾。
8、滕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9、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指出下列带“• ”的词是什么词?充当什么成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
4、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5、之二虫又何知。.
说明下列句中标“• ”号的是什么词。
1、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2、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问答
1、副词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2、古代汉语副词分为哪几类?分类的根据是什么?
说明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表示涉及对象、原因、时间。
1、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2、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3、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
4、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四、说明下列句中带·词的词性(动词、介词、连词、语气助词。)
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遂许先帝以驱弛。.
4、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5、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6、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7、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8、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简答
1、介词在使用时有哪些特点?
2、古今汉语的介词在用法上有哪些不同?
翻译下列句中标“·”号的词语。
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3、然。诚有百姓者!.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
问答
1、语气助词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2、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填空
1、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把文体分为四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北朝齐梁间文体研究有了新的进展,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文体,迄今仍是我们研究古代文体的重要文献。
3、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是《______________》,它将文体分为____________类。
4、明清两代文体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有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产生,尤其是清代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曾盛行一时,它将文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类。
5、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散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骈文讲究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___。
6、论辩类,正面阐述自己观点的叫_____________;批驳别人论点的叫____________。古代论辩文,常在文章前面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__论文、___________论文_____________论、____________论。
7、奏议这种文体先秦就已出现,起初叫做______________。后来根据内容又可分为四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是奏议的附类。
8、序跋和赠序是两类不同的文体。书序放在书前的叫________________,放在书后的叫______________,又叫________________。赠序是由古代______________演变来的,到_____________代才正式形成的一种文体。在体制上一般是______________。
9、辞赋是一种_______________体裁。
改正下面各段古文中的标点错误,并简要说明改正理由。
1、于是楚军夜击秦降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始,武贤与赵充国有隙。后充国家杀辛氏,至庆忌为执金吾。(汉书·辛庆忌传)注:
辛庆忌是辛武贤的儿子。
4、晏子对曰:“„„臣愚,不能复治东阿矣!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 给下面各段白文加上标点符号。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
也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
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3、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
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4、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
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简答
1、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
2、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有哪几项?哪一项是最基本的方法?
3、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哪几类?
4、古文今译的要求是什么?哪两项是基本要求?
5、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6、什么是“粘”、“对”?什么是“三平调”,什么是“犯孤平”?
7、什么是词调、词牌、词谱?
8、词的用韵、平仄、对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
今译下列古文
1、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至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2、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聘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分析下列律诗的平仄,说明有无拗救或违反格律的地方。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月夜杜甫
今夜麎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标点然后今译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踰月而国人莫之服
第二篇:大二下古代汉语
态度决定高度!
大二下古代汉语复习内容
一、简化繁(30分,根据语境把简体字化成相应的繁体字)
二、作品与作家搭配(10分,根据作品写出相应的作者)1.宋代:
朱熹——《四书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 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 孙奭——为《孟子》作疏 2.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3.魏晋南北朝: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老子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4.唐代:
颜师古《汉书注》 李善《文选注》 陆德明《经典释义》(释难义、难音)
成玄英《庄子疏》 孔颖达《五经正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左传)5.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楚辞章句》(注)、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6.《十三经注疏》(个人觉得这是期末考试这道题的重点):(1)三经:
《周易》—— 韩康伯、魏·王弼注 唐·孔颖达疏 《尚书》—— 伪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 西汉·毛亨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东汉·郑玄笺 shìbǐng 1 态度决定高度!
(2)三礼:
《周礼》—— 东汉·郑玄注 唐·贾公彥疏
《仪礼》—— 东汉·郑玄注 唐·贾公彥疏
《礼记》—— 东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3)三传:
《春秋左传》 ——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4)其他:
《论语》—— 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
《孝经》—— 唐玄宗(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孙奭疏
三、注音(10分,破读、通假等)
例举(详情请看P1074):
牺尊(suō zūn)仆射(pǔ yè)齐衰(zī cūi)滑稽(gǔ jì)
四、名词解释(20分)
【声训、衍文、脱文(夺文)、如字、破读、讹文、叶音(读作“谐音”)、注、疏、笺、正义、反切、双声、叠韵、格律、《说文解字》、句读、破读、通假字、假借字、同源词、十三经、对仗、拗救】
1.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衍文:校勘学术语,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3.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态度决定高度!
4.讹文:校勘学术语,因在古籍抄传的过程中抄写错误的字。
5.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6.破读: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使读音有所不同,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7.叶音(读「谐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8.注:广义的“注”包括传、笺、注、疏、正义、集解。凡是给前人著作注解皆称“注”。9.疏:“疏”是相对于“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能解释正文,也能解释“注”。
10.传:“传,传也,博释经义,传示后人。”
11.笺:“笺”是对“传”的再解释,是对经文化和前人的注解有所阐发和补充而标注在旁边。12.正义: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其正确的意义。与“疏”同实而异名。如唐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实际上是疏。但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疏,如唐代的张守节《史记正义》并不是对注的注。1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一般保留文字的最古老的意思。
14.反切: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
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15.双声: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16.叠韵:叠韵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例如“荒唐”,“螳螂”,“徘徊”等就是叠韵的词。
17.格律: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18.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19.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态度决定高度!
20.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21.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22.同源词:同源词,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
23.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24.对仗: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25.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於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
五、给古文作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六、给唐诗标格律(10分,按照实际格律标)
补充: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和去声都是仄声,入声是仄声。详情请看P1088。
★如何辨别入声字?
j , zh , z , b , d , g ,能解阳平二百多。(意思是声母为这些的而且读阳平的汉字都是入声字)zh , ch , sh , r 加上 k , 拼uo皆入不用说。
d , t , n , l , b , p , m ,拼ie 除去爹。(意思是这些声母拼ie的除了“爹”字都是入声字)üe 韵出去嗟、瘸、靴。
d , t , n , l , z , c , s ,拼e皆入应自知。fa , fo 皆为入声字。
态度决定高度!
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补充:
以五言律诗为例子,可分为四种格律的句式。甲: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乙: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丙: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丁: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1.七律则在五律的前面加两个相反的韵声,如甲变成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2.其中要注意粘对的情况(针对五言中第二个字和七言中第四个字):(1)(2)注意: 1. 律诗中所有的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要押韵,而且必须是平声韵(即2、4、6,8句的最后的韵字),首联的出句最后一个字平仄都可,其他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2. 3. 七言律诗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七言中一句诗的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续用平声,这种“三平调”的现象绝对不允许在近体诗中出现。
4. 七言中一句诗里如果仄声过多(超过或等于5个仄声),这种现象被称为“孤平”。粘:后一联的出句的第二个字与上一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对: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
杜甫·春望
第三篇:学习古代汉语心得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学习古代汉语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古代汉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我们从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初高中六年的文言学习,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在接触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后,我发现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或者说只是“略知皮毛”,并未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前以为语文课上学习的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但在学习了古代汉语这一门课后才发现,文言与古汉语不同。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而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非常广泛的。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可见,文言只是古汉语的一部分,我们从前只学习了古汉语的一个“小分点”,因此我们对古汉语的学习仍需一段漫长的时间。
古代汉语这本书把古代汉语常识进行系统分类,先从文选开始,让我们对古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从字到词、从古今词义到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讲解,使我们更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古代汉语常识的演变与发展。
学习古代汉语目前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的学习。一个汉字的写法并不是随意构造的,是按照一定形体结构进行创造的。在书本上我们学习到,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在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因为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绝不是某一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因此这些分类只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是从汉字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的,绝不是造字的必然规律。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了解,进而进行既无限又合理的联想,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有财富。
例如一个简单的“日”字,古人通过对太阳外部轮廓的观察,以一个“”图案表示太阳,既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这一事物,又让人们轻易地记住并使用了这一个字。这就是“象形法”。
又如“指事法”,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一个看上去像“二”字的甲骨文——在一划的上面加一短横,其实表示的是“上”的意思。上面一横较短,下面一横较长,短的笔画就像是一个箭头,用以表明指向上方,因此“上”的本义为天。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字,甲骨文的写法是用两只穿着草鞋的脚步一前一后拼凑出来,以表示步行。通过对“”外部形体原义的理解,赋予其新的意义,“步”字便由此产生了。
个人认为,“形声法”是四种基本造字法中最富“时代性”的一种,如今我们还会采用这种方法去认读生字(当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下面一个“”。“杞”的本义是枸杞,是一种木名。因此取其意符“木”,声符“己”,念做“qi”。
古汉字的创造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每一个古体汉字都蕴含着有趣的意义。对于汉字简体化,有人说是因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的简化,减轻了汉字的学习难度,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却丢失了汉字的本来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本身既是文化,也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因此我觉得,学习和传承古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学好、理解好古代汉语这门课。
第四篇: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考研论坛资源共享-《古代汉语》学习总结帖(专用)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南京大学高小方的方法
(一)牢牢抓住八条:
(1)“四到”法
眼到──繁体字,一笔一画看仔细;只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不行,如:“寿(壽)”、“刚才(纔)”的“才”的繁体。有注解,逐条看。“不求甚解”,至少学语言课不行。
口到──寓记忆于吟哦,培养“语感”。西谚:“与其记在心间,不如记在唇边。”运动记忆不易忘。
心到──用心记,记特殊音义,记特殊句型等等。多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这八个字是古今多少学问家成功的共同秘诀。
手到──记笔记,并及时地加以整理;做卡片,定期分类,努力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有生字,要勤翻工具书。
(2)以文选为中心
“语言就包含在言语作品中。”我们要精熟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做到能正确诵读、解释、翻译;要熟悉到随便举出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立刻就能记起是哪一篇里的。首先练好这一项基本功,然后再谈“深造”二字。
(3)以词汇为重点
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须特别注意。对于古今词义不同的词,尤其是那些“微殊”的,要细心辨析,留心记住。读古书误解往往在这些词上头。如“信”、“书”(《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一年中,我们要扎实地掌握
600个左右常用词;对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项,要相当熟悉。我们结合文选讲解一些,大量的还要靠大家课外自己看教材,研究、归纳。
(4)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
这就是说,对于文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也要给予相当的重视。关于语法体系,先学通一家,再博采众家之长;不要一上来就搞一个大杂烩。
(5)逐步掌握通论
要以历史主义的观点,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个别认识一般,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掌握古汉语的一般规律。说得具体些,就是对于古今汉语在词汇形式、词义内容、词性活用、虚词用法、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都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样,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认真做好口头的、笔头的各种练习
口头的练习有朗读、背诵等,笔头的练习有做读书笔记、注音、释义、翻译、语言要点分析、名词解释、古文赏析、小论文等。
(7)要培养自己浓厚的兴趣
有兴趣才会自觉地预习和温习,有兴趣才会钻得进,也才会有创见。人,大概只有吃糖果的兴趣是不用怎么培养就有的,其他的兴趣则一般都要经过强化培养的。地质队员翻山越岭采标本,对冷冰冰的石头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如果我们想到只要闯过了文字关就能为人民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古代汉语的干劲自然就大了。“文字关”也是一种“关”,红军长征过娄山关是靠浴血奋战打下来的;老子出关也是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的。过关总要付出代价。但我们付出的是辛苦,收获的却是成功的喜悦。待到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闯过了文字关,从而在古代文献阅读和研究的领域里可以自由地驰骋,不断领略到古典艺术的胜境,并自己放出眼光进行美学的分析,或作古代语言的研究,或在创作中成功地继承了某种艺术形式时,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呵!
(8)四字诀:
勤──勤勉,见缝插针,不怕辛劳,孜孜以求。
谨──严谨,一丝不苟,多闻阙疑,认真继承。
精──精通,熟读精思,精益求精,升堂入室。
进──前进,深造有得,勇于创新,追求完美。
(二)掌握一串钥匙:
拎出文言文的十几个学习要点,作为打开文言宝库大门的一串钥匙。它们是:
1.通假字
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2.古今字
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两种字形,先出现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回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3.异体字 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如:涙,同“泪”;愬,同“诉”。
4.破读字 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5.词类活用 在上下文中甲类词临时用如乙类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用如意动。
6.词序 前宾语、动量表示法等。如:吾谁欺? 未之有也。[三]思而后行。
7.双宾语(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语之故;
(2)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如:问之客。
8.非支式 即非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式,其形式的宾语,实质是补语。如:而誓〈之〉曰:“„„”誓之,向她发誓。
9.被动式 “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等。
10.实词、词组 联绵字、偏义复词„
11.虚词 如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等。
12.省略 承上省或探下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等。
13.修辞 如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互文等。
14.文体
如散文中的史传文(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杂史)、杂记文(游记体、笔记体„„)、说理文(语录体、史论体、寓言体„„)、应用文(书信体„„)等;韵文中的风体诗(诗经),骚体诗(楚辞),汉魏六朝古诗(乐府、歌行),古体诗(古风)中的七古、五古、古绝,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七律、五律、排律、律绝,词,曲等;骈文(骈赋、连珠、对联)等。
15.特色与表现手法 如对比、烘托、铺垫、暗示、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
16.同源字 具有一个共同的概念义而读音又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或几个字。如: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阙,与“缺”同源。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掌握了这串钥匙,也就掌握了研读文言文的主动权。学生依照新编《古代汉语》教材的示范,在解剖了数十篇文选的语言要点之后,就能实实在在地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从而顺利地闯过文字理解关。
高老师用的是南大自编教材,不过道理一样。
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册要熟读,最好每个字都看到,包括注释。前期打下基础,后面就如行云流水了。
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繁体字)本。它是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常用詞”的基礎上編寫的,解釋的是古代漢語中的一些常用意義。
要了解字的本意,可以查阅《漢語大字典》。
关于标点。。
在对文言散文标点之前,应反复多读几遍,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和具体语词的意义之后,再进行标点。
正确的断句,需要掌握一定的词语、语法、音韵以及要有比较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方法都是次要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古代汉语研究生部分阅读书目
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 1963年12 月影印清陈昌治刻本(大徐本)
2《文字蒙求》(清)王筠撰 中华书局 1962年10月影印著者重订本
3《中国文字学》唐兰著 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据原开明书店版重印)
4《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 商务印书馆 1988年8月第1版
5《汉语音韵学常识》唐作藩著 新知识出版社 1958年5月第1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11月新1版
6《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77年12月第2版(《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本)
06南京大学参考书目:
《文艺学纲论》胡有清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第三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上海文艺出版社;
《外国文学》(欧美部分)朱维之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如考南大,以上书都要精读,不分专业。
重点。。
第一册几乎全部。第二册诸子散文,第三册《史记》以及与其有关的篇目,其中重点是《报任安书》。第四册的文化常识。各册的常用词。
其它三册的常识也必须掌握。
个人认为,第一册很多段落最好背诵,包括注释也要熟练掌握。
初读之建议。。
才开始读是觉得麻烦,我看第一遍时先把常见而重要的和陌生的知识点划出来,不必马上记住,梳理完全书后,全部重温一遍。第3遍专攻重点和难点,那些以前就知道的内容就不怎么看了,或者一带而过。
第一遍梳理时,注音释义可以注在文章空白处,就像古书的“旁批”“眉批”,或者直接注在字的上方(字要小点,不影响阅读为佳),陌生而多次出现的就多注几遍,联系起来,多做比较,加强印象方便后面的学习。
古汉语的学习需要重复记忆,多读多看多背自然能学好。
习题。。
《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古代汉语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本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开设的硕士课程有汉语语音史、训诂学、汉语语法史、中国语言学史等;博士课程有汉语语音史研究、汉语史料学、广韵与中原音韵等。
本专业主要成员有:
鲁国尧
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鲁国尧自选集》。
李 开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汉语语言研究史》、《现代词典学教程》、《戴震评传》等。
柳士镇
教授,国家教委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等。
王希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汉语修辞学》、《修辞学通论》等。
滕志贤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诗经引论》等。
高小方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等。
汪维辉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等。
刘晓南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锡彭
副教授,主要论著有《连宾动词初探》、《语素的定义及其他》等。
薛 遴
副教授,主要论著有《句容方言志》、《丹徒方言志》等。
陈 光
博士。语言要点:
1.通假字:北冥、南冥-溟(海)斥(chǐ)鴳(yàn)-尺
小大之辩、辩乎荣辱之境-辨 御六气之辩-变
而徵一国-能 旬有五日-又(《词诠》:去声,连词)
2.古今字:垂天-陲 三飡(cān)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知效-智
邪(yã,句末语气词)-耶
3.异体字:決-决 飡-餐 鴳-鷃 翶-翱
遊-游
4.破读字:决(xuâ,迅疾)起而飞 抢(qiāng,撞,碰到)
且夫、故夫、夫列子、若夫 行比一乡 数数然 内外之分
恶乎
5.词类活用:适莽苍者
宿舂粮 三月聚粮
6.词序:莫之夭阏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知其然也?
奚适2 恶乎待哉?
7.双宾语:则芥为之舟
8.非支式:抟扶摇
抟扶摇羊角
9.被动式:
10.实词、词组:怒而飞 海运 《齐谐》者,志怪者也。
抟 扶摇(合音为飙)六月息 野马 培风 夭阏 图南 决起而飞
果然 冥灵(一种灵龟。依宋末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说)冥海
羊角 犹然(舒迟之貌。见《荀子·哀公》杨倞注)加劝、加沮
泠然 至人、神人、圣人
11.虚词:是鸟也、之二虫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斯在下矣(斯,于是)斯已矣(斯,此)而后乃今2
特闻(特,独)彼其(那人他)于世
时则不至(则,《经传释词》:“则,犹或也。”副词,或许)
虽然(词组,虽然如此)12.省略:翱翔〔 〕蓬蒿之间
词类活用练习
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词活用了?属于何种活用?), 并解释其活用后的意思:
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
洁,形容词用如使动,使„„洁。
乱,形容词用如使动,使„„乱,搅乱。2.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
儒〔者〕,信奉儒家学说〔的人〕。[儒,名词用如动词,修饰“者”。]
美〔政〕、美〔俗〕,都是形容词用如使动,使„„美。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强,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强。
用,动词用如名词,费用,用度。
贫,形容词用如使动,使„„贫。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绿。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老,形容词用如使动,使„„老,使„„长(zhǎng)大。
肥,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肥大。6.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红,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红。
绿,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绿。7.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生,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复生。
死,动词用如名词,死者。
肉,名词用如使动,使„„长(zhǎng)肉。8.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
入,使动用法,使„„入,把„„送入。9.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将〔括〕、将〔之〕,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为将(jiàng)。
破,使动用法,使„„破(被打败)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溅,使动用法,使„„飞溅。
惊,使动用法,使„„惊。1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愁,使动用法,使„„忧愁。12.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朝(cháo),使动用法,使„„来朝见。13.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国,名词用如使动,封„„为诸侯国。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小〔天下〕,都是形容词用如意动,以„„为小。15.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善,形容词用如意动,以„„为善,认为„„才能美好。
客,名词用作状语,把„„当作宾客来„„,以对待宾客的态度来„„。
16.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同上)
轻,形容词用如意动,以„„为轻,轻视,看不起。17.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宝〔珠玉〕,名词用如意动,以〔珠玉〕为宝。18.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友,名词用如动词,与„„结为朋友,结交。19.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目,名词用如动词,用目光示意。
20.老树浑苔,横枝未叶,青春肯误芳约?(张翥《东风第一枝·忆梅》)
苔,名词用如动词,生苔藓。
叶,名词用如动词,长(zhǎng)叶子。21.游雅尝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魏书·陈奇传》)
众,名词用作状语,当众。
尔汝,代词用如动词,以“尔、汝”来称呼。22.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一、再,都是数词用如动词,做一次、做第二次。23.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侯,名词用如动词,被封侯。
继,动词用如名词,继位者。2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同上)
深远,形容词用如名词,长远的利益。2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记》)
兄,名词用作状语,以对待兄长的态度来„„。
2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朝(zhāo)、夕,都是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当晚。
27.以鹑首而赐秦,天胡为而此醉?(庾信《哀江南赋》)
此,代词用作状语,这样地,这么。
28.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友、子,都是名词用如意动,以„„为友、以„„为子。
29.〔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生〔得〕,动词用作状语,活〔捉〕。
30.〔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号(háo)〔哭〕,动词用作状语,连喊带叫地大声〔哭〕。
儿,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像小孩儿一样地„„。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是同一大类的,上联是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是对句是B型, 则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粘连起来。
对: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安全对立的。失黏:不合乎黏的规则的,叫做失黏 失对: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做失对
犯狐平;B型句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会犯狐平
三平调:A 型句,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最后三个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
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
救拗: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救拗。
合掌:一联对仗的出句合对句完全同义(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之大忌,叫做合掌。
流水对: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合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思,诗人在诗中用的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者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奏议的一种,是臣民对君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体。疏: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上给皇帝的奏疏。
墓志铭:古代的一种文体。表示对死者的纪念。文章正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序是死者的姓氏,爵位和生平事迹。第二部分是铭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有三个特点:1语句方面:偶和四六2语言方面:平仄相对3用词方面:用典和辞藻
声律:作家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的声律 节奏: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构成一种节奏 三王:夏禹,商汤,文王
五帝:皇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尧,舜
汉魏六朝诗:一般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乐府歌辞:乐府是官置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 新乐府: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的白居易等掀起了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做新乐府。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据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
五古:五言古体诗
七古:七言古体诗
五律:五言律诗,限定八句四十字
七律:七言律诗,限定八句五十六个字
排律:超过八句的诗叫作排律
绝句:只有四句的 律句:受平仄格律限制
杂剧:是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其中唱词是剧中人唱的(往往是主角一个人唱)
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它和词的性质相近
小令:等于一首单调的词,是独立的只曲,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或小曲,句调长短不齐,而有一定的强调
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的套曲
衬字:是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加添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是不能加在句尾
曲子词: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成为曲子词
填词:(倚声)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倚声
词调: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词牌:词调很多,多种词牌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小令: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以五十八字以内的为小令,五十九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调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不相等的大都是后阕起首的两句,字数不同或者平仄不同
稽古:援引古人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引经: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倒置: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
迂回:是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话不是直接说的,而是用转弯没角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叫迂回法
委婉: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权贵,统治者以至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不是言过其词,而是一种极度的形容语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来经过许多人的增益,它比较系统详细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放映了那各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
孔颖达疏。
《康熙字典》是清
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撰的,书成于康熙55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写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为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拟定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汉初所传《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经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魏时何何晏《论语集解》是最早的论语注本,《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 邢丙疏宋)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四书:《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孟子》
训诂:解释古书中的词句的意思
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词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科学。
形训:是用分析文字的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声训:又叫音训,就是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刘熙《释名》是声训的专著。
同字相训:即用相同的字来训释字义。
同声相训:即用同音的字来训释字义。
音近相训:用双声叠韵的字来训释字义。
义训:就是直陈词义,它不借助于字的读音和形体,而是利用语言环境据文证义,即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
标明义界: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达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即用一句话或数句话,给词所标志的事物下定义。
同义相训,简称“同训”,就是利用词的同义关系来训释词义,它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之一。
反义相训:简称“反训”就是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它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
浑言:是笼统的说,也就是泛指,又称为统言。
析言:是分析的说,也就是特指。
望文生训:是指在解释词义时,不问字词之间的复杂关系,只就字面勉强解说,而这样的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相干。
增字解经:就是在说解中加进原文所没有的词语,而所增加的词语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增字是为了“强经就我”而自圆其说,因而又被称为“增字强解”,这是训诂的一大弊病。
修辞:
1.讽喻:是用虚构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用以劝诫或教育别人的一种写作方式,它通常用在本意不便使用或不容易说的明白的时候。
2.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3.反语,就是说反话,让听者自己去领会正面的意思。运用这种修辞方式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句子的表层意思跟作者要表述的正面意思总是相反的。
4.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就是反问。反问是无疑而故问,不需要听者回答,其答案就在句子的字面意思的反面。
5.委婉;用委曲婉转的话来暗示本意的修辞方式叫做委婉,6.回文;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又用上句的开头作下句的末尾,运用语序的回环往复形式来表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修辞方式叫作回文。
7.顶真:用上文的结尾作下文的开头,使邻近的章句首尾蝉联,上传下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顶真,又叫连珠。
8.拈连:同时叙述甲乙两事物时,故意把只运用于甲事物的词拈来连用到乙事物上,临时巧妙地求得语言表达上的一致,增强两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拈连。
9.藏词:把古书中的一个语句割裂开来,用留下的部分代指被藏去的部分或原句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藏词。这些被藏去的词语都在原语句的结尾,可称为藏尾。有时被藏去的词语在原句的开头,可称为藏头。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互文。
11摹状:摹写人物的形状声音的修辞方式叫摹状。摹状可以分为描绘形状和模拟声音两种。描绘形状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人物的形貌,颜色,动作和情态描绘出来。
模拟声音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所听到的人物动作的声音描摹出来。
12.警策:用精练新颖的语言来概括说明深刻的道理,使人觉得意味深长,引起深思,加深印象,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警策,又叫警句,格言等。
13.折绕:有话不直说而故意绕弯子,说得迂回曲折但语意清楚明白,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折绕。
14比喻:就是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喻体)来比喻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道理(本体),使它容易为人所接受。
15.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跟它有密切联系的东西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作借代。
16.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联的句子成对使用,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对偶。
17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关联,语气一致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组成串排列,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排比。
18.比拟:以物为人或以人为物来描写说明的修辞方式就是比拟。
19.双关:运用词语的音义条件,使词语同时具有表里两重意思,言在表而意在里的修辞方式称为双关。
20.映衬:为了便于说明一定道理而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较,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映衬。
21.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就叫夸张。
22.层递:就是按事物的轻重大小先后依次层层递进地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23.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加强某种语气和感情而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个语句的修辞方式就叫做反复。
24.错综:为了避免单调平板,追求语言的生动活泼,变化多姿,故意选用别异的词面或参差错落的句式,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错综。
25.飞白:明知别人说错或写错,故意运用白字如实地记录或援用下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飞白。
26.呼告:说者或写者由于感情强烈,突然撇开听众或读者而呼唤不在眼前的人或物,并且跟他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呼告
27.镶嵌:在某个语句中插进几个字以延长音节,强调语意或者暗示某种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镶嵌。
六书:所谓六书,是指我国古代分析汉字的结构和汉字的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依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六书指1像形2指示3会意4形声5专注6假借
像形:像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形,随体诘诎”
指示: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视而可识,”是说看上去就可以认识大体,“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
会意:会意的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这种意义跟每个偏旁的意义都不同,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分析会意字的表述法,通常是“从某从某”例如:“及”“从人从又”。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
假借:许慎所谓“假借”指“本无其字”的假借,说是某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选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规定使用了
转注: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异体字:许慎在《说文》里称为“重文”。它是文字的同义异形现象。在同一时期或先后不同的时期里,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互相替代都不会产生歧义的字,叫做异体字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语音知识:
古音:广义的古音是指跟现代汉语相对的古代汉语的语音,简称古音
狭义的古音是专指上古音,是音韵学对于上古语音的传统叫法
叶韵:因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上古同韵
部的字有的到了后代变成了不同部,有些韵文的韵脚在上古本来是同韵的,到了后代人们念起来就觉得不和谐,从南北朝开始就有人用改变韵脚字的读音的办法来使之和谐。这种改变韵脚字的读音的办法来使之和谐的办法叫作叶韵。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的叫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叫阳声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叫入声韵
三十六字母: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五音:所谓五音是指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
七音:把舌音中的来母独立出来,叫半舌音,把齿音中的日母独立出来叫半齿音
双声叠韵:双声是指两个字(音节)的声母相同,如“流离”;叠韵是指两个字(音节)的韵母相同,如“窈窕”。
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相切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与被切的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的字的韵母声调相同,如夸
“苦瓜切”夸——苦k+瓜ua
切韵 隋 陆法言
平水韵 南宋 刘渊
诗韵(平水韵):南宋时代,平水的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人减为106韵,成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
古音通假:古人在书写时,本来应写甲字而写了同音的乙字,借同音的乙字来代替甲字,古代这种同音代替的现象叫做古音通假
词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古今词义之间在外延上不存在类属关系。
词的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与引申义相对而言的
引申义:是从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意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
假借义:是指一个字不是表示本义及其引申义,而是被借用来记录一个与其本义或引申义无关的,仅仅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的词义,这是文字通用和假借的结果。
比喻义:是一种通过打比方的办法从本义产生出来的特别的引申义
词义的更替:是指一个词原来指某个意义,后来表达了另一个意义,词所指的对象有所转移,它是一个词产生了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原来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
偏义副词:古汉语中有些复合词是由两个单音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其中的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这一类词叫偏义副词
连绵词:两个字连绵起来,只作为一个语素,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思,这种词,古人叫连绵词
同源词:是指词汇中音义相近,由同一语源衍生出来的一组词
典故:典故是指诗文中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词语,运用典故就是用典。
语法部分:
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经常直接用在动词前,有时也用在形容词前,充当状语,表示各种修饰性意义。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原属甲类的词临时转用作乙类词,具有乙类词的意义和职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也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为动用法:所谓为动,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简而言之,为动就是“为宾语动.”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流传至今。
美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之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第五篇:学习资料:“三转”提要
学习资料:“三转”提要
● 深化“三转”永无止境。要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组织制度创新,改进方式方法。
● 转方式首先要创新体制机制、改进方式方法。
● 转方式要善于抓细节、抓具体,一步步把工作做实做深。● 改革的本质是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只创新方式方法,不改革组织制度,方式方法就无法固化,最终必然又回到原点。
●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紧密相连,转职能是核心,转方式是关键,转作风是保障。转职能需要转方式来支撑,转方式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前提。职能转了,方式转了,最终还要体现到作风转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