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含5篇)

时间:2019-05-15 05:4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要点

---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 孙家祥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二、本单元教学,要感受课文中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学习本单元,要揣摩记叙文的特点,感受语言风格。教学时间:22课时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背 影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2.教学新课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这是语言的力量。

(三)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四)板书设计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适当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父母、祖辈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的,要体会到父母的用心。文中的作者正在求学期间,对父亲并不完全理解,甚至暗笑父亲“迂”。八年之后,作者也当了父亲,他才真正体会到当年自己是幼稚的。“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反语,其实是后悔的话。

四、参考资料

1.叶圣陶谈《背影》

(《文章例话》)2.朱自清的“平常心”

(《读书》1989年第11期,舒禾《尚在旅途》)3.“背影”的魅力――读《背影》

陈孝全 4.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

刘彬荣、林琇珠 5.《背影》――破产家庭的缩影

唐嗣德 6.从《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

凌焕新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从文中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但对文章的写法的领悟有待进一步加强。台 阶

课型:新授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导引法。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教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 二 课 时

一、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造 新 屋

非常要强 老实厚道 不甘人后

教学后记:《台阶》一文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父亲的情感与性格,课文难点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朗读意思和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老 王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师: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意在营造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二)、问询老王: 师:这样一个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样?

老王,你为人怎样?为什么作家会如此关注你?

„„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三)、走近老王:

1、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 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师: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3、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二)、品味老王:

师: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精读。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生:读课文。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

②教师相机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老五劝说“我”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角色朗读。

第 二课 时

一、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导创。(一)、怀念老王:

1、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她作为一个幸运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十分愧怍。

师:她为什么这样想?

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

2、师: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教师示范:老王,因为你眼睛不好使,我就从来不坐你的三轮车,还背后叫你“田螺眼”,我对你的关照太少了。假如你还活着,我会动员很多人去坐你的三轮车,让你的生活好起来。

生:老王,你那天送冰到我家,虽然你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我还是砍了你价。对不起。假如你还活着,我一定请你到我家喝一杯热茶。

生: 假如老王你还活着,我要去做你的孙女,好好照顾你。

„„(意在激发学生的对不幸者的愧怍,为下面升华情感张本。)(二)、关注“老王”:

师: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还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生:爱心

人道主义

平等

师: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

(三)、师:(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生:假如我是一泓泉,就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假如我是一片云,就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

(意在升华学生情感,优化其情感肖像。)

(四)、推荐文章:

《傻二哥》 新凤霞

《乞丐》 屠格列夫

《生命的召唤》 阿迪斯•惠特 板书设计:

老 王 光棍 孤苦伶仃 小屋 破破烂烂

心好 老实厚道 有良心 关心人

教学后记:学生对老王的“苦”与“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那个时代的贫穷和人们相互间的帮助理解难度较大。信 客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设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佬都同样受到赞誉

第 二 课 时

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教学后记:信客一文的学习,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都能能较好地体会,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朗读能力有提高。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 指导思想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2、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每人写一篇爱心故事。

3、每人至少一则故事,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一则最能打动人的。

● 推荐资料

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满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

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的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二、方法指导(投影显示)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三、讲爱心故事

要求:

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四、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五、小结

1、热爱他人从热爱父母做起,父母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愁。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关心父母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生活中你做得怎么样?)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3、从“人”的写法来分析,“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扶持。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环境优越的人不该漠视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苦难和不幸,尤其不该漠视处于苦难和不幸中的儿童。(当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甚至是需要捐款的时候,你持什么样的态度?)

4、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或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我们应尊重被同情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去爱他们。(请把目光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捡破烂的、耍把戏的„„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妨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彼此心灵沟通。)

六、拓展

1.让每个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2.写作:

(1)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

(2)话题:博大的爱

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教学时间:5课时

1、《阿长和山海经》

2、《背影》

3、《台阶》

4、《老王》

5、《信客》 兴趣情境导引

相关知识链接:感受真情

具体步骤 1.理清脉落;2.品析佳句;3.分析形象 范例1作者对阿长怀有怎样的感情? 分析: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人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阿长,即长妈妈。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鲁迅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对后一层意味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把握.还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怀念自己的保姆,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笔,大写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呢?这要分析,第一,这些确是缺点,但在这些缺点中,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由于有纯朴和真率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时所表现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谅的。第二,这些缺点,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长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与地位决定的,与其说是阿长的过错,倒不如说是阿长的不幸。解答:

鲁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长妈妈深切的同情和真挚的怀念。解题方法链接

这一类问题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许多文学作品在表现人物是用到抑笔,也即欲扬先抑。从叙事的详略上也可以判断,作者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再则就是一些议论抒情句,能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如末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不已。

范例2 《背影》中父亲对“我”是什么的感情?“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又是怎样的? 分析:

《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得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读完这篇文章,似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中似乎渗透着一抹淡淡的哀愁,这到底如何理解呢?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作者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这种情绪必然流露于笔端。其次,文章记叙的八年前的往事,正是作者家境败落,“走投无路”的时候。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脑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在这家庭光景惨淡的时刻,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不知何时再能见面。这是旧社会贫寒的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了解了以上两点情况,文章凝重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就好把握了。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回忆那段令人心碎的过去,淡淡的哀愁似乎不难理解了。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变迁,《背影》中的父子之情可能不易引起共鸣。不过父子情深,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文中的父亲在重重悲痛困苦之前,对儿子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何等坚强!而另一面,父亲送别时不辞艰辛,尤其是买橘子的情景,又是何等慈祥,为了儿子,勉为其难,这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作者为文与为人是一致的,十分坦诚。从文章看,20岁的作者先是对父爱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迂”,后来父亲在“买橘子”中表现出的深厚父爱,才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南京分别以后的八年中,作者已经是清华大学讲师,已为人父,心智已经成熟,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对父爱的感受已经迥然不同,作者向读者诉说了自己的后悔,激发了共鸣,引起读者都联想起父爱。这一些,都要深入体会。

解答:

《背影》是传统课文,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解题方法链接

我们应该认真熟读、体味,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读读想想,看文中的哪一点,打动了我们的心。其次可以从背影入手,理清全文脉络,以便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内容。还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范例3 《台阶》是一篇小说,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亲”的形象? 分析: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属于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小说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所以更能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示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不能孤立存在,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所以,我们阅读小说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对这篇小说,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这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国农村何止千万。我们不妨联系现实,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的父亲,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解答: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解题方法链接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才是性格的核心。还要考虑环境,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考察他的性格特点。范例4 怎样理解《老王》中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 分析: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语言简洁平淡,但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它的内容单纯,线索简明,比较容易把握。作者夫妇与老王身份、地位水平悬殊,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优良品质——善良。从具体事例上看,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还关切地询问生活状况,女儿受她的影响,主动送药治病等等。要注意的是: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杨绛夫妇是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最底层的劳动者竟然这样关心,主要是由于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人类彼此间相爱,是在长期集体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即使拿了也觉得过意不去,受人好处,不忘报答,去世前还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道谢。解答:

作者的善良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各人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不同,所以造成生存状况的悬殊,但是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这样才能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作者的善良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老王在那个动荡年代,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是因为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他虽然出身低微,大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坚持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善良。解题方法链接

“善良”是这篇文章表达的主旨,身份、知识层次的不同,对善良的理解和表达就不一样,要扣住这一点到文中记叙的几个片断中去总结。范例5 信客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中能打动人心? 分析:

信客是一种不能被称为职业的特殊职业。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信客便应运而生。他们终年跋涉,非常劳苦;他们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他们常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那作者为什么有如此热情为他们树碑立传?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种种可贵的品质。首先,信客任劳任怨,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和羞辱;他们诚信无私。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因此不怕别人怀疑;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保护了一个家庭。正是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解答:

信客身上有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优秀品质。解题方法链接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信客的一生中截取了几个片段来表现他的可贵品质,要从这些事例中抽象出信客的品质来,就要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和遣词造句。难点问题2 揣摩效果

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篇篇都感人至深,仅仅是因为感情真挚吗?有时候,我对父母也有深情,可为什么拿起笔来就写不好呢?

师:这倒是一个很现实、很有价值的问题。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同感,那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看似平常的人物和平淡的事情,到了作者的笔下,就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呢?

生1:我觉得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师:对,先要明确写什么,然后才能决定怎么写。

生2:作者记叙的时候,六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待得很清楚,有条不紊。

师:没错,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写人的记叙文,选材一般都很丰富,往往要通过若干件事情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六要素也很灵活,不机械呆板。

生3:还有记叙的顺序,有的用顺叙,有的用倒叙、插叙等等;

师:嗯,确实是灵活多变,各有特色,《背影》开头先点背影,用的就是倒叙,这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合理巧妙地安排记叙顺序,往往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4、还有材料安排的详略得当;

师:这一点非常关键,就如同做一件衣服,再好的衣料,如果剪裁不当,也做不成漂亮的衣服。有些同学收集了很好的素材,但是不能好好安排详略,结果偏离了中心,很可惜。材料取舍和剪裁的原则就是:与中心有关的就写、无关的坚决不写,关系越密切写得越要详细生动。

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提醒大家的是:作者在写人记事的时候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生:哪些表达方式?

师:通常说的表达方式指的是: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记叙文中特别强调的是处理好前四种表达方式的关系。首先,记叙文当然以记叙为主,但单一的记叙只能使文章成为“流水帐”,干瘪无味。所以,要适当的辅之以描写、议论、抒情。议论、抒情也只能点到为止,画龙点睛。因为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周密的论述,而针对大量的生动、典型的记叙材料,发表精辟简赅的评论。抒情,可以直接抒发,以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也可以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等。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记叙与描写的关系。可以说,记叙文中,记叙与描写形影不离。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描写,描写可以分为两大类。

生:老师,我知道是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师:对,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以景衬情。社会环境则交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生:人物描写呢?

师:对人物的描写通常是从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入手,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文中的人物形象才能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这个单元,我们要感受的是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感受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所以必须把握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重点了解叙述、描写的功能和特点。

当然,记叙文的篇章结构特点也不可忽视,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非常多。光从理论上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多读,细心体会,才能运用自如。相关知识链接

表达方式 功能特点 方法分类

记叙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议论 针对事例或现象发表见解,常用以点明主旨。摆事实、讲道理

说明 对事物或事理解说,使人有所知。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等

描写 细致刻画,使对象具体化、生动化。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抒情 表达内心感受、情感。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范例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详略怎样安排?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人? 分析:

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鲁迅在他的作品中记叙了儿时印象中的长妈妈。长妈妈的形象栩栩如生,鲁迅写她,即没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也没有专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儿”,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典型。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所写的全部事实,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尽管“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朝花夕拾•小引》),但绝无虚构。她的各种毛病和好处,都是鲁迅曾经亲见亲闻亲历的,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人们通过这种情致所得到的艺术感受,是充满幽默的纯真美。但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参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房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面揭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所以,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所表现出来的愚妄,并不令人生厌,反而能够同买《山海经》的举动和谐一致,形成统一的风貌,使我们从她的愚鲁中看到真率,从粗犷里看到细心,而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所以,作者的选材,不仅严格地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如实地记叙长妈妈,而且在记叙中始终着意表现她身上最本质的东西。

解答: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解题方法链接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解题时,一定要理清思路,看清作者记叙的真正目的,从作者的详略安排等方面找出解答的钥匙。

范例2 朱自清为什么选择“背影”作为表现父爱的角度?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分析: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读着它,你会被父子间那真挚深厚的感情所激动。本文四次提到“背影”,每次情况有所不同,思想感情却一脉相承。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四次“背影”的出现,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入手,但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就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书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作为儿子,对父亲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父亲临别送行,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这正是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再则,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了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背影更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解答: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解题方法链接

散文的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给散文带来摇曳多姿、群芳争艳的风采;散文的表现角度也需巧于运思,独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善于把握作者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角度,学习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范例3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分析:

台阶本来只是用以登上高处的,但在落后的农村、在“父亲们”的眼中,台阶用了不同寻常的意义,那是地位,是一种荣耀。作者不惜笔墨地写台阶,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写老屋前的三级台阶: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了一生的心血。而写新房前的九级台阶:

1、对父亲踏黄泥情景的描写,几近神圣,让人觉得那不是在劳动,而是在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

2、写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抽烟,又表现出中国传统农民的谦卑。

3、写父亲挑水上台阶闪着腰,即使写父亲的老态,也写出了的失落和悲哀。解答:

台阶由三级变成九级,这个过程居然耗尽了父亲的一生。作者以台阶命题立意,切入口很小,却表现了父亲艰难而又自强的一生,这样就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解题方法链接

小说不同于散文,它的情节根据可以作者的需要虚构,但是虚构也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立足生活。读小说的时候,要揣摩作者的意图,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范例4 《老王》中,作者是如何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分析:

老王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除了琐碎,再无大波大澜。要通过这些琐碎的材料,写出他的精神世界,殊非易事。所以,如何把这些小事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重要。作者着力表现的是老王的“苦”和“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一是职业,二是生理缺陷,三是居住条件,这三者之间,存在因果的逻辑关系,因职业的卑微、生理的缺陷造成了生活的困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表现他的“善”。再则,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等等。一切娓娓道来,亲切平淡,有条不紊。解答: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对老王基本情况的介绍,以逻辑顺序为主,写作者一家与老王交往,以时间顺序为主。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解题方法链接

研究这类问题,最好首先列出或在脑海中梳理出提纲,把有关的材料都概括、罗列出来,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次,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一般叙事类的文章都有一根贯穿全文始末的线索,或情或物等。

范例5作者是如何描写阿长的?这些描写具有什么特色? 分析: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直接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概括地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一些生动的细节,如:动作细节,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语言描写,写除夕阿长的叮嘱,反复运用语言描写,“你牢牢记住”、“记得么?你要记着。”、“不许说别的话!”;特别传神的是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极其丰富的潜台词。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间接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解答:

作者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把阿长的形象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极其真切感人。解题方法链接 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鲁迅善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画人物以求传神。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把握那些看似平常但却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细心揣摩。

范例6朱自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的。分析:

《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固然是因为父亲的“背影”本身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作者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描写有很大关系,所以,认真研读文中的描写,对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启示。试举两例:

①动作描写。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没有过多夸张修饰的词语,“攀”、“缩”、“微倾”、“努力”这几个普通的词语却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平凡中见真情使这篇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②语言描写。文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楚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这些虽然不是直接写背影,去也是为背影造势,使得背影的形象更为丰满。解答: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做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可以看作是间接描写。解题方法链接

解题时一定要把握文中描写最精彩的的片段,细细品味,只要情真,语言越是平淡,往往越有隽永蕴含。另外,要结合父亲的具体情境欣赏描写。范例7 小说《台阶》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分析: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既可从正面入手,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反面衬托;即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细节描绘。如《台阶》中的对父亲的一段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其中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这正是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农民的神情,非常个性化。解答:

作者把握住“父亲”要强能干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特征,重点从正面描写父亲的动作、神态。解题方法链接

人物形象刻画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小说的优劣。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必然是个性化的。所以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能从小说中找出对父亲的记叙和描写,然后筛选出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相关描写,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范例8 《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接近口语,《信客》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

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作为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其次,警辟而又畅达。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解答:

本文的语言典雅而不失质朴,警辟又畅达。解题方法链接

品味语言可以从画出佳句入手。能把佳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自己心中的“佳句”有多少。我们的词汇积累,多数还是日常用语。有点文采,是需要的。画出了佳句,就可以揣摩这些句子是怎么表达一个意思的,怎样措辞,怎样造句,怎样修辞,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以悟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一、区别下列各组字形,注音组词。(8分)骇()煌()垓()惶()慕()惮()幕()禅()二.解释下列词语带点的字。(4分)①惧惮: ②震悚: ③孤孀: ④莫名其妙: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4分)

A.忘却——()B.惊异——()C.渴慕——()D.淡薄——()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分析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二、本单元教学,要感受课文中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学习本单元,要揣摩记叙文的特点,感受语言风格。阿长与《山海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3、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四、小组讨论探究:

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你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由讨厌到产生新的敬意(先抑后扬的写法)。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请你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两件事,看看谁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1、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生活中的规矩。(长妈妈:心地善良但又迷信)

2、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1、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我有什么反应?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3、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寻找“生活中的阿长”,搜集生活素材。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教学后记: 背 影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交卸、狼藉、琐屑”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父子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朗读法、启发式、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二、学习新课,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

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三、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顾课文四次写背影的情况。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这是语言的力量。

三、课文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板书设计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第二次――刻画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台 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导引法。

四、教具准备: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思考下面问题

1、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么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么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5、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三、品味语言,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四、讨论探究

1、简述一下了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造 新 屋

非常要强 老实厚道 不甘人后

教学后记: 老 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悟爱的博大。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把握故事情节中体会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二)、走近老王:

1、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 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3、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学(一)、评说老王: 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二)、品味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精读。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质疑,合作探究。

4、分角色朗读。

四、情感体验,关注“老王”:

师: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还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生:爱心、人道主义、平等

师: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

五、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仿句练习)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谈谈你了学了本文的体会。

板书设计:

老 王

光棍 孤苦伶仃 小屋 破破烂烂

心好 老实厚道 有良心 关心人

教学后记: 信 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

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走进文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诚信的道德品质,做一个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三、教学方法:自读点拨法、品味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摘抄你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写下理由。

板书设计:

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教学后记: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6-9课)

一、定向示标(1分钟)

复习目标(1分钟)

1.通过复习掌握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兴起标志及发展情况等基本内容。

2、通过复习能够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复习重、难点:

重点:

1、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2、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内容。

3、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

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复习指导(1分钟)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8---43页内容,总结归纳出本单元知识结构,然后认真背记以下自己未掌握的问题答案,20分钟后进行检测。(投影展示)

三、自主复习(2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学情,查漏补缺,开始自主复习,一般是读书、背诵、默写等方式。

教师投影展示复习题 知识要点:(一)、洋务运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内容:

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没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革)

兴起: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开始变法。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反败,谭嗣同被杀 意义: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

简介: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其后各省纷纷独立,后称为“辛亥革命”

5、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6、辛亥革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四)、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

简介:1915年兴起,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和科学”;《新青年》杂志是主要阵地;后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四、效果检测(考)(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做能力提升部分,要求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书写要工整,答案要条理,10分钟后进行同桌对改。学生认真答卷;教师当好监考,了解学情,为讲评做准备。

达标检测题(略)

五、批改讲评:(5分钟)

教师投影公布答案,学生根据答案进行同桌对改,统计并汇报成绩。教师了解学情,选择代表性试卷展示,先让对的同学更正(兵教兵),然后教师针对性讲解,讲清易混易错点,讲清规律。

参考答案:略

教师:逐题进行过关统计,了解学生的过关情况。指导学生教学生,即兵教兵,学生不会的,由教师讲清讲透。

六、巩固训练(3分钟):学生在同学更正、老师讲解后,针对自己的错误查漏补缺,巩固训练。

第四篇: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二单元

学会交往天地宽

第三课

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了解朋友圈的范围,知道“内圈”和“外圈”的不同,懂得拓展交往圈的方式。

能力目标:理解交往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多交朋友,谨慎交友,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和在交往中完善自我的能力,辨证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人生离不开交往,不封闭自我,能够主动、积极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完善自我,初步形成有关交往的正确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

“在交往中完善自我”即交往的作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由内圈向外圈发展”即积极拓展交往的范围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交流、讨论

问题提纲、我们为什么要和他人交往?

2、交往对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

3、在交友的时候我们应注意什么?

4、良友的作用是什么?

5、交往的内圈和外圈

6、我们为什么要扩大交往的范围?

7、扩大交往的方式有哪些?

8、我们应如何对待网络?

教学过程

我们从出生来带这个世界,最先接触的是父母,接着就是家人、亲朋、邻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圈越来越大,从父母到同学、老师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想一想自己在家人的关爱中成长的幸福,在老师的教导下进步的快乐,在朋友的鼓励下战胜困难的喜悦

一、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

、人生离不开交往

(1)资料解读--------------------P33,从交往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体验到人生的快乐、悲伤、烦恼、爱与恨。只有在健康、广泛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才能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否则就可能会出现材料中的可悲后果。

(2)有的同学认为:“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用不着费心去交往”你是怎么理解的?

交往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必要的。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学会交往,广交朋友,对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3)资料接读---------------------P33为什么59%的学生表示最为快乐的时刻是“与朋友在一起”?

现在多数城市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陪伴,有的知识父母无尽的说教和关爱,他们更渴望的是与同龄人的交往。

2、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1)没有朋友的人为什么总是情绪低落?

因为他生活中的快乐没有人分享,痛苦没有人分担,忧伤没有人安慰,气馁没有人鼓励。而通过交往,朋友之间会实现心灵的沟通,找到感情的寄托,所以能够摆脱孤寂,保持心情的愉快。

(2)交往为什么可以完善自我?

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而切各自都有优点和缺点。通过交往,我们可以结交许多朋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从而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

(3)交往有助于战胜困难,感受幸福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这时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但朋友给我们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有助于我们战胜困难,感受幸福。当我们帮助别人战胜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同样会感受幸福。

(4)在交往中我们会结交许多好朋友,好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但是在交朋友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

交往要慎重,如果结交了坏朋友,就会对我们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交往,谨慎择友,多交益友,拒交损友。

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交往的“内圈”和“外圈”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交往对象有那些?交往范围有多大?有什么特点?

存在范围的大小:而且有亲近之分。

(2)如果把我们的交往分为内圈和外圈的话,你们能分出来吗?

青少年时期的交往关系可以称之为内圈,朋友圈是我们交往的主要内圈:踏上社会以后的交往关系可以称之为外圈。

(3)内圈和外圈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内圈交往是为外圈交往做准备和铺垫的。我们应该在内圈交往的基础上,积极突破内圈交往的藩篱,及早进入外圈交往。

2、由内圈向外圈发展

(1)我们为什么要扩大交往的范围?

交往能力是衡量现代人能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交往越广泛,越有利于我们拓展视野,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感受更多的教益。

(2)有那些扩大交往范围的好方式呢?

多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利用互联网:利用亲戚朋友的聚会等方式。但要注意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我们在外圈交往中一定要谨慎,避免盲从。

(3)现在我们学校一直强调学生不要去网吧?我们来讨论一下,学生到底能不能去网吧?

网络是现代科技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学习和运用先进科技成果的权利,学生也不例外。互联网的大容量,及时性,互联性,生动性对于学习和交往是其他传统的教育媒体无法比拟的,我们必须要学习和利用网络的先进性。但是,本无过错的科技本身,由于被一些不法份子的恶意利用,也就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副作用。所以,我们有上网吧的权利,但是我们必须要有分辨善恶鉴别美丑的能力和良好的自制力,自觉地坚决地抵制“垃圾文化”,并尽到一个合格公民应尽的义务。

学生仍然存在困惑

教学反思

二、对学生未来负责任。我们常说:“一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今教育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包级制”,而对学生培养过程是“流水式”,倘若出现不合格的学生很难分清楚是哪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这样就是处在“无责任”位置上。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同时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会给其他环节构成困难,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当今有的教师就抱有这种思想,他们没能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那几节课一上完,就溜之大吉。平时不钻研,临上课时才匆匆上阵,没有课前准备。今天不高兴,让学生自习,明天喝醉洒,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就误了学生。我想,学生感到被忽视,没有被尊重,也应该是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我们应该承认,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重复性劳动单调而缺乏新鲜感,刺激性。但我们的责任要求我们应该为后代着想,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我们祖国千秋大业负责。

第二单元

学会交往天地宽

第四课

掌握交往艺术

提高交往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理解交往礼仪的原则,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了解基本的交往技能,初步掌握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技巧

能力目标:提高对复杂事物的辨析能力,能全面看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与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交往艺术的重要性,学会运用交往艺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交往,学会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平等待人,营造良好的人际空间,在交往中做个受欢迎的人,善于与人交往,交往中学会倾听、表达和赞美他人,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重点和难点

“礼貌是文明交往前提”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交往讲艺术”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

问题提纲、文明交往的重要性

2、文明交往的重要表现

3、交往礼仪的原则

4、交往的艺术

教学过程

“希望自己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可是我见了人常常不知道说什么,于是很少与人说话。希望自己能使人快乐,但是我始终做不到,真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共有的困惑。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该懂得哪些礼仪?掌握哪些技巧?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现在让我们打开交往艺术之门,在人际大舞台上演绎精彩的人生吧!

一、文明交往礼为先

、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喜欢与有礼貌的人交往?

讲文明、有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人们的交往中,平和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是对尊重,友好的表现,同时也体现着一个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程度,当然也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与形象。

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谦虚恭敬的言行举止是相互尊重、有效沟通、增进友谊、提高自身吸引力的重要条件。而傲慢粗鲁的言行则会导致敌意,妨碍沟通,恶化关系,降低自身的吸引力。

(2)文明交往的重要表现

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是与人交往的必备素养。

语言文明能使交往和谐,为人际关系增色:在待人接物中,要说话和气,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与人交谈时,要谦逊,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要盛气凌人,也不要大声说话。

态度亲和能增添交往的魅力:日常交往中,我们态度真诚,待人和气,就会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对方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就会增进人民的友谊和团结,使我们感到温暖和愉快。

举止端庄能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反映我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是我们要养成的良好的行为方式:注意举止的规范是我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只要我们做到内心真诚,外在彬彬有礼,就会在交往中广受欢迎,广交朋友。

二、交往礼仪三原则

(1)资料解读P44“萧伯纳与小女孩”的故事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印象最深的话: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应该永远谦虚。

给我们的启示:平等待人是交往礼仪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现代交往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差别,但是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一律平等的。在交往中我们要做到平等待人而不盛气凌人,与人和睦相处但不卑躬屈膝。

(2)“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会落到他的脸上;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重他。”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尊重他人是文明交往的重要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当我们受到尊重时,自尊得到了保护,就会感觉心情舒畅;反之,自尊受到伤害,内心就会感到痛苦。也就说不尊重他人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首先在交往中要热情真诚,不要冷若冰霜,但也不能过分热情从而显得虚伪和缺乏诚意。第二要给别人留面子,面子是个体自尊的外在反映。第三允许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待和自己性格不同的人也应该这样。

(3)“将相和”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廉颇为什么后来与蔺相如成为了至交?

那是因为蔺相如的宽容和大度深深的感化和吸引了廉颇。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交往离礼仪的重要原则。它表现为待人宽厚,有气量。不要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为人处事的较高境界。学会宽容和大度会使我们拥有一个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记住一句名言“宽容不是软弱,让人不是怕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只要我们宽容一些、大度一些,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非常融洽的人际关系。

(4)了解相关的文明礼仪常识P46---47

3、交往的艺术

(1)我们天天在和别人说话,天天听别人说话。但是你真的会听别人说话吗?

学会倾听能使我们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是扩大人际交往的好办法。倾听“四心法”:耐心,精神集中,神情专注;虚心,不要随便打断他人的讲话或对他人的观点妄加评判;用心,在聆听中善于思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会心,经常与说话人进行目光交流,或用点头来表示你在注意认真听,以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

(2)“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不该走的怎么都走了”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呢?

学会表达是与人共处的重要内容,语言的表达技巧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这里的技巧包括:选择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只顾自己或只谈自己;注意说话的分寸和角度,善于选择谈话时机和创设谈话氛围;要情感投入,语气诚恳,端庄自然,谦虚友善。

(3)我们都喜欢被人赞美,但是你会赞美别人吗?

赞美要有针对性,需要自然、顺势、具体、诚恳;要给予对方渴望的那份赞美:还要赞美那些不被注意的人们。

(4)其他交往艺术:交往是门艺术,交往需要技巧。我们除了学会倾听、表达和赞美外,还要学会微笑、学会拒绝、学会妥协、学会批评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出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

学生仍然存在的困惑

教学反思

三、对学生所授的知识负责任。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教师所传授,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对知识的第一印象会给学生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的教授内容必须准确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不允许含有不清和错误的概念出现。要保证学生掌握真正知识,我们就不能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等方法来教学学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是不是也是学生流失的一个原因呢?所以我们自身应当有渊博的知识,通达的学识,应当能够对科学知识的严密系统有通透的理解,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钩深致远,游刃有余,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接受理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完成了知识传授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责任心”真的尽到了,我想今后的中学生流失现象应该会减少许多吧。即非如此,我们也无愧于我们的责任。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二、本单元教学,要感受课文中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学习本单元,要揣摩记叙文的特点,感受语言风格。教学时间:22课时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

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

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背 影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2.教学新课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

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这是语言的力量。

(三)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四)板书设计

影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适当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父母、祖辈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的,要体会到父母的用心。文中的作者正在求学期间,对父亲并不完全理解,甚至暗笑父亲“迂”。八年之后,作者也当了父亲,他才真正体会到当年自己是幼稚的。“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反语,其实是后悔的话。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从文中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但对文章的写法的领悟有待进一步加强。台 阶

课型:新授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教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

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 二 课 时

一、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造 新 屋

非常要强 老实厚道 不甘人后

教学后记:《台阶》一文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父亲的情感与性格,课文难点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朗读意思和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老 王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师: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意在营造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二)、问询老王:

师:这样一个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样?

老王,你为人怎样?为什么作家会如此关注你? „„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三)、走近老王:

1、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 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师: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3、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二)、品味老王:

师: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精读。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生:读课文。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

②教师相机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老五劝说“我”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角色朗读。

第 二课 时

一、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导创。(一)、怀念老王:

1、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她作为一个幸运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十分愧怍。

师:她为什么这样想?

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

2、师: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教师示范:老王,因为你眼睛不好使,我就从来不坐你的三轮车,还背后叫你“田螺眼”,我对你的关照太少了。假如你还活着,我会动员很多人去坐你的三轮车,让你的生活好起来。

生:老王,你那天送冰到我家,虽然你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我还是砍了你价。对不起。假如你还活着,我一定请你到我家喝一杯热茶。

生: 假如老王你还活着,我要去做你的孙女,好好照顾你。

„„

(意在激发学生的对不幸者的愧怍,为下面升华情感张本。)(二)、关注“老王”:

师: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还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生:爱心

人道主义

平等

师: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

(三)、师:(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生:假如我是一泓泉,就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假如我是一片云,就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

(意在升华学生情感,优化其情感肖像。)

(四)、推荐文章:

《傻二哥》 新凤霞

《乞丐》 屠格列夫

《生命的召唤》 阿迪斯•惠特 板书设计:

老 王 光棍 孤苦伶仃 小屋 破破烂烂

心好 老实厚道 有良心 关心人

教学后记:学生对老王的“苦”与“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那个时代的贫穷和人们相互间的帮助理解难度较大。信 客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设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佬都同样受到赞誉

第 二 课 时

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教学后记:信客一文的学习,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都能能较好地体会,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朗读能力有提高。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 指导思想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2、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每人写一篇爱心故事。

3、每人至少一则故事,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一则最能打动人的。

● 推荐资料

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满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

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的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二、方法指导(投影显示)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三、讲爱心故事

要求:

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四、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五、小结

1、热爱他人从热爱父母做起,父母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愁。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关心父母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生活中你做得怎么样?)

下载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教案

    第二单元写作 学写传记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2.学会写简单的人物传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人物的能力......

    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总结

    第6课时 同侪携手共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开放自我,积极交往的重要性 b.受欢迎人的品质P31 2、过程与方法 收集父母为家庭奉献的事例,从而感受亲情的温暖。 3、......

    八年级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黄河俩岸的歌》 (五课时) 第一课时《半个月亮爬上来》 教学内容:学唱和欣赏《半个月亮爬上来》、《军民大生产》 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体验《半个月亮爬上来》的音......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从小到大我都是在家自己玩,我从小一个人睡一个屋,一个人做作业,很少跟院里的小朋友玩,参与......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词汇练习

    Unit2 14. I'm s______ out,I shouldn't study tonight,I need to have a good rest. 15. I'm t______ , can you give me something to drink? 16. It's i______ us to eat b__......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单元测试题

    初中物理测试题胡朝晖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______产生的,笛子是由管内__空气柱____振动发出声音的,月球上宇航员交谈用无线电这是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师夷长技以自强”,创办近代军事工......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 识字、写字、积累(35分)1、请在下面格内写出应填入的汉字(5分)蹊 qiāo yān红 qiā指 衣dōu chà异2、请在拼音格内写出加点汉字的读音(5分)踱步 挟着 诣王 则为枳 戍轮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