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05:1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第一篇: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铜山县柳泉镇中心中学 张帮永

内容摘要:初中古文教学现状让人担忧。如何让古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这是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话题。完成教师角色转换,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营造特殊的语言环境,努力培养文言的语感;鼓励质疑,培养兴趣,启迪深思,组织争论,开展竞赛,在古文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关键词:古文 创新 教学

古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为通常所说的文言。古文乘载着璀璨的华厦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的学生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古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新课程选用了占课文总量近20%的文质兼美的融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浅易古言文供中学生阅读,以培养他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然而古文教学的现状的确又让人担忧:

1、轻视古文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认为,古文是中国封建文化,许多作品宣扬了落后的思想,束缚了人的个性,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独立、与个性解放背道而弛,惟恐对学生发展不利;还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时空距离缩小,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古文,倒不如去多背几个外语单词。再加上古文的字词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古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因此许多学生对古文不感兴趣。

2、在当前的古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⑴“简单化”、“繁难化”并存

一些教师认为,古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译译”,没有什么难教难学的。致使有的学生也认为:学习古文只要背会课文,背会译文就行了,没什么学头。因此,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盲目的诵读上,效率极低;还有的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古文,很少补充课外阅读;只停留语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很少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如此种种定会降低学习质量。一些古文学知识渊博的教师,在古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懂古文,于是大讲特讲语法修辞,旁征博引,俨然一副“老学究”模样,使古文教学变得繁难化,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因学不懂、学不会而放弃学习,这样也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⑵“一言堂”、“满堂灌”盛行

在现代文阅读中,教师大都能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在古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一直被一些教师奉为准则。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的死输硬灌,于是一字字的讲,一句句的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的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学生成了接受的容器,失去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可是为了应试,只好硬装。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

如何使古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一、建构宽松的心理环境,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为压力、束缚和顺从盛行的地方必然缺少自由的心理气氛,缺少获得表达感受、思维的自由。对于学习者来说,也只有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才能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唤起内在的智力潜能,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增强创新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1、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不能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让学生“敬畏”。学生避之唯恐不及,哪还愿“亲其师,信其道”。“一位好的教师必须要注重个人修养,力争做到温文而雅。”[2]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灵,善学乐学。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学角色的转变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自由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所得,多商榷、少武断。其次应多采用激励机制,多表扬、少批评。给学生多一些期望,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不要让人才在我们的手中泯灭。

二 重诵读更重理解,营造特殊的语言环境

学过几年英语的人,来到一个讲英语的国家,很快就会掌握这门语言,可见学习外语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去,天天听天天说,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虽然古文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后来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有人认为,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社会,使用的是现代汉语,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去学习古代人使用的语言,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其实学习文言有助于现代汉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语文修养的提高。因为毕竟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今汉语之间存在着继承的关系。古文中某些有生命的词语常被现代汉语吸收。在现代优秀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某些用得极为确切的文言词语,要深刻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就必须掌握这些词语,如“庞然大物”、“一鼓作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文言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一字一句,分晓真切”(朱熹语)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对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熟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提出其中的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

三、在古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古文的学习中应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新的、活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

(一)鼓励质疑

“疑”即怀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古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在教学《幼时记趣》一文第四段时,鞭打蛤蟆,教学参考书上认为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而课堂上学生则敢于质疑,认为鞭打蛤蟆的原因一是自己受到惊吓;二是破坏了自己的雅兴,从“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便可看出。我充分肯定了该同学思路正确,有独到见解。

有疑就要问。“质”正是问,即对所怀疑的内容、问题进行发问,通过提问,可以解决疑惑,探求真知,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增强“提问意识”。在古文教学中可提问范围很多,可就字词句意思提问,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就作者观点、思想认识、人物言行、做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的异同等诸方面提问。教师通过引导,诱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当然让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带问,以问导问,由扶到放,学生“带着问号学习”就会由自发变为自觉,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需刻意强求。“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就一定能点燃学生心灵中熊熊燃烧的创新之火。

(二)培养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初一的《宋定伯捉鬼》、《狼》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选择一些适于表演的浅易古文,让有表演天赋的同学进行表演,如《郑人买履》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还可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课本选用的古文,好多被制成动画,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接感受故事情节,这样教学效果也不错,如《狼》、《黔之驴》等。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了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迪深思

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的学习越是善于思考就越是易于把自己的学习推向更高的阶段。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提出一系列能启发学生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老愚公多大年纪了?怎么知道的?那个遗男有几岁了,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这篇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寓言中的人物对待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有无不同?文章中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都是谁?比较这两个人的话,看看他们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愚公究竟笨不笨?不笨,为什么又称他为愚公?智叟究竟聪明不聪明?为什么叫他智叟?„„这些问题紧扣原文,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词和课文内容。同时,通过不同的回答和讨论,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倍感轻松,教学目的很容易就达到了。

(四)组织争论

常规的教学往往重视求同思维,从众多的问题中确定一个正确答案,“万众一心”,长期训练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丧失。因此,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这样就可能使思维更加细密、灵活,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独特见解。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时,可设计问题: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就会出现好多答案。有的说,责任在其父,理由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有的说,责任在自己,理由是:他天资聪颖,父不使学,自己应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自己为什么不学;有的说,责任在邑人,理由是: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毁灭了一代天才;有的说,责任在社会,理由是:当时社会追求功名利禄之风盛行,腐化了方仲永的灵魂等等。通过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问题回答则更全面,理解问题则更深刻。虽然有些答案有悖于已成定论,但毕竟打破了单一僵化的思路。

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索的思维对现有问题进行逆向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打破常规的思维顺序,敢于向问题反方向求索,从而创造出新颖独到的结论,如教学《卖油翁》,其寓意在于揭示“熟能生巧”这一道理,在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争论的话题,即做事是否一定要熟能生巧?正方认为正确,如打字、打球、织毛衣„„而反方认为不一定正确,“卖油翁”一“翁”字可见年长,一生之技艺仅在于“(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太无意义。完全可以开动脑筋想办法,如用漏斗,既省时又方便,折纸倒油也可以(给摩托车加油常用此法)。通过争论,各执一端,谁胜谁负无法也无须定论,反而这样却能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再如《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愚不愚”?也可组织学生争辩。一方认为愚公不愚,理由是: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人心齐,泰山移”;另一方则认为愚公就是愚,理由有:顽固不化,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省事方便,当时其他村民哪去了,大概搬走了;封建专制,自己搬山耗尽余力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子子孙孙搬山,做意义不大的事,影响后代的幸福;破坏生态,“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定有很多生物栖息生衍,山搬掉了,这些依山而居的动物可能灭绝;“投诸渤海之尾”会使渤海水域减少,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敢于向书本、权威挑战,无疑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敢于否定旧知,寻找新知,使古代文化另含新意,重放光彩。

(五)开展竞赛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古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教师可将古诗文中的名句分类。如描写季节(春、夏、秋、冬)的;描写自然风光(山、水、日、月、风、花、雨、雪、草、树等)的;描写风土人情、离愁别绪(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的。这些可提前布置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准备空间,实际上也是给他们一个记忆的过程,然后分组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外阅读是古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课堂是古文创新教学的主阵地,它能较系统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具有封闭性,使得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作品被拒之堂外。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许多学生课外基本上没有看什么课外书,不是忙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把精力放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或上网上去了。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往往也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或几本名著上,而忽视古文的课外阅读。因此,有必要加强古文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古文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如一些短小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一些浅显的小说。教师可于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过的古文词语和句子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运用中巩固加深。

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只要把古文阅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才能愿学、乐学,才真正掌握积累一定的古文知识,也才能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妙红《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实践与研究》,2001年第7期28-30页

[2]董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管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1期18-19页

[3]金哲等《世界新学科总览》,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617页

第二篇:现代语法与古文教学之我见

现代语法与古文教学之我见

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语文组

摘要:实施新课程后,由于不直接考语法,于是,语法教学被淡化了,很多学生直到上了高中,还分不出主谓宾。学生的这种现状会影响他们对古文的学习,所以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语法教学,用语法知识帮助学习理解古文。而高中课程很紧张,要专门拿出几周时间来讲语法是难于实现的,即使真能用几周的时间强攻硬塞,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恐怕也还不到位,运用起来恐怕也还不娴熟。因此在古文教学中也应注意渗透语法知识,以达到语法教学与古文教学的“双赢”。

关键词:语法、古文教学、渗透、帮助学习、双赢

新课改后,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不直接考语法了,而习惯性地跟着高考指挥棒走的语文教学也便“淡化”了语法教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淡出”的情况。造成学生语法知识严重缺失的现状。在笔者任教的高一学生中,主谓宾都分不清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这给语文教学造成一定的麻烦,特别是对文言文教学有较大的影响,有些同学在学习文言句式时,还出现了“定语前置”“宾语后置”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说法。近几年,也有不少一线的老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语法知识,有的老师还撰文阐述,以期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在此也凑凑热闹,从一个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出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语法教学不可抛弃。有些老师认为只是要“淡化”而非抛弃。笔者认为即使是“淡化”,那么淡化的也应是教学时的刚性要求,而不应是语法知识本身。因为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而且可以美化语言,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语法知识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文化素养。我们如果想学好语文,就不能摒弃语法知识。这就像文学创作者自觉学习一定的文学理论以更自如地更高超地表现文学一样。想更自觉更自如地掌握语文,就要学习好语法知识。特别到高中阶段,学生开始大量接触古代优秀篇章,对古诗文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古诗文学习必定涉及到古汉语语法,如果没有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垫底,恐怕难以理解古汉语语法,肯定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理解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又如《史记》中“求人可使报秦者”一句为典型的定语后置句,应理解为“求可使报秦之人”,这些都必须在理解并掌握语法的基础上进行。

语法教学要灵活。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认为要学好古文应先磨好语法这一利器,但高中课程紧张,要拿出大段的时间来专门讲语法难于实现,况且,“淡化”语法教学的提出就是要反对传统的那种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的讲解传授,反对那种用抽象的概念术语充斥学生的头脑的做法。所以,我们要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学习语法。在古文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甚至可以借助古诗文中存在的大量的“非常规”的表达方式,刺激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语法,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加语法教学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可以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学习了古诗文,领悟了古诗文的魅力,又学习了语法知识,达到了语法教学与古文教学的“双赢”。

高中古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文言字词与语法、文言句式与语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语法学习文言字词,在文言字词的落实中渗透语法知识。

1、现代语法和句子中字词的含义。

对实词所在的词组或句子作语法结构或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推断出词语释义的正误。如:“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孤立地看这句中的“微”,许多学生是很容易草率地回答“微小”的。“微”是有这个意义,但我们的目光如果放宽一点,就会发现,“微”是修饰动词“闻”的,与“闻”构成偏正短语,译为“微小的听到”显然是不通的。观众怎样“听到”?结合“微”的“小”这一意义,联系一下“闻”,学生是不难想出“稍稍”这一意思。像“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中的“绝”,“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中的“雅”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字义。

我们也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判断正误,快速地做出选择。如2009年辽宁卷第四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

布:宣告

D项中的“布”有宣告的意思,但是这里应解释为“散布、宣传”。因为这类词重在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如果解释“布”为“宣告”,和后面的“恩惠之化”显然不搭配,根据语法推断,和“恩惠之化”搭配的词义相近的词应该为“散步、宣传”。所以把“布”解释为宣告是错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先借助注释及参考译文让学生记住这个词的用法与意义,在根据语法规律去验证它的正确性,这样就牢记了该词的用法,也学习了“偏正短语”“谓前为状”等语法知识,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考试大纲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并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如果对虚词所在的词组或句子作语法结构或成分分析,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推断出词语释义的正误。如“之”字,这个字在文言文里出现的频率很高,它的用法也比较多。其中“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个用法为很多同学所不解,那是因为同学对主语、谓语还比较模糊的缘故。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语法上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师道之不传”,谓语是“久”,主语本是个句子,“之”正是放在这个句子的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取消了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其成为了主语成分。再比如“之”作为结构助词“的”这一用法,它一般放在定语和主语或宾语中心语之间,如果没有让学生先弄懂语法,就只能通过靠死记硬背以区分它的用法了。再比如“而”字,它主要作连词,表示并列、修饰、递进、转折、承接、假设等关系,而区分这些用法,没有一定的语法概念是绝对不行的。

2、现代语法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里是个重点,它关系着能否准确把握文意。以名词作状语为例,在现代汉语中,只有表时间的名词才作状语,而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常见。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这里面的名词经常活用作状语。如“东市买骏马”中谓语是“买”谓语之前一般是主语或状语,“东市”不可能是施动者不是主语,它是状语,谓前为状,“东市”应解释为“在东市”是名词做状语。类似的情形很多,如“卒廷见相如”“ 日削月割”“ 吾得兄事之”等。如果学生熟练掌握现代语法,要理解这一语言现象就不难了。

再比如,两个名词放在一起,如果他们之间没有构成偏正关系或并列关系,就有可能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作谓语。“左右欲刃相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句。“刃”带了宾语“相如”,解释为“杀”,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当然如果语法掌握得好的同学,他也可以从“刃”之前有个副词“欲”的修饰,推断出“刃”是个动词谓语。当然,如果我们利用课下注释对 2 “刃”的解释“动词,杀”,引导学生分析出“左右欲刃相如”的句子成分,明确“刃”名词作动词这一语法现象,学生也便进一步学习了语法知识了。

二、利用语法学习文言句式,在分析文言句式的过程中渗透语法知识。

1现代语法和倒装句。在古诗文教学中,倒装句是一个重要常考的特殊句式,也是同学掌握较差的一个知识点。倒装句主要包括主谓倒置、宾语提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其中宾语前置又有四种情况: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由“之”“是”引起的宾语提前、介词的宾语提前。其中主谓倒置和宾语提前是句子主干主谓宾顺序的颠倒。试想,如果学生分不出主谓宾、不知道主谓宾的位置,那能理解倒装现象吗?所以我认为,教师每次讲到古汉语语法时,应先复习一下现代汉语语法。但语法知识的引入要适时相机。文言文讲究直译,最好做到字字落实。可以把特殊句式先字字翻译出来,如“沛公安在?”译为“沛公哪里在?”,“忌不自信”译为“邹忌不自己相信”,学生一看到句子不通顺就会思考,进而推敲,最后发现问题。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时机,把现代汉语主谓宾的排列顺序点出来,在对照那几个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在对照中就明白了文句的意思,也掌握了相关的语法知识,岂不是一举两得了呢?而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式属于附加修饰成分的倒置,首先得让同学明白定语一般是在主语中心语和宾语中心语的前面,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而且定语经常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和介词结构充当。如果定语跑到主语中心语和宾语中心语的后面去了,那它就是定语后置句;如果状语跑到谓语的后面去了,那它就是状语后置句。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利”解释为“锋利的”,是形容词,充当定语,它是修饰“爪牙”的,应在“爪牙”的前面,可是却跑到后面去了,这就是定语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是介词结构充当状语,它本应在谓语“取”的前面,可是跑到后面去了,这就是状语后置。我相信在不断的对比甄别中,学生会熟练地掌握倒装句这一重要知识点的。也会不断巩固语法知识,更自如地运用它来解决在文言文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2现代语法和省略句。

省略句主要有几种情况,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教师在讲到文言文的这一语法现象时,应该先复习句子成分。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这是一个典型的省略主语的句子,让学生找出主谓宾,学生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缺少主语,当然,缺少什么主语,还得根据具体语境才能确定。在比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根据现代汉语习惯,可以翻译成“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根据翻译字字落实的原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字字对应,发现“在”无法对应,这是介词,经常由“于”翻译过来,所以原句省略了介词“于”,并且与后面的“河北”“河南”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而谓前为状,这既是一个省略句有时一个倒装句。这种句式很常见,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于)泽畔”“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等。在反复的分析中,学生既掌握了文言知识,又学习了语法,可谓一举两得。

文言文学习可以借助语法这一工具的地方当然不止于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语法的途径也还很多,笔者只是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粗浅地谈了自己的做法。笔者始终相信,给文言文教学插上语法的翅膀,不仅可以让古文教学飞得更高,也一定可以让语法这一羽翼更加的丰满,并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轻盈。

主要参考书目:《古汉语知识》 侯云龙著

知识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4

《语文之道》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初中古文教学培训教案

初中古文教学培训教案 第一课时 了解文言文

教学目的:

1、明确古文学习意义,学习篇目、教材编排特点。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3、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教学重点:教学时间合理安排 教学难点:文言文背诵检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自相矛盾古文课件,齐读,此古文演变成今天的成语?师,是的,还有像“庞然大物”“画蛇添足”意蕴丰富的成语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传诵的名句,均出自古文,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

二、学习篇目 见课件

三、教材编排特点:

初中阶段共有六册语文教材,七年级的文言文根据训练主题需要编排在单元课文内,而八、九年级则集中编排在课文的五六单元。学期中段的学业测试七年级考前三个单元,八、九年级考一、二、五单元,所以,文言文需提前学。

四、教学时间选择

每学期每册语文书有两个单元共十篇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大都是精讲课文,都需要背诵积累的,再结合教材编排情况,所以,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易分开进行。一般情况下,放在开学和中考后第二周时间效果较好。另外,有早读的语文上午一二节的连堂课较好。这样,便于讲解和记忆。

五、文言文平日巩固法: 老师一定要检查到位

1、每一篇文言文每一个学生都要背诵默写,要求不错一字,流畅自然。

2、每一篇文言文翻译每个学生都要过关,要求每句都翻译正确。

3、每一篇文言文课下注释每一个学生提问听写都要会。不错一个字。

4、每一篇文言文课后习题提问都要会,并能写出来。

此做法,是全面撒网,目的是重点捕鱼。这些项,要经常检查,温故而知新。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确立:

4、教学重、难点】

5、安排课时

6、教具准备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初读:完成下面练习

1、文体知识

2、字词

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停顿。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着理解文章大意。

三、收获及困惑

以上阅读中,你是否有一些收获及困惑呢?请记录下来。

1、在你喜欢或印象深刻的句段旁作点批注,简要记录下思考和感受。

2、你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精彩导入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反复朗读,初步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的顺畅三读:读出味道。

2、活动二:掌握内容,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本课重点字词含义。

3、翻译相关句子。

交给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字法:翻译原则:信、达、雅

翻译秘籍:抛开所有的资料,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直译,不懂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小组或全班解决。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说法。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意

4、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简短文言文要求当堂背诵。活动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结合课后习题

【课内训练巩固】

(检测的内容根据第三课时内容安排)【课后拓展延伸】(《语文基础与检测》选材价值高可做重点考虑)【课后跟踪】

另外,可以根据教学补充有关资料

第三课时

明确考点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标要求,2、把握握文言文考察要点 教程:

一、课标要求

课件展示初中文言文新课程标准要求: 总体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第四学段(1-9年级)目标与内容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二、中招考点

明确中招文言文考察要点:

1、字词方面:用好工具书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重要实词

2、常考句子 类型上:

(1)、特殊句子: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安置句(2)、修辞句:排比句、对偶句。

(3)、含有重点词语句子:通假、词类活用

(4)、主旨句:作者情感、蕴含哲理、结构上起决定作用 常考句子在翻译中注意点:

(1)、字字落实(2)、补充省略成分(3)、调整语序

(4)、准确表达原文句子意思,保持文章风格。

3、常考问题

常出的考试问答题

1、课后习题

2、中招常考问题

三、培训交流

第四篇: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方式创新之我见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方式创新之我见

摘要:中学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面对新课标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初中政治教师应着眼于教学目的,立足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以实现素质教育赋予政治课的使命。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政治教学;教学方式;创新

《中学政治课程标准》给政治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知识挑战。新课标要求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看,新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上课时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新课标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应着眼于教学目的,立足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动之以情中晓之以理,以实现素质教育赋予政治课的使命。

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引导、培养和塑造。

2、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教师容易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

3、对综合探究课一些教师并不十分重视,仅在课堂把有关的知识点简单地提一提,议一议,交代

一、两个简单的结论。殊不知综合探究课是希望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探究过程,把握探究方法,培养协作精神和能力。

二、把握知识接合点,加深学习观念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结合点。只有抓紧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2、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老化、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过去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不停学习新知识、涉足新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变化,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例如,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学生希望研究的问题大大超出了教材、课堂教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很多都超出了政治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根本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都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面对这一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文理知识基础,建构新型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自觉地掌握基本观点。

1、师生互动

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在我们政治学科当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要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和要求,必须创新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互为信任的新型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例如在练习课时,可以采取一些活泼有趣的游戏,刺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之感兴趣,愿意去背学习内容。游戏完成后,教师再点名让学生回答,或者是让会了的同学提问别的同学,以这种方法开展练习,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舒缓了紧张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小品、演讲、图画、等各种形式把采访到的内容告诉大家。这样不仅让学生调动了空前的积极性,还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自主探究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是一种传授式教学,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老师写学生抄,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就必须在教法中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自主探究式。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一些辩论会、即兴演讲、角色换位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课前可以安排学生自编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护以短剧形式生动演义出来。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还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完成教学任务。

3、课外阅读

现阶段有一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些学生对时事政治或社会漠不关心,这不得不是政治教师的悲哀。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可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引导学生搜集时政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对每个热点问题给出一到两个提示问题,再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例如在讲到初中政治第二册时,由于课程主要与法律常识有关,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一些案例给学生读一下,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还可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课后进一步得到内化。

4、启发引导

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例如讲授关于七年级培养坚强的意志这一课时,书本上涉及到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可取吗?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并采用启发式提问,使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可以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他,再紧接,开隧道,用缆车,搬家等,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孩子们创新的意识也由此被激发。教师可以将这个传说放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重新让同学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于是,让学生知道:不怕辛苦,不放弃自己的家园,齐心协力就能把自己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从而通过师生双方的交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5、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但可以增加教学容量,还可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新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例如在讲“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可以播放《法律,我们的好朋友》这段动画歌曲,通过音乐和画面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积极性。

总之,新课标带来了新理念,新理念将带来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新变革。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预设,提炼教学过程,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陈立峰.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J]文教资料2007(6)

陈俊.试论现代教学手段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1)

李小娜.创新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南方论刊2005(9)

第五篇: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摘要音乐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说明了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教育观念和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对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从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等方面,较全面地探讨了实现音乐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新的时代,需要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人才源自创新型的教育,因此,21世纪被认为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一部分,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新时代同样呼唤音乐教育的创新。对音乐创新教育的两点认识

1.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学应该充满创造性。然而,长久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被夸大,而学生往往被当做单一的知识承载体。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尤其是,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课堂容量被不断增大,导致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潜能,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教学模式,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不断营造自由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1.2 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

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音乐教师成为激发、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权威代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就是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要竭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展现自我的“小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这个“小舞台”上获得老师的赞许,获得同学们的欣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就是要求教师要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如探索新音响、自制乐器、即兴创作等,这些创造性的教育方法,都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这些教育方法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就是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只有正确认识以上两点,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实施音乐创新教育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音乐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

2.1 创新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

音乐是情感艺术,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主动去体验、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由于音乐包含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教师的观点与学生的想法难免出现分歧,此时,教师应允许学生“非正常”思维,鼓励他们的“异想天开”,激发他们的“多向思维”,而不是给学生“泼冷水”。教师不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要积极地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没有老师的指责、没有同学的嘲笑,有的只是宽容与鼓励。不断创新教学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就会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不断孕育出来。

相反,如果对那些有所谓“非正常”想法的学生,不屑一顾、大声训斥、甚至粗暴嘲讽,就会无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的两个教学案例就说明这一点。

案例一,在上《小雨沙沙》一课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小种子躺在土壤里都在想些什么呀?”“老师,他们在想:‘这儿太令人害怕了’”一位小同学说。“不对,请坐!”老师说,“他们应该是想:‘小雨滋润着我,好舒服!’”这样一个温柔的否定,便熄灭了一个闪烁欲燃的火种。试想一下,从一个小学生的角度,不难想到小种子被埋在土里那憋闷、潮湿、黑暗的感觉。那怎能不让孩子感到害怕呢?

案例二,音乐课上,老师领着同学们欣赏琵琶曲《大浪淘沙》, “那起伏的旋律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呢?”老师似乎是在提问,又仿佛是自言自语。一学生回答“像空中乱云翻滚。“老师听罢,脸色一沉,讽刺道:“就数你神气!也不想想这首曲子的曲名是什么。是大浪淘沙!难道乱云是可以淘沙的吗?”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首曲子就只能被理解成这位老师说的这样么?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见,如果我们教师一定要以个人的观点统一学生对某些音乐的认识,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大牢笼里,对那些与众不同的学生的不适当的言语评价,甚至冷嘲热讽更是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性就这样被抹杀了。

2.2 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是创新活动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音乐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内容,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契合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里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把那些时代气息浓、更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

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时,根据生活中每天都能听到的各种声音,如“换――煤气哟”、“雪糕――棒冰”、“汽车喇叭声”、“小鸡叫声”等,利用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将大小不等的鼓,甚至盛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搬进课堂,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体验音的高低。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完成一段自己创编的音乐,并演奏给大家听,学生的兴趣会被迅速调动起来。

总之,现代音乐教育应当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的内容应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同时,还要大胆创新,更多地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创造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中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3 创新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不断发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鼓励音乐创造指出“:教师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这是对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方法的一个突破,是与音乐创造性活动的行为特点和实质是相统一的。

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参与音乐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满自信,并体现自身的价值。除了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外,还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评价内容不能过于单一,要有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主动选择的空间。例如,有些学生乐理学得好、而有些学生琴弹得好;有些学生歌唱得好,而有些学生舞跳得好等等。在进行考试评价时,除了规定项目外,应该允许增加自选项目。一些学生可以用自选项目上的优秀成绩,弥补规定项目上的不足。学生选择好强项后,可以自行选择确定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并自主组织排练,此时,教师适当加以辅导。准备成熟后,以班级特长展示会等形式,人人上台展示自己的音乐强项。这样,通过自选强项,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了学生的优势智能,也带到了其他不擅长此项目的同学在这方面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另外,建立“音乐档案袋”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评价方法。“音乐档案袋”改变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一歌”定成绩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可以全面记录学生学习音乐、探索音乐的过程。通过“音乐档案袋”,还能帮助老师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及对比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能帮助学生认识和思考自己的音乐学习历程,激励他们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都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不断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学荣.创新型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中国音乐教育.[2]缪娥.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浅探.中国音乐教育.[3]李素萍.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的策略.江西教育,2009.7.

下载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古文练习

    1、选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蝉蜕(duì)木屐(jī)B、滞留 (dài)挑衅 (xìng) C、窒息(zhì)馈赠 (kuì)D、德行 (háng)煞白(shǎ) 2、选出下面句子中没......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看学不如动一动 老屯中学张文英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人类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人们的生活步入......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之我见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之我见 摘 要:初中英语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起初阶段,所以英语听力教学至关重要,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打好基础,这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关键词:语言知识;解题技巧;听力......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开封市金明区水稻中学牛朝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多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内 容 提 要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教学成为当今初中教学的薄弱环节。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作......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摘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贵州省独山县望城中学唐应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尺度,应当十分重视。”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忽略了作......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今天有幸在这里和大家共同交流教学经验,我感到很荣幸,感谢领导和老师们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回顾自己二十年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感觉并没有什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