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幼儿闽南民间游戏
探索幼儿闽南本土文化教育,开展闽南民间游戏
厦门市第九幼儿园:王惠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在闽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游戏,是传承闽南本土文化的良好载体。结合园本特色课程,探索幼儿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闽南民间游戏,既丰富幼儿的经验,也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在闽南特色主题活动中的开展
指南中提出: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闽南民间艺术宝库为幼儿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内容。如在闽台地区流传着“送王船”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信仰,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闽南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利用这一民俗文化资源来开展“送王船”的闽南特色主题活动,生成并创编了幼儿喜欢玩的“抬王船”游戏: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并利用各种月饼盒、彩带等制作成一艘大王船,由8名大班幼儿抬王船。刚开始由于彼此步调的不一致,他们抬的王船东倒西歪,前进不了,经过大家的反复尝试,逐渐摸索到规律,幼儿齐心协力抬王船。“嘿咻、嘿咻!大家齐用力哟!嘿咻、嘿咻!脚步要一致哟!嘿咻、嘿咻!力气要一样哟„„幼儿自发、主动地探索“抬王船”游戏的内容、规则,不仅促进了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合作等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玩中学,各种潜能都得以很好的发挥。
2.在闽南民间艺术活动中的开展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闽南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其中的闽南童谣结构短小、韵味十足,能较快地反映闽南的风土人情、民俗、民趣。选择具有趣味性的童谣来开展闽南民间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如“一放鸡”、“草蜢公”等,这些游戏童谣用闽南方言来朗读既压韵,又富有节奏、风趣。幼儿边游戏边吟诵,动口、动手,其乐融融。又如游戏“炒米香”:两名幼儿亲昵友好地边拍打对方的手掌边有节奏地念“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游戏中也可以循着数目次序摆出许多闽南小吃,幼儿享受了游戏的无穷乐趣,又丰富相关的生活经验。利用充满诙谐、幽默的闽南民间音乐也能开展趣味十足的游戏,如“海龙王娶亲”中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模仿游戏中,使幼儿再次体验闽南民间艺术活动特有的魅力和所带来的快乐。
(三)在闽南节日习俗活动中的开展
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与文化不可分割,开展节日习俗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闽南地区有许多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把握特有的节日文化底蕴,结合传统习俗开展闽南习俗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形式来反映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春节“攻炮城”游戏:据传,该游戏是从古代军营活动演化而来,当年郑成功在闽南操练水师,部将洪旭创作这一游戏,让士兵抛掷、锻炼瞄准技巧,提高作战能力。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该游戏也在台湾流传,数百年来成为闽台春节并可少的游戏。我们利用这一节日习俗,创编适宜幼儿玩的“攻炮城”习俗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利用自制的鞭炮,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炮城”、“攻炮城”,寓教于乐。而元宵节的“踏火”习俗,端午节的“赛龙舟”“抓鸭子”等习俗都可以充分的挖掘利用,成为适合幼儿玩的闽南民间游戏。
(四)在闽南特色区域活动中的开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充分体现自主性的活动。从幼儿的认知出发,在生活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的游戏材料,投放到区角中,开辟富有闽南特色的民间游戏区。如在闽南地区盛行一种名叫“葫芦问”的游戏,是当时民间十分喜欢的一种游戏,古老极具乡土特色。这个游戏有它独特的闽南语口诀,游戏图纸呈螺旋状,囊括了中国神话中的八仙及其他一些动植物等,除了作为游戏终点的“张果老”外,其它图形都有两个。大班幼儿在益智区中玩“葫芦问”时即要掷出骰子点数寻找相匹配的图形,又要念出相应有趣的闽南语口诀,幼儿在轻松自发的状态下积极开动脑筋。美工区中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闽南玩具棋等的制作,幼儿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做中学,开拓眼界,体验闽南娱乐游戏的乐趣。闽南民间游戏区既弥补了集体活动不足,又极大激发和满足幼儿探索闽南民间游戏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游戏中也给教师提供了许多有利于观察幼儿并进行针对性教育的机会。
(五)在体育活动中的开展
体育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闽南民间游戏种类繁多,玩法多种,灵活性和创造性较强,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准备的材料也简便易行。教师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幼儿到户外进行形式多样的闽南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许多闽南体育游戏贯穿了跑、跳、爬、平衡等各种动作的练习,如“点油点兵兵”、“田蛤仔”等闽南民间体育游戏,这些游戏形式生动有趣,本身就包含体育活动的目标,幼儿在愉快的嬉戏中促进了的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开展闽南民间体育游戏,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主训练。早操活动中,教师将闽南流传以久的玩具“贡球“和”“钱棍”经过改制,再配上闽南民歌小调的音乐,编排了别具一格的闽南民间器械操和体育游戏,成为幼儿每天喜爱的体育活动。
幼儿闽南民间游戏是开展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已经不仅是游戏,它用最快乐的方式传承着那些不再被熟悉的乡音,逝去的历史文化,和不再被记忆的闽南民俗风情。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的种子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萌芽了。
第二篇:幼儿民间游戏--占四角
占四角
机关幼儿园 王晓萍
占四角
一、游戏目标
1、通过游戏的开展,提高和锻炼幼儿手、眼、脑及四肢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幼儿走、跑等动作的发展。
2、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协商、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性行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二、材料与场地布置
老虎头饰一个 其他小动物头饰四个。
三、游戏规则与玩法:
“占四角”是传统民间游戏,玩法是四人戴小动物头饰分别站在四个角落,一人站在中间扮老虎。当老虎发令后,五个人一起跑动抢占四个角落,占到者为赢,反之为输,输者就站在中间当老虎发令,继续游戏。游戏规则是:(1)每个人必须听到口令中的最后一个字时才能跑动。(2)四个角落上的人听到口令后必须移动位置,不可原地不动。
创新玩法一:
教师可在组织活动时引导幼儿改变原游戏指令,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指令,如“one、two、three”,“老虎来了,跑”等,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创新玩法二:
当游戏开展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相应增加游戏的难度,在游戏场地上摆放一些运动器材作为障碍物,让幼儿在跑动时跨越障碍物。以激发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锻炼幼儿的奔跑能力和灵敏性。
教师可提供多种多样的障碍物供幼儿选择,并引导幼儿针对不同障碍物制定不同的跨越规则,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和创新欲望,从中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培养了幼儿制定规则的能力和遵守规则的意识,从而提高游戏价值和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
四、游戏的指导与评价:
1、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幼儿认真遵守游戏规则,在跑动中注意安全。
2、,幼儿有争执,产生过激行为或出现不安全情形时教师要给予适时指导。观察到幼儿有合作游戏、共同协商的行为、动作、语言时要给予鼓励、肯定,表扬游戏中表现较好的幼儿。
3、观察幼儿在游戏中能否学会协商自定游戏规则,并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能否自己解决。对游戏中表现积极主动的幼儿给予表扬。
第三篇:幼儿民间体育游戏集锦
幼儿民间体育游戏集锦
1.老鹰抓小鸡:
一人扮演老鹰,一人扮演鸡妈妈,多人扮演小鸡。小鸡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拉着鸡妈妈的衣服。老鹰去捉小鸡,鸡妈妈两臂张开护着小鸡们,不让老鹰捉小鸡,老鹰只能捉最后一只小鸡。小鸡如果被老鹰捉到,就算输了。
2.拉“大锯”:
两人对坐,双脚自然盘曲,双手对握,随儿歌节奏做拉锯似的前俯后仰动作。锻炼幼儿的大臂肌肉群,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附儿歌: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看大戏。看的什么戏?看的《西游记》,接姑娘,请女婿,就是不让×××去。
3.贴烧饼:
幼儿扮演烧饼围成一个圆圈。一人做贴烧饼的人,一人去追贴烧饼的人。贴烧饼的人在被追的时候可以贴在圈上的任何烧饼,被贴的烧饼必须马上逃跑,如果被抓到则交换角色继续游戏。此游戏可以做多层的烧饼进行。
4.打籽: 用沙包作籽,游戏者分成两组。在场地上画两条直线,两线间隔5米。一组游戏者在两线的区域内,一组的游戏者站在两线的外面。站在区域外的游戏者用沙包打向区域内的游戏者,区域内的游 1 戏者进行躲闪,不让沙包砸到。如果被砸中就停止游戏,如果能接住沙包就能救起被砸中的游戏者。两组可互换角色反复游戏。
5.捉人:
幼儿一人将手掌掌心朝下向前伸。其余幼儿每人伸出一食指顶住伸掌者的手心,念儿歌。儿歌念到最后一字时,伸掌者迅速抓握掌心中的食指,伸食指者要尽快逃脱,被抓住食指者就做下一次游戏的伸掌者。
附儿歌:风大,不怕。雨大,不怕。真的假的?真的。
6.“瞎子”摸“拐子”:
可多位幼儿共同参加游戏。一人用手帕蒙住眼睛当“瞎子”,一人将左手抓住左小腿当“拐子”。游戏开始,“拐子”吹口哨,其他幼儿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跑开,“瞎子”听声去摸“拐子”,“拐子”被摸住,双方对换角色,其他人被摸住就退出游戏,下一轮再玩。
7.“警察”捉“小偷”:
幼儿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警察”,一组为“小偷”。场地上,分别画两个圈为各自的“家”。游戏开始,“小偷”出来活动,四散跑开,“警察”出来捉“小偷”,把“小偷”捉回“警察”的家,未被捉住的“小偷”如果跑回自己的“家”,“警察”就不能再捉了。
8.种西瓜:
四人一组站成圆圈,然后,依次把脚钩在前一个人的脚弯里,形成脚搭成的圆圈。大家一起拍手边念儿歌,单脚跳着绕圈前进(此游戏适合较大的幼儿玩)
9.切西瓜:
几位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做“大西瓜”)。一位幼儿做“切西瓜”,边念儿歌边绕着圆圈走,并做“切西瓜”的动作,念到最后一个字时,将身边两位幼儿拉着的手切开,然后站在被切开的位置。被切到的两位幼儿则必须立即朝不同方向跑一圈,再回到原位,先到达原位者即为再次游戏的“切瓜人”。附儿歌:切,切,切西瓜,我把西瓜切两半。
10.跳皮筋:
两人玩时;可以分别抓住橡皮筋的两端。若三人以上,则由两人扯住皮筋,跳者边跳边唱。“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唱不同的歌,跳法不同,一般在唱完一首歌后,脚要正好将皮筋踩住。每跳完一曲,皮筋高度便升高一次。一般是从脚踩皮筋开始,依次为:脚腕、膝部、胯部、腰部、腋下、肩膀、耳朵、头顶、小举、大举。如跳时犯规或够不到皮筋时,则换人。
11.红灯、绿灯,马上开灯:
请一位幼儿背朝众幼儿做开灯者,站在场地的另一端,众幼儿朝前随意行走或做各种姿势的动作。当开灯者大声说完“红灯、绿灯,马上开灯”转回头时,众幼儿必须立刻如木头人一般静止站立,直至开灯者再转回头。若在此间有人控制不住而动了,将被请 3 出。游戏反复进行,谁能坚持到最后一个则为胜者,然后由胜者当开灯者。
12.地雷爆炸:
游戏前先用猜拳决出一个为追逐者,其余幼儿为逃跑者。逃跑者可以四散跑,追逐者只要能捉到一个人就算胜利。逃跑者保护自己的办法就是,快被捉住时,可以立即蹲下说“地雷”:追逐者就必须停止追他,另找目标追逐。而“地雷”只能远地不动地蹲着,等其他人来拍一下,并喊“爆炸”,才被解救,继续做逃跑者。被捉住者为第二轮游戏的追逐者。
13.捉“龙尾”:
幼儿中选一人当“龙头”,一人当捉“龙尾”者,其余幼儿一个接一个地拉住前一位的后衣摆接在“龙头”后面做“龙身”,最后一人当“龙尾”。“龙头”带着“龙身”左右移动跑,让“龙尾”躲避捉拿。注意“龙身”不要脱节。如“龙尾”被捉,要自动退下,倒数第二人自然成为“龙尾”。此游戏具体玩法与“老鹰捉小鸡”相似。
14.“猎人”抓“野兔”:
提供若干个纸箱或呼啦圈、竹圈、树枝圈当“山洞”,每个“洞”里藏一名幼儿做“野兔”,但是有一只“野兔”没“山洞”。另请一位幼儿当“猎人”。游戏开始,“野兔”钻出“山洞”到外面一边玩一边念儿歌。儿歌一念完,“野人”只能抓没躲进“洞”的“野兔”。抓到“野兔”后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15.“盲人”击鼓:
将鼓放置在离“盲人”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参加游戏的幼儿蒙上眼睛后就地转1~2圈,再摸索上前击鼓。
16.“盲人”捉“鱼”:
画个直径3~5米的圈做“池塘”,扮“鱼”的幼儿在“池塘”里随意走动、拍手、大笑、说话,但不能跑出“池塘”。一位幼儿用手绢蒙住眼睛当“盲人”,到池塘捉“鱼”。哪只“鱼”被捉到就与“盲人”更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
17.炒豆豆:
两人相对而立,手牵手,边念儿歌,边有节奏地向左右协调摆手。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两人举起一侧的手臂来共同钻过翻转身体180度,还原姿势。游戏反复进行。游戏者要随着童谣节奏一起侧身翻转,或转180度,或转360度。培养幼儿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
儿歌:炒黄豆,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头。
18.手推车:
三人幼儿猜拳决胜负,胜者先趴下做“车”,其余两人分别把胜者的小腿抬起,夹在身体的一侧做“推车”人,“推车”人不能过分用力,做“车”人要双手撑地走,注意要选择平整而清洁的地面进行游戏。
19.脚尖脚跟脚尖踢
幼儿双手叉腰,边念边跳。“脚尖”(右脚尖朝后点地),“脚跟”(右脚尖朝前点地),“脚尖踢”(将右脚尖朝左前方点地,接着向右前方踢)。第二遍换左脚,依次反复进行。
20.摸瞎子:
一般五六个幼儿一起游戏,只要有一片空地,一条丝巾就可以了。
在地上画出一个正方形区域,作为游戏场地。大家站在场地内,先选出一个人当“瞎子”,用丝巾蒙住他的眼睛,确保看不到任何东西,然后推着他转三圈,就开始“摸”人了。当“瞎子”的人要努力“摸”到并抱住一个人,还需要能够通过身高、头发等特征“摸”出被捉到的人是谁。如果猜不出被捉到的人,则继续当“瞎子”,放了这个人,转三圈,再“摸”。如果猜出是谁,那么换由这个被捉到的人当“瞎子”,蒙上眼睛,转三圈,开始“摸”人。在摸的过程中,大家可以通过发出声音,也可以突然拍他的后背,来吸引当“瞎子”的人,但是当“瞎子”捉到一个人开始猜的时候,就不能发出声音了。如果有人被逼出边线,那么也算这个人失败,由他来当“瞎子”。
21.“骑马”打仗:
玩时,一般由两人一组,一人作“马”,背着另一人,与其他组对阵。双方可通过拉、拽等方式,设法将对方拉下“马”为胜。
22.骑马马:
玩时先由两个幼儿将右手向下握住自己的左手腕,再用左手向下握住对方右手腕,形成一个四方结子形的“座坐”然后蹲下让其他幼儿坐在“座坐”上,再站起来走动,俗称“骑马马”。
23.金锁银锁:
请一名幼儿做“关锁”人,该幼儿的两手掌作“锁”,手指张开,手心向下,其余幼儿的手指触在“关锁”人的手掌中。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念儿歌,念毕,“关锁”人捏紧手掌,被捏住的幼儿站在场外。游戏重新开始。游戏时,“关锁”人必须等儿歌念完后才能把手掌关住。培养幼儿动作的敏捷性。
儿歌:金锁银锁,金锁银锁,咔嚓一锁,嚓啦一锁。
24.弹蚕豆:
两至三名幼儿为一游戏组,通过猜拳或其他方法排列出先后顺序。游戏开始,第一名幼儿把若干蚕豆撒在桌上,随即按先易后难,用小手指在相邻的两颗蚕豆之间划一下表示可以通过,然后对准其中的一颗,用食指或中指从大拇指上弹出去击中另一颗,这样就可在这两颗豆中拿下一颗并继续再划再弹。如果失误或犯规就交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此游戏锻炼幼儿手指的小肌肉。游戏划线时小手指如碰到蚕豆,则为犯规就不能继续游戏。在弹蚕豆时,只能弹划过线的邻近两颗,击中其他蚕豆或弹不到蚕豆则为输。
25.我们都是木头人:
幼儿围在一起,请出一“领导”人站于前。游戏开始,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边自由走动,念到最后一个字时,静止不动,谁动了就为失败者。为提高幼儿兴趣,“领导”人可在念完最后一个字时做一个动作,如:“平衡”状、“小猴”状等。其余幼儿迅速学祥并静止,学错动作或走动者为输。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
儿歌:三、三、三,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26.丢“铜 板”:
三至四人为一游戏组。每人各将一圆片(可由瓶盖取代)从砖头高坡开始往下滚,比比谁滚得最远,然后按远近分别定为①②③„„①的主人拿起圆片站在①号处投准②号圆片,如果投中②号圆片,可站到②号处向③号圆片投去;如果没投中②号圆片,则由②号圆片的主人拿起圆片向⑧号圆片投去,凡投中的圆片归为己有。游戏者拿起圆片后站在该圆片处,不能前后左右移动。发展幼儿眼力及手臂力量。游戏重复进行,最后,得圆片多者为胜。
27.踢毽子 :
踢毽子多为女孩玩耍。毽子的踢法多种多样,简单的以连续踢的个数多少定胜负,复杂的则有正、左、拐、跳、打等。游戏时,边踢边唱(或数数),一般逢五遇十即将毽子停于脚面一次(称“嗯”)。清代流传三四人入局对踢,后沿为健身运动的一种方式。
28.跳绳 :
跳绳花样繁多,分单人跳和多人跳等形式。单人跳时,双手摆绳,可前摆跳、后摆跳、双手交叉摆绳跳,也可带人跳、蹲跳、跑步快跳等。多人跳时,一般由两人摆绳,也可将绳一端系于树上由一人摆绳,其他人跳,跳法多种多样,边跳边唱数数。
29.跳房子:
跳房玩法多样。一般先在地上划一“田”字形的“房”,在“田”字一端或几端划一半圆形(俗称“馍馍头”)。游戏时,把“瓦儿”(砖块、瓦块、石块等均可)掷于“馍馍头”内,玩者单脚跳入,并将“瓦儿”踢入下一格,依次转下一圈即可将“瓦儿” 掷于第二格内,如此类推,跳完一圈便可“占房”一间。跳至自己的房内可双脚落地,别人则须跨过该“房”。玩时,不能另一脚落地、不能“压杠”(“瓦儿”压在划线上)、也不能“踩杠”(脚踩在划线上),否则都算犯规,犯规者出局等待下一轮。最后,谁占的“房”多谁为胜者。
30.磕拐:
磕拐是流行于男孩之间的一种对抗性游戏。一般是两人对抗,也有多人一起玩的。游戏时,双方单脚落地蹦行,另一只腿折攀起来,用膝盖向对方进攻。进攻方法多种多样,可磕、压、顶、砸等。游戏规则为谁被对方磕倒或双脚着地即输。
31.拾子儿 :
拾子儿多为女孩玩的一种游戏。玩时,几个人就地选若干块石子,先由一人将石子撒散开,遂将一子抛起,同时迅速抓起地面的石子,再马上接住抛起的石子。有时拾单、有时拾双,拾多者为胜。拾子时,手不准触及不该拾的子儿,否则,就失败了,改换别人拾子儿,依次轮换。也有的用布缝制的小沙袋代替石子。
32.推铁环 :
用较粗的铁丝弯一大圆环,再用铁丝弯一铁钩,铁钩的下端弯成U状,上端握手中,下端U状钩扣依铁环推其前进。也有的在铁环上套一个或若干个小铜环儿以便铁环滚动时“铃铃”作响。玩时,边走边推铁环,也有边跑边推者。比赛时,一般比谁推得远、推得快,铁环倒地为输。其他玩法,有原地转圈、拐弯、推上坡等。33.投纸牌:
纸牌子多为硬纸叠成,其形多为长方形,也有三角形的,有单面、双面之分。玩时,一般是一方先将纸牌摆放地上,另一方寻找纸牌与地面的缝隙,又叫“窍儿”,然后用自己手中的牌用力掷地扇砸对方的牌。若将对方的牌扇翻个,则胜,对方的牌归己;若扇不翻,则轮换,直至决出胜者。
34.翻绳 :
翻绳多为女孩玩耍。玩法分一人玩和双人玩。玩时,用一线绳将绳系成圈状,套于手指上,通过手指的穿插、交错、缠绕等手法,使绳变换成各种形状,如降落伞、太阳、锯、鱼、天窗、面条、豆箕儿、牛槽、担架等。
35.剪子包袱锤 :
玩时,食指与中指同时伸出代表“剪子”,握拳代表“锤子”、五指伸开代表“包袱”。规则是:剪子胜包袱、包袱胜锤子、锤子胜剪子。游戏人数不限,大家一起喊:剪子、包袱、锤的,喊的同时伸手决出胜负。
36.弹玻璃球:
双人玩或多人玩。玩时,先在地上画一条线,在离线3米左右挖一坑,参赛者依次向坑内掷琉璃蛋,先击坑内的开球。弹球时可用溜、点等方法,击中对方为胜,击不中,由第二人接着弹球。如此轮流,最后看谁击中的多,击中多者为胜。
37.丢手绢:
多人围圈向内坐,选一人拿手绢在圈外绕行,边走边与众人一起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儿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行进中,悄悄将手绢丢于一人背后。如果此人发现应立即捡起手绢追逐丢手绢者。若追上,丢者需重丢;若追不上或丢者转一圈仍未被发现已将手绢丢下,则罚被丢者站在圈中唱一支歌或表演一个节目。然后,轮换再来。
38.徒手拔河 :
在地上划一线为界,两人以脚外侧相抵面对而站,然后寻机抓对方手,抓住后用力或利用技巧将对方拉过界即胜。人多时,可分两组,搂腰相连。
39.舞龙灯:
利用稻草、竹筒或雪碧瓶制一个象征性的“龙头”,再制出“龙身”(稻草“龙身”用稻草扎成大约20厘米长的草扎若干个,中间穿上一根绳子,若给小班幼儿玩可不穿绳),用小竹竿或木棍插进“龙头”、“龙身”,让幼儿举着舞,可以两条“龙”嬉戏,乐在其中。
40.转呼拉圈:
儿童、成人均可玩,玩时将一个或多个呼拉圈套在腰间,先用手发起来,然后扭腰摆臀,利用惯性,使呼拉圈旋转,是一种健身游戏。
41.赶小猪:
幼儿手持羽毛球拍子或竹竿做赶小猪者,用皮球或易拉罐做小猪。赶小猪者用羽毛球拍子或竹竿将小猪向前滚动。可以开展竞赛,比比谁的小猪先赶回家。
42.揪尾巴:
幼儿将花手绢或彩色布条系在腰间,当作尾巴。一游戏者去揪孩子另一游戏者腰后的“尾巴”,双方躲闪,不让对方揪到自己的“尾巴”。也可以多个游戏者同时揪尾巴,训练孩子躲闪的能力及动作的灵敏性。
43.挤“油渣”:
几个幼儿靠墙而立,用肩部的力量向中间挤,被挤出的人向旁边去,再向中间挤,如此反复进行。如果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游戏,更能增添情趣,并培养协作精神。
44.两人三组走:
两个幼儿并排站在一起,用绳子系住紧靠的双腿,步调一致的向前走。此游戏也可多人多足走。
45.踩高跷:
将纸管或雪碧瓶的两侧凿两个洞,用绳子穿过打结做高跷。幼儿将脚踩在高跷上,手提绳子向前走,看谁走得又稳又快。
46.堆馒头:
幼儿边念儿歌,边轮流伸出右手大拇指(其余四指呈抓握状),第一人伸出后,第二人握住第一人的拇指,第三人握住第二人的拇指„„直到最高处。
47.蚊子叮手:
幼儿随儿歌,将做捏东西状的手叠放至另一人的手背上,依次叠高,直到无法够着为止。
附儿歌:哎呀呀,怎么了?蚂蚁咬,咬哪里?快点爬上来!
48.五子棋:
在纸上或者地上划一个棋盘,用10个贝壳做棋子。贝壳的正反面可以代表两方。
第四篇:幼儿民间童谣游戏全
幼儿民间童谣游戏全“攻略”
“你姓啥?我姓黄。什么黄?草头黄。什么草?青草。”小伙伴们席地而坐,你来我往,互问互答。儿时的记忆中,没有电动玩具,没有网络游戏,唯独这琅琅的童谣、这简单却动人的游戏让人回味隽永。
在社会急速跨入现代化轨道的今天,这些古老的游戏却渐渐远离了我们的孩子。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的保护工作”。《纲要》中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中华民族的民间童谣是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童谣以其灵动的想像力,丰沛的游戏精神为孩子们构筑起一方快乐的天空。而以民间童谣为载体的民间童谣游戏,将生动有趣的民间童谣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更是极富研究价值的乡土文本,对于今天的孩子,它还是一座传承民族文化的桥梁。
民间童谣游戏,其简单的游戏方法、丰富的游戏形式、有趣的游戏内容,能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快乐和童趣。
一、民间童谣游戏之游戏形式“攻略”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民间童谣是民间艺术中最易被幼儿接受和喜爱的,它包括数数歌、问答歌、游戏歌、连锁歌、谜语歌、绕口令、颠倒歌等。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间童谣游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且简单,易学、易会、易传,十分受幼儿喜爱。它最大的特征就是民间童谣+游戏,将游戏和民间童谣互相融合。在民间童谣这个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挖掘其游戏内涵,充分发挥它的游戏元素,将民间童谣所隐藏的教育价
值充分挖掘。
(一)、说唱游戏 说唱游戏,就是幼儿自主地指选择一些诙谐、有趣的民间童谣,比如绕口令、颠倒歌、字头歌,说说唱唱,或单独、或结伴、或接龙或者加以简单的动作。比如《荷花几时开》中,“荷花荷花及时开?一月不开二月开。二月不开三月开„„”,幼儿可以三五成群,以接龙的形式来展现童谣。又如游戏《拍大麦》,则是加入了简单的动作,“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花拍大麦,劈劈拍,劈劈拍”,幼儿互相击掌,气氛热烈。又如游戏《稀奇稀奇真稀奇》,幼儿在说唱颠倒歌的过程中,娱人娱己。
(二)、对答游戏 民间童谣中许多作品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如民间童谣《你姓啥》,“你姓啥?我姓黄。什么黄?草头黄。什么草?青草。”这样一问一答或者几问几答的形式,你来我往,互问互答。
(三)、创编游戏 创遍游戏,就是让幼儿在原来的童谣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验,来自己编排、创新。比如,民间童谣《数数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穿新衣;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游戏中自由创编“一个小
孩„„,两个小孩„„”。
(四)、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就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将自己喜欢的民间童谣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在表演中体验快乐。如表演游戏《我和姐姐一般高》以及《捉小狗》,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童谣中的角色,表现角色的神态、动作,在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二、民间童谣游戏之幼儿发展“攻略”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民间童谣游戏这一传统的游戏形式,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促进语言发展
布鲁纳认为儿童最复杂的语法和言语符号往往最先在游戏中使用。加维指出:儿童之间的语言交往最初是围绕游戏进行的。《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
幼儿在民间童谣游戏中可以自己想说就说,或者和同伴交流互动,可以互相影响,积累丰富的词汇。比如绕口令的游戏形式,还能对幼儿让幼儿辨别相近的发音,提高语言的敏感性。
2、丰富审美体验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在民间童谣游戏中,幼儿可以接触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童谣,对一些不同的语言特色,会感到新奇,会接触一些独特的语言编排形式,能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的魅力。比如游戏《拉大锯》,我们南方的幼儿在表演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北方方言的截然不同的语言特色。
3、形成规则意识
民间童谣游戏有许多要幼儿合作进行,这就为幼儿协商、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参加游戏,幼儿必须相互协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能够理解他人,学会解决矛盾,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通过矛盾的解决与规则的改进,幼儿形成了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更好地融入集体。
4、拓展智力经验
民间童谣游戏不单是让幼儿说说唱唱,更是幼儿拓展经验、开发智力的途径。比如,民间童谣中游戏中的《谜语歌》、《数
数歌》,都可以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口脑并用。幼儿要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反馈到游戏中,丰富和更新游戏的同时,也是互相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
5、了解风俗风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许多不同地区的民间童谣游戏,都可以让幼儿感受不同的民俗风情。比如:《十二子》的童谣:“正月初一吃圆子,二月里放鸽子,三月清明去买青团子,四月蚕宝宝上山结茧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里摇扇子,七月莆扇拍蚊子,八月中秋剥剥西瓜子,九月登高去打梧桐子,十月剥开枣红小桔子,十一月太阳头里踢毽子,十二月年底搓圆子”。可
以让幼儿在接龙的游戏形式中,感受一拿年12个月的不同。而南北地方色彩浓郁的民间童谣游戏,更能让幼儿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
三、民间童谣游戏之游戏开展“攻略”
(一)寻找适合幼儿的民间童谣游戏。
我们要注重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筛选出健康向上、贴近幼儿生活、寓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于一体的民间童谣游戏。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能激发了幼儿兴趣的游戏,充分展现民间童谣游戏的魅力。比如吴方言区,就有许多优秀的方言民间童谣游戏,如上面提到的民间童谣游戏《你姓啥》、《拍大麦》,都有不同的方言版本。而年龄较小的幼儿则可以选择比较简短形象的童谣,开展表演游戏,如《小老鼠》。大班的幼儿则可以选择一些对答、创编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体验到挑战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成功感。
(二)选择各种游戏途径 民间游戏种类丰富,取材方便,而且一般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有效选择,在各个环节如来园、离园、饭后等零散的活动时间,让幼儿自发地玩玩。
在户外活动时间,也可以选择一些结合身体动作的民间童谣游戏,来玩一玩,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比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结伴游戏,念念、动动,在互相交流、游戏中体验了快乐。还可以将民间游戏与集体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幼儿在活
动中的兴趣和需要,生成主题性教育活动,丰富课程内容。让幼儿自己探究民间童谣游戏的丰富性、民间童谣游戏的玩法、民间童谣游戏的创编等,发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挖掘各种游戏资源 民间童谣游戏许多家长小时侯都玩过。《纲要》提出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发挥家长的参与性和利用价值。请家长共同参与,一方面可以了解民间童谣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让家长共同来学习,帮助幼儿理解和表现,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其次可以让家长帮助共同收集童谣游戏,特别是一些方言童谣游戏,有的年纪大的家长接触较多。除此之外,还可以请家长来和小朋友一起学一学、演一演。家长积极参与收集记录整理,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民间童谣游
戏,既唤起了家长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也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改善,更帮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课
程,成为了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民间童谣游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添加剂”,期待我们能发现更多的适合幼儿的民间童谣游戏,挽救民间传统文化的流失;期待我们的幼儿能在民间童谣游戏中享受更多的快乐;也期待幼儿能在我们传统的游戏中更了解我们的祖国、更热爱我们的民族。
民间童谣游戏的探究之路,我们才刚起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从祖国的幼苗开始不断传承、宏扬和发展。
徜徉在幼儿民间游戏的儿歌中
人人都喜欢活泼、可爱的孩子,特别是对聪明、懂事、明事理、且能与人大胆交往的孩子尤为如此。天下的父母哪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一个父母不在为孩子处处着想?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懂事、能健康地成长。而幼儿的个别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不会说话、不够活泼时,心中甚为着急,但缺乏如何培养的方法。在开展幼儿民间游戏中,我感到,民间游戏中的儿歌、童谣确是一把开启幼儿说话的“金钥匙”。
一、有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情绪是对客观事情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障碍是个体想达到本身需求时遭到外界的阻碍或个体本身的心理冲突,是个体陷于一种挫折情境的情绪状态。言语、语言病理学家认为,这种情绪状态会导致个体的言语和语言问题。反之,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幼儿民间游戏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它符合了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民间游戏中加入儿歌后,更显民间游戏的魅力,幼儿易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得很开心。这说明幼儿民间游戏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环境,使幼儿跨越了情绪障碍。显然,儿歌的作用很大,它活跃了民间游戏的气氛,从而有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地形成。
二、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随着身体“日长夜大”,口头词语也在积累增加,此时,正是“学说话”的良机。不失时机地利用游戏教孩子念一些文质兼美,饶有情趣的儿歌,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是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其中,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和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地今天,忽视德育,不能为幼儿良好道德品格、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巩固和提高德育的成果,那么,当今因道德造成的社会问题,决不亚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的恶果。在我们中国,加强德育,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更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民间游戏中地部分儿歌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同样不可低估。如:
“摇摇摇,摇元宵,我的元宵是宝宝。
穿红衣、戴红帽,不说话,总爱笑。
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
看见小鸟点点头,看见客人问声好。”
这首儿歌摘自于民间游戏“摇元宵”之中,游戏由两名幼儿合作完成。而这首儿歌融于此游戏中,不仅教育了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而且又教育了幼儿从小懂礼貌,争做文明人(看见小鸟点点头,看见客人问声好)。从中也增添了游戏的情绪。
三、有利于快而好地接受知识 计算教学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幼儿多半不感兴趣。我认为,将儿歌引入计算教学中,同游戏活动相结合,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可以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民间游戏中的儿歌正证实了这一点。如民间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中的儿歌:
“荷花荷花几时开?”(一月开)“一月不开几时开?”(二月开)“二月不开几时开?”(三月开)“三月不开几时开?”(四月开)“四月不开几时开?”(五月开)“五月不开几时开?”(六月荷花朵朵开)
这首儿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不但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又使幼儿懂得月份的排列顺序(数序)和荷花开放的时间,在说说玩玩中,让幼儿又快又好地接受了不少知识。
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 好模仿、好表现是幼儿的年龄特点,而民间游戏为幼儿的这一特点创设的环境尤为突出,幼儿在玩又好似在表演,玩中有演,别有情趣。民间游戏中的儿歌如锦上添花渲染了气氛,好似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道具,是幼儿的表演能力得以发挥。如民间游戏“推小车”中的儿歌:
“吱吱吱,小车叫,推上小车卖甜糕,”
“谁要?谁要?”(我要,我要)“娃娃吃得咪咪笑。”
做此民间游戏时,幼儿两人一组,一个扮推车人,一个扮小车,锻炼幼儿的手臂力量。添入儿歌后,幼儿边推小车边念儿歌,适当分散幼儿注意力,不单单集中于小车,使其推小车格外轻松。在愉快的气氛中“卖甜糕”,加上周围幼儿配合,一唱一和,使此游戏情趣颇足,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表演能力,游戏也充满了生活气息。
可见,幼儿民间游戏中儿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的确是一把开启幼儿“说话”的“金钥匙”。
中国民间童谣精选 摇摇船 摇,摇,摇 摇到外婆桥。外婆对我笑,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吃完饼儿还有糕。
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里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就是不让冬冬去。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哭着叫着喊妈妈,叽哩咕噜滚下来
真稀奇
稀奇稀奇真稀奇,蚂蚁踩死大公鸡,爸爸睡在摇篮里,宝宝唱着摇篮曲。
张打铁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毛铁。
推磨摇磨
推磨,摇磨,推豆子,磨豆腐,么闰儿要吃菜豆腐。打碗米来煮,煮又煮不熟,抱着罐罐哭
小小子儿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什么?
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到明儿早晨,梳小辫儿。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见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排排坐
排排坐,吃果果,幼儿园里朋友多。你一个,我一个,大的分给你,小的留给我。
新年到
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啪啪真热闹。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甜糕,奶奶笑得直揉眼,爷爷乐得胡子翘。
哪边高
哪边高?这边高。哪边矮?这边矮。
一锅豆腐做成十二块。嫩豆花,好的菜,今天做来明天卖。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只篮子手中提。七种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儿、古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我有一双小小手 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手,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
数字歌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筋头; 七、八、九,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手
我有一双小小手,小手象个小蝌蚪,我和爷爷握握手,只能握他手指头。
漱口
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
刷牙
小妹妹,爱刷牙,嘴巴小,牙刷大,刷呀刷,刷得满嘴白花花。
甜嘴巴
小娃娃,甜嘴巴,喊妈妈,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
小酒窝 点点窝窝,点点窝窝,宝宝笑一笑,两个小酒窝。
小板凳
小板凳,真听话,跟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了,我请妈妈快坐下。
排排坐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冬冬不在留一个。
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捶捶背
老公公,八十岁,请你坐下来,给你捶捶背。
梳头
不梳头,不洗脸,人人见了闭上眼。梳一梳,洗一洗,人人见了都喜欢。
小辫子
头上小辫子,天天跟我转,和我捉迷藏,不让我看见。
太阳晒
太阳不晒草不绿,太阳不晒花不香,太阳不晒果不熟,太阳不晒苗不长。被窝也要晒一晒,太阳晒了暖洋洋。身体也要晒一晒,太阳晒了才健康。
太阳公公起得早 太阳公公起得早,他怕宝宝睡懒觉,爬上窗口瞧一瞧,咦?宝宝不见了,宝宝正在院子里,一二一二做早操。
雪地给我拍照啦 下雪啦,下雪啦,地上铺满小雪花。小妹妹,滑倒啦,地上印个小娃娃。小妹妹,喊妈妈: “快来呀,快来呀,雪地给我拍照啦!
雨点沙沙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鱼池里,鱼儿乐得摇尾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爬。
葡萄
紫葡萄,一串串,好像气球挂满天,妹妹攀住葡萄藤,一高一低荡秋千。
桔子
大桔子,红又甜,剥它一瓣尝尝鲜,妹妹听我讲故事,一瓣桔子讲一年。香蕉排队
香蕉小乖乖,真呀真可爱,高个往后站,矮个前边排,自觉守纪律,友好又和蔼。
葡萄孩子多 葡萄孩子多,没吃没穿没有窝。挤在一起来取暖,靠着绿叶把风遮。
西瓜身上的黑道 西瓜小宝宝,真呀真可笑。手拿大墨笔,满身画黑道
芝麻长大了
芝麻荚,节节高,里面住满白宝宝。白宝宝,长大了,挤开门缝往外瞧。嘎叭响,门开了,宝宝抢着往外跑。
露珠
露珠露珠圆又小,干活不让人知道,半夜起来到田野,忙给禾苗洗洗澡,太阳出来它就走,你想找它找不到。
圈儿
小雨点,真好玩,掉到河里画圈圈。画小圈,变大圈,大圈小圈圈碰圈。
第五篇:幼儿教案 民间游戏《123木头人》
幼儿教案 民间游戏:《123木头人》
学习对幼儿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给幼儿产生一种极大的压力,以至于幼儿会怕学、厌学。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中一班的老师讨论觉得把游戏适时的带入课堂,让幼儿在玩中受教育,同时也可以放松心情,这样幼儿或许更能吸收知识。因此,我们从众多游戏中选出了“123木头人”的游戏。
首先我们先告诉幼儿“123木头人” 游戏规则:一人当魔术师,其余的人当木头人远远地在魔术师后面站成一排。当魔术师背对着木头人喊“123木头人”时,木头人可以自主地往魔术师的方向移动靠近。魔术师一喊完要立刻回头,这时就要变成一动不动的木头人。被魔术师看到的在动的木头人就会出局,当木头人碰到魔术师时所有人都要跑,如果被魔术师抓到,那么这个人就要当下一个魔术师,以此类推。
游戏规则说完后,由老师先当魔术师,其余幼儿们当木头人,幼儿们刚开始还不太懂,不敢大动,有的当老师喊完后还动了结果出局了,脸上就闷闷的。不过后来慢慢熟悉了,反应也快了,基本上都没出局的了。幼儿们每个人都玩得不亦乐乎,脸上露出了欢快的笑容。通过此次“123木头人”游戏我们主要想传达的是让幼儿们懂得令行禁止的道理,这是现在很多幼儿所欠缺的。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反应能力还有身体调节度,让幼儿能更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