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提问式教学法教案

时间:2019-05-15 06:1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荷提问式教学法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荷提问式教学法教案》。

第一篇:电荷提问式教学法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4、教学难点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五、教学用具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塑料刻度尺,泡沫塑料或碎纸屑若干,塑料包装绳,自制简易验电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新课引入

体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说出看到的现象。

提问: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还有图片上的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引入:解释它,要用到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

二、导学新课

1、摩擦起电现象

引导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在实验中,学生认真观察、总结得出:不摩擦时塑料刻度尺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分析: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跟不摩擦的塑料刻度尺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提问: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学生思考、回答:摩擦。

讲解: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讲故事)我国古代人民非常善于观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玳瑁吸裙”的记载,玳瑁是一种美丽的龟壳,人们在用它作首饰时无意中发现摩擦后的玳瑁会吸引衣服。

提问: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现象吗?学生讨论举例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有两根同样的玻璃棒、两根同样的橡胶棒,同时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它带电,将一根放在支座上,用另一根玻璃棒的带电端靠近这根玻璃棒的带电端,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并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下。

提问:从这些实验现象中能发现什么呢?

分析:通过我们的实验没有发现第三种电荷,在历史上,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得到的结果跟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人们发现带电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得出结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规定: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板书)

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演示实验:先用毛皮轻轻摩擦橡胶棒一两下,用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大小,再用力多摩擦几下,再接触金属球,观察张角的大小。

分析: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提问: 使物体带电除了摩擦起电还有什么方法? 回答:接触带电。

接着引出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并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4、原子结构及元电荷

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不必太深)

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给学生指出:金属杆是导体。导体是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是不善于导电的物体。(若时间允许,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介绍自制简易验电器的做法。

四、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5.1 电 荷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接触带电 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用验电器来检验 5.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第二篇:《优质提问教学法》读后感

读《优质提问教学法》有感

假期中,拜读了学校发的《优质提问教学法》一书,其实在读此书之前,关于此类的一些文章和观点也在校中心组的学习会和课外阅读中有所涉及。书拿在手上,感觉正如学校发书时所说的一样,书并不是很厚,只有150多页,按照正常的阅读速度,可能很快就能读完。但是翻开这本书,用心的去阅读之后,发现和自己当初之所想背道而驰,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图示都值得我去仔细思考、细细品味。

本书一共有8个章节,分别从“问题对课堂的影响”、“优质问题的特点”、“谁来回答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及“教师如何成为更好的提问者”等这几点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笔者的研究充满了深深的敬佩之情。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优质的问题和优质的提问是优质教学和学习的核心。下面我就以三个问题的形式来谈一谈阅读此书的一些心得。

一.什么是优质的问题?

记得书中有一项实践研究,是对教师30分钟内提出了多少问题进行了调查,教师们估计他们大概会提出15个左右的问题,并认为15个问题也是比较合适的数量,但通过研究者进行观察之后发现,教师们大概提了平均50.6个问题。结果竟然是自我预计的三倍多,我想这个结果对于那些教师而言,恐怕是难以置信的。

看到这一幕,我也是很震惊,自己是不是也和研究中的教师一样,不断的对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把他们问到头晕眼花、哑口无言才罢休。问题多就好吗?我想绝大多数教师对此都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精化,去掉无意义、无营养的问题,留下优质的问题来留给学生。

书中对优质问题的四个特征做出了解答:1.能够达成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2.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3.能够促进在规定的认知水平上思考;4.清晰地阐明所要问的内容。笔者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高深的。结合到自己身上应该去如何落实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可能就可以抓住优质问题的关键。

1.问题是清晰的,目标是明确的。

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自己准备时要多大声的朗读几遍,问题是不是清晰,有没有歧义,容不容易理解,自己要先做出了解,不然把一个不清晰的问题问向学生,得到的只能是学生的一脸茫然。同时问出的问题目标必须是明确的,问题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达成什么效果要提前预计好,抓住重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才能使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脚手架。

2.问题应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由浅入深。

课堂上诸多问题的设计我想更多地应该像一场战役而不是游击战。我们所设计的问题不应该东一枪西一枪,逮到一处是一处,毫无关联。太过分散的问题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到底教师要问的是什么,要学生掌握的是什么,学生不知道。问题的设计应该向一场战役一样,有组织、有预谋,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形成一个方向明确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链的指引下,向着知识的彼岸稳步前进。同时前进的路线不应太过崎岖,难度要由浅入深,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在这条路的开始就设置了一座大山,我想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会知难而返了。

3.问题要尽量能联系实际,引起共鸣。

体育课上的问题通常都与技术动作息息相关,而很多的运动都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体育课上的问题应尽可能的联系到日常生活当中。例如:“排球垫球的抬臂动作和持盆泼水有什么相似?”“不慎摔倒时能否利用前滚翻避免受伤?”这样把教学中的技术动作联系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便于学生去理解、掌握、和应用。

4.优质的问题不是拍脑门就能拍出来的。

优质的问题来源于我们教学实践中的积累、来源于日常的教学所得、来源于我们教学之中存在的困惑、来源于日常教学的反思,不是脱离教学实际,仅凭看看教参就能体会出来的。拍脑门式的问题只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要能提出优质的问题,理解教材是基础,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收集和整理教学所得,只有两者相联系才能让我们提出的问题有质量、有效果。

二.我是个合格的提问者吗?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我通常关注更多的是优质问题的生成,而忽略了问一问自己是不是一名合格的提问者。书中列举了一些教师作为提问者不太恰当的一些行为,比较一下发现很

遗憾自己也不能幸免。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能否认,这些错误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我们提问的质量。

1.等待时间。

众所周知,教师提问之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出答案(等待时间1)。我在课堂上给了学生时间思考问题吗?给了。时间够吗?不够!这种情况可能不止是我,更是大多数教师所犯的错误之一。原因无外乎是课堂时间很紧张,教师生怕浪费一点时间造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不能完全实施。但是换位思考,这对学生公平吗?凭什么教学时间紧就要让学生不做充足的思考就去回答问题,这样回答出的问题,效果自然达不到预期。等待时间1尚且如此,等待时间2就更不用多说了。

我想这可能还是和我们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追根问底,可能我们的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想着尽一切可能的把学生喂饱的思想在作祟,没有把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而教师的理念是教师行为的基础,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提问者,应该更新自己的理念,不忘学生才是中心、才是主体。教学时不要急躁、静下心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多点耐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书中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学生思考的越充分,他的回答也越有价值。

2.谁来回答问题?

谁来回答问题,在课堂上的选择可能很简单,在举手的学生中选取一名来回答。偶尔也会请不举手的学生来回答,正如文中所说,后

者实际上是一种规范纪律的做法。这种选取回答学生的方式存在很大弊端,无论是举手的学生还是被选取的学生都是集中在班级里少部分学生当中,除此以外别的学生逐渐被排除在外,最后导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有少数积极回答者在参与,而更多的学生则神游太虚,思维停滞。

其实喊不举手的学生回答,是一种好的做法,其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让学生更有紧迫感,更少的指望举手的学生去回答问题。但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只看到了片面的规范纪律的一面,而忽视了激活全体学生的作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像在平静的湖面中投入一块石子一般,引起震动并波及开来。书中的自选位置、观点展示等方法无疑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种方法来帮助我们选择学生回答,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上面好好下下功夫,尝试多采用一些新式的做法,让教室里学生的思维都随着问题活跃起来。

3.点拨、反馈和评价。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仅仅做到倾听是远远不够的。有时问题的难度大、层次深,学生并不能准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及时的提供帮助,给予学生线索、提示、和探查。通过教师的这些点拨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起学生的记忆,推进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提问学生“为什么篮球运球时要空出掌心?”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手掌心,提醒他注意运球后手掌上灰尘的分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空出掌心可以增加手指和掌根触球的面积,从而更好

地控制住球。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予反馈和评价。在这时教师的反馈一般分为正面肯定的反馈、校正性补充完整的反馈、和否定的反馈三种。反馈时要对答案进行明确,首先让学生知道答案是对的还是错的,其次要让所有学生知道完整的、正确的答案,更高的层次是让学生的新知旧知建立联系,方便学生记忆。反馈后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批评或者不予置评。批评会打消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是不适宜使用的,但是表扬也不应乱用。过分的表扬会减弱其有效性,一般来说岁数小比岁数大的学生更需要表扬,成绩差比成绩好的学生更需要表扬。教师的表扬要随着学生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而变化,要具体、要可信、更要发自内心的真诚。只有这样的表扬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提问者?启智教学,我应该如何去做? 这两个问题,原本我是准备分开来写心得的。但是在写的时候,我发现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有着许多共同点,使我难以区分、难以分割,所以干脆把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谈谈感想。

1.保持耐心,坚持理念。

书中的深思型教师是我努力的目标,但通往深思型教师的路程并不会是一帆风顺,一夜之间就能转型成功。在这漫长的路程中,我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耐心。一是要对学生有耐心,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能够更主动的思考并回答问题。二是要对自己有耐心,要秉承着启智教

学的理念不动摇,不能因为短期内没有成效就灰心泄气,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更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将来有着更大的发展。就像我在体育课上经常向学生说的一样:“我不仅要让你们的体育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要培养你们日常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你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让你受益终身。”

2.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要做好启智教学,成为一名更好的提问者,我认为是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的。在平时我们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多读书,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多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多研究,找寻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个优秀提问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把握重点,生成优质的问题;在课堂点拨的时候才能一针见血,帮学生拨开谜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更好的点子和办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只有我们的能力更强了,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讨论,否则,这样的课堂我们未必能够驾驭的了。也只有我们平时多注重积累,才能够做到厚积薄发。

3.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在谋求发展的时候一定不能单兵作战,而要组成一个寻求进步的共同体,利用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进行发展。我认为我校最适合组成这个共同体的就是中心学习组和教研组。中心学习组上,大家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思想,通过中心学习组的成员把这些理念和思想带

到校内每个教师那里去,在学校各处生根发芽。而在教研组中,组内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来具体落实,可以充分的利用公开课、集体备课来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的寻找更合理的教学组织、更优质的问题生成。

正如书中所说,“不要期望一夜之间改变你的教学策略,至少允许一到两年的时间来把提问行为作为一个目标”。我们才刚刚起步,距离深思型教师道路还很遥远,我们还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来完善自身,但不管怎样我们也要坚定理想、保持信念,为树立我校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启智教学”而倾尽全力!

第三篇: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本章内容概述

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现象”的初步知识.本章教学内容,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电路开始学习,学习电荷和摩擦起电,学习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学习电流的测量,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章共分5节:

1.第1节“两种电荷”,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知道金属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2.第2节“电流和电路”,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3.第3节“串联和并联”,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4.第4节“电流的测量”,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第二,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三,用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电流表的使用.5.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节主要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

用.②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③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④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⑤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⑥知道电流,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①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③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④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本章课时安排

【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10课时.第1节 两种电荷„„„„„„„„„„„„„„„„„„„„„1.5课时 第2节 电流和电路„„„„„„„„„„„„„„„„„„„„1.5课时 第3节 串联和并联„„„„„„„„„„„„„„„„„„„„2课时

第1课时初步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2课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

第4节 电流的测量„„„„„„„„„„„„„„„„„„„„1.5课时 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课时

第1课时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第2课时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本章复习和总结1.5课时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1.知道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掌握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教学难点】

1.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物体带电的性质,并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2.理解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教具准备】

玻璃棒、橡胶棒、细线、铁架台、纸屑、毛皮、丝绸、验电器、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空易拉罐、梳子、气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5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视频“怒发冲冠”,引导学生注意动画中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师 下面老师将演示“怒发冲冠”给你们看.教师请2位长头发的女生上台,当空气干燥时,教师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头发随梳子“飘”起来.师 同学们一定很惊讶为什么头发会“飞舞”,这是因为“摩擦起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教师将“摩擦”过的气球“挂”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在黑板上.生1:是不是因为黑板和气球具有磁性,所以它们可以互相吸引.生2:气球怎么可能具有磁性,这是因为老师刚“摩擦”了气球,使气球带电了,所以才会吸在黑板上.教师不需着急解答,先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实验:

实验1:教师用“未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未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未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无法吸引)

实验2:教师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可以吸引)

师 请同学们说说两组实验中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有什么不同? 生: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没有经过摩擦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引出摩擦起电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师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还见过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生1:摩擦过的小塑料尺能吸引头发.生2:电风扇的“叶子”易招灰尘.生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肤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例题.例题1(多媒体展示)把一张干燥的报纸紧贴在竖直墙壁上,松手后报纸会自行脱落.如果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会“贴”在墙壁上.这是报纸和铅笔摩擦 后,报纸与墙壁相互吸引的缘故.此时报纸相对于墙壁是 的.解析:报纸与铅笔摩擦后带了电荷,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将报纸靠近墙壁时,与墙壁表面相互吸引,所以报纸能粘在墙壁上,此时报纸与墙壁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相对静止.答案:起电(带电或带了电荷)静止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个实验(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解说).实验3: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

实验4: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

实验5: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现象:互相吸引)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3个实验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生1: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互相排斥;两根橡胶棒都是用毛皮摩擦的,它们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也互相排斥,由此可知,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生2:既然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互相吸引,说明它们带的是异种电荷,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

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1)正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可以用“+”表示.(2)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以用“-”表示.(3)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例题2(多媒体展示)用丝线悬挂着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若C带负电,则()

A.B可能带负电 B.A、B一定都带正电 C.B可能不带电 D.A一定带负电

解析:由图可知,A、B相互排斥,说明A、B带电且带同种电荷;B、C相互吸引,说明B、C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其中一个不带电,另一个带电.题目已知C带电,分析第一幅图可知B带电,即B、C都带电,且C带负电,所以B带正电,A带正电,故选B.答案:B 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验电器 1.认识电荷量

师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电荷量.板书: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也可简称电荷.(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3)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2.认识验电器

教师出示两种不同型号的验电器,并介绍其结构.(如图甲、乙)

板书: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师 同学们一定很奇怪为什么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①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②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③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④用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⑤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这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生2: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的张角更大,所以,验电器不光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检验出带电量的多少.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

学生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

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3 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及其结构

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结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原子的结构”,并讲解. 原子的结构(多媒体课件)

(1)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外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如图甲所示).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2)原子很小,直径为10-10m,如果将原子比作一座大楼,原子核就如乒乓球那么大,可见原子核非常小.但是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夸克(如图乙所示).关于原子核结构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只需了解,不作深入探究,这些内容我们以后再学.

甲:原子结构 乙:原子核结构

(3)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原子核中有1个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

量相等),核外有1个电子.氦原子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如图丙)

丙: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

板书:(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相似.

(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3)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使得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例题3(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原子、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不带电

B.原子核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空间 C.原子带正电荷

D.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答案:D 2.电荷守恒定律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呢?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的实质(多媒体展示)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板书:(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课外延展】

师 下面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来证明电荷的转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金属箔片的张角情况.教师演示实验:将带正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起来.(现象: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

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这个实验说明验电器A所带电荷减少,验电器B所带电荷增大,由此我可以联想到正电荷由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例题4(多媒体展示)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金属箔已张开小角度的验电器,接触时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变大,由此判断()

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 B.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 C.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 D.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

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它接触验电器时,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原来也带正电,且电荷量比玻璃棒小,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所带正电荷量增加,带正电荷实质是失去电子,说明验电器失去电子,即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故A对.答案:A 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4 导体和绝缘体

师 带电的物体有时会与其他的物体接触,从而失去电荷.那么,什么物体容易传导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导电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教师演示教材P34《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中的两个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说:

①第一个实验中,用橡胶棒连接后,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说明橡胶棒中没有发生电荷的转移,即橡胶棒不容易导电.这种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绝缘体中的带电粒子相互约束,不能自由移动.②第二个实验中,用金属棒连接后,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这表明,验电器B也带了电,就是说,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在金属棒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容易导电,我们把这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金属中有自由电子,能够导电,酸、碱、盐的水溶液中也有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板书:(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3)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例题5(多媒体展示)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塑料桶摩擦,使塑料桶带了电,而塑料是(选填“导体”或“绝缘体”),不能及时将电荷转移,易造成火灾隐患.解析:汽油是易燃物质,当用塑料桶装运汽油时,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不断与桶壁摩擦而使塑料桶带电.又因塑料是绝缘物质,桶上的电荷不能传递与转移,从而桶上的电荷越积越多.当桶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火花会引燃汽油,造成火灾或油桶爆炸事故,所以加油站用醒目的标语提醒人们不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以免发生意外事故.答案:绝缘体

例题6(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家庭电路中常用的白炽灯泡和灯头的示意图,则以下灯泡和灯头上各种部件中全部属于导体的是()

A.灯头后盖、螺旋 B.玻璃泡、锡块 C.螺旋、金属片 D.灯头后盖、玻璃泡

解析:灯泡和灯头各个部件中,螺旋、锡块、金属片都是导体.答案:C 教师总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当某些绝缘体加热后部分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从而使该绝缘体变成了导体.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荷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摩擦起电现象.正负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为电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好电学知识.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对于“两种电荷的规定”、“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知识需要很大篇幅才能讲清楚,而这些知识只是要求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感性认识,不需要学生过多地进行深究,因此在教学时只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简略带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本节“摩擦起电”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是为下一节引入“电流”做铺垫.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结合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问题,启发学生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摩擦起电现象的产生,引导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课外阅读更多地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现代静电技术.在教学中还应告诉学生“电中性”是指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物体呈电中性不等于物体没有电荷,只是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而已.1.避雷针“避雷”的原理

避雷针的发明,是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人类避免雷电伤害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避雷针是一根高而尖细的针状导体,把它竖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尾部用粗铜缆连接到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金属板上,使避雷针与大地接触良好.雷雨天气时,空中的乌云团带有大量的电荷,乌云团与地面或与带异种电荷的其他乌云团间可形成上亿伏的高压电,这样的高压可使空气电离,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于是出现巨大响声和火花放电,这就是雷鸣和闪电.云团与云团之间的放电,称为“天雷”,云团与地面间的放电,称为“落地雷”,后者常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当带电云团接近避雷针时,由于静电感应,避雷针顶部立刻聚集异种电荷,避雷针尖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远远大于地面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这时避雷针很快与带电云团放电,使云团中的大量电荷顺着避雷针的铜电缆传到地下,从而使建筑物避免雷击.2.巧防静电污染

静电是一种物理现象.天气干燥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

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静电会令人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失眠和烦燥不安等症状,甚至引发皮疹和心律失常.如何消除静电呢?以下方法不妨试试.(1)在温度低的天气,在家里洒些水或放置一两盆清水.(2)卧室不摆放电视机.看电视时打开窗户,与电视保持2~3m的距离.看完电视要洗脸、洗手.(3)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者在冬季最好穿棉质的内衣、内裤.(4)当头发无法梳理服贴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后再梳理.(5)赤足(休闲时,不要放过赤足的机会).3.现代静电技术

静电技术包括静电应用和防止静电危害两个方面.静电应用技术现已广泛用于节能、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快速传递信息等方面,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静电除尘,它能有效地捕集空气中粒径在十微米以下的尘埃.静电除尘与其他除尘技术比较,耗能少,运行费用低,能回收有用物质,易于维修管理.静电复印是利用静电力使带电墨粉(或墨滴)按照原件的文字或图像粘附在纸上;采用三种基色可以进行彩色静电复印.静电涂漆和敷粉是将涂料带电喷出,使它们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射到工件上.同喷枪涂漆相比,它可以节约涂料,减轻污染,降低成本.静电分选主要用于选矿,它利用电性能不同的介质颗粒在电场中带有不同的静电力来选矿物.静电纺纱和植绒是利用静电力操纵带电的纤维实现的.静电危害起因于静电力和静电火花放电.静电危害中最严重的静电放电引起可燃物的起火和爆炸.防灾措施一般多是降低流速流量,改造起电强烈的工艺环节,采用起电较少的设备材料等.

第四篇: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1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此地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此地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 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教学器材】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若干。【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教师设问: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讲授新课

(一)电荷

1、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归纳: 1).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B)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 所带电多少 不同。

归纳: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2)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二)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2)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4)中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教师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教师演示实验: 1)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

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导 体: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小 结 与 检 测

三、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学到了什么?

四、达标检测: 学生依据目标自查,完成学习之友检测练习(练习题略),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学习之友

家庭作业:课本P35 动手动脑学物理:l、2、3。板 书 设 计: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15.1 两种电荷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摩擦起电。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用验电器来检验。

5、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库), 符号:C。

二、原子结构 元电荷

1.原子结构:原子-----原子核 “+”

-----电 子 “-”(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2.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3.中性:原子由于正电荷和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不显电性。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第五篇:电荷_库仑定律教案

电荷 库仑定律教案

云南民族大学 庞京京

点: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使正负电荷分开。2.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元电荷、点电荷、静电力常量,掌握库仑定律含义、公式表达。

4.能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设计:本教时作为电学知识的引入和准备,在章节教学活动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在初中都已经讲过,本节重点是讲述静电感应现象以及库仑定律。

解决难点:在摩擦起电现象和讲述静电感应现象的基础上,说明起电的过程是使物体中正负电荷分开的过程,进而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对库仑定律式的应用时,可先介绍规则:用电荷量的绝对值代入进行计算,根据是同种还是异种电荷来判断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

授课思路: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实验来理解本节所涉及的知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最后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

教学方法:直观讲授、小组讨论、练习巩固。培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推理能力 教学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备

注:“电荷”改称“电荷量”,“荷质比”改称“电子比荷”。

一、引入

【演示】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再用橡胶棒去靠近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

分析:其实际上大家都是很熟悉的摩擦起电的现象,大家肯定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冬天在很黑的房间里把毛衣脱掉时,会有一刹那的亮光,这也是摩擦起电的现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关于电场的一系列知识。

二、电荷

电荷守恒

学生阅读《电荷》部分,总结

【问】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的?什么是电荷量?摩擦起电的实质?

分析: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并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1.静电感应

用静电感应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学生阅读实验。【问】实验前A、B金属箔是张开的还是闭上的?当C靠近A时,金属箔又处在什么状态?当把A、B分开再把C移走后,金属箔有没有发生变化?

分析:金属箔的作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如果是带电,金属箔将张开(同种相互排斥)。通过金属箔的闭合到张开,以致到移开后,金属波都没有闭合,说明A、B带上了电。【问】那么A、B分别带什么电呢? 分析: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我们也可以知道A带正电,B带负电,实验发现A、B所带电量相等。因为重新接触后,A、B又不带电了。

结论: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问】比较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的区别?

分析:不同点:摩擦起电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感应起电是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共同点:都使物体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结论:电荷守恒定律(可转移但电量不变)上述起电的中和过程;物质(电子)不灭。2.元电荷

学生阅读元电荷部分,总结有关知识点:

①元电荷是电荷量最小的单位,即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所带的电量; ②元电荷量: e=1.6×10-19C;

③任何一个物体所带电量只能是它的整数倍;

e1.61019111.7610C/kg ④电子的电荷量和电子质量m的比叫荷质比:

me0.911030

三、库仑定律

两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那么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有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实验》,分析实验中小球的排斥现象

分析:小球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与两电荷间的距离和电荷量有关

首先定量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地是法国的科学家库仑,阅读材料中介绍他用精确(扭秤)实验发现了这种规律。阅读库仑定律

F=kQ1Q2/r明确定律条件:真空,点电荷

1.静电力:两个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通常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2.什么是点电荷?

只关心电荷的电量,不考虑带电体的体积大小——类似质点(理想模型)

引入原因: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但仍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理想化处理的优点:忽略次要因素,简化思考过程 3.静电力恒量k=9×109牛·米2/库2

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都遵从二次方反比规律,人们至今还不能说明这两个定律为什么如此相似。它们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会不会是某一种力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呢?物理学家还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位:国际单位制

电荷量:计算时取绝对值,+、-用来判断方向

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适用性:真空中、点电荷、静止电荷间、静止和运动电荷间 例:课本例,比较电子质子间的静电力和万有引力

F1kQq9.0109(1.61019)239 2.310113127F2GMm6.67109.1101.6710【问】这个巨大的数值说明什么?

在计算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时,万有引力时可以不计的。【问】为什么地月之间计算万有引力而不计算静电力呢?

地球、月球几乎为中性的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了解了以下几个方面:

1.使物体带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的正、负电荷分开 2.电荷守恒定律

3.库仑定律:a.使用条件:真空,点电荷 b.大小:F=kQ1Q2/r2

c.方向:同种相斥,异种相吸 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P120,题1 作业:课本练习一P120,题2.3.4.5

下载电荷提问式教学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荷提问式教学法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案两种电荷

    两种电荷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带负电荷。 2、 知道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单位。 3、......

    问题式教学法

    摘要】 依照新课标,英语教学改革主要体现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

    探究式教学法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叶天才 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主要围绕着本学期品社(品生)组的课题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商讨。对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中的理论依据进行了......

    《掌声》悟学式教学法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黄小兰教材分析: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

    读书笔记:《优质提问教学法》5篇

    读书笔记:《优质提问教学法》 潘东平 阅读书目: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第四章 学生是怎样建立联系的?激励学生进行思考 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所有的......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场第一节- 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15.1两种电荷(教案)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15.1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