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猫》教学案例
《猫》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风趣亲切,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通俗晓畅。表达的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好文。
二、案例主题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感情切入;在学习中不拘泥在课本内容上,鼓励学生有自己好的、独到的见解,这样或许会优于已有的内容,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案例描述
<一>情感切入
教学此文时,我为了在课文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利用学生收集的一幅幅猫的生活图给学生们欣赏。让学生看到了一只只活泼稚气、天真可爱的猫。此时,他们个个瞪大了惊喜的眼睛,情不自禁地发出“呀!” “哇—” “好可爱—” 等赞美声。这时我顺势导入课题,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随老舍爷爷的文章去认识他家的猫上。这样引入课文,犹如一台戏的序幕,迅速安定了学生的情绪,牢牢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动情地阅读,从而为整堂课定下了基调——一种爱猫之情,贴近了与作者的情感。
<二>独到见解
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我采用了自学、质疑等阅读方法。课堂中学生读一读、谈一谈、议一议、演一演弄清了层次,理解了文章内容,然后出示:“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和“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样两个句子,让男女生比较读,并说说对这两个句子的体会,绝大多数的学生谈了文中“几朵小梅花”的妙处,当大家正说得起劲的时候,我发现一位男生目光炯炯有神地望着我,似乎暗含着期待,我便让他来说说体会。他站起来说:“这个句子的语言十分朴素,把脏脚印说成是小梅花,从而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温柔可亲,以及表现了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我原以为她和其他同学一样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其实作为老师我,也认为学生只能体会到这个层面上,但是,当我让她坐下来的时候他却有点犹豫地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想法。”我用带着鼓励的目光对她说:“好,大胆地说吧!”她似乎也有了点自信,“我认为这里把‘踩印’换成‘画’字,可能更形象生动。因为‘踩印’只是猫的无意识动作,而‘画’则是有意识行为,这样的话在老舍爷爷的眼中猫俨然就是一位小画家,似乎要给老舍爷爷的文章配上几幅美丽的插图。”简单的几句话令我又惊讶又欣喜,这是我——他的语文老师所想不到的,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啊,谁会去怀疑他文章中的不足!而他——我的学生却这样去想了,并且他的理由又是那么充分,想法又是那么独特新奇。
第二篇:猫郑振铎教学案例
17.《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2.通过快速阅读,找出三只猫的特点及作者三次养猫的感情变化。,3.理解作者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珍视生命。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 老师想作个现场调查: 家里养过宠物的同学有多少?(统计)想请两个同学说说为什么要养小宠物? 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乐趣?(学生发言, 教师适时点评)明确: 养宠物的理由大体是 : 有用(猫捕鼠、狗看家);有趣(小鸟学舌,相互嬉戏);有情(与人相伴, 心意相通)。
补充: 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发更多的对于人性的思考。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作者通过自己养猫的经历来感悟人性。
(2)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dì),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
(3)问题(1)“我”养了几只猫?分别在哪几段重点描写? 明确:给文章分段。1—2,3—14,15—34 问题(2):养的几只猫各有什么特点? 试着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将几只猫的特点列举出来。
问题(3)作者每次养猫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明确:“我家养了好几次猫, 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第一只小猫病死,第二只小猫亡失,第三只小猫冤死。
问题(4)对于他们的死亡或失踪,“我”的心情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1.第一次: “我心也感着一缕酸辛 ,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原因: 曾经感受过的 “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就这样逝去了, 让人悲叹心酸。第二次: “自此, 我家好久不养猫。”„„
原因: 除了有亡失小猫的伤心 , 更愤恨自私、冷漠的丑恶人性。第三次: “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原因: “我”的内疚和自责永无改正的机会了,是强烈的痛苦。
第一次“酸辛”(对猫)→第二次“愤恨 ”(对人)→第三次“难过”(对己)。
这个问题的引导很关键 ,可重点板书,学生如果觉得难以理解, 可通过提炼每一次感受的核心词导入, 再明确针对对象, 再完成比较(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点没有进行引导、讲解。)
变化过程: 由关注动物的生命到反思人的本性。
问题(5):对于他们的死亡或失踪,“我”的心情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变化?
感情线 快乐 更快乐
酸辛 怅然
愤恨 对猫
愤怒.通过自家的养猫经历,作者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其中折射的人性特点,有人自私自利、夺人所爱, 有人冷漠麻木、无动于衷,也有人居高临下、主观臆断 , 这都是对弱者(猫)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我”不想再制造这样的悲剧,所以永不养猫了。(各抒己见, 意近即可)
问题(6):从作者三次养猫的故事里,你有什么感触,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各抒己见, 意近即可)
明确:第一、第二只猫,可爱活泼,作者将其看做掌上明珠,从它们身上感到了生命的新鲜和快乐,对于第三只猫,却因其丑陋的外表和不讨喜的个性,就对它产生了主观上的厌恶,在遇到意外——芙蓉鸟事件——是,只凭个人的主观判断,妄下断语,断送了一条鲜活而弱小的生命,造成的后果是永远也不法弥补的。这件事情告诉我们:
(展示给学生,齐读)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看到事实真相,对人对事不要存在偏见私心,对于弱小者,更要抱着一颗宽容、仁爱的心。
五、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叙写自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反思。
六、课外拓展
如果给你一种超能力,能够跟文章中的人物对话,你想跟文章中的谁进行交谈呢?说些什么呢?(言之有理即可,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十分难过,自责
永不养猫
对人
不太喜欢
对己
第三篇:猫教学案例分析
《猫》教学案例分析
郭城一小
杜婷
教学内容:
《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爱护小动物
3.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二段。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如何生动具体地叙述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教学难点:
体会猫的性格有些古怪,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道”?不妨通过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在一堂课的结语处顺水推舟,巧作安排。我曾看过一个老师在执教老舍先生的《猫》时,在课的结尾处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也想在家里养只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说猫叫起来太难听,又会把家里踩得到处都是脏脚印-----大家能部能帮他一起来说服妈妈?为了使你的说服更有说服力,建议你用上课文中的语言。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神情激动极了,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妈妈,你应该换个角度来看,猫在我的作业本上踩得不是脏脚印,而是漂亮的“小梅花”!
生:妈妈,你仔细地听听,猫在叫的时候,可是长短不同,粗细各异,真是变化多端,好好欣赏,像音乐一样。
生:妈妈,猫捉起老鼠来可尽职了,它闭息凝神,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生:我的好妈妈,猫比我还要温柔可亲,它会向你撒娇,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你说可爱不可爱?
生:妈妈,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一根鸡毛,一个线团,它们都会耍个没完没了,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就算撞疼了也不哭,多勇敢哪!
师:孩子们,怎么同样的话,在你们的嘴里说出来,怎么就那么美呢?
生:因为我们都非常喜爱猫,说出来的话当然就不一样了!(原执教者:章婷)[教学反思]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让学生读懂领悟名家名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泛泛的讲述、分析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浮于浅表的被动接受。仍无法体会、领悟文章的经典之作,独到之处。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决定课堂呈现。”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在课堂上建构一个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他们才会愉悦地感受,美妙地联想,从而获得知识,获得审美体验,才会出现“小眼发光,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样的教师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状态。
兴趣是激活学生课内阅读的“导火索”,是使学生乐此不疲、主体飞扬的绝佳“兴奋剂”。学生的兴趣大多来自一定的情境。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一切可能,来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像前面所举的章婷老师就是为孩子模拟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去阅读、去感受、去寻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进入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又何愁课堂不精彩呢? [分析]
一堂好课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在结尾之处,通过创设情境进行了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以达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这不仅仅是口语交际,更是阅读教学应追求的理想境界。《猫》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背景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七册第三组课文第15课《猫》是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主题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风趣亲切,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通俗晓畅。表达的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好文。
三、案例描述
教学此文时,我为了在课文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利用学生收集的一幅幅猫的生活图给学生们欣赏。让学生看到了一只只活泼稚气、天真可爱的猫。此时,他们个个瞪大了惊喜的眼睛,情不自禁地发出“呀”!“哇—” “好可爱—” 等赞美声。这时我顺势导入课题,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随老舍爷爷的文章去认识他家的猫上。这样引入课文,犹如一台戏的序幕,迅速安定了学生的情绪,牢牢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动情地阅读,从而为整堂课定下了基调——一种爱猫之情,贴近了与作者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我采用了自学、质疑等阅读方法。课堂中学生读一读、谈一谈、议一议、演一演弄清了层次,理解了文章内容,然后出示:“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和“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样两个句子,让男女生比较读,并说说对这两个句子的体会,绝大多数的学生谈了文中“几朵小梅花” 的妙处,当大家正说得起劲的时候,我发现姚泽州这一位新插班的男生目光炯炯有神地望着我,似乎暗含着期待,我便让她来说说体会。他站起来说:“这个句子的语言十分朴素,把脏脚印说成是小梅花,从而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温柔可亲,以及表现了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我原以为她和其他同学一样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其实作为老师我,也认为学生只能体会到这个层面上,但是,当我让她坐下来的时候她却有点犹豫地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想法。”我用带着鼓励的目光对她说:“好,大胆地说吧!”她似乎也有了点自信,“我认为这里把„踩印‟一词换成„画‟字,可能更形象生动。因为„踩印‟只是猫的无意识动作,而„画‟则是有意识行为,这样的话在老舍爷爷的眼中猫俨然就是一位小画家,似乎要给老舍爷爷的文章配上几幅美丽的插图。”简单的几句话令我又惊讶又欣喜,这是我——她的语文老师所想不到的,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啊,谁会去怀疑他文章中的不足!而她——我的学生却这样去想了,并且她的理由又是那么充分,想法又是那么独特新奇。……
四、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直奔主题。
在教此篇课文时,我从整体切入课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纵览全文,把握了文章整体。分三步进行教学:
(1)从题入手,抓住主线,认识猫的数量。
(2)自主发现,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猫的特点。
(3)自由择读,抓住具体表现,体会猫的可爱。这样使阅读中的每一步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实现了高效的阅读教学。
2.自主阅读,升华认识。
教学中我针对本班学生特点,较好地运用了选择机制,实施了弹性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阅读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如阅读内容、阅读方法的自我选择:这是只怎样的猫呢?你们最欣赏作者的哪些句子呢?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自己的阅历、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带有个性化的理解。如:挑出自己觉得猫最可爱的地方谈谈体会,读出情感。这样做,开拓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给予了每一位学生同时、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你的一点,他的一点,相互交流,升华了学生的认识。
3、提出问题,激活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学中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激活了学生思维。
4、转变观念,面向全体。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从情感态度上满足每一个学生。尽管我转变了观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不能真正体现出来,课上总喜欢让“好孩子”回答问题,为的是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往往忽略那些积极要求进步的一般学生。这种做法我深知非改不可了,否则会对某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影响。今后力求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开开心心地学习。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猫》教学案例
七年级下册《猫》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习本文的写作,着重揣摩动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有关猫的图片,制作教学幻灯片
2.(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搜集有关描写猫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猫的图片,学生畅谈猫的可爱之处
2.教师归纳:猫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猫》,去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3.了解本文作者与生字词(多媒体显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梳理文章结构(多媒体依次显示)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课文内容研讨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了哪一只?(多媒体显示)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合作讨论完成下面问题:
① 家里的人对待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② 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3)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① 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地方来表现的?
② 画出家里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③ 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多媒体出示结果)
形成性练习
2.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第三只猫的故事
(1)默读课文第15,16段,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2)学生自由朗读第17-19段,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
(3)学生齐读第30-34段,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课件显示)
3.文章主旨讨论
(1)“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从养猫的经历中,你还领悟到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讨论,可见显示)
(四)教师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的表达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人生到猫的可爱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更热爱动物
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亡 第二只猫-----失 第三只猫-----打死 内心-----悔恨、内疚
第五篇:猫语文教学案例反思
这节课教学之后,我深感这种开放式课堂的难以把控。以前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手中会有一个线,学生也有展示,但不管怎样,课堂总在老师手中掌控。而这种小组展示却不是那么容易被老师牵引。因为展示组参与的学生比较多,他们说的话你很难全记的住,本来你会想到当时哪个学生说的什么可以怎么点拨,但是你不能直接参与,因为还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点评,而点评生又会出现一些需要点评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是你跟着学生跑。所以,在众多学生的展示点评后,老师则会很容易地漏掉一些东西。怎样尽量避免这些呢?只有慢慢摸索了!
遗憾的地方远非如此,在“以第三只猫的身份给文中人物说说心里话”一个环节,学生只选了两个诉说对象,而且给黑猫说的还是埋怨黑猫嫁祸,栽赃陷害,我只顾着提这个,没能其他的几个还可以请学生继续展示的,但是因为时间关系连提都没有提。甚至准备的很好的黑猫的出场作用也没有给学生提一下。
还有就是对主旨的把握上,本来有设计联系写作背景帮孩子理解,但也没有。虽然说教学就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但是这遗憾也太多了!希望以后能尽量避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