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时间:2019-05-15 06:5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咬文嚼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咬文嚼字教案》。

第一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位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作者观点,并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其“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深入领会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让学生意识到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有意识地在日常阅读中进行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几十年前,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英语远比汉语说得流利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致答谢词时,坚持使用汉语,因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在汉语似乎退化成弱势语言的今天,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汉语学习了。

要学好汉语,必须有严谨的态度,要咬文嚼字。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举例说明文字与思想的密切关系。主要运用三个例子,从不同角度来论述。

第二部分(6-7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孤寂文字的联想意义是,“惟陈言之务去”。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第8段)在论证“咬文嚼字”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浏览课文1-5段,找出作者给“咬文嚼字”赋予的新含义,以及“咬文嚼

字”的实质。

1、“咬文嚼字”本来是一个贬义词,朱光潜先生给它赋予了怎样的新含义?

“咬文嚼字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3段)(齐读)

2、“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①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重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第3段)(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嚼的就是文字与思想情感。)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②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第5段)

③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5段)(齐读)

这三句话都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作者的观点。

五、品位鉴赏

作者如何证明他的观点?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举例子。① 郭沫若改台词:

A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作者认为该得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明确:前者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是不带情感的判断;后者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感情。

(读一读,体会这两句在情感上的差别)

B作者还补充了《水浒传》当中的两句骂人的例子,我们以石秀骂梁中书为例,进一步体会这种深恶痛绝的情感。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你这”句式不完全表现憎恶的感情。

奶奶对孙子:你这小淘气!——亲昵,慈爱

妻子对丈夫:你这坏蛋!——①暧昧 ②气愤

E这个例子说明句式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甚至于相同的句式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所以选择句式,我们要从情感出发去。

拓展: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 B.“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内蒙访古》

明确:两句话要说明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个一般陈述句。B句则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② 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A请学生翻译原文

B王若虚认为要删掉几个“石”字,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讨论)明确:删掉了几个“石”字,就删掉了李广内心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C 你有没有咀嚼出作者没有咀嚼出来的味道呢?

提示:一个小孩从三楼阳台跌落下来,小孩的母亲正在马路对面,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成为新闻。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跑过来了。

明确:李广是在“见草中石,以为虎”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因为紧张害怕的情绪加上他骁勇的性格才能以千钧之力,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的,“视之,石也”之后他自己也感到十分的惊讶,所以才“因更复射之”,却“终不能复入石矣”。如此难得的情境,一旦被删就太可惜了。

D这个例子说明文章中的许多细节有时是必要的铺垫和渲染,用简笔反而会失去文章的韵味。所以文字的繁简,要根据思想情感而定。

拓展: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这句话是否重复啰嗦,为什么?

明确:我同小伙伴结伴而来,焦躁不安地等待名角叫天的出场,然而,小旦、花旦、老生的角色又唱又打,就是不见叫天,从九点等到十二点,还是不见叫天——多么叫人失望又无可奈何呀!文章借“啰嗦”将那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里描绘得淋漓尽致了。又是一个思想感情决定繁简的例子。

③“推”和“敲”的故事

A作者认为“推”比“敲”好,请找出他的理由?

明确:“推”写的是月夜独步归寺的冷寂场合,“敲”写的是月夜访友的热闹场合;结合上句“鸟宿池边树”,“敲”字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推”字较为和谐些。

B作者认为“推”好,韩愈认为“敲”好,各有各的道理,那你觉得呢? 原文如下: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经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老师观点:钦佩朱光潜的精神,赞同韩愈的观点。精神:不盲从,不恭维定论,敢于创新。

1、万籁俱寂中,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以闹衬静,切中提中“幽”字。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诗中信息说明作者是去访友,而非自家,用“推”不礼貌。

客观来看,用哪个字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哪种意境是作者当时所要说的,且与全诗协调的。这个例子的真正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文章中用字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们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拓展:

补充诗句: 清风----杨柳,淡月----梅花 相传,一日苏轼与苏小妹、黄庭坚一起赏画,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似四字联,中间却空一字,小妹建议在中间加字作腰,成为五言联句。苏轼文思很快,立即响应:“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岂知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黄庭坚接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谓之中品,东坡无奈,求苏小妹作答。小妹给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庭坚,不禁拍手称秒。

“轻风”缓吹,“细柳”稍显动态,“扶”字运用拟人手法,贴切地摹写出和风轻吹细柳的情态。“摇”、“舞”动态过猛,和“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映”、“隐”过于直白,音节也显生硬。而“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小结:作者选取句式、繁简、用字三个不同角度的例子,来论述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让我们懂得,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思想情感是文字的核心,我们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应“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第二课时

一、阅读文章第六段,如何评价“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种观点? 明确:这段话是对文字在不同领域里具有不同特点的客观评价。科学领域的文字需要准确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框架,越明显越好,越确实越好;而文学的语言则需要借助联想,使文字具有活生生的特殊意义,越有特色越好,越鲜活越好。当然,这需要阅读和写作的人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拓展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A.银杏,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片扇形。种子椭圆形,外面有橙黄色带臭味的种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药。木材质密,可供雕刻用。是我国的特产。也叫公孙树。

——《现代汉语词典》

B.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笼而没有你的庄重。„„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隐遁。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

——郭沫若《银杏》

二、阅读第七段,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些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的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光潜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 ‘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三、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诗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格格不入的。

拓展:

1、本文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下面选择了1990年高考两位考生关于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一段写得较好,哪一段有“套板反应”?试简析之。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参考答案:两则短文虽然都文通字顺,但第一篇显然有些“套板反应”,有些“千人一面”之嫌;第二篇较生动,如“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一句,观察细致。同时也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2、阅读下面的文字,所说其语言的个性特点。

1、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

2、从电话费的账单中,最能体会出“言多必失”的道理。

3、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游客”。

4、有钱人喜欢在别人面前哭穷,就是“贫嘴”。

5、喜帖,今名乃“喜帖”,主人喜悦,客人“贴”钱。

6、大学生只有当月末囊空如洗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因为家书才能“抵万金”。

7、以前,父母的话对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对父母的话则是一言就“顶”。

四、齐读最后一段,归纳:(1)什么是咬文嚼字?(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3)怎样咬文嚼字?(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咬文嚼字就是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咬文嚼字。(3)咬文嚼字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课堂小结

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学习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不单是读文章要咬文嚼字,写文章也要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学习这篇文章,同学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第二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学前导引】

“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它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里,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文章或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实际上,我们学习语文,就需要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一些好的文章时才能领会作者的匠心;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本文列举大量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在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2.学习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写法。3.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朱光潜及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字词储备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锱铢(zī zhū)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本文中指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斩截:“斩钉截铁”的省略,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剥啄:拟声词,模拟轻轻敲门的声音。岑(cén)寂:寂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游离: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蕴藉(jiè):(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字著作。尺牍(dú):书信。

下乘(chénɡ):下品、下等。·课文剖析 1.文章题目诠释

“咬文嚼字”,正像作者所说,“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朱光潜这篇《咬文嚼字》,让人看了,心悦诚服,获益匪浅。他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他对文字的咀嚼,具有非凡的敏感,能品出丰富细微的意味。他讲的是文学作品语言的锤炼,但对于其他文体的阅读与写作同样有启发意义。

2.主旨内容概括

文章的主旨在篇末端出。“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文章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对每个实例的分析,都咀嚼出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

文章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3.写作方法借鉴

借鉴之一,是举实例,讲道理。

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得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讲不充分。朱光潜先生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举了很多例子,而且每个例子讲得非常精辟,令人心悦诚服。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分析可以给人丰富的启示。

借鉴之二,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读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光潜先生的学问佩服得五体投地。文章也启示我们:学问靠积累。做学问,首先是占有材料,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不是鸿篇巨制,就像本文那样的单篇文章,也需要相当的材料。

作者所举的几个实例,有的可以凭记忆写出,有的单凭记忆恐怕不行,手头得有些资料才行。作者说到“你这”“你是”两种句式,信手拈来《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猜想朱光潜能记得句子,至少也有个印象,一翻书就找到了。要是没有印象,那就无从找起。一般人没有大学问家那样超常的记忆力,更需要以勤补拙,进行积累。可以设想,作者或者是有一张张卡片,或者是在笔记的一页记有这一类资料,或至少有个索引,这样积累材料,研究或写作起来,就左右逢源了。

4.疑难问题精释

①全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以看做是一篇文艺随笔。全文共8个自然段,列举了大量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议论文角度来看,它没有“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从第1至第7段都是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属“分析问题”部分,第8段得出结论,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属“解决问题”部分。

②文中的例子分别是证明什么观点的?

《咬文嚼字》在前7段中运用了许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1段先举郭沫若修改剧本这一例子,第2段又举出《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的几个句子,举这几个例子主要是区别“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第3段中根据上面的分析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接着又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然后举《史记》中的一段话加以证明。第5段又举出了著名的“推敲”这一典故,强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6段又分别举了“烟”的直指义和联想义、苏

东坡的诗句两个例子,说明“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义。第7段又举了几个反面的“套板反应”的例子,从反面强调反复斟酌字句的重要性。

总之,文章通过大量的典型的事例,分析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强调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这样,最后一段的结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也就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布局谋篇的问题。人们常用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来比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道理的。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灵魂无所寄托,血肉无所依附。一篇文章结构安排如何,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安排结构要从整体考虑,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结构又要服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中心思想既然是文章的灵魂、主旨,自然应该是结构的依据。判断一篇文章结构的好坏,首先要看它能否有力地表现中心思想。结构还要考虑文体的特点。文体不同,结构也应该不同。比如记叙文一般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安排结构,而议论文则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安排结构。具体说来,结构的要求是:

一、匀称。文章的部分(头尾、主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要协调,主体中 内容的主次详略的安排要恰当。

二、完整。是否完整,主要从内容上看。有的文章没有结尾,从形式上看似乎残缺,实际上结尾的意思已包含在开头部分,所以全文的内容还是完整的,而且显得简洁明快。另外,各部分还要有必要的、自然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严谨。文章的各部分安排得井然有序,合乎逻辑性,不能任意移易。

四、富于变化。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各有特点,但不能形成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应该在保持体裁特点的前提下力求创新,使结构既精巧又新颖,给人以清新之感。

【知识拓展】 ·迁移

朱光潜先生生平简介(节选)

朱先生出生于清代末年(1897),是当时全国学术文化重镇——安徽桐城县人。他幼承庭训,广涉国学经典,沉潜把玩,多能熟读成诵;后入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深谙桐城派古文奥诀。因做得一手好文章,致使先生们指望他承古文一线之传。青年时代,他跨洋过海,先后在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苦读十三载,广涉博览西方学术,于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钻研尤深。朱先生的国学根基和西学素养,皆玉润珠圆,晶莹剔透,两者彼此照明,相映生辉,融会贯通,自成一代渊博大家。

朱先生成名较早,也来得突然。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学生,受挚友夏丏尊、叶圣陶之邀,为开明书店办的《一般》杂志(后改名为《中学生》)写稿,于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远涉重洋,一封封地飞到中国青年的案头。随后结集出版的这本小书,犹如歌德当年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反响之热烈,流传之深广,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至40年代中期,已印行三十多版。罗大冈先生当年在《一般》上读到部分篇章,就为其“广博的知识、明净高洁的文风”深深吸引,惊呼:“我碰到真正的老师了!”他说:该书“给我印象那样深刻,以致决定一辈子的爱好和工作方向”。舒芜先生至今“很宝重它,常常翻读”,认为“现在重看还觉得是上乘的散文佳作”。笔者前年在英国访学,遇到几位在英读硕士的台湾女学生,听说我来英国搜集朱光潜研究资料,她们竟异口同声,都说读过朱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听后并不诧异,因为好书是不会随时日湮没的。

·发散 诗的境界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漫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

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始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那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支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以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通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婵娟(chán)

B.援例(yuán)

C.蕴藉(jī)

D.付梓(zǐ)倒涎(xián)

剥啄(zhuó)

灞桥(bà)

锱铢必较(zī)清沁肺腑(qìn)举不胜举(shènɡ)岑寂无声(cén)斟酌(zhē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附带

B.斩截 C.搅扰 D.尺牍

炼字

玩索 迷离 自励

深恶痛绝 孤零零 枝离破碎 推陈出新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B.不过它更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意”。

C.“推”可以无声,“敲”会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D.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必须都有的好习惯。4.下列句子中,括号处应填的一组关联词是

①()是阅读()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②()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语言的精练()吻合,你()会逐渐达到艺术美。A.不管 还是 B.无论 还是 C.无论 或是 D.不管 或是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只要 只有 只有 只要 和 或 才 或 和 就 和 与 才 与 和 就

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5.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6.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诗)

(2)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谁是最可爱的人》)7.谈谈自己从作者对“推敲”例子的分析中得到的启示。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3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既是()的,()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8.用原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的特征。①直指意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联想意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填空。

文中作者把“直指意义”比做______,把“联想意义”比做___________,这样做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句加粗的词语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11.文中画括号处,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个别

B.个性 C.游离 D.个性

游离

游离 个性 游离

个别

个性 游离 游离

游离 游离 个别 个性

12.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前后是否矛盾? 13.本文段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一、1.C(藉jiè)

2.C(枝—支)

3.A 4.C

二、5.文学和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6.(1)“眼看”意为眼睁睁地看着,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2)由思想感情上的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7.略(可从对问题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角度谈)

8.①明显而确实 ②变化莫测

9.月轮 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生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0.不能。“确定”与“控制”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只有先确定文字的意义,才能够驾驭,控制文字。

11.C

12.不矛盾。联想意义是变化莫测的。如果能使读者通过字面准确体会到、把握到联想意义,那么字的意蕴自然就丰富;反之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住联想的意义,表达有误,就有可能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13.中心是: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等。

第三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法· 福楼拜)②王若虚该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 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 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

王若虚改句

—— 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

贾岛“推敲”—— 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

第四篇:《咬文嚼字》教案

第五周晨读资料

周四

(一)必背课文《曹刿论战》

(二)时评文章

以强军梦托起中国梦

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的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时的重要讲话中,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总动员令。

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人民军队的强弱兴衰密切相关。今天,论经济实力,我国已经坐上了世界“第二把交椅”,但国防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与国家安全发展利益还不相适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国防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历史上,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由于列强的铁蹄践踏,我国的发展进程多次被打断。冷静地看,保持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的警惕性,并非没有现实依据。我国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遇到的阻力和压力会越来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会越来越多。相对于落后挨打,大而不强面临的挑战更复杂。如果不能锻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就很难实现和平发展。

从历史上看,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有目共睹。习近平主席也用三个“不愧是”高度评价了人民军队的不朽功勋:我们的人民军队不愧是听党指挥的英雄军队,不愧是忠心报国的英雄军队,不愧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英雄军队。

也要看到,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复杂多变,这对人民军队的建设是一个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明确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理论观点、决策部署,开辟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新境界。政治建军旗帜高扬,改革强军大刀阔斧,科技兴军振羽高翔,依法治军纲纪严明,人民军队全面重塑,三军将士士气高昂,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新的重大步伐。

不过,我们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军队”,参照系是世界,而不是自己与自己比、与历史上的军队比。评价一支军队建设水平是否达到世界一流,通常要看6个主要指标:武器装备、组织形态、作战体系、人才队伍、训练水平和军事理论。这6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这次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战味十足的沙场阅兵,展示出了我军一流的训练水平、联合素养和精神风貌,尤其是先进武器装备纷纷亮相,表明我军已经告别“钢少气多”的过去,以“气多钢优”的英姿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世界一流并不遥远。

能打仗、打胜仗,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根本要求。然而,打得赢的“能力坐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不断变化。未来的战争将从机械化转向信息化,从“钢铁比拼”变成“硅片较 量”。令人放心的是,人民军队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装备、编制、指挥体系,还是部队的战场适应性与控制力,都跟上了军事现代化的世界潮流。

一位年轻的士兵说得好:“从我们这一代起,中国疆土将不再给任何国度的军人提供创造荣誉、建立功勋的机会!”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的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三)识记文学常识

关于降级免职的:

(1)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免官削爵。”(2)放:委任委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3)贬、谪:因过失而降级。“贬连州刺史。”“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四)积累成语

(1)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好像是活的一样,不能形容本来就是活的的东西,如演员(2)倚马可待:是用来称赞那些文思敏捷的人。(3)余音绕梁:指歌声优美,令人难忘。(4)张敞画眉:夫妻感情融洽。

周六

(一)必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时评文章

环保督察,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中央环保督察正是要以制度的刚性确保落实,促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落地生根

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拉开序幕,8个督察组将陆续实施督察进驻,对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开展督察。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央环保督察再度利剑出鞘,实现对全国各省(区、市)督察全覆盖,展现出中央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推动绿色发展的信念。

环境保护持续发力,绿色发展引领深刻变革,绿色生活成为风尚„„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的理念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尤其是新环保法生效以来,我国的环保执法取得了重大进展,执法力度、处罚力度大大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大大提升,严重的环境违法情形逐渐减少,环境质量也在日益改善。但实践中依然有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需要中央环保督察来啃硬骨头。前段时间通报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典型案例也说明,如果缺乏“四个意识”、缺少监督落实,理念不会自动转化为行动,中央的决策部署也可能难以落到实处。在现实生活中,重发展、轻保护的观念在一些地方仍然根深蒂固,环保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中央环保督察长效机制,正是要以制度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为环境保护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保障。正如中央深改组会议指出的,“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原来治污就像打一巴掌,这次感觉刀真的架在了脖子上。”来自被督察企业负责人的感言,真实地反映着中央环保督察动真碰硬的力度。“为应付检查做表面文章”“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多见”“存在生 态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的问题”„„纵览前三批中央环保督察的反馈意见,措辞越来越严厉,点名越来越具体,这些变化折射出中央环保督察绝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刀真枪、力求实效。立案侦查超过千件,立案处罚超过万家,约谈、问责均超过万人,这些实打实的行动让长期偏软的环保法律法规长出了“钢牙利齿”,让环境保护从“不通电的高压线”变成不可逾越的红线。可以预期,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也将掀起环保冲击波,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

更应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中央环保督察正在形成能够施之长远的制度经验和鲜明特点。比如说,创新环保督察工作方式,既注重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也善于与群众良性互动。“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中央环保督察以环保党政同责落实情况为督察重点,既查污染企业,更督党委和政府,就是为了让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同时,从开通举报电话,到一线实地暗访,中央环保督察也注重与当地群众密切互动。“奔走呼号了10多年的苦难事,向督察组报告不到3天就解决了,大快人心!”群众的呼声,说明上下联动就能形成强大合力。中央环保督察也许有时间限制,但更好树立起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激发起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就能涵养出促进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的力量。

再比如说,树立问题导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公布反馈情况,就明确提出“大气污染突出”“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直面问题的勇气、求真务实的态度,让不少媒体感慨“污染‘脓包’被逐个刺破”,树立起中央环保督察的公信力。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拉开序幕,也明确要求,既盯住中央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环境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又检查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的区域流域及整治情况;既督办人民群众反映的身边环境问题的立行立改情况,又督察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保不作为、乱作为情况。这正是要把问题导向贯彻始终,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来推动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这段时间以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奇迹感染了不少人:荒原变成林海,沙漠变成绿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展现出绿色发展的蓬勃生机。正如总书记所言,“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中央环保督察正是要以制度的刚性确保落实,促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落地生根。

(三)识记文学常识 关于降级免职的

(4)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5)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6)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7)致仕:带职退休。

(四)积累成语

(1)嫣然一笑:是指女子的笑容。

(2)问道于盲:谦辞,指别人向自己询问,但没有给他什么帮助。(3)信笔涂鸦:是指字迹潦草,是谦辞。(4)严阵以待:是指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着敌人。周二 第六周晨读资料

(一)必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

(二)时评文章

教育好“熊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

近日,网上一段广西6岁小孩驾车上路的视频引发人们对调皮捣蛋“熊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

近几年,小孩恶作剧随处可见,“熊孩子”的各种危险行为也频频见诸报端:在铁轨上放石子、损坏汽车、将其他小孩推下电梯„„渐渐,人们发现,“熊孩子”并非只是“调皮捣蛋”那么简单,他们对公共秩序、他人财产,甚至生命安全的威胁一点不容小觑,管理好“熊孩子”成为社会新课题。

细究发现,出问题的是孩子,病根却在大人身上。一些家长不仅做不到言传身教,而且对孩子的顽劣视而不见,甚至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等等,对孩子不文明行为进行无原则庇护。

更多的家长,是在教育理念上出了偏差: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精神培养;重视学习成绩,轻视素质教育;注重保护孩子天然个性,却忽视培养必要的礼义廉耻心。结果就是,孩子无形中养成了缺乏规则意识、惟我独尊、不拘小节的坏毛病。

孩子是一张白纸,儿童时代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其间形成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式对其一生影响深远。有人说“有了孩子自然成了父母”,然而事实却是,要成为“合格父母”还需要大人们对孩子花更多心思,并以身作则。

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民素质应该从娃娃抓起,更应该从家长抓起。一张成绩单绝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维护个性也应有度,这些都是家长需要深刻意识到的。教育部门也应积极与社会组织联动,加大家庭文明理念规范的宣传和引导。与此同时,当孩子的行为触犯法律法规时,应依法对监护人实施惩戒。

(三)识记文学常识 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四)积累成语

(1)破镜重圆:指夫妻离散和决裂后重又团聚或和好。(2)倾城倾国:指女子绝色,极其美貌。

(3)三长两短:意外的灾祸或是极其危险的事,也是死亡的一种隐晦的说法。(4)稍纵即逝:是指时间或是机会很容易错过。周四

(一)必背课文《出师表》

(二)时评文章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角色更亮丽

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这些凭借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手段产生的新鲜事物,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吸粉”,成为展现中国企业强大创新活力的亮丽新名片。这些让国人自豪的产品,只是中国企业在新技术领域善于开拓创新的一个缩影。

第11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正在中国大连举行,主题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在这一次工业革命中,积聚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的中国,正在展现不同以往的矫健身姿。

当下,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改变着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曾错失前几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契机,深刻体会到技术落后、创新不足、工业体系残缺之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创新引领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中国正努力扮演着新的重要角色。

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社会繁荣,无论是寻找新增长点还是应对危机,都必须依靠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各个层面。在此背景下,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无疑将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正能量。

在传统制造领域,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取得长足进展,一大批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华丽转身;在数字经济领域,以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已跻身这轮浪潮的市场引领者行列;在互联网经济领域,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企业等在国际舞台上群星闪耀。

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步履维艰、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抬头的当下,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共赢的原则,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中国巨大的市场,对各国企业家有着强大吸引力。随着全球市场流动性增强,中国的市场和资本优势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进一步体现。

与世界握手,世界就在手中。如今,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互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盯在中国身上。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中国凭借开放创新,正在成为新一波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浪潮的“弄潮儿”。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澎湃浪潮,锐意创新的中国不会再错过这个革新求变的大时代,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必将更加亮丽。

(三)识记文学常识 朝代传说:

(1)“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2)“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3)“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四)积累成语

(1)名噪一时:指某人、某事、某物在某一个时期好的名声广为传播。褒义词(2)兵不血刃:没有交锋就取得胜利。(3)吉光片羽: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4)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是指好的事物,褒义词

周六

(一)必背课文《桃花源记》

(二)时评文章

习近平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

伴随习近平主席出访的脚步,“熊猫外交”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大熊猫这张独特的中国名片引发人们的想象与共鸣。这些年,习主席向世界展示了哪些“中国名片”?这些国家名片怎样刷新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专栏推出“辛识平”融媒体评论,与您一起感受和思考。

7月5日,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柏林动物园大熊猫馆的开馆活动。此前,习主席在德国主流媒体发表的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署名文章中表示,希望已经抵达柏林的这对大熊猫成为中德友谊的使者。

这几天,在柏林,因为中国大熊猫“梦梦”和“娇庆”的到来,整个城市都沸腾了。柏林市民把它们当作“中国的一个元素”,赞其“甜美、漂亮、友好”。“国宝”大熊猫萌态可掬、温和敦厚,在全世界吸粉无数,无疑是一张颇受追捧的中国名片。

世界收到的中国名片,不只大熊猫。习主席曾感慨:走了很多国家,谈的最多的合作项目之一就是高铁。这些年,伴随习主席走向世界舞台的步伐,一张张“中国名片”亮相世界。有“萌萌哒”的大熊猫,也有“棒棒哒”的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中医药等,还有“美美哒”的古典名著、书法、景泰蓝等。每一张“名片”,都是一扇感受中国、读懂中国的文明之窗。

透过“中国名片”,人们看到了一个和平友善、开放包容的中国。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中国政府就曾将大熊猫赠予他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漂洋过海、远赴他乡,在对外交往中扮演“友谊大使”角色,成为“最萌外交官”。随着大熊猫一起走出国门的,还有中国人民的友善与温情,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看到大熊猫,我的心都融化了”。大熊猫不管来到哪里,总能激起民众发自内心的爱意,总是带来温暖与欢乐。“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大熊猫如同一条心灵纽带,让世界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善意,激荡起超越国界的情感共鸣。因为拥抱你,才会拥抱你的国。今天,许多国家的人民一讲到大熊猫,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这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生动体现。

透过“中国名片”,人们感受到一个锐意创新、充满活力的文明现代国家。

全世界向东看,日益成为世界目光的一个习惯性视角。中国在变,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也在变。曾几何时,外国人谈论的中国,是马可·波罗笔下的“黄金国度”,是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名胜古迹,是瓷器、京剧、武术、美食等文化元素„„今天,世界的中国认知正在被刷新。

还记得“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吗?从传承千年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到新时代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四大发明”的新定义,折射出一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化新貌。今天,谈起中国,印尼人会想到雅万高铁,日韩商家会想起支付宝,新加坡人会关注共享单车,英国人会谈论中国核电,美国人则干脆把杂志封面留给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这些变化,很多中国人或许已经“日用而不觉”,一些在华生活的外国人反而更有触动。最近,在中国生活了10年的德国网红阿福,给默克尔总理写了封信,强烈呼吁德国学习中国发展移动支付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这片土地,才能把握深沉而强劲的时代脉动。国产大飞机C919冲上重霄,高铁“复兴号”风驰电掣,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遨游太空,共享单车“骑”向世界„„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的激荡,随着中国在创新领域由“追赶”逐渐变为“并跑”甚至“领跑”,带给世界的惊喜会更多,富有时代气质的中国名片还将不断涌现。

“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3年前,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向世界这样讲述认识中国的路径和方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世界在前进,中国在变革,中国名片会更加醒目,中国故事会更加精彩。与时俱进地看中国,全面客观地看中国,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三)识记文学常识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四)积累成语

(1)器宇轩昂:形容人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2)金屋藏娇:贬义词,指修建华宅让爱妾居住,现在代社会指包二奶(3)雷厉风行:比喻政策、法令的执行严格迅速。

(4)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把国家治理好,是个大词,不能用于小的方面。

第七周晨读资料

周二

(一)必背课文《桃花源记》、《三峡》

(二)时评文章

警惕成人社会的丑陋误导孩子的价值观

5月13日傍晚,在青岛市市北区延安二路台东公交车站附近,一名女教师下班后在此等公交,突遭陌生男子生拉硬拽。女子惊恐万分,几度大声求救,不过,周围无成年市民出手相助。其间,四名放学准备乘公交车回家的初中生挺身而出,组成人墙,挡在了陌生男子与女教师中间,并欲拨打110报警,陌生男子见状遂逃跑。5月18日,记者找到四名参与解救被拉拽女子的学生。(5月19日《齐鲁晚报》)

大庭广众之下,歹徒公然拖拽女教师,女教师大声呼救,围观成年人竟然无一援手,最后还是稚气未 脱的初中生组成人墙救出女教师。如果不是初中生挺身而出,结果又将如何呢?消息披露以后,舆论一片哗然。

也许是担心歹徒报复,明哲保身,一群成人面对歹徒集体保持沉默。初中生本应该得到成人社会的呵护,然而当违法犯罪行为出现时,却需要初中生挺身而出。如此丑陋镜头,实在是让社会正义蒙羞。

此时此刻,我不觉想起鲁迅笔下《藤野先生》里的电影事件:一群中国人在观看同胞被枪杀的命运。虽然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件。但是100多年后的今天,人性冷漠的悲剧还在继续悲情上演,那么多麻木的看客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实在有过之无不及。

见义勇为本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在别人处于危难的时刻,在犯罪分子嚣张的时候,都应该伸出正义之手。虽然我们并不主张学生与歹徒面对面冲突,但是这四名初中生(包括一名女生)见义勇为的精神境界无疑值得褒扬与赞美。正是因为有广大见义勇为者的满腔热心,这个社会才变得更加美好,正是因为这几名学生的正直勇敢,才让我们看到了新生一代的希望。然而,面对嚣张的歹徒,成人群体的集体冷漠,让孩子见义勇为的义举显得如此的苍凉。我以为,这不仅是这些围观成年市民的丑陋,更是社会的道德伤疤。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又何尝少呢?如果这样的悲凉新闻多了,势必会伤害广大公众见义勇为的积极性,让人变得明哲保身,甚至见死不救,见义不为。人心一盘散沙,道德的劣根性,显然与和谐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

令人担忧的是,女教师被袭成人不援手的新闻个案,还会潜移默化地误导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他们认同了“见义不为”的道德“潜规则”,更多未成年人年轻的心灵变得世故、冷漠;从此带着“世故”的心态成长。后果才真的是叫人后怕!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个案揭露的不仅是今天成人的丑陋,而且腐蚀的是教育的明天。如果这样的负面“熏陶”多了,难保今天热血沸腾,见义勇为的初中生,明天不会成为冷漠无情、见义不为的成人。

(三)识记文学常识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四)积累成语

(1)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指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间,亲密无间,没有猜疑。褒义词(2)美轮美奂:指建筑物华美。

(3)蓬荜生辉:指简陋的房子散发出光辉,只能用于自己的房子,是谦辞。(4)琵琶别抱:指女子改嫁。

8

第五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2、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3、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教学重点

1、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2、领悟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尝试做一次诗人。请看这两句诗:“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在空处填字,补成完整的诗句。

同学们都很棒!填了那么多字,究竟哪个字更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好好斟酌一下,“咬文嚼字”一番。让我们一起走近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解题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课件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四、思考探究

1、速读课文,从中找出显示作者观点的语句。(!)„„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3)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4)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中心论点)

2、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4)《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陈词滥调,毫无新意

3、梳理划出的显示作者观点的语句,思考文章从几个角度谈“咬文嚼字”?

五、课后练习1.回到课前导入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山谷:“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请同学们品味“扶”和“失”的妙处。

2、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为何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月而不用“挂”“升”等词呢? 明确:诗人抓住“平野阔”的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起,诗人抓住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用一“涌”字,有一种强烈的动感。星星垂挂在远天,显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

3、玉 楼 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试分析“闹”字的好处。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六、延伸阅读

中学生的写作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俗滥的表达,可以应用文学评论中的陌生化理论,使语言表达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对视觉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所谓“陌生化”,即指不断嬗变我们对精神和物质世界既定的熟悉感受,摆脱习以为常的惯性化的思维制约,采用创新的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有新的发现,从而缓解甚至彻底走出审美的疲劳状态。以此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摆脱“套板反应”的约束:

其一,主客体倒置。

⑴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⑵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我与地坛》)

在例⑴中,本是雪压苍山,可作者却巧妙地将被动的苍山放在主动的位置上,化静为动,不禁令人击节赞赏。例⑵中的古园本是客体,可作者为了突出地坛公园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反客为主,说古园在等我。主客体的变化使这两个句子别具一格,令人难忘。

其二,虚实错位。

⑶雨后的青山如泪洗过的良心。(琦君《泪珠与珍珠》)

⑷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比喻一般是用具体事物比喻抽象陌生的本体,而在例⑶中,琦君却自出机杼,以抽象的“良心”作喻体来描绘“雨后的青山”,不仅写出了山在雨后的清爽,更写出了泪水对形成良心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例⑷中“作品”与“岁月”一为具体,一为抽象,本不具有可比性,但一经嫁接,顿时让人感受到巴尔扎克作品的伟大与不朽。

其三,巧用变式句。

⑸“你放着吧,祥林嫂。”(鲁迅《祝福》)

⑹ “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例⑸中正确的语序本是“祥林嫂,你放着吧。”倒装后,突出了四婶见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主动拿祭器大为恐慌,先要祥林嫂放下祭器,强调了四婶紧张而又急迫的心情。例⑹用变式句亦是取决于当时的语境,写出了水生嫂的细心与对丈夫的关心体贴,倘用常式句岂不平庸?

其四,语法结构的超常规搭配。

1.主谓语的超常规组合。如:

⑺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花未眠》)

⑻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例⑺中“海棠花未眠”虽为常识,但又有谁说过?所以备觉新鲜。或许苏轼《海棠》一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是它的本源吧。例⑻诗人把写飞鸟的“翔”字迁移到鱼上,主谓搭配虽越了雷池,但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之状却尤显生动。

2.主语和宾语的超常规组合。如: ⑼秋蝉的衰弱的蝉声,更是北国的特产。(郁达夫《故都的秋》)

⑽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郑愁予《错误》)

例⑼ “蝉声”而曰“特产”,实为神来之笔,将故都的蝉声之盛可谓写尽了。例⑽的主干是“马蹄是错误”,这个超常规的搭配与诗的下句“我不是归人,我是个过客”贯通,强化了等待的女子久等而不得的苦闷与彷徨,增强了诗的悲剧色彩。3.动宾反常搭配:

⑾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例⑾“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将新一代青年对祖国的那种复杂的感情暗示得格外深沉,表达得非常到位。

4.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⑿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例⑿中用表示色彩浓度的“浓黑”来修饰抽象的“悲凉”,既强化了悲凉的程度,又化抽象为具体。

其五,精心选择锤炼动词或形容词。

⒀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鲁迅《拿来主义》)

⒁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郁达夫《故都的秋》)

例⒀“捧”和“挂”两个动词则巧妙地采用漫画式的笔法,将送去主义者奴性十足而又自以为是的特点活画了出来。例⒁“铺”字似有人刻意而为,实则既暗示出落蕊之多,又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淡淡的喜悦。

一位诗人在谈文时不无戏谑地说:“一篇文章中须有若干个病句。”他说的“病句”大概指的就是那种超乎正常规范的语法约束的超常规搭配吧。倘无这些“病句”吸引读者的眼球,每个句子都循规蹈矩的,谁耐烦看呢? 然而,要娴熟地运用陌生化用法却又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有灵活的创造性思维,思维一旦走了老路,词句就极容易陷入套板反应的泥淖难以自拔。所以,大家要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必须先训练思维,提升思维的品质,多在求异思维上下工夫。

下载咬文嚼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咬文嚼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8、《咬文嚼字》教案

    8、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传情达意之间的......

    《咬文嚼字》获奖教案

    《咬文嚼字》获奖教案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

    咬文嚼字 教案3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

    咬文嚼字教案最后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实例,得出结论。 2.联系文章,强化认识。 3.运用所学,进行练习。 【教学难点】 文章长,时间短,面面俱到地解读 ,意味着没有学。【教学设想】 通......

    咬文嚼字——错别字教案

    咬文嚼字——错别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汉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的原因及类型。 2、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王晓艳 教学步骤: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3、通过......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目标要求: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