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咬文嚼字教案

时间:2019-05-15 12:5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文咬文嚼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文咬文嚼字教案》。

第一篇:语文课文咬文嚼字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第二篇: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2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3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受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总结:

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

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

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

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作业:课后练习。

第三篇: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 “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 斟酌 词藻锱铢必较 蕴藉付梓尺牍 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最好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第四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学前导引】

“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它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里,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文章或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实际上,我们学习语文,就需要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一些好的文章时才能领会作者的匠心;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本文列举大量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在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2.学习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写法。3.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朱光潜及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字词储备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锱铢(zī zhū)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本文中指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斩截:“斩钉截铁”的省略,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剥啄:拟声词,模拟轻轻敲门的声音。岑(cén)寂:寂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游离: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蕴藉(jiè):(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字著作。尺牍(dú):书信。

下乘(chénɡ):下品、下等。·课文剖析 1.文章题目诠释

“咬文嚼字”,正像作者所说,“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朱光潜这篇《咬文嚼字》,让人看了,心悦诚服,获益匪浅。他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他对文字的咀嚼,具有非凡的敏感,能品出丰富细微的意味。他讲的是文学作品语言的锤炼,但对于其他文体的阅读与写作同样有启发意义。

2.主旨内容概括

文章的主旨在篇末端出。“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文章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对每个实例的分析,都咀嚼出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

文章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3.写作方法借鉴

借鉴之一,是举实例,讲道理。

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得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讲不充分。朱光潜先生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举了很多例子,而且每个例子讲得非常精辟,令人心悦诚服。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分析可以给人丰富的启示。

借鉴之二,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读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光潜先生的学问佩服得五体投地。文章也启示我们:学问靠积累。做学问,首先是占有材料,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不是鸿篇巨制,就像本文那样的单篇文章,也需要相当的材料。

作者所举的几个实例,有的可以凭记忆写出,有的单凭记忆恐怕不行,手头得有些资料才行。作者说到“你这”“你是”两种句式,信手拈来《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猜想朱光潜能记得句子,至少也有个印象,一翻书就找到了。要是没有印象,那就无从找起。一般人没有大学问家那样超常的记忆力,更需要以勤补拙,进行积累。可以设想,作者或者是有一张张卡片,或者是在笔记的一页记有这一类资料,或至少有个索引,这样积累材料,研究或写作起来,就左右逢源了。

4.疑难问题精释

①全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以看做是一篇文艺随笔。全文共8个自然段,列举了大量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议论文角度来看,它没有“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从第1至第7段都是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属“分析问题”部分,第8段得出结论,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属“解决问题”部分。

②文中的例子分别是证明什么观点的?

《咬文嚼字》在前7段中运用了许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1段先举郭沫若修改剧本这一例子,第2段又举出《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的几个句子,举这几个例子主要是区别“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第3段中根据上面的分析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接着又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然后举《史记》中的一段话加以证明。第5段又举出了著名的“推敲”这一典故,强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6段又分别举了“烟”的直指义和联想义、苏

东坡的诗句两个例子,说明“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义。第7段又举了几个反面的“套板反应”的例子,从反面强调反复斟酌字句的重要性。

总之,文章通过大量的典型的事例,分析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强调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这样,最后一段的结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也就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布局谋篇的问题。人们常用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来比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道理的。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灵魂无所寄托,血肉无所依附。一篇文章结构安排如何,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安排结构要从整体考虑,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结构又要服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中心思想既然是文章的灵魂、主旨,自然应该是结构的依据。判断一篇文章结构的好坏,首先要看它能否有力地表现中心思想。结构还要考虑文体的特点。文体不同,结构也应该不同。比如记叙文一般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安排结构,而议论文则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安排结构。具体说来,结构的要求是:

一、匀称。文章的部分(头尾、主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要协调,主体中 内容的主次详略的安排要恰当。

二、完整。是否完整,主要从内容上看。有的文章没有结尾,从形式上看似乎残缺,实际上结尾的意思已包含在开头部分,所以全文的内容还是完整的,而且显得简洁明快。另外,各部分还要有必要的、自然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严谨。文章的各部分安排得井然有序,合乎逻辑性,不能任意移易。

四、富于变化。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各有特点,但不能形成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应该在保持体裁特点的前提下力求创新,使结构既精巧又新颖,给人以清新之感。

【知识拓展】 ·迁移

朱光潜先生生平简介(节选)

朱先生出生于清代末年(1897),是当时全国学术文化重镇——安徽桐城县人。他幼承庭训,广涉国学经典,沉潜把玩,多能熟读成诵;后入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深谙桐城派古文奥诀。因做得一手好文章,致使先生们指望他承古文一线之传。青年时代,他跨洋过海,先后在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苦读十三载,广涉博览西方学术,于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钻研尤深。朱先生的国学根基和西学素养,皆玉润珠圆,晶莹剔透,两者彼此照明,相映生辉,融会贯通,自成一代渊博大家。

朱先生成名较早,也来得突然。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学生,受挚友夏丏尊、叶圣陶之邀,为开明书店办的《一般》杂志(后改名为《中学生》)写稿,于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远涉重洋,一封封地飞到中国青年的案头。随后结集出版的这本小书,犹如歌德当年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反响之热烈,流传之深广,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至40年代中期,已印行三十多版。罗大冈先生当年在《一般》上读到部分篇章,就为其“广博的知识、明净高洁的文风”深深吸引,惊呼:“我碰到真正的老师了!”他说:该书“给我印象那样深刻,以致决定一辈子的爱好和工作方向”。舒芜先生至今“很宝重它,常常翻读”,认为“现在重看还觉得是上乘的散文佳作”。笔者前年在英国访学,遇到几位在英读硕士的台湾女学生,听说我来英国搜集朱光潜研究资料,她们竟异口同声,都说读过朱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听后并不诧异,因为好书是不会随时日湮没的。

·发散 诗的境界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漫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

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始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那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支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以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通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婵娟(chán)

B.援例(yuán)

C.蕴藉(jī)

D.付梓(zǐ)倒涎(xián)

剥啄(zhuó)

灞桥(bà)

锱铢必较(zī)清沁肺腑(qìn)举不胜举(shènɡ)岑寂无声(cén)斟酌(zhē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附带

B.斩截 C.搅扰 D.尺牍

炼字

玩索 迷离 自励

深恶痛绝 孤零零 枝离破碎 推陈出新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B.不过它更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意”。

C.“推”可以无声,“敲”会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D.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必须都有的好习惯。4.下列句子中,括号处应填的一组关联词是

①()是阅读()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②()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语言的精练()吻合,你()会逐渐达到艺术美。A.不管 还是 B.无论 还是 C.无论 或是 D.不管 或是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只要 只有 只有 只要 和 或 才 或 和 就 和 与 才 与 和 就

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5.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6.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诗)

(2)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谁是最可爱的人》)7.谈谈自己从作者对“推敲”例子的分析中得到的启示。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3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既是()的,()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8.用原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的特征。①直指意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联想意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填空。

文中作者把“直指意义”比做______,把“联想意义”比做___________,这样做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句加粗的词语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11.文中画括号处,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个别

B.个性 C.游离 D.个性

游离

游离 个性 游离

个别

个性 游离 游离

游离 游离 个别 个性

12.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前后是否矛盾? 13.本文段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一、1.C(藉jiè)

2.C(枝—支)

3.A 4.C

二、5.文学和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6.(1)“眼看”意为眼睁睁地看着,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2)由思想感情上的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7.略(可从对问题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角度谈)

8.①明显而确实 ②变化莫测

9.月轮 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生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0.不能。“确定”与“控制”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只有先确定文字的意义,才能够驾驭,控制文字。

11.C

12.不矛盾。联想意义是变化莫测的。如果能使读者通过字面准确体会到、把握到联想意义,那么字的意蕴自然就丰富;反之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住联想的意义,表达有误,就有可能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13.中心是: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等。

第五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法· 福楼拜)②王若虚该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 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 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

王若虚改句

—— 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

贾岛“推敲”—— 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

下载语文课文咬文嚼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文咬文嚼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 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位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作者观点,并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咬文嚼字》教案

    第五周晨读资料 周四 (一) 必背课文《曹刿论战》 (二)时评文章 以强军梦托起中国梦 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的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2、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3、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

    8、《咬文嚼字》教案

    8、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传情达意之间的......

    《咬文嚼字》获奖教案

    《咬文嚼字》获奖教案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

    咬文嚼字 教案3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

    咬文嚼字教案最后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实例,得出结论。 2.联系文章,强化认识。 3.运用所学,进行练习。 【教学难点】 文章长,时间短,面面俱到地解读 ,意味着没有学。【教学设想】 通......

    咬文嚼字——错别字教案

    咬文嚼字——错别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汉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的原因及类型。 2、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