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美术教育理念
我的美术教育理念
【摘要】
在当代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当代艺术语境中,青少年美术教育中审美意识和造型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再有唯一的造型训练样式,艺术教育也不应该再规定和束缚他们,而应该倡导艺术的自由发展,倡导学生运用个性智慧去无限制地发展自己。这样才能使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沿着自身的特点得到发展。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艺术文化传统,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沿着自身特点的发展,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和热爱本民族艺术文化传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让教师能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建立良好师生情感管理,才能方便的将其开发和引导。
关键词:个性发展
师生情感
亲其师,而信其道。临其生,而育其才。
盲目的学习和教学动机
形式美与抽象美
一、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才能扬人之长,促能人之优,遂人之愿。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在此之中往往有很多的教育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把他们训练成全能型的人才。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是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各行各业都精通的人,而是要根据个体的独特的先天禀赋,扬长避短,培养有个性的人。艺术是人类精神、思想和情感的产物,不同的生活经验决定了艺术的表现,不同的美感经验孕育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之始,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激活他们自身朴素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沿着个人的知觉和情感发展去进行艺术创造。在青少年的艺术发展中始终把培养个性发展放在重要地位,才能体现创造的真谛。
绘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绘画技术和个性表现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技能应该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发展出来的,而不是教授出来的。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各种技巧,必须培养个人的自由表现为前提,使个人的心灵、感情成长都得到顺利发展。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到学生的家庭背景里以及深入到学生群体里面,教师应该降低身份与学生心灵相交,这样才能更深程度的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以及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在第一时间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必须先引起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领会、掌握,才能让学生的元认知得到更全面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效率得到有效的发挥,只有学生明确和认识自我意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才使学生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和问题解决的成功率。
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教会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要对他们喜欢的画风、画派和与众不同的绘画思维以及想法给予肯定,对于理论性的错误教师要明确指导。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和认知能力,对学生的审美进行逻辑思维的扩散,给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才能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审美思维体系,也更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以便让学生能够独立完善自己的艺术道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他们显示独立性责任感的机会,对丧失信心的学生要提供适当支持,为他们提高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解决自身面临问题的机会,以便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个性才能开导和指明学生朝着自己的个性去发展,才能使学生的优点更加的突出;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个性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才能朝这方向努力学习,才能谦虚的向人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会扬长避短,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方能让自己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成就一生。
二、亲其师,而信其道。临其生,而育其才。
美术教育应该要求教师与学生是心与心、观念与感观、自觉与理念的交流,这定要加强师生的情感管理,良好的师生情感管理在学习的活动中表现出师生都是学习的共同体,他们在教育的立场上市平等的,在学校的过程中应该是互相帮助的、互相学习的,它应该不分为谁是主导与主体的问题。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说得的确有点道理,美术学习也应该这样,但能使这活动能够胜利的进行必定要有一个前提,因为三个人在一起时只有情感良好了才能互相了解对方,只有了解了对方才能更好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师生之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生情感,只有良好的师生情感才能促使学生虚心的向教师学习,而且能随时随地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老师也能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到青少年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描绘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感染力,并以纯洁的内心描绘出没有像我们大人见过的东西和事情太多,反而受限制的绘画作品,以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水平。
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他们与自己的老师都是良师益友,毛泽东和杨昌济的师生关系就是良好的典范。因此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动力,它让教师和学生通过情感的滋润和支持,传递他们对教学无怨无悔的奉献和投入,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并共同追寻真理和欣赏知识之美的境界。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情感管理方面的低能是教学质量低劣的标志,课堂教学如果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人全面发展将成为空谈,更谈不上师生整体素质的优化和提高。因此,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们个体又具有先天性的趋向积极情感体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的倾向。师生在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之后会在教学行为上产生偏爱的立场和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样,一旦外界的教学信息输入个体感官,师生原有心理准备状态的心理基质便立即活跃起来,按一定方向选择、肯定、发扬给他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教学行为,而排斥、压制和否定给他带来的消极情感体验的教学行为。正是这种情感需要激发了师生一系列教学意识、教学行为,成为师生积极进取的巨大力量。
美术更是形式美与抽象美、理性与感性以及人精神修养的审美学科,在教学活动中他更需要良好的师生情感管理。教学上分主导与主体的问题就会拉远了师生的情感,师生情感可能渐渐的被消极化,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毫无幸福感可言,教学活动也就不会顺利的进行,更不用说教学质量的提高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管理,在教学活动中方能亲其师,而信其道。临其生,而育其才。
三、盲目的学习和教学模式 吴冠中说得好:“美术、美术,术易而美难。过去的美术教学往往抓住了技术丢了艺术,抓住了漂亮而丢了美。”特别是今日的高考美术教育,为了学生的升学率而只教会了学生模式化的方法,只教会了学生怎样处理才出大效果,而真正的丢掉了美术真正本质的东西--------审美的艺术、提升人修养的绘画理念。现在的大学招收的都是一些高考病态的美术生,在这些学生毕业出去后又教出了一群病态的学生,培养出来同意一类型而不具有个性的学生,何谈未来教育的提升呢?这种盲目的学习动机和教学模式,首先,问题就出现在了这种考试制度上的和大学所谓的招生标准,其次,就是学生为了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而不得不按着这样的标准去学习的,最后,教师也是高考的受害者,在大学还来不急改变自己的习惯,在毕业出来后教授学生时,为了适应学生和高考的标准又把自己陷入了永远跳不出来的泥坑。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改变这种盲目性,教师和学生就应该抛开高考的制度,脱离出这种模式和死死的考试审美理念,就应该重新认识艺术,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学生的艺术发展要以他们的生活为基础,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加强视观察,提高知觉能力,并不断注意培养审美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的认识能力自然的从主观向客观发展。
由于地域的不同就决定了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发展,若盲目的学习和教学会是学生统一化,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和审美的完善。我们教师为了发扬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发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艺术、文化传统,这应该是美术教育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美是极具变化和丰富的,不一样的审美观才能发现美的丰富多彩。人类修养身心离不开美学,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和探索美术所暗藏美的规律,我们更需要用心去品读人类曾拥有的艺术作品,这样才能使我们人心情愉悦,我们的心智就由此而被打开,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这心智都会赋予我们灵感,我们在某领域中才能走的更远,生活才更加的快乐。
第二篇:少儿美术教育理念
少儿美术教育理念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
●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
●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的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有好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给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好的辅导方法,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啥像啥的高手,而是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孩子的画,画得自由,就是教师的成功。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像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像,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
●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不能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要多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要当个有心人,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做到心细些再细一些。要“惜话如金”,不要轻易的表扬和批评孩子,尤其是批评更要慎重。现实让我们懂得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想法,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谈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当好孩子的朋友,孩子才拿你当朋友。
●孩子就是孩子,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再有慧眼,也难穿透“假教育”的黑洞。在这个意义上说,辅导老师的审美眼光及分辨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作为一个儿童美术教师,你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活动,你才有了通向孩子心灵的“通行证”。
●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了生活的全部。他们相信一切神话、童话都是真的,家长一定不要告诉他们“灰姑娘是不可能骑着由动物变成的马车参加王子舞会的,孙悟空不可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这不过是神话故事,实在没必要这时扫孩子的兴。
●辅导孩子画画也应象管理孩子那样“管而不制”,更像抓沙子“抓而不紧”,才能抓住沙子,把沙子抓紧了,反而抓不住沙子。辅导老师应给孩子留下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由。●孩子画写生事实上是记忆、联想、创造加写生。年龄越小往记忆、联想、创造上*得越近,年龄越大往真实客观上靠得越近;感性的、直观的、想象的画画方法与年龄小的小朋友为伴,理性的、真实的、科学的画画方法愿意找年龄大的孩子。
●成人画的美在于“求”,儿童画的美在于“碰”。
●我们教孩子画画的整个过程,孩子们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点滴记录了孩子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历程。孩子的奥秘藏在孩子的心理中,进入孩子的“心理”,才能找到孩子的“奥秘”。我们当教师的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取得好的教育结果,也更有助于我们解决儿童心理在美术教学中反映的实际问题。
●一个儿童美术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修炼成“大龄”孩子的心态,才能教好孩子,否则,孩子不给你玩了,看你还有什么“辙”。
●成人画的画是思想与审美力,孩子画的画是好奇心,好奇心永远是孩子画画的动力。
●儿童画不能作“统一”画法,不能作“统一”要求,更不能作“统一”标准。儿童画不是画得很像的就好,不是画得漂亮干净的就好,不是涂色均匀的就好。在画的过程中,既不能“互相学习”,又不能“取长补短”,也不能“互通有无”。
绘画能够培养幼儿对于形状、色彩以及构图的认知,养成幼儿全面的审美能力。同时绘画也是一项挫折教育,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要遇到很多的困难,例如一张作品的完整呈现需要其持久性和耐力,同时还锻炼了幼儿手指的控制能力,良好的握笔、行笔习惯;幼儿从绘画的过程中不断的审视过去,进行提升与修正,完成了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幼儿的绘画能力在低龄阶段还不能完成想象的呈现,他们更多的是要通过潜能的训练完成基础储备和兴趣点的确立。当我们的宝贝每天可以持续安静的画半个小时的时候,无论他们画的是什么,都确定他们在从自己的世界里提炼着自己的看法;在美丽的线条中和色彩里完成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认知和感受的呈现。让我们认真的对待孩子们每一笔的涂鸦,这些将构架他们走向成功的艺术家!
第三篇:儿童美术教育理念
儿童美术教育理念集互动性与创造性学习于一身,是开发孩子智力,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1.学习美术基本技能
2.发展孩子的独特性,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相互性。
3.通过对感官和手的训练,发展儿童活跃思维、促进心灵成长和拓展创造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教学理念:想象力的培养
一、设置教学情景激发想象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
三、开发潜在意识创造想象
四、积累生活素材促发灵感想象
思考1:在画画的过程中,想象力和技法有机统一的点把握的度是最关键的!自由想象非常重要。譬如在纸上乱涂乱抹,甚至好动!一刻都不闲着,老师围着孩子团团转!其实儿童的好动性是他的特色,大人或老师不要横加干涉或禁止,家长千万别“指挥”或“命令”孩子,要让他自己指挥自己,自己听从自己的命令。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儿童就能自然的活动他的筋骨,健康的身体随之而至。
尊重儿童的自由想象(独立性),并非让他为所欲为,且不可让孩子以为安静、顺从、听话、被动就是好事;而活动或工作就是坏事。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要求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并着力于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具,让儿童借由具体操作来用画笔作画,在作画的过程中,老师让其自由发挥,当孩子发挥不下去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项选择题”的方法,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进行引导。
思考2:孩子是孩子的老师:我们的老师们不要“主动”(刻意)的想去“教”孩子,应该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留心孩子们的每一个表情以及眼神。唯一必须人为的就是设计或制作许多教具,甚至鼓励孩子尽情的游玩及操弄,就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毕加索说:我愿意一辈子像孩子学习。我们所理解的毕加索的话的意思有两层。其一是毕加索从小开始画画,最后成为大师,他老的时候一定在思考,思考自己最后将去哪里去?最后结果是回到孩子那里去!经过世事和经历,最后又回到了孩子那里去!这也许就是那个古老命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从孩子来,最后回到孩子那里去!那时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唯一相同的就是他很“真”!“真”就是真正的老师,就是儿童本身。
思考3:尊重个性: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传统教育强调“群性”,而我们注重“个性”。
第四篇:少儿美术教育理念
少儿美术教育理念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的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有好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给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好的辅导方法,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啥像啥的高手,而是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1/4 ●孩子的画,画得自由,就是教师的成功。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像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像,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
●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不能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要多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要当个有心人,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做到心细些再细一些。要“惜话如金”,不要轻易的表扬和批评孩子,尤其是批评更要慎重。现实让我们懂得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想法,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谈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当好孩子的朋友,孩子才拿你当朋友。●孩子就是孩子,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再有慧眼,也难穿透“假教育”的黑洞。在这个意义上说,辅导老师的审美眼光及分辨能力还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儿童美术教师,你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活动,你才有了通向孩子心灵的“通行证”。
●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了生活的全部。他们相信一切神话、童话都是真的,家长一定不要告诉他们“灰姑娘是不可能骑着由动物变成的马车参加王子舞会的,孙悟空不可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这不过是神话故事,实在没必要这时扫孩子的兴。
●辅导孩子画画也应象管理孩子那样“管而不制”,更像抓沙子“抓而不紧”,才能抓住沙子,把沙子抓紧了,反而抓不住沙子。辅导老师应给孩子留下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由。
第五篇:我的美术教育故事
我的教学小故事---别让灵感从课堂溜走
课堂永远是这样一道风景:有学的、有闹的、有演的。教师要有所兼顾,力争使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教师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受到启发,获取教学灵感。
在小学里,美术课一直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课。每次要上美术课之前,孩子们都会跑到办公室激动的跟我说:“老师,下节课我们班上美术课!”每每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听到这样的话语时,我也不禁感到由衷的温暖与欣慰。
在我的美术课上,他们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用自己独特的画笔来展现他们脑海中的世界。我最高兴的是看着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快乐地学,自由地画,与他们交流着天马行空的想法,一起与孩子们完成他们眼中的世界。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成为他们的骄傲,这时的我比他们更要高兴。因为除了作品我还看到了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故事1------记得有一次美术课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孩子们正在认真地剪团花,突然有位女同学发出了“啊”的叫声。我一看,原来是一个孩子将她刚刚剪好的团花扯破了,她顿时大哭了起来,这可是她大半节课的成果呀!全部学生都向她看了过去,再看了看我,那个犯错的孩子放下手中的剪刀,更是胆怯地看着我。我灵机一动,拿了一张纸走了过去,嘴里边说:“先别动”。我拿起水粉纸平铺在桌子上,把她刚刚扯破的剪纸团花铺在纸上,用水粉笔沾了点颜色,敲打在了纸上,然后把破碎的团花拿掉,结果拍打上的水粉点正好把团花的图案显露了出来。我小心地拿起这幅即兴作品,展示给全体的学生看,学生发出了一阵阵的“啧啧”声,“好漂亮呀!”有的学生惊奇地叫着。接着我拿起画笔在画面的四周装饰上了花纹,写上了她的名字,画面就更加完美了。这时,我说道:“有些时候作品就是在这么无意中就产生的,灵感也就是在转瞬间产生的,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换个思路想想,或许会有意外地收获哦!”
我立即改变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趁热体验了方才的作画过程,接下来,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故事2-------郭翔宇是一年级的一名学生。他在班级里是以调皮捣蛋出名的,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第一次上美术课时,我就发现这个孩子他上课胡乱画,不回答问题而且还喜欢乱讲话。我就问他:“你这么喜欢讲话,上课为什么不回答问题呢?"他用一双充满敌意的眼睛看着我,而且从此不再听我的课。上课时不是看童话书就是趴着睡觉,我也没有理会他,心里想“反正你也这样了,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要不扰乱课堂纪律就行”。直到有一次领导听我的美术课,奇迹发生了,我才明白这个孩子有多么的懂事:领导要过来听我们的美术课,我嘱咐同学们要好好的配合老师,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不说与课堂无关的话。认真地完成本节课的这幅《面具》作品。表现好的老师将送给他一个老师亲手制作的面具!顿时同学们都做的无比端正,令我担心的郭翔宇居然也一本正经的坐的好好的,课堂上更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领导们表扬同学们课堂表现好画得也好,居然是站在郭翔宇的旁边!我过去一看,哇!画得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画面那么的整洁......我第二节课一上课就表扬了他课堂上的表现,还鼓励大家向他学习,从那次以后他变了,上课不乱说话、绘画工具也几乎每次都带齐而且脸上时时挂着灿烂的笑容,这件事深切的让我感受到孩子们的潜能是巨大的,我们不能小看了每一个孩子,别让灵感从课堂溜走!
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小天使,他们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在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发展上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让灵感教学在整堂课里灿烂开花!我喜欢我的美术课,更喜欢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