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册《花香鼓舞》教案
六年级上册《花香鼓舞》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舞剧《小刀会》剧情。
2通过记忆法,随录音哼唱歌曲《花香鼓舞》,记忆主题旋律。通过欣赏歌曲《花香鼓舞》,引导学生喜欢歌曲的江南音乐风格。
教学重、难点
记忆主题旋律,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
教材分析
《花香鼓舞》是民族舞剧《小刀会》中的选曲,表现的是小刀会起义军打败清兵和英兵,占领了上海城,老百姓跳起《花香鼓舞》欢迎起义军,庆祝胜利的情景。《花香鼓舞》的旋律取材于江苏扬州地区的《渔篮花鼓》。如果把它与《茉莉花》对照一下,可以明显地感到与《茉莉花》在旋律走向和节奏上的相似之处。
《花香鼓舞》“”《茉莉花》“”
歌曲为一段体,徵调式转宫调式,由五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六小节,围绕音上下回转,连音与断音的交替运用和直接上行到最高音,使音乐显得明朗、活泼,前两小节的旋律与《茉莉花》第二、三小节的旋律一样,一开始就给人明显的江南音调特征,使人联想起江南特有的水乡景色。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同头换尾,后半句从下行到1在2音上回绕,音乐更显得柔和。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是连接的两个乐句,每个乐句五小节,中间没有明显分句的痕迹。前两小节节奏的变化和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增添了歌曲的活泼情绪。第五乐句是第四乐句的扩展句,共八小节,前三小节是衬词,音乐使用了前面部分乐句的元素,然后重复第四乐句结束。全曲始终围绕着音,最后转回宫调,婉转、细腻,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教学要求:老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舞剧小刀会的片断,介绍《小刀会》的剧情,介绍《花香鼓舞》在整个舞剧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欣赏《花香鼓舞》
教学要求:初次聆听歌曲《花香鼓舞》。
师:说出歌曲的情绪、节奏、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优美、婉转,速度稍慢,具有江南地区的音乐特征。
2再次聆听歌曲《花香鼓舞》。
师:听辨这首歌曲的旋律和哪首江南民歌的旋律相似?
生:茉莉花……
分析《花香鼓舞》《茉莉花》的相似之处。
教学要求:听辨两首歌曲,感受两首歌曲在旋律、音乐风格上的相同之处。
教师播放歌曲《花香鼓舞》和《茉莉花》。
生:都是优美婉转具有江南小调的音乐风格特点的乐曲。
3教师出示《花香鼓舞》歌曲谱例,学生哼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要求:学生随录音划拍子演唱,注意十六分音符演唱时要连贯,把握歌曲婉转的艺术风格。
4欣赏《小刀会》序曲。
教学要求:通过欣赏,再一次熟悉《花香鼓舞》的音乐,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加深对作品的了解。
三、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的歌曲《花香鼓舞》具有江南地区的音乐风格特征。同学们在熟悉这首作品以后,还可以找一找与其类似的音乐作品,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
第二篇:一路花香教案
一路花香(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谈话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鲜花图,好看吗?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们? 师:闻着花香味你又会想到哪些词语呢?(指名,随意)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五颜六色的鲜花,去感受沁人心脾的花香。一起读课题:“一路花香”
(过渡: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昨晚都认真预习了,对吗?)
二、初读课文,知晓文意
(一)认识生字
1、出示组词,多种方法读。
2、师:课文中的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正确了,这其中有一个多音字偷偷的隐身了,不知道谁有火眼金睛可以把它给“逮”出来?
3、理解词语:惭愧。用“惭愧”说话
(二)、初知故事大意
师:课文中的生字大家都掌握的这么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故事。注意,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本篇课文主要有哪几个角色?(板书)师: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挖掘破损的水罐内心,揭示道理
师:接下来,老师要找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两只水罐有什么特点呢。
(一)完好的水罐:
1、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罐?(适时板书:骄傲
得意)
第一个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他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师追问: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他的骄傲?(不禁)
2、从这句话还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罐?(自满、沾沾自喜„„)
3、师引读该句:这是一只骄傲的水罐,读—— 这是一只得意的水罐,读——
(二)破损的水罐:
1、他向挑水工道了几次歉?(2次)为什么他会一次又一次的道歉,从这一次又一次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罐呀?(师板书:惭愧
自卑)
2、出示句子:师引读该句:是呀,破损的水罐一直认为是自己拖累了挑水工,才让挑水工总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多么惭愧呀!读—— 这是一只悲伤的哀怨的水罐,读—— 这是一只内心充满了内疚之情的水罐,读—— 这还是一只内心自卑,甚至深信自己就是一只一无是处的水罐,读——
过渡:同学们,他真的是一只一无是处的水罐吗?(不是)你们赞同他对自己的评价吗?(不赞同)
(三)明理,出示挑水工的话
认真读读这段话,找出你不认为,不赞同的理由
1、请生回答
2、时补充小结:是啊,正是由于破损的水罐身上的那条裂缝,路边的花儿才会开的如此娇艳鲜美,挑水工一路来去的心情才会那样愉悦,主人的房间才会鲜花相伴,过往的路人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鲜花,就连那只完好的水罐也跟着欣赏到了这样的花儿,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真是一路花香。
3、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四、留疑结束
故事中有三个人物,这节课我们只讨论了其中两个,其实,能够发现破水罐裂缝的价值并很好地利用起来的关键人物是——挑水工!他究竟是怎样发现裂缝的价值,怎样很好地利用的?对于他而言,他又获得了哪些回报呢?我们下节课将重点讨论。
五、指导书写“罐”和“灌”。结构,偏旁,比较,板书,描红
第三篇:一路花香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比的句子。
2、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一类字,1个二类字。通过比较偏旁区分“罐”和“灌”,并能正确、规范书写这两个字。
3、能运用对比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只要善于利用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道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学习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读准了课文的字音,正确地书写了课文中的生字,检查“灌”和“罐”
2、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知道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什么叫寓言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细读、品读课文,透过文字理解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1、读题:“一路花香” 读了这个题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总结过度:是啊!孩子们的想象真丰富,小路的一旁,花儿争奇斗艳,微风一吹,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们还得感谢谁? 文中的人物还有谁?
2、这只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开始它知道自己的作用吗?后来呢?(预设——生:不知道。师:有不同意见吗?生:后来又知道了。)
破水罐开始不知道自己的作用,心情怎样呢?(贴图)
破水罐看到路旁鲜花时心情怎样?(一丝快乐 仍然伤心)
3、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好水罐和破水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指名读写破水罐的句子,破水罐好看吗? 贴出破水罐的图片,这时如果你是破水罐,心情会怎样?谁来读?评价一下(师:语调读得多低沉)齐读
师总结:大家对破水罐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长得又难看又没用,谁来读描写好罐子的句子,师贴图,同学们请看看好水罐好看吗?如果你是好水罐这时的心情怎样?谁来读,其余组细听他怎样读?(师:是啊!这只水罐多得意啊!)齐读整段,你能从描写好坏两个水罐的句子中找出一组反义词吗
师:刚才大家抓住了好水罐的外形和作用都认为它长得又好看又有用,真是个尽职尽责的好水罐。课文主要是写破水罐还是写好水罐?老师不明白了,明明是写破水罐,为什么还要花费笔墨去写好水罐?(有好水罐就能对比出破水罐的破)
4、课文第二自然段也有这样对比写的句子,找一找,画出关键词吧。不用回答,直接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猜一猜。那你们看第二段的其他句子写谁和谁的对话?请三个同学来读。破水罐如此惭愧,难怪他一再道歉。此时此刻,你体会到破水罐的心情了吗?(难过、自卑)
这么没用他怎能不难过呀,谁再来读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就出现了这么一只自卑的破水罐。挑水工放弃这只有裂缝的破水罐没有?如果你是挑水工会怎么做?
明明可以放着不用,明明可以换一个新的,明明可以修修补补让他重新挑回满满的水,可挑水工是这样做的吗?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5、学习第三段
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一个最能表示挑水工做法的词?
师:板书,挑水工利用了裂缝带来了一路花香,就让我们走进这一路花香,去感受一下吧!
出示:图片 师说:太阳慢慢爬上了山坡,灿烂的阳光洒在美丽的鲜花上,你看到了这些花儿,你会想起了那些好词佳句? 美丽的花儿一朵朵、一簇簇,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连鸟儿都禁不住驻足歌唱,连蝴蝶都在翩翩起舞!如果你就走在这条铺满鲜花的小路上,你会怎么样?破水罐呢? 这种心情持久吗?它又怎么办?挑水工怎样说?
是啊,这一路花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享受,更大的价值是让我们的心情也变得格外愉快,格外舒畅。挑水工多了不起呀。
6、同样面对裂缝,破水罐惭愧、自卑,而挑水工却利用裂缝造就了令人陶醉的一路花香。作者这样对比着写,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只要很好地利用,缺点也会变成优点)
7、同学们,作者在写“一路花香”花香这篇文章时,就是为了赞美看到别人有不足不放弃,利用不足,把缺点变优点,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8、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运用来对比和大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以后的作文学会尝试运用。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是一颗星辰;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是一株小草;
于是你惭愧,你伤心,你自卑。可是,你知道吗?
和别人一样你也会是一片风景,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 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装点希望;学会欣赏,你也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伴着这一路花香,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
1.把这则寓言故事及其中的道理讲给家长听听。
2.课下搜集、阅读一下寓言故事。
第四篇:《一路花香》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故事,体会寓言要阐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寓言要阐述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两个寓言故事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
(这花香是怎么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
4.让我们从课文中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要有一定的速度;
(2)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在不懂的地方和写得好的地方作些记号。
2.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几人分小节读课文,检查是否读通顺。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明白道理:
1.印度的挑水工有两只水罐,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完好的水罐:骄傲自大;有裂缝的水罐:善良自卑)
2.结合第1节,想象一下:那只完好的水罐会对有裂缝的水罐说什么?
有裂缝的水罐又会怎么想?
3.那只完好的水罐为什么会如此骄傲,看不起那只破损的水罐呢?
(因为它认为破水罐没有用。)
4.破水罐是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呢?分角色朗读挑水工和破水罐的对话。(不是。它浇灌了小路旁的花儿。)
5.那只破损的水罐为什么会这么自卑呢?
(因为它认为自己只能运半罐水,对不起挑水工,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
6.挑水工是怎样劝说破水罐的?
(不是讲抽象的大道理,而是循循善诱,启发破水罐从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自身存在的价值。)
7.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存在着弱点或缺陷,有的人因此很自卑,我们如何
像挑水工那样善于发现这些人的长处,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能不能举例来说说?(如:有的同学语文、数学成绩不突出,但体育有特长;有的同学数学学得一般,但语文和英语学得很好。)
2.如何树立起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可采用哪些方法?(让他看到自己的长处。)
五、板书:
一路花香
|
有裂缝的水罐浇灌花草也有价值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教案
1、《稻草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课后反思:
2、《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板书设计: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课后反思:
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三、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四、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地点―――街上。
人物―――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3.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
“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
思考、准备。
描述
提示: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还应该描述背景,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天冷,大年夜,又黑又冷,你们想,怎样用背景来衬托小女孩孤苦?
继续描述。
结合学生描述指点:
“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注释说明)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表示进一步说明)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4.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
5.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
朗读全段。
小结: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能回家。
第二课时
一、描述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
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
二、自学课文。
1.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
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指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总是充满了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我们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应该学会区分哪是写实,哪是幻想,现在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来学,先学第一次擦火柴,哪是写实的,哪是幻想的,自学分层次。
2.讲读第一层。
指名读第一层。
(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渲染:“她多么需要温暖啊”,于是她想,“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非常肯定的,可见她冷的程度,因此这句中的“小小的”“有好处的”要强调。下面接着她想,“她敢从成把的......吗?”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她敢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卖钱的,小女孩是以卖火柴为生的。)
(2)指导朗读:
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她太冷了也顾不得了)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
下面,火柴燃起来了。
要读得欢快些。因为在这一瞬间,小女孩忘掉了眼前的饥饿和寒冷的痛苦。“简直”要强调。再指名读,看好后面的标点。
(3)(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
(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小女孩她觉得怎么样?
女生轮读.(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她自言自语地说:“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炉啊!”)
(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因为这一道火焰,使她仿佛看见一闪亮的火炉,而且自己正坐火炉旁边。)“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
(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仍然、仍旧、依旧、依然、还是)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
若更进一层后还可以怎样补充说明,“不,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
(8)朗读全节。
第一层女生轻声朗读;第二层指名女生读;第三层男女轻声齐读。
幻想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幻想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
4.讲读。第二层:
(5)她又擦了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
(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桔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饿得厉害,马上就可以吃)
(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
(8)(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
4.讲读。第三层:
(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
释:圣诞树,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过春节,西文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三十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即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感到快活极了。而像小女孩这样穷的人家是不会有这漂亮的圣诞树的,所以她只能是在想象里看到。还不能直接看到,只能是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着。
(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从“坐着”到“伸出”,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最好能用上“翠绿的”“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
(3)想象性片断描述。
(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5)描述:烛光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的是“有一个什么人快死了?——是病死、冻死、或是饿死,充满了忧伤。”
(6)“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
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疼她的人,也就是除了奶奶,没有别的人疼她了。②而这唯一疼她的人又死了,她就更孤苦仃,没有一点爱,不仅在自然环境里,她身体觉得“冷”,没有伶一点温暖,她的生活中,心里也是“冷”的,没有一点温暖。
(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 ]说。
指名读。三个学生,一人读一段。
小结: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划着了火柴,在亮光中小女孩幻想着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
第三课时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
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
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指名读。
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自学,做记号。
Δ提出疑问;
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
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
(出示幻想画面)
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
看图、想象、描述。
6.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
(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
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
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
△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齐读。
△女生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
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象)
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
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
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
天冷极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饿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
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寒冷的天气
冰冷的雪地冷漠的社会
冰冷的寒风冷酷的世界
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提示小黑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
这句诗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六、简要复述。
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
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
练习:简要复述 课后反思:
4*、《刺猬汉斯》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冷潮热讽”等词语。(2)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童话描写了主人公刺猬汉斯的形象,赞扬了他坚毅、勤奋、纯朴、善良的优秀品质,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教学重点:在快速阅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人物进行评价,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的道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都看过很多童话故事吧,那么你们知道《格林童话》的作者是谁吗?(格林兄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格林童话《刺猬汉斯》。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冷潮热讽”等词语的意思。(2)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iexiebang.com]
2、学生自学。(建议时间在10分钟)
3、汇报交流。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告戒:课文指公主自己警告劝戒自己不得改变主意。
冷潮热讽:因为没有孩子,农夫受到人们尖刻的嘲笑和讥讽。
(2)课文讲了一个富有的农民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他骑着公鸡住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他在树上呆了许多年,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照看他的猪。后来,他给两个迷路的国王指路,并要求他们写一份保证书:在回家后遇到的第一件东西赐予他。两位国王回家后遇到的都是自己的公主,可是第一位国王不守信用,没有遵守诺言;而第二位国王的公主,不嫌弃长相奇怪的汉斯。最后汉斯脱掉了刺猬皮,变成英俊的小伙子,和第二位公主结了婚。(学生汇报内容时,只要大致内容讲到就行)
三、评价人物,感悟明理
1、师: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对汉斯有什么看法?我们还可以说说对其他人物的看法。
2、小组合作,评价故事中的人物。
3、指名反馈。(1)对汉斯的评价(2)对第二位公主的评价(3)对农夫的评价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汉斯非常坚毅、勤劳、纯朴、善良,我们要向汉斯学习;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言而有信,就能获得幸福;言而无信,将一辈子被别人看不起。)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阅读了有趣的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赞扬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优秀品质,同时通过第二个公主知道了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五、作业布置。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板书设计:
4* 刺猬汉斯
格林兄弟
学习汉斯坚毅、勤劳、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白了做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 课后反思:
5、《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弄清文章故事梗概。
2、了解尼尔斯历险的经过,以及尼尔斯在历险中发生的变化。
3、感悟童话中蕴含的哲理:人要以诚待人,乐于助人就会有善报。
4、积累有关的词语,如“蹑手蹑脚”、“无声无息”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把童话读熟,读通。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话”是语言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本册为我们安排了五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最后一则------《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希望大家能运用以前学童话的方法多自主学习。
二、入题,存疑。
1、指名读课题------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2、你们从课题里知道什么?
(主人公,主要内容)
3、你还想知道什么?
(历险的过程,经历了哪些险;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戓蕴含着什么哲理;尼尔斯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自主合作,讨论,初步解疑。
1、学生分成4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2、师提示学习方法(或小组成员主动介绍方法)
①自由朗读。
②逐个击破
③注意合作
④在书上做批注,或在草稿上记下答案,以备交流。
⑤人人都要参与。
⑥讨论时要注意倾听,谦让,团结,协作。
3、学生开始合作,师巡视。
四、交流,彻底解疑。
1、请一个组的代表发言,汇报答案。
2、其它组的代表补充或更正,师注意做好记录。
3、对不能达成一至的地方,师指导讨论。
五、拓展。
1、师:学语文即学做人,那么,你学了本文,对你学好做人有什么帮助?
2、交流积累的词语。
3、讨论本课中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
六、作业。
1、回家将本课童话讲给家人听,2、练笔------续写。课后反思:
《语文百花园一》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及阅读平台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寓言诗,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初步了解寓言诗的特点。
2、选择课内外阅读的自己喜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按要求讲给大家听。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在本单元的新课文教授之后都布置一些与此次训练有关的内容,供学生提前准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畅游在“童话、寓言故事”的海洋中,亲历着一个个惊险有趣的故事、结识了一个个天真可爱的故事人物。今天,让我们召开一个讨论会,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好吗?
二、学习借鉴:
1、请学生阅读“活动建议”,将关键的要求用笔画下来。
2、交流明确:
①讲故事,还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②故事要讲清楚明白、重点突出。寓言故事可以讲明寓意也可以让大家思考
③倾听别人发言要边听边思考
三、准备发言:
1、自己在看一看活动建议,进一步明确要求。
2、准备自己的发言提纲,想一想自己是否按前三点要求准备了?还需要补充哪些内容?做一些调整和完善。自己先小声说一说。
四、进行活动:
1、结合教材中“活动评价”发放“活动评价表”,对听、说者的要求进一步明确。
2、小组内发言,大家共同评价,推选最佳发言者。
3、每组代表在大家的帮助下完善发言,然后在全班展示,评选出“优秀故事大王”
五、延伸阅读:
教师:看来大家的课外阅读很丰富,而且同学们在阅读中不仅用眼睛在看、用嘴在读,更是用心在感受、用头脑在思考。老师也阅读了一些作品,特别是我还发现了一种体裁-----寓言诗,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1、自主阅读,思考:①寓言和寓言诗又有什么异同?②这两则寓言诗告诉我们什么?
2、集体交流:问题①同样都给人以启迪,讲述道理‘但寓言诗比寓言更加短小精炼。
问题②这两则寓言诗都告诉我们: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以个人的眼光去认识事物,要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客观地、公正地去认识它们。
六、布置作业: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讲给家人后伙伴听。
2、阅读“习作要求”,作好准备。
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 乐声 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附:板书设计▴
会前: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地上---光明充满北京城 课后反思:
7、《望大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读了读题,你想到些什么?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怀念家乡的古诗,一起来复习一下。
二、学习新课
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交流: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殇: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
3.诗的作者是于佑任,读了课文你知道他是在哪儿写这首诗的,又是哪儿人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介绍作者: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晚年,于右任孤居台湾,在大陆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越来越强烈,然而,盈盈一水的台湾海峡无情地割断了于老先生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见,他过着凄凉冷漠的生活。
1964年,于右任先生在台北病逝。后人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两张字条,一张上书:“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旁注:“山要最高者,树要最大者”。还在“高”字旁划了一个圈,强调登高遥望大陆的心情。另一张纸所书即本文内容了。
4.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再来细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于老对故乡的深情,怎么体会到的? 5.交流
6.这是何等的悲切之情啊,它撼人心魄,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快遍了海峡两岸。两岸的同胞吟诵着,不禁潸然泪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再来感受十三亿中国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三、拓展交流
1.与课文主题一致的文章你还知道哪些?交流一下。
2.于先生其它的诗:“长恨天涯隔一水,头白鸳鸯各自飞,两岸心声都是泪,一寸相思一寸灰”。
3.香港于1997年祖国,澳门于1999年也回归祖国,两地与祖国大陆实行一国两制,繁荣安定,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统一,党和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对这些情况了解太少,交流一下。
4.学了本文你内心有些什么想法,或有些什么话要对台湾人民或领导人讲,简要地写一写。
四、小结: 教学反思:
9、《山海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用具: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介绍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名不虚传 气势磅礴 广袤无垠 干戈扰攘 浑然一体 捍卫忠贞 慷慨悲歌
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
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
(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落。
(1)城楼(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
出示问题(小黑板)
比一比,组词语。
嘱()泳()抢()员()
瞩()脉()沧()贞()
给带着重号的字注音。
铮铮响 嗬
渤海
嘉峪关
纵缰驰马
广袤 盔甲
干戈
扰壤殷红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板书设计:
城楼
2、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课后反思:
10、《太阳与士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五个生字。
4、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
板书:太阳与士兵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料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祖国!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课后反思:
《语文百花园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语文百花园二”,安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习作”。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1)投影:“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形容)”
(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反馈交流:
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后用“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鸣”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2、拓展与交流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
(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3、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抗击朝政,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
(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例如: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宋。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趁之?(清。林则徐)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清。秋臻)
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侠名)
二、语文大课堂
1、讨论
2、调查与采访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2)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3)整理与分析
以“今日家乡的„„为题,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
(4)交流
三、习作
1、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自由作文:“可以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两不限”的具体含义:“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这是“不限内容范围”,“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这是“不限文体样式”(第2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3、4句话)
2、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3、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
4、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风。
第三单元
11、《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5自然段),先写了爸爸随大军南下,“我”在一所农村小学里读书,这里有位年轻漂亮的城里来的女学生当我们的老师,她有一副好嗓子,教“我们”唱好听的歌。
在这一部分,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我们这些山村孩子对老师的热爱,如,对老师外貌的描写,“剪着短头发,又年轻、又漂亮。”体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爱之情。又如,文章第4、5自然段写我和姐姐的争论的语句,同样表达了我对老师的喜爱之情。文章这样描写,为后面写我们冒险为老师上山采药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第6、7自然段),写老师的嗓子哑了,二牛提出要上山为老师采药治病,我同意了。
在文章的第7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在这句话中,“我”的表现是想起大人的告诫,却立即使劲地点头同意上东山,表现出即使有危险,也要为老师采药治病的决心,与上文描写对老师喜爱的语句形成了呼应。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我们”上山为老师采药、捉鱼,全然没有发现身边的危险。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文中对“我”和二牛下水摸鱼的情景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在这句话中,通过运用一些列准确的动词,将“我们”捉鱼的情景展现了出来,既表现了“我们”捉鱼时的忘我,又体现出“我们”对老师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对老师的正面描写,“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文章通过描写老师的表现,更加生动地烘托出“我们”的师生情是那样的真挚、淳朴,以至于“我”走出童年很久,这一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久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课后安排了四道思考题,其中第1、第3题要求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阅读实践,理清文章的脉络,在了解文章框架的基础上,将重点段的内容说清楚,便于深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第2题重在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使学生深入思考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题目的内涵,进而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
此外,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同时,也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文章中有六处出现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可在阅读理解中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加以体会。再如,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非常典型,讲读中也应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二、作家作品介绍:
作者邹德学,男,南京汽车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南汽新闻》的编辑。课文原载于《江苏教育报》,入选时有改动。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3、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五、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谁的歌声?为什么说这歌声是永远的?文章中的故事和歌声有什么关系?„„)
好,请带着你的问题,开始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借助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或词义。
2、全体反馈交流自学生字情况。(略)
3、指名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指名说——补充说——教师小结
4、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事件的部分。
交流:第2——10自然段
三、初读质疑。
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交流: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略)
二、回应学生课前质疑问题:
1、文章为什叫做《永远的歌声》?
2、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
这节课就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语句:
(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
(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
(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长的好听。”
(4)“我说,„„天下第一好。”
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同桌对读——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自由读8——10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2、全班交流:
(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指名读
(2)第9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3)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抓的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
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
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要求学生要说出体现首尾呼应的语句。
2、师问:课前有同学提出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熟后练习3。
2、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课后反思:
12、《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想法设法帮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学生研读为主,尝试探究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通过观看幻灯片,来感受文中母亲的伟大形象。
七、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关于母爱,古今中外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这篇课文,再一次感受催人类下的母爱(板书课题)。
[意图:以情激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投入。]
二、布置自学。
1、自由读课文。
2、根据新闻记者提示,边读边在书法上标标画画。
三、交流汇报(以阅读提示为纲)。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犯病,竟成永诀。)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可通过以下语句,边读边悟。)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母亲虽然自己身患重病,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觉,却默默地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
(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为了我,母亲虽然爱花,却没有精力、时间,没有心思再养花。)
(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语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4)“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是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渐出窗外吧。)
(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能够带孩子出去走走,母亲竟是如此兴奋!她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6)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春蚕到死丝方尽,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3、体会作者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引导学生注意前面语句中的重点词语,那是作者细心观察体会到的,也是令他记忆犹新形象;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许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然后再交流。)
四、延伸拓展。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或是抄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
▲教学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板书 秋天的怀念
我 母亲 暴怒 安慰 思念 去世 课后反思:
13、《“精采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小黑板(或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⑴给本课的七个生字组词。(可以在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或查字典)
⑵课件出示“读读写写”。
老师建议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再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在后边的横线上试着添上自己喜欢的三至五个词语。)
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学生也可以动手抄个别字词一两遍。(课堂上学生“动口不动手”不好。)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
四、角色转换,生讲师听
组织学生就初步阅读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则扮演类似“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或和晶)的角色,尽可能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现。教师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插话,随机指导,并把来自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学习所得及尚存问题以简要的表述方式写在黑板上。
五、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最后请几位学困生读个别段落。
2.朗读指导要点:
⑴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
⑵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六、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
2.抄写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
七、课外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短语,并画记起来。
2.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三至五个句子并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积累词句,升华情感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实在(等不及)了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现在。)
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
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
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
构建“生问师答”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时候可以尝试“不问则不讲”。学生如不发问,说明他们没有问题,那老师还一厢情愿地讲什么呢?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教师可实实在在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 :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生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
生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
生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
师: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
生5: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
师:肯定是主要的,否定和惩罚(不是体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
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对待荣誉和挫折,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教师相机指导。
小结: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
五、作业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2.有兴趣的,可完成课后选做题。课后反思:
14、《花边饺子里的爱》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了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花边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母亲之情。二.教学目的:
1.知道学生认识六个生字,读读记记“威风凛凛、破天荒、大吉大利”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可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花边饺子里的爱》,看了着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哪几件事?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妈妈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2.“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3.课文为什么用“花边饺子里的爱”做题目?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巩固练习
1.读课文,找出自己喜爱的词语抄写下来
2.在实际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讲讲你自己的故事。六.参考资料
拮据;缺少钱,景况窘迫。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威风凛凛:本课指妈妈很威风,使人敬畏的样子。历久:经过很长的时间。教学反思:
15、《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十二岁的鲁本用将近一年的时间为母亲准备礼物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诚挚的爱。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季节,时间的词语,使文章脉络显得更加清晰。如:“夏季来临,学校就要放假了”“整整一个夏季”“时间过得真快,学校开学了”“明媚的春天终于来了”等。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悟鲁本对母亲诚挚的爱,是本课的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币,攥,纫,揽”4个生字,读读记记“维持生计,硬币,攥着,缝纫,缝缝补补,揽入,生计,恳切,遗弃,虔诚,奢望,期盼,梦寐以求,日夜操劳”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鲁本对母亲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父母,长辈的精神品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题目导入。出示课题后,可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为了五美元的礼物》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为了五美元的礼物”)。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这五美元的礼物是?什么是谁献给谁的礼物?为什么要献这个礼物?等问题。那么,请你赶快来阅读这篇课文吧。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会认识的字,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件什么事?
2.找出课文中写鲁本为母亲准备礼物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并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
3.按时间顺序简要说说:鲁本是这样为母亲准备礼物的?(1.)那天,他找回了两个麻袋,换回了两个五美分的硬币。
(2.)每天放学,做完家务事后,鲁本就在小镇的建筑工地上搜寻麻袋。
(3.)夏季来临,学校放假了,整整一个夏季,鲁本除了做家务,始终没忘记他心中的哪个秘密使命。
(4.)明媚的春天终于来了,鲁本打开铁罐,倒出所有硬币,清点后发现还差二十美分。他毫不犹豫地跑出家门,在天黑之前又找到了四个麻袋,换回了二十美分。
(5.)鲁本跑回了家,抱着钱罐向商店跑去,买回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鲁本终于实现的心中的美好愿望。
4.理解:课文中两次写到鲁本想起父母为维持生计而辛苦操劳的内容,特别是母亲的家务事和对生活的期盼。这是为什么?(这是鲁本要给妈妈送礼物的感情基础。表现出了鲁本十分热爱这个家,更热爱为这个家日复一日地操劳的爸爸,妈妈。)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自己的感受。先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读本课生字,说说自己是这样记住它们的。
2.读一读“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和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而后写在词语本上。
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本课指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
恳切:诚恳而殷切。
遗弃:抛弃。
攥着:握着。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奢望:过高地希望。
期盼:盼望。
使命:比喻重大的责任。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课后反思:
《语文百花园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四种修改符号的形式和作用,并练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短文。
2、阅读诗歌、“新三字经”,学会积累。
3、通过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选择生活中体现人间真情、让自己感动的事情,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以传记的形式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四种修改符号的形式和作用。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写传记,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教学难点:写传记,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温故知新”
(一)修改符号。
1、修改书上的短文,认识新出现的四种修改符号,弄清它们的用法。
(1)表示不做删改,保留原文不动。
(2)表示词语或句子移到指定的位置。
(3)表示左右词语互换位置,中间的词语或标点不动。
(4)表示向右移两格,另起一段。
2、让学生试着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短文出现的错误
找出下面短文中的错误,用修改符号修改。
下着小雨,天灰蒙蒙的,放学了,都向校门口走去,一把把雨伞撑起来了,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我没带雨伞,呆呆的站在那里。
3、拓展与交流。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内容,紧密围绕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挚的亲情的这个话题,交流心得体会
(1)启发谈话。
大家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被一个个人间亲情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抒发了人间真挚的亲情。五篇课文把我们带入了爱的世界,一个个爱是伟大的,他给人无穷的力量。让我们重温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吧!
(2)阅读题目和例文,确定交流内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明确本次交流的内容是“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阅读丫丫同学写的一则日记,受到启发,打开思路,并结合课文,想一想这些课文的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丫丫写的这则日记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写学完了这个单元课文后的整体感受,“每篇文章都令人感动,都让想起过去的很多事情„„”;第二段抓住自己喜欢的课文《花边饺子里的爱》,联系实际写体会:一是作者描写妈妈包饺子的场面,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二是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看,课文最后一句‘花边饺子里浸满浓浓的爱‘中的‘浸’字,把这份母爱表现得多深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角度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挚的感情的。
(3)组织交流。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己领悟多少就谈多少。评一评:谁的发言最好?为什么?
(4)阅读平台。
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背下来,组织学生交流后的感受,说说这首小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4、积少成多。
(1)质疑。
(2)懂得内容: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于此,中国以礼仪之邦、信用之邦而著称于世。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选择生活中体现人间真情、让自己感动的事情,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以传记的形式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文中讲到的“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让知道的学生讲一讲,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练习熟读背诵。
二、口语交际
1、启发谈话。
“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学完本单元课文,我们一定会被课文中真挚和深沉的人间真情所感动。让我们以“人间处处有真情”为话题,开一次口语交际活动吧。
2、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1)内容要选则一两件生活中体现人间真情、让你感动的事情,可以使自己经历的事,也可以是自己看到、听到的事,并回忆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当时的感受。
(2)讲述的事情要真实、完整,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待清楚。并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变化。
(3)听别人讲述时,要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发言同学的心情。
(4)同学互相交流时,要说出自己听后的感想,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繁衍态度要真诚
3、做好口语交际准备。根据本次口语交际的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准备,列出见出简要的发言提纲。
4、按照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进行口语交际。
5、做好活动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讲述的事情是否真实、完整;讲述的内容是否有条理,重点突出;讲述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等。
三、习作
1.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要求以自传的形式写一篇文章。
2.自传是什么?
自传世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生平经历示指一个人生活的整个过程。
3.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写自己的生平经历,这次习作只要求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可以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往事,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历绝对真实地记述下来。
(2)讲述自己重点经历不能写成流水账,除了写自己感受深的内容,还要适当穿插自己对往事的想法。
(3)为了展现自己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的顺序来记述自己的重要经历。这样文章就显得更有条理,别人看了自然也会清楚明白。
4.写完了要认真修改,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请他们提出意见。
16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第二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2.新课:
(1)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 《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 《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 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
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教学反思:
17詹天佑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挟、庸、勘、纬、隧、渗、竣、藐”8个生字,会写“程、挟、蔑、峭、勘、陡、绘、讥、浆、岔、竣、藐”12个生字。掌握“工程、要挟、轻蔑、悬崖峭壁、勘测、陡坡、测绘、讥笑、泥浆、岔道、竣工、藐视”,理解“居庸关、轰动、尝试、攀山越岭、狂风怒号”等词语。2.引导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教学难点:火车怎样在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上行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2岁就赴美留学,17岁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回国后,为我国铁路修筑与铁路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詹天佑)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17课《詹天佑》。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出示: ① “工程、要挟、轻蔑、悬崖峭壁、勘测、陡坡、测绘、讥笑、泥浆、岔道、竣工、藐视”
② 自己读、指名读。
③ 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④ 同学交流:
字音:
要挟:(xié)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与条件。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藐视:(艹、貌)轻视,看不起。
形近字组词:
隧()渗()竣()藐()
遂()参()峻()貌()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拓展学习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