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第一课时教学案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15 06:4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屈原列传第一课时教学案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屈原列传第一课时教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篇:屈原列传第一课时教学案参考答案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教学案参考答案

【检查反馈 导入新课】

一、文学常识:

1、纪传

十二

三十

七十

十 八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1、zhào zhuï

nào kù

jiào zī

gài juàn zhǔ

gǎo gāo hāo dá

chāng bū

zāo chuî

2、楚

浪漫

楚辞

【自主探究 教师点拨】略 【尝试演练 合作解疑】

屈原的性格品质主要集中在忠君爱国、忧国忧民、嫉恶如仇、矢志不渝等。学生可自由发挥。

【当堂检测 拓展延伸】

1、平

战国

浪漫

离骚

刘向

2、zhǔ dá kù mǐ zhuï nào tuì gîu huì jiào niâ zī chù jiù juàn pī qiáo cuì bǔ chuî lí nàn

第二篇:《屈原列传》学案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如何把屈原的作品人格结合起来;

三、[知识链接] 1.屈原:

(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湖北省西北)。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2.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四、[自学检测]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屈平既绌

6、亡走赵,赵不内

7、齐与楚从亲。

8、厚币委质事楚。

(二)重点实词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属予作文以记之

口诛笔伐

名属教坊第一部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若属皆且为所虏

此五霸之伐也

志: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害:争宠而心害其能

博闻强志

邪曲之害公也

其志洁,其行廉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聊斋志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三)词类活用

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⑵谗谄之蔽明也

⑶邪曲之害公也

⑷方正之不容也

⑸明道德之广崇

⑹蝉蜕于浊秽

⑺厚币委质事楚

⑻泥而不滓

⑼其后楚日以削

⑽时秦昭王与楚婚

⑾内惑于郑袖,⑿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⒀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⒁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四)句式特点

“离骚”者,犹离忧也。

遂绝齐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以出号令

方正之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是以见放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而自令见放为

五、[精讲点拨]

(一)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课文一二两节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一节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这段介绍,十分清楚,重点突出,但也非常概括,为什么?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第三节议论有什么作用?

4.概括段意: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4—10节)

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2.有关史实:据《史记·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3.第九节的议论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4.概括段意:

(三)研习课文第三部分(11—12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1.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3.概括段意:

(四)研习课文第四部分(13节)

从传文来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段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而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

六、[突破难点]

“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大致有哪些?

七、[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八、[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 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列:位次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称为鼻祖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形容枯槁 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弹冠 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经常流动 ....4.选出对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选出“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6.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7.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8.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③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4

第三篇:《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史记》。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学习文章评议结合得写法及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能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2、默写背诵文段。

3、学习文章评议结合得写法及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课时】5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走近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体”诗歌(又称“骚体”),主要作品有、、、等,后由西汉刘向编入《楚辞》。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 风格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 篇。《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鲁迅誉之为 “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屈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立传的人。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属()草稿 惨怛()帝喾()举类迩()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皦然()......

既绌()商於()屈匄()既咎()眷顾().....

相随属()唐昧()罹难()枯槁()温蠖().....汨罗()被发()渔父()憔悴()啜泣()......醴酪()物之汶汶()者乎 泥()而不滓()者也 .....

2、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

㈠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熟读课文,根据译文理解文意。

2、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

四、课堂测评

1、下列“见”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徒见欺

E、渐见愁煎迫 F、君既若见录

2、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 B、娴于辞令:擅长写作楚辞和小令 C、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D、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3、选出古今同义的一项()

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五、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和译文,整体感知。

第二、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熟读第一、二部分。

2、根据译文,理解文意。

二、合作探究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二)解释下列句中重点文言词语。(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5)平伐其功()(6)王怒而疏屈平((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8)可谓穷矣((9)其文约()(10)其词微((11)明道德之广崇()(12)治乱之条贯((三)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词并解释。(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

(四)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明道德之广崇()㈤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概括各段内容。)))

2、第1、2段写了屈原怎样的不幸遭遇?

3、第3段,作者是如何评述屈原写《离骚》的原因和目的的?又是如何高度评价《离骚》的?

㈥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这部分可以分几层?

2、第4-7段,记叙了楚国的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命运的用意是什么?

3、第8-10记叙了楚国的哪几件大事?写了屈原什么不幸的遭遇?在困境中有怎样的表现?作者对此作出了怎样的评论?

4、阅读第9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72)))

三、课堂测评

1、朗读背诵。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四、拓展延伸

根据第3段文字,了解《离骚》相关内容。

(1)简介《离骚》内容。

(2)疏通文意和难句。①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③“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⑥“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五、课后作业

1、概括第1段内容,并说说王怎样“甚任”之及为什么“甚任之”。

2、根据第2段内容说说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6)臣请往如楚()

一、自主学习(7)奈何绝秦欢()(8)屈平既嫉之()

1、熟读课文第三、四部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9)人君无愚智()(10)冀幸君之一悟()

2、根据第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词并解释。

(1)厚币委质事楚()

(2)亡国破家相随属()(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3、各句中“被”字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中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是()(5)身客死于秦()A.被明月兮佩宝璐 B.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C.外人颇公孙布被之讥(6)秦虎狼之国()D.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E.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7)时秦昭王与楚婚()F.将军身被坚执锐 G.幸大雪璐岭,被南越中数州

(四)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

4、找出下列黑体字中用法含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1)大破楚师于丹淅()(2)遂绝齐()A.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B.亡何国变,宁南死(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河曲智叟亡以应 D.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6)举贤以自佐()

5、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型不同的一项()

(五)翻译下列句子。A.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①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②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③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④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⑤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二、合作探究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1)屈平既绌()

(2)齐与楚从亲()

(3)亡走赵,赵不内()(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乃令张仪详去秦()

(5)使于齐顾反()

(6)厚币委质事楚()㈥理解课文内容:(7)被发行吟泽畔()

1、第11段记叙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

(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惠王患之()(2)齐与楚从亲()

(3)楚诚能绝齐()(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第四、五课时

2、第12段写屈原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3、你能说说屈原有哪些精神吗?

4、你能概括本文的中心内容吗?

5、你知道本文写法特色是什么吗?

三、课堂测评

1、填空:

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即

,时人。司马迁之所以把这两个相距百年的人放在一起立传,除了因他们二人有许多共同点和一定关联外,也是因为作者对他们有着共同的敬仰、同情,而且,作者也通过为屈、贾立传而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

使他遭受屈辱的极大不满。所以,该传用的方法来写人记事。

②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但是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成就辉煌的文学家、诗人。他创作了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是“楚辞”的顶峰之作,也是和风、雅、颂并称的 诗的奠基之作。他的诗作

,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描写太空旅行的科幻文学佳品。他在一系列作品中,把许多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交织成一幅雄伟奇丽的画卷,从而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的一代新风。

③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问,他们的心最“同”在哪一点上?()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B.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惨怛(dá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B.惨怛(dà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C.惨怛(dá)枯槁(gǎo)濯淖(zhuō)憔悴(cuì)D.惨怛(dá)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

3、下列词语书写与拼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疾痛惨恒(dá)

濯淖污泥(zhuó)哺糟啜醨(bǔ)从容淡静(cōng)B.搏闻强志(qiáng)谗谄蔽明(xiàn)靡不毕见(xiàn)眷顾楚国(hüàn)C.怀瑾握瑜(yú)

旧事填膺(yì)莫不逾侈(yú)

积年不徙(xǐ)D.差肩而坐(chā)不觉莞尔(wán)膛视而笑(táng)犹尚殗殜(yān)

4、下列各句中的“为”字,按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又前而为歌 ③而自令见放为

④王使屈平为令 ⑤竟为秦所设 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⑦何辞为 ⑧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⑨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A.①⑤⑨/②④⑥/③⑦/⑧ B.①⑤⑧/②④⑥/③⑦/⑨ C.①⑤/②④⑥/③⑦/⑧/⑨ D.①⑤⑥/②④⑧/③⑦/⑨

四、拓展延伸

1、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2、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

3、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4、根据文意,说说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五、课后作业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的词与例句加黑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1)使使如秦受地()

A.其如土石何 B.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C.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D.邂逅不如意,便就还孤(2)顾不知计所出耳()

A.荆轲顾笑武阳 B.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3)其文约,其辞微()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C.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D.仲尼没而微言绝(4)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B.听妇前致辞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下列各句中均有词类活用现象,请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①进兵北略地 ②又前而为致曰 ③其后楚日以削

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⑤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⑥群臣怪之 ⑦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⑦

C.①②③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⑦/⑥

3、选出下列句中“乃”字词性不同于其他之句的一项()

A.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C.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而乃以手共搏之

4、选出下列句中“以”字做副词用的一项()A.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B.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C.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D.皆白衣冠以送之

5、下面各句中黑体词语其意义,古今意义全都不同的一组()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②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④北蛮夷之鄙人

⑤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 ⑥何必劳神苦思,代有司之职役哉 ⑦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⑧仆所以留者

A.①③④⑤⑦⑧

B.①③⑤⑦ C.①③④⑥⑧

D.①③⑦⑧

6、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A.现在,作事不讲信用,那么,秦国是不可以信任的。B.现在空手而去,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C.现在要去到不讲信用的秦国,那是不可亲近的。

D.现在,我就要动身了,你却不信任我,那么,我又怎么可能接近秦王呢?(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可是将军的仇报了,然而燕国见陵一战的耻辱怎样消除呢? B.这样的话,那么将军的仇恨报了,燕国受欺凌的耻辱也除掉了。C.然而那么,将军的家仇报了,燕国的国恨也洗雪了。

D.是的,这样将军的家仇报了,燕国被欺凌的国耻也洗雪了。(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A.那文章被称做短小的文章可指的都是大事,提到的同类事物都是周围的小事可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

B.它的文句都是些琐细之辞,但它的含义非常远大,所列举的比喻虽都是眼前的近事,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却很深远。

C.其中的文句虽短小,但含义却极大,所举的例子虽多,属身边小事,可内在含义却极其深远。

D.它的文章短小却都是暗指国家大事,列举的例子虽属身边小事,却表现出了极其深远的意义。

(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A.……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坏话攻击屈原。B.……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数说屈原的短处。

C.……上官大夫编造谎话向顷襄王进谗,大肆攻击屈原。D.……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攻讦诋毁屈原。

(5)(怀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A.(怀王)军事上受挫折,地盘被剥削,灭亡了他六个郡,自己做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B.(怀王)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割裂,丢掉了六个郡,自己死在异乡秦国,被天下人耻笑。C.(怀王)士兵被挫败,土地受剥夺,失掉了他的六个郡,自己做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D.(怀王)士兵被挫败,国土被割裂,失去了六个郡,自己死在异乡秦国,成为天下人的笑料。

六、学习反思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④多情自古伤离别()⑮为: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②竟为秦所灭()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人穷则反本()③靡不毕见()③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⑥屈平既绌()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⑦厚币委质事楚()⑧亡走赵,赵不内()⑨被发行吟泽畔()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屈原列传》训练单

⑩乃令张仪详去秦()⑴齐与楚从亲()

⑵使于齐顾反()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⑪明年.. 古义:

今义: ⑫颜色.. 古义: 今义:

⑬形容.. 古义:

今义: ⑭从容..辞令 古义: 今义:

⑮设诡辩..于怀王 古义:

今义: ⑯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 今义:

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古今同义:

⑱奈何绝秦欢 古义: 今义:

⑲而能与世推移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⑪属:

①屈平属草稿未定()②亡国破家相随属()

③属余作文以记之()④名属教坊第一部()

⑤在骨髓,司命之所属()⑥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⑦吾属今为之虏也()⑧神情与苏、黄不属()

⑨若属皆且为所虏()

⑫伐:

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②其后秦欲伐齐()

③口诛笔伐()④伐薪烧炭南山中()

⑤上兵伐谋,其次伐交()⑥此五霸之伐也()

⑬疏:

①王怒而疏屈平()②以疏为美,密则无态()③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④论积贮疏()⑤十三经注疏(⑭离: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约从离衡()

⑥闻秦王善为秦声()

⑦我为赵将()

⑧为刎颈之交()

⑯本: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本末倒置()

③今背本而趋末()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本在冀州之南()

⑥己后典籍皆为板本()⑦今存其本不忍废()

⑧用芽者自从本说()

⑨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⑩臣本布衣()

⑰志:

①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③博闻强志()

④其志洁,其行廉()

⑤聊斋志异()

⑥项脊轩志()

⑱指: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指如削葱根()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④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⑤哙遂入……头发上指()⑥指通豫南()

⑲闻:

①博闻强志()

77)

②忽闻门外虫鸣()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⑥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⑦无何,宰以卓异闻()

⑶秦虎狼之国()⑷时秦昭王与楚婚()

⑸其后楚日以削()⑹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⑺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⑻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5、文言重点词语释义。(1)惠王患之()

(2)齐与楚从亲()..(3)楚诚能绝齐()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⑳留:

①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②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③先生可留意矣()

④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⑴迁:

①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⑤战、守、迁皆不及施()

⑵父:

① 渔父见而问之曰()

②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⑶弹:

① 新沐者必弹冠()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

③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⑷害:

① 争宠而心害其能()

②邪曲之害公也()

③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4、分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该词的词义。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谗谄..之蔽明也(③邪曲..之害公也()④方正..之不容也(⑤明.道德之广崇()⑥蝉.蜕于浊秽(⑦泥.而不滓者也()⑧厚币委质事楚(⑨亡国破家相随属()⑩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⑴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⑵身客死于秦((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6)臣请往如.楚((7)奈何绝.秦欢()

(8)屈平既嫉.之((9)人君无.愚智()

(10)冀.幸君之一.悟((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6、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类型。

A()“离骚”者,犹离忧也。B()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②以出号令

③遂绝齐

④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兵措地削,亡其六郡。⑤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⑦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⑧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⑩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⑴方正不容也 ⑵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⑶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 倒装句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②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③明道德之广崇()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⑤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⑥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⑦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⑧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⑨大破楚师于丹淅())⑩举贤以自佐()

⑴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78)))))

第四篇:《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屈原的作品

《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而成,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四、写作训练

以“写给屈原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第五篇:屈原列传教学案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史记》选修《屈原列传》班级姓名日期出题人:沈国英审核人:林珍

《屈原列传》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解释下列词的古今义:

1、明年:

2、颜色:

3、形容:

4、从容辞令:

5、设诡辩于怀王: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一、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2.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 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乃令张仪详去秦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亡走赵,赵不内

9、被发行吟泽畔

10、厚币委质事楚

5.解释加点的词:

1、娴.于辞令

23、屈平属.草稿

45、屈平不与.67、可谓穷.矣89、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011、臣请往如.楚1213、短.屈原于顷襄王1415、王怒而迁.之1617、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1819、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206. 判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5、求人可使报秦者67、是以见放89、兵败地削,亡其六郡、争宠而心害.其能、平伐.

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其文约.,其辞微.、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厚币委.

质事楚、人君无.愚、智、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其存.君思国而欲反覆之、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身客死秦,为天下笑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史记》选修《屈原列传》班级姓名日期出题人:沈国英审核人:林珍

二、课堂探讨

1.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2.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难句翻译: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下载屈原列传第一课时教学案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屈原列传第一课时教学案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屈原列传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学案 第一部分 文本检测 一、解释划线词语: 1.出则接遇宾客 2.平伐其功 3.争宠而心害其能 4.屈平属草稿未定 5.离骚者,犹离忧也 6.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7.谗人间之 8.《国风......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写写帮整理)

    《屈原列传》学案 班级 姓名 制定人: 审核人: 主任签字: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 争宠而心害其能 .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4. 屈平属草稿未定 .5......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指导学生用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以屈原活动时间为序,按照“任 —— 疏 —— 黜 —— 迁 —— 沉......

    《屈原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

    屈原列传2014

    《屈原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1、积累文......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秦锁利 授课人 黄永红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

    屈原列传读后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笔下的名句。 屈原是战国时期武王的后代,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