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图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导入新课
1、昨夜又下了一场秋雨,天气更凉了,秋意也更浓了,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在这有着浓浓秋意的日子里,让我们也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2、(出示古诗:《赠刘景文》)
齐读课题:正音——刘、赠(读准平舌音、后鼻音)
赠就是?(送)送给别人的都是宝贝,所以是?(贝字旁)赠送什么?(赠送这首诗)
谁写诗送给谁?(苏轼写诗送给刘景文)我们以前还学过这样的古诗吗?(《赠汪伦》)
3、那苏轼为什么要把一首描写秋景的古诗送给刘景文,诗中又描写了秋天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词
1、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分句读古诗——随机正音
擎(后鼻音)残(平舌音)橙(翘舌音 后鼻音)
3、识记字形,感知字义
擎:手字底——做动作,下面是个手,向上托。
擎雨盖就是?(撑开的雨伞)犹:比一比:优——犹 犹有:还有 君:扩词(正人君子、君主、太上老君、夫君)
这些都是有地位的男性,君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的是谁?(刘景文)须:画一画:三个撇就是男人的胡须 橙、橘:都是木字旁,都是指果树。
4、去拼音读古诗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诗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呢? 课件点红:(荷叶、菊花、橙子、橘子)
2、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1)深秋时节,荷叶已经怎么样了? 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诗人走进荷花池中。(课件出示初夏——盛夏——深秋荷叶图片)(2)在初夏时节,荷叶、荷花是怎么样的呢?(荷叶小小、嫩嫩、尖尖的,荷花含苞待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3)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大的,圆圆的,绿绿的。)
就像是?(绿色的大圆盘,一把撑开的绿色雨伞。)(课件出示:擎雨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现在到了深秋,荷花荷叶又是怎样?
(荷花已经凋谢,荷叶已经枯萎了,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荷尽(凋谢)已无擎雨盖。)
(5)深秋时节,荷花早已凋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开的荷叶,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指导朗读:读出凋谢的无奈,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深秋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加重。指名读——师指导——女生读
3、理解:菊残犹有傲霜枝:
(1)荷花荷叶已经枯萎衰败了,那深秋时节的菊花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菊花图)
深秋的早晨,气温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地上结了?(厚厚的一层霜)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怎么样?
(菊花已经凋谢了,但是它的枝条还在风中挺立着。)(2)菊花已经凋谢残败了——菊残
但它的枝条不畏严寒,依然挺立在风霜中,似乎在与风霜作斗争,这就是——傲霜枝。
听听,它似乎挺直了腰,对着风霜说些什么?
(生想象说话,引导学生感受菊花的勇敢、坚强,遇到苦难不屈服。)
(3)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指名读——师指导——男生读
4、理解: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寒冷的深秋,荷叶枯败了,菊花凋零了,只剩下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多么萧条多么衰败的季节啊!可苏轼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萧条、衰败的秋天怎么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呢?
(虽然花儿凋谢,枝叶枯萎,但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水果都成熟了。)成熟了,丰收了的仅仅是橙子和橘子吗?走进果园,走进田野,还有什么也获得了大丰收?
(梨白了,柿子红了,稻子弯下了腰„„)
原来,秋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衰败,更有橙黄橘绿的美景,丰收的喜悦。指导朗读:读出橙黄橘绿的美丽,丰收的喜悦,语调高亢,充满希望。指名读——师指导——全班齐读
四、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1、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可是,这样一首描写秋景的诗,诗人为什么要赠送给刘景文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资料。
(课件出示: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2、苏轼写傲然挺立在风霜中的枝条,写秋天丰收的景象送给刘景文,是想鼓励他?
(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珍惜这大好时光,坚持不懈,一定会获得成功的。)
3、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刘景文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情会来呤诵这首古诗,请你们试试。(生试背古诗)
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自己好吗?——生齐背古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山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齐背《赠刘景文》)
2、就像苏轼说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美丽的又何止是橙黄橘绿啊!到了深秋时节,满山遍野的枫叶,一片火红,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红叶!(课件播放:香山的枫叶)
这么美丽的景色,如果是画家看到了就会?(画下来。)如果是诗人看到了?(就会写成一首诗)
3、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就被那深秋的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课件出示:《山行》)
4、“行”是什么意思?(行走)“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诗人杜牧在深秋时节的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 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古诗中读一读,找一找,注意把字音读准。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词
1、指名分行读古诗——正音
径(后鼻音)枫(后鼻音)斜(xié)古时候读(xiá)
2、识记字形,感知字义 径:比一比:经——径
双人旁的字往往和行走和道路有关,径指的就是?(小路)
那直径就是?(笔直的小路)山径就是?(山上的小路)
石径就是?(石头铺成的小路)于:比一比:于——干
扩词:(大于、小于、等于。)——于就是拿两件事物做比较。斜:余+斗 反义词:直
3、去拼音读古诗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深秋时节,诗人杜牧在山上行走都看到哪些景物呢? 请大家再去读古诗,配合课文插图去诗中圈一圈。(课件点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理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1)秋天的山,为什么被称为寒山呢?
(因为深秋时节,天气比较寒冷,山上有阵阵寒风吹来,被称为寒山。)在这样的山上行走,你一路上看到的花草树木都?(花都凋谢了,草都枯萎了,树叶也落光了,光秃秃的。)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让人有一种什么感觉?(一种荒凉的感觉)所以秋天的山也叫做寒山。
(2)就在这座带着阵阵寒意的山上,有一条?(师指图片)(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
这条小路怎么样?(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这就是“远上寒山石径斜。”
(3)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师指着图片)(看到了白云缭绕在山顶上。)
就好像是?(人间仙境一样。)这就是“白云生处” 仔细看看,在云雾缭绕之中,隐隐约约还能看到?(隐隐约约看到好几户人家。)
这也许就是?(杜牧要拜访的朋友的家。)(4)指导朗读:读出秋景的宁静、悠远。指名读——指导——女生读——齐读
3、理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他看到什么呢?
(看到了美丽的枫树林。)
(2)傍晚,在夕阳照射下的枫林,到底没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夕阳下的枫叶图)这一片片的枫叶,红得像?
(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难怪作者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经过风霜吹打的枫叶,真的是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3)这红得像火一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吸引了匆匆赶路的诗人杜牧,让他也忍不住停下脚步来细细欣赏。指导朗读:读出枫叶经过风霜后的红艳与坚韧。指名读——指导——男生读——齐读
4、全班齐读古诗
四、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图自由说——指名交流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2)配乐齐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六、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补充诵读有关杜牧写的秋天的古诗:(课件出示)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二篇: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2.改写《春日偶成》。板书设计: 江南春(杜牧)
莺啼 绿映红(写景)村郭 酒旗风
南朝 寺(抒情)
第三篇:4 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 ]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持图展示诗句 ]
3、初步理解诗意。(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质疑。(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诵读。
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
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悟意、生情。)
四、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 《秋夕》图片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 挂图展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 出示春、夏、冬诗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五、书写巩固
1、指导要写的字 “枝”、“记”,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写。
六、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山行》,把古诗读通,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挂图展示《山行》]
2、小老师教生字
3、比赛读
4、齐读诗句
四、师生研读
1、边读诗边想象,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感情是什么?在书本上找出个词来(爱)
2、他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石径,他最爱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爱这里的霜叶?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坐”。一片枫叶是火红的,那一树的枫叶像什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一棵的枫叶让你感觉到美,那满山的枫叶让你感觉到什么?我们再来把诗的最后两句读一读。
3、学习第一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个人家看起来怎么样的?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仿佛听到人们的欢歌笑语。把我们的感觉溶入进去读一读。
五、诵读激情
1、整首诗哪一处的景色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这么美的景假如能把它读好就更美了。(范读——个别读)
3、学生背诵。
六、课外拓展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除了用诗歌来赞美秋天之外还用什么语言来赞美秋天的美景呢?
七、书写练习
1、书写生字“于、枫”。
2、完成“我会填”。
第四篇: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学大声齐读)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课件(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带领生鼓掌)
第二课时
示儿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2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知道)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教者评价正确与否。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这是一首特殊的诗,描写的是陆游临死时瞬间的感受,流露的其实是作者一生情感的积淀,可谓一首诗,一个人。用当时的情景再现,学生的猜测开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他们的感情基调。
二、自主学习
(一)文识
1、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2、(课件展示)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设计意图:“诗言志,歌咏怀”,陆游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的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句读(多媒体课件)祭()乃()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播放音乐)
遵循老师的读法,朗读诗歌,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
4、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从教师范读到学生练读,再由学生汇报读到正音,扫清字词障碍,为感情朗读做好准备。
(三)释义: 粗通诗意:
1、组织学生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2、教者引导释义第一句(多媒体课件)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2、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参考书自主完成释义,教师纠错。“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释义第一句,然后学生遵循教师的方法,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三、合作探究
1、细品诗意
了解了诗意,那么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先自己品读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教者指导,参与其中。
2、组织全班交流。
(1)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A、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
B、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板书:悲)C、体会诗人“悲怆的心境”: 师:看我这一生立志为国破敌----出示:少年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壮年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老年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设计意图:出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却拥有共同主题的诗句,师生引读,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
D、激情引读。指导朗读:面对死亡,坦然自若,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对国家他却念念不忘,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深刻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读一读。(师读前部分,生接读后面诗句)(2)
三、四句诗文表达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了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师:想我中原骨肉同胞依然泣泪胡尘,大好河山无颜色,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B、师:想我神州陆沉之恨犹未雪,平生志业百无一酬,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C、师: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只盼得——(生读)
3、最后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板书:忠)诗人胡应麟曾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来读这二十八字。)
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的印在了你的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的背诵一遍。
设计意图:当阅读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学生的目光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强烈地想去追究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更丰富的内容,新的阅读期待由此产生。在阅读过程能随陆游的悲而悲,随陆游的盼而盼,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进入学生心中,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最终沉入学生的生命,达到诵读的效果。
五、总结全文 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它是陆游念念不忘的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是对祖国重新统一热切地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有如此诗歌,必有如此诗人。结尾处,再赞诗人,再读诗歌,诗人合一,与开篇照应,余音袅袅。
六、课后作业:会默写《示儿》,收集有关爱国的诗歌。
第五篇:(4古诗 两首)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集体备课(4古诗 两 首)4古诗 两 首
一、教材简析
《赠刘景文》一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一诗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设想
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四、教学用具:字词卡片、图片等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集中学习要求认的字。
(1)、同学互教识字
(2)、小组合作识字:小组讨论怎样记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做动作识记等。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教师介绍诗人情况,再听教师范读,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
2、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学生自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可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首古诗的大意。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1、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
2、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字形或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识记要求写的字,如“风吹树枝摇,折断小枝条——枫”;“自言自语——记”。还可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巩固。“枝”“枫”两个字都是木字旁,要重点指导写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变成了点。
2、观察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七)实践活动
看课文后的小朋友说:“我还会背别的古诗,现在就背给大家听。”学着这位小朋友的样子,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附:资料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写秋天的古诗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