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学反思
吹泡泡是孩子经常玩且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而《吹泡泡》这首歌曲的歌词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音乐旋律生动活泼,节奏、强弱变化明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表现空间,是幼儿演唱和表演的好教材。所以,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为孩子创设一个音乐的环境,结合有趣的游戏,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动听、旋律的优美,激发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音乐的性质、演唱的音准,对音乐的表现,没有熟练地掌握,每个环节间的连接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等很多方面没有细致深入地思考和引导,从而在课堂中问题多多。现将活动过程反思如下:
一、模仿泡泡飞飞,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吹泡泡”的音乐声中师幼轻松进入活动场地。反思:第一环节虽然是活动的开头孩子还没有进入状态,但是既然已经播放了音乐,那么教师也应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有意地去听听音乐,如:小朋友,让 1
我们变成泡泡,听着美妙的音乐飘进教室吧!
二、结合游戏,初步感知歌曲内容。
1、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玩吹泡泡的游戏,和你们一样,老师也很喜欢,我也要来吹几个泡泡!
⑴教师随意吹泡泡,幼儿拍手、跺脚。
⑵提高要求:教师吹大泡泡,幼儿用响亮的掌声模仿打泡泡并跺脚;教师吹小泡泡,幼儿用轻轻的掌声模仿小泡泡并跺脚。
1、看,张老师吹了几个泡泡?(出示彩色纸泡泡,请幼儿数一数。引导幼儿有节奏地念该乐句。)反思:教师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游戏时,孩子们兴趣盎然,用掌声表现出了响响的大泡泡,轻轻的小泡泡,但是在引导幼儿数一数吹了几个泡泡时,教师让幼儿模仿唱着数,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导致此环节没有达成预设目标,如果此时教师能用直接数的方法示范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你们也来吹一吹,(出示已贴好的彩色泡泡)数一数一共吹了几个泡泡呢?听听张老师是怎么数的?来跟着张老师这样数一数?谁学会了来试 2
试?我们再一起来数数。重点让幼儿学习数泡泡时的附点,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正确的数法。
第二篇: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
广州市第二幼儿园 徐颖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喜欢吹泡泡,但是他们只是在享受“吹”的乐趣,对泡泡的探索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儿“玩”的过程中,借助“泡泡是怎样的”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游戏充分调动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思维,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尝试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参与与乐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二、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有否异同。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自制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每组若干)。
2、电线若干,每个幼儿一个杯子(盛有吹泡泡用的水)。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支记号笔。
4、十二色彩色泡泡水、两张大纸。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师:“看看老师在做什么?”幼:“吹泡泡。”师:“你们喜欢吹泡泡吗?”幼:“喜欢。”师:“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吹泡泡,但有一个任务,在吹泡泡的时候看看泡泡是怎样的,有有趣的发现吗?”
(二)创设自由探索空间感知体验泡泡的特性。
1、在户外利用吹泡泡工具(圆形工具)边玩边探索。提示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等。
2、请幼儿互相交流探索结果。师:“你们刚才吹泡泡的时候,发现泡泡是怎样的呢?”幼:“泡泡是圆的、掉在地上就变成了半圆形、在太阳下是五颜六色的,像彩虹的颜色、有的大有的小......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
(三)用纪录的方式表达自主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师:“刚才你们吹泡泡的工具是什么形状的?”幼:“圆形的。”师:“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其他形状的工具,看看有什么形状?”幼:“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师:“猜一猜这些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样的?”幼儿想象结果,并把自己猜想的画在记录纸上。
2、在“玩”中验证不同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状。师:“你们想不想知道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幼:“想。”师:“现在老师请你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去试一试,把你的发现画在记录纸上。”提醒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来吹泡泡,然后画下来。
3、总结记录表,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师:“请记录
好的小朋友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幼:“泡泡是圆形的……”
(四)幼儿自制吹泡泡工具,探究结果。
1、“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用扭扭棒做出和老师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呢?” 引导幼儿自制吹泡泡工具。
2、猜想并验证泡泡的形状。师:“请说说自己做了什么样的吹泡泡工具,和旁边的小朋友分享一下。”师:“再猜一猜它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猜想。师:“用你们自制的工具去吹泡泡吧,看看有没有发现其它好玩的事情?”
总结:吹泡泡工具的形状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大多数是圆形的。
(五)用泡泡来画画。
1、“吹泡泡真好玩,老师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泡泡还可以画画呢,小朋友想试一下吗?”让小朋友利用自制工具一起吹泡泡画,在泡泡水里加入水彩,让吹出来的泡泡更漂亮。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创设了游戏与探索相结合的活动环境。目标不仅落实在“吹”上,而是更注重幼儿的探索方法和情感态度。整个活动设计结构合理,动静交替,教师既重视幼儿实际操作能力的发挥,又给幼儿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思维、想象空间,有利于幼儿思维、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同时,能够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操作、探索,让幼儿在玩中想、玩中学、玩中乐,正确地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第三篇: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
一、活动目标:
1、感知吹泡泡的方法,在实践探索中知道有空、有缝隙的物品能吹出泡泡,并会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2、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幼儿学习自主性,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泡泡液、吸管若干、苍蝇拍、漏勺、废旧钥匙、积木人手一份;
2、音乐《吹泡泡》、每桌两块毛巾,盘子。
三、活动过程:
1、以谈话形式导入,引出课题。
——小朋友,你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呀?(幼儿讲讲),今天我请你们来玩游戏。
——请幼儿看看后面摆放的材料,猜猜会玩什么游戏呢?引出吹泡泡。
2、老师示范吹泡泡,让幼儿感知吹泡泡的方法。——吹泡泡,你们知道怎么吹吗?(幼儿说说)——老师示范,提出要求。(先用吸管蘸泡泡液,然后用力把气往外吹,会吹吗?千万不能把泡泡液吸进去呀,那样肚子会疼的,你们想试试吗?看谁第一个吹出泡泡。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保护好泡泡液,不要把泡泡液弄到外面来;第二、保护好自己,不要吹在别人的脸上、身上,如果吹到,请用小毛巾擦擦,听明白了吗?)
——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小结:吹泡泡时要用力吹,吹的时候要时间长些,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3、创设自由探索的空间,感知吹泡泡工具的特性。——除了用吸管吹出泡泡,还可以用什么来吹出泡泡呢?以前吹泡泡用什么吹的?(买来的玩具、泡泡机等)。
——出示生活常见物品,让幼儿探索体验吹泡泡。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宝贝,依次出示:苍蝇拍、漏勺、钥匙、积木,可以吹出泡泡吗?(让幼儿猜测),人手一份去尝试,提出要求:这四样东西都要试试的,吹出泡泡的就放在前面的篮筐里,吹不出来的就放在袋子里,每一样都要试试呦!)
——幼儿操作,老师指导。——请幼儿相互交流探索结果,引导幼儿明白有空,有缝隙的物品可以吹出泡泡的。
4、尝试用树叶来吹泡泡,自制吹泡泡工具。——出示树叶,树叶能吹出泡泡吗?怎么样就能使树叶吹出泡泡了呢?(幼儿讲讲)那你们试试看呢?(将树叶打个洞)。
——幼儿拿树叶去尝试吹泡泡。(放音乐,幼儿用自制树叶吹泡泡)。——小结:只要在树叶上打个洞或缝隙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5、那你们今天回去找找,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吹出泡泡,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结束整理)。
第四篇: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吹泡泡
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吹泡泡
一、说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的培养上。因此,我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就是我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新主题。在一次游戏中许多幼儿兴趣都集中在“吹泡泡”游戏中,幼儿你一言我一句的说“为什么泡泡有的会飞、有的容易破、有大有小……”等等,由于幼儿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泡泡的探索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形、正方形……(每组若干)。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记录纸。
3、展示板、胶水、抹布。
五、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等等,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和潜力都能得到真正发挥,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此解决重点难点。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在此过程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并把教师的主题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以此突破重点难点。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设疑激趣-感知探究-体验验证-经验拓展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顺”应幼儿活动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时间、场地等等,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 “吹泡泡”游戏。设疑激趣,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在喜欢的“玩”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以此解决活动的重点。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幼儿在自主解决问题的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从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以此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我还将“增进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个隐性目标有机整合在科学活动之中,适时的创设让幼儿用“记录表”和语言交流的方式表达幼儿自己想法的空间,幼儿通过思考和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再通过与同伴的讨论,观点的相互碰撞,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以此发展幼儿准确的表达方式。
第四环节:经验拓展
在本环节中,我请幼儿尝试同时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工具放在一起吹泡泡。利用开放式提问:“试一试会吹出怎样奇妙的泡泡”?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奇妙泡泡”的欲望,使幼儿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拓展,探究兴趣得到更好的延伸,同时培养了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科学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完成本次科学探索活动。
整个科学探索活动我将坚持以疑激趣,以趣激学,用“顺”、“引”、“助”等探究体验新方法,始终以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角色,让幼儿在喜欢的“玩”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去辨别,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成果,并在与教师共同探索新知和相互作用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一种合作、一种友爱。整个活动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幼儿在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中主体地位和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幼儿“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第五篇: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说课稿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说课稿
孤山镇第二幼儿园
闫雪
一、说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的培养上。因此,我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就是我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新主题。在一次区域游戏中许多幼儿兴趣都集中在“吹泡泡”上,幼儿你一言我一句的说“为什么泡泡有的会飞、有的会破、有大有小……”,由于幼儿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泡泡的探索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等等,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和潜力都能得到真正发挥,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此解决重点和难点。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在此过程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并把教师的主题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以此突破重点难点。
五、说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 2 形、正方形,圆锥形、菱形……(每组若干)。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记录纸。3.展示板、胶水、抹布。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顺”应幼儿活动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时间、场地等等,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设疑激趣,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在喜欢的“玩”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以此解决活动的重点。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 3 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幼儿在自主解决问题的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从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以此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我还将“增进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个隐性目标有机整合在科学活动之中,适时的创设让幼儿用“记录表”和语言交流的方式表达幼儿自己想法的空间,幼儿通过思考和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再通过与同伴的讨论,观点的相互碰撞,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以此发展幼儿准确的表达方式。
第四环节:经验拓展
在本环节中,我请幼儿尝试同时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工具放在一起吹泡泡。利用开放式提问:“试一试会吹出怎样‘奇妙的泡泡’”?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奇妙泡泡”的欲望,使幼儿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拓展,探究兴趣得到更好的延伸,同时培养了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科学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完成本次科学探索活动。
201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