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学与问》教学设计
2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引导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3.课外延伸,找找勤学好问的名人和他们的故事。
学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勤学好问、能者为师的名言和故事,以及《大林寺桃花》。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先来看一个故事(出示):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你们知道这个词出自哪里吗?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我们除了认真学之外,还要会提问啊。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3.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举例子,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4.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同桌讨论回答。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教师范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出示沈括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自由读第四段,分组讨论完成练习。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3).()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什么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读读课文,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
朗读
②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讲故事互动,愉快结束授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内容来解决前面那个头疼的问题。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附板书设计 学 与 问
勤 学 好 问 观 察 思 考
做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4、指导书写。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咱们六(2)班的王老师可有学问啦!我们还可以说王老师有?(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齐读课题)《学与问》。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师:老师知道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不知同学们预习情况如何。在检查之前,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时间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出示生字词
不懈追求 瞬息万变 沈括 相辅相成 翱翔
芳菲 殿堂 金钥匙 铺路石
能者为师 日新月异 五彩缤纷
(1)指名读(2)提醒字音、字形,描红“瞬”(3)齐读
3、生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吗?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也不错!其实在读书时,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思考两个问题:1找一找文中写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2文章重点写学还是问?
(1)指名回答1,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我们平时恐怕听得比较多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好好学习,那是不是说问不重要呢?引读上面两句话。
(3)是啊,学、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问)
2、课文围绕“问”,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默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答,板书:为什么问 怎么问
3、为什么要问呢?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板书“为什么问”)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首尾呼应)(3)齐读。
4、小结:通过读书,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继续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思考:我们该怎么问呢?(板书:怎么问)
(1)、学生自读
(2)、指名说,师相机引导
(3)、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为了让读者能更透彻的理解,作者还给我们举了两个名人的事例,分别是?说理+举例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读了心服口服!(板书:说理+举例)4、3人小组把2——4自然段轮流读读,再次体会作者的这种写法。
5、指名读这2个事例。
四、总结全文
1、两位名人的事例教育我们不仅要勤学更要养成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句子,齐读(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问。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3、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4、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谁来读读。
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5、其实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有很多,大家课后再去搜集搜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学与问
为什么问
怎么问
说理+事例
第三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3《学与问》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把道理说清楚的。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录音朗读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相机理解词语:不懈追求:懈,松懈.不断探索。教师简介哥白尼的“日心说”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小组之间讨论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相机理解: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男生朗读
2、思考沈括小时候是怎样做的?
3、你从这个事例中明白了什么?
相机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诗意。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与问之间有什么联系?
2、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
交流课前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警句。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xiè)(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四、总结
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名人的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学与问
勤学好问
相辅相成
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帮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与问》,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即议论文。回忆我们学过的议论文。
3、出示学习目标
谁为我们把学习目标朗读一遍?
要想完成学习任务并不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家有信心吗?
二、反馈预学。
1、回忆一下本文的观点。
2、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讲导学,合作助学。
1、过渡:课文为了阐述“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列举了两个名人事例,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你对哥白尼有什么了解?
2、合作探究一
读第2自然段,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2)如果你是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3)你从哥白尼的事例中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3、过渡:文章又说了沈括的什么事情?
4、合作探究二
默读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2)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道理的?(3)作者通过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观点?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都非常遥远,那么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中呢?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 朗读
②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 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学问学问——”
2、如果说“问”是金钥匙,铺路石,那么“思考”“学习”就是什么呢?
3、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五、达标测学。
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 “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教后记】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 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下面重点学习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 3 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的交流分享中,设计几个训练点,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们的交流中,学生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影响比较深刻,我是这样设计的:如果说“问”是金钥匙,铺路石,那么“思考”“学习”就是就是什么呢?学生的表达也都非常形象,有“思考就是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思考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航灯,指引我们前进。”“思考就是推开知识大门的巨手。”“思考就是一座驾起的通往知识海洋的金桥。”“思考就是我们腾飞的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任我们翱翔。”„„
通过这样的想象拓展,学生不光认识了“问”的重要,同样也知道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重要。然后让学生理解“相辅相成”的意思,理解“学”与“问”的联系,就水到渠成了。
第五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你觉得有道理吗?
2、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学与问》。齐读课题。
二、自学反馈,梳理文脉。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听写词语: 翱翔 相辅相成 不懈探求
沈括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师:请大家校对一下,提示“翱”的书写。全对的举手,错的赶快订正。
师:下面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记住他们。拓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都是形容变化的,日新月异指——
瞬息万变的意思是——(指名说)师: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变化的词语?
PPT:日异月更 日异月殊 千变万化 变化多端 2师:这是一篇说理文你们找到的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师评:这是作者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起的作用是——总领
这是作者在结尾总结自己的观点。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师:说理文虽然开头、结尾都是作者的观点,但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是引出观点,而结尾是作者就此观点的一个总结和提升。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师:为了充分地证明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人的事例?
师: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哥白尼和沈括?(PPT出示简介)指名读
5师:是什么促使他们成为大学问家的呢、谁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用一句话概括事例大意。指名读,交流
(师提示:概括事例大意一定要说清人物、事情和结果。)
A: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促使他对科学不懈探求。
B:沈括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开了大林寺桃花开花迟的谜团。
7小结: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中间通过事例证明观点,结尾总结观点,说理十分有序。
三、自主学习(重点学习第2-4自然段)
1、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课文是怎样通过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
请大家自学2—4自然段,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任务2.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
自学过程中可以作适当圈画批注,想好后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2、反馈
(一)任务一
PPT: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A师:举例论证是很讲究的,先看课文举的第一个事例。
(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喜欢问)(问的重要)
师引导:要像哥白尼一样喜欢问,重视问,从而不懈探求,获得真知。
(2)从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哥白尼喜欢问?(放手让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点拨即可)(抓“缠”“经常”两个词语,感受到哥白尼问得多,问得彻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懈探求)(抓“三问”句子,——指名读三问,——一问,问天上的太阳;二问,问天上的星星;三问,问地上的小鸡;有意思的问题,从课文列举的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1.范围广,天上、地下,宇宙中的一切问题都爱问;2.„„问题多的数也数不清;3.问题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哥白尼喜欢问,乐于追问到底呀!)(3)从“经常”、“缠着”、省略号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也正是好问促使他不懈探求,成了伟大的天文学家。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4)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5)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B、学习第三自然段,明确怎样问,向谁问。师质疑: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样问?向谁问?谁来读第三自然段?其他人思考。
交流:我们怎样问?向谁问?
评价:是啊,我们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能者为师”。
师:让我们齐读第三自然段,像哥白尼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主动拜能者为师。C师:下面我们再看第二个例子,(PPT出示第四自然段)
(1)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 师:沈括勤学好问吗?结果如何?
师:观察了吗?思考了吗?(仍然、放在心上、发现、才)
(2)沈括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们明白了吗?
(3)说理的课文应该怎样朗读呢?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讲道理,一是讲故事,朗读时有区别,讲道理就要讲得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讲故事要讲得生动,绘声绘色;人物的语言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有一句诗要吟诵;心里想的要读低一些。
(4)先练一练,再指名读,齐读。
(二)任务二
1、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你又有什么发现?)
在总体来看课文所摆的两个事实,(都是古代科学家,一个中国,一个外国;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都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一个侧重多问,一个侧重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2、请大家再读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这两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师评:这叫先摆事实后讲道理;这叫先讲道理后摆事实;同样是举例子,写法不同,更能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这两个事例能不能交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师:这三个自然段如三个环,环环相套,层层推进。作者就是在这样严谨的语言中将“学与问是相辅相
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这一观点阐述清楚。
3、教师小结:摆了两个事实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明了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也就是(齐读第一自然段)也是本课结尾总结的观点,齐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结合板书)师述:勤学、好问、并善于观察、思考,相信一定可以获得真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今天,你们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上积极讨论,思考。你们也拥有几把金钥匙,也是学习的主人。
2、出示第5节,引读———
3、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五、借鉴写法
学了《学与问》这篇课文后,你们会像作者那样讲道理吗?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的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可以利用自己搜集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六、作业
1、修改写话
2、背诵积累几句关于“学与问”的名人名言
3、学习背诵《大林寺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