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腰鼓教材
《快乐成长----少儿腰鼓》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一课第十二课第十三课第十四课第十五课
目 录
认识腰鼓,熟悉鼓性 “大缠腰”动作 “小缠腰”动作 “十字步”动作 “四步三望”动作 “弹跳步”动作 “鸭子步”动作 “马步横移”动作 “对鼓”动作 “金鸡啄米”动作 “丰收步”动作 “跨步侧踹”动作 “跪打”动作 “飞燕展翅”动作
动作组合 1
第一课 认识腰鼓 熟悉鼓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简历
2、掌握腰鼓的构造、性能和有关术语
3、初步熟悉鼓性 教学内容:
1、学习背鼓和手握鼓楗的方法
2、学习“咚”和“吧”打法
3、学习“小换点”“大换点”的节奏和打法 教学重点:
(1)握鼓楗(2)“咚”用右手打鼓,“叭”用左手打鼓。教学难点:
“大换点”第三组的两个“咚”的打法。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腰鼓、鼓楗。教学步骤:
1、教师简单讲述《安塞腰鼓》的发展历史,以及表演的场次和规格,比如参加过亚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香港回归等大型场次的演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腰鼓的积极性。
2、介绍腰鼓的结构和背腰鼓的方法让学生领会。
3、教师讲解示范腰鼓的两个固定点,“咚”与“吧”的打法,并交待“咚”用右手打,“吧”用左手打。
4、初步熟悉鼓性“咚”和“吧”由慢到快。节拍为×× ×× ×× ××
咚吧 咚吧 咚吧 咚吧
5、逐渐熟悉鼓性:练打“小换点” 节拍为×× ×× ××× ×× × O
咚咚 咚咚 咚咚吧 咚吧 咚
6、进一步熟悉鼓性:练打“大换点”
节拍为××× ×× × O:××× ×× ××
咚 咚吧 咚吧 咚 咚咚吧 咚吧 咚咚
××× ×× × O
咚咚吧 咚吧 咚
7、背鼓点:齐背、抽背,达到人人会背:原地打、转向打、分组轮换打。
8、优生表演打,其他学生蹲下欣赏
8、找出差生错的地方,集中纠正。
10、带着表情打,教师用优美的动作引导学生打。
11、总结课中学生学习情况:重表扬、鼓励,调动其学生腰鼓的积极性。但必须强调学生要打好腰鼓,一定要有吃苦思想的准备,因为打好腰鼓要具备好多种基本功。
课后反思:
学生学腰鼓的热情很高,但刚开始接触鼓性,不会打得那么熟练,是否有懈怠的思想,教师在下节课上在重点强调:学腰鼓不能急于求成,打好腰鼓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基本功一定要打扎实。
第二课 大缠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鼓性。
2、掌握“大缠腰”的动作要领。
3、激发学习腰鼓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安塞腰鼓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师生自带腰鼓。
教学难点:手、脚动作的协调一致,打出猛劲 教学重点:跳-右-垫起来-跨左-踢右腿。教学过程:
1、教会学生背诵“缠腰过裆”动作要领的顺口溜,以脚步移动的顺序进行编排,为五个环节:跳-右-垫起来-跨左-踢右腿。
2、鼓点节拍: ×× ×× ××× ×× ×××
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
×× ××× ××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3、教师示范完整动作,学生认真观看。
4、每个环节先教手的动作,再教脚步动作,然后手脚并用完成一个环节,下个环节依次进行
分解领做:(五个环节)
缠腰 跳
垫起来 右
过裆 跨左
踢右腿
5、五个环节连起来练习,教师连续领教,学生专心学习。
6、学生练习,教师观察存在的问题。
7、纠正错误,反复练习。
8、调节练习:紧扣重难点,渗透主题。
(1)行进间分别做“缠腰”和“过裆”(按六列为六组行进5米×2组)(2)分组练习“缠腰过裆”(围成圆圈,小组长或优生负责)
9、找出优生示范表演做(适时表扬优生,鼓励差生)。
10、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做引导性小结。动员学生下去练打“大缠腰”,相信学生一定能学好打腰鼓,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后小结:“缠腰过裆”动作难度较大,用一课时完成任务是很不容易的,至于练精的过程还得以后完成。
第三课 小缠腰
教学目标:
1、学会动作 “小缠腰”的打法。
2、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优美感。
3、培养学生灵敏应变能力。
教学难点:做出柔美感,富有“能”劲 教学重点:“小缠腰”和“大缠腰”的区别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腰鼓,着装适合 教学步骤:
1、结合“大缠腰”进行对比学习,区别在于“小缠腰”只有前三个环节,而且只有第二个环节的“右”是相同的,第一个,第三个环节不同。
比较:大缠腰:跳
右
垫起来(幅度大)
小缠腰:左(脚)右
垫起来(幅度小)
2、鼓点节拍:同“大缠腰”。
3、教师示范完整的“小缠腰”动作,学生认真观察区别。
4、领教重、难点部分,即“跳”变“左”和“垫起来”。
5、综合练习“小缠腰”达到协调连贯柔美。
6、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讨论两个动作的难易程度及区别,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和熟练程度。
7、几个小组都能熟练掌握动作后,各小组汇报表演,展示各组学习成果。
8、教师将学生重新集合,进行集体纠正和完善练习。
9、每课一练基本功:进行协调性素质练习,教师示范做几节韵律操,有意做出优美诱人,具有感染力,让学生模仿做,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腰鼓课。
课后小结:“小缠腰”较“大缠腰”简单的多,教师可把一些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四课 十字步
教学目标:
1、通过“十字步”动作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自己身体部位的简单动作术语,并向同伴展示自己所学的动作。
2、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及柔韧性。教学步骤:
1、教师用最优美的姿势示范“十字步”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教师带着一、二、三、四的节拍示范,并要学生模仿练习,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使自己进入角色。
3、强调学习方法,与“大缠腰”的前三环节有相同之处,即一出左脚,双手经前至头上方向两侧下打鼓,二上右脚同时,左手先打前鼓面,右手后打前鼓面,三撤左脚同一(手)的动作,四还原。
4、给学生一定练习时间,自由组合练习,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主动观察其他同伴动作,探讨动作,评价动作,互帮互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游戏:长江——黄河
(1)教师介绍游戏名称、规则与方法,学生认真听讲。
(2)教师进行游戏的组合,作好游戏的准备,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分组。(3)引导学生做游戏。教师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6、扭秧歌:用所学的十字步走场子(图形)。找一名体育委员和老师同时做行进的队形。如“8”字,“双圈白菜”,“蒜瓣走”等。调整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十字步动作。
7、回复队形:复习本节内容,选出优生表演,动员差生从一开始就不要拉下步子。课堂中有不熟练的地方,回去后自己多练或请教优生和老师。
8、背一背:脚踏十字手打鼓
一二三四协调走
一出左脚两侧打
二上右脚左右轮
三撤步来同时打
四收右脚还原位 课后小结:
本节课内容在“大缠腰”的基础上,显得容易掌握,学生的协调性能力还有待 进一步提高。
第五课 四步三望
教学目标:
1、通过“四步三望”动作的学习,发展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以及手、眼、头、脚以及全身的协调一致。
2、培养学生的协调、平衡、灵活等素质。教学重点:“三合一”的动作同时完成。
教学难点:即“四步三望”的动作特点:舒展大方。教学步骤:
1、教师说:“请同学们注意看由我来表演‘四步三望’”。然后发问学生打得如何?(目的让学生注意领会完整动作)
2、鼓点节拍:
××× ×× × O:××× ××
咚咚吧 咚吧 咚
咚咚吧 咚吧
×× ×× ××× ×× × O
咚咚 咚咚 咚咚吧 咚吧 咚
3、教师提问学生鼓点节拍与学过的什么动作鼓点相同,并找出不同的地方,然后从不同处着手学习,师再问,手和脚的动作还有何区别,学生说到位后再进行学习。
4、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请第一组学生先做动作,第二组学生站在对面进行观察,要求观察的这一组学生充当小老师,注意发现动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对面学生做完后,“小老师”对各自的“学生”进行动作点评和纠正。
5、加大密度练习,强化重难点,领会动作要领。
6、发现优生并找出示范表演做,带动差生尽快赶上。
7、纠正、指导,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达到全班都会。
8、素质训练:柔韧性练习。
教师喊节奏,学生练习做。(1)原地压腿(2)支撑压腿(3)行进间踢腿
10、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多练所学动作。
记一记:踏步一次跨左脚
侧拉两臂看右脚
收左脚时做一望
翻腕摆头要跟上
四步完成三回望
舒展到位又大方
第六课 弹跳步
教学目标:
1、学会“弹跳步”作要领,锻炼其弹跳能力,提高弹跳素质。
2、通过“弹跳步”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天真活泼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教学重点:表情自然大方,天真活泼,富有弹性。
教学难点:弹跳时要臂腿抬高,幅度放开,弹踢分明,四肢协调。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腰鼓,服装适合。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弹跳步”的完整动作。
2、鼓点节拍:同“大缠腰”
3、分解示范领做:(提示学生:“弹跳步”和“大缠腰”第三环节垫起来动作相同)
(1)先教单脚弹踢,即左脚提起落地时将右脚弹起,弹起的同时向前踢出。然后再练左右脚轮换进行弹踢。
(2)再教手臂的配合动作,弹跳时,异侧臂腿同时起落击鼓。(注意防止做成同侧臂腿,一顺顺)。右手击前鼓面,左手击后鼓面。(一般右手由上往下打鼓,左手由后往前打鼓)。
4、学生自由模仿练习,教师巡导。
5、集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统一纠正,强调有错误的同学注意看。
6、调整练习:强化动作的熟练程度,分组围圆圈练,相互交流表情,做出轻松、自在、得意、自我欣赏之态。
7、找出两名表情好的学生面对面表演做,体现二人交流感情过程。
8、每课一练基本功:灵敏素质的练习,进行“ ”或两点往返摸线跑。教师引导跑的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同时练习。记时数数。
9、总结课的成败,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干啥象啥的思想作风。记一记:左右弹踢跳起来
臂腿抬高幅度开
手脚灵便又协调
天真活泼多可爱
第七课 鸭子步
教学目标:
1、了解鸭子的行走姿态,从而掌握“鸭子步”的动作要领。
2、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和空间思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动作的准确性,打出蛮劲 教学难点:形似鸭子的动作。教学准备:检查道具 教学步骤:
1、教师提问学生,谁能做出鸭子的行走动作?同学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把鸭子步动作完整示范一遍让学生注意看。
2、鼓点节拍:同“大缠腰”
3、教师分解示范领做脚步动作:形似马步左右脚轮换蹲地。
4、领做手臂动作,右手打前鼓面,左手打后鼓面,轮换击鼓。
5、领做手脚并用动作,异侧手脚同时击鼓,跺脚。
6、教师用哨子吹节奏领学生做。
7、找出部分学生出来做动作,让全体学生评议正、误,然后教师用肯定的语言评判对、错,而且强调学生记住正确动作。
8、分组原地做,行进间做,不断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
9、每天一练基本功:力量素质:背人跑,2人一组,10米轮换背跑,主要训练腿部力量。
10、总结该课教学得失,并做好放松活动。
第八课 马步横移
教学目标:
1、通过“马步横移”动作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腿部力量。
2、培养学生的协调,灵敏以及和同伴友好合作的精神。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马步横移”左移和右移,学生蹲看
2、鼓点节拍:
××× ×× ××× ×× ××× ×× ×O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咚
3、分解领做:
(1)先教手的动作:两手同击前鼓面后向两侧上摔,同时协调摇头,面带笑容,提示手的动作和“大缠腰”,第三环节“垫起来”手的动作相同。
(2)再教手脚并用动作:随着手击鼓的同时脚向左,右侧移动,比如向左移时先抬左脚,然后提右脚,左、右脚交替进行。
4、教师领教左移、右移,可做镜面示范领做,让学生直观表情,教师有意启发学生带表情。
5、学生体会动作,自由练习找找摇头和带表情的感觉。
6、找两组同学站成大圆套小圆的队形,面向圆心,做马步横移练习,要求做时里外圆移动的方向相反,教师站在圆心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指导、纠正、反复练习
8、每天一练:弹跳素质训练(1)做做原地立定跳(2)跳台阶。
9、放松活动,自由操两节,然后让学生: 记一记:蹲成马步左右移
面带笑容头摇起 两手同击前鼓面 协调一致显威力
第九课 对鼓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对鼓”的动作要领,提高打腰鼓的技能技巧。
2、培养学生协调,灵敏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神。教学内容:对鼓(即点步转身)
教学重点:对鼓的动作一定要做到和对方交流表情。教学难点:协调、柔美的配合能力。教学准备:检查服装道具,见习生的处理
教学步骤:
1、教师找一名同学(以前学过的优生)示范“对鼓”动作,并强调这是一个二人配合的动作。
2、鼓点节拍:××× ×× ××× ×× ××× ×× × O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咚
× × × × ××× ×× ×O
咚 咚 咚 咚 咚咚吧 咚吧 咚
3、教师讲解领做脚步动作环节:点右脚 点左脚 上左步转身
①
②
③
蹲成马步 身体重心左移、右移 上步转身成马步
④ ⑤
4、学生模练脚步动作细节
5、根据脚的动作环节配手臂动作,即:①②环节是两手击前鼓面,向两侧上摔绸子,同时做①时头向左偏,眼看右方。做②时相反。做③时两手击两侧鼓面向上拨起,重心上提而后两臂侧平举。④⑤两手击前鼓面分别向两侧拉开。⑤同③手的动作。
6、教师反复领学生做,刺激大脑强化记忆力。
7、稍熟练后,试着带表情练习,自己体会柔美感,教师巡查学生掌握情况。
8、两队面对面交叉打:教师先找出八个同学示范,然后学生练做,教师吹节奏,练习中观察做到位的同学,不时地进行表扬,激励差生说“大家都差一点就做对了”以便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9、教师找一最优生示范做,勾起大家激情,并问大家你们敢不敢出来表演。(若有无论做的好、差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烘托课堂气氛。
10、每天一练基本功:协调练习,简单的集体舞。教师很随意的领做,大家放松做。气氛达到高潮即下课。
11、背一背顺口溜,帮助记动作。
同时跳起点两脚 双手击鼓两侧起 左上一步右脚跟 转向收臀重心提 跳成马步臂平举 左闪右闪两回合第十课 鸡吃豆
教学目标:
1、领会“鸡吃豆”的动作。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圈的观察和欣赏能力,也培养了模仿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模仿鸡吃食的动作,注意形象化。教学难点:身体素质达到动作的需要。
教学准备:有机会领学生做实践考察,使动作能形象化 教学步骤:
1、情景导入:“同学见过鸡吃豆吗?特别是仰头的样子,谁会做?教师点拨形象动作,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动作节拍:
×× ××× × ××× ×× ××× ×
咚咚 咚咚吧 咚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
3、先教课的重点:鸣吃豆的瞬间动作,学生模仿教师动作先练习一下,也可相互交流总结得出应如何做形象准确。
4、教师领教完整动作,同时提示学生,“鸡吃豆”的完整动作是前半部分做“小缠腰”后半部分才是“鸡吃豆”。
5、学生自己念着鼓点将完整动作协调连贯地练习。教师通过观察和提示来帮助学生做好动作。
6、教师根据观察学生做的状况,有的放矢,反复指导练习,达到熟练程度。
7、分组练习,由小组长负责,练到会做后带教师处验收,过关者自由安排活动,不过着者继续练。
8、每节一练基本功,灵敏性训练,做游戏“狐狸抓兔子”教师可采取完成课的任务者做游戏,提示学生合理安排一节课的时间。
9、表扬和鼓励认真学习的学生,同时带动所有学生积极学习打腰鼓,因为它是一项很好的锻炼身体的科目。
第十一课 丰收步
教学目标:
1、学会打腰鼓动作“丰收步”。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协调、柔韧和平衡能力。
3、培养学生劳动的热爱并体会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教学步骤:
1、教师提问:“谁割过麦子?谁见过割庄稼?”学生回答
2、教师说:“今天我们来学割麦子”
3、教师念鼓点节拍:
×× ××× × ××× ×× ××× ×
咚咚 咚咚吧 咚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
同时给学生说就是按这个“鼓点”节奏去割麦子,学生惊奇中,教师说“看,开始了!”然后教师自念鼓点,示范完整的“丰收步”动作。
4、教师问学生:“你们会不会做?试一试”。根据学生比划情况,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有信心学新动作。
5、教师可按鼓点,也可按一、二、三、四的节奏领学生做。学习中强调动作要领,让学生铭记。
6、分组一排一排表演做,教师在表演中抽出优生。
7、优生示范做,差生集中训练做。
8、优帮差或相互学习,不断改进。
9、每节一练基本功:协调训练,教师领学生扭秧歌,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培养自信心,教师吹哨做动作,学生跟着做,不受限制,自由扭,展示自我美。
第十二课 跨不侧踹
教学目标:
1、掌握“跨步侧踹”的动作要领,从而使学生的力量素质得以提高。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重点:动作威武,富有气势,打出狠劲。难点:脚步动作 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动作,学生集中注意力看
2、鼓点与“大缠腰”相同
3、分解教:先教脚步动作,跨步蹬腿,然后教手打动作,最后手脚并用动作。
4、抓住难、重点,进行反复练习(移步和踹脚)
5、规定时间练习,督促并鼓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6、练习结束后,推选出若干学生领大家做放松活动。
7、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开展自评与互评。
8、每课一练基本功①弹跳练习:跳台阶②柔韧练习:各种压腿。
9、背一背,帮助记动作:
左移左脚左跨步,左跨同时踹右足。移脚举槌跨步落,击鼓用力两侧甩。
第十三课 跪打
教学目标:
1、掌握“跪打”的动作要领,使各关节得到锻炼。
2、培养学生在行动中的灵活应变能力。教学重点:会做缠腰过裆带跪打。
教学难点:跪打的第一下容易打反,即应该是由上往下打。教学步骤:
1、教师给学生介绍跪打的完整动作是由缠腰过裆带跪打,边讲解边示范动作,学生注意听看。
2、鼓点节拍: ×× ×× ××× ×× ××× ××
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咚吧
××× ×× × × × × ××× ×× ×O 咚咚吧 咚吧 咚 咚 咚 咚 咚咚吧 咚吧 咚
3、重点教跪打四下,即完整动作的后半部分,用节拍:一、二、三、四的口令,动作是右手叫一时下打鼓(前鼓面),二打上、三下打,四打上,左手与右手打法方向相反同时击后鼓面,最后右转一圈垫起来。
4、反复练习后半部分:一、二、三、四右转一圈垫起来,边念边做。
5、完整动作练习:边念顺口溜边打鼓,教师领练二遍,学生自己模仿练习:顺口溜:跳左 垫起来 跨左 踢左腿
跪一、二、三、四 右转一圈 垫起来。
6、二人交叉打:教师找一优生示范做(让优生先领会动作交叉方法)然后学生按两队为一组进行交叉练习,教师观察指导,注意掌握交叉的时机(过裆时交叉)。
7、带着表情打:二人互看对方,互相交流表情,打得协调投入。
8、表演打:按组分别表演打,看那组打得好,简单评讲。
9、选出各组中的优生,集中打一遍,以便加深动作的影响。
10、基本功练习:鸭子步比赛走,分几组横队或纵队进行练习(腿部力量即暴发力)。
11、总结课的成败,多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督促学生下去后多练腰鼓动作,若有时间每天一练基本功。
(1)推小车(2)行进间踢腿
第十四 飞燕展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飞燕展翅”的形象动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发展学生的速度、反应、灵敏等体能。
3、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如何展示自我,培养与同伴相互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动作能做到天真活泼,欢蹦跳跃,表现“能”劲。教学难点:燕跳和飞转时的头、手、脚的配合要协调一致。教学步骤:
1、提问学生,谁知道燕子是如何飞行的?学生回答并做出比划动作,教师观察并及时对做得形象的同学给予鼓励并让重复做一次,供大家欣赏。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要学会自我推荐和展示自己。
2、鼓点节拍:××× ×× ××× ×× ×××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
×× × ○ ×× × - ××× ×× × ○
咚吧 咚
咚咚
咚
咚咚吧 咚吧
咚
3、教师用哨子吹鼓点节拍同时示范完整动作。
4、分解领做:先教前半部分手脚动作(简单)注意跳时与摇头的协调一致。再教后半部分手、步动作(较难)注意手飞到最高点时脚着地。
5、完整练习:教师领学生连做几遍。
6、学生自由练习、体验心里感受,边念边练。
7、同伴合作练习:自找伙伴,教师观察、指导并及时鼓励。
8、学生齐做,教师吹节奏,观看整体效果。
9、交叉做:右跳和左跳时交叉、转圈时原地跳。
10、教师总结课的成与败。表扬能吃苦和协调性较好的同学,启发差生只要练得多肯定能做好。
第十五课时 动作组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意识,提高自信心。
2、发展学生的反应,灵敏、位移速度和协调能力。
3、会做简单的动作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学内容:动作组合(双踢腿,弹跳步的组合)教学重点:动作的节奏衍接。教学难点:协调连惯。教学步骤:
1、复习(1)过裆动作(2)弹跳步,本节学习内容是这个动作的组合。
2、鼓点节拍:×× ××× ×× : ××× ××
咚咚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咚吧
××× ×× ×× ×× ××× ××
咚咚吧 咚吧 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3、教师吹着鼓点做完整动作的示范,学生蹲看。
4、问学生谁会做?因为这都是旧动作的组合。
5、讲解做的要领:主要是会听鼓点然后套动作,把握动作和鼓点协调配合,掌握好节奏的快慢。然后让学生自己感悟练习,找出规律,进一步做到准确无误。
6、分小组围圆圈练习,教师可以到各圆中指导动作,并调动学生的积极,鼓励他们练得棒。
7、集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练习中的感受,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问题,作以肯定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8、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还可另找一些动作进行组合,也可让学生自己用学过的动作,自己组合动作。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篇:安塞腰鼓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有效备课示范研修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咏叹出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七~九年级学段目标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安塞腰鼓》一课不但它的气势是美的,它的语言也是美的。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排比、比喻、反复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理解修辞对文章表达的作用,更能为今后的阅读教学做好准备。所以,《安塞腰鼓》一课既是以前学习上的一次飞跃,又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另外,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塞腰鼓所释放的能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光要注重语言本身,还要让这种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中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六年级的学生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搜集了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料,本着从实用和增加学生直观体验的原则穿插于学生的朗读与品味过程中,学生借助这些素材能更好地实现美文美读,从美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从美读中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结合教材的地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
2.本课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美,通过品析语言欣赏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创造美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
1、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
第三篇:腰鼓校本教材
校园校本教材之
腰鼓社团
城关小学
前言
民间艺术凝集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腰鼓是劳动人民用朴素的艺术方式(如民歌、戏曲、舞蹈等),对自己生活环境、生活理想、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达。
腰鼓由鼓身和鼓皮组成,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鼓皮有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
通过对儿童进行民乐教育,不仅可以使儿童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可以扩大儿童视野,使儿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腰
鼓
简
介
此种腰鼓不同于古代“广首而纤腹”的细腰鼓类乐器,而是一种中间粗、两端稍细的筒状鼓。木制鼓身,两端蒙牛皮或骡马皮。鼓身髹红漆或黑漆。有的描绘纹饰。鼓身一侧装臵两个鼓环,环上系带,将鼓斜挂于腰际,双手各执一棰敲击。大腰鼓长40、鼓面直径20厘米;小腰鼓长34、鼓面直径15厘米。
腰鼓形制与花鼓相同而稍大,相传是由花鼓发展而来。演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称为“腰鼓舞”。最初流行于陕北的安塞、横山、米脂、子洲等地,以安塞、横山最为普及。横山《腰鼓舞》往往与集体大秧歌结合,其特点是步伐多变、花样丰富,称《腰鼓秧歌》。米脂《腰鼓》多由二至四人表演,突出个人技巧。
腰鼓奏法变化繁多,如“中国”、“止点”、“单点”、“花点”、“乱点”、“长点”、“流水”、“紧三锤”等。鼓点与动作结合的技法则有“凤凰三点头”、“老虎大洗脸”、“雷神鼓”、“蝴蝶飞”、“鸡啄米”、“马步大缠腰”等。民间腰鼓队在喜庆节日里表演腰鼓舞,可多达数百人,往往分成两个队,具有竞赛性质,以增加欢腾热烈的气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曾谱曲配词,创作《胜利腰鼓》(贺敬之词、刘炽等曲)在舞台上演出。
【安塞腰鼓】
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历史悠久,据传在秦汉时期驻守在万里长城的士卒,视鼓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和异常情况时,就以击鼓来报警。在作战失利时,作为求
援讯号。两军对垒时,则以击鼓助威,鼓舞士气。取胜后则以鸣鼓来庆贺。传到民间后,截为小筒状,蒙牛、羊皮于两端,成为今天的腰鼓。每逢节日击鼓助兴。今天安塞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挂鼓挥褪,表演一番。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表现激烈,粗矿雄壮,动作幅度大。男鼓手叫“踢鼓子”,女鼓手叫“拉花”。腰鼓分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路鼓,在行进中表演,步伐有“走路步”、“十字步”、“左右侧蹬腿”、“劳动步”和“金鸡啄米”,“三步一停”、“四步一望”。另一种是场地鼓,可分为单打、双打、对打、多人打,人数可以多至数百人。要求挥褪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50年代,鼓人艾秀山,冯生有单人腰鼓应邀到北京表演。1951年,安塞腰鼓又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被选拔出国,代表中国青年文工团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目比赛中,荣获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创作奖,表演一等奖。1989年,参加了全国比赛,获大奖,1990年,参加了亚运会开幕式表演,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第1课
认识腰鼓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腰鼓,了解腰鼓,激发对打腰鼓的兴趣。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腰鼓 教学过程:
1、对腰鼓的起源、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
明清时期,腰鼓曾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应用,广泛流传。歌舞式的腰鼓起源于安徽凤阳。清代初期顾见龙曾画有《花鼓》演唱图,画中一对农民夫妻,男敲锣,女打鼓,两人对舞。清代中叶以来,花鼓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北方高跷和秧歌的舞队中,仍有扮成男打花鼓、女敲锣的角色。晋南花鼓流行于山 西万泉、新绛、闻喜等地,分高鼓、低鼓、多鼓等形式,动作灵巧多变。山东花鼓一般用鼓棰演奏,而流行于山东禹城、乐陵、德平等地的花鼓舞,舞者不仅用棰击鼓,还用棰尾系的一根长60厘米的穗子击鼓,并配合各种舞姿表演,民间有古树盘根、苏秦背剑、金鸡独立和狮子滚绣球等各种击法,其鼓艺精湛,多姿多采,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20世纪40年代初,腰鼓盛行于陕北民间,后而陕西、山西,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或盛大集会。50年代腰鼓开始在全国广为流行。
2、认识鼓棒和鼓槌。
鼓棒长25公分左右,两头一样粗细,不过,一头系有红绸的是表演者用来抓握的,红绸长约50厘米。鼓槌长度比鼓棒长些,一头较粗,在粗的一端扎有一块红绸,形似一个红绣球,不过,表演者抓握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没有红绸的一端。每个腰鼓配有两支鼓棒或两支鼓槌,当你们两臂挥舞时,红绸随之飘舞,耀眼无比。
3、了解腰鼓的服装。
腰鼓的服装分夏季服装和秋季服装。男生和女生的服装可以着不同颜色,也可着相同颜色,男女的脚上都是穿运动鞋。
4、教学鼓棒的抓法。
每人两支鼓棒,左右手各一支。其中,左手是掌心向上,抓住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右边;右手是掌心向下,抓住另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左边。
第2课
学习背腰鼓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学习掌握如何背腰鼓。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腰鼓 教学过程:
1、教师示范如何背腰鼓
2、分步教学生如何背腰鼓
3、巩固腰鼓的背法:让学生把腰鼓背好系好,解下来,再重新背起来系起来。
4、老师一边检查一边指导,学生之间也同时相互学习。
第3课
握棍方法及站姿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对于腰鼓有初步的了解。
2、能够通过学习掌握腰鼓的站姿和握棍方法。教学方法:欣赏、讲授、分解和分组练习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首先播放一段腰鼓表演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发表一下感想。
2、对腰鼓的站姿、握棍进行介绍和示范。
身体立正站好,眼睛正视前方。右手抓住鼓棒高高举起,要超过头部,臂膀稍微向内弯曲,棒尖指向左下方。左手抓住鼓棒放在腰的左边,臂膀伸展下垂,棒尖指向右上方。
3、学生进行站姿和握棍练习,教师进行指导纠正。(注意左右手的不同与要求)
4、分组练习,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讨论。
5、集体进行一次练习,教师给予点评指导,归纳总结。
第4课
初步认识基本鼓点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基本鼓点。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认识鼓点的几种声音
(1)“咚、咚”的单点敲打,右手从上往下敲打一次再从下往上敲打一次,都是用棒尖敲打鼓皮的中心。
(2)“吧、吧”的左手碰击,左手抓住鼓棒往怀中运行,棒尖朝外碰击一次,再将左手臂往前伸展,棒尖朝着自己碰击一次,都是用棒尖碰击鼓皮的中心。
(3)学习“咚吧”的花点敲打,就是先用右手敲打一次,再用左手碰击一次。
2、教师念出“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的鼓点,反复念几次,掌握好节奏,然后,再学习右手、左手的敲打,特别注意第三拍“咚咚吧”的打法,右手敲打两次以后,才能用左手敲打。
3、学生一边念口令“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一边进行右手和左手的协调摆动。(让学生明白,这就像走路时的两只膀臂的甩动)
4、学生练习,师指导。
第5课
学习右手“咚”单点
碎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右手“咚”单点、碎点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认清“咚”的鼓点来源,它是由右手单击鼓皮的中心发出来的。
2、分清单点和碎点的区别。
(1)单点是有节奏的“咚”,可以是一个“咚”一拍,可以是一个“咚”半拍,也可以是一个“咚”两拍等。
(2)碎点是许多个“咚”的发出,没有任何节奏,这是连续的,很快的“咚”声,在敲击时,身体可以进行弯腰等动作。
(3)单点的敲打,除了按照前面所学的基本鼓点的打法之外,右手还可以根据“咚—”的鼓点的延长,将右手做出各种优美的姿势,可以画上面半圆弧,也可以画下面半圆弧。
3、强调要记住两点,一是敲打要注意运用手腕的转动,二是要注意右手的敲打是腰鼓表演的最主要动作,所以,右手的运动要灵活自如。
4、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6课: 学习左手“吧”的敲打
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左手“吧”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认清“咚”的鼓点来源,“吧”的鼓点来源,它是由左手单击鼓皮的中心发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会是“吧”的声音,要解释清楚鼓棒在碰击鼓皮中心后,不是将鼓棒立即移开,而是先将鼓棒放在腰鼓的鼓皮上,待右手的鼓棒来敲打时再移开。
2、注意“吧”的敲打手势,它是要随着右手的摆动而摆动,始终注意和右手摆动方向的一致,在一致的基础上,保持左手臂向怀内和向胸外的反复运行。
3、强调“吧”的敲打比较轻,也就是在敲打时,左手的力量没有右手的力量大。
4、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7课
学习“咚吧”花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吧”花点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认清“咚吧”鼓点的敲打,是靠左手和右手两只手的交替敲打发出来的,两只手在摆动时,那鼓棒的红绸随风飘舞,就像一幅优美的图画,表演者就像一棵绽开的花朵,所以,我们称这样的“咚吧”鼓点为花点。
2、学习两只手是如何摆动的。
首先预备姿势站好,右手抓住鼓棒举过头顶,鼓棒的棒尖是朝下的,在让右手往下时,右手的鼓棒的棒尖随着调整为棒尖朝上,当右手下落到左腰处的腰鼓时,用力敲打一下鼓皮的中心,发出“咚”的鼓点,并利用敲打的回弹之力迅速将右手下摆到身体的右侧,这时,左手由开始的下垂立即弯曲,往自己的怀中运行,让鼓棒的棒尖朝外,同时碰击鼓皮的中心,发出“吧”的鼓点,这样,经过两只手的运行敲打,所发出来的就是“咚吧”的鼓点,我们把这样的鼓点也称之为花点。
3、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8课
学习“咚咚吧”花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咚吧”花点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咚吧”花点的敲打。
2、认清两个“咚”是怎样打出来的,它是在猛力敲打第一个“咚”之后,手臂不要着急向右摆动,而是紧跟着再敲一个“咚吧”发出来的,当再敲一个“咚吧”的时候,两手才能随之摆动到位。
“咚咚吧”虽然只比“咚吧”多了一个“咚”,但学生在练习时,却很不容易调节过来,所以,需要进行一个从慢节奏到快节奏的适应过程,教学时需要学生自己经过多次的实践练习,才能达到正确的鼓点节奏。
3、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9课
学习“咚吧、咚吧”
两拍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 “咚吧、咚吧”两拍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咚咚吧”花点的敲打。
2、学习第一个“咚吧”的敲打。
第一个“咚吧”的敲打就是我们前面所学的。
3、学习第二个“咚吧”的敲打。
第二个“咚吧”的敲打,是在第一个“咚吧”敲打完之后,因此,这时的姿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的右手已经下落到身体的右侧,而左手是弯曲在胸前,左手中的鼓棒按在鼓皮之上。所以,这时的手臂摆动是将放在右侧的右手臂往左边摆动,在摆动中,右手臂自然弯曲,当右手摆动到腰旁的腰鼓时,转动右手的手腕,让右手的鼓棒敲打腰鼓鼓皮的中心一次,发出响亮的“咚”,这时,再将左手往外伸展,让左手的鼓棒棒尖朝着自己,再对准鼓皮的中心碰击一次,发出“吧”的声音。这样,右手和左手合起来就是第二个“咚吧”了。
4、强调无论是第一个“咚吧”,还是第二个“咚吧”,我们都要记住,总是先动右手,再动左手。简单的口诀就是:右左=“咚吧”,右左=“咚吧”
5、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10课
学习“咚咚吧、咚吧”
两拍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咚吧、咚吧”两拍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摆好预备姿势,右手举起在头上,棒尖朝下,左手垂落在左侧。
2、再进行“咚咚吧”的敲打,注意两臂的自然摆动,在摆动中注意右手先动,当右手下落到腰鼓时,就用力地敲打鼓皮的中心两次,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有力量的鼓点。
3、左手再动,左手紧跟着自然的弯曲摆动,让棒尖朝外,并用棒尖碰击鼓皮的中心一次后,左手鼓棒不要着急移开。
4、注意两手臂姿势的还原,在还原过程中进行“咚吧”的敲打,还是先动右手,当右手摆动到腰鼓的位臵时,立即转动右手腕,用右手敲打鼓皮的中心一次,这时再动左手,左手跟着往前方伸展,让棒尖朝着自己,并用棒尖碰击鼓皮的中心一次。
5、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11课
学习“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
四拍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四拍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一个“咚吧”的敲打。
预备姿势站好,让右手从左边下落,同时将这手中的鼓棒的棒尖调整为棒尖朝上,在右手下落到腰鼓的地方,立即转动右手手腕敲打腰鼓一次,然后立即将右手移开到身体的右侧,跟着左手弯曲到胸前,同时将左手的鼓棒的棒尖朝外,并用棒尖碰击腰鼓一次,碰击后,左手臂不动,这打在鼓皮上的鼓棒放在鼓皮上也不要动。这就完成了第一拍的鼓点“咚吧”。
2、学习第二个“咚吧”的敲打。
将放在右侧的右手臂往左边摆动,在摆动中,右手臂自然弯曲,当右手摆动到腰旁的腰鼓时,转动右手的手腕,让右手的鼓棒敲打腰鼓鼓皮的中心一次,发出响亮的“咚”,这时,再将左手往外伸展,让左手的鼓棒棒尖朝着自己,再对准鼓皮的中心碰击一次,发出“吧”的声音。这样,右手和左手合起来就是第二个“咚吧”了。
3、敲打出第三拍的鼓点“咚咚吧”。
注意两臂的自然摆动,在摆动中注意右手先动,当右手下落
到腰鼓时,就用力地敲打鼓皮的中心两次,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有力量的鼓点。紧跟着左手再动,左手紧跟着自然的弯曲摆动,让棒尖朝外,并用棒尖碰击鼓皮的中心一次后,左手鼓棒不要着急移开。
4、敲打第四拍的鼓点“咚吧”。
先动右手,当右手摆动到腰鼓的位臵时,立即转动右手腕,用右手敲打鼓皮的中心一次,这时再动左手,左手跟着往前方伸展,让棒尖朝着自己,并用棒尖碰击鼓皮的中心一次。
5、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12课
学习“咚咚吧、咚吧、咚” 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咚吧、咚吧、咚”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学习“咚咚吧”的敲打。
预备姿势站好,让右手从左边下落,同时将这手中的鼓棒的棒尖调整为棒尖朝上,在右手下落到腰鼓的地方,立即转动右手手腕敲打腰鼓鼓皮两次发出“咚咚”,跟着左手弯曲到胸前,同时将左手的鼓棒的棒尖朝外,并用棒尖碰击腰鼓鼓皮一次发出“吧”,此时,右手摆动也正好到位,垂落到身体的右侧。这就是第一拍鼓点“咚咚吧”的敲打,注意这里的鼓点“咚”要强劲。
2、学习“咚吧”的敲打。
右手再往左上方摆动,当右手摆动到腰旁的腰鼓时,转动右手的手腕,让右手的鼓棒敲打腰鼓鼓皮的中心一次,发出响亮的“咚”,这时,再将左手往外伸展,让左手的鼓棒棒尖朝着自己,再对准鼓皮的中心碰击一次,发出“吧”的声音,此时右手也正好摆动到头部面前。这样,右手和左手合起来就是第二拍鼓点“咚吧”了,注意这里的鼓点“咚”要稍弱。
3、学习“咚”的敲打。
将已经举在头顶部位的右手从左侧下落,当下落到腰鼓时,再用右手鼓棒用力敲打鼓皮一次后,将右手摆动到身体右侧。这
就是第三拍“咚”的敲打,注意这里的鼓点“咚”又要强劲些。
4、了解过度鼓点。
这次所学鼓点在腰鼓表演中也是多处使用,一般用在每一套动作转换的时候敲打一遍,敲打时一般应用的鼓点节奏是四四拍,就是这样的敲打“咚咚吧、咚吧、咚、0”,也就是打三拍,停一拍。因此,我们把“咚咚吧、咚吧、咚”这样的鼓点也叫做过度鼓点。
5、学生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13课
学习“咚、咚、咚、咚”的两种双
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咚、咚、咚”的两种双点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第一种打法:首先是两脚八字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两手同时敲打右边的鼓皮,先是两手往下挥动,同时击打鼓皮一次发出“咚”,后是两手往上挥动,同时击打鼓皮发出“咚”,再双手往下打一个“咚”,接着双手往上打一个“咚”。
2、第二种打法:先两脚八字分开站立,与肩同宽,后左手敲打左边的鼓皮一次,同时右手敲打右边的鼓皮一次,一块打出一个“咚”。
3、注意在敲打时,两脚弹跳一次。下面的三个“咚”,敲打方法相同,也就是两手分两边一块打三次,两脚也是跟着弹跳三次。
4、学生反复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14课
学习“啪啪啪、啪啪、啪”的帮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啪啪啪、啪啪、啪”的帮点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理解什么是帮点,它是用鼓棒击打鼓身发出来的声音。
2、学习怎么敲打。
右手在鼓身上方敲打,鼓棒棒尖指向身体外侧,从上往下敲打,先是连续打三下,后是连续打两下,最后是打一下,要注意节奏。左手的击打是从下往上击打鼓身,棒尖指向内侧,要和右手同步击打,所以也是先往上击打三下,后是往上击打两下,左后是往上击打一下。这样,两只手同时击打发出来的鼓点就是“啪啪啪、啪啪、啪”。当然,也可以左手不敲打,就右手一只手敲打也行。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15课
学习“咚、啪、咚、啪”的单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啪、咚、啪”的单点的敲打。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释: 单点的敲打
单点的敲打,就是由一只手敲打出来的鼓点,但是,一只手不代表只能打出一种声音
2、学习“咚、啪、咚、啪”的敲打方法。
(1)两脚立正站立,右手敲打右边的鼓皮一次发出“咚”,在击打时要同时将两腿弯曲站直一次。然后还是右手从上往下击打腰鼓的鼓身一次发出“啪”,在击打时要同时将两腿弯曲站直一次。以上合起来就是两拍“咚、啪”。
(2)右手再击打鼓皮一次,两腿弯曲站直一次;右手再击打鼓皮一次,两腿弯曲站直一次。以上合起来又是两拍“咚、啪”。
(3)将上面的四拍连起来敲打,注意两手的敲打和两腿的弯曲要协调一致好。
3、教师示范敲打,学生学习模仿。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16课
学习“咚、啪、咚、啪、咚咚吧、咚吧、咚”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啪、咚、啪、咚咚吧、咚吧、咚”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如何敲打。
①右手敲打鼓皮中心一次,发出“咚”,同时两腿弯曲站直一次。
②右手从上往下敲打鼓身一次,发出“啪”,同时两腿弯曲站直一次。
③右手敲打鼓皮中心一次,发出“咚”,同时两腿弯曲站直一次。
④右手从上往下敲打鼓身一次,发出“啪”,同时两腿弯曲站直一次。
⑤抬左脚踏地,同时两手敲打出“咚咚吧”的鼓点。⑥抬右脚踏地,同时两手敲打出“咚吧”的鼓点。⑦抬左脚踏地,同时右手敲打出“咚”的鼓点。⑧抬右脚踏地,两手不动。
2、教师示范敲打,学生学习模仿。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17课
学习“咚咚吧、咚吧、咚、啪啪啪、啪啪、啪”的敲打
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咚吧、咚吧、咚、啪啪啪、啪啪、啪”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里有两个停顿节拍,所以,实际的节拍是“咚咚吧、咚吧、咚、0、啪啪啪、啪啪、啪、0”
①左脚踏地,两手敲打鼓点“咚咚吧”。②右脚踏地,两手敲打鼓点“咚吧”。③左脚踏地,右手敲打鼓点“咚”。④右脚踏地,两手不动。
⑤身体左转90度,同时左脚踏地,两手击打帮点“啪啪啪”。⑥右脚踏地,两手击打帮点“啪啪”。⑦左脚踏地,两手击打帮点“啪”。⑧右脚踏地,两手不动。
2、教师示范敲打,学生学习模仿。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18课
学习“咚、—、咚、—、咚咚吧、咚吧、咚、0”的敲打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咚、—、咚、—、咚咚吧、咚吧、咚、0”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1、教学讲解如何敲打。
①右手敲打鼓皮中心一次发出“咚”,同时左脚向左边平踢出去。
②右手先向上后向右甩动,形成一个大圆弧,左脚随着右手的圆弧落地后,身体立正不动。
③右手敲打鼓皮中心一次发出“咚”,同时左脚向左边平踢出去。
④右手先向上后向右甩动,形成一个大圆弧,左脚随着右手的圆弧下落,身体不动。
⑤左脚踏地,两手敲打鼓点“咚咚吧”。⑥右脚踏地,两手敲打鼓点“咚吧”。⑦左脚踏地,右手敲打鼓点“咚”。⑧右脚踏地,两手不动。
2、教师示范敲打,学生学习模仿。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19课
复习课
动作组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意识,提高自信心。
2、发展学生的反应,灵敏、位移速度和协调能力。
3、会做简单的动作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动作组合(双踢腿,弹跳步的组合)教学重点:动作的节奏衍接。教学难点:协调连惯。教学步骤:
1、复习(1)过裆动作(2)弹跳步,本节学习内容是这个动作的组合。
2、鼓点节拍:×× ××× ×× : ××× ××
咚咚 咚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 ×× ×× ×× ××× ××
咚咚吧 咚吧 咚吧 咚吧 咚咚吧 咚吧
3、教师吹着鼓点做完整动作的示范,学生蹲看。
4、问学生谁会做?因为这都是旧动作的组合。
5、讲解做的要领:主要是会听鼓点然后套动作,把握动作和鼓点协调配合,掌握好节奏的快慢。然后让学生自己感悟练习,找出规律,进一步做到准确无误。
6、分小组围圆圈练习,教师可以到各圆中指导动作,并调动学生的积极,鼓励他们练得棒。
7、集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练习中的感受,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问题,作以肯定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8、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还可另找一些动作进行组合,也可让学生自己用学过的动作,自己组合动作。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了安塞腰鼓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2、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今天我们来学习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安塞腰鼓》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3、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三、重点研读,深入感悟。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1. 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3.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安塞腰鼓
胶南市王台镇中心小学 2011年10月25日
第五篇:腰鼓教案
第1周:选拨人才,编队,认识腰鼓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
2、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腰鼓了解腰鼓激发对打腰鼓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人多,组织纪律有些吃力。[教学准备] 腰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教育要遵守课堂纪律。
1、对腰鼓的起源、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
2、认识鼓棒和鼓槌。鼓棒长25公分左右两头一样粗细不过一头系有红绸的是表演者用来抓握的红绸长约50厘米。鼓槌长度比鼓棒长些一头较粗在粗的一端扎有一块红绸形似一个红绣球不过表演者抓握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没有红绸的一端。每个腰鼓配有两支鼓棒或两支鼓槌当你们两臂挥舞时红绸随之飘舞耀眼无比。
3、了解腰鼓的服装。腰鼓的服装分夏季服装和秋季服装。男生和女生的服装可以着不同颜色也可着相同颜色男女的脚上都是穿运动鞋。男生在着夏季服装时可增加一条扎巾扎在头上以现男士阳刚之气。
4、教学鼓棒的抓法。每人两支鼓棒左右手各一支。其中左手是掌心向上抓住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右边右手是掌心向下抓住另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左边。
第2周学习背腰鼓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学习掌握如何背腰鼓。
[教学重、难点] 教师示范如何背腰鼓教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示范如何背腰鼓 2.分步教学生如何背腰鼓
3.巩固腰鼓的背法让学生把腰鼓背好系好解下来再重新背起来系起来。4.老师一边检查一边指导,学生之间也同时相互学习。
第3周握棍方法及站姿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对于腰鼓有初步的了解。
2、能够通过学习掌握腰鼓的站姿和握棍方法。[教学方法]欣赏、讲授、分解和分组练习等。
教学过程
1、首先播放一段腰鼓表演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发表一下感想。
2、对腰鼓的站姿、握棍进行介绍和示范。身体立正站好眼睛正视前方。
右手抓住鼓棒高高举起要超过头部臂膀稍微向内弯曲棒尖指向左下方。左手抓住鼓棒放在腰的左边臂膀伸展下垂棒尖指向右上方。
3、学生进行站姿和握棍练习教师进行指导纠正。注意左右手的不同与要 求。
4、分组练习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讨论。
5、集体进行一次练习,教师给予点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