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日记1
教学日记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成才。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质量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身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培养方法要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训练来培养。要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又要持之以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现在学生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从而有助于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消减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有利于在群体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质量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质量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
“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目的。
第二篇:教学日记1
NO.1
课堂教学日记
这几天,学生与老师都忙碌于紧张的开学中,尤其是学生,活跃地要命,似乎还沉浸于愉快的假期中难以收心,可教师并不能因此对学生放纵起来,不然,这一学期就很难开好头。
作业是一个学生起码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可这几天学生的作业都完成的不好,任凭我怎样喝斥,都没什么长进,这可怎么办?我也问过几位学年的老师,这种情况也有存在。于是,我记起刚参加工作时,我师傅曾经教我“一计”:学生就是喜欢表扬,你多鼓励,多夸奖准没错。
这是个好办法,虽然学生已经是三年级下学期了,不至于像小孩子那样整天围着红花呀,红旗呀五星呀什么的,但我觉得适当地嘉奖也是行之有效的。于是,我要求,从即日起,作业中只要打三个优,就可以在作业本封皮上印一个“嘉奖”标志,三个“嘉奖”标志可以换取评比台树叶一片。
第二天,全班的作业几乎全得了“优”,效果明显。
3月10日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
【网络综合-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3篇】
同学们,大家现在是不是在为写暑假数学日记而发愁啊,不用担心,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3篇》,希望对大家写数学日记有所启发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3篇
1,今天,我们一家去龙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
到了那儿,人一直挤着,我们好不容易点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来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个鸡腿,我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除法12÷3=4。我们每人四个鸡腿,我后来又吃了老妈的1个鸡腿,阿姨的2个鸡腿,阿姨说:“这总不能白吃,我问你,你吃了几分之几?你再吃几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我学了分数的知识,可以正确回答问题了.2,今天我又遇到一道数学难题,费了好大的劲才解出来。题目是:两棵树上共有30只小鸟,乙树上先飞走4只,这时甲树飞向乙树3只,两棵树上的小鸟刚好相等。两棵树上原来各有几只小鸟?
我一看完题目,就知道这是还原问题,于是用还原问题的方法解。可验算时却发现错了。我便更加认真地重新做起来。我想,少了4只后一样多,那一半是13只,还原乙树是14只;甲树就是16只。算式为:(30—4)÷2=13(只);13—3+4=14(只);30—14=16(只)。答案为:甲树16只,乙树14只。
通过解这道题,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都要细心,否则,即使掌握了解题方法,结果还会出错。
3,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应该每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而实际他每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这里可以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知道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第四篇:教学课堂观察日记1
教学课堂观察日记
今天在我所实习的一所本科院校里,我们几个兼职教师观摩了由该校一名全职教师上的完整的一堂英语教学课。以下是我对这堂课观察的具体记录。
一、课程名称:初级口语课
二、课程主题:旅行
三、正式上课部分
1、导入部分:老师在黑板上张贴了一张中国地图,并展示了中国的一些地方,要求学生上去把图片贴到地图的相应位置,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完成后对学生们就相关地点进行了提问并介绍。具体例子为:上海、西安、哈尔滨、三亚等
2、拓展提问:还去过哪些地方?成都、兰州、天津等
3、联系课本教学(1)词汇
A.黑板上面有本课的生词,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之后又让同学们逐个朗读,并纠正同学的发音,进一步熟悉读音。
B.对生词进行了讲解,讲解的方法为对生词进行了造句,并与学生互动。例如:正好:迈克,你来的正好。具体:请你说的具体一点儿。
从来:我从来没去过那儿 这里涉及到语法点从来没,老师单独提出讲解
极了:冰灯美极了。
冬泳:在此进行了图片展示,并向学生提问。
胆量:有没有胆量
热带:热带水果。拿出道具菠萝、芒果进行展示说明。C.生词讲解结束,集体朗读生词
(2)课文
A老师先采用了图片道具对课文进行了导入,在此过程中让同学合上课本。B打开书本,带领同学们逐句朗读课文,并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朗读。C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提问,请同学们进行了回答
D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了学习,并请同学搭档对话运用。
例如:去哪儿好/要我说/再说 等
E让同学们对着屏幕提示对课文一起进行了复述,之后请同学们搭档对课文内容练习进行角色扮演,请三组同学到讲台前进行了对话表演示范,最后又一起朗读了课文
F拓展练习:请同学运用所学的词汇、句子说话。
例如:还是。采取了衣服、图片道具,诱导提示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说话。G带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忆。
请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了课文,之后又请同学们自己根据所学内容就旅游这一话题进行了创新并练习。请几组同学们上前进行了搭档表演。最后让一位同学就关于旅行问题进行了提问,其他同学给予了建议。
4、结束课程
最后老师进行了这堂课的总结,并顺利的结束了课程。
四、听课后的个人体会
经过对这堂课的观察,我得出一些感想:
1.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较多的让同学们进行了练习,老师所采用的的语言也是较为简洁明确的,适合初级水平的学生。
2.教学内容方面,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对生词的讲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上,目的是使同学们最后能运用所学内容。
3.教学环节的安排也比较紧凑、合理、清晰、自然,对生词及课文进行反复练习熟悉,较好的一点是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扩展部分,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运用。4.教学时间安排很合理,有效地做到了精讲多练。让同学们反复练习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复述的程度。
5.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多样,体现了成熟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中较多的运用了道具和多媒体,比较生动形象,教学气氛也极为活跃,提问也比较巧妙,灵活的发散了同学们的思维,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问题。
6.教学任务较好的完成,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对本课所学的句子、词汇可以进行比较灵活的运用。因为本科的内容与实际联系较多,所以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能运用到所学的知识。
7.根据课程所学,我认为这堂课教师采用了情景法。情景法是主要针对口语 的一种教学法,根据我所观察,本堂课的特点比较符合情景法。例如:课堂用语是目的语;新的语言点要在情景中介绍并操练;运用词汇选择程序,以确保基本词汇的教学。这几点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均体现的较为明显。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
牟卓玛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判断(反馈)。另外,还通过游戏练习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设计上不仅量多,而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应用”之一知识点。
解比例这一内容应该来说比较简单,通过自学学生也能掌握。可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教这一简单的内容呢?于是我对于解比例这节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现就课堂中一些主要的片断进行反思:
1、出示复习题:24:()=3:4,你能说说括号里多少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例2:24:x=3:4,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三种解答方法:用比的基本性质、用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4、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
学生对于解答“2:24:x=3:4”这样的比例是不难的,在交流中我不仅发现学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答,还有不少学生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来解答。对于学生多样的解答方法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说说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一些?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出的学生的争论。争论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只是合作者与参与者,因此我并没有给予任何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肖尧
学生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课堂上我设计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通过表格、图像、表达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为学生后面学习正比例的图像积累了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韩占秀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高÷2=面积(一定)
2、底×高=面积×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所以课后在做习题: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长﹢宽=周长÷2(一定),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自己在这方面要加强研究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张光辉
比例的应用是在学完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所熟悉的归
一、归总应用题。
课本上出示的例题对于六年的学生来说相当简单,“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种路程应用题在三年级的时候早就学过,学生对于这种题目的解决早就得心应手了。教材中用这道例题来学习比例的应用,主要是介绍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但这道题用比例来解决显然不如算术法简单,如果强行让学生用这道题来接受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学生会对用比例法解答应用题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为他们认为不如算术法简单,为什么放着简单的方法不用,而非选择麻烦的方法呢?(这种心理尤其善于思考的学生更会产生)。这时如果老师说考试要求用比例法解答,你就必须用比例法解答,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用比例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比例法解应用题,并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呢?想到了“学以致用”这一至理名言,我在教学例题前设了一疑。
一上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个办法,能知道咱们学校旗杆的高度。”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思维即刻也活跃了。有学生开玩笑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量,可都不切合实际。倒是有一个学生说的方法可行,旗杆上有绳,用绳拴上卷尺往上拉,拉到顶以后看卷尺下面的刻度,就能得到旗杆的高度——这倒是个好方法。随后我说,这个方法很好,能够得到旗杆的高度,但老师还有一种数学的方法,老师在旗杆的旁边在立一根较短的竹竿,就能够通过测量并计算出它的实际高度,在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后,大家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里计算出它的高度了。
随后,我教学书本上的例题,使学生明白,题中速度是一定的,那其它两个量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正比例来解决这道题。这样,学生明白了虽然不如算术法简单,但也是解决这道题的一种方法。他们在想得到测量计算旗杆高度方法的心里驱使下,接受了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然后,回到旗杆的高度测量这道题中,我提出:老师能用尺子能量出竹竿的高度,还能量出竹竿影子的长度,而且旗杆影子的长度也很容易量出来,那现在谁能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求出旗杆的高度。学生很快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利用今天的所学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去领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有意义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祁格林
在《比例尺》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晁增国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崔永兰
1、活学活用: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对于知识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学了再多的知识,可都是死记硬背,不会使用,不会运用,学它何用?我觉得这段话给我们教师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调教学生,给自己的学生一个交流、讨论、表达的机会,让知识流动起来。
2、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实我觉得这里在阐明知识的实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注意把握知识的实质这一教学要素,既要让学生的学习生动有趣,又要注意让学生的所学转化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防止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课堂看起来生动活泼,但是学生的思想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就好象让学生看了一堂无聊的闹剧一样,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
3、关于实践的具体做法
苏氏在这一节所讲的方法应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这样的机会,尽可能地创造这样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要让学生坐在教室里面无病呻吟闭门造车。好的学习情境,必然会引发人许多的联想,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触,受到情境的感染,必然会有感而发,并且是真情实感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张生渊
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说理要说透,要有信度,要让学生心服,用幽默的语言来教育学生,启迪学生,不仅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还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在不受任何伤害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班里一个同学交给我一张小纸条,我一看,原来是一封遗书,上面都是一些让他妈妈给他买好吃、好玩、好看的东西,不但没有伤心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很可笑。我知道他纯粹是好玩,没有真正厌世的念头,但是这种现象所以,我就对他说:“看你遗书写得不错啊!但是,我们班里还有很多人不会写遗书呢!因为这个世界太美好了,谁也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难道你愿意吗?”他笑眯眯地说:“不愿意。”“那看你的遗书写得这么好,我还以为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了呢?告诉你,遗书可不吉利啊!一般人还不会写遗书呢!我要给你发个广告,要写遗书的都来找你,向你学习好不好?”他听了连连摇头说:“不好,不好。我可不愿意老是写遗书,我喜欢这个世界,以后,我也永远都不写了。”听了这些话,我笑了,他也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相信,他以后一定不会再开死亡玩笑了。从这个事例中,让我感受到了班主任要随时去发现和寻找学生的不是,采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说理,使我们的学生有所进步,使我们的学生有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