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与反思(模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王茹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制教材第七册课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册课文。课文的大致内容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朋友。课文情节复杂,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时紧抓“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从父亲不断挖掘这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入手,辐射开去,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在研读中感受亲情可贵,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生:(异口同声)了不起。
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四周围的人们,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展开你们的想象说一说,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二、改变结局,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深入理解“了不起”。【教学设想: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一)尝试改变结局。
1、师:是啊,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是奇迹的结局,但是,牛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
2、[多媒体出示改变的结局]
3、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4、如果事情是这样,父亲没有救出孩子,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生按自己理解,简单陈述一下理由)
5、我听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
(二)品读探究“救”的过程。
1、课文哪里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谁愿意读读?(一生读)有个自然段集中写了父亲救儿子的过程,找到了吗?
2、出示段落,指名读,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1)镜头读,在联想中解读“了不起”。
1、老师有个提议,如果你读书的时候,脑中联想到当时的场面,你再读这个句子所在的段落,你会觉得非常不同,想试试吗?
读句“他满脸„„血迹”,看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挖掘的,默读句子,你联想到什么?谁再读这句。
想再试试吗,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看有什么体会。
2、看指挥齐读。3、38小时,父亲一直在——挖,因为——(读念头、信念)
(2)体验读,角色中体会“了不起”
随着老师的叙述,选择你最想扮演的角色,与老师配合读。
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深入品读“了不起”。
【教学预想:再次改变结局,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鼓励表达真实想法,允许适度辩论。辩论之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真诚发表观点,在适当的时机,建议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1、我们再假设一种结局。出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2、有没有可能?这位父亲还是了不起的吗?老师认为这位父亲延误了救的时间,不是了不起的。同意吗?
3、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4、小结:父亲的了不起,还在于它有1%的希望,付出了100%的努力。即使没有希望也要试试的责任和勇气。
5、继续讨论:对孩子和其他父母的看法。
6、总结:了不起的父爱,孩子的责任与信赖,创造了奇迹。
四、拓展,深化“了不起 爱”
1、巨大的灾难中,父爱创造了奇迹。其实父母之爱天下皆然,你们的父母爱你们吗?学完了本课,此时,你有什么想对父母说的?
2、平凡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举例)
五、实践作业
师: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爱,但父母给我们的爱如沙漠中的一眼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课下让我们完成两项实践活动,感受来自父母对我们的爱!
1、记录一周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
2、在你的生活中,在你所做的记录里,你一定感受到了爱,其实爱很简单,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这都是亲情的流露,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成一篇文 章送给你的父母。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 总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定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令人震撼。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领悟了文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
在解读父爱了不起这一环节里,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重点语段“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让学生动之以情地读,言之有理地想,“在这满脸的灰尘、双眼的血丝、满身的血迹里到底蕴藏着他曾遇到的哪些危险?去想象那样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这段文字正像一首向父亲表达敬意与赞美的小诗吗!”
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多种情景朗读,采用了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这样,连接了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打造了有效课堂。最后,我再次假设改变结局,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鼓励表达真实想法,允许适度辩论。辩论之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真诚发表观点,在适当的时机,建议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纵观本课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朗读的指导,但忽略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没有让学生充分享有发言权,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发表意见,让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成为真正的和谐的语文课堂。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把父亲所做的感人之举,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挖的三十八个小时进行重点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下面我将本课的重要教学情景叙述反思如下: 师:你们从哪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这儿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一直在挖着,不把儿子救出来不罢休,他是多么的坚韧不拔啊!
师:你真会体会!同学们,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许多的联想。请你们自由地反复地深情地读读这一段话,看看自己读着读着,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学生自由悟读。
师随机采访学生: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宁愿冒着生命危险!
师:能带着这种体会读读吗?
生深情地读着。
师:你很善于体会,你的朗读打动了我!
师:你呢?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看到了一位坚强刚毅的父亲!他挖了那么长时间都没放弃!
师:你能读出父亲的刚毅来吗? 生读。
师:还有想谈谈的吗?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我看到了一位执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责任感很强的父亲!
师:当你体会到这些,又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话呢?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真是在用你的心感悟和朗读课文!(反思: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个性化”地读书。所以我接着设计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
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课文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为什么不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生:这样写出了父亲挖得很艰难。生:这样突出了父亲挖了很长的时间。
师:36小时是多长的时间呢?
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师: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哪!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父亲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为的是——
生:救出儿子!
师: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
生:救火队长、警察、失去孩子的父母。
师:咱们分角色读读,现在你就是救火队长,请你阻止他——
一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现在你是警察,请阻止他——
另一生:“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现在你们都是失去孩子的父母,请阻止他——
生齐:“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反思: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在读中感悟。)
师:父亲听从了这些好心人的劝阻吗?他为何要如此倔强、执著呢?
生:因为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
生:因为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是哇,一分一秒都不容耽搁呀!那父亲凭什么、凭什么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呢?
生:因为父亲曾多次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如果你的父亲也曾这样对你说,你会怎样想?
生: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都会来救我!
生:父亲会用生命保护我!
生:有父亲在,我什么也不用怕!
(反思: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换位思考,较好地突破了难点。课堂是师生对话的艺术,教师循循诱导,使学生的感悟拾级而上,层层深入。)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的正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是,回响他耳边的仍是那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筋疲力尽时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7、师:让我们走出父亲的内心世界,回过头来看看父亲此时的模样。引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为什么会成了这样?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呢?同学们,请联系录象中的内容,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父亲跪在地上,用双手拼命地刨着废墟,手掌手指磨破了,鲜血淋淋,可父亲全然不顾,还在竭力刨着。
生:我看到父亲正在费力地刨着,突然,从高空坠下一根房梁,正砸在父亲腿上,顿时,鲜血直流……我说不下去了
生:我看到父亲疯了似的挖着废墟,边挖边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救你来了,你在哪儿?”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想象,我感受到了一份血淋淋的父子亲情,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了不起的父亲!让咱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这两句——
生:“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反思:以上环节,是全课的重点环节,我想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真切地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于是,我抓住全文的文眼——最能辐射全文的一段,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一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感悟,在回味中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形象逐渐在孩子心中丰满、高耸,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提升阅读的品质。)需要改进之处:
1、牵着学生的痕迹太严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正是这一道理,2、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学完这节课,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犯了相当然的错误,高估了学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想与学生情感共振,还有一段历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篇篇的课文阅读中、体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态,去丰富自己的思想。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金玉芳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彭阳县第三小学
田润莲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传奇故事。我在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整合资源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使学生“触景生情”,让学生在研讨、合作、反复朗读中领悟文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真正做到突显“以读为本,关注人文”这一主题。紧紧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抓住“了不起”一词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伟大力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的方法。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我国 “5.12”汶川大地震场面),看完本段录像,你有何感受?(课件演示)
生:地震太可怕了。生:我觉得地震太残酷了。生:我觉得地震真的很无情。
师:是啊,地震可怕、无情,地震让我们心惊胆战,地震后的场面更让人触目惊心。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今天我们学习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可怕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生:一起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怎么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并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
集体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义,纠正字音,指导个别字的读音及写法。(略)
师: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生: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儿子被埋在废墟下,父亲用了38小时的时间救出了儿子。
生:我觉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被埋在废墟下的儿子的故事。
三、再品文本,学习写法
师:同学们对于课文预习的非常扎实,谁来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同时还要能找出具体的例子证明。生:语言描写。如: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等 生:还有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真长了火眼金睛呀!。(板书:人物描写的方法
语言、动作、外貌)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活。大家今后写人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四、入境品读,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师:大家觉得文章中的父与子怎么样?你觉得课文中的那句话能够总领全文,请找出来。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亲的伟大。
师:文中父亲的哪些言行让你觉得他们“了不起”为什么,找出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之后我们一起交流。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件演示句子)师:你从中看出来什么?
生:父亲在废墟上挖了好长时间。生:总共是36个小时。师:36个小时是几天几夜? 生:是一天半。
生: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师:你觉得此时的父亲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他很累,想喝水,想吃饭,想睡觉。
生:我觉得父亲没有心情吃饭、睡觉,他一心只想救儿子!师:父亲在36小时里,在那堆废墟里不断地挖、疯狂地挖,如是你,你会觉得他会累吗? 生:我会觉得很累。
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父亲累不累的?
生:我从那些数字看出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请你读出父亲的累来好吗?
指名读课文,并进行感情朗读指导。(要读得累,语速要缓慢)师:你还从那儿能看出来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也能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生: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师:从父亲的一系列行为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父亲坚定、信守诺言。(板书)生:决不放弃、有责任心。(板书)生:视死如归、坚忍不拔。
2、孩子的“了不起”————感受儿子的无私、高尚。师:儿子的“了不起”又体现在哪?
生:儿子在废墟下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他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也能救大家,他勇敢,“了不起” 师:阿曼达曾经害怕过吗?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地震(放影),先说你的感受?(害怕)
师:我们相信年仅7岁的阿曼达害怕过,恐惧过,一次次的绝望,他最终战胜了恐惧,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同学们,多么坚强勇敢的孩子啊!请想象一下,废墟下的阿曼达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生答)是什么给了阿曼达战胜困难的勇气?(是一句爱的诺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爱的承诺让这对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分角色朗读创造奇迹的这段话。师:评价一下,两名同学读得怎样?
生:语气掌握不太好,没感情,应该是激动。师:哪一句能体现激动就读哪一句。
师:此刻的重逢,简直是奇迹,父子怎能不激动呢!男、女生再齐读。
生:安全出口开出来后,父子相逢,又将是怎样激动人心的场面呀?请同学们接着读。生:读“出来吧!阿曼达。” 师:爸爸怎么说这句话的? 生:声音颤抖。
师:声音的颤抖说明他的内心怎样?(激动)同学们,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张开双臂,期待儿子早点出来。生:齐激动地齐读“出来吧!阿曼达。” 师:那阿曼达又是怎样说的呢?
生: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课件出示句子)。师:此时你又觉得阿曼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一心为他人着想。生:无私、勇敢.(板书)师:这对父子经受了39小时的考验,终于要在一起了,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齐读故事的结尾。学到这里,我相信你们对“了不起”三个字有了新的理解。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生:儿子勇敢,父亲坚持不懈。生:儿子乐于助人,父亲伟大。……
师:是呀!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亲坚信儿子在等着他,儿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创造了地震中的这一奇迹,也让他们成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奇迹源于什么呢?就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画“♡”)
师:同学们,此时《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课题,你能把它换一换吗?
生:纷纷举手。《了不起的父与子》。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有许多父亲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父爱。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吧。(放课件)
师: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看了这些感人的画面,老师想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课件出示小诗)
生:有感情地齐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师:爱使人坚强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更会创造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四篇: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内容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三:学情分析: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案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抓六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位同学的故事。
师:面临强烈的大地震,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大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齐读。教师板书:了不起。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抓住文章主线,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细读课文,感受“了不起”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勾画出关键语句用心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写在书旁。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研读探讨,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全班交流。
(一)父亲的“了不起”
师:你从哪个地方感觉到父亲了不起?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生读:“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从这个“冲”字感受到了父亲迫切地希望看到他的儿子。
师:换成“跑”可以吗?这个“冲”字写出了父亲什么心情? 生:急切、迫切、不顾一切„„
师:真是救子心切呀!了不起的父亲。读出父亲的急切的心情。师:我们接着谈,还从哪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他顿时感到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的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从眼前的一片漆黑转到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你关注到了父亲感情的变化。来,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好,同学们,此时此刻,自己心爱的儿子阿曼达正被废墟压在下面,作为父亲的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特别悲伤、特别绝望。生2:百感交集的心情。
生3:特别难过。想着儿子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师:是啊,此时的他有着撕心裂肺的痛,所以才会有着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大喊,带着这样的痛来朗读这段。
师:来,全班同学一起试一试。全班齐读。
师:是什么让这个过度悲伤的父亲转而坚定地向废墟走去。生:是他对儿子说的那句话语。师:哪句话语?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请同学找到这句话,把它勾下来。语言训练:
师: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生: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师: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生: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师: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生: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师: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不论„„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句承诺,让我们看到父亲由痛苦无助转而向废墟坚定地走去——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继续谈,还从哪些地方看到父亲的了不起?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从这儿看出父亲不在乎身上的痛,已经被钢筋和瓦砾挂破了,他还是想着儿子,都已经忘记了自己身上痛。
师:说的非常好,你抓住了课文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体会他不在乎自己的痛。那么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你从这一系列的数字,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从数字我体会到父亲正在挖那些瓦砾时候的艰难。生:父亲挖那些瓦砾时时间很漫长。师:他挖了多少小时啊? 生:他挖了36小时。师:多少小时? 生:38小时。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呢?
生:为了更好的突出时间的漫长。
师:你体会到时间的漫长,老师就请你读一读这一句,相信你会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读这一句。
师示读:他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生:再读。
师:谁还想读一读,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另一生再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时间的漫长。生齐读。
【设计意图:基于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感悟,充分利用文本中颇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通过反复朗读,感知挖掘过程的漫长与艰辛,感受父亲的执著,相比空洞直白的说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更能帮助学生触摸“父亲”的内心世界】
师:同学们,没人再来阻挡他。你从“再”字看出什么? 生:看出那些好心人来阻挡过他。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些好心曾经来劝阻过他、阻挡过他? 生:有消防队长。消防队长说:“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有警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着我们理解。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还有谁来劝过他? 生:还有一些好心人劝阻过他。师:读一读劝阻的话。生读: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大家都在劝他,可是他没有听大家的劝阻,他依然没有停止挖掘,所以我们看到他挖了——
生接读——36小时。
师:出示画面,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位父亲身上,想像一下,父亲在挖的时候面临哪些困难?此时你看到他什么样子?
生:正在找儿子的时候,有石头落下来,他受伤了。生:有可能遇到大爆炸。„„
生:手指抠破了。生: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 生: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师:但是他都没有停止,他还是不放弃。师:此时我们看到的样子,大概是这句。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父亲在废墟上苦苦地挖了38个小时,以至于成了这个样子。生:再读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有关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通过想像,情景朗读再现,从而深刻理解文本中父亲因爱而执著地拯救儿子的行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从而在每个孩子心中树立起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拼死救子呢?
生:因为他答应儿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齐读承诺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是呀,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引读:
1、当父亲看到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给予父亲坚定的信心,就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当父亲一次又一次恳求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换来的却是认为自已精神失常了,只好孤军奋战,不顾安危,因为,他对儿子承诺过——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当父亲在废墟上拼死救子时,却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不顾长时间的辛劳与伤痛,给予父亲伟大的力量,还是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读,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师:是啊!正是这种至死不渝的信念支撑着父亲在废墟上苦苦支撑了30多个小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信守诺言,在废墟上拼死救子的父亲的形象。
师:那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作者是抓住了父亲的哪些描写来向我们塑造了一位高大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他的了不起?
生:他的外貌。生:语言描写。生:还有他的动作。
师:说的非常好。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废墟上信守诺言拼死救子的父亲形象,更被他了不起的行为所震撼所感动。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父亲转向7岁的阿曼达,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你能看出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 【设计意图:小结课文写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了不起的儿子。
生:我从第16自然段看出来的。“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我体会到儿子的勇敢。
师:想像一下,当时,孩子们在废墟下会有怎样的正常表现? 生:大哭。
生:哭着喊爸爸、妈妈。
师: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阿曼达会想: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对我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他会对同学说:“同学样,不要害怕,我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平时总对我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次我遇到困难时,教应验了。”
师: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个七岁的孩子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让我们读出儿子的勇敢。这就是了不起。
【设计意图:“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在“说”中发展了语言。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给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师:还从哪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生:让出了生命 生:让出了安全、勇敢
生: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生: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师: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感受阿曼达的了不起。师: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师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也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
生:齐读这两句话。
【设计意图: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体会感人的父子亲情。】
师:废墟上父亲因为一句承诺拼死救子,废墟下一句承诺让孩子懂得鼓励同学们战胜困难,从而让我们看到他们是一对——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经过38小时的艰难挖掘和等待,最终迎来这一幸福的时刻,(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带着各自的体会,读出这种生死离别后的重逢,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想象一下,父子重逢之后,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生:其他孩子的父母:你真是好样的,如果不是你的坚持不放弃,我想我们的孩子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太感谢你了。
生:警察: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阿曼达的同学:在黑暗、恐惧中,是阿曼达不停的鼓励我们,给了我们活下去的信念,阿曼达真是太勇敢了。
【设计意图: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父子重逢之后,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既是学生对父亲、阿曼达人物认识的深化,又是基于对学语文用语文的训练。】
(三)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师:课文学到这,老师不由得想起了1999年土耳其的地震。一个母亲为了保护7岁的女儿,撑起了千斤重的大石块,足足支撑了两天。
生:阅读《地震中的撑起》 师: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生病时细心的照顾我们,失败时耐心的鼓励我们,犯错时,严格的要求我们„„都是对我们的爱。希望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父母的爱!
最后让我们欣赏一首小诗。《父爱》 生:自读诗。生配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拓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与情感升华。】
教后反思: 教学中的优点:
1、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们组经过研讨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说儿子了不起,重点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
2、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父亲的了不起,通过抓描写父亲的动作、外貌、语言感受父亲的坚定、恪守诺言、坚持不懈,对儿子的爱。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如:在读第第12自然段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学生体会到这时间的漫长,我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带着焦急而坚定的心情来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再如:在读第16自然段时,学生体会到七岁的阿曼达,在废墟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鼓励同学不要害怕,感受到了阿曼达的勇敢,让学生带着自己深刻的感受读出阿曼达的勇敢。
存在的不足:
1、在品读读12自然段时,学生虽然说出了时间的漫长,父亲的挖掘的艰难,但是感受并不是很深。如果再适当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父亲又会面对着哪些困难?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感悟文本。再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父亲在废墟上苦苦挖了38个小时。这样学生对了不起父亲的感受会更深刻。
3、有些关键地方没有引导学生质疑。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3次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4、语言训练点较少。在品读第12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父亲面对重重困难,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虽然上完了,但感觉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大洲和大洋》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师
尹作书
一、教学设计
本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① 了解基础性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和海陆面积比例,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提升性目标: 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②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本课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照片和说的“我看上去的地球更像水球”引出“古人为什么把我们的家园叫做地球而不是水球呢?”让师生带着这个问题引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大洲和大洋。
2、动手观察、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直观感受地球表面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生:海洋占面积。
2.让学生用线绕赤道一圈分出南北半球,观察北半球陆地集中还是海洋集中,北极附近是陆地还是海洋。观察南半球陆地集中还是海洋集中,南极附近是陆地还是海洋。
生:北半球陆地集中,北极附近是海洋,南半球海洋集中,南极附近是陆地。
3.小组内一名学生闭上眼睛转动地球仪,用手按住地球仪上某一点观察是陆
地面积多还是海洋面积多。
生:海洋面积多。观看课本得出结论:地球上无论怎样划分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运用课件展示的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4、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1、找一位学生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学生在图2.6找到相关的位置。
2、认识位于东、西半球分别是哪几个大洲。
3、通过课本读图和课件展示认识亚洲与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4、读图2.11认识七大洲的面积,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顺口溜记忆: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
5、认识四大洋的名称和大小,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在图2.6找到四大洋的相关位置。
5、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1、填充地图:找学生用电脑准确进行大洲和大洋的填图练习。
2、大洲排序:找学生用电脑对大洲准确排好大小。
3、一笔画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用几何图形练习一笔画世界。
6、布置作业、小结本课
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一、把握文章主线体会了不起
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父亲的了不起,帮助学生找到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把握了文章主线进而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二、创设情境想画面,感受父爱
在解读父爱了不起这一环节里,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重点语段“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让学生动之以情地读,言之有理地想,“在这满脸的灰尘、双眼的血丝、满身的血迹里到底蕴藏着他曾遇到的哪些危险?去想象那样的画面,播放汶川地震的情景,再现父母之爱。
三、情景朗读促情感,体会父子“了不起”
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多种情景朗读,采用了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触动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打造了有效课堂。
纵观本课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教师的站姿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朗读的指导,但忽略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没有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而且教师的每个指令的语气要结合本课的情感基调,要不然会影响课堂的气氛,如果在能节省点时间给学生一个练笔的机会,课堂会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