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中小学识字教学的探索
语文:
农村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
桃江县三堂街镇赤塘完小 钟霞红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是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水平,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教材要求认字400多个,写100个,多认少写,认写分离,因此,在识字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做好检评工作,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一、把握识字要求,激发学生兴趣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阅读的基础,更是学生以后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识字,传统要求四会;即会读,会写,会义,会用。这种方法导致学生越来越怕上语文课,老师越教越辛苦,因而收效甚微,很多老师认为教材识字量大,对低年级来说任务太重,特别是留守儿童,其实,一年级的记忆力特别好,随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反而越来越减退,他们喜欢模仿,好表现,所以,我就采用以下方法;
1、多认少写
人教版低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倡导的是“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低年级的识字任务分三部分;
A结合汉语拼音识字,要求认70个。B归类识字,要求认105个。C随文识字,要求认225个
我就采取情境中识字,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段,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情景中识字,例如《草原的早晨》向孩子们展示了早晨的美景,《四季》向孩子们介绍了春夏秋冬,四 季的各种景物,但是,草原对孩子们来说,很陌生,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欣赏草原早晨的美景,四季相对熟悉,我就借助教学画图进行教学,认识这些字。
2、认写分离
就是分开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易认的字不一定易写,难写的字不一定难认。新《课标》新教材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和“会写”两种要求,多人少些,加强写字,降低难度,尽早尽快尽可能的多认字,以便及早获得阅读能力,教学中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认写不同步
如《识字2》要写的三个字,“木”“禾”是本课的要学的字,“十”是已学的,所以要求学生多些。
(2)突出共性,让学生感知
如课文2要求学生书写“七”“儿”“无”“九”四个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竖弯钩”,“横折弯钩”
(3)体现弹性。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不必对每个学生都提出写字要求,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以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4)在游戏中识字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好奇心很强,缺乏主动性和抑制力,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很难集中精力,可以多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达到识字的目的。
二、结合识字语境,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识字
现在很多老师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来分类,让学生识字课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依据学生年龄特征,使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做到字不离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1、从形、音、义的结合上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听说读写运用,为此,学生不仅要识别形音义三个要素,本身还要做到“口诵其字、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低年级在农村学习,农村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和家禽牲畜都是孩子们学习汉字的资源,如“桃花梨花”“狗尾巴草”“蒲公英”等植物,“黄瓜、冬瓜、南瓜、豆角”等蔬菜,使之在生活中识字,不易忘记。
如:小鸟的鸟共几笔,河水的水最后一笔是什么?(形)如:给语句填空()边()边(形)如:十——上 上——下 大——无(义)
2、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如:以“商场”一词为例,去商场的路上有什么(广告牌来识字)商品包装,饮料的外包装等都可以认识很多字。农村孩子对商场概念不是很清楚,通过“商场真大,东西真多”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他们基本了解商场的意思了。
3、在朗读中识字
(1)学生对语文课本上喜闻乐见,每篇课文都有拼音和儿童歌,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读图中的生字,读儿歌,认生字,识生字,学习时利用《自读课本》识字,在学生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以后,然后读一读课文。
(2)读课外书识字
近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相当一部分的字,因此,我要求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自带一本有拼音的课外读物,空余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并相互交换阅读,巩固拼音,学习汉字。
三、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
及时清除,认识到孩子的遗忘规律,及组织孩子们的复习巩固,把孩 3 子们课内,课外认识的字做成卡片,打乱顺序,逐个辨认,进行巩固,及时通知家长,家校联系,回家对孩子们的识字量进行检查,督促,到了二年级孩子们就能看没有拼音的书。
四、结合课文内容积累相关词语
例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出现的不是课文里的词语,“江南鱼米香,小小竹排画中游”引出“鱼米之乡”“风景如画”,又如《影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常常跟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通过这两句话的学习理解,引出“形影不离”,这样既促进了课文的理解又随意中积累了词语。
识字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尤其困难,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腰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学无止境,要去寻找更好,更适合留守儿童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他们更好的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参考文献:徐黎《浅谈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
《树人教育网》
《新课标下农村小学一年级趣味识字教学》
第二篇: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深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同时也要求小学低年级就要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会写800-1000个。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识字教学中,我教给孩子不同的识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例如:我班的孩子们都是新入学的以年级学生,在一年级阶段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可以和班里的小朋友成为好朋友。我借用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将全班同学的名字收集起来作为识字的教材,学生兴趣十足。于是,我结合教室布置,把全班29位同学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了29个气球上,并把它们张贴在宣传栏里。每当有同学得到小红花,我都会让别的同为他贴上去。下课时,同学们就会蜂拥而上,仰起头大声地读着小伙伴的名字并贴上小红花。碰到不认识的字时,同学们还会互相帮忙、相互提醒。当同学名字的三个字中有一个不认识时,小朋友们还会开动脑筋,利用名字的读音来认识生字。当找到自己的气球时,有小朋友会兴奋地用小手指点着自己的名字,开心地告诉大家:“我叫某某某,我的名字是这样写的!”在名字魅力的吸引下,在这种“奔走相告”的氛围中,那些原本十分枯燥的汉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像一颗颗种子一样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二、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
特点,若要学生长时间保持对识字的热情,就应变换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生字。这样,学生们能够记得更牢,对于生字的掌握也更加灵活。在识字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有好多学生明明刚刚还认识这个生字,可是只要把这个生字挪个位置,他又不知道该念啥了。看来学生没有真正记住这些生字,他们只是根据生字固定的位置、大体的形状强迫自己硬记。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简单的记住生字,我常常启发孩子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识字方法,如编字谜、顺口溜、游戏识字等帮助记忆。例如:我创设了猜谜识字游戏,如学习了“田”字,我说字谜:横看
三、竖看三,写出来,不是三;教学“雪”字时,我把它编成:“大雨冲倒一座山”;学习了“雷”字,编成“大雨落到田上”;学习了“团”,编成“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等等。另外还可以用“送信到家”、“对号入座”、“情境表演”、“叫号出征”、“画文展示”等进行游戏识字教学。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三、交流识字,在愉悦快乐中并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有合作就有交流。你认识一个字,我认识一个字,两个人一交流,两个人就都认识了两个字。全班几十个人,两两交流,识字的数量将成几十倍的递增。我尝试着让学生一天识一个字,当一回小老师,把你认识的这个字写在黑板上,教给其他小朋友,还可要求他说出他记住这个字的方法,他就成了一字之师。有时由于时间不够,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4人或6人为一小组,每个人当一回老师,把自己平时所认识的字教给组内的小朋友。在学校时可以当同学的老师,在家里可以当小弟、小妹、父母、爷爷、姐姐的老师。为师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教与学中得到提升。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所学,在交流中人人为师,这样识字教学中就多了一份快乐。
四、教给方法——学会学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
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探索
《农村中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探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已成为教师棘手的问题,也是学校、家长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我国有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对其成因及转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出了很多可行的转化措施。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面临若干问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在允许学习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择校就学的情况下,像我们这样的一般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其能力、智力、经济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教师队伍流动大、匹配不合理,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城乡教育不均衡,生源的竞争学生择校等,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第一衡量标准,有较高的升学率就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和引起社会的较大轰动。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还是在农村中小学教育里已逐渐形成定势,特别是只注重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也是家长们为孩子择校的标准。在教育的社会评价中有
着较为广泛的影响。
首先,我们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反思,有必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再走老路,这不仅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不符合培养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偏轨了轨道。更可能教育的持续发展。
鉴于此种情况,我校率先开始探索实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教师忽视了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没有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低下。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培养中生优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把培养高一级人才与培养当地经济建设合格人才与提高他们的素质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转化“学困生”,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学困生”的转化迫在眉睫。
一般说来,农村中小学的“学困生”,在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分布面越广。这批学生无论是在思想、纪律方面,还是在心理、学习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甚至形成恶性循环的教育现象。这种现象已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开始局部范围内实施转化典型的“学困生”的工作。例如我校“双包双扶”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一定成绩。可以说,“学困生”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工作,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一、“了解学困生”是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第一步
有教育者说过,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等生。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广大教师已经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转化措施,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为了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及教育界的资深教师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案,成为教育界始终在探索课题。
多数教育者认为“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在规定的学习时限未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学业成绩偏低,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从定义上我们必须清楚:教育界所公认的学困生他们首先是智力、身体正常,也就是要我们教师认识到这部分孩子并非先天的智力、身体障碍造成他们的学习困难,即是要我们明白他们具备可塑性。那么,要想重塑它们,把他们转变成一个合格的学生,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这些学困生“为什么学习困难”有一个准确而合理的归因,摸清“学困生”的类型和症结所在,以便我们在后继的转化工作中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归因制定不同的转化方案,因此,不难发现:了解学困生是我们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第一步。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了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形成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无动力,学无方法。大部分学困生理想不稳定,对学习的目的性不确定,把学习看成一种家长赋予的任务,每天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僵硬。
2.自侍力差。他们缺乏主见,随波逐流,容易受到一些新奇事物的诱惑,有时陷入很深甚至难以自拔。大部分学困生陷入早恋;有的热衷于流行因素,体现在:穿着时髦,打扮成人化,追星,花大量的钱买流行的CD和专集,看不适合他们看的杂志;有的迷陷于网络交友、聊天、游戏,严重者成瘾。
3.粗心大意,作业错误率较高,做事拖拉。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经常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很少能够投入到真正的学习中,有的虽然似乎总在听课但思路跟不上老师,在作业和考试中粗心大意,错误率高,并且经常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做事拖拉。
4.性格内向、偏激,不善与同学沟通。他们有的不愿和别人交流,朋友圈子很小,在学习中即使遇到问题也不主动请教。有的学生性格偏激,做事鲁莽,常为一些小事大打出手,装腔作势、爱撒谎,在错误面前百般抵赖、懒惰好动等。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分数定好坏,已成为一种社会想象,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学校办学方向偏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等,由于师资编制紧缺,专业不对口,教师专业化素养不足,教师对一开始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能及时帮教,导致他们基础太差,学习无兴趣。再加上“留级制”的取缔,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形成了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落后。由于教育方法失当、部分老师的不负责任、对学生漠视甚至粗暴等行为也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1.教师忽视对学困生这一群体的学习指导和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只专注班里的学优生,忽视了学困生这个潜力很大的群体,有的教师认为做学困生的工作既耗时又费力,并且很难在短时间见效,所以都不愿意做这个棘手的工作,孰不知这样的工作既能锻炼我们自己的专业素质又能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并且如果能把办理学困生这个群体的工作做好,那么整个班级的水平将提高不只是一点点!当然这个工作要想得以顺利进行必须是学校的整体、各个部门同时协作。
2.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指导方式忽视学生智力水平发展的个体差异。学习困难的学生总是得不到适合他们水平的教育指导,多数情况下他们成了太阳照不到花儿。本来只需给他们“一把肥”就够它们吸收好久了,而我们的教师却把他们和一般的苗儿同等对待,给它们施加“剂量大的肥”,致使他们不但吸收不了这么“剂量大的肥”,往往被这种“剂量大的肥”烧昏,甚至烧死。学习效率低下是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我们的老师应该注意因材施教,特别是对这部分学生更应该给予特殊照顾。
3、消极情绪体验过多,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是学困生的重要原因。学困生自知学习困难,在学生和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后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即便偶然取得了好的成绩或圆满地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很难及时地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正反馈)。长此以往让他们对努力失去兴趣,渐渐丢失自信心,不求上进。
4、课外教育活动贫乏,忽视学生个性方面的发展,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学困生产生的外部原因。(三)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当学生考分低或有些地方不满意时,轻则恶语中伤,重则拳脚相加,身体与心灵的创伤极易使学生自信心丧失,甚至自暴自弃;由于家庭的教育和监管能力差或家庭核心价值观的偏差,致使孩子走向自我中心的误区,高傲自大,虚荣心强;还有的家庭人际关系恶劣,或是破碎的家庭,或是再婚重组家庭,留守儿童等,孩子没有温暖,没有爱,使他们思想消沉,无心学习,性情孤僻,行为散漫。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工具,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文化也对他们进行着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许多消极作用。社会上流行的不良的金钱观,享乐观,网络媒体的不良观念和信息等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外界因素误导和诱惑。
目前学困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学困生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没有积极人生追求;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存在着诸如厌学、性格心理不健全、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抽烟赌博、打架斗殴、大欺小、上网成瘾、早恋和追求时髦等表现。这一部分学生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或是干脆就不想听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上课搞小动作是小事,往往还会影响周围的同学。虽是少数,但严重影响了班风、校风,形成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严重阻力。
由于学困生长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往往招致老师、家长的冷眼乃至训斥,甚至遭到同学的嘲讽与歧视。长期以往,导致这些学生产生自卑感,失去学习的信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为建立良好的学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正本清源,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在我们想进行我们的转化方案之前,我们必须先把我们所要转化的对象的特点搞清,为我们之后寻找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转化方案做好前期工作。
按学困生的心理反映及行为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自由散漫型:长辈过分溺爱、单亲家庭或教育监督能力差的家庭的学生,极易表现为这一类型。这类学生表现为散漫、自控力差。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不遵守校规校纪,常迟到、旷课、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
2、自卑心理型: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在交往和学习中缺乏自信。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失去交往和学习勇气和信心;有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或其它原因耽误功课,学习遇到了困难,自己也下了功夫,仍不能解决,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总认为自己天资不如别的同学,经历多次失败的体验之后,便放弃了努力。
3、逆反心理型:表现为对立情绪明显,听不进家长或老师的话,有时还会出现报复或攻击行为。大多数是由于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承认差异,或家长对孩子关心少、训斥多,或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而产生。
4、孤僻冷漠型:这类学生大多处于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儿童居多,从小受外界过多的批评,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为人孤僻,行为偏执,不愿与人交往,心理上渐渐建立起情感的屏障,对集体和他人的事漠不关心,对集体的活动不想参与。
5、意志薄弱型:这类学生表现抗诱能力差,当学生处于奇特情景中时,新奇刺激的特性恰好与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相吻合,虽然学生也知道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觉得不应该做出错误的行为,但由于意志力薄弱,无法控制好自己,所以容易陷入圈套,甚至走向邪路。
二、学困生转化的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是以“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素质教育,青少年一代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核心的国民教育。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转化学困生工作,学校首先转化办学理念和对评价教师的标准。教师应该首先检查自己、转化自己教育教学观念、行为和工作作风。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需要慎思笃行,全面考虑,多方参与的大教学课题,在制定转化方案之前必须做好严密的前期工作,才能为后继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并且工作过程应是长期的,需要循序渐进,亦步亦趋,不能期求立竿见影,因此,为了做好这个工作我们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对学困生的转化虽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要尽力做好这项工作,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法逐步的引导:
1、深入了解分析,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只有掌握了学困生的具体详细材料,才能对他们的教育有的放矢。要广泛、深入、细致了解学困生,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能局限于班级,要把了解的范围拓宽到家庭和社会;要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要了解他们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并做好转化记录,建立学困生成长记录。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措施,对转化中的成功做法应及时总结。
2、首先加强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理论认为,健全的心理、完备的个性或人格要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知识和能力只有与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相结合,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事实证明,90%以上的学困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并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在于心理因素。学困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厌学心理、自卑心理、胆怯心理、掩饰心理、疑虑心理,压抑心理、惰性心理、逆反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注意从他们个性心理入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信心。
帮助找回自信心、树立自信,以增加学习动力。学困生缺乏学习的意识,与他们在学习以及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有密切关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他们自暴自弃,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丧失了信心。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退缩行为,形成了特有的失败者心理,越发减少了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他们所学的东西。”要使学困生有成功的欲望,相信自己的能力,就要让他们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要对其某些好的地方给予肯定,让他们增加自信心;作业批改时,多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激励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测试后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给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无形力量,能促进他们尽快转化,抛弃自卑,增强自信,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学习上的要求变成内在的学习需要,实现自我转化。实践证明,这是促进学生转化的一个有力杠杆,是其他转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的一个最主要的前提是来自老师的真心尊重和特别的厚爱。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态度,对学困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学困生由于经常受到同学或老师的歧视或经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从而导致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在教师、同学、家长之间人为地形成了隔阂和对立。要消除这种隔阂和对立,重要的秘诀就在于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完整的个性和人格尊严,使学生从教师的目光、表情、语言、举止中真正体会到尊重和关心。学困生最缺乏的是自信,而且教师也会自觉不自觉的忽略他们,如果我们教师平时能多给他们一些关爱,通过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爱去真心关心他们,多宽容需要帮助的学生,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唤起他们争做一名好学生的勇气,激起他们迎头赶上的动力。实践证明,谁能在需要帮助的学生心田上种下自尊、自信的种子,谁就能找到开启需要帮助的学生心灵的钥匙,谁就能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3、教师要常赏识孩子。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教师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彼此不同,各具特点的,没有好坏之分,学困生同样是一个健全的孩子,他们智力正常,教师要学会赏识孩子,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教师要将“尊重”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困生在愉快、平等的环境中学习。
一个眼神,一次赞赏,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之处,通过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摸清原因,而且要善于发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充分的信任,同时创造条件,提供充分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使其在多种尝试中寻找自己的“对应点”,并以此为契机,加以引导,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找回自信和自尊。
用真心的尊重和特别的厚爱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赏识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
4、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兴趣是勤奋的动力。一个人对某项事物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回答教师“怎样教”这个问题时提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布鲁姆在分析了学生能力倾向差异后,认为占90%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的差异。教师只要能够激发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其厌学情绪就会缓解。因此,学困生转化以课堂为主渠道是关键。
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备课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要多为学困生着想,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合理定标,分层分组,加强辅导,即在摸清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等情况下,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设计教学时,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应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生能有反馈的机会。在作业及练习布置上,应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加强练习作业的指导。即使过关测试,也通过复习、测试、分析、矫正、复测几个阶段,给学困生提供足够的机会。
5、重视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教育: 性格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把握了性格就掌握了动机。从动机入手,既可以控制学困生的不良行为的发生,还可以激活其良性行为的活力。
从根本上说,因为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困现象,家长和老师应尽早重视,家校联合,科学地训练习惯、优化性格,挖掘潜能,从学生的仪容仪表规范、纪律观念、行为习惯等着手,有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成功经营学业。
6、持之以恒,反复教育:不当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错误认识过程中产生的,难以一下子改正过来。一般包括五个环节: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发展。转化工作中,学困生们往往是改掉了这样一个缺点,马上又会暴露出那样一个缺点;或是同一个缺点好了犯,犯了好,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这也正是转化学困生的难点之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冷静地观察,及时地监控,拿出极大的耐心,付出艰苦的努力,仔细研究,对症下药,反复抓,抓反复。这样经过多次反复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实现质的变化,使学困生得到稳定、持续的进步。
7、加强家校合作,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工作,仅凭老师的一人之勇是很难实现的,除了学校的教育,还需要社会和家庭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学困生的有效转化需要家长更大的支持与配合。教师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可采用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家校通短信联系、家校互访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只有随时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才有利于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其实,做为家长,他们也急切地想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想了解学校教育内容和水平。各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经常的联系可使家校双方对学困生的情况能够及时了解,并且针对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转化措施;家长知道老师的工作思路后也会主动地配合老师开展工作。这样,在学困生的转化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整体国民的素质。转化学困生不单只是为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因此,转化学困生也不单只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困生并不是什么都后进,他们有优点,有长处,有可燃烧的闪光点,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善于抓住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采取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去教育他们,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为教师教育全体学生是党和国家、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完成好本职工作,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创新,不辱使命。
第四篇:浅谈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探索
浅析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阿瓦提县第五中学 王新龙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在农村中学从事教育工作近20余年,主要负责学校的德育和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学生交往比较密切,在工作、生活过程中我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缺乏一些社会公德的基本底线,不讲文明,没有礼貌,个人自我约束力较低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的因素、各种不利媒体的冲击也冲淡了学生的理想信念,重利轻义,待人冷漠,缺乏真情和爱心,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面对这种种问题,无一不令人忧虑。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期望与现实产生较大偏差,说明我们目前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低效的现状。
为探究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把德育理念、德育活动和德育科研相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搞清楚当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新的特点、形式、方法、手段等。现把本人的几点思考汇总如下,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
一、德育工作实效低、边缘化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是导致德育工作实效低的重要原因。往往人们一谈到学校教育就狭义的认为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很多时候忽视了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加之在现有的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和教育制度下,家长的期盼、教师的考试成绩的过度追求往往忽视了学校德育的核心地位。
2、学校办学位置的偏僻性使得学校德育工作边缘化。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渗透的主渠道,事实上作为教师往往并没有有效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而是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德育功能。加之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外来人员的复杂性,德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特点。
3、学校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现行的学校德育教育中学生总处于被动地位,学什么,怎样学,甚至为什么学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加之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比较差,基本上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里又涉及到教师的重要性了。
4、德育工作时常忽略了学生的行为训练。一说德育工作就是政教处、团委、班主任的事情,而事实上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是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实践者。因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经常把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放在课堂,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堂上。这样的灌输道德准则多,细、实忽略了学生的行为训练,照本宣科、乏味、不能让大多数学生接受。因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很多时候得不到体现。
5、评价体系的偏差也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一重大因素。在升学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在衡量教学质量及教师工作时总是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重要依据,此时,德育工作似乎永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德育的考核也成为了一项棘手的山芋。学生也不能在德育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也不能从活动中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二、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1、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就是要看到德育工作实际效果,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特别是在行为上的全面提高。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过程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把德育工作看成是一气呵成的而应有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二是既要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督查、德育常规管理,又要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机制。三是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教师是德育过程实施的主体,即要抓好老师的主体性,又要把握好学生的主动性。
2、德育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教育,我们不能一味的把学生造就成听话的“奴隶”。内塑品质,外塑行为,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际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确立主题,以班或年级开展德育活动,比如我校确立:初一养成习惯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初二进行行为教育+独立意识教育,初三开展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所有活动围绕这个主题,深入开展,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要重疏轻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认为:学校德育不能只重管,不重育,只重堵,不重疏,必须以思想疏导为主,配以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即行为教育以提高学生整体德育素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我认为:经常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先进事迹报告,演讲比赛、座谈会、主题班会课按劳取酬等一系列活动,勤开展、勤总结,通过行为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展德育工作。只有通过丰富多彩活动才能培养发展学生真正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团结协作及集体思想,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
4、加强身边榜样示范作用。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载体,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我校身边的人和事结合起来,利用身边的事物更能有效的让学生“服”,我们每期都在全校开展“优秀学生,团员、三好学生”等评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训练德育行为,锻炼德育意志。进而找出这些同学的发光点,让同学们在自己周围学榜样,找不足。做到从知开始,到行结束。通过榜样示范极大地影响学生。
总之,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笔者认为就是把德育理念、德育活动和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起来,只要我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坚持下去,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就一定会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上一个新高度。
新疆阿瓦提县第五中学推荐论文
浅析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阿瓦提县第五中学
王新龙
第五篇: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
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
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低年级就要掌握2000个左右。如何培养低年级的识字能力,巩固提高识字效果,一直都是教学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来,有许多新的识字方法涌现出来。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意识字、部件识字等。这些识字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根据多年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探索、实践和分析表明,遗忘率比较高,中下层生更为严重,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生字,忘了前面学过的生字,复习前面的生字,又忘了后面的生字。反反复复,识字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在正常状态下,人对字词的记忆一般是领先短时记忆来完成的。我国心理学家谢千秋、王锭城指出:短时记忆如果经过反复重现或进一步加工,就会转为长时记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只剩下33.3%,第三天保持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多年实践证明,遗忘是有特征的,而记忆也是有规律的。心理学家谢千秋、王锭城也指出:记忆有先“记”后“忆”的过程,完整的记忆过程必须包括识记、保持、再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记”的环节,而再认或回忆则属“忆”的环节。记忆的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相约的,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教师的教学如果符合学生记忆方面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其教学效果就好,不然就将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科学地抓住遗忘规律进行反遗忘识字教学,才能扬长避短,才能进行有效的因材施教,获得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年来我采用了循环记忆识字教学,实验效果证明,学生的识字巩固率大大提高,差生的识字效果特别明显。少写多复现,再认得巩固,循环牢记忆,巧练促乐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遗忘率。
循环记忆识字教学法,摒弃了片面追求写字数量的机械重复。现时有的低年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生字无论多与少,一律要求学生一个生字抄写几行。在实际中,学生连续写同样的字,写多了,就会产生的课业的负担。因此,对学生的写字训练不能只讲数量,不求质量。汉字是复杂纷繁的,而识记是在规律可循的。把写字与“循环记忆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且提高了识字效益。
循环记忆识字教学法的主要教学过程有:课前循环、课中循环、课后循环和周期单元循环。
1.课前循环。课堂循环是根据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识字能力进行教学。这是循复现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时,可由偏旁部首带出学过的字,再引出生字。例如:木—枝、枫、样—“校”。也可由基本字引出熟字,再学生字。例如:日—晴—“晒”,还可以填空、组词、说句等形式再现容易认错写错的字。课前循环可以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形式多种多样。
2.课中循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每节课所学的字不多。教师在教完生字后,应加强写字训练。教师在布置学生抄写本节课的生字新词时,同时加插抄写上一篇课文的生字,每个只写一个,数量不宜太多。课中循环主要的指对上一篇课文学完的生字进行再认教学。这是针对遗忘规律而安排的循环再认过程。教师通过“少写多复现”来达到防止遗忘的教学目的。
3.课后循环。课外作业最厌烦重复抄写相同的字。教师如果把写字与“循环记忆识字”结合起来,就会激发学生装的写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因此,布置作业时,除安排学生抄写本课学的生字新词外,还加插安排抄写上两篇课文的生字,一个字写一个。课后循环会起到既循环又巩固的作用。
4.周期和单元循环。周期和单元循环是指对本周或本单元学过的词语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周期复现巩固识字效果。这两次复现都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在本周或本单元中出现的词语要求学生会读,知道大概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生字进行一字组多词,丰富词汇,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写字教学的过程,是进行视动直辖市训练的过程,心理因素是否良好直接影响视动训练的和谐统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写好字的关键。长期以来,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把写字作为促教风、促学风、促班风的重要途径,重视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才有良好的学、风、班风。学生只有认认真真写好字,才能认认真真识字、记字,才会减少错别字,提高识字率。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尝到了甜头,觉得以上的识字教学方法行之有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学生不管在单元自查还是在期未自查,识字率都达93%-95%以上,每期的作业书写检查和硬笔书法比赛都名列级部前矛,得到老师和学校的一致好评。所以,如果教师在写字练习设计上科学地安排学生训练,就会起到“少写来复现、再认得巩固、循环牢记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