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
4、学科整合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将六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二)关于目标
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内在规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并对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关于实践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我自理、我服务”,“我换位、我上岗”,“我学习、我拓展”三个实践领域。
“我自理、我服务”安排了:服务自我、服务同学、服务老人、服务社会„„
“我学习、我拓展”安排了:走进历史、走近榜样、走近洋人、走向创新„„
“我换位、我上岗”安排了: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换位,当交警、当农民、当保洁员、当小先生、当小记者、当公德宣传员„„
为了体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四)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活动、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在家庭、社区生活实践中巩固、运用、深化各学科所学的知识;
·能将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实际操作、与人交往、商品交易等各种知识与技能;
·经历调查、分析、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综合运用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
·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师长工作的责任与艰辛,理解师长,尊重长辈;
·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不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
·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一颗永远快乐的善心;
·体会金钱的取之有道和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懂得服务的价值与真谛,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服务意识;
·懂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劳动意识;
·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分年段目标
(一)低年级(1-2)年级
1、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初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初步感受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3、引导学生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苦与乐。
4、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中年级(3-4年级)
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并在家人的指导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2、乐于为自己、家人、同学、社区服务,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服务的乐趣。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与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学习自护自救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5、进一步了解家乡,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三)高年级(5-6年级)
1、热爱劳动,具有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动参与家庭建设,做家庭的小主人。
2、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他人带来快乐。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劳动者艰辛与快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学会综合运用自护自救方法,处理各种意外事故,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5、勇于探究,有创造愿望和乐趣,关注家乡的建设,愿为家乡出谋献策。
三、课程内容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1、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
2、要注意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自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因此,要加强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行动上的整合一致。
3、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要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布置特定场景等方法,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集各种体验于一身,创设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
4、要注意组织实施活动的灵活性、选择性。活动的具体课时,组织形式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可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安排几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分组分班进行,有的活动可全年级或全校集中进行,有的活动可在学校开展,有的活动可走入家庭、社区。
5、评价与反馈是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在评价时应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士共同评价。同时,还要注意: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1)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热爱情怀。(2)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4)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1)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2)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3)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4)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1)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2)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3)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1)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2)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质。
(3)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4)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2.体验理念。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4.学科整合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将六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二)关于目标
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内在规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并对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关于实践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我自理、我服务”,“我换位、我上岗”,“我学习、我拓展”三个实践领域。
“我自理、我服务”安排了:服务自我、服务同学、服务老人、服务社会……
“我学习、我拓展”安排了:走进历史、走近榜样、走近洋人、走向创新……
“我换位、我上岗”安排了: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换位,当交警、当农民、当保洁员、当小先生、当小记者、当公德宣传员…… 为了体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四)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活动、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在家庭、社区生活实践中巩固、运用、深化各学科所学的知识; 〃能将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实际操作、与人交往、商品交易等各种知识与技能;
〃经历调查、分析、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能综合运用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 〃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师长工作的责任与艰辛,理解师长,尊重长辈;
〃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不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 〃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一颗永远快乐的善心;
〃体会金钱的取之有道和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懂得服务的价值与真谛,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服务意识;
〃懂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劳动意识;
〃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分年段目标
(一)低年级(1-2)年级
1.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初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初步感受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3.引导学生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苦与乐。
4.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中年级(3-4年级)
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并在家人的指导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2.乐于为自己、家人、同学、社区服务,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服务的乐趣。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与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学习自护自救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5.进一步了解家乡,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三)高年级(5-6年级)
1.热爱劳动,具有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动参与家庭建设,做家庭的小主人。2.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他人带来快乐。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劳动者艰辛与快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学会综合运用自护自救方法,处理各种意外事故,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5.勇于探究,有创造愿望和乐趣,关注家乡的建设,愿为家乡出谋献策。
三、课程内容
第三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1.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
2.要注意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自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因此,要加强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行动上的整合一致。
3.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要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布置特定场景等方法,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集各种体验于一身,创设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
4.要注意组织实施活动的灵活性、选择性。活动的具体课时,组织形式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可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安排几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分组分班进行,有的活动可全年级或全校集中进行,有的活动可在学校开展,有的活动可走入家庭、社区。
5.评价与反馈是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在评价时应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士共同评价。同时,还要注意: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小学综合实践课标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的联系,推进学生对()、()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须课程,自()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3、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的需要,又适应了()的需要。
4、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
5、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的内在要求。
6、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的实践性课程。
7、()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8、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增强()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9、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的信息素质。
10、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1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重组和提升。
12、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课时制,做到()相结合。
13、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整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4、()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
15、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设计过程中,要对学生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整体关注,既要有知识目标的设计,又要有()的设计。
16、综合实践活动对任何主题的研究都要体现()、()、()的内在整合,体现()、()、()的内在整合。
17、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题活动形式,探索物质世界,关注(),感受自我成长。
1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地方自然资源环境特色,开发富有()的主题
19、综合实践活动以人为本,更注重态度和能力的形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20、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主体意识、实践意识、()意识。
二、选择题
1、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的学习活动。
A、获取知识 B、应用知识 C、解决问题 D、发现问题
2、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为核心。A、教师 B、指导者 C、学生 D、他人
3、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的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是()。A、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B、个人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C、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D、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4、()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A、知识性 B、活动性 C、综合性 D、整体性
5、综合实践活动除了指定领域以外,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A、研究性学习B、班团队活动 C、信息技术教育,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
三、简答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2、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4、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择与组织,主要围绕哪三条线索进行?
5、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什么?
6、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7、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哪些原则?
8、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的研究性学习?
9、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0、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11、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信息技术教育?
12、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13、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哪些原则?
14、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
15、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
16、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哪五种能力?
17、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的方式是什么?
18、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9、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20、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有几个方面组成?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请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和本学科的知识特点分析以下教学案例。案例一:
活动主题:水果拼盘 活动的具体目标: 知识能力:
1、培养孩子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2、让学生经历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调查、搜索、整理的综合能力。
3、了解水果的特征及水果有关的小常识,会制作水果拼盘。情感态度:
1、励学生在集体中进行创新学习,学会探究、与他人合作。
2、通过参与此次社会实践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价值取向:
1、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勇于在自己组内的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2、加强交流,在跨组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双赢”。活动的具体过程、方式: 活动准备阶段:
1、自愿组成小组:
2、制定活动计划:
3、聘家长为活动辅导员: 活动成果展示设计 学生活动准备:
水果的相关资料、塑料袋、各种水果、盘子、水果刀等。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人。
l、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揭示课题“水果拼盘”
2、创设情境
师出示纸箱:“这是从大自然中取来的 ‘水果宝箱’,里面装了不同水果。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里面都装了哪些水果吗?”(想!)
(二)实践活动
1、认识水果的特征 摸水果
分别请几位学生到“水果宝箱”中来摸水果,说感受。尝水果
(1)小组同学共同品尝水果奖品或自带的水果,并说说水果的味道。(2)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味道。
2、了解水果的生长环境。
师:你知道了哪些水果的生长环境?把你搜集到的资料来说一说。师:原来每一种水果都是用很多劳动换来的,我们要珍惜。
3、研究水果的吃法
(1)师:我们探究了这么多有关水果的知识,那么你知道水果有哪些吃法吗? 生1:可以生吃水果、水果拼盘、水果沙拉等。生2:可以熟吃。拔丝苹果、剥皮香蕉煮着吃等。生3:可以晒成干果、做成罐头等。
(三)水果市场。
1、营造氛围:课件展示“水果市场”情景图。(播放背景音乐:欢快的乐曲)
2、模拟市场:一部分学生戴头饰扮演水果推销自己,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挑选、购买水果。
(四)制作水果拼盘
(1)师:那么你们愿意用你灵巧的双手制作一个有创意的水果拼盘吗? 师:要想制作拼盘,首先我们要做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制作要求: a制作时要注意卫生安全。
b小组分工明确,拼盘要有创意的设计。(2)制作水果拼盘,小组合作。
(3)展示水果拼盘作品:各种样式有创意的拼盘。师:我们来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师生评、生生评。
(五)畅想未来的水果。
1、师: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果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家正在研究、栽培更适合人类需求的水果。同学们畅想一下,未来的水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尽情畅谈。(可以用画、语言或其它形式)
(六)活动总结与扩展:
师: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体验呢?
在今天的活动中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认识了自己喜欢的水果,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成了精美的水果拼盘。同学们可真聪明!大家喜欢的水果肯定还有很多,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它们吧!案例二:
活动主题:我爱我家
一、主题活动的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了解家庭的结构,分析家庭成员的关系,明确自我对家庭的责任,从家庭生活中感受亲情的可贵,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访、说、写、评”,使学生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活动方案:
1、研究准备:
“我的家庭真可爱,整洁美满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气,父亲母亲都慈祥······”每当唱起这熟悉的歌谣,爷爷奶奶慈祥的脸庞就会浮现在眼前;爸爸妈妈叮咛的话语回响在耳边;叔叔阿姨关爱的眼神,更让我们像吃了蜜一样······是啊,他们为我们的健康成长费劲了心思,操碎了心。但是我们对自己的家庭了解多少呢?对他们的辛劳和关爱能体会多少呢?
同学们,我们的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但是在研究之前,我们要事先了解一些家庭情况,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才能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发现。
2、研究方案:
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各自的家庭有什么迥异,哪些内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你对那些事最感兴趣?对这个家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知道?等等。最后,学生表决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家庭精彩故事; 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的变化;
和爸爸妈妈互换角色,当一回家庭小主人;
3、成立活动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自行找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小组。将实践活动分四个小组进行,并填好表格。这四个活动小组分别是:
一组 采访组 通过问卷、采访形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辈分关系,学习制作简单的家谱树。
二组 调查组 通过调查家庭精彩故事,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知道父母的辛劳以及为了子女付出的爱,收集家长们的意见。
三组行动组:通过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和爸爸妈妈换角色,当一天家庭小主人,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出一版墙报,手抄报。
四组 资料组:搜集有关歌颂父母的故事、诗歌、名言,并以画图,送小贺卡等形式回报父母的爱。
4、师生共同制定实践活动计划
由小组长负责,根据本小组的活动重点,讨论本小组的活动计划。并填写各小组实践活动计划表。
三、活动实施:
通过统计调查、参观访问、观察、动手实践、劳动体验、设计制作、资料搜集等学习活动方式,进行探究活动。
片断
一、小组调查,访问,搜集
1、让爸爸妈妈讲述家庭中的故事。
2、调查家庭生活特点。
3、搜集家庭活动的照片、影像资料,向同学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4、写活动日记。片断
二、制作调查表
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家庭成员情况调查表: 片断
三、行动组的同学除了帮父母做家务之外,还在双休日进行了“今天我当家”的主题活动,他们还进行了录像、摄像及照相等工作,带到汇报表演课上。片断
四、资料组的成员带着好奇心,上网查阅资料。分门别类地放置、整理,同时小组间也资源共享,同时还设计、制作手抄报。
四、成果汇报总结:
1、学生以小组展示汇报各组主题研究成果。
2、以小组交流评价情况,并且评选出最佳采访奖、最佳表达奖等等,以便鼓励
教师招聘综合实践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1.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的步骤:制定活动方案--确立活动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活动总结交流--评价和反思--活动拓展延伸。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整体观--多元化--过程性。2.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既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以由教师确定。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的是“圣人”而不是“剩人”。
B.学科课程中形成的经验、感悟、学习方法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
C.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D.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等担任学生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目的在于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特定领域的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需要。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想到做不到;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手脑都能用,才会有创造。”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
3.从《恩施自治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计划表》中可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3-6年级占周学时的百分之(),7-9年级占周学时的百分之()。4.《咸丰县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意见”》要求“完小以上的学校都要成立以()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负责具体指导,组织实施。完小以上的学校要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办公室,办公室门前要(),办公室内要张贴()和教研组的组织。”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在这门课程改变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只有结论性的教育模式,没有()性教育模式的状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实现了从只有接受性学习到既有接受性学习,更有研究性学习的转变。6.以“走近自行车”和以“远离毒品,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分别突出()领域和()领域。三.简答题(16分)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4分)2.为什么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3分)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有哪些?(9分)四.以叙事的方式记叙或者叙述“关于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这一活动主题的确立过程。(300字左右)(2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1.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的步骤:制定活动方案--确立活动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活动总结交流--评价和反思--活动拓展延伸。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整体观--多元化--过程性。2.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既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以由教师确定。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的是“圣人”而不是“剩人”。
B.学科课程中形成的经验、感悟、学习方法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
C.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D.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等担任学生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目的在于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特定领域的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需要。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想到做不到;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手脑都能用,才会有创造。”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
3.从《恩施自治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计划表》中可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3-6年级占周学时的百分之(),7-9年级占周学时的百分之()。4.《咸丰县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意见”》要求“完小以上的学校都要成立以()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负责具体指导,组织实施。完小以上的学校要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办公室,办公室门前要(),办公室内要张贴()和教研组的组织。”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在这门课程改变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只有结论性的教育模式,没有()性教育模式的状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实现了从只有接受性学习到既有接受性学习,更有研究性学习的转变。6.以“走近自行车”和以“远离毒品,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分别突出()领域和()领域。三.简答题(16分)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4分)2.为什么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3分)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有哪些?(9分)四.以叙事的方式记叙或者叙述“关于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这一活动主题的确立过程。(300字左右)(20分)教师招聘综合实践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6分,每题2分
1答案为D,其中A“确立活动主题”应该排在最前面,B“实践性”应该排在最前面,C“研究性学习”应该排在最前面。
2答案为C,其中A不来源于书本,B不可以由教师确定,D结果改为过程 3答案为B,“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位置要对换。二.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个性 2实践
3百分之十,百分之八点八
4分管校长或校长,挂牌,活动方案或活动计划。5过程。
6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简答题,16分
1.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内容,以学生已有的认识、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主题”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来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的经验性课程、体验性课程。(以上四条横线各1分)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经历,其生活与经验肯定不同,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活动主题”是不一样的,基于此。不可能有适用于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当然就没有统一要求的课程标准。(采意给分,意思对即可,满分3分)3.以下各3分,满分9分
第一,课程的性质不同。学科课程是传承性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性课程,体验性课程。
第二,课程的内容来源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来源于书本(学科),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
第三,课程的目标不同。学科课程是面对“书本”掌握知识和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对“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所记叙的内容应该为:20分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引导有方,学生自我发现了问题,给3分。学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的,给2分)2.学生讨论交流问题的过程(有学生汇报问题的过程,给2分。有归类提升问题的过程,给3分)3.论证形成主题的过程(以下5点各2分。主题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主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主题着眼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主题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主题切口要小。五.38分
1.符合新课程教案的特点,10分 2.主题确立过程符合要求,10分 3.活动计划详细周密,10分 4.符合教案体例。5分 5.书写清晰。3
第四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六年级教案
备课人:吴咏梅
一、声音与健康
1、听觉与声音
活动目的:
(1)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受我们生活环境的多姿多彩。
(2)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音量,音高的不同,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通过两个小实验,学习有关声音的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活动过程:
(1)把学生分为几个调查小组,对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身边的声音。
(2)设计一些调查项目表格,收集一些有关的声音素材及必要的教学用具,为课堂作好准备。
(3)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把好你说我说`小调查`小实验三个环节,其中“你说我说”活动环节可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归类总结出声音的特点:
1、声音无处不在2、声音的存在与我们息息相关。
3、人类凭借听觉器官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小调查”环节,也应在分组交流的同时,进行实物操作展示,进一步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高。“小实验”环节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通过实验比较和原因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验证,体会声音的多姿多彩,激发求知欲,引导到课外延伸活动。
二、声音与健康
活动目的:
(1)知道声音对人健康的影响。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交流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质感的声音的感受,分辨噪音和乐音。
(2)、策划组织音乐欣赏会。
a、采访调查乐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作用。
b、确定音乐欣赏会的主题,再由学生自行分组策划,然后c、分别由学生组长展示和主持欣赏会。(3)、课外延伸: 播放收集到的各种噪音; 看图了解声音响度的计量单位; 分辨噪音的无害区的有害区;
查找资料并结合自身经历,完成“分析记录”。
三、拒绝和噪音
活动目的:
1、认识噪音的主要来源和噪音的分类。
2、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把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中 活动过程:
一、按学生生活的社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实地进行考察,掌握学校和社区的环境概况及噪音污染的第一
手材料。
二、组织学生调查小组交流和班内各组交流,根据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弄清噪音的分类和各类噪音的产生原因,弄清声源是什么。
三、指导例案分析。
(1)小组讨论时适当提示,从对老师的心理、教学程序、教学效率、学生学习等方面分析噪音对老师教学的影响。
(2)讨论分析中注重对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自理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3)指导学生制定教室环境守则,归纳后形成班内环境保护文明行为的公约。
四、指导设计一则广告。
二、多彩的艺术节
1、盛大的少儿艺术节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少儿艺术节的活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2、知道儿童艺术节的基本操作,节目类型。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已知道的资料,要进一步
扩大了解面,则应该上网、查阅报纸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各种方法。
二、引导学生参观市或区内著名的艺术团体,如东山少年宫小云雀合唱团,海珠区少年宫小海燕舞蹈团等,天河区少年宫合唱团,广州市芭蕾舞蹈团等。也可以了解近期市、区有哪些大型的艺术团表演,联系让学生去亲身参观、欣赏、感受艺术带来的魅力
三、学生经过前两个活动后,对艺术节的整个组织、策划应该有了一定的印象,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转为初步的设想。通过个人构思、小组讨论等形式把自己对艺术的设想写下来。
2.我们的舞台
活动目的
1.通过上网、查阅书刊、调查等途径,明白儿童艺术节的基本操作,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进入艺术节的计划过程。
2.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艺术对人的发展好处,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意识。
4.懂得与同学沟通,形成良好的交往态度,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特长。活动过程:
一、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商量,激发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训练好自己的特长,合作编排出初步的节目单。
二、结合音乐课、美术课对学生进行节目的训练、筛选、编排。
三、开展一场经验交流会:探讨艺术对人的发展的好处。
四、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平时训练自己的特长,为艺术节的开展练好兵。
3.艺术节的策划与组织
活动目的:
1. 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接触有关组织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统筹、运用信息技术等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意识。
3. 运用所学知识和同学们一起设计、排演节目,培养团队精神。
4. 让学生大胆把自己的特长表达出来,在艺术节承担一项任务。活动过程:
一、结合调查、访问、以及对活动的初步设计,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整个活动组织起来。
二、按能力的适合程度分成若干小组:宣传、策划、采访供稿、后勤、公关、表演等小组。分工合作,各有所长。
三、选拔人员:可以自愿报名,可以竞争上岗。
四、活动开始:可以邀请其他老师或相关人员参与。
四、活动延伸:
根据活动的感言,可以编写班刊,编写手抄报。
三、从小学理财 1.怎样得到零花钱
活动目的:
一、让学生认识到手中零花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素质。
二、开展小学生零花钱的调查。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谈话:(了解压岁钱是用长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换来的)那么,怎么使用才合理呢?请各组同学通过调查等方法总结汇报。
二、每位同学自主开展调查,并填写好调查表。
三、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小组调查结果。
四、汇报调查结果,交流各自的调查方法,交流从有关乱华钱的危害的事实材料中得到教训,老师小结。
五、讨论思考:
(1)、我们家的月收入是多少呢?这些钱是家长怎么挣来的呢?
(2)、我们每月零花钱大约是多少?
(3)、这些钱我们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呢?合理吗?(4)、乱花钱有哪些危害?
活动延伸:呼吁爱心奉献活动。
2、零花钱怎么花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认识到零花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的丰富经验。
3、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活动过程:
一、确定课题:开展实践活动。
二、调查研究,了解钱的用途、来源、数目和家长的一些基本情况。
三、交流探讨:乱花钱的危害以及怎样合理使用零花钱?
四、总结反思。
3、学会储蓄
活动目的:
一、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地理财。让孩子知道要挣钱必须通过工作,懂得银行业务中的一些常用术语。
二、了解银行的标志和存款的操作流程。
三、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活动过程:
一、分成小组,确定主题。
二、进行实践活动;(1)主题《银行知多少》;(2)《模拟“小银行”》;
三、活动成果交流:学生汇报,学生模拟存款,学生模拟取款,进行活期储蓄利息的计算,定期储蓄利息的计算。
四、活动评价:
四.说纸
1.纸与我们的生活
活动目的:
认识生活中的纸,了解纸的特点和用途。活动过程:
1、学生介绍各自带来的纸。
2、积极观察,汇报对纸的认识和了解,感受纸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
3、了解纸的发明与应用,早期纸的使用,和造纸方法,未来的纸是怎么样的?
2.节约用纸
活动目的:
1.了解纸造的过程,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活动过程:
一、调查班内浪费纸张的行为和回收废纸的方法。
二、讨论积极回收废纸的好处和看法。
三、设计节约用纸的计划、分类回收废纸的计划。
3.纸艺
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活动: 了解纸艺作品;
举行纸艺展示会,评选最佳制作奖。
五.汽车与环境
活动目的:
1、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就某一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2、能在团体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吱声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额协作能力;
3、培养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1.汽车与污染
一、开宗明意、提出要求
同学们,汽车从80年代就更直接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经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就运用观察、统计的发法了解一下汽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待会,我们将请同学们到学校附近的马路边观察各种汽车,要求同学们找准观察点,并进行认真记录。同学们自由分成小组,每小组安排好记时员和记录员,就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和记录,活动时间为15分钟。小黑板出示:
1、什么什么路段在5分钟之内共有多少辆汽车通过?
2、请记录下你所看见的各类汽车; 二.按要求展开实际调查。
三、汇报调查结果、总结实践经验
四、质疑质问
五、归并总结,提出研究内容
第二、三课时 未来的汽车
一、小组合作展开调查研究
1、找出核心问题,顶好研究目标(1)汽车的种类(2)汽车与安全(3)汽车与环保
2、进行具体分工,细化研究内容。
3、分工合作、查找资料。
4、填写调查表、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二、抓住重点、进行汇报指导
汇报方式:解说、游戏、绘图、演小品、漫画、儿歌等。
第四课时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前几次活动我们已就关于汽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谁来说说看,你们都是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的?
二、汇报交流
三、交流、互评
四、总结
1、总体评价:评出团体协作奖
2、后续延伸:
六 世界大家庭
1.世界知多少
活动目的:
了解世界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了解世界。活动过程:
一、查资料了解有关的世界地理知识。
二、汇报知识,交流资料。
三、练习知识填空。
四、课外延伸:
1.介绍有趣的世界风俗和其他特色文化活动。2.以“多姿多彩的世界大家庭”为主题,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感受。
2.世界大家庭
活动目的:
通过查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大家庭的状况,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人类。
活动过程:
一、交流理解“世界大家庭”。
二、调查世界大家庭的状况。(战争灾难、生存状况、疾病情况、环境状况等)
三、讨论思索:我们将如何面对?
四、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一些组织的职能。
五、体验思考:你在幸福家庭中的感受。
六、小设计: 我们应该怎么做?
3.共同的家园
活动目的:
了解世界和地球的发展状况、生存状况、环境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保。活动过程:
一、调查了解:你对世界和地球的发展状况、生存状况、环境情况有哪些了解?
二、阅读教材资料,思索环境恶化的危害。
三、了解环保行动和措施。
四、交流体验:展望未来美好的世界,用你喜欢的方式表
达你的感受。
第五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 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博才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 ②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了简单地按顺序复现不同科目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造成知识专门化。可以说,情境教学原理使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③探究教学原理。传统学校教育课程是以教师“告诉”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这种教育方式所能传递的只是学问知识或者说科学知识。而相对于科学知识还有一种体验知识。体验知识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对象与情景时,体验知识就会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探究学习特别注重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即注重知识的体验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指定探究的步骤,形成探究的环境,为学生的的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地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学不到许多科学的“事实”,但他学会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领会了一种探究精神,并体会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因此,本课程将体验知识纳入其中,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学问知识的能力。并且体验知识的纳入,也将弥补传统分科课程非人性化的不足,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特质。
④活动教学原理。人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而活动(外部活动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联接点。因此活动教学努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所以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
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更 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师生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补。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而且,这七种智能应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
(二)差异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
(三)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
(四)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
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
广义地理解,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使文化健康发展,教育就应塑造、养育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人。其中自然环境长期被视作被征服的对象,破坏严重,使人类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由之路就是教育,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于是,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三节 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体现了水平组织的原则。课程根据组织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
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和思维的统和工程。
从课程目标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人化”,即从课程的内容到结构的编排,从问题窗口到解决问题的材料援助,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精神底蕴的充实饱满、学生只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课程设计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学生而言,本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对于学习而言,本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从课程定位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本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并且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努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沟通与活化;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并力图体现两者之间手段与目的、基础与升华的统整性。
第四节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7)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8)对人类的起源充满好奇,关心人的生理、心理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9)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神奇的中草药、海市蜃楼,循环往复的食物链等充满好奇,并具有探究的欲望。领悟到这些大自然之谜和人类对大自然之谜的不懈探求构成了大自然的永恒魅力。
(10)热爱大自然,努力拓宽渠道、创造机会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向往绿色生活。
(11)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视作生命,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事物,能领略到来自动植物的智慧、情感、幽默、思想„„
(12)初步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13)了解并积极关注现实中的各种环境问题问题,身体力行,把保护环境的承诺付诸行动,并积极作好环保宣传。
2、阶段目标
中段(3-4年级):
(1)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关系、生活常识、健康的休闲方式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能力。
(2)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和人间亲情,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3)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4)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的积极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求知欲。(5)初步培养学生使用文本、超文本学习工具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
(6)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7)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学习生活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8)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9)培养学生初步的计划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5-6)年级:
(1)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社会家庭生活和人间亲情。(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5)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地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6)初步培养学生地成果意识、质量意识。
(7)使学生初步理解祖国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体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情趣,关心人的心理和生命的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8)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9)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
(10)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活用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1)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12)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1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策划学习活动、主题论证、调查取材、分析判断和活动总结的能力。(1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营和广告知识,生活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经济活动能力和生活美化能力。
(15)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关心文化活动,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民情,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 生命之源 人类的起源; 恐龙的足迹; 人与自然; 人与灾害; 人体的奥秘; 人口与家庭;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自然风光 黄土高坡; 茫茫沙漠; 圣洁高原; 绿色草原; 神秘山林; 烟雨水乡; 迷人海滨;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自然奥秘
循环往复的食物链; 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神奇天然的中草药;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动物植物
动植物的语言; 动植物的智慧; 动植物的幽默; 动植物的品质; 动植物的自我保护; 动植物的情感天地;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环境污染 暴?走?黄?沙;
“楼兰王国”失踪之谜 “渴”望未来? 天下“酸雨”
“水墨古镇”——? 还?一片洁净的天空
第六节 教学实施意见
1、关于于教学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
(1)在教学的内容组合方面,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地域风情和办学特色,围绕“绿色”主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在落实公共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的内容能够掀起学生的思想浪花、矫正和完善学生的性格、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力求多姿多彩。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指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学习的组织结构和学习的场所,为达成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3)在教学时间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课时量,中段和高段每周1---2课时。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学校课程教学的年、月,结合社区事业活动和学校的例行教育活动,确定本课程的集中教学时间和分散教学时间。集中教学时间主要用来计划、交流、展示、评价。
2、关于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①目标集中而明确,并具有高于学科教学的学习难度,防止课程教学的低水平徘徊,而导致教学资源的流失;②尽可能安排学生体验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③体现教学弹性,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现场调节,确保教学活性,防止“满打满算”。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争取三个支持:①争取学生的信念和情感支持,以便开掘学习者的个体潜能;②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学校教师群体的支持,以形成教学的合力;③注重警告学习资料的支持,充分享用教材里的学习支持库,同时,努力发掘和拓宽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以丰富学习资料,提高学习的价值。
3、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强化六个结合,即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本地环境与异地环境相结合、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显性成果与隐性收获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4、关于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研究 本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要启用“精兵”来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动培训教学骨干,努力使师资水平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强将”来主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使之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
根据本课程教学的特点,学校要把教学管理的重点落在课前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课内实施和课后评价上面。同时,学校要积极为课程的教学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启动校校互动、班班互动、组组互动、人人互动,确立课程教学的研究专题,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出“点子”、多搭“台子”,以充分开掘课程教学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