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因为自己顶岗的学科是综合实践,为了接下去顺利的开展工作,所以见习周里针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自己做了认真的研读,收获颇丰。
课程标准里就课程的本质与定位、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让马上顶岗实习的我,心里有了一个方向,不再盲目、不知所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它是一门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而生的产物学科。因为它的新,所以它活,同时也正因为它的新,让许多老师无从下手。可通读课程标准下来,我是十分受震撼的。这样一门新新学科,它的价值是有多大啊,如果老师真正能上好这门课,那孩子们将多受益,多有收获啊。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它将把传统教育下的广大儿童从枷锁、束缚中解脱出来,至少孩子们在这门课上将被还原最本真的状态,随心而动,做中学。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也有着很庞大的原理支撑: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②情境教学原理。③探究教学原理。④活动教学原理。⑤合作教学原理。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3、文化学原理。有了这些原理的支撑,这门学科在理论存在性上才站稳了脚,才能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在小学开展这门课才有据可依。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原理的指引下,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使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
而不同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是有不同的课程目标的,针对我教的六年级来看,课程标准里也有所体现:(5-6)年级:
1、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社会家庭生活和人间亲情。
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5、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地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6、初步培养学生地成果意识、质量意识。
7、使学生初步理解祖国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体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情趣,关心人的心理和生命的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8、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
9、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
10、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活用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1、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
12、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1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策划学习活动、主题论证、调查取材、分析判断和活动总结的能力。
1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营和广告知识,生活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经济活动能力和生活美化能力。
15、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关心文化活动,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民情,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么多的目标,是以前每一个传统单一学科都不能完全做到的,也正因为这样,对于中国的在校儿童来说,学生生活里总是存在缺失的,无疑综合实践的开展弥补了这个缺失。而这样一份全新的课程标准,也另每一位读过的老师,内心翻腾,跃跃欲试。
当然,课程标准是美好的,积极的,实际操作中总会有很多困难。特别是来到农村,物质条件差,信息资源匮乏,孩子认知能力低,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另我这个教综合实践的老师心里没底。可研读完课程标准后,自己找到了方向,不管怎么样,这门课是时代发展的大潮流,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开展的必要性。而正因为在农村,更应该让农村孩子接触它、认识它,充分发掘农村的可利用资源,落实它,让孩子们也体验到素质教育,开放式教育,学会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
我想这个是我这周里研读完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后,获得的最大收获。
第二篇:研读课程标准心得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的“内容领域及其框架分析”里,分别具体阐述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运”这四个内容方面的基本设计思路、内容特征和呈现形式,对每一领域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给出了相应得建议。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
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
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编排,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但是,我们该不该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
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
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新课改中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一个显著的特点。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1998)把“问题解决”作为目标之一,而且把“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台湾地区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之一是“数学课程强调数学解决问题活动。”对此有两个具体要求:(1)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先将问题变成可以用数或图形呈现的形态,做出一些个案,然后以归纳的方式或演绎的方式,把个案的解法形成一个数学模式。这样的解决问题历程在数学课程内应一再出现,使儿童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学到。(2)当学生在数学课程内习惯于面对非常规问题进行解题活动时,他就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时这种能力会帮助他调整适应,使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优良公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旨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荷兰数学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问题解决。韩国的数学课程重视吸收当代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新成果,重视数学应用,提倡数学问题解决,引入开放性问题(实际问题、非常规问题等),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新课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同时也深感自己研究的课题很具有实际意义。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共同发展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国家的富强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必须学以致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造性的活动,“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提到:“对学生灌注有益的思维习惯和常识也许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一个数学教师假如他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那么他就真正地为了他的学生们(无论他们以后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好事。能为那些70%的在以后生活中不用科技数学的学生做好事当然是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波利亚在这里不是降低了数学的重要性,而恰恰相反,表明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重要性,即数学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就整个民族或人类而言,就是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所以我们在数学教育中应当突出问题解决教学,突出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建构主义理论同样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就数学学习而言,应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小组合作探索,尝试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换言之,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则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解决问题。
第三篇:研读《科学课程标准》心得
研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心得
京博希望小学 朱明昌
这个月,我认真的研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以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下就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我明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对将来的科学研究学习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做到三维目标。以前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科学概念上,现在我认识到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这是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注意探究式的教学
科学的教学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说是科学上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样的话这就不是科学课,科学概念、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得来的,而实验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实验前一切都只是个人的猜想,猜测,是没有事实来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实验以后才能得到结论,而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得出结果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为了验证结论而去实验,而是为了研究去实验,原先的假设或许是错的。但是我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而去实验,对于数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加以分析,甚至,当这个实验较复杂,很难准备时就干脆取消这个实验改为我现场做或者干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表达结果以及知识点,现在想想这个的做法很不好,这不是一个科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这违背了科学的主旨——探究,没有探究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注意这点。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但是我必须承认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成绩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对这些差距时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合理的分组,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组活动实验的效率,同时对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能预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组成一定的结对同学,带动后进生学习。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而不是负担。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研读新课程标准后,我对以后的教学思路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在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现在就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和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看法。
1、数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互动的。教师首先要当好组织者,把机会交给学生,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这样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并提高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用学生感兴趣教学因素,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2、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和做练习题以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方式;也可以动手设计,制作;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和归纳等。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是现实的,要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的,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之中,每一个知识点贯穿每一个情景之中,注意知识的实际背景和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立足社会的需求,力求把学习过程生活化,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数学课堂是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
讨论,交流,合作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和主动性,许多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在交流,讨论和合作过程之中个性得到张扬有,有利于创造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4、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单一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后进生的教育权力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标准认为“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到不同的发展”,从客观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新课程标准又认为,教学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学得到,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能学有所得。
5、数学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课堂
在数学课堂上,讲解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理想,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讲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新课程的每一处教材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学习数学所体现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的能力和欲望,立体构成了数学的德育教育体系。
6、数学课堂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
传统的数学教育课堂,由于条件的限制,由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参与性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而现在的数学教育课堂可以运用幻灯片,多媒体制作数学教具,设计数学教学过程,给数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空间,也提供了更为简洁和直观的解决工具,学生的直观性更强,参与性更高,教师的教学也更为轻松,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
7、数学课堂的练习要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⑴、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⑵、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⑶、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现在就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和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看法。
1、数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互动的。教师首先要当好组织者,把机会交给学生,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这样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并提高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用学生感兴趣教学因素,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2、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和做练习题以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方式;也可以动手设计,制作;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和归纳等。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是现实的,要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的,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之中,每一个知识点贯穿每一个情景之中,注意知识的实际背景和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立足社会的需求,力求把学习过程生活化,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数学课堂是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
讨论,交流,合作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和主动性,许多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在交流,讨论和合作过程之中个性得到张扬有,有利于创造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4、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单一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后进生的教育权力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标准认为“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到不同的发展”,从客观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新课程标准又认为,教学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学得到,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能学有所得。
5、数学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课堂
在数学课堂上,讲解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理想,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讲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新课程的每一处教材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学习数学所体现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
学的能力和欲望,立体构成了数学的德育教育体系。
6、数学课堂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
传统的数学教育课堂,由于条件的限制,由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参与性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而现在的数学教育课堂
可以运用幻灯片,多媒体制作数学教具,设计数学教学过程,给数学教学提供了
广阔的资源和空间,也提供了更为简洁和直观的解决工具,学生的直观性更强,参与性更高,教师的教学也更为轻松,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学
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
7、数学课堂的练习要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
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
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⑴、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
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
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
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
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
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⑵、与生活问题相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
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
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
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
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⑶、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
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
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
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
问题的一种享受。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
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