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试题命题原则引领初中语文教学新方向
初中语文试题命题原则引领初中语文教学新方向
新课程标准给予语文教学研究新的启示,拓宽了教学研究的思维空间,给予我们总体性动态研究新思路。初中语文试题的命题应该遵循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人文色彩与地方特色、引领教学方向等原则。
一、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无论是哪一门功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抓基础,不能过于追求新异,赶时髦,盲目使用新名词,摆花架子,不重实效。其实,中考语文对基础能力很关注,如第1、2题的字词,第3题的默写,第二部分古文与课内现代文的阅读等。因此,语文教学目标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通过听说读写多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继承发扬人文精神。
二、体现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2010年苏州中考试题中,第1、2题的字词(梦幻、挺拔、孜孜不倦)均为中性或褒义词,第3题的默写(《观沧海》、《饮酒》、《行路难》等都是经典古诗文,第4题的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等都是经典或美文,《愚公移山》、《我叔叔于勒》等思想性较强,尤其人文性较强,这是一个方向。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如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或课后,精选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美文让学生朗读,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了解祖国语言和文学的博大精深,并培养人文精神。
也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用多媒体,如录音机的范读、画面的适时投影等都会给予人美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给语文教学增色不少。如看戏剧《陈毅市长》、《苏州园林》的园林图片都给人直观的感受,印象非常深刻。又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通过PowerPoint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一系列图画,色彩艳丽的画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视觉上的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导入新课时,可通过声音(或一首歌)导入,或画面(包括动画、影片)导入,刺激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千篇一律,甚至脱离传统,造成人机对话,否则提高语文素养将是空话。
三、体现具体的生活感受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我的叔叔于勒》的第11题则应揣摩人物心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回答正确。这就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应该联系生活体验,增强实践性。文学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样生活体验也能反映语文学习。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等时,可让学生讲述有关童年的趣事。在写作中同样如此,如写儿时趣事时,凭借课文或范文的“触媒”,通过问题的激发和老师的启发与诱导,使得儿时的生活趣事又活跃在学生心头。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课外阅读《寂寞的月亮》第19题对句子的理解,第17、18题“哪些方面”和“特点”体现的是概括能力,第20、21题“安排理由”和“表达作用”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实践应用能力。我们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语文实践应用能力,引导语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增强语文的实践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我班曾有一位同学孙某,一直很少交作文,写作自觉性不高。一次写《龙舟赛》时,我发现他写得相当细腻,针对这个优点我写了评语:“你很有文学细胞。我相信,如果你持之以恒十年或二十年后,定能成为一个作家。”结果,这个学生真的奋发图强,再也没少交过作业。
五、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
初中语文试题命题对学生知识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科普说明文阅读中。如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的倒数第二篇科普说明文阅读《―暴雨的形成》,2009年的水资源,等等,与自然学科掺杂,充分体现知识性、实用性、综合性、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使教学更具知识性、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我在教授《三峡》一课时,是这样尝试的:导入时以三峡画面切入,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新课时,通过配乐朗诵,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领略三峡风光;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三峡的景物及特点,体会语言的优美精彩、生动简练和写景状物的方法,品味三峡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拓展练习时,讲究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了解祖国的三峡工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布置巩固练习时,紧跟大纲要求和中考题型,避免过多过滥。
六、体现地方特色,突出人文色彩与欣赏性
原来,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关于地名,如周庄、山塘和苏州名人唐寅、范仲淹、伍子胥、常建等内容经常出现。2009、2010年有所改变,但人文色彩与欣赏性更强。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强调课文中的人文色彩与欣赏性。如我在教学《黄鹤楼》时,就曾经让学生模仿《黄鹤楼》写方塔,既有地方特色,又有人文色彩与欣赏性。
七、体现思维广度和难度的结合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作文“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不仅有诗意,还有语文味道。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准确导向,尤其第一语文味道要浓,第二要有“我”,初中倡导写记叙文,真情实感,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诸如四不像之类的文章就违背了写作的初衷。
总之,新课程新标准下,我们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用创新思维进行课堂教学。考试只是检验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试题命题的宗旨只有一个“提高语文素养”。考是为不考,但愿我们有不再统一命题的那一天。
第二篇:初中语文半命题作文题目
半命题作文题目
1、在下列选项上任选一个,将题目“感受”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选项有①大自然;②网上生活;③体育生活;④幸福;⑤土地等等。
2、“,在我心中久藏”
3、“我懂得了”
4、我想让更
5、“对我好”
6、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思、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
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
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在倾听中成长。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
1、文章不能离开话题范围;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4、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8、在美国作家狄斯尼写的《勇气》中,美国伞兵因智慧而产生勇气,法国妇女由信仰而产生勇气。在现实生活中,吃生鱼是一种勇气;大胆亮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勇气;揭露别人或自己的疤恨是一种勇气;敢于斗歹徒是一种勇气……勇气常闪亮在你不经意的方方面面。请以“勇气”为话题作文。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醒,时代呼唤我们前行。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源于真情。呼唤责任,呼唤坚强,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10、题目: 责 任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书写工整,字数600左右
第三篇:初中语文半命题作文题目
初中语文半命题作文题目大全
一、请以'从此,我不再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针对本文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审清题意。'从此'指明了叙述的时间范围,'不再'表明了写作的重点应放在'不再怎么样'上。二是精心选材。如果考生曾经有过孤独、悲观、迷茫、自私、自卑等生活体验,那么只要从中选择最典型的生活素材,就能写出自我最真切的情感体验。三是合理布局。要略写过去,详写现在,重点突出转变之后的情况。
二、请以'________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针对本文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补题求精。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补出精巧的题目。二是选材求巧。选材要'熟'但要力避'俗',力求选材的多样性。三是主题求深。确定主题时要深思熟虑,努力拓展,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四是形式求新。写作时,考生不仅可以凭借自己的积累和特长自由选择各类文体,还可以采用日记体、镜头式、问答式、直播式等创新文体,力求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三、请以'风雨中,我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针对本文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精选一则独特的材料。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感受最深、最能体现迎战'风雨'的典型素材。二是构思一篇精巧的文章。在行文时,考生最好采用双线结构,明写自然风雨,采用写实的方式简笔勾勒;暗写笑对失败,迎难而上,挑战生活。
四、请以'_______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针对本文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确定重点。本文题的重点在'味道',那就要通过叙事写出生活中的一些感受。这种感受用比喻的手法说即是'味道'。二是最好能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出从生活中感受到的味道,点出这种味道给人的启示,在以后生活
中还会有怎样的影响。
五、请以'我想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针对本文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推敲题眼。本文题的题眼是'想',是'打算、希望'的意思,要抓住'想'字来作文。二是补全题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全题目。比如可以补题为'我想得到老师的关爱''我想与你做朋友''我想让你了解我的心'等。三是选定文体。本文题适合写抒情性的文章。写作时要注意把'我'为什么想、如何想等问题叙述清楚。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我们喜欢上阅读的时候,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走进我们日臻完美的生活。在阅读中,总会有一些文字,让我们有所顿悟,引起我们的共鸣。
请以'读《_______》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
立意自定;③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针对本文题,考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读深读透原文。二是选好最佳切入点。在行文前,考生一定要找出自己感受最深刻、角度最新颖的一个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去深入挖掘。三是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读'是前提和基础,但'感'是关键,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所以,考生要围绕切身体会或生动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时常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
感动的事情。
请以'______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本文题很贴近考生的生活。考生要想写好本文题,首先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人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将其中值得反复咀嚼的材料写到文章里来。
本文题材料的来源是考生实实在在的生活。这就决定了考生要从现实中来选材,既可以写
凡人小事,也可以写伟人之伟事。
八、题目:我不再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填孤独、自卑、天真、害羞、等待、贪玩、空想、贫穷、想爸爸、赶时髦、拥有宁静、相信眼泪、低人一等、放纵自己……2.写成600字左右的记
叙文。3.书写工整、规范。
九、,谢谢你
十、,我的快乐之源 按要求在横线上可填:读书、运动、助人、乐观……'
十一、课堂、老师、电视、书报、自然、社会、生活等)教会了我学语文
十二、我真……(后悔、高兴……)
十三、在 中成长
十四、我找回了
十五、我美丽,因为我
38、我找回了_____________(自尊、自信、友谊、母爱……)(请补全题目再写作)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2)600字左右。
(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4)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
第四篇:初中语文古文试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要点
1.巩固默写第21、22、24、25课和《课外古诗词》前5首(理解记忆,尤其是名句更要防错写漏写);
2.《新学案》第21、22、23、24课全面重点复习;第1、3、6、7、9课阅读理解题要重点复习;(考试范围:现代文阅读一篇课内,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篇课内)
3.第一二单元的生词,特别是课文有注解注音的生词要牢记;
4.“18句翻译”是文言翻译的重点,要重温两次以上;
5.文学常识主要是以下作家:孙犁、余秋雨、鲁迅、朱自清、杨绛;陶渊明、刘禹锡、周敦颐、魏学、《礼记》、杜甫(时代,地位,代表作品);
6.文体知识——新闻(消息);记、铭、说;病句
7.重温近期作文和日记,注意评语中的得失,扬长避短;积累好的材料以备考试再用。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jū()躬瓦lì()制cái()荒miù()
狼jí()遗hái()惊 hài()zhě 皱()
寒jìn()jié问()惧dàn()哀dào()
kāi油()
二、给加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歼灭()阻遏()蹒跚()脊椎()
两栖()濒临()荒秽()臀部()垂涎三尺()
三、听写生词(注意下列生词的字形):
阻遏 负隅顽抗高屋建瓴名副其实震悚 赋闲 颓唐 归咎尴尬 取缔 噩耗伎俩 颠沛吊唁 掳走交卸踌躇情郁于中触目伤怀愧怍骷髅唏嘘文绉绉 跋涉 穷愁潦倒 眼花缭乱追溯 藩篱 销声匿迹五彩斑斓
•垂髫豁然案牍选贤与能
•惟吾德馨淤泥诸葛庐
•亵玩焉 濯清涟 荡胸生曾云浑欲不胜簪
•三男邺城戍 周敦颐 矫首昂视 历历数也
•绝顶 决眦矜寡孤独
四、文学常识:(应尽最大可能的简略)
1.消息有三个特点(三“性”): ______、______、____。
2.消息通常包含五部分: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3《芦花荡》是孙犁的“________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小说《蜡烛》的作者_____(国家)是作家__________。雨果,____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三年》等。
6《阿长与<山海经>》,选自______(作家)的_____集《__________》。
7《背影》作者朱自清,字______,_______、诗人、_____。《老王》作者_____,原名_______,其先生________著有小说《______》。
9《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全文以()为线索,它为读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作者是()朝的()。
10铭是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有用()的。《陋室铭》作者是()朝()。它以()一句点明主旨。
11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都为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作者是()朝()点明主旨的一句是()。《短文两篇》的写法是()。
12杜甫是我国()朝伟大诗人,他被后人称为()他的作品被称为“()”。他的“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石壕吏》是一首(古体)诗和(叙事)诗。
五、文言词语:
1.欲穷其林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悉如外人4.便要还家
5.诣太守6.惟吾德馨
7.可爱者甚蕃8.讲信修睦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盗窃乱贼而不作
11缘溪行12渔人甚异之寻向所志13咸来问讯
14皆叹惋15余人复延至其家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今:)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今:)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今:)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今:)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今:)
六、默写:
1.少壮不努力。2.,猎马带禽归。
3.,北风江上寒。4.气蒸云梦泽。
5.晴川历历汉阳树。
1《桃花源记》中三个成语:()()和()。
2、《桃花》关于宁静美好环境的句子(。,)
3、《陋》写室中景的句();
写室中人的句();
写室中事的句子();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爱》最能体现莲高洁的句子();
提示主旨的句子是()。
4、《望岳》写近观泰山的句子();
最富启发性的诗句();
对偶句子是(,)和(,)。
5、《春望》写战争惊人破坏的句子(,);
移情于物,最富伤感的句子(,)。
6、《石壕吏》表现战争给人民深重苦难的句子是()。
表现百姓绝望的句子是()。
能概括全诗事件的一句诗是()。
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1.造化钟神秀。2.荡胸生曾云。
3.感时花溅泪。4.白头搔更短。
5.存者且偷生。6.夜久语声绝。
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8.斯是陋室。
9.无丝竹之乱耳。
10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亭亭净植。
1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七、翻译: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16、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已。
1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1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八、通假字:
1.便要还家2.八分有奇3.诎右臂支船4.倚一衡木
5.远甫刻6.选贤与能
7.矜、寡、孤、独8.荡胸生曾云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
我们语文的课堂追求为:课型定位要灵清;组织形式要灵活;文本解读要灵透;语言学用要灵动;学情应变要灵敏;规律把握要灵便。
经典文本适合作为“主题型文本”来对待。经典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实用,而在于审美和文化的传承。偶尔可以上成“满汉全席”,但其他文本,要经常做成清淡家常。
教这种文本,教师就是要敢讲,就是要敢“导”,就是要激发学生对这些经典的兴趣,不要教得太功利。教的方法呢?可采用“教师主导式”或者“学生质疑式”这两种课堂常式(以“教师主导式为主”)。经典篇目中的经典信息应该用灵活深情的方式“给予”学生,不一定非要让学生从零开始去折腾。自然文本一旦变为了教学文本,它必然承载着相对稳定的教学价值。有些目标的实现可以操近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时间有限,所有一切都要学生去刨根究底,其实是不现实的。
记住:犯不着课课都抠主题。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也行。那其他的文本呢?教材中的大部分文本不具备经典的价值,那该如何办?我们就需要灵活:那就不作为主题性文本来对待,而是转变思维,把它们处理为: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拓展型文本等等其他文本。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
【主题型文本】
大略相当于传统的“精读课文”。这一类课文,一定是经典,而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承担着传承文化责任的名篇。这些名篇需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之一:第一,这个文本具有比较高的文化品质,值得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进入内核。第二,这个文本可能是学生早就熟悉了的,但具有多角度解读的价值,能够推陈出新让学生豁然开朗,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主题型文本是教材里经典之中的经典。语文教师要视这样的文本为至宝,要研究透文本,要拿出具有全局意识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主题型文本的教学,以教师主导型为主,教学目标一是教思维方法和鉴赏方法,二是强调情感熏陶和思维提升。这样的文本,在每册教材当中有三四篇即可。它应该成为一学期后每一位教师风格独具的“精品课”、“代表课”。
《社戏》主题型文本的处理方式。
传统的方法,当主题型文本来处理。抓情节,析人物,论主题。要咬文嚼字,要重锤敲打,要字斟句酌。
抓住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揪住“真的”两个字,采取删除替换的方式让学生琢磨鲁迅微妙的心理──越是想要强调与求证“真的”就越可能不是“真的”。看来,戏好不好,豆好不好大有文章哟!
可让男女生抽签确定了正反方: 正方:戏好,豆也好。
反方:戏不算好,豆也不算好。
然后要求孩子们速读课文,紧扣情节,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准备辩论。围绕着“好”字,不断地推进辩论内容: 第一个层次:戏和豆到底好不好?
第二个层次:《社戏》中其实最“好”的是什么? 第三个层次:重点辩论谁是《社戏》中最“好”的人? 第四个层次:让学生揭示归纳总结《社戏》“好”的实质。【尝试篇目】
《皇帝的新装》《合欢树》(七年级上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七年级下册)《故乡》(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我的叔叔于勒》(八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九年级上册)《孔乙己》(九年级下册)
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不可能每一篇文章都投入这样巨大的精力: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我们的智慧也有限,学生学习兴趣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不可能有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可以包打天下。如果篇篇都这么教,其新颖独特性也就丧失了。所以,以教师主导型为主的主题型篇目的教学要倾尽全力但要点到为止。
主题型文本的教学不着重于具体某一项语言能力的训练,而是侧重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写作型文本】
这类文本的典型特征是整体或者局部具有鲜明的写作示范功能,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大刀阔斧取其可用之处来作为学生的写作示范素材。
《社戏》当作写作型文本来处理。
教孩子们写什么呢?要教点儿新的,实实在在有用的。可大胆地为教学瘦身——教学定位为《写“想”也可以写得多姿多彩》。我先让学生尽情欣赏作者写“愁”写“喜”和写“急”的精妙文字,总结出“写想像、写动作、写景物”来写心情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仿写,这篇课文,鲁迅写“心情”写得特别出彩,孩子们特别好模仿。比如我们看他写“急”──因为没有船看不成戏而着急。“着急”是一种抽象的心情,怎么写?鲁迅很聪明。他先写“我急得要哭”。点出“急”。这是典型的直接写正面写。然后写因为“急”,我产生了幻觉:我似乎听到了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句子非常精彩。激烈的情绪使“我”有了幻想。很有意思的。没有用“急”字,但写得很到位。接下来的一段鲁迅换了个写法。也还是不用“急”字,而是写了我的状态“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其他孩子都开开心心地讲戏”,“只有我不开口”。写的是我的行为。在这个“不开口”中,我们能感觉到,“我”已经“急”出生活常态了,要“急”出毛病了。
写“急”写得很简单,三句话,三个角度,三种法子,各得其妙。
接着是写“高兴”。因为双喜想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可以去看戏了,我的心情由“急”而“喜”。怎么写呢?
鲁迅的方法更丰富。
第一种法子还是直接写。写了四个字:我高兴了。
第二个法子跟写“急”一样,也写“幻觉”: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是快乐带来的幻觉。因为快乐,放松了,膨胀了,要飞升了飘扬了,恨不得全世界都能看见我。当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比天高比海宽。就是这样的哟。倒霉的时候呢,一定相反,身体会收缩会变得沉重,主观里边是一种躲避,希望被世界忽略遗忘才好。以身体的幻觉来写“高兴”,非常高明,人人读了都感同身受。
第三个法子也跟写“急”是一样的,写动作,写状态。主要有两句:我们立刻一哄地出了门。这个“一哄”可以带领学生好好体会。因为这两个字中有声音,有动作,有神态,有心情,有群体形象,也可以想像出个体表现,用词朴实,但很经敲打。第二句“大家跳下船”也写得好。它和前边的“一哄”相呼应,如果换为“大家上了船”,就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了。一个“跳下”同样的也是有动作有声音有场面,把个“高兴”写得活灵活现。
但比起写“急”,鲁迅有了新法子:那就是写环境。非常经典的一段文字“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这几段文字各种参考资料已经分析得太多了,不再多说。为了扣住写作主题,我和学生对于这段的对话一定要有意思。我问:如果不是高兴,而是焦虑,还能闻到清香吗?如果是焦虑,那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会像啥呢?如果是焦虑,那“歌声和乐声”还是歌声和乐声吗?我换个情景让学生一想像,非常有趣儿。比如,学生说,那山啊,像监狱,像锁链。那船啊,拖都拖不动。那乐声,像夜半鬼叫„„这样对话,就是要让学生体会用“景语来写情语”的妙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说明文,要首先教出“科学”和“理性”,也要努力教出“情怀”和“思想”。
《纪念碑》定位为写作型文本
在自己的班上上《纪念碑》,我设计得简单实用。课堂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说一说
1、说说“第一自然段”特别重要。
2、说说“第三自然段”还可以放在其他的位置。但放在这个位置特别合适。
3、写浮雕的文字占了一半篇幅,说一说:这篇文章是不是头轻脚重了?
第二板块:写一写
1、如果要用一小段文字整体介绍纪念碑的各个组成部分,你试着写一写。然后对比原文,自我评价。学习一点儿顺序安排的方法。
2、试着用一小段文字“说明”一幅浮雕。然后对比原文。学习一点儿说明画面的写法。
第三板块:想一想
1、你会去纪念碑吗?如果去了,你能够和作者的情绪产生共鸣吗?结合学生藐视英雄的真实案例,结合周振中的诗歌和刘成章的《读碑》,做一点儿关于“人民英雄”意识的拓展和点拨工作。
2、读背重要语段。
这个练习相当于主问题设计吧。你一边评价一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一举几得。
再枯燥的课文也要努力上出一些情趣。
长文精教,一课一得。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把学生的思维对象和思维过程都变得有趣儿些。尽可能地教给学生一些方法。马上练习,追求实效。
无论如何,尽可能地从教知识和教能力的层面进入到教智慧和教情怀的层面。教《白杨礼赞》,它定位为写作型文本。茅盾是最好的学生。你看,他特别听话,平时老师在教你们应考作文时候提到的那些要点,茅盾同学全做到了:比如反复点题呀,比如排比句的应用啊,比如先抑后扬啊,比如先形象后精神啊……又比如说《春》当中用视觉、嗅觉、触觉来写抽象的事物,《济南的冬天》中的舒缓的开头方式,《四季交响曲》中的动态比喻句等等,这些写作点如通过提炼整合,都可以成为生动有趣的活的写作教材。
【诵读型文本】
语文老师的有些累是自找的。我们太迷信讲。其实,作家既然“用笔如舌”(朱自清语),那么学习者自该重视“赏笔入耳”。对于散文艺术的欣赏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忘情的吟诵中,自己去心领神会,从整体上去把握每一篇散文特有的魂儿(或者叫调子、味儿、神韵等)。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是懂得欣赏之道的。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不敢放手让学生读的原因在于受制于“考点”。诵读恰恰不是“考点”,而为了把其它考点“千锤百炼”后使学生不失分,在我们的课堂时间分配中诵读就只能是“蜗居”甚至“胶囊居”了。大刀阔斧地创造“美读”课型,实践美读吟诵课,其实展示的是语文教师的语文良心和语文勇气。
《记承天寺夜游》诵读型文本实例
读诗三境界 ·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
读懂社会(读出自我)
做到了反复美读,当堂背诵,咬文嚼字,适当拓展。第一部分:赏奇景
【注:本堂课不要学生预习。课文如此之短小,文字也浅,无需预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第二部分
论奇人 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
【投影展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第三部分
悟奇情 【投影展示】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投影展示】
*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投影展示】
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组织生读)因为人是空明之人 所以月才成为空明之月 空:了无尘埃 明:明心见性 【投影展示】
设计朗读的方法: “轻”读还是“重”读 “缓”读还是“疾”读 声“ 抑”还是声“扬” 声“断”还是声“连”
总之,课堂上“读”与“析”的分寸,“守”与“拓”的分寸还是应该把握好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处理成诵读型文本
1、导入:略说事件,略说初读感受。
2、三个语言片段的情趣朗读: 读出诗情画意; 读出跌宕情节; 读出鲜活形象。
3、在聚焦读的基础上泛读全篇其他焦点文字,深化学生思维,总结百草园生活的“趣中有憾”,三味书屋生活的“叹中有笑”,归结全篇。
1、情趣朗读的方法
2、灵活用句的方法
当然,朗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教《海燕》,当然是定位为诵读型文本。我抓住“高傲”一词作为切入点大做文章。诵读、反复诵读、各种各样的诵读。象征意义点到为止,赋予海燕新的意义成为了着力点。最后,每一位同学都选取原文中的词句重新构筑小诗来表达自己对于“高傲”的理解,好不精彩!《小溪流的歌》可分角色诵读,我们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的声音唱读《春》,我们用慈祥从容的老奶奶老爷爷的声调唠嗑《济南的冬天》,我们用浑厚深沉的壮年之音去演绎《秋颂》,我们用富于变幻的理性思索的成年人的音调来读《四季交响曲》„„我们在读中分辨明快清新之美从容淡恬之美和热烈激昂之美„„
【尝试篇目】 《悬崖边的树》《木兰诗》(七年级上册)《黄河颂》(七年级下册)《沁园春〃雪》(八年级上册)
【语用型文本】
全名应该叫做“语言应用训练型”文本。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应该属于这一类型。此种类型文本的定位是为语文减负,也是为教师减负的重要节点。这类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几无障碍,其呈现的外部特征是语言的多彩多姿,值得学生去积累应用。在教学这类文本时,就不宜在剖析主题上面绕圈圈耽搁时间,也不宜无视散文语言机变灵透的特点而在句子理解上大费周章劳而无功越讲越糊涂,而应该直截了当针对文本特点,组织学生去灵动地参与和语言有关的积累和训练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着力点比较多的是重点词语的咀嚼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其它方面的语言训练则相对薄弱。
《我的母亲》语用型文本处理
概括文中四件事: 一、四个小标题字数相等,结构基本相同。
二、小标题不仅能够概括事件,而且最好能够表现母亲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怀。
整节课就做了一件事,让学生为四件事拟小标题,师生评价小标题,重改小标题。围绕着小标题做事是手段,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训练准确概括的能力。他们无法抓出一个事件的核心信息,拟的小标题或者重心失衡,或者字数不对称。比如下边的。(数字是我和学生给这个标题评的分。总分3分。3分为满分。2分为基本合格。1分就是不及格了。)
其实,语言积累训练的途径很多。
1、词语句式的积累。
如《有的人》教学目标是:学习对比的句式和写法,《雨的四季》,教学目标是:积雅词,现雅境。核心环节是积累课文中的四字雅词并灵活应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目标是:仿雅句,背雅段。核心环节是提取了课文中表达最灵活多姿的一些句式让学生朗读仿说仿写。
2、语言组织形式的训练
比如《乡愁》则体会文章的四个自然段,让各个小组在各自搜索有效内容,进行想象和扩展,安排好顺序,进行点评赏析。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优秀文章的叙事顺序之妙,训练安排叙事顺序的能力。焦点集中的训练把文本价值用到了极致,富有语文味儿。
3、语言表达专项能力的训练
比如七年级下册的几篇课文《蜘蛛》、《蟋蟀》、《天鹅》让一线教师普遍“纠结”,这些文章作为科普读物让学生读读还可,但是如果要作为任何一类文体的入门文章和示范文章它们都挑不起大梁。所以我的做法是以“缩写”的方式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掌握文本大意。通过学生的“缩写作品”,可以创造性的“读”和“写”把文本的“纠结处”淡化了,有效地训练了孩子们的概括能力,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训练中主动掌握了文本的思想精髓。语文味儿也很浓。语用型文本具有无限开发的可能,任何一个语言知识点其实都能够在典型文本中找到着陆之处。如果我们的语言教学能够在文本的“着陆”之处再实现成功着陆,语言训练就会有本可依。如果我们再善于对相同类型文本进行整合,那么语言训练更会有章可依。语文教学的局面就会打开。而不至于像现在的教学几乎是把所有的文本都当成“主题型文本”来对待,造成了教师精力和教学时间的极大浪费。而现在的公开课优质课等比赛中呈现的也几乎全部是“主题型文本”的设计,这其实是语文教学“不沾地气”的表现。下沉教学目标,活化教学手段,做好“语用型文本”的探索工作,真的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思辨性文本】
没有十全十美的文本,教材中甚至有一些文本具有明显的缺陷。这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文本资源。巧妙而充分利用好这些文本,以培养学生“深思慎问的质疑精神”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北京立交桥》。编者应用这个文本作为七年级上册的篇目,其用意是值得称道的。但这个文本有两个缺点:一是说理过于理性,二是语言表达不是非常严谨。文本中病句较多(集中体现为多个并列性的分句前后顺序安排的不恰当)。因为文本缺陷的突出,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定位为“思辨”——组织学生修改病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起挑战名家的观念。但是,以教材为“靶子”的做法一定要慎重,因为现在的学生本来就喜欢挑错,宽容他人和理解他人的意识严重欠缺。如果处理不当,会更加滋长这种不健康的情绪。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可以混杂着“作者真有错”和“作者其实没有错,是我们自己理解错误了”两种可能,在这样的真正的“思辨”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质疑问难是美德,但沟通理解是关键。批判之前必需理解,而且批判并不是为了打到,而是为了建设。
【拓展型文本】
这样的文本其实是跳板,或者说是活的广告宣传,将带领着学生进入辽远的阅读世界。比如《龙宫“借”宝》一文,是《西游记》中的一个章节,由此作为一个媒介和突破口来进行本单元的拓展链接“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学习。
《沁园春·雪》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适当做了一些拓展,引进了毛泽东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诗词若干。让学生摘抄了名句并背诵了。
以上列出的六种文本类型是我们在教学中感受出现频率较多的类型,其实在教学生态中还有更多的类型出现,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提炼和总结。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其价值可能兼跨多种类型,但必然有一个“主打类型”。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这个主打类型,攻克某一个教学目标即可,课堂时间有限,文本生命力无限,什么都想教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教着。所以,全面出击往往不如定点突破。至于文本的“附属类型特质”的处理,可以作为“主打类型特质教学设计”的铺垫内容,也可以和其它文本的“附属类型特质”组合形成为新的课。以上谈的是现代文的教学。对文言文教学而言,其实还是存在以上的文本类型,总之,这其中有非常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还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