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微型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微型课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
单位:和店中学 姓名:路慧英 时间:2014年4月1日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微型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界,他宁可隐居,也不要在世俗之中迷失自我。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师:谁能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要引领我们走进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先生呢?
生: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字词
认识了作者,老师再看看通过预习,同学们对本课的字音把握好了吗?(幻灯片)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3、目标
这是一篇文言文,通过我们的预习,我们了解了作家,扫清了字音障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呢?请看大屏幕!(学习目标
大屏幕显示)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有了目标,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桃花源进发,旅途中不能闲着,让我们来读一读美文吧!读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一下朗读文言文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感情。(大屏幕显示)这也是我们评价朗读的依据,请同学们记住了!希望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一人一段,读后互相评价!
师:好!接下来我们有请一个组的同学为大家展示朗读。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呢?第一组 这组同学展示完毕!哪个同学愿意来评价呢?(此处可让评价学生再读他认为读的不到位的段落)
四、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引入:同学们读的挺好了!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桃花源, 桃花源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陶老先生做导游,他满口之乎者也,我们听不大懂怎么办呢?好!那让我们来翻译课文!看大屏幕!按照屏幕上的要求来进行学习。
1、默读课文,边读边译,划出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释疑解难,组长记录下解决不了的问题。
3、以组为单位,质疑问难,把握难点
4、教师点拨,检查学习效果。
师:哪个小组有疑难?我们可以请求“外援”!
其他小组还有需要大家帮助的解决的问题吗?哦!如果没有,请看大屏幕。
(投影:重点、难点语句,检查学习情况)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纠正)一)文言词语的三种文言现象: 1)通假字:便要还要
2)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鲜美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关联词 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困境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够,不充足 3)词类活用
处处志之 志:名词作动词 做标记。
五、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引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把握的不错了!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桃花源究竟因为什么才有着这样经久不衰的魅力呢?下面请同学们先自主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共同探讨。
并用“桃花源的 真,我是从“ ”中体会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的结果。
生:
1、桃花源的景色真美,我是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属中体会出来的。
2、桃花源的路真神奇,我是从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中体会出来的。
3、桃花源的人真幸福,我是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体会出来的。
4、桃花源的人真热情,我是从村中闻有此人前来问讯中体会出来的。
5、桃花源的环境真安宁,我是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体会出来的。师:透过短短的几百字,我们居然走进了这样神奇魅力的桃源胜境,相信桃源不仅让你沉醉,也一定激发了你的想象,请你发挥想象为你心中的桃源写一段简短的介绍词吧!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一个武陵渔郎的奇遇,翻开了一幅千年追寻的山水图画:
生:桃花源风景秀丽,小溪悠远,桃林唯美,地上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交杂。那里宁静和谐,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在田间的小路上,耕种劳作的男男女女穿着与桃源之外也没什么两样;鸡鸣狗叫之声也时时听到;老人和孩子们也都笑容满面、怡然自得。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非常丰富啊!我们要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较好,更要为同学们的精彩发言鼓掌!
六、揭秘桃花源
体会作者感情 师:陶渊明将桃花源描绘得如此的神奇美丽而又飘忽迷离,这也就是它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那桃花源究竟存不存在呢? 生:不存在!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师:那作者为啥还要细致的描绘这样一个桃花源呢? 师:古人云:“知人论世”。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生:因为陶渊明不满足现实社会的黑暗,便自己构想出一个世外桃源聊以自慰,安慰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有一些精神上的寄托。师:很有见解,我很赞同你的观点。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那么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民风淳朴、自由平等,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六、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七、课堂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2)积累有关描写“桃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线索:
渔人的行踪
发现
进入
渔人
访问
桃花源
离开
寻找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第二篇:微型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0课《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微型课 教学内容:《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第5段 教材与学情分析: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选自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吴承恩笔下的中国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叙述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与二郎神在水帘洞前大战一场的情景,表现了孙悟空机敏、坚毅和无畏的反抗精神。课文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自主阅读。但文中的语言有强烈的文言色彩,学生朗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齐天大圣与二郎神互相斗法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语言,了解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以及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齐天大圣与二郎神互相斗法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师:话说齐天大圣慌了手脚,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众神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大家都知道,孙悟
空会七十二变,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第5段。
二、错误轮读,知大意
师:现在我想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用错误轮读的方式来读一读第5段,第一个同学开始读,一出现错误,下一个同学自动接着读!其他的同学仔细听!
三、边议边读,明其理
1.讲述孙悟空二郎神变化的过程
(1)师:我来检验一下其他同学是否仔细听了!你们觉得孙悟空和二郎神谁更厉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指一同学来说)
(2)师:你是从他们精彩的斗法过程看出的,很好!现在这边的大组是孙悟空,这边的大组是二郎神(全班分为两大组),你们来说说你们依次变了什么,每个大组派一代表,把各自所变之物一一对应写在黑板上!
(孙悟空:麻雀
大鹚老
鱼
水蛇
花鸨
二郎神:饿鹰
海鹤
鱼鹰
灰鹤
现身弹弓)(3)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二郎神斗法的过程了如指掌啊,文中有两处对他们所变之物做了细致描写,那就是„„?(生答)那二郎神是怎样判断出鱼是孙悟空变的?孙悟空又是怎样知道二郎神变成了鱼鹰呢? 2.小组合作体会人物形象
师:从他们这个斗法过程中你能看出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一下。
四、角色朗读,深体会
师: 最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你们读有关孙悟空言行的句子,我来读二郎神的!
五、结语
师:欲知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后事如何,请把《西游记》细细读来!对于古文,只有读好了,才能更好理解文中语言,才能走进其中的人物形象。
六、板书设计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孙悟空:麻雀
大鹚老
鱼
水蛇
花鸨
二郎神:饿鹰
海鹤
鱼鹰
灰鹤
现身弹弓
第三篇:微型课教案
《三角形的分类》微型课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咱们教室里现有的人分类吗板书:分类师:刚才我们是把教室里的人用不同的分法进行了分类,那么在我们刚认识的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各有特点,边的长短不一。这节课我们共同给三角形分分类。补充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确定标准,明确目标师:黑板上出示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你觉得每个三角形的角一样吗边一样吗能具体说说吗、研究分类标准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是这样的。那你打算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师:你说的真好,可以根据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来分类。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分组探究,获取新知师:下面同学们就可以按同桌合作的方式,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三角形,选择一种分类标准,可以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分工合作把这几个三角形分分类。开始吧。学生同桌两人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活动。、展示成果,揭示规律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先请同学到前面来汇报展示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的引导学生记录,整理三个角都是锐角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直角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钝角师:同学们表现真棒,按照角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哪组同学是这样分的?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晰。实际在数学上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也是这样分类的。那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给这些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师:你们给每类三角形气的名字很好,三角形按照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那么谁能说一说每类三角形的特点?师: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按边分的情况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师:我们通过观察思考,按照不同的标准给三角形分类,您们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三、巩固练习判断题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判断很准确,继续努力我会填.猜一猜,(只露出钝角可以判断是钝角三角形,只露出直角也可以判断是直角三角形,可是只露出一个锐角无法判断是哪一类,三类三角形都有可能。)
四、课堂小结
第四篇:微型课教案
《观
潮》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第五篇:微型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杨店中心小学:李娟娟2016/3/14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介绍: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等语句加以文中的饿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教材概说
教材解读:《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自然段总写庐云雾神奇美丽,接着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第四自然段再总写人们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学情预测:我班的学生喜欢朗读,不仅声音响亮,而且对于课文的感情基调也能初步把握。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但由于学生阅历不深,一部分学生的想像力不够丰富,在感情朗读的时候,不能够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以往在遇到写景习作时,总是无从下笔。基于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和朗读的优势,我确定了本课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的云雾之美,感受本文的语言文字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相应多媒体课件,切身感受到庐山的云雾之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读写结合,探究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让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教学难点: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读出意境,读出美感,受到美的陶冶。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着力强调的,所以写作方法就是教学的重点,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基于学生认识比较感性的原因,学生很难入境入情地朗读,所以有必要借助能给予多种感观刺激的多媒体课件,帮助突破狭隘的认知经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在语言文字的美妙意境中来学习《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第一课时你们老师讲过了,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庐山的优美景色。
二、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往庐山,你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入云端,腾着云雾,在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你在哪里?(生 庐山)你在哪里?(生
庐山),我们都来到了庐山。
三、请同学们睁开明亮的大眼睛,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看到了什么?
四、生说(白色绒毛
一条条玉带
茫茫的大海
巨大的天幕)。对,我知道了你们看到了不同姿态的云雾,会读书的孩子还会把书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出示课件:老师朗读,你们边听边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几幅画面。
五、几幅?你说?生:四幅。我们一起合作把这四幅图画出来,(要画云雾就要有青山的衬托,云雾才显得缭绕。用绿色粉笔画山)
六、在画云雾之前一定要注意云雾的位置,你们四个同学上来画一画,老师用白色粉笔画云雾。
七、你们把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面,(你们真棒,真会读书)
八、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云雾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呢?比喻
九、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神奇的云雾,(课件)看能不能试着背一背。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你从哪里知道的?你说?生:最后的省略号。夸奖:仔细的孩子关注了省略号,不仅读懂了课文,也读懂了省略号的意思。
十、谁来补充一下省略号后面的内容,看,还有哪些姿态,用一个比喻句说一说。你说?
十一、不同位置的云雾,它的样子?
站的不同的角度,它的样子?
不同的人看,它的样子?
这么多不同姿态的云雾,书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课件: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板书:千姿百态。这句话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把它叫中心句。讲解总分的结构这个自然段用了总分的结构写法,把庐山的云雾描写的是那么美,那么奇丽,那么神奇,那么美不胜收。
十二、就让这么美得画面静静地流淌在我们心间,倘若有风吹来,庐山的云雾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更加神秘莫测。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动态的云雾。
十三、作业:仿照这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总结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