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课堂实录[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06:4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雨巷》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雨巷》课堂实录》。

第一篇:《雨巷》课堂实录

《雨巷》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单元教学说明:本单元是高中语文科目的第一个单元,内容是现代新诗。这个单元的教学说明是:“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基于此,我对本单元教学的课程目标定位是这样的:《沁园春·长沙》主要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再别康桥》主要通过意象来体会诗的意境,《大堰河,我的保姆》集中分析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那么对于《雨巷》这首诗,我想带着学生一起来体验一下新诗的“美”。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那份淡淡的惆怅、哀伤、凄美,感受“擦身而过”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残缺的、神秘的、永恒的美感。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学习: 

 让学生搜集有关丁香花的古典和现代诗歌,教师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诗词,教师给予适当提点,让学生初步感受丁香花在古典和现代诗歌中被赋予的意象特点,让学生明确丁香花在诗词中往往与“愁”相连。

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丁香花、玫瑰花、梅花、莲花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丁香花独特的形象特点。课堂教学过程:

 课前五分钟播放《丁香花》这首歌,同时在电视屏幕上播放有关《雨巷》这篇文章的一些图片(油纸伞、撑着油纸伞的女子、行走在雨巷的姑娘、丁香花),利用声像效果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上课铃声响起即结束播放)

 导入:刚才我们听的歌叫什么名字啊?(《丁香花》)同学们听完歌看完画面有什么感受啊?

生(集体答):伤感、怀念、回忆、忧愁、惆怅……

师:其实,在多年以前,有一位现代诗人用一首现代新诗,也描绘了一个关于丁香花的故事,那么,这位诗人描写了怎样的丁香花,又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现代新诗《雨巷》。(板书:雨巷 戴望舒)

 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情感。解决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 故事?

全班齐读,教师注意听字音、字形、语调。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不过在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字音拿捏不准,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字的读音:彷徨、彳亍、颓圮 你们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哀怨、惆怅、凄凉

师:非常好,看来你们对这首诗歌已经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了,那么这种感情基调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朗读出来呢? 生:缓慢、低沉、哀伤

师:嗯,同学们的回答很一致啊,那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录音的朗诵,听听你们的朗诵是否已经达到了大师的朗诵水平呢?(生窃笑,并做好注意听的准备)不过呢,在听的过程中有一个要求——你们要闭上眼睛,跟随录音在脑海中放映故事的画面,听完后我请同学回答:你的脑海中放映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情景?

师:让全体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示范朗诵。注意观察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的表情反应和变化,以此考查学生融入情境的情况。

朗诵结束后,让学生睁开眼睛,然后点一名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表情变化明显的)回答:刚才你在听读的过程中,脑海中放映了怎样的画面?

生: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雨巷,他遇见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向他走近、经过、又走远,最后消失不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他的脑海中放映了的画面构成了一个小的情景剧,故事完整,画面连贯,那么还有没有同学脑海中出现了与这不完全相同的画面的?(有一学生举手)

师:很好,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要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的答案。

生:我脑海中的画面和刚才那位同学有点差别,我看见诗人在雨巷独自徘徊,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模模糊糊地向他走近、经过他身旁、又走远最后消失不见,最后,仍然只有诗人独自在雨巷徘徊、惆怅。

师:非常好,刚才这位同学敏锐地抓住了一点: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原文的意思,那也就是说这场相遇其实自始至终都只是诗人的精神邂逅,并不是现实存在的,诗人是在精神上寻觅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女子,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精神的寻觅”。(板书:精神的寻觅)

 研读文本,探究这场“精神的寻觅”。为此设计了五个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的第1小节,思考:

(1)诗人“为什么”寻觅?(提示:诗人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寻觅的?)

生:诗人的状态:独自、彷徨

师:很好,文中用了两个词,叫“独自”、“彷徨”。一个人独自的时候并不可怕,那充其量只表示他形单影只,只有一个人;但可怕的是他自己感受到并放大了这种“独自”,1.因为当他意识到自己“独自”的时候,他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独”,并很可能演化成为“孤独”。“孤独”是一件麻烦的事,因为这时候你很容易寂寞、心灵脆弱,很容易胡思乱想,很希望你的想法被人理解、聆听,很希望有人陪伴、给予你内心的支持。那我们看看文中这位诗人有没有感受到他的“独自”呢? 生:感受到了。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答不上来。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独自的时候干了什么事呀? 生: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师:对,他在徘徊,徘徊是走走停停、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里走的一种状态。他在徘徊,就说明他内心有了波澜,有着犹豫不决的彷徨。这个时候他有着丰富的内心活动,他思考了很多东西,不知道怎样决定,他对前途迷茫、不知道路该怎样走;这时候他是惆怅的、低落的,他感受到了“孤独”,因此,后面的雨巷这个物象在诗人眼中也变得“悠长、悠长、又寂寥”了,景随情动,这条雨巷好像寂寥得没有尽头。

“独自”、“徘徊”,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开始了这场奇妙的精神之旅。

(2)诗人为什么偏偏要在“雨巷”寻觅?(在“洒满阳光的巷子”或“飘着小雨的大街”上寻觅不可以吗?)

生:雨巷营造了一种诗意,如果换成后面的,就失去了诗意。

师:很好,同学们都能体会到“雨巷”这一意象营造出了一种诗意,那么,这种诗意从何而来呢?后面两种意象又为何损害了这份诗意呢?这就需要我们对“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细细品味。(板书:雨、巷)

同学们思考一下,“雨”有什么特点?(从油纸伞、诗人徘徊不去可以看出,本诗里下的是“小雨”)

引导学生总结出(小)雨的特点:湿漉漉的、淅淅沥沥的、千丝万缕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淅淅沥沥、千丝万缕的雨丝,正如人心里的“愁丝”,欲剪不断、欲理还乱,正如李清照的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一首歌叫做《心雨》,雨不仅飘在天空、落在地上,它也下在心空,落在心上。(补充蒋捷的诗《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炉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引导学生总结“巷”的特点:悠长、狭窄、古老、斑驳、静谧、寥落…… 洒满阳光的院子:欢乐、阳光、愉悦,与本诗的感情基调不符。

飘着小雨的大街: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商业街、百货店、红绿灯……充满商业气息,物欲横流,写不出诗意。

总结:“雨”这一意象奠定了抒情基调,“巷”这一意象提供了抒情环境。(3)品读第2、3小节,思考:诗人觅的是什么? 生: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师:对,这在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说明了,那么下面同学们从第2小节找一找,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具备丁香的哪些特点呢?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非常准确,(板书:颜色、芬芳、忧愁)“丁香一样的颜色”和“丁香一样的芬芳”表现的是这个姑娘的外表,说明这个姑娘外表美好,这一点并不独特,这个世界上外在美好的女子多的是、不足为奇,诗人在这里大费周章地描写的这个丁香女子定有她的独特之处,那她的与众不同在哪里呢? 生: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很好,这个女子不仅外表美好,她还内在“忧愁”,通过课前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丁香这个意象在诗词中的传统意象特点:“愁”,“丁香结”,其实就是“愁肠百结”。这个美丽姣好的女子还结着丁香般的愁怨,愁肠百结,这就使这个女子有了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内涵、一种气质、一种强大的内在磁场。

好,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一定要寻觅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呢?为什么不是玫瑰、梅花或者莲花之类的姑娘?

生:玫瑰热情奔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梅花冷艳孤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课前的学习很有效果啊。玫瑰热情奔放、莲花纤尘不染、梅花冷艳孤傲,而丁香花独独重在“忧愁”,也就是说,诗人寻觅的重点是在一种“美丽的忧愁”。

同学们再想一下,诗人为什么一定要寻一个“忧愁”的姑娘呢? 生:因为诗人此时的心境也是忧愁的。

师:对,诗人此刻也是忧愁的,他想寻觅一个和自己有着一样情感的人,也就是“情感相通”的人。

下面呢,请同学们浏览第3小结,看看这个丁香姑娘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里? 生: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惆怅。师:不错,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节里用了一个叠句?是哪一句? 生:“像我一样地。”

师:对的,“像我一样地”,作者反复强调这个姑娘“像我一样地”,这是要强调这个姑娘和诗人有着相同的处境,她也撑着油纸伞,在这雨巷里独自彷徨;下面“冷漠、凄清、又惆怅”说明这个姑娘和作者有着相同的心境。那么综观第2、3小节,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寻觅的这个姑娘不仅和作者情感相通、而且处境相同,在那一刻心境也相像,那作者为什么要寻觅一个和自己如此“类似”的人呢? 生:这样的人更能理解他,他们能更好地交流思想和情感。

师:对,有一句话叫做“因为一样,所以懂得”,这也就是说,其实作者真正要寻觅的是一个懂自己的人,也就是“知己”,不过本诗作者寻的不仅是“知己”,而是一个美丽的“红颜知己”。(板书:知己)

(4)品读第4、5、6小节,思考:诗人觅到了吗? 生:回答觅到了和没觅到的各有其人,不相上下。师:看来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存在很大的分歧啊,这是好事,说明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请同学们再读第4小节,看看诗人觅到了吗?

生:(一齐)觅到了。(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师:嗯,这一节是在写这个姑娘走近并经过了诗人身旁,你们认为诗人觅到了这位姑娘,那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第5小节,诗人觅到了吗?

生:没觅到。(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师:(笑)这一节啊,又说姑娘走远了,远离了诗人并最终消失在诗人的视线里。这就把你们绕糊涂了,诗人究竟有没有觅到这位姑娘呢?其实啊,这里不能简单地说有没有觅到,而是应该说他觅到复失去,而且这得到跟失去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可以说是刹那间的得到,然后立即失去。(板书:得到复失去)师:请同学们体会一下下列语言:

①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结合第五节“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如果这里只用一个词:静默地走进,静默地远了,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 生:用两个词,反复强调,强化抒情效果。师:强化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没说到重点。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她静默地走近、走近、走近……(带着合适的语气念出),你们是不是能感觉到诗人的眼光在跟着这位姑娘拉近、拉近、拉近啊?而且,当这位姑娘走近、走近、走近……时,你仿佛能从诗人这几个叠词里感觉出诗人紧张、欣喜、爱慕的微妙情感,然后,当姑娘“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时,我们仿佛又可以看到诗人的眼光随着这位姑娘远去、远去、远去……,并且,从这一串叠词里,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面对姑娘的离去,想留却又留不住的无奈和失落。

② 太息一般的眼光。

“太息”就是叹息,它是一种声音的表达,属于声音系统,;眼光是视觉系统的东西,是无声的。诗人在这里为什么用视觉的东西来表现声音的东西呢? 生:通感的手法

师:说的很对,这是运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那你们再想想,这里用通感的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生:没答到重点。

师:(板书:太息、眼光)请同学们想一下,“太息”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生:忧愁。

师:不错。那“眼光”有什么特点呢? 生:无声的、能传达心意。

师:很对,“眼光”是无声的、静默的、能泄露心事的。这位姑娘没有把她心中的万千愁绪用唉声叹气表达出来,而是无声地承受了这一切,说明这位姑娘感情上是克制的、压抑的,同时也说明这位姑娘性格上是沉静的、含蓄的、内敛的,她不愿张扬自己的情感,可是眼神隐瞒不住她的心事,一个不经意的注视,就泄露了她愁怨的心绪,过者无意,观者却有心,敏感的诗人从她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里,就看出了她心底的叹息。③、飘过:

师生一起分析:轻盈、梦幻、灵动、飘逸之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南女子那种腰似细柳、动若扶风的曼妙之姿被一个“飘”字展现的淋漓尽致,施耐庵《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是不好飘起来的。《聊斋志异》里的女子大多都是飘的,你们想象一下,冷不防就有一个女子飘过,这是多么梦幻啊。④、像梦一般的 师:梦有什么特点呢? 生:朦胧、虚幻、稍纵即逝。

师:回答非常好。人在梦中看到的事物多是模糊不清的,朦胧的,梦中的故事多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姑娘像梦一般飘过增添了意境的朦胧之感。师:这里诗人写姑娘飘过,“像梦一般”,有没有什么暗示意义呢? 生:暗示姑娘即将消失。

师:答得非常好,这里诗人说姑娘像梦一般飘过,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姑娘是虚幻的,这场相逢是虚幻的,这一切构想出来的美好即将像梦一样破灭、消失。大家往下看,第5、6小节,是不是果然在写姑娘的离开和消散啊? 生:是。

⑤、用消了、散了、消散了三个词分别细说对比姑娘突然消失,如果这里只用其中的一个词,笼统表达姑娘的消散,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 内容上:和二四节相呼应

意境上:一点一点消散更动人心绪,想要让姑娘留住而不得,眼看她一点点消失却无能为力,那种心头的凌迟之感更加剧了诗人的伤痛。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姑娘慢慢走远,也许刚开始还能看清她的衣服、头饰、她清晰的背影,后来逐渐远去,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然后影子越来越小,直至最后的一点,这时候,就好像诗人的心也在随着一点一点被剥蚀,只剩下了一个点;最后,当姑娘的一点影子也完全消失,诗人的心也随之消失了,它被这个远去的姑娘带走了,留下了永恒的怅惘。突然消失,没了就没了,不会有这种效果。

至此,姑娘由出现到消散的过程已经完全结束。

 问题探究:如果诗人觅到了(这个姑娘没有远去、没有消失),结果会怎样?(课堂讨论,大胆想象,各抒己见)

生1:他们会停下来,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各自交流自己的心事,互相安慰。生2:他们会进一步交往,互相认识,然后彼此倾吐自己的烦心事,把各自的愁绪交给对方带走。生3:他们可能停下来相互留下联系方式,然后进一步认识、交往、相互了解,然后他们可能结婚生子,相互陪伴过一辈子。生4:他们之间的神秘感消失,美感也消失。

师:同学们思维很活跃,发言非常踊跃,这说明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刚才我注意听了大家的发言,虽然各人都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是总结一下不外乎此:相识、相知、然后可能相爱,这是美好的结局,如果结局再圆满一点,他们就可能结婚、生子,然后彼此携手过上一辈子。这种结局很圆满,但是就像刚才最后一位同学说的,在他们彼此耳鬓厮磨的烦腻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琐事之中,存在于他们之间的最初的神秘感和美感会消失,剩下的,也不外乎是一个平凡无奇的爱情故事,就像这个世间许多美好的爱情故事一样。这首诗歌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在于那一刹那间的相逢、一刹那间的心动、一刹那间的停留,尔后瞬间擦肩而过、匆匆走远,消失不见,这种还没来得及看清彼此、没来得及弄清真相就错过的邂逅,留给了诗人一份永恒的想象、念想,在这想象与念想之中,原本模糊甚至是臆想出的美丽被无限放大、蔓延,酝酿成诗人心间永远神秘、美丽的童话,也留给读者一份永久的惋惜与感动,这就是这首诗歌的美丽所在。

六、歌曲欣赏、重温意境:林心如《擦身而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思路:我把这首诗跟《再别康桥》对比了一下,《再别康桥》一诗用了一组丰富多彩的意象和绚烂华丽的色彩构成了美丽的画面,而《雨巷》一诗全部的意象只有五个:我、油纸伞、雨巷、姑娘(丁香)、篱墙,主要的意象又只有三个:我、雨巷、姑娘(丁香),这些意象构成的色彩是灰暗、阴冷的,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光看意象的话,比较单调、冷色调,难以用“美”来解释,但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觉得《雨巷》是一首很美的诗,这是为什么呢?仔细研读我发现这首诗之所以给人“美”的感受,主要有两点:

一、意境“美”,一种朦胧的、惆怅的、哀伤的凄美;

二、故事美。一场在精神中美丽邂逅、擦肩而过、又匆匆逝去的爱情遗憾,一种因匆匆逝去而遗憾、因遗憾而神秘、因神秘而永恒的美感。因此,本文探究“美”的重点就放在了意境感受与故事体验上。为了带领学生体验这个故事,我给本诗理出了一条故事线索——一场精神的寻觅。用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来理清故事情节,在此过程中,穿插意象的分析,通过意象分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当地那种意境。

目标达成情况:首先,通过“寻觅”这一线索的设定,使得文本的分析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学生能够顺着线索这根藤,比较容易地摸到“故事”这个瓜。其次,本文主要分析了三个意象:雨、巷、丁香,分析的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了对比或者说替换分析这一方法,让学生能鉴别出原来意象的妙处,然后通过引导、设置情景、想象与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到原来的意象妙在那里;分析意象是为了体会意境,从而感受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上都能进入我所设定的情景,达到我预期的目标。再次,本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主题分析,因为这首诗歌的主题历来存在争议,学生的观点允许多样化,这样的话,再去讨论这首诗的主题就没有多大必要了,因此,我把主题讨论换成了一个假设性的场景,假设这个姑娘没有消失,结果会怎样。通过讨论,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擦身而过”的美丽。第四,本节课用歌曲开始,以歌声结束,首尾呼应,节奏紧密。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优点:课堂节奏把握较好,文本挖掘比较深入,教学点设计新颖,教学思路清晰连贯,课堂语言组织较好。当然,本节课也还有一些不足,首先,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理念没能充分表现出来。其次,课堂有些地方挖掘不够深,比如“太息一般的眼光”一句,对“通感”这种表现手法的讲解不够深入,这是对知识点的忽略。

第二篇:戴望舒《雨巷》课堂实录

戴望舒《雨巷》课堂实录

师:下面呢,大家把书翻到第六页。第六页是诗两首,我们先看第一首。戴望舒的《雨巷》(板书)。这是一首现代诗,大家先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生:(读诗)。

师:好,我找一位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呢,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哪位同学主动来读一下,主动来读一读,哪位同学?你来吧。

生:(读)。

师:恩,读得很流畅。好,请坐。“她静默的走近”,“他静默的远了,远了”(订正)。

生:(笑)(窗外传来鸡鸣声)

师:请大家把这个问题思考一下。(窗外的鸡鸣声此起彼伏)

生:(思考)。

师: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一位同学。哪位同学?最好自己站起来,人家喊你站起来吧,有些同学说:我想好了,你又不喊我;有些同学说:我没想好,你又喊我了。那你来说说吧!

生:写的是作者独自在一个寂寥的雨巷里,希望找到一个像丁香一样完美的一个代表吧。

师:一个代表?一个姑娘吧!

生:一个姑娘。然后呢,他希望她有着所有丁香有的特点。

师:很好奥。诗人啦,他在一个寂寥的雨巷呢,希望逢着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把这里的关键词找出来。是哪个啊?关键词?就是她刚说的那句话里的关键词。

生:逢。

师:有些同学说“逢着”,故事一般要交代?

生:背景。

师:时间,地点。

生:人物。

师:人物吧。

生:丁香。

生:寂寥的雨巷。

师:雨巷(板书)。“我”就是诗人(板书),还有呢?

生:姑娘。

师:姑娘(板书)。好,请坐。“雨巷”,我们先来看看雨巷奥。它在诗词里面叫意象。诗人啊,姑娘啊,这些所描写的对象啊,在诗词里面叫意象。雨巷,巷子啊,大家见过没有啊?有没有感受啊?

生:见过。

师:你家有?什么叫巷子,就是两座屋之间,中间那个过道,对吧!

生:议论。

师:我们家的巷子一般都比较短。就是两栋房子之间啊,那个过道。但是跟课文中描写的这个雨巷呢,不太一样。大家结合课文中所描写的雨巷和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感受、见闻。谈谈这个巷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啦?

生:寂寥。

生:寂寞。

师:恩,寂寥(板书)。为什么巷子是寂寥的啊?没有什么人。

生:没人。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悠长。

师:悠长(板书),但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巷子一般都比较短,像这种很悠长,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这种巷子。哪里有啊?

生:北京。

师:有同学说北京有,北京的什么啊?

生:胡同。

师:胡同。

生:湖南。

师:湖南也有。在哪里啊?

生:长沙。

师:长沙。

生:余杭。

师:余杭有,他很聪明奥,因为作者他就生活在余杭。他知道这个巷子呢,肯定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系,是吧!而且很有可能跟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典型的是在徽州区,黄山那一块,以后你们有机会或者有同学去过的,你会见到奥。以后你们都有机会的。那个巷子曲折幽深啦,很悠长悠长的,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还有就是北京的胡同。还有什么啊?

生:周庄。

师:奥,周庄。我们有同学去过的。周庄啊。就是像这些比较古老的,有着古老建筑的地方啊。一般都可能有这种很悠长的小巷子。一眼看不到尽头的。我们经常在哪里看到?

生:电视。

师:电视剧里面看到。很悠长、很幽深。还有呢,啊?

生:凄婉。

生:颓圮。

师:有同学说颓圮(板书),颓圮是什么意思啊?破败吧。这个字读pǐ。这个巷子为什么这么破败啊?

生:古老。

师:很古老嘛,年代久远嘛。不像我们今天的房子奥,拆了建,建了拆。过去那种房子有的都是几百年的,几百年啊!几百年的建筑,很多的。像今天欧洲国家有好多几百年的建筑。在我们国家,在这个大拆违,大建设的情况下,像这样的古老的房子已经不多了,而且像这样的古老的巷子就更不多了。很破败、很古老、很寂寥。寂寥什么意思啊?啊?

生:寂静。

师:寂静。寥呢,什么意思啊?

生:(沉默)。

师:没带字典啊?

生:带了。

师:带了字典查查。什么叫寥?字典应该人手一部诶。

生:稀疏。

师:啊?它不止一个意思吧?

生:空旷静寂。

师:空旷的、静寂的。就说明没有什么人,很静寂。那在下雨天啊,作者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来到这个雨巷的时候,表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啊?

生:惆怅。

生:迷茫。

师:惆怅、迷茫的(板书)。拿课文里面的话来说,就是什么啊?

生:彷徨。

师:彷徨(板书)。而且,怎么样?前面还有一个词。

生:忧愁。

师:没有“忧愁”诶。

生:独自。

师:独自的。他是一个人,很彷徨。什么叫彷徨啊?查查嘛!

生:游移不定。

师:游移不定,就这一个意思啊?

生:不知道往哪里走。

师:游移不定,不知道往哪里走。来回走啊,走来走去。就好比你家里面,你爸爸比较愁闷的时候,吸着一支烟啦,走来走去的。有的喜欢安静的爸爸呢,就喜欢坐在沙发上面—

生:抽烟。

师:抽着烟,一动不动,是吧!有的呢,走来走去的。说明他很苦闷,一个人苦闷的时候,肯定是心里面有事情,所以,作者呢,他是带着这样一个状态啊,来到这个雨巷的。读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下雨天,诗人不在家里呆着,到这里来干嘛?他可以在家里啊,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面,静静的思考,或者说找一个不下雨的地方,没有雨的.地方,独自一个人坐一会儿消解苦闷。那他为什么要来到雨巷呢?你来讲讲(这生在轻轻说)。

生:他到这里来找一些支撑他精神的力量的。

师:他是到雨巷里面来找一些精神的力量了。雨巷为什么能够给他一种精神的支撑呢?

生:他以前生活过。

师:“他以前生活过”。一般我们小时候的接触过的事物啊,他都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是吧!你们现在可能感受还不深,等你们再过一些年,或者说远走他乡了,在那个时候如果遇到什么事呢,有时候,你会发现啊,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往往能够给你很大的精神支柱的。所以啊,诗人比较愁苦的时候呢,他到他最熟悉的或者说最怀念的巷子中来了。来寻找精神安慰和精神支柱。好,请坐。讲得很好。我们读诗啊,就要有感觉。感觉出来了。这首诗,就好理解了。据学者考证,诗人小时候生活在杭州,那个地方有很多的大巷子,小巷子,曲曲折折的巷子,这个地方应该给他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吧。下面他说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一个人来到这巷子里面,他果然啦,要找什么呢,他要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生:(喃喃自语)。

师:啊?什么?声音大一点嘛!请大家把描写姑娘的部分啦,自己先读一读,然后,仔细考虑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师:你先找奥,然后呢,我们一起来讲,好吧!他要找的这个姑娘有什么特点啦?

生:(思考)。

师:好,大家一起来讲,他要找的这个姑娘有什么特点啦?刚才有同学说了,这姑娘有什么特点啊?

生:哀怨。

师:啊?哀怨。恩,哀怨的。

生:忧愁的。

师:忧愁的。

生:冷漠的。

师:冷漠的。

生:凄清的。

师:凄清的。

生:彷徨的。

师:彷徨的。

生:凄婉的。

师:凄婉的。

生:凄婉迷茫的。

师:凄婉迷茫的。我们就拿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总之呢,这个姑娘是什么样的啊?

生:愁怨的。

师:愁怨的(板书)。还有什么特点?刚才我们同学说,这个姑娘是哀怨的、冷漠的、凄清的、凄婉迷茫的。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不一样吧?她为什么“哀怨”?“哀怨”是什么意思啊?哀,就是哀愁,怨,就是怨恨。是吧。“凄清”的,就是凄凉的,是吧!清凉冷清的。就说明她的境遇怎么样?不好,凄惨的。清呢,就是冷清。用“清”形容一个人的时候,表明没有什么啊?有没有同伴啦?没有吧!没有同伴。凄婉迷茫,有问题得不到解决。凄婉,婉呢,就是婉约的意思,这个婉约是形容这个姑娘,怎么样啊?她的美丽,是吧!她的美丽啊。还有呢,描写这个姑娘的—

生:芬芳。

师:奥,芬芳。恩,“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个姑娘怎么样啊?这是写姑娘的什么呀?

生:美。

师:美。这是一个愁美人。愁怨的美人啦!而且,她不是像玫瑰花一样的美,也不是像百合一样的美,她是像什么一样的美啊?

生:丁香。

师:像丁香一样的美。丁香花大家见过没有?

生:见过。

师:见过啊,你见过,你给我描述一下,丁香花是什么样的?你站起来跟大家讲,怎么样?(不愿意站起来)。那你描述一下吧。

生:在一起的(用双手比划着:包在一起的形状)。

师:一串串,一簇簇的,对吧!还有哪些同学见过丁香花啊?啊?(小声说。)我们这儿种植得不多。

师:恩,像这种,一簇一簇的(点击网上的图片)。基本上都是什么颜色啊?

生:紫色。

师:以紫色为主,对吧!

生:还有白色。

生:白色。

生:白色的。

生:白色的好看。

师:这种紫色也好看。

生:这种好看。

生:还有那种茶绿色。

生:哇。

生:好看。

生:黑龙江啦!

生:内蒙!

师:就这样的,奥。好,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把描述丁香的这一段文字读一下。

生:看不见。

师:看不见我就调大一点(调整字体)。你来读读吧!

第三篇:《雨巷》说课稿

《雨巷》教案

一、关于教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之一。《雨巷》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收录了包括《雨巷》在内的几篇中国现当代优秀诗歌。《雨巷》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起被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现代诗歌作品,这恰好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相关知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中的意象;

2、情感和态度: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

3、过程和方法:对比、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优美的韵律、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构成了诗歌的主体,鉴赏诗歌就应当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作品所蕴含的真情实感。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就在于对诗歌中的“雨巷”、“丁香”、“油纸伞”、“姑娘”等几个重点意象的把握,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法

我拟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以诵读、体悟和比较为主,再配以讨论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自古以来,诵读法就是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耳”,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享受诗歌的音韵、节奏和旋律之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自行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象;在此过程中,我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再让个别同学发言,然后小组、集体讨论交流,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学生熟悉的一首网络歌曲《丁香花》作为音乐背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营造一种符合诗歌情感的整体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轻叩我们的心扉;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任我们惆怅;是女孩溪水荡漾的歌声,玫瑰样的身影,牵引我们的思绪轻曼地飞扬。今天,我们将学习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戴望舒的《雨巷》。”

2、感受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不想因此而中断了努力营造的一种读诗的心境;再者,对作者和写作背景加以介绍以后,反而扼杀了

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独自诵读诗歌,让个别同学诵读展示。

再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自己与示范诵读的区别。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如何形成的?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歌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节奏。)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等。

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体悟情感之美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和语调,要特别注意那些承载着作者浓厚情感的词语。

4、享受意象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之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

再如:丁香一般在暮春时节开放,颜色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再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如唐代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富含时代气息,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

通过这些意象,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5、体悟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诗歌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姑娘呢?

清新淡雅,楚楚动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

①因为这个姑娘可能就是诗人曾经的恋人,现在重新相遇却无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诗人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③„„

有人说戴望舒的这首诗是单纯的抒发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不能实现时惆怅伤感的爱情诗;也有人说《雨巷》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苦闷彷徨的政治诗。你赞同那一种看法呢,你还有没有自己的解读?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6、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个迷惘的时代,要知道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7、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音乐美:押韵,反复,排比,双生叠韵

情感美: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意象美: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我”、姑娘

第四篇: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中的意象。

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教材分析:

重点:理解诗歌意象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齐读。

朗诵指导:首尾两节:

语调低沉,低于平时说话的语调,低沉到压抑。

语速缓慢,慢到要停下,懒懒的吐字。

中间读到“姑娘”时,在这个基础上,稍显愉悦,声调上扬,语气轻柔,读出喜爱和期待。独特的音韵美:

整首诗押同一个韵;营造悠扬的氛围。

反复和重叠的使用,表达效果:仿佛一句荡开一句,形成了涟漪般荡漾开去的音乐节奏; 诗中反复的词语和句子要读出不同,音调及语速要有变化,才能读出层次感。

讨论:“在雨的哀曲里”一节应该怎么读?

虽然说得是消散了,却觉得那颜色那芬芳那目光早已飘散到读者的心头,挥之不去。这一节与其说是姑娘消失了的心碎不如说是诗人对姑娘的回味。所以读的轻柔,读的陶醉,读的甜蜜。

诗歌内容探究:

1同学们已经度过好几遍了,有的女同学可能会爱不释手,那是诗歌里的什么吸引了你呢?、是哀伤的气息。

2这哀伤来自哪里?是雨巷,还是姑娘身上,还是诗人的心灵?

诗人的心灵。

3是全部的哀伤都来自诗人的心灵吗?包括姑娘的哀伤?

是的。

4哀伤是一种很难受的心理感受,那你感觉诗人对来自自己心灵的哀伤是排斥的吗?是痛苦的吗?是想极力摆脱的吗?

不是,5所以你从诗中除了感到哀伤外,还有什么感觉?或者说诗中的哀伤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情绪,让你也变得哀伤痛苦?

没有。

那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很哀伤,但并没觉得诗人很痛苦,他反而写的很美,似乎很享受。并不想摆脱。

小结:诗人把哀伤写的很美,很淡定,有雅致,说明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痛苦,反而在细心品味,慢慢咀嚼,本是满口苦涩,却从齿缝间溢出丝丝香甜来,更让人欲罢不能。你以前见过如此美丽的哀伤,如此醉人的哀伤吗?所以说,语文天生浪漫,有了这份浪漫情怀,哀伤也可以成为一种享受,成为一种别样的美。

6诗人用蘸了忧伤的笔写成这首美妙的诗。在诗里,诗人为忧伤安了家,这个家是? 雨巷。介绍雨巷

雨巷是狭窄悠长又寂寥的,是下着连绵细雨的,阴冷的,7忧伤会喜欢这个家吗?

会的。忧伤不喜欢热闹喜欢僻静,不喜欢阳光喜欢细雨,不喜欢温暖喜欢阴冷,不喜欢明亮喜欢幽暗。

8为什么诗人能想到这样一个在合适不过的家了呢?

补充诗人与雨巷的故事。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在杭州大塔儿巷11号出生。他家周围都是悠长的小巷,大塔儿巷和小塔儿巷从东向西蜿蜒,皮市巷和华光巷横贯南北。他上小学和中学都得走过好几条长巷。写雨巷时,诗人22岁,我们可以推想,诗人对当时刚刚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所走过的江南雨巷,一条又一条,一程复一程,该为他的灵感的得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厚实的生活基础。

巷子悠长的空荡不知给了诗人多少灵感,因为空才容易生出灵感。喧哗的马路上,充斥着太多的东西了,灵感怕吵闹。

9诗人不光给忧伤安了家,还塑了形,这个形是?

丁香一样的姑娘。

10什么样的姑娘?诗中怎么描述她的。

补充:

丁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传统的意象,看课后题。它是清新美丽,外表柔弱,内心孤高,哀怨忧愁的象征。丁香即姑娘,姑娘即丁香。

油纸伞:复古,怀旧,优雅,是一种遮挡,增加了姑娘的神秘感。颓圮的篱墙:凄凉的意象,作用:衬托姑娘的哀怨的形象。

小结:诗人更看重姑娘的神韵,而她的具体样貌就极具模糊性,这样一个美丽神秘的形象,引得人们愿意去想像她的样貌,于是这一模糊性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诗的魅力也就在这里了。不曾交代形成的空白,正好激起读者的想象。这是留白的艺术。能激起读者无穷的想象的文学作品是最有魅力的作品。

姑娘的样子便是忧愁的样子:清新,美丽,冷漠,凄清,惆怅,孤高,神秘,梦幻。借着戴望舒浪漫的情怀,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忧伤也是可以如此迷人的。只要我们有与诗人一样的浪漫情怀,然而又不仅仅是浪漫。有人说,诗人是最真实的,也是最痛苦的,诗人往往只能听凭思想和情感来肆意的搅缠自己和燃烧自己。(熊芳芳语)浪漫情怀便是要扎根于这种痛苦的真实。否则,作品会如同空中楼阁,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便没有恒久的魅力。

所以好的文字要渗透作者个体生命的个性,思想,情感和灵魂。要带上作者的生命的温度和活力。好的文字应该是个体生命的延伸。(熊芳芳语)戴望舒的忧伤来自社会的动荡,来自革命事业的失败,来自他爱情生活的受挫,来自他个人命运的不幸。忧伤似海,淹没了他的整个性灵。他只能借助笔下的文字来呼吸。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诗人想从忧伤的苦海中尽力活出优雅从容的姿态来。

11姑娘的形象很突出,实际上雨巷里有几个人物形象?是谁?

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是诗人自己。姑娘只是他的想象而已。

理由:开头是“我希望”到尾段仍是“我希望”,可见自始至终,姑娘并未真正出现,中间所写全是诗人的想象。想象促使希望更强烈,所以最后一段重复愿望。

诗人一人在雨巷默默独行,雨巷的空寂给诗人的想象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所以有那样逼真的,动情的,细腻的想象也是不足为奇的。

如果非要说姑娘真的飘过,而尾段的希望是还继续希望再一次飘过,个人觉得便是没完没了的乏味。完全失去了诗歌的空灵。

12第一节与最后一节基本相同,只是把“逢着”改成了“飘过”。为什么会这么改?

改为飘过,是因为忧伤的本质。因为忧伤的心一直忍受着悠长的寂寥,所以内心深处愿意逢着另一颗忧伤的心,来打破这寂寥获得些许安慰。可又因为忧伤的心是孤高的,冷漠的,所以即使相逢也不会打招呼,只是向着对方一瞥,看到对方投出的太息般的眼光,便擦肩而过。希望逢着,是因为忧伤的痛苦,希望飘过,是因为忧伤的执着。相逢太美好,太欢乐,这不属于忧伤,而与心爱的东西擦肩而过,才是忧伤所需要的。所以希望也许仅仅是希望,不一定非要实现,有希望就好,带着希望,带着想象,美丽的忧郁着,愉悦的哀伤着。

改为飘过,是因为丁香般的姑娘近在眼前时,投出的太息般的眼光。诗人渴望与丁香姑娘相逢,在想象中相逢后,诗人发现,姑娘的眼光里只有自己的忧伤,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引起她的在意,自然也包括诗人自己。诗人热切盼望的心受到了冷遇,但好在同样忧郁的诗人理解姑娘的冷漠。所以从想象中回到现实后,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不在奢望相逢后会有什么故事,只要这姑娘能从自己身边飘过,便很知足了。

改为飘过,是因为姑娘的美。姑娘有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丁香般的忧愁,她的油纸伞,她的彳亍的脚步,她的默默,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的凄婉迷茫,她的一切都那样美好,她的一切都那样符合我的想象。她的美那样真实,那样沉静,不由得让人屏息,诗人不忍心去惊扰。她的美又那样虚幻,像梦一样,因为害怕梦被打破,所以不敢去惊扰。于是任由她静默的飘走。能看到她静默的飘走,也是一种享受。因此,从想象回到现实之后,诗人为了不惊扰这份美,为了不破坏这份美,在最后一节改为了“飘过”。

小结:忧伤从诗人心中流出,诗人将它安放在雨巷,又随着氤氲的气息蔓延的到处都是。忧伤化身为了丁香般冷漠美丽的姑娘,梦幻般的来去。忧伤希望逢着忧伤,又只愿擦肩而过。整首诗意象简单,意象都是为衬托两个忧伤的形象。两个形象,一个虚幻一个真实,一个模糊一个具体,一个女性一个男性。达到一种艺术上的平衡。成全了人们的审美期待,共鸣了人们哀伤的心灵。也许这才是它恒久的魅力所在。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不同的声音: 《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余光中评价他的诗:空虚而非空灵,病在朦胧而抽象。阴柔。讨论:你更认可那种看法并说说自己的理由。作业:背诵这首诗。

第五篇: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戴望舒先生的成名作——《雨巷》。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理解全诗大意,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把握作者忧愁抑郁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3)增强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尝试现代诗的写作。3.教学重、难点

经过《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则成为本诗的重点,也是其难点。

二、说学情

戴望舒的诗,高中以前他们学过《我用残损的手掌》,对作者和他的诗有一定认识而且经过《沁园春·长沙》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新诗的方法,这些对于学习本文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体悟法、问题设置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 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问题设置法。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体会作者的创作风格及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六、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巷 戴望舒

意象:油纸伞

雨巷

丁香姑娘

篱墙 特点:古典

幽深

哀怨

颓圮

(唯美)

(寂寥)

(惆怅)

(破败)情感:怀旧

落寞

伤感

凄凉 这就是我今天的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下载《雨巷》课堂实录[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雨巷》课堂实录[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雨巷》读后感

    《雨巷》读后感 读戴望舒的《雨巷》,诗中那份幽怨与苍凉穿越时空如影随行,那份对爱情的守望的决绝与果敢让人望尘却步。在这首诗里,我感到强烈的期望和等待,最美好的是等待,最残......

    《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15篇 《雨巷》说课稿1 一、说教材《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

    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 丰南一中 陶春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雨巷》。我将从教材,学生情况,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展开说明。 一、说教材......

    雨巷学案

    《雨巷》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品味诗歌,了解作者情感。 2、通过赏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知人论世】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

    雨巷歌词

    雨巷歌词 雨巷 原诗:戴望舒 改词/作曲:刘天华 编曲:卞留念 演唱:江涛 独自撑着雨伞 徘徊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遇见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雨巷》说课稿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雨巷》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

    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

    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