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伯牙绝弦》教学案例11
高山流水觅知音 古文魅力激真情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隔蒲潭镇深港小学:褚金芳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我有点疑惑。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
【教学构想】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文言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1)对比阅读,深入感悟,体味情感;2)探究课题,畅谈体验,升华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朋友间真挚的友情;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章内容,并背诵积累,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学提纲:
1、学生自学文中字词;
2、学生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
3、学生读通课文,熟读成诵。
一、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课件展示2)知道故事中的主人翁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伯牙的文言文。
1、教师板课题,学生读课题(个人读,齐读)
2、知道“绝”是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生:伯牙扯掉琴弦)又有什么疑问?(生:伯牙为什么要扯掉琴弦?)
过渡:是啊,伯牙是弹琴高手,为什么要绝弦呢?在有了疑问后,该怎么做?(生:在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二、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找学生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
一起看他们是何许人也(出示课件3),当二人的资料展现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
1、为什么在不同国家会是知音?
2、衣着
3、身份
是啊,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人成为知音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生答: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课件4)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谈谈这句话意思,重点理解:“善”的意思。
想象一下,善于弹琴是一种怎样的情境,(生答:炉火纯青、执着的琴声、非常熟练、熔化在琴声中)那么善听又是怎样的呢?(生答:所弹奏的都能听懂。)表现在哪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
(出示课件5)请听(学生听高山声),师问: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生答: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高山,连绵不绝的山峰„)
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带到文中,来赞叹一下,自己试试,读出来,学生读,反复读。
泰山如此宏伟,同学们,伯牙在他的琴声当中,那么流水仿佛在他的指尖流出,请听(出示课件6)(听流水声)
师问:在你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情景?(生答:潺潺的流水声,汹涌的波涛声„)于是你由衷地赞叹,“洋洋兮,若江河!”(照课件读)激情满怀,至少3个以上学生读,读后品析。
师:同学们,伯牙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音乐家,难道他的琴声之中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
学生同桌讨论:发挥想象,热烈讨论。
(生答:思乡,他用琴声表达思乡,)师问:我们还学过了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引出李白的《静夜思》,学生背出来。
还会有什么(生答:还会有鸟语花香,还会有„)
师:多有意思啊,这非常像“等闲识得东风灭,万紫千红总是春”。他用琴声弹奏出了对家乡的思念,弹奏出了那美好的春天,还弹奏出了喜怒哀乐,这些子期都能听懂吗?从哪看出来?(出示课件7)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引出他们是知音(板书:心灵相通)那么,就让我们来当一回子期,分角色表演吧:(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出示课件8)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小结: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背景音乐播放)(出示课件9)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伯牙千里迢迢赶到他们相约的地点时,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和一捧无情的白骨。子期因病去世,永远地走了。假如你就是伯牙,面对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悲愤交加,悲痛欲绝。)
师:面对一捧无情的黄骨和一块冰冷的墓碑,伯牙做了什么呢? 学生答:(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用自己的话说。
是,伯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生答:(子期死,谓世再无知音)是:知音不在留琴何用,再谈这句话。
同学们,伯牙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大乐师,音乐是他的挚爱,琴是他的生命,可是现在由于知音的去世,伤痛万分,乃破琴绝弦,这样决心,这样痛心,那是一个字一字数着读出来的,谁再读,(生读)。
师:子期,你听见了,你这一走,真是“春风满地是朋友,欲遇知音难上难啊”。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日子里了,又将是孤独陪伴我了。再读,(学生再齐读)。
师:子期,你听到吗?如今你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为谁弹”!我现琴已碎,心也碎,同学们,正是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一曲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已成为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也成为知音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首高山流水的乐曲。(出示课件10)
三、当堂训练:
议一议: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你也遇到过这样交友的事例吗?你们读完了这篇感人至深的交友文章,相信你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有很多的话想写,请你们把想写的写下来吧。学生动笔写。
【教后反思】:
这篇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绝弦”开题 领悟知音之美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接着通过课件中的短片两人的形象衣着及资料介绍让学生感受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 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三、拓展练习,强化结构之美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当堂训练 激发人情之美。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但就文本而言,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所以在课文结尾安排了当堂训练的小练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而让学生懂得好好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份感情,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使学生的情感更完美化。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二,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锐意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篇:教学案例《伯牙绝弦》
教学案例《伯牙绝弦》:
精妙练习为《伯牙绝弦》续写精彩
在“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的句式教学中,我启发学生:伯牙是个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家,他除了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什么景物呢?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有清风,有明月,有白云,有雨声,有树林,有雷声„„我紧接着问:这些景物,如果像课文中一样,用叠词来形容,怎么形容?如“洋洋的江河”。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发言:徐徐清风;皎皎明月;沙沙雨声;轰轰雷声„„这时,学生的自主拓展已水到渠成。我轻松地设问:假如你变成了善听的子期,当“伯牙志在__ ”的时候,你怎么赞美他?试着用以下文中句式说一说(投影示):
伯牙鼓琴,志在 __,钟子期曰:“善哉,__ 兮 若 __!”
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
如: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如: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沙沙兮若春雨!”
如:伯牙鼓琴,志在树林,钟子期曰:“善哉,幽幽兮若树林!”
如:伯牙鼓琴,志在雷鸣,钟子期曰:“善哉,隆隆兮若雷鸣!”
如:伯牙鼓琴,志在欢笑,钟子期曰:“善哉,爽爽兮若欢笑!”
如:伯牙鼓琴,志在少女,钟子期曰:“善哉,佼佼兮若少女!”
学生们一阵欢笑。我相机引导:你说得很好,除了景物,还想到了人物,还有人的心情表达;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与钟子期情深似海啊!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联系旧知,展开想象的翅膀,融合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不光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从“一”到了“三”,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
第三篇:《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采用个人、小组、全班的方式朗读课文。诵读课文。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3.以读悟情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以读为主。设计了自由读、试有节奏的读师范读、小组读、齐读五个步骤,层层深入体现读的实效性。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理解课文,品知音之情。
1、解说课题。
(1)“绝”是什么意思?(2)“绝弦”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伯牙和钟子期。问题:你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他们的什么情况?(预设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仔细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你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
预设学生画出的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4、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5、得出知音:出示课文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出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并理解。
(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在通过学生熟读课文后,在从学生的感受设计相应的、能够理解内容及课文所映射出的情感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句子来理解课文。同时,要学生能深一层的理解内容,适当的展开想象,展示相应的资料,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以读为主,适时进行引导,真正的体现文言文的以读促理解。)
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伴着乐曲,学生再读课文。
(设计理念: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对“绝弦”有进一步的感受,感受知音。再回归课文,让学生在乐曲声中读书,用心去体会知音。)
五、总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板书:
伯牙绝弦
伯 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第四篇:《伯牙绝弦》教学案例分析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分析
团溪镇第二小学
冉启芬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且这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意思。在教学时,老师采用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知音深刻含义;然后安排配乐写话,激发学生珍惜朋友间真挚情谊,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琵琶语》的乐曲;伯牙和子期等资料。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法: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点拨引导 学法:自读自悟、以说促悟、以写促悟 课前热身: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而且都是描写什么的?齐读这些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师说一个“江水滔滔”,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用心倾听。然后谈感受,这就是有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这个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伯牙绝弦
注意指导“弦”的读音,与学生交流伯牙资料。“弦”就是琴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品味韵味
出示课件:【读课文,注意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学生自由的,大声的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
2、点名读课文,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3、老师范读课文。
4、学生继续自由练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品词析句,研读文本,初悟绝弦 1.品“善”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分别是——伯牙和钟子期,师板书:(伯牙
子期)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谁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抓住“善、鼓”理解。
2、品“志”“善哉”
(1)文中那句话具体写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学生会读第2句话)(2)你是怎么从这句话中看出伯牙善鼓琴?(伯牙志在高山,就能弹奏出高山;志在流水,就能弹奏出流水来)“志”怎么理解?(想)伯牙想到哪就能弹到哪,想到什么,就能弹出什么,可见善鼓之名果然名不虚传啊!
(3)你是从哪看出子期善听的?(„„)哪个词说明山高?(峨峨兮)“兮”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高高啊,意思就是说山非常高,可以说是巍峨挺拔,你能不能通过读表现出来?„„【课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中“善”怎么理解?(太好了、太妙了„„)这个“善”和第一句中的“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一字多义。谁能把那种太好了、妙极了的赞美之情读出来!【课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哪个词看出江河浩大无边?(洋洋兮)你能把江河的浩的无边读出来吗?【课件: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品“所念”“必得之”
(1)想象善鼓的伯牙,还会志在什么地方呢?善听的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志在潇潇细雨、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善听的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出示课件:[仿句练习]
(2)不管伯牙志在哪里,善听的子期都能从他的琴声里明月他的所想,这就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板书:所念
必得
这就是知音啊!板书:知音再想想,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心声、情怀、志向、苦恼、快乐„„)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知心人。板画心图案。
(3)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出示资料[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听到的,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他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却能听得懂他的琴声。]
(4)当伯牙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他心里会怎么想?(欣喜、喜极而泣、异常开心„„)带着你的感受读——课件[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品“绝弦”,谢知音
(1)无奈世事难料,一年后,当伯牙千里迢迢去江边赴约,却只看到了子期冰冷的坟墓。他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子期不幸去世并留下遗言,把墓修在江边好听朋友的琴声。一瞬间,多少企盼、多少喜悦,都化为无尽的悲伤之中。伯牙此时心情怎样?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呢?出示课件【“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齐读句子。如果你是伯牙,站在子期的墓前,你会对地下的子期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写下来。学生汇报,老师评价„„
5、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吗?板书:谢知音
千百年来,无数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课件:【千金易得,知己难求!酒逢知己千杯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也许我们没有伯牙子期这样的知音,但生活中应该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呢?
四、回味绝弦,试背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破琴绝弦谢知音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动容。后人就用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让我们再次伴着《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音乐,去体会这个故事,一齐试着背背课文。
教学反思:
审视自己《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不是初次见识文言文,五年级的时候就接触了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不是很陌生,但在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简单通读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此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在理解完课文后没有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第五篇:《伯牙绝弦》教育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育教学案例
资中县吴仲良第五小学
蒋桂兰
(2010—20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3.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4.通过朗读、讨论体会伯牙因子期死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体会伯牙因子期死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题,激起求知欲望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一个句子重读的词语不同,也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分别引导学生重读“伯牙”“绝弦”,引导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扣题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二、结合拼音,读准读通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3.教师范读,划分停顿节奏,学生依节奏自由读,读通句子。
4.指名读、齐读,重点指导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停顿。
三、结合注释,读懂意思
1.学生结合注解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字、词、句)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互学交流大意)。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3.指名说课文大意。
四、结合情景,探究绝弦。
1.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2.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 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课件出示)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4.探究学习: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五、结合音乐,升华“绝弦”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