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美术鉴赏
外国美术鉴赏
经过两个学期对于中外美术的学习,不得不说,两者的风格真的大有不同。但说到中外美术的历史,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悠久。
人们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作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在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就是被几个小孩在无意中发现的。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起现代人毫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这些岩画,代表着外国美术的起源。史前美术的洞穴岩画都有一个共同的题材:动物。例如野牛、野猪、鹿等。这些都是原始人类的主要狩猎对象,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食物来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这些动物的特征把握得如此精细准确,刻画得栩栩如生。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存放着法老王遗体的金字塔便是其中之一。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古埃及的绘画和雕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在古希腊美术中,人物雕刻是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人体各部分的比例),以人体为美的审美风尚。在古希腊时期,神庙开始兴起,柱式便是神庙建筑的重要基础。古希腊人创造了三种柱式——爱奥尼柱式、多立克柱式以及科林斯柱式。古罗马人则创造了新的建筑类型:输水道、角斗场、纪念柱、凯旋门等。古罗马人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上有着重要的贡献——混凝土和拱券与柱式的结合。另外,古罗马的肖像雕塑也代表着个性化。
谈到文艺复兴,人们总会先联想到中世纪,因为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也许没有了中世纪的压抑,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时的辉煌灿烂。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和中心的意大利,则要提前到14世纪。这场运动的时代背景,是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及其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或自治。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其他国家。人文主义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在中世纪,教会统治着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文化,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都纳入宗教神学中。教会控制的僧侣学校只教授神学、法学科目,视古典文化为异端邪说,不准阅读与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典籍即“人文典籍”。以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城市出现后,与神学相对立的城市世俗文化得到发展,兴办了一批与僧侣学校相对立的世俗学校,打破了教会长期垄断教育的局面。世俗学校开始设置“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人文主义”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以“人权”对抗“神权”,向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发出了英勇的挑战。人文主义者否定教会宣扬的人一生下来就有罪孽,否定人生的目的是死后永生的来世思想,猛烈抨击教会鼓吹的禁欲主义。他们肯定现实生活,颂扬现世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情感,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等等。所以,人文主义在反对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破除封建社会的旧观念方面,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也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在那个宗教盛行的年代,也就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宗教建筑。在当时,宗教建筑是统治权力的象征,是所谓“主”或神力的寄托。基督教建筑有三种比较著名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其中,哥特式建筑最为人们所熟知。实际上,哥特式的建筑很容易就能够认出来,因为它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即有彩色玻璃建成的巨大的玫瑰窗户。
如果说中国的美术讲究写实、清新的话,那西方的美术则是讲究典雅、高贵与霸气。
杨茜文
PAL 2
第二篇: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外国美术鉴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浅析
摘要:通过收集资料以及对历史信息的捕捉,研究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俄国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各方面基本情况及其代表性馆藏作品信息。
关键词: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舞蹈教室》,《圣母与圣婴》,《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俄国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圣家族》,《伏尔泰坐像》,《浪子回头》。
正文:
从1683年英国阿什莫尔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以来,现代博物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博物馆的公共性是随着现代博物馆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特点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各国的博物馆不仅絮藏着本国的厚重底蕴,也融合了别国的历史文化,使世界文化得以传承和保存,得以继承和发扬。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均列于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中,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以及文化地位。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又称为”纽约城博物馆”、”都城艺术博物馆”。它位于美国纽约美丽又幽静的中央公园,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始建于1872年,之后又进行多次扩建整修。与周围美国的鲜明的时代感相比,它没有高高的台阶,没有先进的技术含量。但其主体为哥特式建筑,严肃而又华美,可以说都会艺术博物馆建筑本身就像是一座历史文物。全馆分占三层楼,设234间陈列室,收藏近5000年来各种文物,主要有各洲各国各种文化宗教区别的艺术品,还附设有少年美术馆,展出内容丰富多彩。虽都没有人民大会堂宏伟,其文化品味却远远领先。
大都会博物馆展品全面,几乎没有复刻品。在这里可以看到全世界艺术家在人类进程中创造出的无数精美的文化艺术作品,看到总是在图片上留恋的艺术品是怎样在眼前展现魅力的。
一、德加《舞蹈教室》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舞蹈教室》创作于1874年。德加将芭蕾舞教室排练厅的大镜子置于画面中央,众多人物或分散或集中于其中,空间感十足且饱满。画上有位白发老人-于勤·佩罗,他指导舞者们依次做着基本动作。如果再仔细地观察一下画面,便可以看出不仅所有舞者的舞姿各不相同,每个人紧张的情绪都能一览无余,在画面上流露出来。这幅画来源于德加从未亲临过的巴黎经典芭蕾舞考核现场,但他仅通过描述及想象就完成这幅作品,可见德加对人物姿态的捕捉和把握可以算的上顶级,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他日常对少女舞蹈的不断创作、临摹、练习。《舞蹈教室》这幅作品应该是德加芭蕾舞女画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幅。
二、杜西欧《圣母与圣婴》
《圣母与圣婴》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最珍贵的藏品之一。这幅作品创作于公元1300年左右,它描绘了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的场景,圣母慈祥、美丽、祥和,神情中既有母性的光辉,又有圣母般的纯洁。它是意大利艺术家杜西欧的一幅版画。画的颜色运用包括蛋彩和黄金,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也很有艺术特色。2004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私人手中买了这幅名作。
三、埃玛纽埃尔《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
德国艺术家埃玛纽埃尔·洛伊茨创作的《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描绘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在横渡特拉华河的场景。这幅画意义重大,因为这是针对黑森雇佣兵的突袭行动是特伦顿战役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与《圣母与圣婴》相同,该幅作品也于2004年被收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当然,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大大小小的文物被美国在混乱时期掠夺或交易过来,成为美国的骄傲,也成了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例如中国的某些的旷世之宝,现在也只有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才能欣赏到。到了纽约,许多人都会去这个地方看看,看看这个最大的世界“盗窃窝点”。可当他们真正接触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犯罪窝点”,却瞠目结舌。人们从未见过如此宏大而庄严的“窝点”,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警察在看守着“赃物”。不论如何,我们也不得不赞叹美国对珍品的收藏保护水准和重视程度。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即冬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与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该馆最早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位于俄罗斯美丽,平静的圣彼得堡涅瓦河畔,是大型艺术与文化历史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设有8个部,设藏品共有270万件,分别陈列在350多个展厅中,每个展厅各具特色。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是以艺术的水准来设计的,欧洲建筑的经典都尽情地在这里演绎:有威尼斯水城的风采,也有巴黎的格局情调,有意大利建筑的风范,更有俄罗斯文化的长久的积淀的形象呈现。在这里,不仅可以浏览各种风格的建筑杰作,更能欣赏到世界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一、米开朗基罗《圣家族》
《圣家族》主要是描绘了圣母、圣约瑟和圣婴基督,不过大师米开朗基罗将其巧妙地塑造为普通的民间人物,表现为木匠家庭中约瑟、玛利亚专注于圣婴的天伦乐趣之中。三个人物的戏剧性组合得到了和谐的世俗化体现。背景上的几个裸体任务及一个野外浴池描绘出圣家族憩息休息的画面,紧凑柔和的构图给人以亲切感。这一幅《圣家族》是他在佛罗伦萨时完成的,作为他早期的板上宗教画,代表着他巨人的柔情,也可以说也是一首美丽的天伦诗。
二、乌东《伏尔泰坐像》
雕塑的形象是伏尔泰身穿古罗马式战袍,端坐于宽大的椅中,两手自然放于扶手上,威严有力,头侧向一旁,身躯微微前倾,锐利的目光似乎洞察了社会的一切,使人感受到这位批判家虽已风烛残年依然充满战斗热情的机敏和智慧。这幅雕塑作品充分展现了乌东明朗纯真的艺术形式和灵妙的艺术手法,他的艺术代表了18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肖像雕刻的最高成就。
三、伦勃朗的《浪子回头》
伦勃朗以《圣经》路加福音中的一段文字为蓝本创作,作品画面表现的是在小儿子花天酒地回家后,父子相遇拥抱的一刻。作者利用世俗的场景演绎了由耶稣讲述的故事。全幅画共有五个人物,光明处亲拥抱着他的的小儿子,仆人捶胸注视,大儿子静观,妇人倚门而望。每个人物都蕴含着不同而又深厚的意味。充满流浪印记的小儿子伤痕累累的回到父亲身边,似乎失明的慈祥的父亲伸出双手慈爱地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貌似颤抖的手流露出他激动的心情,失明也阻挡不了内心的光明。整个画面虽然静止却呈现了极大的震撼力。
晚年的伦勃朗穷困孤苦,两任爱妻的接连亡故,爱子也因病去世。伦勃朗似乎在画面里寄托了对爱子的怀念和不舍,折射出了父爱无边的伟大情感。
艺术总是与历史紧密相连,没有历史也就没有醇厚的艺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对于任何一个喜欢它的人来说,都是取之不尽的艺术之源。在这座由无数天才筑起的艺术圣殿里,可以尽情的浏览绘画和雕塑,也可以欣赏其建筑本身,因为博物馆本身已是一种艺术,而其内部的精品典藏更是它的艺术灵魂所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也见证着人类文明的每一步,欣赏着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每个细节,似乎在与历史对话,在品味艺术。
在博物馆里,有人看到的是展品本身蕴含的历史,有人看到的是展品更易国度的历史,有人从展品中看到它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有人从展品中看到它所属时代的艺术特征,有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前去朝圣,有人为了赫赫的声名一探究竟,有人遗恨无法将浩瀚展品看全,有人感激能够把珍贵藏品亲赏。博物馆还将继续屹立,等待那些能由此获益的人们。作为世界的文化遗产财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是珍贵的宝藏。人们不应止步于对其的赞叹和欣赏,更应该将这笔财富完整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世界博物馆观赏》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剑桥艺术史》 译林出版社
第三篇: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用生命造就艺术的梵高
公共管理学院 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班 武林 学号20122080654 一幅完美的美术作品不仅能给人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而且能让人从作品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永远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好极了,即使这是事实,我也要以我的作品来表明,这样一个反常的人,这样一个毫不足取的人的内心是怎样的。这是我的雄心,它的主要基础是爱而不是恨,是冷静而不是热情,我时常陷入极大的痛苦,这是事实。但是我的内心仍然是安静的,是纯粹的和谐与音乐。在最寒碜的小屋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我发现了图画。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因为我的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这是梵高的个人语录,通过对梵高的认识以及他的艺术作品的欣赏,我感受到了他那种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的坚持,让我从中深有感触。
在古典浪漫写实的时代,大家都为宗教和贵族服务,为市场服务。但是梵高没有,他只表现自己的感情,他看到的东西,然后发挥自己的情感。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在他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只有这样才是出自灵魂的东西,才会感染灵魂。他的经历是这样让人同情,也等于是人性的一部分,好像每个人在梵高身上就看到自己一样,这也是大家能够接受他的原因,因为那是特殊和值得同情的地方。梵高在谈到他的作品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这也正是我赏识他的地方,我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这样,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中去,只有那样才能创造出让世人认可的艺术作品。梵高的作品中让我能产生共鸣的一幅是他的《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他也正是用艺术来烘托自己内心的感情
梵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
第四篇:外国文化鉴赏
外国文学鉴赏之欧也妮与葛朗台
他是经验丰富的葡萄庄园主,是个聪明的投机者,是个理财能手,在当今社会这都是生存天赋。
同时他也是吝啬鬼典型代表,在巴尔扎克的笔下,他的一生是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扭曲了他的灵魂,他为了财产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其中葛朗台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金子的痴狂,比如像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般抢夺女儿的金梳妆匣,利用女儿的亲人的情感剥夺女儿对亡母的财产继承权临,死前抢夺神甫的镀金十字架,他死的时候还满足地让欧也妮到了那边向他汇报,但是他的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他占有欲的结束。
金子,浸透了他卑鄙的灵魂,支配了他一生的行为,占有了他全部的生命。他做过的种种丑恶的表演,忽喜忽怒,忽恶忽善,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他的富有和极其不相称的吝啬,我们都知道货币的主要作用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以及贮藏手段等等。老格朗台对于货币最在乎的便是贮藏这个用途。他似乎以拥有金子为荣、为享受,而不去在意金钱对于他来说真正的作用,没有在意如何利用金钱让他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他的生活水平几乎低到了无法再低的程度,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老葛朗台是个富人——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的,都是名副其实的富人。他只要多花一点钱,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满足。但是他不肯。
我们在他身上看见了拜金主义者和守财奴普遍的心理和思想误区,看到了所有一般人的共通之处:欲望!以及社会欲望大部分是靠金钱来得到满足。同时也。看到了这类拜金主义信徒自有其独特的道德观。葛朗台从不欠人家什么,当然也不让人家欠他,他绝对不动别人的东西,意思是绝对尊重财产私有权。然而他毫无顾忌地无偿占有旁人的劳动等。他认为手生来是捞钱的,让钱从自己的手指缝漏出去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不能说葛朗台老头不疼爱她的女儿,可是金子是天底下最宝贵的东西呀!和女儿的健康、太太的性命相比,葛朗台自然更疼爱他的金子。欧也妮把金子送人,绝对是天理不容的强盗行为,理当罚她吃清水面包;太太袒护女儿生病也是咎由自取。
但是,我们看到的不应该是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的金钱的巨大威力,更重要的是拜金主义的荒谬以及对家庭和个人感情世界的悲剧性影响,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
像欧也妮这类心地单纯的姑娘,金钱与她既不是一种需要,也不是一种慰籍,只有人性已经异化,完全为贪欲所支配的人,才会将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需求。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他终其一生为金钱奔忙,积累万贯家财,一文也带不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妄的满足感,可以说一无所获。可怜的女儿继承了他的巨额财产,却既无家庭,也无幸福,只能成为唯利是图之被围猎的对象。
由此我们大学生应该深究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情感和金钱利益,当然情感和利益都是我们必不可少所要追求的东西,它们能满足我们作为社会个体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但是在追求这些的同时,我们更要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前提,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目标,也就是不被金钱所奴役,同时不被感情所羁绊你前进的脚步,要有追求有价值的成就你短暂的人生。
当然我们可以接受失败,但是我们拒绝悲剧。
文商11王巧
第五篇:美术鉴赏
微软中国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山水话对比》
微软用户 2014/6/11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1303 姓名:蒋妍 指导老师:李雅娟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中西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梵高;星空
【正文】 第一部分
在“元四家”中,若论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无疑是黄公望。他年资最高,直接受教于赵孟頫,从五代荆浩、关仝及北宋李成启学,所以画的品格极高。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頫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明朝一位名为吴子问的收藏家得到真迹后,爱不释手,至死不能割舍,嘱咐焚烧此画殉葬。他的侄子趁他昏聩时把画抢了出去,但已经烧掉了三四成。重新裱装修补后变成了两段,前段面积为31.8×51.4厘米,后段面积为33×636.9厘米。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后为浙江收藏家吴湖帆所得并于解放后捐献给浙江博物馆;后段则修补较多,目前被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馆。据说前段还曾与一幅伪作同时入过清宫,自诩长于画作鉴定的乾隆皇帝将伪作定为真品,实图如下:
在“元四家”中,若论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无疑是黄公望。他年资最高,直接受教于赵孟頫,从五代荆浩、关仝及北宋李成启学,所以画的品格极高。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頫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至元四年,黄公望79岁,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暇日,黄公望始于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无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夺爱,便请黄公望在画中题文,明确归属。但最后何时完成,终不得而知。
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是经营七年而成,但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也就只有七年。一幅画画了这么多年,也称得上一奇,而二百五十年后藏者吴洪裕临终前嘱家人当面将画焚烧殉葬,而其侄吴静庵趁他弥留之际于火中夺画残卷,更是旷古之传奇。至今,我们已无法确知原卷的长度,但知前《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第二部分: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 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实图如下: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记得一句关于梵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己。”
这幅画, 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 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 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 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梵高来说, 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 暗示着某种神性*, 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 形如火焰的柏树, 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 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在这幅画中, 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 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 山在骚动, 月亮、星云在旋转, 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 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 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梵高在这里, 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 并且, 寻找某种方式, 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 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 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 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 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 均画成小块方形, 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 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中西绘画在空间意识表达上,中国画构图讲究“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讲究“焦点透视”,此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中国画的远近法在本质上既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更不是人们假设出来的散点透视。我们对中西传统艺术家创作的不同主题的绘画在透视法的比较性解读上,这两种透视方法的差异性应该被解释为直接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对透视法缓慢形成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