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2(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6:3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2(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2(范文模版)》。

第一篇:《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2(范文模版)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案背景:

进入高二,学生开始了对《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学习完唐诗部分之后,结合有关高考题,对唐诗部分进行一个规律性的总结,是一个比较好的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途径。教学课题:

《唐诗宋词选读》 教材分析:

学习唐诗,目的有二,一是增加唐诗的储备量,二是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在学习完《唐诗宋词选读》唐诗部分之后,对学生进行一次比较集中的诗歌鉴赏的专题训练,对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就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专题训练,以期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所帮助。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教学过程: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刚刚结束了对《唐诗宋词选读》里唐诗部分的学习,通过学习增加了我们的唐诗存储量。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学习古诗也一样,不能仅仅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唐诗,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本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是:

1、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2、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学习过程:

(一)表达技巧分为抒情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手法 :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衬托、虚实结合(想象、联想)、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

同学们能否从我们学过的唐诗里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

投影有关诗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具体表现手法。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2、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

6、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7、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

8、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9、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10、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1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1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1、直接抒情

2、直接抒情

3、直接抒情

4、借景抒情

5、对比

6、比喻

7、比喻

8、象征

9、用典

10、夸张

11、想象

12、衬托

(二)在诗歌鉴赏中分析表现手法的提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投影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请赏析这首诗(或诗句)。

5.你喜欢“………..” 这几句诗吗?请说明理由。

(三)以具体高考题目为例分析具体答题方法: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让学生思考后互相讨论,然后具体说说自己组织的答案。师适当点评后投影参考答案。

这一句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2007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让学生思考后互相讨论,然后具体说说自己组织的答案。师适当点评后投影参考答案。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5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让学生思考后互相讨论,然后具体说说自己组织的答案。师适当点评后投影参考答案。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同学们看看这几首鉴赏诗歌手法的题目,在答案的组织上有什么

相同之处?

学生发表意见后投影,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的,有何效果。(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练习巩固(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解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具体的提问方式,近距离地感受了高考题目,同学们是否也想具体做几个诗歌鉴赏题来练习一下呢?)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四十岁始参镇东军事。

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典。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并鉴赏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同学们应该有了一定的收获,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题目要学会举一反三,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教学反思:通过教授《诗歌的表达技巧》,学生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学会了一些专业的术语,能够知道分析表达技巧的切入点,了解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但要真正做好这类题目,最主要的前提是能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意思很意境。因此,还应该加大诗歌的阅读量和储备量,为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教学重难点: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熟悉考点及相关知识。

2、掌握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熟悉考点及相关知识点

诗歌的表达技巧指的是作者在诗歌中描写事物、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所用的方式、方法、技巧和手段等。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1、语言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古诗中不存在“说明”,因此,古诗从表达方式上讲,就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我们民族的诗歌特色多是即景抒情,因而描写和抒情用得多,手法也多种多样。传统的叙事诗少,叙述的表达方式用得就少。议论在诗歌中用得更少,但也有,宋诗要多一些。

2、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互文等。

3、表现手法:对比、抑扬变化、铺陈、象征、用典、化用、衬托、联想、想象、照应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二、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描写景物、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平淡化为生动,将深奥化为浅显。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延绵不绝及浓厚。

2、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明显。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只情。

3、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描写自然景观,起到增强气势的作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瀑布壮观的气势;描写人事,起到放大情感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出愁苦的深重。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5、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纯用名词组合组成排比,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6、设问。无疑而问,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放在开头,设下悬念,引发思考:“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放在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放结尾,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以苍茫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只的沙鸥自喻,孤独寂寥。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语气冷峻,强调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尾联是王诗针对杜牧《题乌江亭》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使用反问句式,提出看法:项羽人心丧尽,江东子弟不可能为他卷土重来。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8、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预习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问题:“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研讨案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2)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找出二者在手法运用上的相同点。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预报

[金]王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总结:修辞手法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修辞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巩固案

4.(2013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5.(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案】 “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6、(2009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案: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掌握表达方式中的抒情和描写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一、抒情方式。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借助景物、人、事传情达意。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小诗,直抒胸臆,情感思想一览无余——饱含了一个赤子无限深沉的悲伤和期望。《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含蓄。(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⑴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① 情景交融: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如: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前两句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⑵托物言志:

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将思想感情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将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它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例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是诗人少年时所作,借助咏石灰(的形成过程)的内在本质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写照。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帽子或旗杆顶上的缨子;垂緌,指蝉。)这首诗抓住蝉“饮清露”和“流响”这种高洁、栖高、声远的特有形象,寓贤能之人,不需要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二、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借景抒情;(2)营造氛围;(3)奠定情感基调;(4)衬托人物

三、描写方法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①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如:《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 “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细节描写 :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又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④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净的优美境界。再如: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动中见静美的动静结合的手法。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别枝:另一枝;社林:庙周围的树木)

此诗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

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中“莺啼山客犹眠”一句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⑤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⑥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样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⑦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预习案

1.(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研讨案

2.(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问: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3.(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总结:这种题型的诗歌提问方式。

巩固案

4.(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

1、掌握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2、了解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

一、表现手法。

明确:若提问表现手法,也包括抒情方式和描写方法。

1、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权贵家酒肉发臭与路边因冻饿而死的百姓进行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另外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和反衬。

①正衬:又叫陪衬、烘托,选择相关事物,从正面来陪衬所要表达的主要事物(主体)。是同一方向的比较,目的是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此诗通过描写居处的幽静荒僻来正面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

②反衬:选择相反事物,从反面衬托主要事物。以丑衬美或以美衬丑。(包括以动衬静)例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就采用了反衬手法,突出了梅花傲霜独绽的品质。

3、象征。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方式。古诗中的月经常是某种意义的象征,如象征团圆、离别、思念、爱情等。杨柳象征惜别,鸿雁象征思乡,落叶象征失意,鸿鹄象征高志,大海象征开阔,流水象征叹息,梅花象征傲视,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杜鹃鸟象征凄凉、悲哀、思乡,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等。典型的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中的石灰象征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

肯过江东。”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5、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7、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本诗系悼念亡妻所作。以沧海和巫山起兴。

二、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如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在这里“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张丞相引荐之意。

3、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

4、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明 徐渭)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预习案

1.(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研讨案

2.(201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问: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3.(2012年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问:“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总结:这类题型的答题规范:(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使用这种手法。(3)此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巩固案

4.(2013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参考答案】(1)【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5.(2013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佣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三篇: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的内容

2、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3、运用表达技巧的术语分析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说明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

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对古代诗词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也是考点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普遍在概念、方法等方面无法把握,在此,特专门作讲解。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白描、动静描写、烘托、借古讽今、对比等。

(一)诗歌鉴赏系列之一——诗歌的修辞手法。

在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中,以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为主.【练习体会】下列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反问)

2、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借代)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拟人、想象)

4、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比喻)【走近高考】

1、(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2、(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二)诗歌鉴赏系列之二——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的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的态度。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析】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就市大兴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补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2、借景抒情——把情感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析】这是一首情思深厚的送别诗。好友在雾笼繁花的三月,辞别黄鹤楼东去扬州。作者立在江边目送友人乘坐的小船,渐行渐远,直到船影消逝在那碧绿的水天尽头,只有长江还在向着天边滚滚流去,此诗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3、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表达作者志向或感情,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析】(垂緌(rui):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古时常代指官宦。)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用典抒情——借用历史上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讽刺时事。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析】化用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寄寓王朝兴废之慨与褒贬之情,热情赞颂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侠肝胆,隐含讥讽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无心恢复失地之意。

5、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的弊端。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导常百姓家。【析】这首咏史诗借古讽今,嘲讽了六朝贵族的盛衰。乌衣巷,在南京市东南,与朱雀桥相近,是三国进吴国军营的所在地,士兵多穿黑衣,故名。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大族聚居于此。一二句中“朱雀桥”与“夕阳斜”,以今日的荒凉衰败来反衬昔日的繁华煊赫,一盛一衰,隐然可想。

诗人讽刺六朝贵族盛衰无常,荣华富贵的难以长久,对那些得势一时的当权者,无疑会大扫其

兴。这首诗选择荒草野花、夕阳残照、屋毁燕去等景物和细节,富于象征和暗示意味,因小见大,以微见著,婉约曲深。

6、叙事抒情——寓情于事,或借助行动等细节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思》(张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析】“见”,秋风无开,本不可见,但带来的秋色、秋容、秋态----如树叶黄落,百卉凋零----则可以想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的凄凉摇落之景,不觉勾起思乡之情。“欲”,表达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悉万绪,写不尽,道不完,竟不知从何说起。使内心的情感鲜明形象可触,给人以巨大的想像空间。“恐”,写完之后又担心遗漏什么,把对家书的重视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刻画得细致入微。

【练习体会】下列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直抒胸臆)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绝句》(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析](借物扦情)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生活不安定的感慨。

《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析](叙事抒情)首两句叙写主人公追打黄莺.而后两句点明原因即诗歌的主旨,表现少妇不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对征战亲人的思念。

【走近高考】

1、(07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2、(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三)诗歌鉴赏系列之三-----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1、想象和联想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和思维过程。

想象——从无到有;联想——由此及彼。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析】在这里,杜甫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析】 三、四两句写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

2、虚实结合

(1)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②已逝之景之境。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2)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3)虚实相生。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二句实写景三四句虚写景)【走近高考】(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3、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白描的运用使诗歌在语言上具有平实质朴、清爽干净的特点,仿佛是从胸中自然流出,全无斧凿之痕,平淡自然而又意味醇厚。

4、象征(也作托物言志)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于谦《石灰吟》干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走近高考】(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5、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析】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析】“意万重”极言“家书”意义重大,诗人在家书中寄以厚意。然而像我们自己写好的一封重要的信一样,总是会担心自己没有在短短的信笺中把欲说之事言明,也就是“复恐匆匆说不明”,所以才会

在要寄出的时候再拆开来看看,确定一下,哪怕仅仅是给自己一颗定心丸。“临发又开封”朴实而传神的表达出家书中蕴藏的情谊,着神而不露形。

6、动静描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声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静,相辅相成。①动静结合

《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析】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静。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②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鸟宿池边树,憎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王维《鸟鸣涧》)以上三例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7、烘托(也作衬托)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立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和事物。

①侧面烘托。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宋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

②以景衬情。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喜景衬哀情。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析】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③动景静景互衬。(见动静描写中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走近高考】(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8、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析】全诗以台城这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9、对比

对比也叫对照,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对比”,与“反衬”完全不同。“对比”是指两种地位相等的景物、环境,他们应当是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的。而“反衬”的双方则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析】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昔日繁华与今之冷落对照极为强烈,突击了诗歌的积极意义。【走近高考】(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四篇:《诗歌表达技巧》优秀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教师卷

一、导入

二、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三、考 点 要 求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

D级)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知识复习

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在诗歌中应该为下面的内容:

(一)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二)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白描、远近、点面、声色、上下、明暗、点面、虚实等。(三)表现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抑扬、用典、象征、对比、联想、想像(四)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五)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起伏、悬念、衔接、照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反问)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起兴)4 .樯橹灰飞烟灭。

(借代)5 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衬托(正衬)7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 五.再现高考题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答案】:⑴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⑵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11年重庆卷】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11安徽卷】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11山东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11浙江卷】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简析画线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的表现手法(4分)【11天津卷】(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11福建卷】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11江西卷】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11四川卷】(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11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11辽宁卷】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11湖北卷】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六、例题精讲 1.定向手法型(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分析时分三步:第一步部叙定向的角度,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围绕定向角度具体展开,第三步小结这种手法的好处。如此题答案:此诗用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写景,(第一步)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国家不统一,人民不能自由往来的残酷现实。(第二步)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能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第三步)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2.自主手法型(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本诗可看为山水田园诗,注意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从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作者的情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第一步)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第二步)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第三步)第二步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3.比较异同型(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温馨提醒:

•表现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归 纳 总 结:

1.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出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手法+具体分析+作用)

五、提升练习:

1.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比,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3、(广东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问: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试简要分析。

这首词是用想象(或:幻想、虚写、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

这样写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大胆,词人突破现实的樊篱,竟然能够骑蟾上天游玩月宫,天上摇桂树人间吹凉风,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嫦娥洗尽铅华,“素面原无粉黛”,词人骑蟾、喝酒、摇树,风流倜傥潇洒;描绘的幻境壮阔辉煌,宫阙铺银嵌珠,云海滔滔翻腾,人间积气濛濛。(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整首词气势豪迈,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1分)

第五篇: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篇章结构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一.描写手法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用在文学创作中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例: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用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析】诗人用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同衬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以人烘托人:例:《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以物烘托人:例:《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以物烘托物: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

例:《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首词是虚实结合的典型。上阕一实一虚,“春花秋月”是眼前实景,勾起的无限往事,是心中虚景;“小楼昨夜又东风”是身边实景,却使诗人想起了不堪回首的故国,是心中虚景。下阕是先虚后实,诗人猜想:“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吧,可是朱颜可能早已改变了。”然后回到眼前,自己一片亡国之愁,犹如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无穷无尽。整首词虚实结合,写得摇曳生姿,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再创造空间。梦境也是虚写。

例:梦游天姥吟留别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答: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5.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例《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以声衬静,例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前犹歌舞”等。7.动静结合(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2).以声衬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析】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例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析】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4).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8.细节(工笔)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10、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二.修辞手法

1.比喻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3.对偶: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5.借代: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 “鞍马”代“客人”。

“樯橹灰飞烟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6.设问:例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7.反问: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8.双关:

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10.互文: 11.用典: 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12.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乐景衬乐情: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以哀景衬哀情:枯藤老树。风急天高猿啸哀

以哀景衬乐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衬久戍边疆、此时就要到家的战士的欢喜之情。

2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3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4托物言志: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例: 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5、托物寓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6.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7.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句句用典,但用典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颗报国的拳拳之心,跃动在读者面前。四. 篇章结构

1、欲扬先抑

又叫先抑后扬,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欲抑先扬

又叫先扬后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

3、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巧指要: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例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技巧指要: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着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问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巧指要: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下载《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2(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2(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教案1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冯慧敏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媒体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自制教学课件 【设......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一、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1、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

    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比喻:刘禹锡《望洞庭》“遥望;白银”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归雁” 比拟:拟人:杜甫《春夜喜雨》《春望》“感时;恨别”贺知章《咏柳》 拟物:李煜《虞美人》“问君;恰似”李清照《武......

    诗歌的表达技巧

    常用的表达技巧 2.5.1常用表达技巧术语一览表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

    表达技巧教案

    • 一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案

    把错综复杂的感情,如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案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 简介表达技巧的种类 (一)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