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实录(沪教版)(共5则)

时间:2019-05-15 06:1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乙己教学实录(沪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乙己教学实录(沪教版)》。

第一篇:孔乙己教学实录(沪教版)

《孔乙己》优质课实录

孔乙己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新课。师:今天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读了课文你们看到怎么样的孔乙己?他最大的爱好是什么?生:喝酒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偷东西他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之乎者也最真爱的东西是什么?长衫他有哪些优点?饱读诗书善良一笔好字生:品行好师:你从哪里看出生:从不拖欠。师:哪 孔乙己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新课。

师:今天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读了课文你们看到怎么样的孔乙己? 他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生:喝酒

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偷东西 他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之乎者也

最真爱的东西是什么?长衫

他有哪些优点?饱读诗书 善良 一笔好字

生:品行好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从不拖欠。

师: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人心中的地位? 生:可是没有他……

师:他写作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呢? 生:揭露封建科举制对人们的毒害

师:当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还有什么用意 ? 生:迂腐的读书观念。师;有自己理解。

生:悲凉的社会。

师:是的,鲁迅也说他要表现一般社会对于穷苦的人的凉薄。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读。

二、分析课文。

(一)众酒客是用怎样的眼光开看孔乙己? 生:掌柜、酒客。

师:同学们看是客观的看,酒客是用什么眼光看孔乙己? 生:是嘲笑。所有人看他笑,说他的新伤疤,说是亲眼见到他被吊着打。

师:就这段文字,我们来重现当时那个情景。三个酒客三位同学来读。其余人旁白。看他们如何嘲笑孔乙己。生分角色朗读。

师:有一些疑问来问酒客,自己先评价你们表演如何。

生:还不错。

师:你这是叫到,你为什么是叫到,不是说到? 生:所有人都在看他玩笑,所以叫到就是在嘲笑。

师:那你刚才叫的怎么样? 生:不太好。

师师范。

师:你就是想告诉本人他有新疮疤了啊,有什么别的用意? 生:让大家都知道他又偷东西了,遭人打。

师:好。第二位,为什么前面的酒客已经在叫了,你为什么还高声嚷? 2 生:孔乙己没回答,所以嚷,吸引别人。

师示范,但声音小。

师:这样可以吗? 学生糊涂了, 赞成老师。

师:别的同学怎么看? 生:声音应该又大又清楚。

师示范,但语速快

师:这样如何? 生:音量要收一点。

师:谁来示范。第三位,你强调了那几个字? 生:亲眼,吊着打。

师;证据,那要再强调。夸张一点读,证据确凿。生读。

师:看来这是真的在强调。我研究这3句话讲的都是一件事,为什么要分3句说,不一句说,不是多此一举吗? 生:想看别人的表现。

生:玩弄,就像猫抓老鼠,先抓他再弄弄他,不让他一下子死。

师:对,就是这意思,他们让孔乙己在众人面前逝去——尊严。

还有别的嘲笑孔乙己的话吗? 生:你当真认识字码?你怎么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吗? 师:你能评价一下这两话? 生:大大的羞辱人。

师:这两句话分别有什么用意,是不是暗藏玄机? 生:明显别人知道孔乙己是认识字,故意在揭他伤疤。

师:你当真认识字吗,这是明知故问,孔乙己什么表情?这种表情别人希望看到啊? 生:不希望,别人要嘲笑他。

生:我认为希望,因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后面更厉害。

师:是的,那你看后面“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有什么用意? 生:摧残自信。

师:还有吗

生:捞这个字很容易。

师:是啊,做一下这个动作,容易吗,容易可连半个也没有,这就是伤疤,揭开伤疤。

这几句话对他的伤害哪个最大? 生:这个。因为脸上一层灰色。

师:这5句话配合的天衣无缝,我在想这是事先商量好的还是即兴发挥? 生:即兴

为什么

生;喝酒不会讨论这些事情。

生:即兴。当时社会冷漠是常态,这是惯性,嘲笑孔乙己是习惯。

师:这就是习惯,甚至长此以往形成了文化。刚才学生将嘲笑孔乙己比喻为猫捉老鼠,其实在鲁迅《猫鼠狗》中就说是猫抓老鼠就像人们之间。你先在还认为这是嘲笑吗? 生:是鄙夷。

师 请在这段话中迅速找一个词来形容酒客对孔乙己的态度。

生:赏玩。

4(二)掌柜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

师: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中,鲁迅就说中国众人永远是看客,在后文中有一段详细的描写看客,是掌柜,谁来读一下掌柜的话。

师:1人读掌柜,1人读旁白,我读孔乙己。思考掌柜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句话,他说什么——,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掌柜是什么人

生;冷血、冷酷。

师:为什么? 生:孔乙己受伤了,也没有问候没有情谊。

师;他连这样做都没做,内心充满冷酷无情。和酒客相比,多的是冷酷。

再看第二句,这和酒客的话很相似,他们说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生:酒客纯粹为了嘲笑,掌柜为了招揽客人。

师:为什么? 生:酒客习惯性嘲笑孔乙己,他为了迎合酒客,为了自己生意更好。

师:文中前面也有类似描写,这样看他是在——利用,即使孔乙己腿断了,他还是在利用。除了多了冷酷,还有残忍的利用,那么掌柜的目的达到了吗 ? 生:有。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

师: 但是你有没发现这次和上次在酒店聚集的人数有什么变化,少了。笑声有什么变化。小。为什么人数少了,笑声变小了?这说孔乙己身上重要的价值逝去了,什么价值? 生:嘲笑 利用。

师:的确,甚至连他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了。现在回看课文,这些看客的所作所为给谁造成了伤害? 生:孔乙己。在丁举人打断他腿后性情发生很大的变化,背后精神支持受到了严重伤害。

师:还有补充吗? 生:尊严丧失。

生:信念丧失。他后来恳求人家不要说这样的话,长衣变夹袄了。

师:被打断腿后得不到帮助和关怀,所以丧失了信念了。可能就是他死了,也不会被人看见引起注意。所以文中结尾说他 大概是死了。这是对孔乙己的伤害,还对谁造成影响了呢? 生:小孩子。从小学到的东西会影响人一生,比如我一开始学字,到后来不耐心。掌柜也允许他附和着笑,不批评他。

师:“我”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沦为一个看客,使一个单纯的孩子便成一个冷漠的看客。所以鲁迅说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三)鲁迅的看和我们文中众人的看一样吗? 师:跳出课文,还有谁在看着这群人? 生:我们。

师:那我们通过谁看到这些事?鲁迅的看和我们文中众人的看一样吗? 生:不一样。悲哀。既对现状悲哀,也对孔乙己感到悲哀。对周围的人也会很鄙视。

师:常用8字来表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说肃然不笑的看客们,将来会是中国未来的脊梁。作为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早已看到这种冷漠的社会现象。

出示: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中,倘使路人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地人尽有,肯伸手辅助的人却是极少的。

三、拓展延伸,反思现实。

师: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周围有吗,在我们校园有吗?看客现象在当下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在下面的视频中,请你问问自己自己在那样的情景是一个冷酷的看客还是以个肃然不笑的 6 人。请看视频。(围观自杀者视频)师:很遗憾半个世纪前鲁迅批评的看客现象在当今的社会中还存在着。鲁迅就说这个世界中人们最缺少的是诚与爱。也许他们无意造成别人的死亡,然而他们的冷漠却促成他人的死亡。当冷漠日益蔓延当心灵日益麻木,我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如何实现。我们在别人嘲笑的同时,要秉承心中的诚与爱,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将下列的话送给大家 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时刻拷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如刀的冷漠远离自己让人间更多一些欢笑,更有一份真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用自己的诚与爱支撑起中华民族。

第二篇:孔乙己教学实录

“名师送教

同课异构”

——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孔乙己》教学实录

邹城市石墙中学

屈涛

一、导入:

有一句话这样评价科举制度“十年寒窗苦中苦,一举成名乐中乐。”上册我们学了一个一举成名的读书人他就是——生答:范进。那么十年寒窗没能一举成名的读书人的命运会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生齐答:孔乙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孔乙己。

师:孔乙己是他真实的名字吗? 生:不是。

生:是他的绰号,是从描红字帖“上大人孔乙己”中取的。师:这说明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怎样? 生:„„

师:文中一句话点明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哪句呢? 生: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师:很好。这样一个能使人快活的人,我们大家想不想进一步的了解他呢? 生:想。

三、深入研读孔乙己。

师:老师想看看谁能迅速的从文中找出最能突出孔乙己整体形象的句子。

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非常准确。同学们,“唯一”是什么意思?找个词来替换一下。

生:独一无二。生:特别。生:特殊。生:另类。生:与众不同。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这样一个唯一的人,作者又是如何刻画的呢?

生纷纷回答: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师:我们大家可以自由阅读课文,也可以小组讨论,找出你认为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精彩刻画。生读并讨论,气氛热烈。

生:我觉得文中对他的外貌的刻画精彩(生读有关对孔乙己的外貌的刻画),我看到了一个邋遢的、好吃懒做的孔乙己。师:“身材很高大”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他具有劳动能力。生:他能够自食其力。师:他自食其力了吗?

生:没有,文中说他经常偷,而且好喝懒做。师:他为什么不愿意劳动呢?

生大悟:他看不起劳动,他觉得自己是读书人。

师:对,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还说明他受什么的影响很深? 生:封建科举制度。

生:“排”用的好,他写出了孔乙己在嘲笑他的人面前炫耀的神情。

师:“排”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谁能表演一下。生表演。

生:说明了孔乙己的自命清高。生:我还看出了他自欺欺人。

师:他真的有钱吗?如果真的有钱应该用一个怎样的动词呢? 生:扔。生:丢。生:甩。

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我看出了他的死要面子。生:还有他的迂腐不堪。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对孔乙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但还是有些零散的认识,谁能用一句话对孔乙己进行一个高度恶概括。比如著名的文学大师叶圣陶这样评价道: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以上的讲述中根据需要穿插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部分读、全部读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生:孔乙己是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

生: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师: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孔乙己的概括有一个共同点,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生:悲哀。生:悲凉。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

四、体会社会环境。

师: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在小说中的结局如何?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了孔乙己的结局。生: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师:孔乙己到底是死还是活呢? 生沉默。

师:我们不能做出一个肯定的回答,那我们就在这里存一个疑问。我要充当一个正义的法官,来询问一下你们这些证人,孔乙己到底去了哪里。各位“证人”可以抢答。庭审一:

师:孔乙己的结局跟谁有直接关系? 生:丁举人。师:丁举人对他做了什么? 生:打断了他的腿。师:为什么? 生:偷了丁举人的书。

师:为什么在偷了几本书的情况下,丁举人竟然把孔乙己的腿打断?

生:因为丁举人是举人。

生:因为丁举人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师:他们相同吗? 生:相同,都是读书人。

生:不同,丁举人是举人,而孔乙己是一个连秀才都捞不到的读书人。

师:在封建科举制度的筛选下,同为读书人他们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差异,一类称为了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刽子手;一类却沦落为一无是处、可有可无的“多余人”,命运悲惨,步履维艰。庭审二:

师:孔乙己被打断腿的悲惨遭遇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 生:是通过掌柜的和喝酒的人的对话知道的。

师:能不能知道孔乙己被打的经过?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 生: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生:残暴。生:残忍没有人性。生:阴险狠毒。

师:他们谈论此事的口气是怎样的? 生:冷漠无情。生:毫无人性。

师:我们大家进入角色,我们的教室就是咸亨酒店,来谈论一下,同桌之间互相配合来体会谈论者的口气。生热烈的练习。要求几对同学进行表演。师:他们怎么看待孔乙己偷书的行为? 生:是他自己发昏。

生:竟偷到了丁举人家里去了。“竟”字体现了丁举人家的书是偷不得的。

生: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师:这些句子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理? 生思考。

生:丁举人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容侵犯的。师:哦。孔乙己呢? 生:孔乙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人宰割。师:所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庭审三: 师:这个社会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生:都嘲笑他。师:为什么嘲笑他? 生„„

师:笑是有原因的,仔细想想„„ 生小声讨论。

师启发:笑有两方面:一是孔乙己身上有引人发笑的地方;二周围人的心理。我们大家好好体会一下。生:孔乙己的外貌引人发笑。生:还有他的语言、动作。

生:他的捞不到一个秀才也是这些人嘲笑他的原因。师:孔乙己之所以被人嘲笑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生:是他的没有捞到一个秀才。师:这也是孔乙己最大的一个心灵的„„ 生:伤疤。

师:这些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以揭开别人的伤疤为乐,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大家觉得孔乙己好笑吗?

生:不,我觉得他很可怜、很可悲。

师:能不能用合适的词来形容一下他们的笑,---------的笑。(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周边人的心理)生:掌柜的是冷漠、势利的笑。生:还是贪婪的笑,在取笑的同时他只是关心他的钱。生:周围喝酒的人是冷漠、毫无人性的笑。生:我感觉还有瞧不起的意思。

师:大家现在再看这些人的笑,联系孔乙己的悲惨的遭遇,作者本意是写笑吗?是写什么呢? 生:不是,是想突出孔乙己的悲惨。师:这是什么样的手法呢? 生小声地:以笑衬托悲吧。

师:就我们看到的上述各色人等中,有没有孔乙己的位置? 生:没有。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文中的“唯一”了吧?孔乙己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就是一个“唯一”的、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这样一个人处于这样一个社会中,回过来再看“大约”、“的确”,你应该告诉我一个确切的答案了。生:可怜的孔乙己必死无疑。

五、拓展延伸。

师:大家想想,假如孔乙己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他能活得下来吗? 生:能。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的社会是温暖的、幸福的。

师: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难道我们这个社会中就没有因各种原因而像孔乙己一样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了吗? 生:有吧。师:能举例吗? 生举了地震等一些例子。

师: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我们幸福生活的背后还有一些看不到的苦难,关键的是当他们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毫不吝啬的伸出爱的双手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们。同学们,我们回归到文本中,假如孔乙己穿过时间隧道来到我们面前,你会怎么做?

生:我要先让他改掉他的坏习惯,让他能够自食其力。生:可以发挥他的特长,让他来教文言文。生:我要给他建立一个家庭。

师:谁愿嫁给他啊,要做的前期工作会很多。生:把他送到慈善机构。

师:哦,这体现了我们社会保障的完善。我们大家说的都很好,这说明我们大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大好了。时间真的很快,这节课就要结束了,我们能否像鲁迅先生一样用简洁的话来给全文任选角度做了总结?可以一段话或一副对联。师板书鲁迅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生讨论后。

师:同学们,想不想先听听老师怎么写的啊? 生:想。师:我写的是孔乙己:多乎哉?半杯杜康醉半世。不多也,一粒茴香慰残生。

生:之乎者也沦落去,不知抗争悲运来。

生:普通群众冷漠麻木,达官贵人凶狠残暴。横批:都是科举惹的祸。(鼓掌)

生:观历史,封建制度摧残千万读书文人,痛心;看今朝,社会主义扶持数亿人民群众,温暖。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个传统篇目,长期以来对它的赏析层出不穷,所以要想在课堂上有所创新是很难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我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探究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辅以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庭审环节,让学生走进角色,体会作品深刻的社会内涵。尽管整体看来这堂课很成功,但是课后仔细想了想,仍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恐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读的较少了些。

有些细节值得思考:最后一次出场孔乙己穿了一件破夹袄,他的长衫去了哪里?第二堂课时我问了学生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好,被丁举人脱掉扔了,因为丁举人认为孔乙己不够资格穿长衫;做成他身下的那个蒲包了(这个回答很好,高高在上的读书人象征的长衫被做成了一个装满稻草的蒲包,对封建科举制度是个极大地讽刺。孔乙己的“手”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表现为他的手的外形、手的功能的变化。他的手“排”出了炫耀、清高、自欺欺人;“罩”到了他的生活窘迫、心底的些许善良;“摸”向了生活的底层。从功能上来看他的手,可以抄书,可以偷东西,就是不能劳动,直到最后用他的手来走路,曾经拿着四书五经,搦管挥毫的手现在用来走路,孔乙己的悲惨可见一斑。还有他的长指甲,这些细节描写很好的丰满了人物形象。一个精神上孤独备受羞辱、肉体上残缺最后不得不匍匐于地的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的形象就站在我们面前,带给我们深深地震撼和思考。所以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细节,挖掘课文中的闪光点,找到一个突破口,关注学生的观点及他们一闪念的想法。

评:屈老师的这堂课是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一堂生动成功的公开课。气氛活跃、角度新颖、思路清晰,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读,运用了成功的活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只是做一些点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邹城市石墙中学教务处)

第三篇:孔乙己教学实录

《孔乙己》教学实录

罗敬锐

一. 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你们会紧张吗? 生:会

师:哪,我们就唱一首歌来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好吗? 生:好

师:我们来唱一首学生版的《心太软》

播放音乐伴奏,师生齐唱。师:出示歌词: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你任劳任怨地分析那道题,可知道学生心里真勉强。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讲,灌输最是简单,交流太难,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铃响了,你还不想停,你还要讲几分钟吗? 你这样讲解到底累不累? 明知学生心里在怨你,只不过想好好讲透课,可惜学生无法给你满分。多余的牺牲,你不懂心痛,你应该不会只想做个“讲师”,噢,算了吧,就这样下课吧,该放就放,再讲也没有用,傻傻地讲,学生学会依赖,你总该为学生想想未来。

师:这首歌唱出学生的什么心声? 生:1.老是上课不能托拖堂。

2.老师上课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不必讲过多。师:本节课我保证承诺你们的俩个观点。

二. 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师:播放ppt 出示 昨天布置的导学案。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查看,订正自己的题目).自学指导1: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完成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1.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2.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又 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4.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又 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5.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7.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自学指导2: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乙己“穿长衫”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乙己“偷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孔乙己“以读书为傲” 说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

9、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通过抽查,学生汇报,小组汇报等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探究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本节课设立了 1 锦囊箱(把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放在箱里,然后让小组长来抽取本组的学习任务).1.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是属于哪一类人呢?

2.文中对孔乙己的,外面.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孔乙己有着怎样的性格?

4.我们想一想孔乙己会有怎样一个结局? 5.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6.在我们阅读、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听到有一种声音?是什么? 7.课文中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笑”的深含义:

(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2).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 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

(3)、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一群孩子都在笑声中散了。(4)、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已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

师:同学们拿到学习任务后,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师:过了5分钟左右,师拿出 2 妙计箱,问学生是否有困难,有困难可以来妙计箱抽取解题的妙计。生:在小组的热烈讨论下完成了学习任务。生:汇报学习情况。

(个人汇报,小组汇报,上台演示等方式)师: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播放ppt 小结,学生边记录。1.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是属于哪一类人呢?

生:在酒店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地位和短衣帮一样,同样处于社会最下层,而“长衫”却是身份的象征,孔乙己也穿着,所以我认为孔乙己的身份也是各有一半。

2.文中对孔乙己的,外面.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组汇报: 生1:身材高大

青白脸色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又脏又破的长衫 盘着两腿 脸黑而瘦 穿一件破夹袄 生2:满口之乎者也

低声说到: 跌„„跌断 生3:排出九文大钱

摸出四文大钱 生4:涨红脸

睁大眼睛 不屑置辩 颓唐不安 不十分分辩

生: 作用是,脸色很像恳求生:他还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明明偷了东西,还说:“窃书,不算偷。”

生:作用是,我认为,孔乙己还是一个非常迂腐的人,一天到晚说一些“之乎者也”的话。3.孔乙己有着怎样的性格?

生:四体不勤,好喝难做,自命清高,欺欺人、迂自腐可笑等。5.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生上台演示:(1)、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2)、制度因素——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3)、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4)、自身因素——热衷科举、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

师:其他问题播放PPT 师生共同完成。

四. 总结

师:出示思维导图师生共同完成。

五. 作业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孔乙己那样的人,你会怎样做,把他写下来。六.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导学案的任务,让学生先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

(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第四篇:李镇西 孔乙己 教学实录

我教《孔乙己》(李镇西)

时间:1997年10月9日

地点:四川省广汉市广汉中学

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再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板书课题:《孔乙己》)

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乙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

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教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众学生: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教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

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人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

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学生思考)

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

教师:为什么?

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乙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教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

众学生:死了。

教师:根据何在?

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教师:嗯,孔乙己“的确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乙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

(学生思考)

教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教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教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乙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是哪一段?

众学生:第四段。

教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乙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乙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

(学生开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

男生B:从作者对孔乙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

教师:依据何在?

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教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

男生I: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说明了孔乙己在……

教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你能不能说具体些,作者是怎样对孔乙己进行描写的?具体有什么样的语言?

男生I: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

教师:这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孔乙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

教师:好,继续讲下去。

男生I: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教师:这又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

教师:对了,本来孔乙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刚才这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

男生I: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么勤快,比较懒惰。

教师:好,还有吗? 男生I:还有,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是个书呆子。

教师:好,请坐。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乙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比如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乙己”。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女生E: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男生J: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

男生K: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

女生F: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李老师把我的理解也抛出来。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供同学们参考。

(出示投影片,并解说)我从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了解到,孔乙己刚出场时,动作是“站着喝酒”,还有“排出大钱”——注意这个“排”字,特别传神。我这儿不作详细分析,但可以作个比较。你们以后读高中要学鲁迅的另外一篇小说,叫《阿Q正传》,里面写到阿Q到酒店是怎么付钱的呢?“满把铜的银的一抛:„拿酒来!‟”而孔乙己呢,是一枚一枚的“排”。这不同的动作神态,显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心态。好,我们接着看,身材“高大”,这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脸色“青白”,衣着是“长衫”,语言是“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遭遇呢,可以从“伤痕”上看出来。这里的“伤痕”不止是指肉体上的,还是指……

众学生:精神上的伤痕。

教师:很好,还是指精神上的伤痕。现在,我可以对孔乙己做这样的概括——孔乙己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板书)总之,孔乙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

这是小说开始时,为我们展现的孔乙己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弱者,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小说后半部分几个自然段的有关描写,看一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默读,思考,小声讨论)

教师:好,刚才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孔乙己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脸色——

众学生:“黑而且瘦”。

教师:嗯,“黑而且瘦”,很不健康。当然,他原来的脸色也不健康,现在更难看了。他的身材原来是高大,现在还高大吗?

学生:不高大了。

教师:为什么?

女生G:他的腿被人打断了。教师:是啊,原来只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而现在他的腿被人打折了,只能盘着两推爬行。他的衣服有没有变化?

众学生:有。原来是长衫,现在是“破夹袄”。

教师:他的语言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和掌柜的对话。同学们想想他的语言、语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女生F:他的面孔“很颓唐”,他的语气比以前更低沉了。

男生G:原来只要有人说他“偷东西”,他就会“争辩”,现在是“不十分争辩”,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命运更不如过去了。

教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要发言的吗?好,你说。

男生L:他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和,但这个“坐”并不是由于他有钱了,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而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

教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分析的孔乙己的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命运的恶化。

同学们注意,这一次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后他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最后人们再次想起他,是什么由于什么原因呢?

众学生:孔乙己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

教师:看,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乙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乙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鲁迅又要说“大约”呢?

女生H: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的死。

教师: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乙己死呢?

众学生:也没有。

教师: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众学生:(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教师: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如果说一个“的确”说写出了孔乙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原文当然没有直接概括出来,但有暗示的。我提醒同学们同学们想想,孔乙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时候?

学众生:(看书、思考)中秋节前后。

教师:对了,中秋节。即课文所说的“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中秋节,这正是中华民族家人团聚的日子啊,可孔乙己却遭遇到什么?

男生M:腿被打折了。

教师:是啊,在家人团聚的时刻,孔乙己却被丁举人吊起打了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鲁迅先生这样沉痛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同情。

教师:秋风和同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男生B:因为秋风是令人感到肃瑟的,而孔乙己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好,你说。

男生N:我的理解是,这间接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就暗示了孔乙己的必然死亡。

教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乙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读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读者都会感到心情的沉重。同学们再看一看,孔乙己最后是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女生I:孔乙己是“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很好,这是对他个人的描写;那么,其他人又是怎样的神态呢?

女生I:其他人都没看见。

教师:没看见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文。

女生I:周围的人在“说笑”。教师:请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读出感情,好吗?

女生I:“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是啊,最后孔乙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乙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好,我刚才写的这个副标题,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李老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学生开始思考)

男生O:“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教师: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借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她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而且说明这位女同学课外阅读面是比较宽的,值得大家学习。

男生G:“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

(众鼓掌)

教师: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学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乙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

第一,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20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

谢谢同学们!下课。

[评点]

富于创造的教学设计 吴玉明(成都教科所语文高级教师)

1997年10月,四川省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李镇西老师一堂《孔乙己》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产生了轰动效应,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第一名。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李老师的这堂课真正把学生激活了。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求知欲望,群情振奋,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道道火花,课堂气氛热烈和和谐。借班上课,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实属难得。而课堂的生机勃勃,学生的积极投入,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创造性的设计。其创造性表现在:

1.让学生质疑问难,开启思维闸门。开始老师不急着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提问,使学生的思想不囿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创造性地思考,大胆地提出存在的疑惑和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思维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

2.用关键性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究。李老师用“孔乙己究竟死没死”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大做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牵得好,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都顺势牵了出来,迎刃而解。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及语言材料感悟人物的心灵。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就是这个“悟”字,即能否领引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进入了,则大致也能理解作品的主旨了,没进入,学生的情感活动仍然游离于作品之外,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对作品条分缕析,学生仍不能理解。

第五篇:孔乙己特级教师教学实录[定稿]

《孔乙己》教学实录和点评

执教饶美红点评吴丹青

一、导入:由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史。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请大家说说,通读课文后,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

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他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

(学生朗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他是一个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有同学有同感吗?

生:他自己钱不多,买了点儿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还留给你们什么深刻的印象?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很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

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书面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棒。《孔乙己》这篇经典的课文你们的父辈和老师读书的时候就学过,有意思的是,这两天老师问了一些年长者和一些与我同时代的人,让他们说说多年后孔乙己留在他们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几幅经典画面(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回字有四样写法。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师:好像跟我们同学说的不谋而合,看来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无论经过多么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一样的。

师:根据以上叙述,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读书人。

师:怎样的读书人7能否在前面加个定语?

生:可笑的读书人。

生:迂腐的读书人。

生:善良的读书人。

师: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

生: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应是挺高的。

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

三、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师: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已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生:能,根据第四小节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

生:根据文中第一小节的描述,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穿长衫的是要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又不属于穿长衫的主顾。但是,他只要踱进店里坐着不就可以成为长衫主顾一类了吗?他能坐着喝吗?

生:不能,因为他太穷了!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坐着喝!

师:那么只要他脱下长衫就可以归入短衣帮了。他愿脱下长衫吗?

生:不能,他太穷了,只有这么一件衣服,所以脱不下来。

师:你认为他没有换洗的衣服,果真是这样吗?

生:不对,我觉得是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认为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

生:他喜欢与众不同。

师:那这个孔乙己太有个性了。

生:在他的思想里,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和短衣帮归在一起。

生:他企图用一件长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意识不允许他脱下。

师: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四、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师: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

生:文中第九小节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说明他还是和别人有关联的。

师: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具体表现吗?

生:第四小节:“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

生:大家说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时,众人都哄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孔乙己和邻居孩子之间的对话“多乎哉?不多也”,也都是笑声。

生:孔乙己说“跌断,跌,跌„„”,大家都笑了。

师:静下来,让我们想一想,这些真的好笑吗?如果我们就是孔乙己,考不上秀才举人,可笑吗?没钱不能多给孩子茴香豆,可笑吗?没钱只能去偷书,可笑吗?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笑吗?让我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什么事?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里表明了孔乙己没落、迂腐。

生:‘链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说明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孔乙己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

生:“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显示了孔乙己最诚挚的人性,但由于生活的窘迫,这人性不过是笑料的一部分罢了。

生:“跌断,跌,跌„„”孔乙己此时的神态是“低声”“恳求”,说明他很可怜!

生:突然发现让人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偷窃一落第—迂腐一断腿”。

师:确实,如果我们站在酒客的角度,会觉得孔乙己是可笑的。但如果我们从孔乙己的角度去想想,会发现这一切对孔乙己个人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那为什么每一次店内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悲凉、人情的冷漠。

师:孔乙己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有身份的人,可他的一举一动却成为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可见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他们在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孔乙己这么一个悲苦的人的形象就很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但让我们感到更辛酸的是,文中继续写道:”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说明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生: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

生:他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的人。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第十小节的“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才觉得的?

生:掌柜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文中这“十九个钱”总共提到几次?说明了什么?

生:四次。

生:“十九个钱”成了他的代名词,他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生:“十九个钱”似乎代表了他存在的全部价值。

师:是的,所以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这个卑微的名字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师:还有吗?

生:第十小节:“谁晓得?许是死了。”

师: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一下说话人的心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谁晓得?许是死了。”他们用的是什么口气?

生:漫不经心。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口答。

生: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师:讲得真好!这种刻意为之的“轻描淡写”更加强了悲剧的效果。我们一般在谈论什么东西逝去的时候用这种口气?

生:动物。

生:我们家的宠物死了,我也不会用这种口气。

师:可见在别人心目中孔乙己连动物也不如。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丁举人的凶残行径。

生: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师:说明了什么?

生: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麻木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寒心的地步!

师:有人说:“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一个小小的孔乙己,谁会去关心他?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旁观,或者说在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漠视像习惯一般存在,再装着没事人一样,然后再看戏。

师:文章最后还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_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听课文十—至十三小节,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章中找依据。

(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思考。)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前文说孔乙己品行好,从不拖欠,但现在—两年过去了,还欠十九个钱。

生:我也认为他死了,因为原先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而现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天气又逐渐转凉。

生:我认为他没死,他可能到另外的地方去谋生了。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他这么好酒,如果没死,他爬也要爬来喝酒。

师:中国酒的历史比文学的历史更长,曹雪芹,他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位同学分析得挺有道理,孔乙己这么好酒,如果还活着,一定会来喝酒的。

生:我认为他没死,可能这个社会上有好心的收容了他,并给他好酒喝。

师:你怀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是的,或许他被好心人收留了。

生:我认为他已经死了,因为原先别人嘲笑他,他会争辩,而现在是“不十分分辩”,说明他心都已经死了。

生:天气已转凉,且他这时穿着的是“破夹袄”,刚才我们说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那件长衫的,可此时他已脱下,这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这一小节,请同学们默读,然后告诉老师,此时如果我们再到咸亨酒店去找那个标志性的孔乙己,还能找到吗?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找不到了,孔乙己此时已被迫脱下长衫,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

师:长衫脱下那他该归属于短衣帮了!

生:这回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不过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蒲包上喝。

师: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我们震惊,他先前塑造的那一个高大的形象已倒塌,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萎缩。鲁迅先生让他最后一次出场也没有归属,他始终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可怜的读书人。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认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如果说“大约”印证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没有人去关心他,让我们读到了社会的冷漠的话,那么同学们刚才找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让我们彻底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凄凉。

五、走近孔乙己,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那个叫孔乙己的人,他死了。是谁杀死了孔乙己?

生:是科举制度,让他学了一些没用的东西,如“回”字有四种写法等,让他无法谋生。

生:是他自己的性格,他好吃懒做。

生:是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师: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我们来看—下,鲁迅是怎样让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的。

(生齐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时,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学生思考。)

师: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遭社会凉薄的孔乙己形象呢?

生:唤醒人们的同情心。

生:批判这个麻木的社会。

师: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鲁迅先生感到痛心和愤慨的问题。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华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一般群众精神的麻木,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的态度。《孔乙己》完成了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请看这段文字(大屏幕呈现,学生齐读):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呐喊>自序》

师: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在鲁迅先生眼前飘动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吴丹青特级点评:

好课如好文,顺课堂之肌理亦能感教师之品格。饶美红老师的《孔乙己》课堂教学体现了先进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材观、阅读观。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择其一二而说之。

一、独到而精准的文本解读切口

文本解读的切口,最能显现教师的个性与功力。饶老师将切口定在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探寻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导致孔乙己悲剧的除了其自身原因之外,还有来自“看客”的冷漠与残酷。这看似剑走偏锋,却极好地剖析出鲁迅作品的人文价值——对个体生命的最本质的关怀,且更贴近作者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这样独特而精准的解读的价值,还在于撇去了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走出了长期以来照本宣科地把孔乙己讲解成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狭隘。于是,学生们在剖析孔乙己的形象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时,不仅“怒其不争”,而且“哀其不幸”,也从中看到了一个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领悟到孔乙己不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悲剧的背后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样的课堂自然就具备了高屋建瓴的气势,也更好地实现了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

二、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知识的厚度是教师讲析的第一要素,但决定课堂成败的却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文学作品教学,切忌程式化的教条灌输,需要直指心灵的体验学习方式。课堂伊始,饶老师以“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这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为后边的深入分析作铺垫。而“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中的场景——咸亨酒店,学生似乎就站在孔乙己的身旁,看着孔乙己站着喝酒,思考着能不能帮他脱下那件长衫。当分析“谁晓得?许是死了”时,饶老师问:“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下说话人的心情。”这样的学习活动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价值。角色体验、朗读品味、问题探究,于是学生获得了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边缘人,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孔乙己这—人物形象越来越明晰。

三、大气而开放的教学进程

饶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还带领他们进入理性的思辨境界,而且真切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理性认知相辅相成。整堂课由初识孔乙己,据其细节识人物;到从其站着饮酒之形象,解其边缘人特征;再到看客看待孔乙己,明其悲剧实质:最后到孔乙己退场时的戏剧化造型,悟其乃遭社会凉薄的苦人。简洁明晰的教学形式营造了开放大气的思维空间,文本解读内涵丰富而又逻辑清晰,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明确而又利于生成,板块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各个环节步步为营又层层深入。从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开始,一步步走向文本深处,学生的视界与文本视界、作者视界、教师视界以及其他专家读者的视界交接、碰撞、交融,从而建构知识,获得智慧,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下载孔乙己教学实录(沪教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乙己教学实录(沪教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孔乙己》教学案

    5《孔乙己》教学案 主编教师:杨博 王虹珠 审核:语文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小说......

    孔乙己教学设计(共5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孔已己教学设计 鲁 迅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

    《孔乙己》教学设计(共5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 湖北浠水县松山中学 姜立新 夏小娟 电话*** QQ 37637564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烘托来刻画人物形象......

    孔乙己教学反思(共五篇)

    孔乙己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课堂教学较好......

    《孔乙己》教学反思(共5篇)

    《孔乙己》教学反思《孔乙己》是一篇“老课文”了,从教以来,也已经教过好几遍,但是每一次授课它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在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上没有止境。下面,就用一种“反思”的......

    《孔乙己》教学反思[共5篇]

    《孔乙己》教学反思 滑石中学 陈瑾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

    小猪变形记教教学实录

    小猪变形记 ——三年级绘本习作教学 厦门市金山小学 周素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看图说话,看清楚,想明白,说具体,写通顺。 2.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及求异思维,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标......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第2课时) 嘉鱼县实验中学 李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用语言、动作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品味小说中看客的语言、动作,了解孔乙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