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4《巴金短文两篇》《日》《月》的学案
8.《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的学案
编者:曹老师 时间:2011.4 学习目标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2.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了解想象的表现手法。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第一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聚沙成塔,夯实双基 1.生难字(注音释义)
旸()瞬()
2.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撮3.形似字(注音组词)
倘皓汤
旸淌浩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相关背景:
《日》和《月》这两篇短文写于1940年至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作者写《日》《月》,就是为此而发。第二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课文解读《日》
1.课文主要可分 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2.主旨感悟 《日》这片优美的小短文,通过写、两个典型事例,赞美了他们 的精神,表达了自己 战斗决心。
3.质疑交流
(1)在文中,用了不少篇幅来写“飞蛾扑火”,其深意在哪里?
(2)在文中,“飞蛾”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象征那些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斗士。请你联系实际谈一下,还有哪些事物具有象征意义?
(3)本文题目是“日”,却写出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两个神话,请你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第三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解读课文《月》
1.课文主要可分 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2.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对 的感受,写现实世界的,赞颂了 精神。
3.质疑交流
(1)文中引用“嫦娥奔月”的神话,用意是什么?
(2)文章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3)本文结尾一句:“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特色?你认为,“她”看到了什么人的影子?
第二篇:初中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自读,掌握生字词。
2、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3、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夸父逐日:夸父不自量,逐日,渴死隅谷。
嫦娥奔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
二、初读感知
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来讲述“飞蛾扑火”“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2、放开课本,追本溯源,看看“飞蛾”“夸父”“嫦娥”这三个意象的最初形象是怎样的?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夸父逐日——不自量力 嫦娥奔月——自私自利
3、巴金先生在《日》《月》中赋予这三个意象以怎样的新的形象呢? 带着这个疑问,诵读课文。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研读赏析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光和热)
2、在《日》一文,作者引用了哪两个故事?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3、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看法。(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4、在《月》一文中,月亮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找出具体的句子来朗读。
5、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蛾奔月”的传说?(对照《日》比较)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7、两文的主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你有什么启示?
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
四、布置作业
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不如
死
生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第三篇:短文两篇巴金学案
8.短文两篇导学案
巴金
学习目标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2.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了解想象的表现手法。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聚沙成塔,夯实双基 1.生难字(注音释义)
旸()瞬().
2.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撮
3.形似字(注音组词)
倘淌皓 浩汤 旸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相关背景:《日》和《月》这两篇短文写于1940年至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作者写《日》《月》,就是为此而发。
三、课文解读《日》
1.课文主要可分 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2.主旨感悟
《日》这片优美的小短文,通过写
、两个典
型
事
例,赞
美
了
他
们 的精神,表达了自己 战斗决心。
3.质疑交流
(1)在文中,用了不少篇幅来写“飞蛾扑火”,其深意在哪里?
(2)在文中,“飞蛾”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象征那些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斗士。请你联系实际谈一下,还有哪些事物具有象征意义?
(3)本文题目是“日”,却写出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两个神话,请你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4)《日》中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和热爱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5)《日》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想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四、解读课文《月》
1.课文主要可分 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2.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对
的感受,写现实世界精神。
3.质疑交流
(1)文中引用“嫦娥奔月”的神话,用意是什么?
(2)文章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3)本文结尾一句:“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特色?你认为,“她”看到了什么人的影子?
(4)《月》这篇文章中,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通过那些描写看出来的?这里所描写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词中的哪句诗句? 的,赞颂了
五.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日”“月”的诗文佳句
2.选取文章的3---5个词语,写一百字以上的片段。
第四篇:巴金短文
巴金短文《日月》教学反思
今天在另一个班又带领学生学习了〈短文两篇〉,是在昨天的基础上改变了教学思路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十个:①“飞蛾”“夸父”有什么象征意义?②“日、月”象征什么?③《日》中作者为什么更多地写“飞蛾”?④“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⑤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⑥巴金的创作风格是什么样的?⑦“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中的某某人指什么人?结尾的“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什么人的面影吧!”什么人如何理解?⑧写“姮娥奔月”有什么作用?⑨为什么作者写到了“姮娥奔月”?⑩在《日》中作者主要写的是“光和热”又提到了冷,而《月》则主要写的是冷,为什么会这样写?
第五篇:短文两篇日月学案ok
8.《短文两篇 》
姓名:
学号: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
2、理解短文的思想主题
3、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培养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旸()谷 姮()娥 浸()在油中 瞬()间 皓()月 一撮()灰
2、了解作者
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 》、《 》)《爱情三部曲》(《 》、《 》、《 》)
《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 》,写于1940年至1941年。
3、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写作时间,谈谈当时中国的局势,、、、、、、自主学习
一、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
1、在《日》一文中,作者通过()()事例,赞美他们()的精神,表达作者自己()
2、《月》主要通过我对冷月的()写现实世界的()赞颂了()精神。合作讨论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6、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
拓展理解
7、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8、“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10、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总结理解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拓展积累
积累写日和月的诗词名句。
作业与预习
你喜欢满月还是残月?仔细观察一下其情景,将其描写下来。
教师寄语
人经过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没有人仅凭闭目、不看社会现实就能割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他必须敏感,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他必须有勇气与能力去面对新的事实,解决新问题。(美国总统 罗斯福.F.)
阅读练习
被遗忘的稻草
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或许是一板车拖不下了,那板车上的稻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②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④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垛稻草!”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⑦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1·文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颤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说明了什么?
4、文章第⑥段写道:“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
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腐草中己种出了一朵油菜花”的目的是什么?
溪流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其实这是错了。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在蕴涵的感情,永远是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但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A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B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这么想的,C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⒈试理出文中对于山溪描写的顺序。
⒉谈一谈溪流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⒊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溪流?
⒋文章最显著的特色是什么?
5.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C三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子仿写:生命像奔流的溪水,由孱弱到强大,把甘露奉献给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