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南岳庙中学周晓帆
因为传承,中国成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古老的中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文更是其中的瑰宝。忆往世,传道授业解惑的学堂在世人眼中是一个何其神圣的地方;看今朝,放眼望去,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学校,在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文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而如何去改善这个现状,已成为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到底如何做,才能完成课标要求,才能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呢?
作为一名入行不久的农村初语教师,在备课方面从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能运用各种资源设计出一堂堂能基本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堂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以下,就本人一年多的初语教学成长历程,浅谈一下关于初语古诗文教学的想法。
一、教学相长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学,还要把我们学到的传承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在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为自己学道思业解惑。
如何“学道”?庄子虽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徒劳而已!但我不这么认为,庄子的“无为”思想不能理解成无作为,不积极进取!庄子这句话应该是要告诉我们,这世间万千知识,我们短短的一辈子是不可能学完的,所以,我们要“专精”!何为“专精”?在这世间万千知识里,我们找到自己最想学、最应该学的,然后专心致志的盯准这一目标,去把它学到极致,学到极致,方能教到极致!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在自己负责的领域里不断充实自己,决不能停止“学道”的脚步。
何为“思业”?思,即反思,业,即教师这一行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学道”,绝不能盲学!很多时候,我们学道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传道,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思结合!尤其是我们这种刚刚步入教师生涯的年轻老师而言,若盲学,若不思,那后果定是极其严重的!那是对孩子们的不负责!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学道思业方能解惑,学思结合,方能教学相长!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二、善假于物
荀子曾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激增,技术在发展。在这个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义务教育时代,很多学校已经不负神圣了,不过,这也是社会在不断发展的一个象征,毕竟,对于放在过去上不起学的家庭,接受教育不再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了。可是,因为太容易得到,所以不去珍惜这也是人之常情。而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善这种现状,那如何改善呢?那就要学会荀子提出的“善假于物”了。
如何“善假于物”呢?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是创造意境!毕竟我们传道的对象生活在不愁吃穿、和谐平等的现代社会,很多时候,他们很难将自己带入到古诗文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中去!就简单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晚唐诗人杜甫是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作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中,烽火三月是何景?国破是何景?为何杜甫会如此感时,如此恨别,如此烦恼呢?怎么把这景象传递给学生?单凭一张嘴巴?放在过去见识过烽火之残酷,国破之绝望的人身上,我们的确能用一张嘴巴就让他们感同身受!可是,对于这群涉事未深的孩子们,你们确定单凭我们的讲述就能让他们体会到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么?以我的教学经验告诉你,不能!绝对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要和时代一起前进,必须要学会“善假于物”!
孩子们不能自己进入到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意境,那我们就借助其他东西帮他们进入!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技术——信息技术!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信息技术下的各种科技产物也在不断地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领域中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接受新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把它们实践到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怎么用?其实这也是个问题,很多教师选择不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其实是因为不会用或者用不好!因为不会用,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对于信息技术,我们语文教师并不需要精通此业,只需略知皮毛即可!但这“皮毛”也是有一定学问的!要让信息技术帮助我们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古诗文所契合的意境,我们一定要学会做最简单的两件事,第一是检索资源,第二是学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学会了这两点“皮毛”,我们就能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用在我们的古诗文教学里,那么我们就能初步解决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很难进入诗人给我们营造的意境中了。
又回到讲解杜甫《春望》的例子里,我们就可以不仅仅只用讲述这一个方法去传道了,我们可以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直观的告诉学生“烽火之残酷,国破之绝望”的情景,带他们穿越时空,感同身受的去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因此,要想教学效果“善”,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假于物”。
三、知行合一
司马光曾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古诗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大部分学生根本是不知道该怎么用,少部分会把我们学到的一些经典名句用在作文里,论证他们的某些观点!所以,在他们的想法里,因为“没用”,所以没兴趣去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问,学生连学的兴趣都没有,又如何能好好学,又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可,这是学生的问题么?是,但不全是!准确的来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老师其实责任更大!试问,我们的孩子们,在没人引导他们如何去使用我们传授给他们的知识的情况下,他们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要去学这些东西么?
因此,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一定要是让孩子们达到知行合一的地步才算是成功的!在这之前,我们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们有兴趣学,设置足够的情境让他们学了之后有地方用。
古诗文能用在什么地方?最常见的是作文,其次就是设置各种比赛,优秀作品展示栏、古诗文交流课等等,营造一个学习古诗文的氛围,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知道学好了是可以派上用场的,慢慢的通过各种方式训练他们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这是我们教师能够做的,也是应该去做的。
以上,是我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点浅显认知,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并不是很全面,但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还是会不断的反思,继续完善我今后的教学工作。
2017.12.17
第二篇:初中古诗文教学反思
初 中 古 诗 文 教 学 反 思
西洞中学
马海琴
古诗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课文篇目多,且文中一字多义,容易混淆。然而每次考试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有过困惑:只注重灌输,不重视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上课时老师一字一句地讲解翻译,学生充当的是记录员。如此这些,导致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干瘪,读起来乏味。这种现象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质极为不利。
4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初中语文同课异构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使我获益匪浅,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供很好的借鉴,现将一些心得交流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如由“卧薪尝胆”的故事和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鹿与狼共存的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于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义活用﹚、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学常识等三个方面,特别是字词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贯穿到具体语境之中,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读促悟,重视语感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侧重点应在于朗读背诵,词语积累,疏通文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自主学习课文,从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到最后读出意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解读课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跟着录音读、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多人交替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自选读、摇头晃脑的读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出情、读出趣、读出理、读出思,在读中领悟文言文。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读出感情,激发学生情感,以加强效果。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
四、以疑质疑,努力探究
常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此,要着力瞄准以下几点:一是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思维具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设疑。如文中“第一段列举的任务有哪些相似之处”来设疑、激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二是要在无疑处,即学生“见不到处”、“容易忽略处”设疑激疑。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的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吞”改为“接”好不好?在这样的地方设疑激疑,不仅能使学生在思考中顿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更重要的是用教师的“设疑”来激起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提出疑问,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读文本。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文,以至进入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真正做学习的主体。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读、读懂文本上下工夫,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吸取精华,剔去糟粕,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困惑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困惑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提高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故此,必须注重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探究、欣赏、体验、运用,掌握字词之用、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运用文中之法,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虽然做了不少探索和努力,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往往不那么令人满意。在文言文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自小备受关心、呵护,甚至娇惯。他们身上存在的堕性,是我们的工作也是他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学生,要求背诵的课文,一拖再拖,就是不能完整、熟练地背下来。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的一些重点知识,就是不好好掌握。面对学生的堕性,教师应当做好表率,即:要求背诵的课文,教师应该先流畅地背下来;要求熟读的课文,教师也应熟练自然、声情并茂地读下来。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分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困惑之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道德建设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但实际上,这种意义和价值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原因给冲淡了。应大力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多一些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尊重,少一些简单粗暴或者急功近利的做法。在师生中间大力发扬特立独行、爱学习、爱思考的精神,逐渐养成敬仰伟人、尊师重道、热爱文化的浓厚风气。
困惑之三:中考对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制约性。教师、学生对所谓主科(语文、数学、外语等)特别重视,而对所谓副科(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认为有时间就学,常常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手足无措。语文知识与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所谓“小科目”有着天然的联系。比如,要充分理解杜甫的作品,就得对安史叛乱前后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在政治、历史文化知识方面非常地贫乏。
困惑之四:课改精神要求我们充分地尊重学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接受、消化知识的能力显然有很大不同,另外还有教学进度与考试的要求,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呢?另外,课改精神还要求我们不能囿于课本内容,要重视拓展,要注重课本与文化、与生活的联系,这在具体的操作中,也同样牵涉到教学进度与考试的问题,以及好学生与差学生程度不同的问题
困惑之五:语文教学,课外拓展尤其重要。在网络与多媒体非常普及的今天,我们的网络与多媒体手段在我们的教学中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才能在山区学校变得像粉笔、黑板一样普通呢?
尽管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但是我们不能坐等,只有在不断的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困惑才能不断地被解决,被消除。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对未来的文言文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文言文教学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创新的能力。新课标对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所作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四篇:谈谈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
谈谈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
中华民族是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民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但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种种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对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首先,古诗文教学在学生心目中市场并不大,因为好多诗文距今年代久远,且语言晦涩,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一些诗文的主题思想和今天孩子们的意识相去甚远;而且考试时,古诗文题目丢分较多,所以学生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对古诗文教学也有许多说不出的“痛”:学生兴趣不高,教材钻研费力,教学效率不高等等。因此,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普遍现象:(1)教师上公开课尽力回避古诗文,(2)古诗文教学避重就轻,避繁就简。可见,古诗文教学在教师这一端也是不给力。
再次,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存在一些问题。如古诗文比例偏少,与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的国语教材古诗文占百分之五十相比,我们的教材在古诗文的选编比例上,仅近百分之三十;教材教学对文化传承要求不高等。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1、传承文化
中华民族浩浩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珍宝,这些都值得炎黄子孙世代相传。不论我们的社会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展,文化如何创新,我们的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还是零零后,都正在或将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对于老祖宗的东西,我们不能忘本。
在中学阶段加强古诗文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朱自清先生曾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 1
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们的孩子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文化知识,这就有赖于我们中学古诗文的有效教学了。
“从历史发展看 ,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英格尔斯这样阐释道,我们的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了,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世界有目共睹,但在这三十余年里,我们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要迎头赶上,除了各个文化领域的大繁荣、大发展外,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突出文化也至关重要。
李政道先生曾说过:“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 ,但是 ,一个抛弃祖先文化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断努力,我们的孩子们将成为一代又一代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他们传授文化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责任传承中国古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做好古诗文有效教学。
2、文学熏陶
今天的孩子们对“文学”一词已经极不感冒了,对诗歌、散文还有点点兴趣的是凤毛麟角,对矛盾、鲁迅、莫泊桑有兴趣的少之又少。而充斥他们心灵的是暴力、血腥文学,穿越、玄幻文学,网络、游戏文学„„而这些,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多大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
而学习古代文学经典,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温润阅读者的情怀,借鉴其中的笔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提升文学素养的纯度和热度。
3、提升语感
阅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文就是很好的方法。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则明确规定了古诗文阅读目标: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学生在吟咏之中,能够被古诗文的语言所触动,能够被古诗文的意境所熏陶,能够被古代先贤的思想感情所感染。
二、如何做好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
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许多老师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工作,渐渐摸索出一套古诗文教学方法,我把它概括为“五读教学法”。
(一)一读——读通
读通文章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教学任何一篇古诗文的第一步。要做到音准句顺,语气正确,也就是日常教学中都在强调的字音、句读和语气。
首先是字音。比如《陈涉世家》一文中,字音就有好几种情况,生僻字、多音字、异读字等。“罾(zēng)、柘(zhè)”这些字日常很少用到,“上使外将(jiàng)兵”和“陈胜少(shào)时”这些句中都有多音字,“阳夏(jiǎ)人也”和“陈胜王(wàng)”等句中存在异读字。这也是多数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一读”中需要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一一掌握。
其次是句读,也就是停顿断句。同样是《陈涉世家》,其中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样的长句,学生不仅读起来费劲,如果停顿不当,意思理解也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授予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用“/”标注,即“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第三,是正确把握语气。尤其是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要根据语境揣摩语气。《陈涉世家》就是以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要仔细揣摩陈胜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说话语气。与人佣耕时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同吴广一起谋划起义之事时的“等死,死国可乎”,召令徒属时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复诵读,要指导学生读出那个味儿来。
(二)二读——读懂
这里的懂主要是懂字面意思,也就是疏通文意。利用好注释、工具书(指字典、词典,而非五花八门的参考书),指导学生同桌或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对难点加以点拨,从而读懂全文。学生对“苟富贵,无相忘”的理解通常会存在两种情况:
1、如果(我们中有人)富贵了,一定不要相互忘记;
2、如果(我)富贵了,一定不会忘了(你们)。前者这样理解主要是一个“相”字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为相互,自然想到古人常有的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联系后文的“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其正确理解应该是第二种。像这种句子,就需要教师点拨分析,让学生都能正确理解。
(三)三读——读透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就该着眼于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了。有些语文教师在教读古诗文时,往往就止步于第二读,而未深入文章本身,就是浅尝辄止,以木代林了。
《陈涉世家》一文,作为经典之作,第三读至少要梳理起义这个事件的经过,分析陈胜这一人物形像。梳理事件经过要弄清起义的根源和导火线、时局分析、舆论制造、起义步骤等。对陈胜这一人物形像分析时,可以用说话训练“在我心中,陈胜是一个„„”来进行,如:陈胜是最牛的草根,是有远大理想的农夫,是知悉时局的戍卒,是精湛的演说家„„
再如《公输》,需要在理清墨子“止楚攻宋”的过程的基础上,分析文中的三个人物之形像——墨子、公输盘和楚王,反面人物公输盘和楚王虚伪、狡诈、顽固、阴险,正面角色墨子则心怀百姓、有勇有谋、机智镇定。
(四)四读——研读
研读是在理解文章内容、主题的基础上,上升到对文章写作特色、艺术价值的分析,对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中汲取写作上的知识。
《陈涉世家》一文的研读就可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1、文章为什么详写起义前的准备而略写起义经过,了解《史记》精于裁剪的特点,并学会在作文中恰当处理详略。
2、文章是如何刻画陈胜这个人物形像的,学习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史记·陈涉世家》末尾部分(人教版“研讨与练习”三)对陈胜的人物形像有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再探讨将陈胜归入“世家”的原因,把握《史记》的历史观。《唐雎不辱使命》的研读则可以让学生一起探讨故事的真实性,通过寻找“破绽”来审视文章。学生则会积极探讨,找出诸如故事情节不合情理、人物形像不符合历史真实、细节严重失实等证据,来证明这只是士人虚拟的故事罢了,让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都得到训练。《公输》的研读则可放在探讨墨子的语言技巧上。
(五)五读——拓读
拓读就是拓展延伸,现学现用,阅读类似的文章。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授之以渔”,学以致用,拓读就是试金石,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能否用教师教的方法捕到“鱼”。
教学了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后,我指导学生对比阅读了另外一首《山坡羊·骊山怀古》。到了高年级,拓展阅读就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如在教学了《唐雎不辱使命》后,我指导学生阅读了《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让学生走近战国时期的“士”,进一步了解《战国策》的特点和语言风格。教学了《公输》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非攻》,对墨子的形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区别《墨子》和《故事新编》各自的写作意图。
这样既巩固了阅读方法,又加大了阅读量,拓宽了知识面。
古诗文“五读” 教学法是一个系统,当然不同文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关键重在方法的归纳和训练的落实,我相信经过三年的训练,学生应该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的高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走进语文的殿堂.曹日升.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余映潮.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5
第五篇: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问题聚焦
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
二、要解决的重点
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须突破的难点
上好古诗文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对祖国博大精深语言的热爱,是古诗文教学应突破的难点。
四、预期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五、解决途径
(一)、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如《隆中对》、《曹刿论战》等。
(二)、古诗文教学应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联想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应该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如能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根据当代中学生表现欲较强的心理,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课堂作为场景,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课文故事情节,这样,既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深入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教益。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容量古诗文信息,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走进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将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三峡》多媒体课件能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三峡风光的秀丽与壮美,使同学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爱莲说》课件可让同学们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节操和品质;《荔枝图序》课件可让同学们直观了解“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瓤肉莹白如冰雪”等具体形象。
(五)、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近100篇文章,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其中以古诗文体现最为明显。如《愚公移山》一文,同学们可通过热烈的讨论,认识到愚公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令人无比敬佩,从而激发自己在学习上不畏艰难,求索攻坚;《伤仲永》可让同学们认识到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肯努力用功、刻苦学习,最终将会“泯然众人”;《论语》中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勤学的态度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远大抱负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古诗文教学中,耕耘出一片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