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5 06:3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复习教案》。

第一篇:诗歌复习教案

诗歌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复习第一单元诗歌的重要知识点(包括诗歌的情感、诗歌的表现技巧)。

2.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有针对性诗歌鉴赏给予方法上的指导。3.通过做题,讲解不足之处,提高鉴赏水平。教学重难点:

1.适度的鉴赏方法的指导。2.有针对性地讲解诗歌鉴赏的题目。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本单元诗歌知识点回顾

1.名句默写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撑着油纸伞。

我轻轻的招手。满载一船星辉。

夏虫也为我沉默。

2.课内诗歌赏析(1)《沁园春 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绪?下阕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通过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下阕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藐视反动派、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歌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连用三个“轻轻的”来修饰诗人来与走的动作,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来到康桥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更准确地表达了诗人不愿因自己的到来和离开

而惊动深爱着的康桥的心情。

(3)戴望舒在《雨巷》中运用了丁香这一意象。丁香是传统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由此塑造了这样的丁香姑娘——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怨。雨巷——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4)赏析《老 马 》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问题: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象征。老马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农民,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悲愤。

二.诗歌赏析讲解

诗歌赏析主要从两大块:一是思想感情,二是艺术手法。1.定基调——喜或悲?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悲)

小结:找带有感情色彩的字词或意象来判断。2.定情感——为何而喜或悲?(1)爱国类

忠心报国,自豪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壮志难酬、无法施展报复——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2)思念类

思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离情别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寄情山水

①雄浑壮丽(奇伟瑰丽的塞外风光衬出作者的博大胸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幽清明净(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反映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悠然情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沉郁孤寂(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练习: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颜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2011年全国大纲卷)

问题: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2分)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纸之愁更深一层。(3)赏语言 ①分析意象:

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

月亮——思乡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菊花——代表清高自守、傲霜斗艳的隐士

小结:明确景物的自然特性,由此引申出人的相似的某种情感或精神品质。②炼字表达: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小结:明确该字的用法(一般有活用或修辞),再由该字的意义明确写出所写对象的特征或人物的性格特征。(4)辨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

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或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托物言志、起兴、虚实结合 ①关系类 动静

动静结合——渚清沙白鸟飞回 以动写静——鸟鸣山更幽 声色

有声有色——两支黄鹂鸣翠柳(具有画面感)情景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虚实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小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中一二两句。

参考答案:①诗中一二两句使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②借“朝雨” “杨柳”之景③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环境的凄冷,增添了浓厚的离别、留恋之情。

三.课堂练习

一、(2011年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注释: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问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1分)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1分)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2分)

二、(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的能力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2分)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分)

四.课后练习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流、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第二篇: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一考纲点击

⒈《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二.考点阐释 【诗歌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

2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

3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诗歌的语言】

4(一)理解关键词语

(二)鉴赏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

5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

6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7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像九个烟点,大海小的像杯中之水。⑦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

8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

9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10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

11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诗歌的表达技巧】

12考点解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能力层级:E(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13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

14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

15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④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16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

17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②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③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

1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④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⑤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

19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0⑦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1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态度。

2、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4、把握作品的情调。文学作品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刚强,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时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分不开的,因此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振奋 与颓唐、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22总之,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的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这是任何时候文学鉴赏的首要任务。

三、必要积累

(一)诗歌按题材分类: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23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24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

25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26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⒌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

27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

28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⒎即事抒怀诗

29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

30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31⒐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

32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⒑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

33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34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⒒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⒓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

35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二)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

36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

37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

38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39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希望荒凉 偏僻 伤春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

40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

41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

42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

43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

44急天高猿啸哀”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寒鸦):小人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45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蛮奴(少数民族奴仆)送上的一

46杯罂粟美酒让我陶醉,我睡得很香,既没有梦到庄周,也没有梦到蝴蝶]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jué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47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48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

49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高洁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第三篇:诗歌鉴赏复习教案(教师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一)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 【解题技巧】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例析: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附相关术语: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⑾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⑿鹧鸪鸟——离愁别绪

⒀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

[注],卧看千山急雨来。国情”;等等。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附常用词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三)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表达技巧类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 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①

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附常用关键词: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刘禹锡(「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2、表现手法: ⑪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⑫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 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四)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

(四)语言炼字类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题要领

A.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B.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C.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 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附诗歌语言鉴赏知识:

一、鉴赏用词之妙——炼字

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例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炼形容词(或副词)。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又称质朴,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的。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简洁:语言简练利落。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五)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开放题型类

(五)多角度综合类

从以上多个角度综合设问,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理清共几问,分清各问的类型,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

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各问答题要领参照上文,注意根据提问方式,灵活处理侧重点,严防出现漏答或无意义的内容重复。

(六)开放题型类

开放型题是近几年才在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其用意也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辨证的能力,这种题型相比其他的主观题而言有更大的优越性,对检测学生的能力有更好效果,这更能达到检测和选拔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04年的高考试题广东卷、湖北卷、辽宁卷、浙江卷中做出了尝试,这是以后高考的新动向。对这类题型的解答,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却有论述的合理与不合理之说。

题型分析

一、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 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失误及矫正〗

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阐明理由不得要领。但前者失误是最主要的。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谓的丢分。在阐明理由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要求。

二、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示例〗1 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失误及矫正〗

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 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示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⑪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3分)答案应该这样组织:

首先回答:不相同。

然后回答:《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最后解释:《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

三 综合表述型

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示例〗

观书有感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写诗也颇有特点。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分析及答案〗 该题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

〖失误及矫正〗

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在作答时,往往 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

回答时要注意:①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②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第四篇:诗歌鉴赏复习教案(教师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一)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 【解题技巧】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

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例析:

西

楼曾巩

[注]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附相关术语: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⑾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⑿鹧鸪鸟——离愁别绪

⒀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附常用词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三)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表达技巧类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例

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附常用关键词: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刘禹锡(「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2、表现手法:

⑪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⑫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四)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

(四)语言炼字类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题要领

A.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B.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C.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附诗歌语言鉴赏知识:

一、鉴赏用词之妙——炼字

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例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炼形容词(或副词)。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又称质朴,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的。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简洁:语言简练利落。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第五篇: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积累古典诗歌基础上,感悟理解诗歌之美;

2、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技巧。

3、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教学难点:

1、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技巧

2、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②看提示,定基调(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练习:

《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

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练习: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练习: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

(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4.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1)字词赏析 练习: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2)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意境的营造必定是以某种情感为基调为底色,方显灵动之美。所以我们在改写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结语:

诗歌是语言与情感堆筑而成的艺术宫殿,愿大家能用情感这把钥匙去打开诗歌这座美丽的殿堂。

能力训练题(中考指导书p43_p48)

板书:

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①知作者,明主题 ②看提示,定基调 ③品语句,悟感情 入情以会意 字词赏析 体会意境

下载诗歌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复习

    第三册诗歌复习(1) 山水田园诗鉴赏学案 史训操 一、复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体味其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二、高考实例: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

    诗歌复习

    锁定高考2010系统复习11: 诗歌鉴赏及相关知识梳理 一.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推荐5篇]

    一、复习提要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

    2010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

    2010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课题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第一课时 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 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教案范文

    炮车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 . . . . . . “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的特点,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2.把握一些诗歌的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学生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一)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 【解题技巧】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