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W

时间:2019-05-15 06:3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兰亭集序W》,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兰亭集序W》。

第一篇:兰亭集序W

兰亭集序 教案

导入语

欢迎来自德国的两位新朋友。warmly welcome our new friends from germany..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但精神史上却是极其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和激情的一个时代。所以这个时代出了许多光彩夺目的人物。如书法家王羲之父子,画祖顾恺之和陆探微,诗人陶渊明等等。Weijin dynasty is the most disordered period in our history, but also a period fullest of wisdom and passion.It gave birth to shining celebrities [sə'lebrəti], such as calligrapher [kə'lɪɡrəfə(r)] Wang Xizhi, Painters Gu Kaizhi and Lu Tanwei, as well as poet Tao Yuanming, who are mentally free in chaos ['keiɔs].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也擅长诗文。Wang Xizhi ,the most outstanding calligrapher in china ,is honored [ˈɔnə] as “shusheng” and good at poems, too.二、题解:

1、兰亭集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盛会。Lantingjihui is a festival of literature [ˈlitəritʃə] in the literal history.2、《兰亭集序》是为《兰亭集》写的一篇序文。谁能担此大任,当然非德高望 重的王羲之莫属。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又是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的瑰宝。真迹由王羲之传给了他的七世孙智远,再由他传给了其弟子,后来被骗到唐太宗手里,作为了唐太宗的殉葬品。

3、祖孙碑介绍

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 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 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 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 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

三、研读课文 配乐朗读。

问: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 时间、地点

时间是公元353年,距离今天是1600多年。地点是在今天绍兴市。

It happened 1600 yeas ago, dating back to BC 353, in Shaoxing today.听说,前两天你们去了苏州。苏州怎么样?

You went to Suzhou the other day, what about Suzhou? 绍兴也是这样一个古朴的、雅致、历史悠久的地方。

Ye„.Shaoxing is also such an elegant [ˈeliɡənt] and primitive [ˈprimitiv]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兰亭

兰亭就在绍兴,是.越王勾践,中国有名的君主,在此地种过兰花,兰花又叫君子兰,象征着高洁,东汉时又设驿站,因此得名。

Lanting is located [ləʊˈkeɪtɪd] in shaoxing, Where a famous king--goujian planted orchid [ˈɔ:kɪd] there.Orchid is also called flower of gentleman ,representing[ˌrepriˈzentɪŋ the sense of “noble” [ˈnəubl].Lanting got its name in Donghan dynasty for a courier [ˈkʊəri:ə] station was built there. 与会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羲之是当时绍兴市的市长,他召集了当地的名流于兰亭集会,共41人。Wangxizhi was the mayor [mɛə]of shaoxing then.He summoned 41 local celebrities to have a party in lanting.孙绰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做过大学教授。Sun is a famous professor in calligraphy and poet in Dongjin Dyansty 支道林是佛学界的高僧,25岁就出家了。Zhidaolin chose to be a buddist [ˈbudist] at the age of 25,highly ranked.谢安是当时的宰相。Xie an is the premier [ˈpremiə] then.还包括王羲之的四个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

——名流高士、国家军政高官、显赫的大家族。但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只有自由浪漫的气息和风流高雅的气度。 天气

时间是阳历的三月份。

不知道德国的三月份天气如何,人们又会有什么户外活动呢? the story happened in Lunar march.What about weather in march in Germany? What kind of activities do you have then? 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景色怡人。sunny ,with breeze, clear sky ,fresh air, pleasant scenery [ˈsi:nəri]. 景色

中国的江南总是在雨蒙蒙中显示出情深深。但这一天天气却格外好,景色也很迷人。

中国人非常喜欢山水,并认为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是好地方。中国古代许多画家都喜欢画山水。Chinese are in fond of water and mountains, including many ancient [ˈeinʃənt] painters in China.they believe in a good place there must be clear water and high mountains.中国人也热衷于竹子。离湖州很近的安吉就是以竹子多出名的。著名的导演李安就曾在安吉拍摄过《卧虎藏龙》。知道这不影片吗?周润发?杨子琼?中国古代的文人特别喜欢在自己的家里种竹子,以表示自己品行的高洁。Chinese are in favor of bamboo.Anji is famous for the diversity of bamboo in Huzhou.Lian ,a wellknown director produced his film “Crouching [krautʃɪŋ ]tiger hidden dragon [ˈdræɡən]” there.Have you seen the film ? zhou arunfa ? Yangziqiong? Ancient scholars [ˈskɔləz] prefer to plant bamboo at home, indicating one’s noble uality ][ˈkwɔliti] and behaviour.[biheivier]

播放电影片段

 活动 what were they going to do ?

1、修禊(xì)事也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Take a shower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作其次 让书童把酒杯放在弯曲的流水上,流到谁那儿,就轮到谁赋诗。吟不出就要罚酒。the servant put the cup in the stream.Whomever the cup floats to ,he should make a poem, or he will be punished to drink.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酒文化

Chinese like to drink very much.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3000多年前,中国发明了黄酒;1000多年前,中国发明了白酒。秦汉时代,提倡戒酒。但到了魏晋,名士饮酒成了风气。China is home to wain, which soaks [səuk] in the civilization [ˈsivilaiˈzeiʃən] of china.3000 years ago, we invented Yellow wine,1000 years ago ,liquid.In qin谈 dynasty, people are advocated to quit it.however, till wejin dynasty, it is popular for a celebrity to have wine.补充诗歌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杜甫》

“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将进酒》)

四、思考、小结

1、你们平时玩什么?what do

You

usually like to play ?

饮酒、写诗、观山、赏水,1600多年前的中国人,生活是如此有情趣、思想修养是如此高雅。

people enjoy wine ,make poem, appreciate ][əˈpri:ʃieit] mountains and observe ][əbˈzə:v] water,..Chinese had amusing ][əˈmju:ziŋ life , elegant [ˈeliɡənt ]thoughts, even 1600 years ago.2、为何而乐? 良辰美景赏心悦事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第二篇: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一作

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一作

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或作

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三篇:兰亭集序

论文关键词:王羲之;兰亭序;山水之乐;死生之悲;忧患意识

论文摘要:《兰亭序》是中国文学玄言体向山水题材转变的重要作品之一。此文情景交融,理趣交辉,从山水之乐转到死生之悲,透射出深层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东晋士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世道人生的态度。其对后世山水文学、书画创作的思想倾向与审美趣味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对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爱不释手:“尽善尽美……观之不觉其倦,览之莫识其端。”(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我们认为,唐太宗不仅是从中国书法艺术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兰亭序》的,更是从其文字的山水情怀、生死认识、忧患意识及像外之意等去玩味其中奥妙,并得到无穷审美快感和共鸣的,历代窥得其书法壶奥的帝王和文人莫不如是。《兰亭序》不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奇葩,亦是山水文学的瑰宝。《兰亭序》全文324字,后人一般将其分成四个部分,我们姑且全文录于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3月3日,时年50岁的王羲之(303—361),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2人集会于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上的兰亭,在宜人的山水中,借修楔之事,饮酒赋诗、挥毫泼墨、抒发幽情,王羲之、谢安等11人成诗各两首,郗昙等15人各成诗一首,共成诗37首,编成《兰亭集》,另外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兰亭雅集是书法家、文学家、社会名流的一次盛会。”《兰亭集》作为诗人集团同题作品集,为有史以来录诗数量最大者。《兰亭集序》即为该集所作之序,是王羲之书法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兰亭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从思想上看,全序可分为两部分。

一、二段叙暮春兰亭修楔,群贤少长流觞曲水,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极山水之乐;

三、四段思人俯仰一世,快然自足,却不敌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死生之悲,感今昔兴怀,无限怅惘。

一、游目骋怀,极山水之乐

序文前两段写景、抒情,文笔云淡风轻,素雅练达。“暮春之初”一句,让我们联想到《论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话几乎可以概括儒家政治、教育和生活的理想境界,无忧无虑、从容不迫、崇尚自然,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水乳交融、完全和谐的自由境界。这是孔子最赞同的人生境界:恬淡、宁静,是一种乐境,与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乐”不谋而合。朱熹评注曾点之境界,说“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朱子《论语集注卷六》)。无疑,王羲之是很赞赏这种境界的,此次“修禊”,就既有“冠者”,如四大家族成员及社会名流;也有“童子”,他的六个儿子(包括幼子王献之)也参与其中,与孔、曾胸次抱负不谋而合。何谓“修楔事也”?“修楔”,又称“祓除”、“祓楔”、“楔事”,早在夏、商开始,在民间、宫廷以及文士的生活圈子中流行着修楔的习俗,人们在水滨洗涤、祭祀,以避邪求吉,它代表了人们对水的一种原始崇拜。春秋时代,祓楔的巫祭衍为伴有春游活动的风俗。晋代,修楔演变成为老百姓普遍参与的礼俗兼具的游乐盛事,文人雅士更是借此怡情山水、诗词书画。“兰亭雅集把民俗活动、自然审美和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借春色宜人之天时,融山水环境之优美,行曲水流觞之风雅,在这里,风景园林与文人生活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并相得益彰。”会稽山阴,在今绍兴西南部,离城约13公里。这里层峦叠嶂,山翠水绿,景色宜人,正如王羲之诗云:“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提到:“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又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而兰渚山一带更是此中佳境,兰亭景致集灵秀于一身,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亭子附近,遍种兰花,汉代曾在此地设置驿亭,而得名。江南风景的精华浓缩于此,奇花、异草、翠竹、流水,美不胜收。王羲之虽然祖籍山东琅琊,自永嘉之变后徙于会稽。见其山水秀润,便有终老之志。兰亭集会以后第二年,他辞官归隐于斯,日日与山水为伴,陶冶性情,澡雪精神,想从徜徉山水中获得宁静、祥和和愉悦。会稽山水,是人们追寻慰藉的一方净土;兰亭集会,是人与自然的交融。作者用最简洁的线条、最精炼的文字、最清淡的语言,描绘了“崇山峻岭”的俊杰、伟岸,“茂林修竹”的静幽、疏朗,“清流激湍”的活泼、清爽。尤其是“映带左右”四字,将“流觞曲水”的自然景观表现得栩栩如生,展现给我们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画。何谓“流觞曲水”?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一种特定的文人游戏,即文人雅士坐在弯曲的水流两旁,在上流浮置盛酒的觞,任其飘流而下,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其二,指中国传统园林中专门为举办此种活动而设置的程式化景点。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山水自然景观天设可引,清幽的景色吸引爱恋山水的文人聚集于此,在自然之外便多了一层活泼的人文气息。

不分身份尊卑、年龄老幼,均依序舒适地坐在曲水旁边,流觞取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却有大自然的流水声、风声、鸟声等天籁之音伴奏,简朴而又休闲。这显然是道家的一种境界,《老子》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指的“元”的大美、形而上的美。丝竹管弦固然能够带给人愉悦的享受,但是心中有音乐的人,无音也一样可以体味到音乐的妙处,而且琴棋书画的美,是相通的。正如,我们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行云流水间自可感觉其中的节奏,仿佛听见奇妙的音乐从字里行间流溢出来,全身心都得到审美快感,妙不可言。音乐真正的美,在乐外。这一点,生于王羲之死后四年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约365-427)也深得其味,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渊明自己还留下了令人会心一笑的诗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中国的诗歌,几乎都离不了酒,酒有时可以使创作达到一种有如神助的境界,如梦一样,使人获得灵感。王羲之酒醒以后,看自己书写的《兰亭序》亦倍感惊喜,于是多次摹写,却完全不如原文精妙。不禁感慨:“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山水和流觞,使其书法艺术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饮一杯酒吟一首诗,这样的生活,是很多文人雅士倍感惬意,且津津乐道的。《论语·雍也》中有对颜回之贤的赞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觞一咏”正含着这种简单的快乐在里面,王羲之虽然生活并不困窘,但也淡泊名利,喜欢恬淡的山水生活。“畅叙幽情”,“畅”,畅快淋漓,痛快也,尽兴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古论今,诗词书画,这是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存在的彰显。“幽情”,无疑就是乐山水之情、清幽之情,那是一种和自然天地融为一体的情,是在自然山水中倾听灵魂、寻求宁静的情。此段的重点在“幽”,既是景幽、境幽,又是情幽、心幽,诗人们曲水流觞、自在闲适。

整个这一部分,文气流畅,自在无碍,紧系兰亭山水美景,记诗人流觞咏诗之雅事,简洁的字句散发出一种淡雅清幽的意味,给人宁静的享受。我们看到了亲近自然、逸情山水的魏晋风度。清、静、雅、幽,好一个兰亭集会。

第二部分,从兰亭走向宇宙,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小美走向大美,从清“幽”走向极“乐”,山水之乐的情绪进一步高涨。从“朗”、“清”、“惠”、“和”到“大”、“盛”、“游”、“乐”,神游千里、心怀万物,乐从中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和风轻柔,自然的宁静、平和、美好使人心情舒畅,“天地人三参”,天、地、人是一种可以发生感应的关系存在,所谓异质同构,这是中国人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国人“仰观”、“俯察”,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一种“观物取象”的艺术方法。“俯仰”,指远近大小、上下宏微的观察,由表及里,去伪取真,从天地人文万物中摄取最有象征和指导意义的形式,以达到“通德”、“类情”的目的。《周易》“俯仰”之“观”体现了中国古人思维的独特性,不单纯是指一般意义上对外物的观照,更是给天地万物赋予精神意义、对宇宙生命豁然会通,是高度抽象性的审美体验,对中国哲学和文化艺术影响深远,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就是此理念的发展。“俯仰”二字在东晋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仰观大造,俯览时物”(孙绰《答许询诗》),“仰咏道诲,俯膺俗教”(孙绰《赠谢安诗》),兰亭诗中亦比比皆是:“仰观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王羲之),“仰想虚舟说,俯叹世上宾”(庾蕴),“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徐丰之),可见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对大自然进行“仰观”、“俯察”的审美观照在当时是极其普遍而且成熟的。大自然是一座宝库,“仰观”、“俯察”,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品类之盛”,你不能不慨叹自然的博大和丰盛。盛大之谓美也,可以使人“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从中品味真正的快乐,大乐。“游”、“骋”是一种自由的境界、逍遥的境界。“极”、“娱”是一种恣肆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正如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所言的那样,王羲之的作品表观出“晋人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这一部分承继第一部分,依然表达的是乐,不过,已经跳出小象之外,既是审美之乐,又是哲思之乐。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返璞归真,亲近自然,并从中获得无限自由和充分快乐。空灵、冲淡、和悦、幽静、玄远,自然中自有情趣和妙意。他从形而下的山水中获得形而上的体验,通过对自身生命的密切关注而完成文人情怀的表达。东晋,亲近山水、娱情自然成为一种时尚。文人们以虚静的心灵和审美的态度观照山水,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表现出对自然山水悠然神往的欣赏。他们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以一颗清虚恬淡的玄心,以审美的态度、平和的心境来观照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一往情深地融入到整个宇宙自然之中,在物我冥合的心灵体验中畅神悦性,体会到人生的至乐与逍遥。王羲之是那种和山水契合的真性情之人,政治时事使他烦恼,他对社会失去信心,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自得其乐。《兰亭序》前一二部分之乐表现了他逃避现实、崇尚隐逸、及时行乐的心理意识。他曾经这样说自己:“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见《全晋文》王羲之杂帖),宋人洪迈更是说他是个“抗怀物外”、“功名成就一无可言的人物”(《容斋随笔》)。这样说王羲之虽然很片面,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他的沉溺山水。他自己在兰亭诗中也有:“驾言与时游,逍遥映通津”;“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他去官后“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事,采药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都,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日:„我卒当以乐死。”‟)山水之乐得到的快感大有直追真理之乐的势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二、俯仰一世。感死生之悲

王羲之并非真道家,山水美带来的快感毕竟是短暂的,不能消解他内心深处的悲哀和忧患。他拓达、恣肆,充满感性;但同时又悲观、消沉,感觉孤独,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骨子里有着儒家的悲悯情怀和历史责任,最终不免陷入对岁月之短暂、情事之变迁、生死之无常的思索和悲痛中,这在《兰亭序》的第三、四部分得以体现。

《兰亭序》三四部分乐极生悲,上升到了对“生”与“死”这千古命题的讨论上来,这种转变令人费解且引入争议,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奥妙所在。这一部分的关键词是“俯仰”和“死生”,关注的是衰老、厌倦、变迁、死亡等问题。乐是清浅的,悲是深刻的。“取诸怀抱”、“晤言一室”,怀抱志向、谈经论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放纵自我,这里面儒道思想兼备,带来的快乐,都是表面的、短暂的,稍纵即逝。求道可以快乐吗?《晋书>云,郄情“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黄、老思想并不能使王羲之解脱。这与他所处时代、生活遭遇、性格特征,特别是他本身的身体素质相关。他从小身体就不怎么好,少年寡言,身体多病,这在他的那些自叙病痛的手札中可窥一斑:如“胛风遂欲成患,甚忧之”,“吾顷无一日佳,衰老之弊日至。忧,不得有啖,而犹有劳务,体甚劣。”“吾疾故尔,沉滞不解,忧甚。”他珍惜生命,在求仙吃药中寻求长寿良方:如“须狼毒,市求不可得,足下或有者分三两。”“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也”。(《晋书·王羲之传》)哒些都证明他为健康和长寿做出了极大努力。山水视听之娱和书法创作之乐无疑也可以让他暂时忘却身体和心灵的痛苦。但是写《兰亭序》时,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他清醒地认识到欣喜和自足的短暂,“老之将至”,年岁不饶人了。59岁羲之病故,寿命并不长,正如他自己所担心的一样。那么,学儒,可以给他带来快乐吗?学而优则仕,报效国家,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但是王羲之的时代不允许。《晋书·王羲之传》有载,他曾多次就异族入侵、内部倾轧等问题向朝廷提过不少积极的建议,但结果是“嘉言忠谋,弃之莫用”,生不逢时,只有辞官。兰亭集会时,作者正处于人生抉择的痛苦时期。他最终放弃仕道,选择了山水,表面上是悠哉游哉,实际上是借之聊以遣怀,不得已而为之。他内心充满挣扎和痛苦,朋友晤言、山水寄托,并不能获得真正而持久的自由,只能暂时把身心的痛楚、人生的失意忘记。“老之将之”、“情随事迁”、“修短随化”,青春、情感、生命长短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一切稍纵即逝。生之快乐会因为死亡到来而中止,“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乐极生悲的钝痛,让我们想起孔子站在川边的感慨:“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时间、生死,是人类经常被困扰的问题,悲痛比快乐往往更容易引起共鸣,王羲之从山水之乐转到人生之悲,由浅人深,落到忧患意识上来,让我们为之同情、为之深思。

最后一部分思前想后,痛定思悲。王羲之每见“昔人兴感之由”,契合自己心境,就不能不伤感自身,难以释怀,自己也不知所以。感同身受,所以明白所谓泯灭生死差别是荒诞的,期望长生不老也是痴心妄想。这里我们读出了他的生命之悲。通常我们在阅读时,也喜欢怀古伤今,心里引起无限共鸣。人生短暂、世事变幻,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苏轼

《赤壁赋》里,借客之口叹息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约都是差不多的心境了。

接着,王羲之在乐与悲之中体悟到生与死不同,对庄子哲学提出质疑和否定:“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试图泯灭生和死的界限,人生最彻底的自由,莫过于从对死亡的恐惧中摆脱出来。一旦卸去了这一重负,其他烦恼与痛苦都可迎刃而解。然而,大多数人做不到,王羲之也做不到。我们知道,他在生活中是试图通过求仙吃药以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说明他虽然寄情山水,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的达到淡泊明志、物我两忘的境界。关于这一点,韩愈说得很透彻:“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送高闲上人序》)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死和生是两码事,死了就不可以再生。长生不老也是虚幻。作者清醒地直面死亡,无疑是有着哲人的理智和真诚的。

想到死亡,就想到自己身后之事,王羲之想到后人思考兰亭集会正如自己思考古人一样。生之将逝,悲从中来。用文字记下一切,想后世也应有与他们一样兴怀的人,也会对这些文字有所感喟。他活得率真,活得深沉,也活得悲痛。他确实预料到了后世,不过,他恐怕没有想到,如果没有他的书品《兰亭序》,文海浩渺,兰亭文集恐怕是无人问津的了。文章到了最后,他将笔墨回到兰亭文会上来,落到兰亭集以及序的初衷,希望后人能够继续自己未竞的思考。从表面上看,最后是颓废、悲观、消极的,但实际上,生死之思是他对生命强烈的欲求、思考和留恋,是对自己生存意义的重新发现、把握和追求。死生之悲,也使得我们陷人深深的思考。

王羲之对自然山水的欢愉、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上承先秦,下启唐宋,奠定了中国文人高逸旷达的山水人生模式,也使得兰亭流觞成为一种生活理想。在书法界,《兰亭序=》被视为至宝,流传不少佳话,历朝历代,仿者如云。如圆明园就有座兰亭,坐石临流。此亭仿会稽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册”。乾隆皇帝命将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即有名的“兰亭八册柱”。在绘画界,自古以来,《兰亭修楔》就是画家们喜欢的题材。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刘松年、明朝的仇英、文征明等都有创作。“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傅抱石(1904—1965)也创作了多幅以《兰亭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中1945年作的《兰亭修禊图》,集大字篆书、金石小楷、人物、山水于一长卷,卷尾汇集了中国近现代五位书画大师徐悲鸿、吴作人、刘海粟、朱屺瞻和唐云的长题,可谓弥足珍贵。这些都可以见出《兰亭序>对后世书画的深远影响。

《兰亭序》思想的复杂性也是该文耐人寻味的原因之一。全文可以看出王羲之内心世界儒、道、佛等诸思想的矛盾,这也是魏晋文人乃至中国历代文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乐和悲的交织、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兰亭序》一文首尾相衔。跌宕起伏,由平淡起,先喜后悲,又归于平淡,缓急之间可见节奏和抑扬,“真”亦是此文动人之处。“飘如浮云,矫如惊龙”不止是书法作品的形体之美,更是文字内容的曲折、气韵和音乐之美。从沉浸在山水之乐的舒畅向死生之悲的怅惘突变,快然的享乐意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交织,使此文具有神秘的意蕴和强大的张力,体现生命之律动、音乐之旋律。意境深远,灵气回荡,回味无穷,对中国山水文学寓情于景、忧患时事、注重哲思的风格影响甚深。《古文观止》对《兰亭序》的评价是:“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好文字的生命力在于它拨动的是千百年来大家心底一直潜在的那根琴弦,凡人乎其内者,莫不感而遂通,于是它便成为今人与古人、后人与今人思想情感沟通的桥梁。信哉!诚如先生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四篇: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2.体味作者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语言风格。德育目标

认识作者对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珍惜之情,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志趣。

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工具资源:校园网年级博客,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自学

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积累文言知识。今天我们思接千载,与千古圣哲神交,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因为,纵然,岁月流逝,历史尘封,容颜黯淡,欢乐成为曾经,生命成为过往,而精神可以流芳,艺术可以永恒,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书圣王羲之的“第一行书”的多种魅力。(多媒体展现《兰亭集序》)

单纯的黑色却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它是静止的,又是灵动的,让人神思飞扬的。尺幅虽短,却是一面深邃的风景,只在此作短暂的停留,因为这只是冰山的一角,与笔墨光泽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的是它的内涵文采。一.关于作者、背景和文体 1.关于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侄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中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2.关于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3.关于文体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二.整体认读。

1.音读:准确顺畅地诵读课文,注意三种字音。生僻字:癸丑 修禊 激湍 晤....言 形骸 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 符契 彭殇 ...多音字:会稽 少长咸集 曾不知 兴怀 .....通假字:趣舍 由今视昔 ..2.意读: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积累文言知识。(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在课文上圈点批注,疑难问题可随时举手向老师请教;

(2)教师对学生自读过程中所反馈出来的信息进行梳理或总结,查漏补缺。(3)难句解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其)左右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列坐(于)其次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或取诸怀抱,晤言(于)一室之内 虽趣舍万殊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4)字词拓展

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失期,法当斩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的开初,(我们)聚会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在一起)做修禊的事情。许多贤人都到了,年纪轻的和年轻老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还有清澈的激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众人)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乐演奏的热闹,(但)饮一杯酒吟一首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徐徐吹来,舒畅极了。抬头观看天地的广大,低头审察物类的繁盛,这样来纵目流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呢。人们相聚在一块,周旋应付度过一生。或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或者寄情于山水,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取舍有差别,(性情有)安静和躁动的不同,当他高兴地接触所遇到的事物,一时有所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还不能不因此发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自然的变化,终于要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哩。”岂不令人悲痛吗!

每看到古人(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就像符契一样相合,未尝不面对古人的文章悲叹,心中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人看今天的人,就像今天的人看从前的人一样,(想起来真)可悲啊!所以一个一个地记叙当时参与兰亭集会的人,记录他们所著述(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动人们情怀的原因,人的情趣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会从这些诗文中引发感慨。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1)从文中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作诗缘由(修禊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诗的产生(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编集(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先编集的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2)理清本文中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

叙述宴集盛况(乐)——抒发人生感慨(痛)——交代作序目的(悲)

(3)初步品味本文情景交融、骈散结合的特征 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 景语,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郎气清,惠风和畅)

情语,如“情随事迁”(信可乐也,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感慨系之,岂不痛哉,临文嗟悼,悲夫)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二课时 课堂研读

内容:分析与诵读

一、交流自学成果。

二、分析。

1.诵读第一节。第一节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作者根据什么说这次盛会“信可乐也”?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件:修禊事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气:天郎气清,惠风和畅

盛况: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结合上述内容诵读、记诵。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人如织的快乐之景)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朗读。2.诵读第二节。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二节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又是如何逐步展开?

“死生亦大矣。”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现今人们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A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眼之间已成陈迹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叹 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小结:本段以议论为主,探讨人生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之。

3.诵读第三节。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清文脉:昔人兴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批评:一生死,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 记此文以免不彰

小结: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探究。

1.品本文行文之妙: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2.谈对“一生死,齐彭殇”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长短等同是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所以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

3.对作者生死观的认识:作者不为言谈家的论调所蒙蔽,借题发挥,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显其旷达性格;

但他毕竟生于国力衰微的东晋前期,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的风气也影响之。

分析——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的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赏析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有关段落文字,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课后拓展

1.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前人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生亦大矣”,一代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人生如梦,表达的却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让我们也用手中的笔,写出关于生死、人生、岁月、生命的感怀吧!2.“书圣”王羲之研究。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作出摘录。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帖》《姨母帖》及《乐毅论》《黄庭经》等。(3)查阅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著。

(4)同学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换赏析体会。(5)写出赏析论文。参读书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人民教育出版社。(2)《书法》杂志。

(3)《启功丛稿》,中华书局。板书设计:

叙述宴集盛况(乐)——抒发人生感慨(痛)——交代作序目的(悲)

时间 死生亦大矣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地点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事件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人物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环境 天气 盛况

二、《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笔简练,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语言的隔阂也有理解的难度。选准切入口很重要。作为一篇文言文,文言知识积累必不可少;作为一篇序文,不妨从序文特点入手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作为一篇千古名篇,当自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那便是它借题发挥,独树一帜。前者是课前自学的重点,后两者则是课堂研读的关键。

一篇文笔优美、哲理深奥的散文,自然要细读细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对生死哲理,必须重锤敲打,纵横联系以期让学生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志趣。我讲授这一课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学案课。我希望,课堂上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大家都能陶醉于美文的意境中,沉浸在生死的哲思中,真正做一回学习的主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深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

第五篇:兰亭集序12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作者:honghan 加入日期:09-03-01

作者EMAIL:617204737@qq.com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温州市兴乐中学

洪汉友 【案例背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案例分析将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案例题旨】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五步朗读法”: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读懂词义句意;三读,读出思想情感;四读,读来感悟体验;五读,熟读成诵。《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案例细节】

一、朗读教学设计: 第一次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次朗读:

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第三次朗读:

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次朗读: 带着感情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第五次朗读:

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第一次朗读,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以引起读者朗读兴趣。)(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听后学生鼓掌示好。)

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 jī)读成(kuài jī)。是怎么回事? 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 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 jī)。还有疑问吗?请举手? 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 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 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 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该怎么断句? 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师:好的,很正确。还有其它问题吗? 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你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吗? 生7: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生7:“俯察”应该是“低头看,俯身观察”的意思。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8: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生8:是“痛快”吧?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9: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10:第一段中“所以游目骋怀”中 “所以”与第三段中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吗?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11:我认为前一个“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师:很好,很正确。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 学生沉默。

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

生12: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

下面进行第二次朗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大声朗读)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3: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展示“崇山峻岭”的幻灯片,以增强感观效果。)生1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好!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 生1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整齐的特点。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那么类似的骈文句还有哪些? 生1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还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对,骈文句语言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下面我们来朗读第三次。大家齐读课文,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学生齐读)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先说? 生17: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板书:乐──痛──悲

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先分三不组朗读这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再请三位同学各朗读一段。(分三小组朗读,第一小组朗读第一段)(第二小组朗读第二段)(第三小组朗读第三段)

生18:(朗读第一自然段。)生19:(朗读第二自然段。)生20:(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好,声情并茂。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下面我们来朗读第四次。大家齐读课文,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生2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还有别的吗? 生2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22:可以说“优秀”。师:不错。

生2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生23:是“天朗气清”。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原因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那他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24: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悲伤。

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为什么感到悲伤呢?

生25: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

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生26: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师:好的,有自己的见解。

生27: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掌声)

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8: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我们为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为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师: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次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学生生齐读课文作结,要求课后背诵全文。)

【师生反馈】

课后,学生同我进行了交流。就朗读的语调语速等细节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怎样背诵全文提出了一些看法。并且希望我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我告诉这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融入作者的情感,这才是背诵课文有效的方法。听课的老师对我的教学思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堂很成功的朗读教学示范课,同时,同仁也向我提出了宝贵建议。同仁说,朗读教学法,教师的示范很重要,这一点你做得还不尽如人意。(一语中的,太感谢同仁了。)

【案例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经验告诉我,在朗读教学中,不能泛泛而读,不能盲目朗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在这一堂课中,我围绕文章重点预设了一些问题,例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我们老师不能轻意说学生的回答错误或不正确,否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而遭扼杀。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文章表现了王羲之消极的人生观。我没有表示否定,而是赞扬他的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开放性比较大,我们老师应求同存异,不必拘泥于参考资料上的固有的见解。再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齐读”、“分小组朗读”、“学生个人演读”等。我在这堂课中就灵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课堂不呆板,显得有变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学机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例如,有学生提出“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还有学生回答“优秀”、“天朗气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采取朗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朗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他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又如“所以”一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在朗读中自己解决了。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学生在朗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增加积累,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背诵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朗读教学课。

当然,教无定法,朗读教学法也不是万能钥匙,因文因人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下载兰亭集序W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亭集序W.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

    兰亭集序教案

    《兰 亭 集 序》教案 宁波四明中学戎骁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

    兰亭集序 教案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 2009-12-15 19:11:41| 分类: 优秀教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兰亭集序教案

    卢氏职专莫相斌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书序的特点 ,作者及写作背景。 2 朗读全文,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人生感慨。 3 理解作......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第二课时) 重点:深入文章,理解作者的感情。 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篇东晋散文,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和精神状态。(投影)杜牧《润州》,向吴......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