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6:0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第一篇: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的内容。只有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为学生进行顺利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反思本节课,我自己也有了一些收获:

1、学生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因为是要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因此,我在课前便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等多种方式去收集,比如上网搜索、查阅工具书、向大人或长辈请教等。那么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在无意中既学会了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又学到了不少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于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来说,帮助非常大。

2、汇报展示的过程能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把这一种传统文化的来历、习俗等情况介绍清楚,还要接受别人的询问和请教,这对他们的表达能力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所以,这一环节能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不足的地方是:

1、在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收集材料时,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等原因而无法进行收集,因此导致了班上仍有一些学生无法完成任务。

2、小组合作分工不够严密,因此出现了一些小组成员重复汇报的现象。在今后的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应多加强调。

第二篇: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学习传统文化反思

反思一下我的教育教学方式。刚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曾经体罚过学生,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罪过,我深深为此感到羞耻。记得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有老师采访于永正老师,他问于老师有没有体罚过学生,于老师很坦然地说体罚过,然后就忏悔。于老师是小语界的名人,这样的忏悔并无损于他的形象,相反,还赢得了尊重。还有让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从中得回扣的“恶”,这种“恶”大概就是潜规则吧。明明知道不对,很多人却都做过,如果你不做,反而不正常,对于这种“恶”,很早我就忏悔过,但我一直没有断“恶”,我只能以给学生发奖品的方式使我的心灵得到平静。这样话,在我心里憋了很久,今天才说出来,这样的话,会让很多人看到,任你嘲笑,任你不齿。我的脸面比那些在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的那些老师们的脸面还重要吗?其实《弟子规》早就教育我们“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对于不好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会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过而不改,错上加错呢?我想其根源在于没有“发耻心”,不知耻,就不会反省,不会忏悔,不会改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及早地断恶修善,你必定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

再来反思一下现在学校的行为。唯分数,唯名次,唯升学率,唯名校,更快,更高,更强,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竞技赛场。在这个本该是教育人、尊重人的地方,却常常上演着违背人性、违背天理的事情。

就拿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各种各样的惩罚来说吧,当一个老师用罚抄课文N遍的方式惩罚学生的时候,当他(或她)用诛连的方式(一人犯错全组全班受罚)显示他(或她)的专制、残暴、无能时,他(或她)可曾想过“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样的话,他(或她)可曾想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话。对!这正是《弟子规》和《论语》中的教导。陈大惠老师说,圣贤教育在中国已经断掉了半个多世纪,也就是说,已经至少两代人已经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这当然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有受过做人的教育,长大后,他站在讲台上,又怎么教育下一代人做人的道理。

孔门四科中,德行排第一,其次是言语、政事,最后才是文学。《弟子规》中也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里力行的就是德行。所谓文学、学文,在现代社会中就是指的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人说学校里不是有品德课吗?是有的,但实际的情况是书本和实际相脱节,这个我们只需回想一下品德课老师是怎么上的和这门课在各科中的低位就明白了。导致学校教育出现诸多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把它归罪于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包括我在内,以前也是这样想的,想的多是从外部,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而缺少内省与反思。当我们的学生浮躁不学习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爱学习吗?当学生的课外作业没有完成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学校布置给自己的任务,我好好完成了吗?我的业余时间荒废了吗?当我们抱怨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有没有过错?有没有缺点?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说的这段话用现代化说就是“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智慧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斯言善哉!

学习传统文化反思

高伟兰 2017.01

第三篇: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学习传统文化,深刻反思忏悔

偏见和误会源自狂妄、无知和狭隘。我真实地感受这句话的正确。一套名为《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现在在我看来就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而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颇不以为然,我心里那种根深蒂固的所谓“批判的态度”使我变得狂妄和无知。当我转变观念,深刻反思后,我发现这套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杀人、卖淫、嫖娼、吸毒、偷盗、找情人、堕胎、收红包、卖假货、忤逆父母„„凡是能想到的罪恶,在一场场汇报,一次次忏悔中都可以看到,我深为义工老师们真心忏悔的勇气而感动。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这些老师们的现身说法、勇敢剖析真的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其难以做到的程度不亚于面对屠刀和枪口的勇士。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忏悔和反思呢?

你对传统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就敢狂妄地去曲解,去批判。你曾经对《学记》中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智。”进行过质疑,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其”指的就是“善教者”,其实是吗?未必是,它完全可以理解为“听者”和“学者”——因为善教者的启发,使学习的人随着自己的志向来学习。一知半解,断章取义,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这是我对你从前的评价。

再反思一下我的教育教学方式。刚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曾经体罚过学生,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罪过,我深深为此感到羞耻。记得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有老师采访于永正老师,他问于老师有没有体罚过学 生,于老师很坦然地说体罚过,然后就忏悔。于老师是小语界的名人,这样的忏悔并无损于他的形象,相反,还赢得了尊重。还有让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从中得回扣的“恶”,这种“恶”大概就是潜规则吧。明明知道不对,很多人却都做过,如果你不做,反而不正常,对于这种“恶”,很早我就忏悔过,但我一直没有断“恶”,我只能以给学生发奖品的方式使我的心灵得到平静。这样话,在我心里憋了很久,今天才说出来,这样的话,会让很多人看到,任你嘲笑,任你不齿。我的脸面比那些在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的那些老师们的脸面还重要吗?其实《弟子规》早就教育我们“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对于不好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会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过而不改,错上加错呢?我想其根源在于没有“发耻心”,不知耻,就不会反省,不会忏悔,不会改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及早地断恶修善,你必定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

再来反思一下现在学校的行为。唯分数,唯名次,唯升学率,唯名校,更快,更高,更强,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竞技赛场。在这个本该是教育人、尊重人的地方,却常常上演着违背人性、违背天理的事情。

就拿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各种各样的惩罚来说吧,当一个老师用罚抄课文N遍的方式惩罚学生的时候,当他(或她)用诛连的方式(一人犯错全组全班受罚)显示他(或她)的专制、残暴、无能时,他(或她)可曾想过“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样的话,他(或她)可曾想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话。对!这正是《弟 子规》和《论语》中的教导。陈大惠老师说,圣贤教育在中国已经断掉了半个多世纪,也就是说,已经至少两代人已经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这当然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有受过做人的教育,长大后,他站在讲台上,又怎么教育下一代人做人的道理。

孔门四科中,德行排第一,其次是言语、政事,最后才是文学。《弟子规》中也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里力行的就是德行。所谓文学、学文,在现代社会中就是指的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人说学校里不是有品德课吗?是有的,但实际的情况是书本和实际相脱节,这个我们只需回想一下品德课老师是怎么上的和这门课在各科中的低位就明白了。导致学校教育出现诸多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把它归罪于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包括我在内,以前也是这样想的,想的多是从外部,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而缺少内省与反思。当我们的学生浮躁不学习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爱学习吗?当学生的课外作业没有完成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学校布置给自己的任务,我好好完成了吗?我的业余时间荒废了吗?当我们抱怨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有没有过错?有没有缺点?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说的这段话用现代化说就是“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智慧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斯言善哉!“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古代医学家裴一中的这段话完全可以作为每一个老师的座右铭。这段话中的“仙”和“佛”绝非神话中的仙和佛,而是指真正觉悟的人,是人修行所达到的一种高境界。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平等心是佛,佛对众生没有有分别心,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佛说众生平等,不能有分别心,孔子说“有教无类”,我们早就把这些教导忘记了。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吧——

政府办重点学校,人为地制造等级,收择校费,把扩招生变成摇钱树。

学校办重点班,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不平等、不公正,重点班的师生要为学校的升学率而战,因而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为公是学校的荣誉,为私是领导、老师的奖金和学生的前途。

而每一个班级里面,又会因老师的分别心而分成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坏的学生,品质好的学生和品质差的学生,守纪律的学生和不守纪律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分别,就有了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侮辱、谩骂、冷漠、孤立、体罚„„种种不善的行为都源自分别心。

当下教育界比较的时髦的说法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这句话的前半句说的是教育教学行为,后半句说的是教育教学观念。正确的行为又源于正确的观念,是观念决定着行为,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平等,只有平等,只有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然后用慈悲心和真诚心对待已经形成了坏习惯的孩子,就会达到“没有教不好的孩 子”的境界。想起以前我曾对这句话报以的轻蔑态度,真是罪过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我对真理的嘲笑恰恰证明了我是一个“下士”。好在我已经在反思了,但这种反思还远远不够。《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不是让我们光用来训导孩子们的,反观自我——我对职业待遇产生过不满吗?如果真的嫌教师这个职业不好,完全可以辞职嘛,干嘛还要受这份罪呢?“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常生戚”的老师越多,教育就越趋向腐败和堕落。

如果你有心反省了自己的德行,然后去学习传统文化,在德行上有了进步,你就成了有福的人。如果你是教师,你这样去做了,德行有了进步,这还不够,我们还要用传统文化指导我们具体的教学行为。《礼记·学记》中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古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先学后教,在教中学。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已经忘掉了祖宗的教诲,仿佛觉得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很时髦,是新生事物。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学习是重要的,不学习,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不会去自我反省,就不会进步,也就教不好。

再来看“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 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这段话也出自《学记》,翻译成现代话是说,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结果使学生学习没有诚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达不到教育的要求。像这样,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并厌恶老师,对学习的困难感到畏惧,不懂得学习的好处。他们虽然勉强完成了学业担学到的东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这里吧!我不能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讲的“今之教者”固然是当时的时代,但又分明说的是当今社会的学校教学现状。我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之喜我们有这样有智慧的老祖宗,惧之惧几千年来我们鲜有进步,我们愧对先祖。

以上这段话反映在现在的学校课堂上,就是教师讲的太多,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李炳亭先生是反传统课堂的,他“给传统课堂打0分”这话听上去哗众,但也有些道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是早该反的,填鸭式教学是早就应该废止的。但为什么至今还有呢?我看问题还是出现在老师身上——不学习的老师太多了,量变到质变,小气候终于形成大气候大顽疾。“大学之法”他不学,现代教育学他也不学,学了不去用,学了也白学。“大学之法”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 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教师如果能够这样教学,就能使学生产生‘和、易以思‘的效果,即是说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感到容易,又能进行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在这里,古圣先贤早就告诉了我们教学的原则,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把它束之高阁,抛到九霄云外,现在在那里折腾出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课改经验,有用吗?好好聆听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它深入到自己的骨髓和血液里面,用得着折腾吗?老祖宗最眷顾他的子孙,他留给子孙的是最实用最简单的课改经验。

其实,当下课程改革的“纲”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德行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部《弟子规》和一个《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光盘就可以。公益论坛上的一个个真实事例已经做出了最好的证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那么恶的人都教得好,何况是老师呢?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或是领导,或是教师,他(或她)首先是一个人,他(或她)同样的会受到名利和种种欲望的污染,或多或少地丧失掉了人纯净纯善的本性,变成了“厨房里的油灯泡”,通过传统教育的方式,恢复了人纯净纯善的本性,“油灯泡”变成了“明亮的灯泡”,那时,教育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想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就不必详细论述了,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或她)怎么可能没有智慧,怎么坑让他(或她)的学生厌恶学习,厌恶学校,他(或她)必将用自己心中的光明点亮学生心中的光明。一部《弟子规》、一个《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光盘、一篇《学记》足矣!

回郭镇万达实验小学

王世辉

第四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我收获颇多。现我对这次授课做以下总结。

此次授课做的好的方面。首先,备课内容充分,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给学生更多的相关知识拓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和认识。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重视。其次,充分使用了教学辅助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用了视频、图片等手段,使得课堂容量增大,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注重课堂气氛的维护,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言富有激情,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课堂。

存在的不足之处。首先,从备课过程来看。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素材相当丰富,可以讲的知识点非常多。这导致了我在备课过程中对好的素材难以取舍,最后导致课堂内容过多,在讲课过程中素材使用贪多而不够精炼。另一方面:在设置课堂内容重难点的时候不够清晰,没有在备课的时候预设好课堂节奏,过多的注重课堂内容的准备,而忽略了对内容的重难点的区分,导致在讲课时讲的过细,而没有让学生感受抓住重点。其次,从讲课过程来看。第一,导课时间过长,总是希望能在导课部分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用了大量的时间去铺垫,事实上反而会适得其反,没有抓住课堂的黄金时间开始进行知识性的教学。第二,由于重难点不够突出,对于次重点使用了过多的时间去阐述,导致课堂时间不够,没有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讲授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第三,在授课的过程中,提问的次数并不少,但大部分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向学生进行提问,启发诱导式的提问过少,没有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自主知识的生成。再次,从板书方面来说。第一,板书书写不够规范,因为PPT的使用而忽视了板书的完整性,没有做到边讲边写,板书书写不够完整。第二,板书书写没有设计感,不能更好的体现板书应有的作用。

在将来的教学之中,我将在以下方面改进自己。首先,在备课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主次之分,突出重难点,做好课堂预设,在次重点的部分精炼讲解,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帮助学生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上。其次,在讲课过程中,第一,精选导课内容,控制好导课时间,尽量做到干脆利索,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到教学内容上。第二,在课堂提问上,提前设置好提问内容,开展议题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拓展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多的帮助学生自我生成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第三,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高二的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的学习节奏,并且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性,作为思政课堂更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文化生活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动手去搜集素材,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内化知识,已达到教育教育的目的。再次,从板书方面来说,第一,注重板书的作用,在课下多练字,做到板书整齐优美。第二,在课堂板书的过程中,做到讲到哪里写到哪里,保持板书的完整性。第三,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板书的设计,做到不仅优美完整且有设计感,更好的发挥板书的作用,帮助学生的学习。

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锻炼,每一次指导都是一次学习,这次的指导教学使我收获很多,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完善自己,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努力。

第五篇:传统文化班会反思感想

1207班班会反思感想

通过此次班会我知道了端午节最有意义地方在于她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纪念真实的历史人物而缘起并延续至今的节日,并且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大家知道,新中国以后的法定节假日不用说了,都是以政治意义为背景的,即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绝大部分是来源于气候节令的变化,其次是神话传说和地方鬼神祭祀,唯一这个传统大节端午节却是缘于并用来纪念一位南方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在中国,一些著名人物,几乎全是一些政治人物死后,被民间奉为神灵而设龕祭祀的也不乏其例,但都还没达到以全国范围的节日活动来进行纪念的程度,而为什么战国时代的偏居南方经济落后地区的楚国的一位非主流(从当时和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的以方言写作的诗人得以当此殊荣呢?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也不是战国侠士般的慷慨悲歌、引颈自戕,而是更忧怨地、更阴柔地投水自尽。中国的生命哲学里除了关乎荣誉、气节的危急关头,似乎对自杀的举动向来是争议多过理解的,一个推崇或“死谏”或“忍辱负重”的民族,为什么会对一个自杀的失意政治人物兼诗人的死倾注了如此多的同情和关爱?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节日是由民间自发兴起的。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有的。能被民间自发纪念而生成节日的,几乎全与宗教有关,至于纪念一些伟大政治领袖或公益人物的节日则大都与政府或国际组织行为有关,如华盛顿、马丁路德金、南丁珂尔等。为什么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能够由民间自发地与一个节日紧紧地联系起来了呢?

通过此次班会我还了解了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还有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 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

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吃螺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 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 农家有清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端午节要吃粽子喝雄黄酒、中秋节要吃月饼、元宵节要吃汤圆,那清明节应该吃什么呢?其实清明节饮食并没有统一品种,各地的习惯差异比较大,所以饮食各有偏好,内涵也更 加丰富。

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和人的相处中,我们应做到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他人着想,爱人如已的博大胸怀。21世纪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必然发生激烈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可能被淘汰。竞争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竞争,科技上的竞争,管理上的竞争,人才上的竞争等,其中重要的是人才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上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高,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的修养、注重人类文素质的培养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以真的加以宏扬。

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不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将来都是很高的价值。要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问题绝对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传统文化都是有继承发现同时也有创新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是一切民族文化发展的普通规律。我们必须不断的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的教育,把我们培养出素质的适会21世纪需要的人才。

下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

    1、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诗歌诵读 (一) 第4课 蝉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这两首诗。 3、理解“垂......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 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本学期,我们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们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 今学期,根据课程设,开设了《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目的在于,以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生,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气。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内......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 为传承中国古典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 按照工作计划,我校语文课题组顺利进行了第一、二阶段的研究,围绕我们确定阶段总结的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实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