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潍坊高新东明学校刘丽娟
一、诗词激情导入
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读: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
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生:《昆明的雨》 师:作者是? 生:汪曾祺
二、寻找感情线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汪曾祺对雨这个独特的事物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 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明确写作载体 师: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陈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PPt ?)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师巡视学生)生:(默读勾画)
师:好,还有什么呢?我们从这一排往后说。来
生:菌子(四声),杨梅,仙人掌,白兰花,自己的故乡,思念 师:好,还有没有?
生:莲花池酒店里和友人的小酌。
师:一件事。好,请坐。同学们看屏幕,清代刘熙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
生:“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师:以烟霞写之。那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吗?
生:如果是写一个山的景色或山的美景的时候,可以不用写山,就用烟霞来体现这个山的美景;写春的景色的时候,就可以以春天的草和树来写,以小见大。师:来写春的景色,比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春》。很好,请坐!这其实是阐释了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要表达一个大的主题,或者对大的事物进行描写或对一个抽象事物进行描写的时候,我们往往借助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来作为载体。下面,我想问,雨季之精神写不出,以什么写之?ppt 生(自主回答):景、物……
师:对,就是我们刚才的回答,用雨季中的景、物、人写之。那么,我想问,这些景物人事我们潍坊有吗? 生:没有。
师:此景此物只应昆明有!有昆明的特色,从这里我们就看出了,作者为了表达他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他首先在选取的素材上就非常用心。(板书:选材)
四、品读个性描写
那这位有心的作者又是如何对这些景物人事展开他的个性的描写呢?仿照我们刚才的品析,把你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并且写一写你的理解,开始。(师巡视学生)生:(圈点勾画)师:已经写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了。……有些同学非常会学习,一边说着,一边写着。……怎么样了?还没有分析完的请举手。刚才有同学问我,“我们是以小组展示呢还是个人展示?”这个大家自己看着办,什么形式都可以。哪个小组先来?好,最后边那个男同学的小组,请你们来回答一下。
生:我是从第85页上边这两行,可以看出,昆明用仙人掌来做篱笆,突出了昆明很有特点。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师:它个性在哪里?
生:种了仙人掌代替篱笆,不让猪和羊进去吃菜。师:这叫什么?作者的……哎,还是选材是吧?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还有第86页第10自然那段的第一句话,“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这种乡愁体现在作者在莲花池时看到陈圆圆的石像联想到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这也给昆明的雨独添了一种历史风味。师:最后一句话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这也给昆明的雨增添了一种历史风味。(有改为:给昆明的雨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师:哦,他的描写让人感到神秘。有个性。师:那两位女同学要说什么吗? 生:第85页第六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要比牛肝菌高”,“格调”可以看出它的色泽比较有个性。
师:我想问,“格调”一般是来形容什么的? 生:品味。
师:艺术品。对不对?他把用来形容艺术品的词用来形容什么了? 生:青头菌。
师:嗯,真是特别,这位同学从词生了解到了作者的个性描写。还有吗?
生:第87页第10段,“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这里运用了拟人描写,生动新形象的写出了香木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师:你是从……哪个方面大家说? 生:修辞手法。
师:哎他从修辞手法看出了个性描写。
师评价:你们小组回答的非常全面,一个人一个点,回答得非常不错。请坐,还有吗?
师:第一个小组回答了四个点,而这四个点都是围绕着…… 生:语言。
师:嗯,都是围绕着语言来进行赏析的。(指学生)来直接起来答。
生:第一自然段“我想念昆明的雨”和第十段点明了中心,并承接了上文的画面,然后又引出了下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深切怀念。师:你是从一个句子来赏析的,昂,好,请坐。
生:从86页的第七自然段,“这个东西也能吃?!”用了一个问号,一个叹号,有疑问也有惊讶,说明它的味道使人瞠目结舌,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惊讶之情。师:你是从一个标点符号来体会这种个性的。既然你看出来了,那么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呢? 生读:这个东西也能吃?!师:这是一种什么标点的感觉? 生:问号。
师:你自己也说了是问号,那文中还有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叹号。师:两个符号结合在一起读出来有点难是吧,你能不能将这种难度给提升一下? 生读:这种东西也能吃?!
师:是不是还有点稍微欠一点火候对吧?请坐。好,这样吧,女同学问,男同学说。同一个句子分两种感情一个人实在不大好演示,那么我们分两批。女同学问,男同学说,都是同一句话。来!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师:“这”开始。
女生:这种东西也能吃?
男生:这种东西也能吃!(声音小且不整齐)
师:男同学好像害怕女同学一样。这样吧,男同学问,女同学来回答。男同学,你就问就行了,大声的问。男生:这种东西也能吃? 师:大声的回答。
女生:这种东西也能吃!师:能吃吗? 生:能!
师:女同学再说一遍。女生:这种东西也能吃!师:大家一起说一遍。
生(齐):这种东西也能吃!
师:好!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表达方法,用标点符号来表情达意。很少见对吧!哎,既然很少见,那肯定很特别,肯定很带劲了。那咱们现场来仿写一下,用问号和叹号来说一句话。想一想。(同学们准备)师:你来说一说。
生:这个东西很奇怪?!师:怎么样?有感觉吗?
师:同学们不评价,有点问题,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里? 生:没结合起来。师:你都知道,明知故犯哈。(老师带有两种语气的说“明知故犯?!”)这句话怎么样?
生:结合起来了。
师:请坐。这位同学再起来说一下。生:他说的对?他说的对!(生笑)
师:咱们都不是表演艺术家是吧,但是他说的句子我们体会到了,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上。好!还有要说的吗?
生:在第八自然段“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运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苗族女孩子卖杨梅额样子,然后表达了昆明的人很美。师:你说的很顺畅,你是从那个方面体会出写作的个性啊?外貌描写人人都可以用啊,我没觉得它个性。你是从哪里看出的个性啊? 生:女孩子娇娇的,好像能看到那个画面。师:这个很多作家都能做到啊,这有什么个性? 师::空气难道不柔和吗?这位男同学? 生: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这位男同学抢答这个问题,来,你说。生:就是他通过写这个苗族女孩娇娇的,衬托出空气的柔和。
师:哦,衬托出空气的柔和,也就是说空气柔和是因为小女孩的声音。个性吗?生:个性。
师:这个描写,你经常用吗? 这个写作方法很有个性,我们可以适当的记一记。师:还有吗? 这位男同学。生:第五段,我觉得昆明的雨很舒服,而且不是烦闷,而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写景的散文。这种选材很独特,而且很有个性。师:解释很独特,你也很独特。还有吗,这位女同学?
生:在第九段,“这个名字起的真好,真是想一球赤红的火炭”。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梅黑红的特点,让人感受眼前仿佛呈现了杨梅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昆明与的怀念以及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能够渲染出昆明的雨的气氛。而且雨和周边的景物结合,体现出风俗美。师:你很会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句话好在哪里,就是因为他运用了一个修辞。很好,请坐。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第56页,第8自然段,还是那句话“这个名字起的真好,真是想一球赤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这个地方运用了两个叹号。能够同时突出火炭梅的两个特点,分别是颜色鲜明和口感非常好。师:你从? S:标点。
师:读出了他的个性,我想说,你读的真好。
师:那么,我想问,你读的这么好,你觉得作者的说话语气,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他的语气非常强烈,强烈表达出他对昆明的雨的感情。师:语气强烈,还有什么吗?一点都不酸,这是大作家啊!生:语言非常质朴
师:他有没有说杨梅又酸又甜又好吃呀,一点都不酸!这么絮絮叨叨的说!生:语言非常的简洁!
师:对了,这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大家说,什么写作风格? 生:简单、自然。
师:文章中还有别的地方体现出这种风格来吗?快点搜一搜,说一说!师:还可以从哪个地方看出?
生:87页,最上边“······小酒店······”,这样的语言是十分平淡无奇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特点,就像在对话一样。
师:用我们潍坊话说,就跟拉呱一样,对了,拉家常般的平淡、自然。好,请坐!师:还有吗?这位女同学。
生:“雨又下起来了”,“雨又下大了,我们走不了,一直到午后”。通过雨引导这一段的发展,他仅仅是写雨下大了,并没有通过过多的语言去描写自己的焦急,也可以体现出语言的平实。师:他的写作角度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一般都是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什么事,可是他没有,而是写周边的景。非常关注周围的生活。好,请坐!
师: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就是这样的独特。那么他的这种写作风格,有没有在其他文章中体现出来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我给大家找一篇文章《端午的鸭蛋》,从中选了两段,大家可以看一下。
师:写作个性有没有体现出来,先看选材,他选的描写对象是什么?
生:鸭蛋。师:个性吗?你为鸭蛋写过一篇文章吗? 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平淡 生:以小见大 生:自然
生:语言的一种风格,是一种生活化的语言,还有吗? 生:简洁!师:非常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生:平实!师:没有运用过多的修饰,语言美吗?
生:不美!师:不加修饰的语言让你觉得生动形象,原因在于?
生:接近生活。师:对,他非常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细节,这就是汪曾祺的散文,散文有一个特点,大点声说!
生:形散而神不散!师:无论作者怎样变化花样去写,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是什么?
生:抒发情感。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始终。
五、体悟文章主旨
师:那么,现在回到这句话!我想问,作者只是抒发思念昆明的雨这一个感情吗?他还有别的感情在里面吗?先看着一段文字?谁来读一下?(老师出示ppt,学生朗读汪曾祺的求学经历)
师:你读出了汪曾祺的味道,很有大家风范,只是其中一个词语不是很准确,是“韶华”(四神),你知道韶华时光是什么吗?
师:是人的青春时光,是最美好的时光。汪曾祺最美的时光在哪里度过了? 生:昆明。
师:在昆明度过了。他不仅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他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带上他走上写作之路的沈从文老师。图片上最左边的那个,还有向他要画的吴宁刚。在这里,他还邂逅了家人,收获了满满地爱情,他的伴侣。所以,当汪曾祺回忆起这一段往事的时候,他说
生:(齐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师:现在,大家说一说,他除了怀念雨,还怀念什么? 生:昆明。生:昆明愉快的生活。师:一种岁月,一种生活。生:这就是汪曾祺的写作目的。我们怀着这种理解,再来看这句话。——我想念昆明的雨
如果此时让你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一个标点,你会怎么来读,你会怎么办?(师:再等等你们,先别着急,放下手!)
师:想好的可以举手了。你会有怎样读出情感呢?加一个标点,来读一读!师:来,这位女同学。生: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你加了什么标点? 生:……
师:有那种感觉吗? 很深沉的味道,请坐!
师:男同学。生:我想念昆明的雨。师:什么标点? 生:叹号。
师:叹号的意思是不是感情很强烈,你能再强烈一点吗?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师:可能天性温柔,温文儒雅,就如汪曾祺一般,但我已感受到你内心的肺腑之言。请坐,还有吗? 那位男同学。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加的是句号。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表达,他也没有太多的疑问。简洁明了,我喜欢昆明的雨。但是 不是很强烈。所以,加个句号,我认为更能体现作者喜爱雨的特点。师:很不错,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对,汪曾祺写着一篇文章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所以,像你这般深沉也是完全可以的。请坐,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师:逗号,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他想念的不仅仅是昆明的雨,他还想念那段生活和快乐的回忆。所以,他只是借昆明的雨来表现昆明独特的特点,抒发自己对昆明的想念和留恋之情。师:你是从写作顺序来考虑的,对吧。意思是,我还没有说完,我还有别的要思念,你别着急,我接着往下写,是这意思,很好。
师:你们的回答,我也给你们一个符号,真棒!汪曾祺的写作就是这么有个性。重点体现在了他的语言风格上,与众不同。在我们的主题丛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胡同文化》,打开这篇文章。
六、拓展延伸阅读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汪曾祺这篇文章中的语言风格,有没有发生变化?有什么特点?来,拿起你的笔,写下你的感受。生:(默读课文)。
师:“小组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的意见和别人一样吗?互相取长补短。”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下?”
生:“有两个风格,一,第四段,非常符合汪曾祺的语言风格,自然平实,朴实无华;二,倒数第三段和倒数第二段,表达出了怀念、悲叹和惋惜之情,对没落的消失的文化的不甘。”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没有感受到汪曾祺的怀念,而是一种幽默,生活气息特别浓厚。汪曾祺曾经说过,生活,是很好玩的!(指屏幕)哪里好玩呢?他写什么都离不开吃的——像大豆腐;还有老头儿睡觉碍着老太太的事了。这就是汪曾祺,非常真实。真实源于?” 生:“生活!”
师:“大作家都非常注意关注生活。我们在今后的写作和学习当中,是不是更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呢?我在读了汪曾祺的这几篇文章之后,有感而发,写了这几句话,不成文章,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屏幕显示):“写不完的人间草木,读不够的喜怒哀愁。记得住那风雨黄昏后,忘不了花儿和心灵已湿透。啊!恰似那遮不住的乡愁隐隐,流不尽的岁月悠悠。”
师:“岁月悠悠,希望多年以后,你们能偶尔想起这节语文课,想起和这节语文课有关的点点滴滴。谢谢你们,下课!”
第二篇:《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整理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生:昆明的雨
师:汪曾祺是哪里人? 生1:高邮人。
师:那为什么作者会写昆明的雨呢?因为他在昆明学习生活过,对昆明怀有很深的感情,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明的雨》,一起感受汪老先生的昆明情怀。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PPT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预习问题1展示:作者写昆明的雨,为什么写了很多跟雨无关的事物?(教师批注:真的无关吗?)我把同学们的问题转化为: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景和事?试一试,概括时能不能都加上一个“雨”字。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并明确: 写了雨季的菌子,杨梅,缅桂花„„
回忆间接写雨的文章:《春》、《雨的四季》,并PPT展示《春》片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2.学生预习问题2展示: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昆明的雨? 明确点拨:形象具体,便于传达作者的独特感受。
三、精读品味语言 3.学生预习问题3展示:
昆明雨季的景、事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以至于作者四十年后还想念昆明的雨?
(勾画出典型语句,圈点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空白处批注。)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1.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师:为什么说昆明的雨明亮、丰满?
生:这句话写的昆明雨季的特点,水分饱满,草木旺盛 师指导学生读出意蕴,学生再读,读出画面感。2.第六段中,那句话写出了记忆中仙人掌的样子? 原句: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改句:我确实亲眼看见过仙人掌。师:原句与改句有什么不同?
生:写出了昆明特有的风俗。雨季的空气的湿润,写出了昆明的雨季的仙人掌。师:开的是怎样的花?
生:末端开出金黄色花的仙人掌。
师:你看到这样的仙人掌,第一感受是什么? 生:特别、明亮、美
3.原句: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改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改2: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中品味原句与改句的区别,并读出原句的味道。4.学生预习问题4展示:
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
教师点拨:昆明市的市花是山茶花,昆明雨季的特点:菌子,仙人掌„„ PPT出示汪曾祺《觅我游踪五十年》
花时,香出巷外。房东老太太隔两三天就搭了短梯,叫那个女孩子爬上去,摘下很多半开的花苞,裹在绿叶里,拿到花市上去卖。她怕我们乱摘她的花,就主动用白瓷盘码了一盘花,洒一点清水,给各屋送去。师:从文字看出老太太是个怎样的人? 点拨明确:待人热情、厚道„„
学生问题5展示:作者的乡愁是如何表现的? 点拨明确:境由心生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师:爬改成趴好不好?
生:爬更能写出木香花旺盛的生命力。
师:哪几个词语还能写出木香的茂盛的生命力?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百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师: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味呢?恬静的心态: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的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四、推荐阅读:汪曾祺《人间草木》
第三篇:《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王云权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隆阳区丙麻中学 王云权
今天,我很再次代表丙麻中学语文组,参加2018年“永昌红烛杯”东山片区语文课赛,要进行教学竞赛的课文是《昆明的雨》,是统编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现将我的教学课赛过程,实录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雨是最寻常的,前两天一直都在下雨。可是对于汪曾祺来说,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特别是昆明的雨。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曾在昆明生活了七年,一直把昆明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40多年后,他把这种思乡情结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请问这篇散文是?
生:昆明的雨。
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板书:昆明的雨
汪曾祺(请问这个“祺”字怎么写啊?学生边说教师边写)
Ppt出示本科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一)了解作者
师:作者汪曾祺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生: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除此之外,大家还要知道这些。
ppt出示作者图片、重点信息,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记好笔记。师:请同学们把这些信息齐读一遍。生:齐声朗读ppt出示的内容。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师:学习从解决最基本的字词开始。ppt出示要注音的字词
师:自己读一读,写一写,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生作好后举手,教师分别请几个学生起来展示,教师核对明确。师:请齐声朗读,每个字词读两遍。生:齐声朗读ppt给出的内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文标题是《昆明的雨》,那么内容究竟会有些什么呢?
我们从下边的问题开始学习。
(一)Ppt出示:“快速阅读课文1至5段,回答问题:昆明的雨有何特点?
提示:圈点勾画关键词关键句来作答。” 教师明确题目要求和注意事项。
师: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得出答案后直接站起来回答。
教师板书“雨的特点”后,到个小组间查看谈论情况。学生:雨季特别长,但是不使人烦; 师:还有吗?
生: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生:浓绿的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我也找了几个关键词,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使人动情的;雨季长”
(二)ppt出示问题:课文除了雨外,还写了哪些物?哪些事?给出提示:提示学生圈点勾画文中出现的物和事,按照先后顺序理清楚。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6至11段,思考讨论。
师:自己先根据题目要求做,存在问题或困难的同学,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举手寻求帮助。做好的同学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学生开始浏览课文,寻找要点;教师板书“雨季特有物和事”,参与到小组讨论。
师(提示):找每段中代表性的物和事。生: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 师:还有吗? 生:木香花 师:所写的事呢?
生:苗族女孩卖杨梅 房东母女送缅桂花 我和熙德小酒馆喝酒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找的对不对呢!
Ppt按先后顺序出示所写物和事的图片,并要求学生找出相关段落。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难 1.ppt出示问题:这些物、事分别体现出昆明的人和生活有怎样的特点?给出提示:要抓住物的特点和人所做的事来分析。
师:同学们请根据题目要求,先分析第6段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示范。
师:我们一起分析第6段。仙人掌的特点是什么? 生:肥大 多 倒挂也能开花 师:旧日人们用仙人掌做什么? 生:倒挂辟邪、围作篱笆
师:如果刚才的内容合成一个画面,将又会怎样呢? 生:辟邪方式古朴 简单 开花 人的聪明 生:美
师:对!美。什么美呢?
生:风俗习惯的古朴自然美 人的想法美
师:的确是这样!那接下来,同学们按照同样的方式,分析一下其他的几个段。
学生开始讨论交流。几分钟后,学生还是没有积极的举手回答,教师心急了。师:看来同学们存在困难了,我们一起来分析。接着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快速的引领学生完成分析。
2.ppt出示问题:作者对昆明的人和生活有着怎样的情感?给出提示:可用几个关键词回答。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七年,把昆明作为作为第二故乡,四十年年后写了本文。
教师明确题目要求和提示后,学生回答。生:想念、喜爱
生:赞美 怀念 师:还有吗? 生:乡愁
师:我没有同学们聪明,只找的三个关键词。ppt出示:喜爱 赞美 怀念﹒﹒﹒﹒﹒﹒
3.ppt出示问题:这些物、事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逆向思考。
生:如果没有这些物和事,就感觉不到美。生:如果没有这些物和事,就没有真实感。
生:如果没有这些物和事,就读怒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师明确:把这些琐细的事物写的越详细,越能真实地再现一个个生活情境,作者这种喜爱、赞美、怀念等情感就越强烈。
学生边读边做笔记。
五、拓展延伸,学练结合
师:雨季到来的时候,很多同学上山找过菌子,提到菌子,也有很多的乐趣。请同学们围绕“菌子”,写一写自己的想说的话。80至120字左右。
Ppt出示要求:用简短的文字,写与菌子有关的事物。
给出提示:可写菌子的种类、找菌子的过程、找到菌子时的惊喜、菌子的各种做法吃法、卖菌子﹒﹒﹒﹒﹒﹒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分享。
六、课堂小结
师:本文由为宁坤作画引出昆明的雨,以及昆明的雨季所特有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个生活情景,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美,表达了汪曾祺对昆明的喜爱、赞美、怀念等情感。
ppt出示板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课堂教学要点。
七、作业布置
师:学习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后,我们也可写一写自己的家乡。Ppt出示作业要求:请仿照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以《丙麻的雨》为题,写一篇600左右的作文。给出提示:仿照汪曾祺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手法,用文字再现家乡的生活情景、风土人情与美。
以上,就是我以自己为视角所写《昆明的雨》的教学实录。课后认真的反思,觉得有许多地方做的不好,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以后的教学中,我定将加倍努力,扬长补短。
第四篇:《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泸县城西学校 陈红
《昆明的雨》是新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之前并不曾读到过。面对这样一个新文本,解读是第一要任。翻阅手头现有的教参、资料,仍是一头雾水,主要是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一个周末,在家闭门造车,实在没办法,就按照嘴古老的方式进行:检测预习——初读感知——精读细品——延伸阅读——当堂写作——作业布置。邀请本组老师在十班磨课,将重点放在语言品析环节,然而,效果不佳。本组商讨后,仍无果。厚着脸皮,粘着严大师,然而,初三教学任务繁重,第一次找他,听课十五分钟,等他下课,到办公室简单告知他我的思路,被全盘否定。他说题目是《昆明的雨》,我们就要抓住一个“雨”字,分析“雨中人”、“雨中物”、“雨中事”最后研读“雨中含情”,要抓住文章平淡而有情味的语言进行分析。回去后,更茫然了,不得不说,我领悟能力不够!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反复阅读文本,再翻看教参,还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在正准备放弃备课时收到梁琴老师为我写的文本分析: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他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姑娘,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一角.......读到这些文字脑海里自然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在长长的可能还是长满了青苔的石阶一角坐着一个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花鞋的,有几分古韵的质朴而美丽的苗族姑娘,配上黑红黑红的杨梅,画面清丽淡雅;再传来娇娇的让人听了发软的吆喝声,有声有色,如在眼前,似在耳畔,更让人对昆明雨季的杨梅更充满着神往。也流露出了作者对昆明一草一木的深情。汪老用最真诚的情怀关注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用最质朴的语言描绘那片土地,其中传达出的是他宁静淡远的情趣。
看着梁琴老师的解读,我又来了兴致,准备自己也从这样的角度去读一读文本,于是,又坐回到电脑边,敲打下了以下文字: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不记得”“好像”这些表推测的词语,可能是作者真的不记得,又或者是昆明的雨季实在太长,所以不记得。有时候人的感觉真的很奇怪,太短的,一晃而过的我们不容易记得,比如泸县的春秋两季,然而,有的太长了,我们还像真的也记不得,就当是时间太长,懒得记忆吧。回想起这段时间,绵绵不断的几天的雨,让人心生不满。昆明的雨季既然真的那么长,为什么不厌烦呢?除了昆明气候的独特外,估计还有昆明雨季里的这些景,这些物,这些人,真真让人除了想念,再也生不出其余的情思来。
“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
这个笑话的插入,看似突兀,实则不然。这个笑话毫无铺陈,语言自然,不加雕饰,然而,“看”“跳”“紧赶”“爬”几个简单的动词却将乘车人从看到菌,到下车拾捡菌子再回到火车上的全过程生动还原。这个过程在我们看来几近夸张,然而,不是都说了么,只是一个笑话,用意不在真实,不过是告诉我们这里的菌子很多,即使是名贵的菌子也随处可见,为什么呢?还不是昆明多雨!多雨的地方,空气湿润,最适合菌类生长。现在的昆明,我不知道是不是还那么多雨,但敢肯定的是菌子绝不是随处可见了。
“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两个标点连用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是行不通的,然而,为了表情,有时候这些外在的形式也不是那么重要。问号表疑问,感叹号是惊讶,吃惊。前一句重在疑问,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它“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面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的不堪入目,让人无法接受的外形,不管是从它的长相还是那里面鸟窝一样的填充物,反正,搁我,一定不会想到这是吃食。而后一句重在惊讶,因为这看似丑陋不堪的干巴菌在“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后味道那是相当“鲜腴”。作者没有说干巴菌和鸡枞到底哪一个的味道更美,我没有去过云南,也不得而知,留下的不过是想象和极想去尝尝的念头。如果说作者是一名导游的话,那他的语言是相当成功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两次出现,看似做作,实是作者内心最为真实的感受,面对这雨中美景,回忆起昆明那坐在青石台阶上娇嗔的卖杨梅的苗族姑娘,和那善良的虽然自己生活拮据,却不忘将收获的喜悦和缅桂的美丽与大家共赏的寡妇母女,想起那肥大的仙人掌和那味极鲜腴的各种各样的菌子,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实,没有添加剂,没有地沟油,没有瘦肉精……难道你不想去看看?难道你不想去住住?难道你不会在住过后念念不忘?
听着你们精彩的品析,老师也忍不住了,这篇文章老师读了很多遍,最喜欢的还是那——“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一”棵木香,便将小店围得密密实实的,写出木香确实比别处的大,从而体现出昆明雨季雨水充足,木香花“丰满”。一个“爬”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木香花的生长过程,它艰难的,靠着自己不断的向高处生长,生长。
细碎的绿叶,半开的白花,饱涨的花骨朵,极富诗意,简单的几个字,让我们这些从未见过木香花的人知道了木香花的叶子是细而碎的,在细碎之间,几朵白花似开非开,花骨朵在雨水的浸润下含苞待放。细雨中的木香花,如出水芙蓉,娇艳欲滴,实在是有无限情味。再加上邀得知己三两,有小酒一杯,于富有古色的土瓷杯中盛放,偶尔押上两口,店里看那悠闲的和自己一样欣赏这雨景的几只鸡,门外有“梨花一枝春带雨”般的木香花,人生还有什么更美好的事情呢?也难怪四十多年后汪老还能记忆犹新。
其实,想来,在现在社会的快节奏下,我们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感受生活原本的美好?这就怨不得苏轼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或许有时候我们是应该停下脚步,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自己灵魂的所在,也可以用自己平实而不优雅的文字去记录一花一木,一枝一叶的美。
然而,教学思路仍是没有头绪,直到周二晚上,夜深人静时我再次研读文本,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路定为:听雨声,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知人论事——擂主挑战(字词听写)——寻雨踪,感知课文——品雨情,解读语言——忆雨景,当堂写作——聚雨文,推荐阅读——课堂小结。
整堂课,我重在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品味汪老的语言特点,在品味中体会汪老对昆明雨季深深的想念和喜爱之情。由配乐配图的写雨的古诗文导入,从而引导学生感知雨后的深情。知人论事,让孩子们对作者有初步了解。擂主挑战是延续以往课前听写的习惯,并将此作为一场比赛,激发孩子竞争力,在识记生字词的同时考验孩子们的快速,正确,工整的书写能力。追寻雨的踪迹,初步感知文本,了解到作者围绕“雨”写到的昆明雨季的人、事、物。然后通过学生自护的圈点批注品析文章平淡有味的语言,在品读和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自己的研读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做了一个小结,同时,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当堂写作环节,在写作时,及时展示优秀作品,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其他人的作文,既是激励,也是竞争。最后,我向孩子们推荐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去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雨。
我想,这样算是抓住“雨”了吧。将自己的课件和教案发到群里,请本组老师共同修改,然后单发个严大师,请求指正,周二晚上,十点半后,严大师才抽出空来帮我看教学设计。环节没有问题,但关于如何上好微课,他却是千叮咛,万嘱咐。
上课的结果就不说了,但组长孙方利老师的点评我却牢牢记在心中——解读还不够深入!是的,这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本次赛课,让我深深的反思到,如若我们每一堂课都是如此反复打磨,都是集中集体的智慧,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是最高效的。
第五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 喝酒的事。提问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
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
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 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