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5 06:3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囚绿记》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囚绿记》课堂实录》。

第一篇:《囚绿记》课堂实录

一、预习检查

师:开始上课。你从课题“囚绿记”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假如你没看原文。

生1:从“记”可以看出它应该是一篇记叙文;从“绿”可以看出应该与绿色植物有关系。

生2:从“囚”可以看出“我”在“囚禁”某种植物。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生(齐):陆蠡。

师:“蠡”,三声,上下结构,下面是“两条虫”哦。再来看一组生字词(屏显略),请杨奇杰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组生字词哪些需要注意?

生(杂):“猗郁”的“猗”字读音为“yī”,一声;还有“蕈菌”的“蕈”字读音为“xùn”,意思是高等菌类。

师:“涸辙”这个词出自成语——“涸辙之鲋”,意思是干涸的车辙里面的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师:同学们,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说,“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这节课我们来完成三个任务: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感悟情愫(屏显)。这正好照应了“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的三个特点。

二、理清思路

师:文章共有14段,“囚绿”是哪几段?

生(众):8~11段。

师:我们来做个文字游戏,请在这些“绿”前加一个动词,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

(师板书: 绿邛囚绿邛 绿邛 绿邛 绿)

生(杂):第一处填“赞绿”(“夸绿”、“写绿”)。

师:王老师有一个词——“恋绿”。你们的动词不足以表现“我”对绿的特殊情感,“我”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所以要用“恋”!

生(杂):第三处填“放绿”(“开绿”、“释绿”)。

师:比较一下,哪个好?

生1:“释绿”好,“放绿”过于直白,缺少文气,“开绿”表达有点模糊。

师:最后一个呢?

生2:“思绿”。

师:我准备的也是“思绿”,但我现在想改成“念绿”了。为什么呢?

生3:“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这固然是一种思念,但更多的是一种“念叨”,所以用“念绿”更贴近事实。

师:“恋绿、囚绿、释绿、念绿”——构成了一条全文的抒情线索。

三、问题探究(品味语言)

(屏显。)

问题一:默读“恋绿”段(第2~7段),找出最能反映“我”“恋绿”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最能反映”。

(生默读,约2分钟后。)

生1:第4段最后一句话,“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直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一“瞥见”就“毫不犹豫”决定下来突出了他“恋绿”是一见钟情。

师:还有一个地方——

生1:“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也能看出。

师:这种写法叫——

生1:侧面烘托。

生2:第7段最后,“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这种恋已经达到极致,不仅恋常春藤的外形、颜色,还恋雨打它的声响与风吹它的舞姿。

师:呵呵,有点痴迷了。

生3:第5段中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只要绿,就爱,哪怕是“一枝”。

师:这里运用了“退一步假设”的方式。

生4:第5段中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是比喻,非常恰当地写出了“我”盼绿的心情。

师:大家选的句子都很经典,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屏显),请读——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师:如果说,刚才同学们所选的四句是“恋绿”,那么这三句是告诉我们“我”恋绿的——

生(齐):原因。

师:很好。请大家关注第7段,这才是“恋”到了极致的。

(屏显。)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师:我请康希同学读一读,大家思考一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恋绿”到了极致。

生(杂):“天天”、“看”、“细细观赏”等词可以看出。

师:“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所以我珍爱“绿色”,珍爱窗口的“常春藤”,但“我”为什么要“囚禁”它呢?

(屏显。)

问题二:“我”为什么要囚绿?

师:先请王琳琳同学把第8~9段读一下,大家仔细地听,看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囚绿”的原因。

(生读。)

师:在文中找到“我”“囚绿”的原因了吗?

生5:第8段最后几句:“„„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师:这段中哪些关键词是在说明“我”囚绿的原因?

生5:“接近”、“装饰”、“比喻”、“歌唱”。

师:我们来看则材料——

(屏显。)

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他不大开口。

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因为喜欢沉默,所以与他人的交流就不充分,而容易沉入自己的内心,耽于自己孤独的幻想,这种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孤独体验,就是一种寂寞感。

师:陆蠡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他还有一篇散文《寂寞》是专门回忆自己“寂寞”的。我们再概括一下,“我”“幽囚”常春藤有两个原因:一是性格的原因,一是生活的原因;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

散文如果到这里结束,陆蠡充其量只是个对常春藤有着病态的喜欢的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幽囚”了常春藤,为什么还要“释绿”呢?请大家在文中寻找答案,最好能自己概括。

(屏显。)

问题三:“我”又为什么要“释绿”?你认为有哪几个原因。

(生思考问题,大约2分钟后,小组交流,再1分钟后,小组汇报。)

组1:从第13段“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看出“释绿”是因为“我”要离开北平。

组2:我补充一下,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常春藤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对它产生了崇敬才开释了它。

师:陆蠡在1938~1940年写了一系列散文,后来结集为散文集《囚绿记》。看看陆蠡在“序”中是怎么说自己的。

(屏显。)

《囚绿记·序》:“我羡慕两种人。”一种是情感型,一种是理智型,而他自己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前后都无着落:“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师:“我”在“囚绿”和“释绿”之间曾有过激烈的矛盾,“囚”还是“释”?(屏显第10、11段)哪些地方看出“我”内心的矛盾?

生1:“它的尖端„„都朝原来的方向”感动了“我”,但是“我”还说“植物是多固执”,“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要继续“囚系住它”。可以看出“我”的矛盾。

生2:它“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仍旧不放走它”,也是一种矛盾。

生3:老师,这是不是说明“我”在“理智”与“情感”中游走,“受双方的挤压”呢?

师:对。各组可以根据刚才的提示继续讨论“释绿”的原因。

(生讨论,1分钟后。)

组3:有三个原因:一是常春藤追求光明的精神感动了“我”;二是被囚后常春藤病态的样子触动了“我”的同情心;三是常春藤的遭遇与“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最后下定了决心“开释”它。

师:这一组的总结很全面,谢谢你们!

(掌声。)

四、感悟情愫

师:王老师上课前说了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的一段话——“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囚绿记》到底表现了一种怎样的“自我”呢?陆蠡在《囚绿记旦序》中这样说。

(屏显。)

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师:目前学界有三种看法——

(屏显。)

观点一:以常青藤象征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光明、渴求民族解放的情怀。

观点二:爱到极点即变成占据,让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活在合适的环境里。

观点三:赞美常青藤永不屈服黑暗的精神,颂扬民族气节;并以重见常青藤表达对祖国新生的希望。

师:“我”在《囚绿记》中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自我”?

(生思考并批注,约2分钟后。)

生1:他是爱这片绿的,独特的爱,似乎有些邪恶!朱自清爱绿,像爱女人,芳心悦动,不知是绿美,还是美人美,是爱于绿,还是爱于人,粉脂重了,便扭曲了这份恋爱,让人觉得太呛。《囚绿记》却让绿在沉默中爆发,生机勃勃,动力十足,作者写爱,又紧接着让她变得可怜,这是作者太爱绿了,爱得不可放弃!陆蠡想亲近绿,亲近这纯洁美好的事物,然而热爱无法阻止生命的步伐。作者追求自然,然而自然却不容他。他只是爱,深深地爱,就像有失恋的人跳楼,有失恋的人为了占有他的所爱而伤害她,他们并不罪恶,只因爱„„

师:你的这个比较很有意义。我想,爱的前提是对生命的尊重。何时能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伤害之前要理解此意义。

生2:在我看来,“绿”是作者心中的自己。或者抽象地说,作者本就属于那抹不服于黑暗的向日绿。他和绿早已融为一个整体,谁属于谁,早已分不清。它是那么美好、刚强、不屈、执著,宛然寄托了他心中的全部希望。他希望自己也是那样一个人,于是他囚绿。与其说他囚绿,不如说他是留绿,因为他爱它,爱心中那个美好的自己,他害怕失去它,害怕它在哪天悄然不复存在。他为绿而生,恋于绿并不可自拔。他何尝不是那株绿呢?他终释了那株绿,为它的自由,也为自己的梦开释。他终要向前行,尽管前方遥不可及。

师:你认为“常春藤”的命运如同“自己”的命运,因爱而囚、因爱而释。

生3:“我”早已将自己囚禁在光明的入口处,执著地守候,哪怕黑暗来临时再压抑,再悄无声息。从来都了解自己就如同那株脆弱而坚强的永远向着太阳的绿色,尽管身体不再自由,骨子里那不甘受束缚的灵魂却正挣脱着喷薄而出。阳光永远普照不到每一株花草,但却没有一株花草不向往阳光那温暖的永远绚烂的光芒。所以,即使身受囚禁,即使光明的入口处狭窄而幽暗,即使阳光永远普照不到每一株花草„„可它们依旧心甘情愿,心甘情愿地成为等待阳光的千千万万株植物中的一员。因为,有阳光的地方,才有希望,有阳光的地方,才是远方。

师:“我”在等待那叫做阳光的东西。

生4:我深深望着这个叫陆蠡的人的眼眸,竟然可怜起这个男人,可怜他对于爱与被爱的笨拙,可怜他这样小心翼翼地、几近痴狂地爱着绿色,爱着光明和幸福。他走了,而我却没有停止思考。我继续朝向阳光,却不愿意离开那圆窗下的书案,不舍离开他曾经凝视我的地方。假如我能再看到陆蠡提着灰红的大木箱子走进这空空荡荡的房间,看那绿影照映他那并不生动的面孔,也许接下来我不会再执拗着朝向阳光,趋向我的所需和要求,我要让他欣喜,让他满足。在不远的将来,我会穷尽一生,向上攀爬,到达天堂里属于他的寂寞的角落里,陪他看破碎小窗外的绿。

师:可惜历史不能再来一遍。或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剧性,抑或是历史留给后人思考的价值所在。同学们,有人说《囚绿记》是一个“因爱而囚”的现代寓言,也有人说是一个迷茫心灵的自我救赎,还有人说是革命者坚信革命必胜的预言。刚才四位同学也各抒己见了。王老师认为这是一个苦难生命的哲学历程。到底有一个怎样的“自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我”,要有一种向善、向美的人生追求。

第二篇:《囚绿记》

课题名称:《囚绿记》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散文单元中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本文语言朴素清新,写景优美,感情浓郁,很适合通过诵读来体会其文魅力。本文文质兼善,情感与景物意象完美融合,所以应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文中写景及抒情性文句,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情感。理解一系列“绿”这一这意象所激发的对白由、爱及生命的追求这一主题。进入文本,触摸作者心灵,从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并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圈点批注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其人,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象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同时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语言,抓住文本核心,理解文章结构,同时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拔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2.学习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白“绿”的象征意义。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1、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今天我们将近的作家——陆蠡。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回答、思考参与、进入课题。

(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对学习本文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

2、整体把握

1)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1)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

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字词学习。

2)理清思路。

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绿——囚绿—— 绿—— 绿

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学生小组讨论,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明确:

1、提示学生注意正音,积累字词;

2、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3、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3)进一步探究绿的象征含义

提示:①陆蠡其人②《囚绿记》写作背景

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归纳本文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

明确:作者借怀念常春藤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借对常春藤的关切,来表现对抗战中人民生命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永向光明和顽强抗争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义。

2、拓展迁移

(1)茅盾《白杨礼赞》(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2)(唐)齐己《早梅》: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文学创作中常常会使用这样一种手法,通过对某一特定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以表现某种事理的特殊意义。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爱莲说》中的“莲花”都是作者笔下借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特定的具体事物。

这种手法:象征 关键:以物示义

这种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并且贯穿于全篇的写作中的写作手法,就叫借物抒情。

(本环节主要通过拓展迁移让学生理解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人论世,联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3、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后,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述《庄子·至乐》的故事:鲁国国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侯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昵?这只海鸟目眩心悲,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4、老师总结:鲁侯按人的习性养鸟,不用养鸟的习性养鸟,没有站在鸟的立场去替鸟想一想,鸟自然会郁郁而终。而在现实中,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白己狭隘的眼光来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5、布置作业

1)积累有“绿”古诗句的。2)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我” 寻绿 —喜悦而满足 赏绿

—欢愉

囚绿 —固执

释绿

—对光明和自由的呼唤

怀绿

—对抗争精神的赞颂

生命的蓬勃

“绿”

抗争的执著

第三篇:囚绿记名师课堂实录两篇剖析

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

执教:仇定荣 点评:黄敖兴

(师生相互问候后正式上课)

一、巧用文本,设置悬念

师:有位作家曾经说过:“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听了这段优美的抒情文字后,请你说说,这位作家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生1:喜爱绿,钟爱绿。

生2:热爱绿,迷恋绿,盼望绿。

生3:直接倾诉了对绿的珍爱和渴盼。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4:爱。

师:然而,就是这位如此喜爱“绿”的作家,却硬生生地把“绿”给囚了起来。(板书:绿,并用红粉笔将“绿”字圈了一圈)

(点评:“点睛”,漫不经心,涉笔成趣,形象地点明了标题的内涵。)

那么,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陆蠡,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宁死不屈的抗日战士。(板书:陆蠡〈lǐ〉)那么,他为什么要把“绿”囚起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板书课题)

(点评:优美的前奏吸引着学生渐入佳境,诱人的导语激发学生去好奇探究。教者借力发力,借文本抒情语句与标题,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教学情景之中。)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1)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

(点评:尊重学习主体,扩展学习空间;“圈点勾画”,渗透学法指导;“短语概括”,显示整体感知。)

生5:第五段“急不暇择”该如何理解?第七段“淅沥”该怎么读?

师:哪位同学来帮忙?

生6:“急不暇择”是“迫切,来不及选择”的意思,“暇”,空闲的意思。“淅沥”应读“xīlì”,模拟声音,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师:完全正确。还有不懂或不认识的字词吗?(见没有举手,稍停)不过,老师可要提醒同学们,页下注的几个词语都比较重要,建议大家读一读。(学生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谁先来回答。

(点评:随文点拨,自然融入字词知识。)

生7:我认为文章直接写“囚绿”内容的应该是第8段到13段,因为第8段开头是这样说的:“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这说明我已经开始囚绿了。而第14段则写我“离开北平一年”后对绿友的思念,属于“念绿”或“思绿”。

生8:我觉得直接写“囚绿”内容的是第8段到11段。因为这几段写了我囚住绿色,绿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12、13段写的是由于时势的原因,我只得释放绿色,尽管不是我的主观意愿。

生9:我也认为直接写“囚绿”内容的是第8段到11段。从情感基调来理解,前4段可用“溺爱”一词概括,后两段可用“无奈”一词概括;从内容上分析,前4段为“囚绿”,后两段为“释绿”。

师:原来如此,在“囚绿”之后,还写了“释绿”和“念绿”两部分内容。(板书:“释绿”“念绿”)那么,“囚绿”之前又写了哪些内容呢?

(点评:不经意的一句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生10:我觉得写了两点内容。第1段是引出回忆,所以叫“忆绿”。其他几段都是写“爱绿”,因为爱绿而“终于选定了这朝东的房间”;因为“爱绿”,才默默地与“绿叶”对话;也因为“爱绿”,才含情脉脉地凝望着“绿友”。(板书:“忆绿”“爱绿”)

生11:我觉得还可以用“赏绿”概括,作者“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常春藤,就是在欣赏“绿友”。

生12:我觉得用“赞绿”“颂绿”也行,因为第2到第7段,主要写的就是作者对常春藤的喜爱、赞美和歌颂。

生12:我同意以上3种观点,但若能再细分一些更好,因为第2至4段是写选择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而第5至7段是写享受房间的绿色,所以,我更倾向于将第2至7段细分为“择绿”和“爱绿”。

(点评: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既完整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注重作者情感脉络的梳理,实实在在体现整体性。)

师: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正确,不仅紧扣课文概括内容,还能阐述理由,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这样学习语文。下面请同学们把文章的内容作一系统的梳理。

生13:忆绿——择绿——爱(赏)绿——囚绿——释绿——念(思)绿。

(点评:“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老所言,指出了一条进入文本的路径。这一环节,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是概括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基调,有落窠臼之嫌。然而细细推究起来,教者正是在看似平淡无奇之中来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引导学生“自然”地

三、品读课文,选点突破

师:阅读课文,不仅要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还得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深刻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腻的解读。现在就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常春藤)在囚禁前的精神风貌的?从中你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阅读,作批注)

(点评:两个问题具体明确,前后关联,层级由浅入深。)

生14:作者在第7段具体描写了绿友的卷须(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嫩芽(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突出它的可爱。

生15:我要补充两点,在第4段,文章描写了它繁茂的枝叶,而在第8段,还描写了它的柔条,浆液非常丰富。

生16:第7段还写了它的声音和舞姿,声音是淅淅沥沥的,舞姿是婆娑的,婀娜的,非常动听,非常美丽。

师:三位同学读书很认真,很仔细,把直接描写“绿友”的句子都找了出来。那么,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揭示了“绿友”怎样的品质呢?

生17: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生18:充满朝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师:既然“绿友”充满活力,活泼可爱,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语调、情感来表现它呢?

生19:应该是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朗读。

生20:还应带着喜爱、欣喜的情感读。

师:对,面对如此可爱的“绿友”,就要这样朗读。谁愿意范读?

(两位学生读,老师点评)

(点评:朗读是以直感的形式显示学生的理解,用心品味,加深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爱绿”部分的“绿友”,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囚绿”部分,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绿友”的?此时的它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生读书,师巡视,小组合作交流)

(点评:与上一环节相比,在容量上,增加了一个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由“引”到“放”,继续提升层级。)

生21:我们小组认为,对“绿友”的描写主要有3点:引绿入室,枝条依旧伸长、攀援、舒放,反而比外边长得更快;枝条执意向外,“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枝条衰败,“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师:概括不仅全面,而且很有条理,完全正确。那么,此时的“绿友”又具有什么性格特点?该如何读呢?

生22:蓬勃向上,追求光明。

生23:执着坚定,永不屈服。

生24:应带着惆怅、忧伤的情感来读,因为被囚的“绿友”已经成了“病孩子”。

生25:还要有点缠绵、深沉的语气语调,为不幸的“绿友”呐喊。

师:那就请你通过朗读为“绿友”呐喊吧,行吗?

生26:好的。(朗读,学生点评,老师小结)

(点评: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方法:天然之天性》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涌现原则”及“约束原则”,创造性地指出整体不仅可以大于部分之和[涌现原则],同样会小于部分之和[约束原则]。涌现原则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将事物放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之中,用“复杂的眼光”来对待。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系统时,不仅要关注整体性的涌现,还应关注在约束、限制和束缚的作用下被压抑的部分。阅读感悟必须将个性化与规定性统一起来,导读文本,咀嚼精微,学生的自由度给足放宽,教师的教学位置又不能淹没或缺失,才能保证“三维”目标的达成。)

四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师: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却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是否还有别的用意?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能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

生27:文章第13段有两处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一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二是“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像常春藤一样,不畏强暴,永不屈服,肩负起抗日的重任。

生28:开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一句,也揭示了写作背景,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年以前。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作者陆蠡的简介(发放事先准备的材料),并结合文章写作背景,从中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请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陆蠡(1908~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1937年8月,陆蠡负责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几年时间,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押解到汪伪政府所在地南京,审讯时,敌人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是:“绝不可能!”7月21日被害时,年仅34岁。

(点评:阅读教学,常常要介绍作者,但如何有效、合适、得体?仇老师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范例。教学的适切性是教学智慧的显示。)

生29:作者借景抒情,既赞美了常春藤的可爱可敬,又表明自己的志趣,要像常春藤那样,永不屈服于日寇的蹂躏和残暴。

生30:通过对常春藤在自由环境中活泼可爱的情貌和被囚禁后反抗精神的细致描写,表明了自己的美好心境:热爱生命,追求光明,不畏强暴,渴求民族的解放。

生31: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敢于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生32:不仅描绘了常春藤的美丽,歌颂了常春藤的不屈精神,而且赞扬了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生33:我觉得作者与常春藤的命运非常相似,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作者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他愤怒、忧烦,他坚贞不屈、浩然正气,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就是表现这种正义感。

……

师:同学们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作者没有直说的爱国心。青年作家陆蠡不仅用文章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实现了自己诺言,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他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就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陆蠡们,有了千千万万的爱国志士。(稍停)

师:现在,老师忽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假如绿友常春藤确有灵性,充满智慧,或许还读了《囚绿记》这篇美文,又假如陆蠡真的与这位绿友见了面,此时此刻,还可能发生怎样故事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续写一个结尾,怎么样?

(点评:拓展探究,让学生诉诸笔端,从而有机整合阅读写作。)

(学生思考,写作,交流,点评。以下是3位学生的习作)

【习作一】

再回来时,又是绿意盎然的夏季了。

我走进曾居住过的小屋,看着绿友依旧动人的身姿,不由出口道:“嘿,老朋友,过得还好吗?”

常春藤在微风中摇曳了一阵子,微微点点头,好像有很多话,却又咽了回去:“嗯,很好……那个,那个,你的文章我看了,对不起……”

我一脸愕然:“朋友,这话从何说起。”

常春藤轻声地嘟哝着,像个怕事的孩子。

我木然了,凝望着他:“这话应该我说才对,当初是我自私妄为,若不是你的固执触动了我,提醒了我,如今……唉,孰是孰非,又怎能说清?来,这次我们做个真朋友,如何?”

常春藤眼眸子豁然明亮了起来,坚定地点了点头。

微风中,绿色的身影伴随着我的衣角微微扬起。在夏日的阳光里,是如此坚定,如此美丽!

【习作二】

转眼又是一个夏天。

陆蠡又回到了曾在北平居住过的公寓,找到了当初住的那个房间。

他发现,纤细柔嫩的常春藤已变得枝粗叶茂。陆蠡不知如何是好,走了过去,轻轻地抚摸着它说:“老朋友,你还记得我吗?”

常春藤抖了抖他的绿叶,坦然地说:“当然记得,就是你把我囚禁在黑暗的小屋里,让我失去了阳光的照射,雨露的滋润,怎能忘记?不过,我一直想念你,是你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谢谢你的宽容,是我对不起你!当初,正是你的不屈不挠,对光明的强烈渴求,才让我醒悟过来,明白了许多道理。”陆蠡虔诚地说道。

常春藤接过话题:“我是为了自己,而你是为了祖国啊!我已经认认真真地拜读了《囚绿记》,写得真好,明的是写我,实际上写的是你的一腔热血,赤诚的爱国之心。”

陆蠡深情地望着常春藤:“你不愧是我的绿友,你真正读懂了我,也读懂了我们可爱的祖国。”

这是发自内心的对话,是两颗心之间的碰撞。

【习作三】

常春藤离开暗室后,渐渐恢复到了以前的容貌,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思念心切的陆蠡又来到了北平的居室。

“常春藤,你可还记得我吗?”陆蠡的语气里透着激动。

“当然记得,那时候,我整天见不着光,我拼命地想外逃,可你总拦着我,那时的我真是连死的念头都有了,”常春藤回忆起往事,深情地说,“但是,我丝毫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因为我知道,你是爱我的,只是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罢了。”

“真对不起,因为我的自私,害你受苦了。”陆蠡一脸歉意。

“没关系,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吗?”常春藤想了想,又真诚地说道,“只要你和你的祖国也像我现在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

陆蠡显得很激动:“会的,一定会的,好日子很快就要来到的!”

师:陆蠡先生的文章写得美,同学们的习作写得也很精彩。陆蠡用优美的散文歌颂祖国,歌颂人民,表明心志,更把最宝贵的生命奉献于危难的祖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追思。

(点评: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者既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创作空白,又要探究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过程中形成的空白。这一教学环节的两个问题,就是依据空白理论而设计的探究性阅读。第一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深入挖掘,写作背景的把握,作者简介的提示,既降低了学生深度思维的难度,又为学生个性化解读设置台阶,使答案变得精彩纷呈,多元开放。第二个问题重在想象能力的培养,从3篇习作来“窥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学生对文本内容、主旨等方面已有深刻的理解,“三维”目标已经得到落实。)

五、对联结语,归纳总结

今天这堂课,老师将用一副对联作为结束语(边说边板书):

上联:赏绿囚绿又释绿,都因为爱;

下联:忆友念友再访友,皆由于情。

横批:情由爱生。

(点评:“结课如撞钟,清音有余响。”用精心设计一副对联作简短的结束语,烘托课堂气氛,不仅概括了全文内容,梳理了文章脉络,勾连了课外材料,揭示了囚绿真谛,而且产生了“课虽尽意更浓”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学习乐而不疲、诱人深思、感人肺腑。)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孝都中学]

[点评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文教局]

《囚绿记》主题探究

《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会根据一些关于时代背景的句子,根据陆蠡作为一个抗日爱国者的身份,再结合对“绿”的描写,得出“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一主题。这样的解读在以往的教学中比比皆是,然而,新课程下,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能力角度而言,这种解读却未免简单草率了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结合文章,并借助有效的课外文本资源,和学生一起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

首先,对于作者的了解,除了要了解陆蠡是一个抗日的爱国人士以外,更要走进作者的心灵,去了解他的灵魂世界。在此,不妨看几段对于陆蠡的评价:

“他有写作的才能,却不肯轻易发表文章。他的散文和翻译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他却不愿登龙文坛。他只是一个谦虚的工作者。但这谦虚中自有他的骄傲。……虽然真正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那些喜欢热闹,喜欢铺张,喜欢浮光的人自然不会了解他。”

——巴金《怀陆圣泉》

“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李健吾《陆蠡的散文》

通过这些评价,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陆蠡还是一个真诚的质朴的文艺工作者。

在谈到我国现代散文的创作时,郁达夫就曾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并且强调,比之小说,现代散文“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读陆蠡的散文,可以感受到一种真纯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而在几乎追忆陆蠡的每一篇文章中,人们也都用“璞玉”“黄金”“崇高”之类的词语赞誉陆蠡的心灵。他襟怀坦诚,大公无私,心地善良,品行端正。正是这种崇高的人格,赋予了他的作品以真纯的精神境界。《囚绿记》叙写的正是作者“吞吐的内心的呼声”“心灵起伏的痕迹”(《<囚绿记>序》)。作者对理智与感情的矛盾,心灵深层的隐私,都不加掩饰地予以展呈。例如《囚绿记》在赞颂“绿友”的同时,也坦露了要占有它的“自私”的念头,这是一种愚蠢的但又可以理解的爱的极致。当然,最后的释绿,也更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作者不忍心看到自己的朋友变成这样:“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释绿之后,作者的内心是怅惘的,“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对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珍爱、挚爱。笔者认为可能正是这种对人类的某些共同弱点的坦诚和这些关与生命的思考,才使得这篇优秀的作品到现在还能够如此感动着人们。

其次,还须进一步地了解作者的文风,也就是作者的基本创作风格,这也是准确探究散文主题的重要方面。

读陆蠡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散文中散发的浓郁的诗意所吸引。所谓诗意,亦即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境界。它要求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做到主观之“意气(情与理)与客观之“境”(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从而创造出一种富有感染力和启示力的艺术世界。《囚绿记》也不例外,它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一种诗意的忧郁贯穿文章始末,并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交融得相当融洽和谐。正如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的确,读他的作品,不仅使人感受到情感的奔突涌流,而且在清词丽句中让人得到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美的享受。

另外陆蠡的散文更是具有一种诗化的哲理。别林斯基曾指出:“诗和哲学不仅已经不彼此排斥,而且不断地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甚至融合到这种地步,有些哲学著作你会首先把它称作是诗的,而把诗的作品称作是哲学的。”(《别林斯基论文学》)诗化散文固然需要创造诗的意境,但诗意美的核心却既不在形象,也不是感情,而在其内蕴的哲理性。所以,诗的意境的创造要以哲理的开掘为中心、为指向。《囚绿记》中,常春藤,不过是一株普通的绿色植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能与黑暗和束缚作着不懈地抗争,向着光明和自由孜孜地追求,这种缘于生命本能的抗争不仅凝聚了作者的情思和民族的精神,更有作者自己人格的显现以及对生命主题的深入探讨。

也许陆蠡那“璞玉”般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他的作品不过是他人格的诗化。因而探讨文章主题的时候就应该基于这些进行全面深入地解读,如果只结合抗日这个背景,是不能真正的阐释《囚绿记》这篇文章的主题的。

《囚绿记》

熊芳芳

陆蠡是个寂寞的孩子,刘西渭说:“寂寞的孩子有最好的想象。”在他的《囚绿记》里,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和前天发的《捕蝶者》一样,都来自选修教材《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是我们近期正在学习的篇目。师:今天我们学习陆蠡的《囚绿记》。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陆蠡,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2年在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陆蠡于 1942年4月13日被捕,他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 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刘西渭说他“貌不出众,身体瘦小”,但在生死的考验面前他毫不畏惧,慨然赴死。陆蠡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1958年,巴金在百忙之中和被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从陆蠡众多的遗作中甄选出佳作,一页页亲手誊录,编成了《陆蠡散文选》。

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 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 生:常春藤!

师:非常好。当初,作者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 生:常春藤的绿影!

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 生:不好。

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 生: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师:嗯,很好。还有什么不好呢? 生: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生: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生:炎热。“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生(齐):陋室!

师:很好!作者本可以做另外的选择,“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因着常春藤的绿影,作者还是“毫不犹疑”、“了截爽直”地选择了这间陋室,并且,怀着怎样的心情占据了它? 生:喜悦,满足。

师:好,让我们把课文的第1到4自然段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作者与“绿”邂逅的喜悦和满足。(板书:与“绿”邂逅:喜悦、满足)(生齐读)

师:接下来有“绿”相伴的日子里(板书:有“绿”相伴),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找一找相关的词语。生:留恋。生:欢喜。

师(板书:留恋、欢喜)作者怎样表现绿影带给他的留恋和欢喜? 生:作者发自内心地直接抒情赞美:“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很好,继续。生:用了类比的手法:“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师:对涸辙的鱼来说,雨水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

生:还有两处类比的手法:“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生: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为什么会欢喜?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了花草的茎叶就意味着附近有陆地了。

师:对,花草的茎叶对于航海的冒险家而言,就像绿洲对于度越沙漠者而言一样,是希望,是生命。

生:还有心理描写:“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这个宅男有点傻,什么也不干,就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绿色,就能快活地度过一个月,两个月。(生齐笑)师(亦笑):非常好。足以见出他对绿影的爱恋了。生:还有夸张的手法:“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再平凡不过的一枝之绿在他眼里却如同至宝。

生:还有,我觉得他不仅把这绿当作至宝,还把它当作了婴孩和恋人。(师生均感诧异)大家看第7段的描写,前面一部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就好像是用宝爱的眼光和甜蜜的心情在欣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急切地盼望着她快快长大。而后面一部分:“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小婆娑的摆舞”,又好像在欣赏一个恋人的轻歌曼舞。

师:太棒了!很好的感受力!请你以你所体会到的心情把这一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生读第7段)

师:很好!理解了作者的心理,还要了解其表现手法,这一段的前半部分是什么描写? 生:很细致的描写。

师:换一个专业一点的鉴赏术语? 生:细节描写。

师:很好!后半部分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描写。师:非常好,表现手法上富有变化。生:作者还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绿的留恋和欢喜:“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把绿当作了自己的知己,二者心有灵犀,心照不宣。

师:很好!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最和谐美好的境界。“绿叶和我对语”,请问“对语”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生:平等。生:自由。

师:很好。此时的“我”和绿叶之间是平等的,双方的生命都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了对话的可能,也才有了创造和谐美好境界的可能。可惜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后来遭到了破坏——我做了什么?

生:我“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师:用文中词句说,“我”把“绿”怎么样了? 生:“幽囚”在了我的屋子里。师:(板书:囚绿入室)对于这样的行为,作者自己有怎样的评价? 生:“自私”。师:(板书:自私)怎样看出这是一种“自私”? 生:“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反复说拿绿色“来装饰我”的房间和心情,又反复说借绿色来比喻这比喻那的,还让绿“为我”歌唱。

师:一般来说,什么样的人喜欢别人为他“歌唱”? 生:伟人。

师:呵呵,真正的伟人是辽阔而谦逊的。生:恋人。(生齐笑)师(亦笑):不错,恋爱中的女孩是女王。凡是王,似乎都有资格享受别人为他歌唱。恋爱中的女孩、统治者,包括上帝。呵呵。

生:作者就像一个王一样,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绿”成了“我”的工具、仆人,甚至囚徒。

师:对,平等被破坏,自由被剥夺,对话便不再成为可能。对比前面“无声的语言”和此处“无声的歌唱”,想想这两个“无声”,意思是否相同?

生:不同。前面“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与和谐的交流,这里“无声的歌唱”,我觉得是一种沉默的反抗。

师:非常好!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幽囚绿是一种自私,那么,值得思考的是,作者为什么会由最初的爱恋渐渐变得自私? 生:爱得过度了,便失去了分寸。

生:距离太近了,便失去了呼吸的自由。师:我本想“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结果怎样? 生:“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师:固执地朝着阳光与自由的方向。生:“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师:回顾前文“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当中的“了解”,前后形成了什么? 生: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反差。

师:心照不宣的默契被破坏了。为了更接近,反而变得更疏远;为了更亲密,反而变得更隔膜。除了默契与和谐被破坏以外,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生:“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师:“我”呢?“我”自己有没有受到伤害? 生:“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师:“我”制造了伤害,也承受了伤害。既然如此害人害己,为什么“我”还是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且“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仍旧不放走它”? 生:因为“我”喜欢绿。师:“绿”能带给他什么?是什么让他不惜为此而由一个寂寞温良的人变成了一个暴君?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短语来回答? 生:“生的欢喜”。

师:非常好!第9自然段中,“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本段还有一处插叙,写作者从前住在乡下一所草屋里不忍剪除床下嫩草的往事,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大家思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生朗读第9段)

师:读得非常好。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为了强调他对这种“生的欢喜”的渴求。师:为什么会如此渴求“生的欢喜”,甚至到达不惜为此而幽囚生命、伤害生命的程度呢?联系前后文想一想。

生:因为“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生:因为“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师:说得都很好!再联系后文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因为时局**,社会环境也很黑暗。

师:太棒了!很善于发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如此压抑阴沉,“生的欢喜”是支撑人活下去的一种“存在感”、“生命感”。所以,“我”才会不惜以牺牲对方的自由甚至生命来给予自己生存的动力。而且算定了,“在我离开的时候”,才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私,还是一种残忍。然而“我”无法自拔,所以,“我”把这种自私的念头称为什么? 生:“魔念”。师:对,魔念,(板书:魔念)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妄执”,所谓心魔是魔,当事人往往当局者迷,很难放开。只有外因发生人力无法逆转的变化,才能迫使其内因随之转化。譬如,卢沟桥事变发生,“我”不得不离开北平,被幽囚的“绿”才能得以自由。这个时候,“我”对“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生:“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师:很好。(板书:释“绿”回归)此时,“我”的“王者”姿态还在不在?

生:没有了。变回了真诚的朋友,甚至对“绿”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赞美它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并由衷地祝福。师:很好。(板书:敬意、祝福)后来呢?“我”与“绿”分别一年之后的现在呢?(板书:别“绿”一年)

生:仍旧深深怀念,盼望重逢。

师:谁能把这最后一段读一遍?读出这种深深的怀念和热切的期盼?(板书:怀念、期盼)(生读。)

师:非常好!至此,“绿”的形象已经几乎升格为人了,“我”以“绿”为友,正是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自由奔跑的秉性正是“我”的灵魂写照。作者用优美含蓄的语言咏物抒怀,托物言志,有人说,由于时局黑暗,所以作者用了曲笔来反映主题,大家认为呢?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时局黑暗才含蓄地表达,因为他根本连死都不怕!师:有道理。陆蠡曾在《〈囚绿记〉序》中这样说:“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他喜欢含蓄地表达,不喜欢直白。师:陆蠡的朋友们说:“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他不大开口。”“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沉默的人往往容易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想见,他含蓄的文风与他的性情有关。再想想,除了时局和性情的关系,还会有什么因素?(生沉默,茫然)师:应该还与他的创作审美观有关。批评家刘西渭说过一句话:“寂寞的孩子有最好的想象。”在陆蠡的散文中,“寂寞”可以说是一个关键词。这种寂寞感在陆蠡的许多散文中都可以找到,越到后期,寂寞的氛围越浓厚。寂寞源于时间或空间的隔离,然而当一个人从很远的时间和空间对往事投去一瞥时,这时空的距离便给它镀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回忆使一切往事变得温暖而美丽。所以陆蠡说“回忆中的生活是愉快的。”他以含蓄为美,以孤独的想象和宁静的回忆为美,所以他的文字也就充满了这样的情调。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最后发给大家两段文字,请大家课后阅读,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进行思考,写一篇以“自然·自由”为话题的文章。

阅读材料一: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阅读材料二: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只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洗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羽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

——郑板桥

板书: 囚绿记 陆蠡

与“绿”邂逅:喜悦、满足 有“绿”相伴:留恋、欢喜 囚“绿”入室:自私、魔念 释“绿”回归:敬意、祝福 别“绿”一年:怀念、期盼

第四篇:《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品析本文标题。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告诉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让学生对本文有的情况能有所了解。

磁带范读

圈点批注

老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囚绿” 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情节,要求学生带着《研讨与练习》第1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问题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并对相关文本语言做批注。

班级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教师引导小结,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问题学会圈点批注,复述文章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以囚绿为核心,明确紧扣一个“绿”字。

品读、鉴赏“寻绿”“赏绿”

品味、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欣赏圈点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感受文本语言的纯朴清丽。

讨论“寻绿”“赏绿”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热爱。集体朗读

鉴赏“囚绿”:讨论既然热爱,为什么要囚绿(朗读、分析第8段);讨论第9段的“闲笔”;囚绿的效果如何?

讨论“释绿”及原因

思考面对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通过作者的写景状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惊喜——热爱——占有——敬佩——怀念思想感情的线索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赞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写照

课堂小结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2、3

六、板书

《囚绿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是一篇散文,现代作家陆蠡按照“恋绿--囚绿--释绿--念绿”的思路与讲述了与常春藤相处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现状以及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文章构思新奇,详略得当,语言含蓄,深沉厚重。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还应该对学生情况有所把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为脉络并不困难。但是他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把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对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讲授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同学们,我们常说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由于喜爱,不少人则有了将一抹绿色“占为己有”的想法,然而当绿色被囚禁时,生命之色便开始发黄、发枯,不再有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囚绿记》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的“绿”是否遭受了同样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情感。

其次,我会让学生来介绍作者,我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最后,我会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让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文章,找出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明确:作者写到:“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由此可知,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常春藤的枝条。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何如此喜欢“绿”?在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学生作答。并且明确学生的答案,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顺势我会问学生是否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呢?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囚”绿?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我来对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因为“我”喜欢这抹绿色,希望“绿”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最后我还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囚绿”的结果如何?“囚”住了那抹绿吗? 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齐声回答没有囚住。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他们所找的具体的语句。“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常春藤被“囚”之后,它还是固执地向着以前的方向生长,而且在被“囚禁”的情况下,常春藤开始变得没有升生机和活力。不得已,只能“放走”这抹绿色。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这种“囚绿”的行为,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升华本节课的情感。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回顾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外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之所以囚禁这抹绿色,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另一方面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可以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想囚禁这株常春藤。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出了常春藤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生命的不可侵犯。在此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的思想,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将作业设置为: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

七、说板书设计

《囚绿记》说课稿3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习,巩固提高”。练习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习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囚绿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针对散文学习已经有过几个单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习、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

5第11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廋,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同。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气、神。字数不限。

《囚绿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熟读文本,把握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主旨。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习渠道。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1、做好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指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阅读,利用导学案把本课一些问题提示性前置给学生参考,便于学生深入预习。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常春藤的图片和常春藤的生长特点。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我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各项功能和资源,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我还在课前精心制做了,链接一些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配合多媒体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常春藤》诗歌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2.为什么要“囚”绿?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常春藤”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呢?

5、人绿对对碰。在“囚绿”的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认识那一抹绿

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解释的主题。

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感悟那一抹绿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人生启示?

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主题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七)、抒写那一抹绿色

课文采用象征手法来描写景物,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片段写作方式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写作思路“四绿“(即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为大地,又以“个人”(陆蠡)、“民族”,作为树干,再把象征意义作为茂密的枝叶。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我们面前。我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

《囚绿记》说课稿6

说课的内容是《囚绿记》的教学设计及其相关设计的依据。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说教材】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囚绿记》这篇课文,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同时,本文在写景状物与抒情上又有独具匠心之处。

说学情】学习这篇课文的是初三学生,曾经接触过“品人与品文”类现代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着眼于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教法方面,我采用“点拨式教学法”,指引学生联系生活,结合个人情感体验,较难理解部分辅之以情景教学法。鉴于本文是自读课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形成多元化解读视角。

教学过程】接下来,本着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的出发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我会提一个问题:有这样一间房子,高广不过一丈,地面阴冷潮湿,墙和天花板都是纸糊的,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如果有好的选择你会选择吗?但有一个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它,这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喜欢还是讨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再牵引到本文,让学生先猜测课文中择绿的原因。不难看出本文是出于喜爱才择“绿”的。通过问题式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他们的亲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有兴趣探究课文中为什么要囚绿。

二、疏通脉络——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体味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在讲解课文之前,我将做一个大胆的设想,我给学生提供一个解读课文的视角:这时,我会给学生一条线索,一条感情发展的线索,

从我提供的线索出发,先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要求是理清这个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参与各小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点拨引导。十分钟后,我将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确问题后,对文章的脉络梳理便了然于心。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三、情感升华——理解我心灵起伏波动的过程。

根据第二环节的脉络疏通,已经了解了“我”囚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原本是出自于对绿的喜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生命的尊严,尊重不同生存者的权利,健全自己的人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有较多的考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

四、拓展练习,巩固深化。

以此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稿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文,高中课本选用它,是因为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实验)版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的理念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了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三、说学法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点特殊,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并且基础都比较差,所以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四、说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设计问题: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合作探究

设计问题一: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设计问题二: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

③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

(五)、主题归纳

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六)、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

板书设计思路: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五、说效果

在课堂上我遵循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了运用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次我还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不足: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我的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 ——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 :(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第五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 教学目标:

1、能够以“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的形式,概括文中绿的形象特点。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释绿”的原因。

3、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主旨(即绿的象征含义以及作者借绿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教师查找作者及时代背景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同济中学的校标,请同学们讲解其中的含义。

注:教师适当引导,选择绿色的用意。

教师总结:绿色是自然之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绿的踪影。看到一株小草,我们就会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看到一束橄榄枝,我们就会想到它象征着和平与安宁;望见一棵青松,我们又会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与挺拔。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种绿,是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烟四起,民族危亡的时刻写下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检测预习

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请快速浏览课文,并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动词。__绿—__绿—囚绿—__绿—__绿

参考:遇绿—赞绿(爱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怀绿(念绿、恋绿)教师过渡语: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三、解析课文

(一)、捕捉“绿”之美

1、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圈划文中具体语句,然后补写下面的句子。(出示幻灯片)句子:

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

2、教师出示范例:

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是自然的颜色。

参考示例: 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自然无声的语言。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无声的歌唱。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葱茏的爱与幸福。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猗郁的年华。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爱和幸福。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青苍的颜色。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沙漠里的绿洲。

作者钦佩绿,因为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有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二)、寻觅“绿”之情

教师过渡语:

1、师:听了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文中的绿原来这么美,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请仔细阅读文章8至13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分析参考:

“囚绿”的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等。“囚绿”的原因二:“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具体语句有“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囚绿”的原因三:出于一种“私念”。具体语句有“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要借这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师:“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 要求: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分析参考:

“放绿”原因之一: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放绿”原因之二:“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愿它繁茂苍绿”。师: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三)、触摸“绿”之魂

1、师: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绿记》改成《困绿记》?(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提供的资料讨论后回答)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回答。

2、作者相关资料简介 注:由教师介绍

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分析参考:

不能换。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囚人”“绿友”来证明。

3、师:那绿被作者拟成什么人,又想借它表达什么? 分析参考:

“绿” 象征着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所以作者借这一株被囚的常春藤,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和对困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扬,更寄托了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教师总结全文并板书: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唱出了一曲绿生命之歌,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六)情感体验:

教师过渡语:离开北平,作者依然怀念着他的“绿友”,希望有一天能和它重见。但作者惨遭日军杀害,最终无法相见。假如作者在被囚的狱中又怀念起这位“绿友”,他会说些什么呢?

请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以作者的口吻这位绿友说一句话。

下载《囚绿记》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囚绿记》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以悟情 2.品析以释旨 3.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品味作品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追寻作者的思想状况的......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的阅读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锦集9篇《囚绿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 品析以释旨 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

    囚绿记范文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囚绿记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感情线索。 理解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鲍从彪 授课时间 2012-11-2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

    《囚绿记》读后感

    《囚绿记》读后感 人人往往喜欢囚住别人,可他却忘记了是谁真正被囚禁了。天地万物其实是平等的,只是人往往起主谋或主导作用。其本质都有一样的向往、追求、执着。可人类还略......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散文的脉络。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1、紧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