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二阅读教案
《一年级的小朵朵》阅读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孩子借助拼音来阅读《一年级的小朵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指导阅读《一年级的小朵朵》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通过联系自己生活谈谈自己怎么做,使他们有所收获。
2、分享课外阅读收获,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学校带给我们许多新奇的感受,小朵朵也和我们一样,高高兴兴的上一年级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去了解小朵朵的故事,去感受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了解人物
这是一本散发着童真芬芳的小书,书中塑造了许多散发着真、善、美的人物,从中找到了久违的快乐与纯真。
三、了解故事
(教师先介绍书中人物,讲述第一个故事。)
1、放学了,小朵朵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走出教室,忽然,小朵朵在人群中发现了姥姥。原来,虽然小朵朵的妈妈不让姥姥来,可是姥姥还是来了,你知道这件事吗?请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最有意思的是李小娇的外号,小朵朵想想就会笑,呵呵,居然叫李小妖。这可不是江明明起的,是有些老花眼的劳动课王老师给起的。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3、鼻涕虫不愧是鼻涕虫,一会儿工夫,江明明就生产了好多鼻涕。
4、小朵朵仔细一看,本子上的一个个“一”字真的像一条条软软的虫子。
5、小朵朵摇摇头,这办法她早就试过了,描出的字都像一个个胆小鬼,哆哆嗦嗦地趴在纸上,一看就不是家长签的。
„„
四、考考你,我问你答。
1.开学了,小多多成为了一年级几班的学生。
2、毛老师让大家安静到连一根针掉到地上能听到,同学们都很听话,小多多在等什么?
3、班里最爱给大家起外号的同学叫什么名字,你从哪个故事中知道的。
4、他给毛老师起了个什么外号?为什么这么叫?
5、选美比赛中小朵朵用自己的压岁钱给爸爸买了什么?爸爸用了吗?最后放哪了?
6、小朵朵用粉笔在桌上画了什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和同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做的,请你说一说。
小结:刚才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疑问提出来,然后再一起解决,这也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五、分享阅读
1、师:同学们,喜欢这本书吗?像这样精彩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伸出小手指,赶紧去拼读第二个故事吧。
班级开始开展阅读竞赛„„
活动一:以四人小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看哪组同学读的故事最多。
活动二:请各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每人读一段课文,把读得最好的参加全班比赛。
(学生小组朗读比赛推选代表参加班级比赛。让学生交流朗读的方法和好处:正确、流利、有感情。做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态度自然,举止大方,使用普通话)。
„„
2、组织获奖学生谈体会。
六、回归生活 过渡语:看着这本书,老师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在书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快乐,那么我会幸福得笑出声来。
1、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觉得哪些有趣的语言给大家交流一下。
七、总结、八、好书推荐《一年级的小豆豆》
阅读课反思
周媛媛 本节阅读课《一年级的小朵朵》这个故事可真吸引孩子,书里面有许多聪明、可爱的小朋友:小朵朵、牛仔、李小娇、江明明,他们都跟学生一样大小,都上一年级呢!
我觉得书上描写的其他很多故事也很有趣生动,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这真是一本好玩又有意思的书。课堂上的是热热闹闹,无比热闹,下课学生问我:“老师,什么时候在上这样的课?”看来,学生喜欢这样的互动课,为什么喜欢,应该是学生感觉自己真正参与了进去,虽然感觉学生课堂上兴奋了点,热情过度了点,但是学生很新鲜,由此可见,要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兴趣,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
这节课是由:了解故事、听故事、分析故事、读故事、赛故事等环节组成。本节阅读课以学习兴趣为先导,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读中发展为主线,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中,促进语言与精神、学语文与学做人的同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堂虽然不易控制(年龄特点),但是让学生感觉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情需要,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进故事,引发自主,引向成功。比如:赵仪晗说;”我觉得小朵朵最可爱了,她的小脸蛋胖嘟嘟的,好像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其中,我最喜欢“橡皮瘦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写了黄天天同学的橡皮用了很小很小都不舍得扔,江老师表扬他很节俭,所以给了他一个笑脸。小朵朵看后,也想得到笑脸,写作业时故意把字写错,用橡皮去擦,最后爸爸还帮忙,故意把她的橡皮磨平。江老师发现后,非但没有给小朵朵笑脸,批评她浪费,真是弄巧成拙。结合学生的了解,我顺势引导:我觉得这个故事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们班也会评选表现好的小朋友,然后贴上一个小苹果,我们大家都向小朵朵一样,想得到许多的小苹果,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同学们之间虽然有时候会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但是,同学之间还是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但课堂上仍有许多没有准备到位的地方,一方面是学生的年龄太小,阅读量及表达能力不够,这说明学生阅读量太小,也说明之前在课外阅读方面开展不到位。虽然学生回答很积极,但仍感到学生没有深化对故事的认识,“教然后知不足”,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去做到更好。古人云:“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通过这次宝贵的实践机会,我一定继续努力,深挖自己的教学潜力、吸取经验、苦练内功,争取使以后的教学能绽放出更多的异彩!趣为前提读为主线层层推进。
第二篇:第一二单元教案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从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春光无限”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所选的五篇文章,反映了春天的无限美好,让学生在感受春景的同时,懂得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与音乐陪衬、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植树节。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
板书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并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会读写生字。
(3)联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锨镐 彩翼 荒山野岭 裸露 咆哮 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指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山岭。锨镐:劳动工具。裸露:没有东西遮盖。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
三、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逐节朗读,学生评价。
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四、作业 练习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演示植树节情境,揭示课题并板书。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1)“我们”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1)自读课文,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想一想:植树造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做上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习第一部分。(1)自由读。
(2)同桌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5)怎样读好这一节?自己试一试。(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4、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第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热火朝天)指名朗读,表现同学们劳动的干劲。锨镐/丁丁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颗颗树苗
(3)讲解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的关系。(4)默读第3-7节,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了什么变化?(5)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对偶、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无忧无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欢乐、安宁。)
(6)指导朗读第3-7节。
5、学习第三部分。(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
三、运用拓展
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荡漾
要求:
1、自拟题目。
2、层次清、语言美、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
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 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青山碧岭
教学反思: 暖 流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从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春光无限”中的第二篇课文。暖流,比喻心中温暖的感觉。寒冬时节,南开大学校园里涌动着一股暖流,是来天津视察的江泽民主席给师生们带来的春天般的温暖。文章以 “暖流”为题,点出事件的意义,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
3.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破题设疑
1、师:在1994年年底,寒冬里的南开大学里也涌动着一股暖流。
2、揭示课题并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3、绕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随机归纳补充,梳理出学习本篇课文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问题预设:
1、“暖流”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为什么以“暖流”为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巡回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组织交流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组织开火车读。
(2)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4)读完后组织评议、正音。
4.组织再默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5.组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请大家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7.组织交流分段及段意。
三、指导写字
1、再读生字词。
2、讨论识记方法。
3、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疑自探
(一)回顾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2、上节课我们归纳出的探究的重点问题是:
(1)“暖流”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为什么以“暖流”为题?
二、探究学习
(一)自探。
1、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江主席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教师有针对性的查看学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组织交流上述问题。
3.提问:从“涌动”一词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心情会这么激动呢?
4.组织讨论上述问题。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自己从这一段中可知道什么。
全班交流:从第一段中可以知道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江主席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江主席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
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
4、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三、运用拓展
1、《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2 暖 流
兴奋 喜悦
平易近人 关心青年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教学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从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春光无限”中的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个小场面,从侧面着笔,反映出农村中紧张的劳动气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展现儿童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设疑
1、激趣导入。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春天到了,春天花红柳绿,百花盛开,正是出游的季节。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春游,去感受春光的明媚。
(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读课题。
2、课件展示文中的春景图,范读全文。
3、学生谈:看了、听了,你对课文有了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3、自学生字词。
4、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5、练习给课文分段。
6、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颐和园:左边不是“巨”。
(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xiá)子。(3)读课文,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三、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读出感情。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四、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
(二)读课外书。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寻找春天,找到了没有?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揭示课题并板书。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
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1)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2)文章中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画出描写海棠花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课文主要写儿童,为什么又用许多笔墨写花?
2、学生自学,教师有针对性地查看学情。
3、交流课文第一段。(1)齐读。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全班交流。(3)自由读课文,交流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交流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交流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2)读第6自然段,指名评价。(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交流课文第四段。(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6、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②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自由朗读课文。
三、运用拓展
读句子,完成填空,并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这句话把“颐和园”比作__________________,用“小天使”比喻________。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
2、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这句话用“喷花的飞泉”比喻______________。这样比喻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造句。„„像„„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花儿旺,春光好,欢乐多,活力足,儿童多处总是春!
教学反思: 早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从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春光无限”中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通过描述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桌上的“早“字的来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激趣导入: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板书课题:
4、早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认读词语:
酿雪 韵致 当铺 纯净疏淡 笔墨纸砚 冰清玉洁
润泽透明 停运小憩 花信风
4、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5、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6、听课文朗读,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课文写了三味书屋的摆设——腊梅花——“早”字的来历。
三、熟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四、布置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早,教师板书课题:早 学生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 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早”字来历的词句,用横线画出写腊梅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教师有针对性的查看学情。
3、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交流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4、总结写法:以物喻人,以物喻理。
三、运用拓展
A、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1、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_____,______,花瓣_____,像_______,很有点____________。
2、鲁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其实,他刻下的不只是一个“早”字,更重要的是____。
B、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你的教室或房间。
板书设计: 早
凌寒独放 珍惜时间
冰清玉洁 时时早
飘香送暖 事事早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澄江县高西小学: 张从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春光无限”中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两首古诗,它包括《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以不同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前一首诗人由扫兴到欣喜,表达诗人喜爱春天的情态;后一首表达诗人对田园春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理解关键词、名诗题、解诗意、悟诗情等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1、激趣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板书诗题:游园不值)齐读诗题。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两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是谁写的?诗句意思是什么?全诗描绘的一幅怎样的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查注释,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句意思。从对诗意的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
4、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5、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6、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2)朗读诗句。①“开火车”朗读。②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③齐读;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7、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什么?(2)创设情境
师: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诗句。(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8、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
名句。
三、运用拓展
关于春天的诗你还知道哪些?
第二课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游园不值》,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齐读诗题。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两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是谁写的?诗句意思是什么?全诗描绘的一幅怎样的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理解的字、词划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
(二)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三)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写的吗?(宋代、杨万里)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作者以及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人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新市:地名,在湖南省。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四)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2、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3、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五)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运用拓展
1、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黄、绿、黄)板书设计: 游 园 不 值
游赏(兴致勃勃)柴扉
红杏
春色
久不开(扫兴)
出墙(欣慰)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画儿童黄蝶菜花(动)动画:急走追无处寻
意色:黄(绿)(黄)教学反思: 梦圆飞天
澄江县高西小学:董玉萍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 “科技之光”的第一篇课文,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包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述了神州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内容赞美了航天人敢于冒险。乐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一是文章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二是成功的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文章主题。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神州5号的神奇及科学的魅力。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学期学过《莫高窟》这篇课文,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引读)“飞天”,是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都有飞天的梦想,从“嫦娥奔月”到飞天壁画,无不寄托着这一梦想,今天这一千年梦想终于圆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梦圆飞天。(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按自然段读课文。(2)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3)教师给予解答。(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自主设疑: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梦圆飞天》一文,了解了梦圆飞天是什么意思,这一天真是一个让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出示句子: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读了这句话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引导学生自主设疑,教师随机归纳梳理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神舟”5号发射的过程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画出来读一读,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学批注,教师巡视查看学情,注意关注学困生。
(二)为什么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
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
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这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你有什么感受?
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交流发言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四)杨利伟叔叔说了些什么?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5、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三、拓展运用 教师补充题
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四、布置作业:
1、做《语文同步》第6课。
2、预习第7课。板书设计: 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教学反思: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澄江县高西小学:董玉萍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 “科技之光”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并点题。接着,写人类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索。推测并证实火星上曾经有过水,紧接着文章推测了“兄弟俩”的水的来源。剖析了火星环境与地球相似,但是没有孕育生命,最后激发我
们进一步探索火星的积极性。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激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孪生兄弟”,的差异,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火星,让我们一起去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并板书。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预设:
1、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2、这对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什么是“孪生兄弟”?(同一胎出生,双胞胎)“孪生兄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长相相似)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揭示了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是„„,甚至„„。”)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你知道这是什么句式吗?(排比句)
句中的四个“同样”让我们读起来有什么感觉?(火星和地球之间十分相似)而且我们读起来也非常有气势。
看来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真是——恰如其分、名副其实、十分形象、顺理成章„„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火星与地球之间极大的相似程度,好比“孪生兄弟”。
(指名朗读“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孪生兄弟。”突出“太像了”四个“同样”“甚至”“难怪”等词。)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课文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吗?(因为„„,所以人们把火星称为„„。)还可以怎么说?
(人们之所以把火星称为„„,是因为„„。)
3、说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课题。齐读课题。
现在你能说说“孪生兄弟”上为什么用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你觉得课文用这个比方来形容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很幽默、形象、生动)形象的比方让本来枯燥的科普论文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课题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解释说明)
4、过渡: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好比一对“孪生兄弟”,科学家们也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那么这种推测有没有依据呢?(二)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读读第二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想法。这种推测是有依据的。
(1)“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
(出示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谁愿意看着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下。
指名朗读第一句。
(2)“2004年3月以后,人们通过„„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 看来科学家的推测是有依据的,大胆的想象推测离不开科学严密的研究认证。
2、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我们学习课文时,为了便于理解,常常要给课文分段。请大家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觉得这一段和第一自然段分在一起比较好,还是和下面的三、四、五自然段分在一起?
(意见一:和第一自然段分在一起。因为第一自然段写了科学家根据火星和地球之间非常相像,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而第二自然段就进一步通过研究来证实这种推测。
意见二:和三、四、五自然段分在一起。因为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提出问题: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而下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同学们的这两种意见都很有道理。其实,重要的不是怎么分段,而是我们通过讨论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得更深入,对课文的层次分析得更清晰了。
(三)第三至五自然段。
1、看来,火星上确实曾经有过水的存在。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自由读读3-5自然段,找找答案。
2、这里有几句话。你能根据课文给它们排出正确的顺序吗?()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河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科学家根据火星照片资料和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1)请介绍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排序的呢?(我是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排列的)很好,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排?
(可以根据一些关键词,如“那么”、“最初”、“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对,我们以后再碰到这种题目,就可以抓住一些表示次序的关键词来理清句子间的关系。
(2)这几句话中的“也许”“可能”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都是科学家们的推测。)
毕竟是几十亿年前的事了,人类还没有诞生。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可以帮助人类来推测当时的情形。
3、让我们回到40多亿年前,地球与火星诞生之初。指名读第3自然段。
“家常便饭”是什么意思?(很平常、经常发生)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看来,替换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那你觉得用“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哪个更好?(“家常便饭”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词能说明当时太阳系内大大小小的碎片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
(“经常、突如其来、无数、四处”)
对,根据上下文也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谁能通过朗读来给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指名朗读第3段)
4、彗星和陨石风暴持续了数亿年,由于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块,因此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5、火星上的水还有什么来源?
(1)(“在兄弟俩诞生之初,„„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这段话比较难懂。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你可以用口头介绍的方法来谈谈你的理解,也可以图解的形式,笔头进行表达。
请
一、两位学生口头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河床上布满了——。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
读着这段文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请说一说,也可以选用老师提供的词语:
浊浪滚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一泻千里„„齐读最后两句话。
三、运用拓展
如我们想到火星上居住,还需要如何改造火星呢?(想一想,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做《语文同步》第7课。
2、预习第8课。
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有水和生命 同样„„同样„„同样„„甚至 推断 分析
水源 突如其来 袭击 彼此碰撞 家常便饭 最初的水 潜藏 火山爆发 分离 释放 飘散 落下 致命缺陷 小 引力小 气体逃亡 谜——热爱科学 探索宇宙 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
澄江县高西小学:董玉萍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 “科技之光”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文章开篇以学生熟知的《西游记》中孙大圣“拔毛变猴”这一情节引出了“克隆”这一概念。并具体介绍了许多植物和微生物的无性繁殖的本领。向我们设想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的诱人前景。
文章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激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懂得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2.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激发
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隆”,提醒学生重视“生”上的“一”。问: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回答。
2、不用读全文,你们从课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再板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讨论课文内容及条理。
3、交流:
(1)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义理解,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2)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
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重点讲了那就几个问题?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继续收集和克隆羊、克隆牛有关的资料,并了解克隆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神奇的克隆》。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及时归纳本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预设:克隆到底神奇在哪里?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探究:什么是克隆?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
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三)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四)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五)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运用拓展
1、同学们,学完这课,如果让你来当小老师,你会给大家出一些什么测试题呢?看一看哪个小老师编的题有意义,有价值。
2、组织学生自我测试,教师及时收集有价值的题在班级评价、交流。
3、教师补充题
小作文: 假如我会克隆 要求:
1、想法要奇妙。
2、想法要有益人类。
四、布置作业:
1、做《语文同步》第8课。
2、预习《习作2》。
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学科学 ↓ 诱人前景 教学反思: 海伦•凯勒
澄江县高西小学 董玉萍
教材分析:
《海伦凯勒》这是一篇极感人、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讲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在沙利文、萨勒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渴求知识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文章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教学目标: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 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自读、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写一写”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4、为学生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板书课题:海伦.凯勒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4、再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读出感情。
5、理清脉络
(1)、轻声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2)、分小组讨论。(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三、熟读课文
分自然段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大家知道哪些名人的事迹?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海伦.凯勒,初步了解了海伦.凯勒的一些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重点探究哪些问题。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海伦的哪些事情?
海伦.凯勒失明失聪意味着什么?
海伦.凯勒是怎样学会阅读、书写、算术和用手指说话的?
三、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体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二)、交流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交流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5)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四)交流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五)交流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六)小结。
三、运用拓展
1、同学们,学完这课,如果让你来当小老师,你会给大家出一些什么测试题呢?看一看哪个小老师编的题有意义,有价值。
2、组织学生自我测试,教师及时收集有价值的题在班级评价、交流。
3、搜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资料。
四、作业:
1、做《语文同步》第9课。
2、预习第10课。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
澄江县高西小学 董玉萍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第10课。文中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
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应成为本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自读、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写一写”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4、为学生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
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齐读课题)
5、听了曲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1)、阿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3)、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4)、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的全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顺序来。
2、指名读全文,相机正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饱经风霜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4、再读全文,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5、全班认真读课文。
三、交流1至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大家喜欢什么乐曲?
2、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2、学生提问,师生梳理问题。
预设:
(1)阿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想想:阿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
(二)交流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
(二)小结
1、同学们想一想,探究的几个问题明白了吗?
2、浏览课文问自己还有疑问?如果有提出来共同解决。
预设:(1)、阿炳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三、运用拓展
1、同学们,根据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编出一两道检测题吗?(学生在作业本上编写习题)
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习题。
3、班内交流典型习题,教师适当补充习题:
同学们下课后寻找一些器乐曲子,并且知道是由什么乐器演奏.四、作业:
1、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做《语文同步》第10课。
3、预习第11课。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教学反思:
11郑和远航
澄江县高西小学 董玉萍
教材分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可以分为两段。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自读、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
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写一写”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4、为学生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设疑
1、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
11、郑和远航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课文中主要写郑和第几次远航?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指名读全文,教师相机正音。
2、认读生字词。
派遣
魁梧
浩浩荡荡
规模宏大
炫耀
威胁
扶老携幼
名扬海外
呼啸 咆哮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率领 探索
鬓发全白
惊叹不已
3、再读全文,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4.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5、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6、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交流: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三、熟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觉得难写的字词多写几遍。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 大家知道家乡的哪些名人?
(二)、回顾上文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2、上节课我们归纳出的探究的重点问题是:
郑和第几次远航?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的问题默读课文,把送行的场面(扬帆起航)用波浪线画出来,远航途中做了哪些事?遇到的凶险及如何克服的画上横线,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指导朗读。(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3、交流第4、5自然段。(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第三篇:五年级教案一二单元
1、《海上日出》
教学要求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 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 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冲、跳 上升
躲 露半边
黑云 红霞
透 浅蓝
光亮
2、《暴风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碾,眠”等12个生字,理解“窒息”“惊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好处,并会仿写比喻句。
4.感受文中描写的暴风雨的景象,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懂得要全面看待事物的道理。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感受暴风雨的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懂得全面看待事物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熟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春雨细如毛牛”“春雨淅淅沥沥”可今天我们所见的春雨却是一场暴风雨,他和我们平日所见的春雨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学习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歇的《暴风雨》。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
1.请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生字表和工具书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书,及时正音,重点点拨下列读音
“沉闷”,“囱”,“绮”“哽咽”
3.再读课文,看看是否通顺流利,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的发声。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绮丽:形容风景鲜艳美丽。
无与伦比:没有什么可以同等匹敌。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选择读的好的段落学生互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在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只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主要写暴风雨的景象,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2.指导学生划分段落。
(1):雨前的闷热天气,闪电和闷雷。
(2—6):狂风大作,飘波大雨下下来了。
(7—11):雨后的美丽春景。
(12—13):抒发作者的感受,阐明哲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天气闷热,闪电大,闷雷响)
2.重点理解“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惊悸”
指名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做什么?
齐读,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过度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初步感受了这场雨的大。这节课继续学习下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品读重点词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2—6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雨中的那些景色?用“”划出,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用“”划出。
2、反馈学精。
A、描写了闪电,雷,狂风,瓢泼大雨
B、重点指导理解下列语句。
第二自然段修辞手法是什么?把什么好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暴雨如注,倾盆大雨的特点)
C、铿锵的乐曲„„仿佛„„把什么比做什么?有什么好处?(雨变小,淅沥,温柔甜蜜)
3、总结学习方法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雨后写了那些景色?
2、你觉得那种景色最美,读出你的感受。
3、重点理解两个比喻句。
绿叶上的水珠如同珍珠„„把什么比做什么?写出了水珠的美。
四、你们能试着用“如同”“犹如”“宛如”说几个比喻句吗?
五、学习最后一部分,领悟道理,深化主题。
1、读后,说说你对最后两段话的理解。
2、师生总结
看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看,事物的弊端之处,往往隐藏着优点,正如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光录象
教学方法:启发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 学生自己作画。
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世界)
如梦境
鱼(天堂)
古诗诵读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了解描写江南美景的诗词,从中感受江南的自然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感受美
1、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师: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吧,能不能回忆一下,哪些诗人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江南的古诗,教师适时课件出示《忆江南》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读了这首诗,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江南的美?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到底美不美呢?师讲述故事:南北朝时,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丘迟竟以书信相劝,信中写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这句话引发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梁。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诗人杜牧再次走进江南美景中,看看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二、品词析句,体会美
1、出示古诗,是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古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莺啼 绿树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寺庙 楼台烟雨
3、出示江南风景图,结合诗句说一说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春景图?
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千里”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师板书:千里
4、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5、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感悟情
1、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你猜测杜牧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2、学生有的认为杜枚是愉悦的,有的认为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结合课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展开辩论。
3、(师)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四、拓展诵读,表现美
1、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2、播放抒情地轻音乐,老师充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3、配乐,男女生分别诵读
4、配乐,师生共同诵读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 赞美江南 忧虑祖国
语文乐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关联词在词语中的作用,并会正确运用。
积累名言警句。通过读短文引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妙处,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二、四、学习“读一读”自由读短文。
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口语交际:有意思的地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今天张老师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古琴台的来历》读题,读书中的故事。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你们知道那些有意思的地名呢?今天我们来分组交流一下交流要求:
(1)比一比谁说得生动有趣。
(2)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推选最好得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全班评议。
习作 我喜欢的季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这个季节独特的美。能从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方面来写,让大家从你的描绘中感受季节的美。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生用简洁的词语慨括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你最喜欢那个季节?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喜欢的季节。
二、知道具体描述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具体描述 在这个季节里,你获得过哪些快乐?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三、指导书写。
1、把内容写具体,将你感受到的美写下来。
2、可以从听到闻到摸到多种方式去感受。
学生独立作文。
第二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喜欢的季节”。-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4、《背课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合作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说一说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四、重点品读、感悟。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
指导学生把感受带进朗读。
(2)教师的示范激发了“我”背书的兴趣。
扣住“一字不差”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奇、佩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匆匆》,让学生认识到一字不差地背下《匆匆》并不容易。
指导朗读,突出“一字不差”。
(3)妈妈的激励。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引导学生关注妈妈的语气,体会到“平静”的语气说明妈妈的分析理智客观,还要体会到妈妈的责备之情。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啊,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可以以结合作者引用的妈妈背的孔子名言展开教学:指名读读孔子的这句名言;教师给出这句话的译文;比较古文和译文,体会背古文的难度较大。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背得那样起劲。”理解“容光焕发”,说说为什么妈妈背得容光焕发,那样起劲。
再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4.小结:虽然背书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作者多找积极因素,不断树立背好课文的信心,童年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变得趣味横生。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想想这部分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理解两个重点句子。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1)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请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桃花源记》,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捕负人有趣的经历„„”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注意感情的变化。
“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1)指名读该句,说说“反刍”的意思。
(2)这卫把温习背过的课文比成牛儿反刍好在哪里?从两个“慢慢”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背课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小结:在背课文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从背书中获益颇多。
二、你原来对“背课文”持什么态度?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板书设计】
背课文
轻松
不轻松(课文长)
行云流水
简单
妈妈激励我体会背书的好处
5、《钟楼读书》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反复的写法在感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主动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2、培养主动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合作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说一说“我”在钟楼读书,享受到了那些乐趣?
四、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第4—6自然段,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2.教师相机教学下列句子:
“小刺猬弟弟、小白兔弟弟、小青蛙弟弟,都坐在幼儿园的小椅子上了
帅:能不能把这句改成“小刺猬、小白兔、小青蛙都坐在幼儿园的椅子上了„„”?
指导学生比较、体会作者对书中小动物们的喜爱之情后感情朗读。
“„„看见小松鼠弟弟背起书包,从澳洲大沙漠跑来了;随后,看见长颈鹿小弟弟从非洲坐一条独木舟来了„„”
师:熊猫生活在哪卫?看见从澳洲和非洲来的小动物,生活在中国的小动物心情会怎样?
作者的感情呢?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作者的喜悦。
“我看见熊猫阿姨向长颈鹿小弟弟看了一眼,长颈鹿小弟弟马上踏着舞步在草地上跳舞厂。”
师指导学生休会动物们之间的默契,感受幼儿园小动物们的快乐心情。
3.说说作者从这个故事中享受到哪些乐趣。
相机指导学生从下列句子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我赶紧把书翻下去。”
“我好像听见书里有一阵音乐传来了„„”
“我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它原是一座钟楼。”
感情朗读。
4.小结:在钟楼里读书,作者认识了好多可爱的动物,被小动物们的快乐情绪感染着,这就是作者读了这本书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6—17自然段
1.默读第16—门门然段,说说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2.结合前文说说,为{卜么作者想到奥登赛去看看,为什么还想到爱斯基摩人的渔村去看看?
3.师述:读书:作者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家乡的大海和兴化湾;读书,使作者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读书,使作者拥有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坐在钟楼里,看着周围那么多的书籍,对这座钟楼的喜爱之情怎能不喷薄而出?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作者由衷的喜爱。
4.齐读文章第17自然段。
5.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读书的乐趣。
从全文来看,先介绍学校、学校阅览室;再写自己读书享受到的乐趣;最后写我的理想。
6.读写三本书乐趣的语段,说说它们在段落组合上有哪些特点。
仿照“有一天,我看到—本书,里面有„„我好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读书给你带来了那些快乐?请模仿课文的写法,鞋一段话。
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我好像„„
6、《意外》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2.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继续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
字音,读通课文。
三、学习课文2—12自然段
1.自由独第2-12自然段
2.读后自主思考,全班集体交流。
①陌生人主动搭话,碰到钉子后仍不放弃。
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个人就是《童年》的作者,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让我们揣摩一下高尔基当时的内心。为什么他要主动和作者搭活,在碰到钉子后仍然不停地追问呢?
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看书的急切心情和剧院这个特殊的场所来思考。体会高尔基对青少年的关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情感。
②在作者大声哭了起来的时候,陌生人安慰“我”。
指导学生把描写高尔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分别画下来,认真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高尔基体察作者的内心感受,适时地安慰使作者走出了悲伤,他对青少年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对他不由得产生崇敬之情。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③“我”和陌生人成了好朋友。
扣住“微笑”一词,引导学生讨论:从高尔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是对作者在剧院中读书的批评。既然是批评,为什么还要带着微笑说?从“一同欣赏”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高尔基刘?作者真诚的帮助和平等友好的态度。’
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揣摩作者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文章在最后才交代“我”遇到的是高尔基骨高高的,又非常面熟的人就是高尔基呢?
为什么作者不一开始就点明这个颧
2.学生自主思考,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这样安排确实独具匠心。既符合事情发展的顺序,使事情更真实可信;又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耐人寻味。
3.教师拓展:简单介绍用了类似写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学生推荐这类作品阅读。
二.“我”读《童年》时大声地哭了,这也是读书地乐趣吗?你怎么看这个
问题?
古诗诵读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等词的意思。
2、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4、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引导学生创作。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课时安排:1
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东水流,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背一首,指名学生背诵。本课我们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师板出课题,学生挤读。
2、释题;题目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不行的话,请看诗后注释⑴,指名学生说说诗题意思。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自读古诗3分钟左右,然后指名说说读懂了什么?
2、精读第一句:黄师塔前东水流,春光懒困倚微风。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懒”是何意?哪些写出了春光美?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精读第二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桃花开得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如何知道的?
⑶想家:如果蝴蝶黄莺会说话,它们看见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说些什么?
⑷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品味、赏析;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或哪词?说„„为什么?
5、感情朗读古诗
三、迁移、应用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出了春天美丽的景象,也写出了诗人高兴的心情。写得妙极了,同学们,看看窗外的植物园,想想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将本诗换何字变成你的吗?
四、作业
抄写古诗。
语文乐园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包含因果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积累名言警句。通过读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故事,积累成语,受到启发。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读书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成语故事”自由读故事。
说说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了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习作 我开的小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
2、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有一天,有一间小店完全属于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一家小店的店
二、想象能力
你的小店会开在哪里?店名是什么?有多大?里面是怎样装饰的?
你的小店将会经营哪些商品?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吸引顾客?
小店里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小店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快乐或苦恼?
三、叙事能力。
1.有条理地介绍你的小店,叙述可能会在小店里发生的故事。把你认为重要的方面说清楚说具体,其他次要的内容可少写或一笔带过。别忘了。
2、你是以店主的身份在介绍!
作文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听。如果同学们都想看看你的小店,那你的作文就成功了
学生独立作文。
第二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我的小店”。-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四篇:一数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数一数
课题一:数一数(A)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初步了解学生认数、数数的意义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挂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二、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到大数图中的数量。)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数字“2”的教学与上面过程相似。)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前面给大 家数一数,全班学生判断是否数对了。
三、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实物。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格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六、板书设计:
数一数
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一比
课题一:比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练习一的第1—4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等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难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将第6——7页的主题图。学具:学生准备学具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的动画课件。
师:小朋友们爱听故事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动画片,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给学生留出3分钟的思考时间。)
2、讲故事。
生1: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要重新盖房子,小猪来帮忙。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他们终于盖好了新房子!
师:你怎么知道小兔在盖房子? 生1:从房子上面的兔子头像知道的。生2:小兔还给小猪准备了好吃的呢!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3:水中的小鱼也在为他们加油呢!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把观察到的讲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这个动画片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一说吗?厦门我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
贯彻动画片,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
生1:我知道有4只兔子,3只小猪。生2:有3个苹果,4个萝卜。生3:有4个板凳,4根木头。
生4:我发现1只兔子搬1块砖,没有剩下的砖。
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看看,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生1:1只小猪吃1个苹果,小猪和苹果同样多。生2:1只兔子吃1个萝卜,小兔和萝卜同样多。生3:老师,我发现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剩1根木头。师:你发现谁多谁少? 生3:木头多,小猪少。师: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1:木头比小猪多。生2:小猪比木头少。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同学们讲的,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多少)
3、同桌互相说。
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 生(略)
三、应用拓展: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A、一个同学摆,同桌摆的和他同样多。B、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教师巡视,发现多数一个摆在上面,一个摆在下面。)
师:同桌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看出谁摆得多,谁摆得少,或同样多? 生1:数一数,标上数。
生2:对齐摆,长的少,短的少,一样长的同样多。
师:他们的方法都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善于观察和动脑,讲究方法。
2、说出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生1:我班男生比女生多。生2: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少。
生3:我的铅笔和同桌的铅笔同样多。„„
师:同学们说得这么多,这么好,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比谁聪明。
A、教师拿出一串红、黄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先让学生在组内说说。B、小组交流。
1组:用数的方法:数出红珠子有几个,黄珠子有几个,再比较。
2组: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们组是找朋友:一个红珠子和一个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那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3组: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如果开始第一个珠子是红色,最后一个也是红色,那就是红珠子多;如果开始第一个珠子是红色,最后一个是黄色,那就是两种珠子同样多。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比多少
和 同样多; 比 多 比 少
六、教学反思:
课题二:比长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教学难点: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起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A、问:你发现了什么? B、小组交流。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蓝色;一把是白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 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C、两头都都不对齐。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全课小结
师:小朋友,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长 短
比 长 比 短
八、教学反思:
课题三:教学高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及练习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方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所用的实物图。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贴的一朵红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贴的红花。这时,教师轻松地将红花拿下来。问:陈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朵红花? 生:因为陈老师个子比这个小朋友高。师:这位小朋友为什么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二、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1、引入研究内容。
师:谁愿意和这位小朋友比一比高矮?
(请一位和他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来。
2、请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3、小组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还可以靠墙作几号,比一比谁高。
三、反馈练习:
1、独立完成第12页第7题。
2、排队游戏。
师:请第三小组同学从1报数„„请这7位小朋友上台按高矮排成一排。(师观察,学生在站位置时,都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有个别的同学两个高矮不相上下,学生也注意从鞋底的厚薄、鞋跟的高低来区别。)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比高矮
怎样比高矮: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还可以靠墙作几号,比一比谁高。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教案 比的应用一二
第14讲 比的应用
(一)一、知识要点
我们已经学过比的知识,都知道比和分数、除法其实是一回事,所有比与分数能互相转化。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二、精讲精练
【例题1】甲数是乙数的2/3,乙数是丙数的4/5,甲、乙、丙三数的比是():():()。【思路导航】
甲、乙两数的比 2:3 乙、丙两数的比 4:5 甲、乙、丙三数的比 8:12:15 答:甲、乙、丙三数的比是 8:12:15。练习1:
1.甲数是乙数的4/5,乙数是丙数的5/8,甲、乙、丙三数的比是():():()。2.甲数是乙数的4/5,甲数是丙数的4/9,甲、乙、丙三数的比是():():()。3.甲数是丙数的3/7,乙数是丙数的2又1/2,甲、乙、丙三数的比是():():()。【例题2】光明小学将五年级的140名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植树活动,已知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人数的比是2:3,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人数的比是4:5。这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
【思路导航】先求出三个小组人数的连比,再按求出的连比进行分配。①一、二两组人数的比 2:3 二、三两组人数的比 4:5 一、二、三组人数的比 8:12:15 ②总份数:8+12+15=35 ③第一组:140×8/35=32(人)④第二组:140×12/35=48(人)⑤第三组:140×15/35=60(人)
答:第一小组有32人,第二小组有48人,第三小组有60人。练习2:
1.某农场把61600公亩耕地划归为粮田与棉田,它们之间的比是7:2,棉田与其他作物面积的比6:1。每种作物各是多少公亩?
2.黄山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分三组参加植树。第一组与第二组的人数的比是5:4,第二组与第三组人数的比是3:2。已知第一组的人数比二、三组人数的总和少15人。六年级参加植树的共有多少人?
3.科技组与作文组人数的比是9:10,作文组与数学组人数的比是5:7。已知数学组与科技组共有69人。数学组比作文组多多少人?
【例题3】甲、乙两校原有图书本数的比是7:5,如果甲校给乙校650本,甲、乙两校图书本数的比就是3:4。原来甲校有图书多少本?
【思路导航】由甲、乙两校原有图书本数的比是7:5可知,原来甲校图书的本数是两校图书总数的7/(7+5),由于甲校给了乙校650本,这时甲校的图书占两校图书总数的3/(3+4),甲校给乙校的650本图书,相当于两校图书总数的7/(7+5)-3/(3+4)=13/84。
650÷(7/(7+5)-3/(3+4))×7/(7+5)=2450(本)答:原来甲校有图书2450本。练习3:
1.小明读一本书,已读的和未读的页数比是1:5。如果再读30页,则已读和未读的页数之比为3:5。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2.甲、乙两包糖的重量比是4:1。从甲包取出130克放入乙包后,甲、乙两包糖的重量比为7:5。原来甲包有多少克糖?
3.五年级三个班举行数学竞赛。一班参加比赛的占全年级参赛总人数的1/3,二班与三班参加比赛人数的比是11:13,二班比三班少8人。一班有多少人参加了数学竞赛?
【例题4】从前有个农民,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17头牛分给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小儿子分得1/9,但不能把牛卖掉或杀掉。三个儿子按照老人的要求怎么也不好分。后来一位邻居顺利地把17头牛分完了,你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思路导航】因为1/2+1/3+1/9=17/18,17/18﹤1,就是说三兄弟并未将全部牛分完,所以我们求出三个儿子分牛头数的连比,最后再按比例分配。
① 三个儿子分牛头数的连比:1/2:1/3:1/9=9:6:2 ② 总份数:9+6+2=17 ③ 三个儿子各分得牛的头数:17×9/17=9(头)17×6/17=6(头)17×2/17=2(头)答:大儿子分得9头,二儿子分得6头,小儿子分得2头。练习4:
1.图书室取出一批书,按照一年级得1/2,二年级得1/3,三年级得1/7,正好是41本,各年级各得多少本?
2.古罗马富豪约翰逊再临终前,对怀孕的妻子写下这样一份遗嘱:如果生下来是个男孩,就把遗产的三分之二给儿子,母亲拿三分之一;如果生下来的是女孩就把遗产的三分之一给女儿,三分之二给母亲。结果他的妻子生了双胞胎,一男一女,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求出接近于遗嘱条件,把遗产分给三个继承人的比。
(1)从儿子、母亲、女儿所得的比例来看,他们三人所得的遗产的比是():():()。(2)从母亲至少得遗产的1/3来看,儿子、母亲、女儿所得遗产的比是():():()。3.甲、乙、丙三人共做零件900个。甲做总数的30%,乙比丙多做1/3。三人各做多少个?
【例题5】两个相同的瓶子装满酒精溶液。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是3:1,另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是4:1。若把两瓶酒精溶液混合,混合液中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是多少?
【思路导航】抓住两个瓶子相同的关系,分别求出每个瓶中的酒精占瓶子容积的几分之几再解答。
① 一个瓶中酒精占瓶子容积的比 3/(1+3)= 3/4 ② 另一个瓶中酒精占瓶子容积的比 4/(1+4)= 4/5 ③ 两瓶子里的酒精占一个瓶子容积的比 3/4+4/5 = 31/20 ④ 水占一个瓶子容积的比 2-31/20 = 9/20 ⑤ 混合液中酒精与水的比 31/20:9/20=31:9 答:混合液中酒精与水的比是31:9。练习5:
1.两块一样重的合金,一块合金中铜与锌的比是2:5,另一块合金中铜与锌的比是1:3。现将两块合金合成一块,求出锌合金中铜与锌的比。
2.将一条公路平均分给甲、乙两个工程队修筑。甲队已修的与剩下的比是2:1,乙队已修的与剩下的比是5:2。这条公路已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3.光华电视机厂上半年生产的电视机产量占全年的5/8,照这样的速度计算,全年可超产1000台。这个工厂上半年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第15讲 比的应用
(二)一、知识要点
比是反映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形式,也是解数学题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它,我们处理倍数关系、解答分数应用题就方便灵活得多。在这一讲,我们讲探讨稍复杂的比是应用题。
二、精讲精练
【例题1】甲、乙两个学生放学回家,甲要比乙多走1/5的路,而乙走的时间比甲少1/11,求甲、乙两人速度的比。
【思路导航】因为 速度=路程÷时间,所以,甲、乙速度的比=甲路程/甲时间:乙路程/乙时间
(1)甲、乙路程的比:(1+1/5):1=6:5(2)甲、乙时间的比:1:(1-1/11)=11:10(3)甲、乙速度的比:6/11:5/10=12:11 答:甲、乙速度的比是12:11。练习1:
1.小明和小芳各走一段路。小明走的路程比小芳多1/5,小芳用的时间比小明多1/8。求小明和小芳速度的比。
2.甲走的路程比乙多1/3,乙用的时间比甲多1/4。求甲、乙的速度比。
3.一个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如果骑自行车每1千米比步行少用8分钟。这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步行速度的比是多少?
【例题2】制造一个零件,甲需6分钟,乙需5分钟,丙需4.5分钟。现在有1590个零件的制造任务分配给他们三个人,要求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每人应该分配到多少个零件?
【思路导航】先求出工作效率的比,然后根据同一时间内,工作总量的比等于工作效率的比进行解答。
甲、乙、丙工作效率的比: 1/6:1/5:1/1.5=15:18:20 总份数:15+18+20=53 甲 :1590×15/53=450(个)乙 :1590×18/53=540(个)丙 :1590×20/53=600(个)
答:甲、乙、丙分配到的零件分别是450个、540个、600个。练习2:
1.加工一个零件,甲需3分钟,乙需3.5分钟,丙需4分钟。现在有1825个零件需要甲、乙、丙三人加工。如果规定用同样的时间完成任务,那么各应加工多少个?
2.甲、乙、丙三人在同一时间里共制造940个零件。甲制造一个零件需5分钟,比乙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多25%,丙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比甲少2/5。甲、乙、丙各制造了多少个零件?
3.加工某种零件要三道工序,专做第一、二、三道工序的工人每小时分别能完成零件48个,32个,28个,现有118名工人,要使每天三道工序完成的零件个数相同,每道工序应安排多少工人?
【例题3】两个服装厂一个月内生产服装的数量是6:5,两厂西服价格的比是11:10。已知两厂这个月内总产值为6960万元。两厂的产值各是多少万元?
【思路导航】因为产值=价格×产量,所以
甲产值:乙产值=(甲价格×甲产量):(乙价格×乙产量)两厂的产值比为:(11×6):(10×5)=66:50 甲厂产值为:6960×66/(66+50)=3960(元)乙厂产值为:6960×50(66+50)=3000(元)答:两厂的产值分别是3960万元和3000万元。练习3:
1.甲、乙两个长方形长的比是4:5,宽的比是3:2,面积的和是242平方厘米。求甲、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2.苹果和梨的单价的比是6:5,王大妈买的苹果和梨的重量的比是2:3,共花去18元。王大妈买苹果和梨各花了多少元?
3.大、小两种苹果,其单价比是5:4,重量比是2:3。把两种苹果混合,成为100千克的混合苹果,单价为每千克4.40元。大、小两种苹果原来每千克各是多少元?
【例题4】A、B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7:3。如果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70元,它们的价格比就是7:4,这两种商品原来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思路导航】
解法一:因为A、B两种商品涨价的数值相同,所以涨价后两种商品价格差不变。由于价格差不变,所以价格差对应的份数也应该相同。
原价格比=7:3=21:9 现价格比=7:4=28:16 【这样前后项的差都是12,价格涨了(28-21)=7份,是70元】 70÷(28-21)=10元 A:10×21=210(元)B:10×9=90(元)解法二:由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变,选两种商品的价格差做单位“1“进行解答。(1)原来A商品的几个是价格差的几倍 7÷(7-3)=7/4(2)后来A商品的价格是价格差的几倍 7÷(7-4)=7/3(3)A、B两种商品的价格差是 70÷(7/3-7/4)=120(元)(4)原来A商品的价格是 120÷(7-3)×7=210(元)(5)原来B商品的价格是 120÷(7-3)×3=90(元)答:A、B两种商品原来的价格分别是210元和90元。练习4:
用两种思路解答下列应用题:
1.甲、乙两个建筑队原有水泥重量的比是4:3。甲队给乙队54吨水泥后,甲、乙两队水泥重量的比是3:4。原来甲队有水泥多少吨?
2.甲书架上的书是乙书架上的4/7,两书架上各增加154本后,甲书架上的书是乙书架上的,甲、乙两书架上原来各有多少本书? 3.兄弟两人,每年收入的比是4:3,每年支出的比是18:13。从年初到年底,他们都结余720元。他们每年的收入各是多少元?
【例题5】如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线路图,已知甲地到丙地的路程与乙地到丙地的路程比是1:2。王刚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甲地步行到丙地,李华同时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骑自行车去丙地,他比王刚早1小时到达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思路导航】
解法一:根据路程的比和速度的比求出时间的比,从而求出王刚和李华所用的时间,再求出各自所走的路程。
王刚和李华所用时间的比 1/4:2/10=5:4 王刚所用的时间 1÷(5-4)×5=5(小时)甲地到丙地的路程 4×5=20(千米)甲、乙两地的路程 20×(1+2)=60(千米)
解法二:如果李华每小时行4×2=8千米,他将与王刚同时到达丙地。现在他每小时多行10-8=2千米。在王刚从甲地到丙地的这段时间内,李华比应行的路程多行了10×1=10千米。据此,可求出王刚从甲地到丙地的时间。
王刚从甲地到丙地的时间10 ×1÷(10-4×2)=5(小时)甲、乙两地的路程4×5×(1+2)=60(千米)
解法三:如果王刚每小时行10÷3=5千米,就能和李华同时到达。由此可见,王刚走完甲地到丙地的路程,用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和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相比,所用的时间相差1小时。再根据1千米的路程,两种速度所用的时间相差 1/4-1/5= 1/20小时。最后求出甲地到丙地的路程。
甲地到丙地的路程1÷(1/4-1/(10÷÷2)=20(千米)甲、乙两地的路程20×(1+2)=60(千米)答: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练习5:
1.一辆汽车在甲、乙两站间行驶,往返一次共用去4小时(停车时间不算在内)。汽车去时每小时行45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3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做3000个零件比乙做2400个零件多用1小时,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6:5。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
3.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路线图。已知甲地到丙地的路程与乙地到丙地的路程的比是2:3。一辆货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丙地,一辆客车同时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丙地,客车比火车迟1小时到达丙地。求甲、乙两地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