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多元评价(定稿)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多元评价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语言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注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健康、有效地学习语言,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应在新《纲要》背景下给予多元的评价,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语言教育内容是否注重从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
语言教育的许多内容都是直观、形象的,因此语言教育所选的内容能否让幼儿接受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语言教育的内容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语言教育内容是否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如“玩具展览”、“有趣的书”、“钱币”、“中国汉字”等。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有利于幼儿在回忆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整理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又能引导幼儿去关注自身及日常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其次,语言教育内容是否与社会信息相关。如“每日新闻”、“天气预报”、“抗洪救灾”、“交通规则”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让幼儿感到新奇,同时对幼儿本身的思维、语言要求也较高,有一定难度。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理解这些社会信息,也能够进行表述交流。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他们极愿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常常会围绕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得到发展,也培养了他们遇事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使他们的社会性情感得以提升。
再则,语言教育内容中是否有幼儿可接受的科学信息。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幼儿易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作为语言教育的内容。如“电话”、“特殊电话号码”、“环保标志”、“桥”、“家用电器”等。这些活动内容有较大的科技含量,涉及一些专业用语、专业知识,不仅使幼儿的语言表述、运用的量大大增加,而且有利于幼儿自主进行加工、概括的思维训练,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整合的发展。
二、语言教学方法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教师在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能否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如通过看图片、演示桌面教具、情境表演、做游戏等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再如活动中利用小实验、选择、匹配、比较、记录等操作方法,帮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更好地感知、理解和体验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丰富幼儿语汇、加深理毹记忆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课件,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为幼儿提供形象化的语言学习氛围,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理解、接受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衡量语言教育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
三、语言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的时候,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总让一些语言能力较好的幼儿回答,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如果这些教师不在乎幼儿发言多么准确或者优美,让每个幼儿说说哪怕是不正确的、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在很多幼儿争着要说的时候,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来让每个幼儿有说的机会,让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满足和鼓励,自然他们也就得到了语言表述、运用的机会。新《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才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幼儿说话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经常打断幼儿的话而要求他(她)“说完整”、“说正确”等。实际效果是幼儿在说话的过程中一经打断后,往往就说不下去了。这是因为,幼儿表述的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觉得教师认为他(她)说得不好。有关幼儿语言表述行为的研究发现,没有表述的愿望或倾向就没有表述行为的产生,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幼儿暂时说得不正确、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语言表述、运用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完整。其实,这个指标就是评价活动的教育效果如何,因为一切语言教育活动都是为r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只有有利于幼儿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活动才是好的活动。
四、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行为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念。语言行为是教育观念的反映。语言行为和语言修养并不是一回事,语言修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而语言行为更多地与教育观念相联系。作为幼儿教师,即使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没有完全弄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语言行为。由于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和行为,因而要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对幼儿学习的正确认识、对幼儿园以活动为主观念的认识、对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的认识、对尊重幼儿的认识等。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语言教育行为的运用与观察技能是密切相连的,正确的语言指导基于准确的观察。教师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观察幼儿的一切活动,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嘴到”。观察得细致、周到,语言的指导才更加准确、到位。
其次,教师应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实施良好语言教学行为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效地在语言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
总之,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语言活动时,不应仅仅只是教会幼儿运用一些词汇、背会一首诗歌、讲出一则故事,而是要注重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掌握学习的方法,帮助幼儿领悟到做人做事的真谛,让幼儿“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第二篇:“多元评价”──幼儿科学教育评价新观念
资源评价:(要求:150字以上。小四号字、仿宋)
资源所属专业类别:管理类 资源名称:“多元评价”──幼儿科学教育评价新观念 资源说明:本文来源于教育评价
资源关键字:幼儿教育评价、多元评价 资源作者:网络
资源类型:文本类素材 资源语言:中文
“多元评价”──幼儿科学教育评价新观念
“多元评价” 和当前影响教育领域的“多元智能理论”联系密切,但又不局限于此。“多元评价”观念颠覆了评价的很多传统认识,表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诸多方面。在多元评价观念的背后,反映了当代在科学观、知识观,学习观几方面的新认识,以及追求教育民主、尊重个人价值的时代精神。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多元评价”所引发的观念变革作一分析。
一、从权威评判到平等对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对“谁来评价”问题最好的回答。
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评价之所以被认为很重要,往往是因为它总是和权威联系在一起:权威才能扮演评价者的角色,评价的结果是一种权威的衡量。因此,管理者(园长及教育行政官员)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对幼儿进行评价„„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评价结果,有些教师不惜弄虚作假,使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众所周知,教育评价不同于教育测量。后者完全是一个事实判断的过程,它的目的是获取客观的数据,即真实地反映测量对象所具有的特征;而教育评价不仅要对事实进行判断,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的判断,即对评价对象是否符合评价者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可以说,任何评价活动总是从评价主体(即评价者)出发,而且与评价主体的价值观有关。每个评价主体都是独—无二的,都处在自己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因而每个人在进行评价时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教育评价,体现评价活动的主体性。
“多元评价”的观念是从尊重不同主体的不同价值取向出发,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例如,对于同样的事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价值观可能不一样,教师和家长的价值观也可能也是不一样的,幼儿和成人的价值观一定不一样,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判断。这些不同的判断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权威,只有通过不同评价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文流,才能使我们对事实获得一个更为全面的评价。
我们尤其要强调幼儿自身作为一个评价者的重要性。在众多的评价主体之中,幼儿是弱势群体,但培养幼儿自主评价能力却是关系到幼儿一生,同样也是贯穿于幼儿学习生涯的任务。幼儿通过对自己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培养自我评价能力,认清自己的学习目的,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幼儿的自我评价,可以评判自己的学习,从而更好地计划自己该如何学习。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最好作品”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讨沦“最好作品”就是让幼儿选择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作品放到文件夹中或“书包”中,并让他们谈论为什么选择这些作品。总之,教师应该维护幼儿的自主性,和幼儿展开平等的对话。
二、从结果评定到过程跟进
传统教育评价一般都涉及到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它们代表着在不同时期进行的评价,也代表着教育评价的不同功能。在教育过程中,评价具有:诊断功能、改进功能,鉴别功能等。这三种功能对于教师了解教育对象的状况、发现问题以及改进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教育评价专家泰勒(Tyler)的观点:目标、教育过程和评价二者形成一个“闭环结构”,即预定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评价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对照实际的教育结果。找出教育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以便通过一定的改进措施更好地达成目标。在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中,教育评价是不可或缺的。目标是评价的依据,评价则是达到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泰勒对教育评价的看法是基于他的“目标中心沦”。当教育的重心转向过程之时。评价和教育过程的关系也许就要发生变化了。
“在理想的教学中,课程与评估的界胶变得模糊了。”这句话中的意思就是,评估应该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教学与评价应该一体化。“评估不仅仅是每个单元结束时进行的—种终极性活动,而是学生通过自我规范、总结进步来表现展示自己才华。因此。我们既需要能够体现学生知识水平的最后成果的总结性评估,也需要能够展现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处位置的形成性评估。”“好的评估应该是有意义的、持续的、并且是有根据的,学生通过在有意义的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学习。”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的教育评价实践却存在着“重教育结果、轻教育过程”、“重鉴别功能、轻改进功能”、“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问题。尤其是将教育评价看成是外在于教育过程的环节。这样的观念割裂了评价与教育过程的血脉联系,并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从教师来说,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兼教育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角色,往往就不会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收集评价资料、及时改进教学。而评价本身也就蜕化成教育过程之外的一种静态的评定工作,却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多元评价”的观念强调将静态的结果评定式的评价和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相结合,正是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
三、从测验评价到实作评价
从评价的具体方法看,过去比较常用的是测验的方法。而实作评价则是指在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幼儿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幼儿进行整体判断的教育评价方式,从测验评价到实作评价,不仅仅是方法的变化,更反映了教育评价的关注点在变化。我们知道,测验评价是通过统一的、标准化的问题,以问答或测试的形式,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的评价方法。尽管它实施起来较为简便,但出有—些难以克服的缺点:首先,测验评价关注的是结果,却看不到幼儿的思维过程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测验评价便于考察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却看不到其他,如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领域的发展。第三,测验评价为了追求标准化而通常采用去情境性的问题,这样虽然增强了不同个体间的可比性,却由于测验的问题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因而也看不到每个幼儿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的独特能力表现了。
实作评价则不然。它向幼儿提出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通过观察幼儿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每个幼儿的个性化的作业成果的分析来进行评价,因而是一种“真实评价”。
实作评价体现了一种过程性的知识观,即知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实作评价更关注过程,关注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它表现了幼儿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高层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创造力等,这些都必然会在评价过程中展现出来。
实作评价体现了一种完整性的知识观,即关注幼儿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实作评价也关注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幼儿的作品。但是,每个幼儿的作品都不是单一能力的表现,而是其综合能力的表现。实作评价通过对幼儿作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发现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实作评价还体现了一种情境性的知识观,因为幼儿只有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这恰恰是测验评价的盲点。实作评价的作业与幼儿的真实生活产生关联,如模拟日常生活的情景,或者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实际操作,这些对幼儿来说都是有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
从“多元评价”观念出发所进行的实作评价,突破了过去单一化的评价方法,的确是对评价对象多方面素质的真实、完整的展示。
四、从常模标准到差异性评价
从评价的标准看,受目标教学模式的影响,过去的教育评价也常常是目标导向的,即按照设定的统一、具体的和固定不变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对象。但是,用统一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进行的评价过分强调了幼儿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而传统常模和标准参照的评价则可能掩盖了幼儿学习和认知方式的独特性。
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性,而且这种独特性应该得到尊重。承认每个人的独特性、充分展示每个人的独特性、促进每个人的独特性的发展,应该成为教育以及教育评价的新取向。
20世纪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也使得教育评价不能不重视幼儿认知建构的个体差异性。如果认为幼儿可以使用不同的智力方式来学习、记忆、表征和应用知识,那么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幼儿必定是有局限性的。
而加德纳(H.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则对人的独特性作了最生动的描绘。按照他的理论,人具有多方面的智能,而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智能)。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智能结构和智慧潜力,教育应该将它们展现出来、挖掘出来。而过去那种“一刀切”式的评价,用单一化的价值取向规定幼儿,用单一化的标准衡量幼儿,其后果恰恰是束缚了每个幼儿的发展潜力,更束缚了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资源评价:幼儿教育评价是一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迅速变化及多元化文化共存的世界中,教育评价理论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只受到一种理念的影响,只局限于一种评价模式,这对全面、有效地评价儿童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对幼儿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为每个幼儿创造个人化的发展空间;幼儿应该理解和接受同伴之间的差异,在发展自主评价能力的同时,学会接纳不同的声音,从而营造—种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
第三篇:多元评价
一、建立多元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二、注重过程方法多元的评价;
三、积极参与,主体多元;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只有单一的模式或标准。而评价主要局限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建者加德纳把传统的注重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教育称为“唯一机会的教育”,他说:“唯一机会的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儿童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我们应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全新的评价世界?
一、建立多元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在教学中,不仅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是否优秀,还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究能否进化,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否有效,以及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是否生成。
这样的目标多元的教学,把抽象的数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易懂易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具体事例中的数据体验,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建立多元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注重过程方法多元的评价
以往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一味强调结果的重要,忽视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对学生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解决物理问题,我们不能仅仅注重是否做出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方法的选择。
注重过程方法多元的评价,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不断思考,从多角度选择答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探索物理知识的奥秘。
三、积极参与,主体多元
学生、教师、家长是参与评价的三大主体。我们过去偏向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应该听从老师的话,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如今,新课程要实现“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就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比如建立自我评价: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这节课学习效果怎样?很好□较好□一般□不理想□,你觉得哪些方面有待提高或改进?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的感觉是最真实的,学生的自我评价很助于他们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家长的评价影响力不可低估。家长如果对学校的工作理解和支持在学习过程中恰当评价,对学生学会学习是终身受益的。新课程中不少作业需在课外调查完成,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由此可见,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家长评价的多元评价主体,能充分有效地运用评价机制激励,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由于学生在认识方式,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评价中应当允许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1、非正式评价方式。如口试、面谈、提问、学生档案。
2、正式评价方式。如学生物理学习过程发展性评价表、书面考试、课题设计、物理小论文、调查表等。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追求客观化、数量化,但在评价观、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过程等方面却存在许多非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而且也难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评价方式、目标、主体、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化,实质是给学生以弹性化,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也是爱护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唯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彩的评价世界,才能全面、真实评价学生潜能和学业成绩,以提供教学改革的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篇:幼儿语言教育
幼
儿
语
言
教
育
我国幼儿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幼儿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在每一个领域,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重要,关注幼儿的语言,研究幼儿的语言都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 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幼儿语言教育注重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幼儿的技能的培养。由此带来了综合语言教育的欠缺。具体表现为:缺乏词句积累,导致语言表达贫乏;缺乏生活语言的丰富,导致语言自身的工具化;缺乏幼儿语言的实践,导致语言应用上的“残疾”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幼儿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影响日后的小学学习,使得幼儿的语言教育不能更顺利得开展。
通过观察和收集相关信息,我国幼儿教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者重视有计划的语言教学活动、忽视日常语言教育活动
独立的语言教学活动是进行语言教育的一个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但就目前来看,我们多数幼儿园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时,注重在课上通过故事、儿歌、看图讲述等手段丰富词汇,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但很少考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培养幼儿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情感以及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因此常常导致课上课下相脱节的情况。
教师虽然尽量做到让更多的幼儿发言,但毕竟课上时间有限,仍然会有许多幼儿没有机会发言回答问题,而且许多教师都把下课当做是这一语言教育任务的完成,在评价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时也多数只是依据课上发言幼儿的表现而定。
另外,许多教师偏注重课上的教具准备,在观摩课上表现就更加明显,为了一节二三十分钟的语言教学活动,教师常常花费几天的时间准备教具,但却忽视在生活中创设语言情境,为幼儿设置语言活动区(角),在许多班级里缺乏刺激幼儿语言发展的玩具。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教学活动等一切形式的活动。但不可否认,目前还存在着只把“有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看做“教育活动”的现象,所谓的“语言教学活动”也都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语言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都是发展幼儿语言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师一定要把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不可重此轻彼,更不可完全忽略后者。
二、教师语言素质还有些欠缺
幼儿教师要靠语言来实施教育,用语言指导幼儿生活,但目前有些教师语言尚不能达到幼儿教师的要求,好多教师普通话并不标准,还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用词不恰当。另外,一些幼儿园在开展语言教育时出现汉字,但有些汉字有的教师书写也并不十分准确、不规范,更谈不上书写的美观性,这些都严重影响幼儿园语言教育。
三、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还需进一步优化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充分说明提问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同样,笔者认为,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恰当与否也是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实际上,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还很不够,交流的语言质量还不是很高,教师的许多问题没有启发性,没有挑战性。而且有的时候问的问题过多,太重视形式,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幼儿回答的声音也过于统一,老师的问题过长,幼儿的回答过于简短。许多时候教师只是一个接一个的、琐碎的问“喜欢吗”“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而孩子们也大多都只是机械地、不动脑筋地去回答、去应付“喜欢”“好”“对”。即使偶尔有个别孩子有不一致的回答,教师也一般不去理睬,只是一味地按着自己准备好的教案继续进行,笔者认为这样的一些“假提问”不仅不利于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反而,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师如何优化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呢? 首先,提问要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一些对幼儿能力水平要求过高或过低的提问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而且会使幼儿降低学习的兴趣。
其次,提问方式要尽力避免单一化。一些必要的问题是必须提问的,但是也应该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使提问方式多样化。如果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单一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相信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也都会有所下降。
第三,提问要注意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有开放性,有启发性,使不同能力的幼儿经过努力都能“摘到果子”。问题的兼顾面要大,使幼儿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如果有时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让孩子们学着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
总之,教师要不断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使之在教育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早期教育中幼儿图书的选择也存在一些问题
幼儿园在开展分享阅读时,通常首先是师幼一起阅读大书,在此阅读过程中,老师常常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来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这除了可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更专心地投入以后的阅读活动之外,还能够锻炼他们利用已有资源,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如果在接触一个新的故事时,能够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依据看到的图画内容和能理解的文字,自选编撰故事情节,想象细节内容,把故事叙述完整,还可以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体会到语言叙述的内在逻辑顺序,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但是,许多时候幼儿并不能按照老师期望的那样说出书中所呈现的内容,究其原因,是图书选择的问题。分享阅读是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的分享阅读材料,配合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在家庭或幼儿园实施的阅读教育活动。但目前的幼儿园图书仍有很大一部分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或身心特点,一些图书的图画相当粗糙,低幼儿童看了几乎完全不知所云,比如曾经出现过一个小班的分享阅读活动中所选用的图画书,但是幼儿看不出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只狐狸的情况。此外,由于文化背景或经验的不同,有一些国外的图书也并不适合我们国内的儿童来阅读。而且幼儿图书中文字出现的多寡也是一个问题,有的图书文字太多,而且字很小,影响幼儿阅读,而有的则几乎没有文字。
因此,教育者为幼儿择适合的阅读素材应该是非常严格的,其必须要求满足:这些故事内容必须有效地既适合讲述又能阅读,而且其中的插图必须符合被试的年龄。教师应该先选择好图书,再由专家委员会对这些图书进行鉴定,最后一致通过决定了才能在教育活动中运用。
幼儿语言教育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从而促进幼儿在获得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使孩子的兴趣、情感、认知、思维等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
第五篇:幼儿语言教育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育:拔萝卜
活动名称:《拔萝卜》(中班·语言)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拔萝卜》。
2、掌握故事中各个角色的语言和语调。
3、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活动准备:
歌曲中各角色的头饰及萝卜。
活动过程 :
一、搬桌子,导入主题。
导入活动:让幼儿合作搬桌子。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拿着的是什么啊?(萝卜)对了!
二、讲故事。
1、讲第一遍故事,进行提问。
(1)萝卜拔出来了吗?(拔出来了)
(2)谁来帮忙拔萝卜了?(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猫,小黄狗,小老鼠)
(3)谁第一个来拔萝卜?(老公公)他拔不动的时候请谁来帮忙的?(老婆婆)
(4)谁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来拔萝卜?(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猫,小黄狗)
(5)谁最后一个来帮忙拔萝卜?(小老鼠)
2、分段教授故事中各个角色的语音语调,进一步巩固故事。
师:老公公是什么样子的?他说话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幼儿自由模仿、学习老公公走路的样子及说话的语调,这时可请个别表演能力强的幼儿演示一下。最后带领幼儿总结:老公公要弯着腰,手背到后面,说话的语速慢,语调低。按着角色的顺序,带领幼儿学演每个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
(1)学演老婆婆的动作、语言、表情。(走路的动作、语速慢、语调低)
(2)学演小姑娘的动作、语言、表情。(蹦蹦跳跳走路,语调高)
(3)学演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的动作、语言、表情。(动作、叫声)
三、分角色表演
教师为表演者分配角色,戴上头饰。并提出表演要求:
各角色要大声应答“哎,来啦!”并在应答中,模仿该角色的走路动作,站在前一角色的后面。请幼儿自由组合,5人一组,互相商量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四、活动总结
师: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他们一起用力把大萝卜拔出来了。看!集体的力量多伟大。那他们会用大萝卜去干什么呢?(做粮食等)
师:如果你有这么大一个萝卜你会用它干什么呢?(幼儿发挥想想说一说萝卜的用处)师: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非常好!你们都很棒!要一直这么努力认真啊!并且,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像歌曲里的老婆婆、小弟弟、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学习,要乐于助人。而且老师告诉你们,萝卜是非常好的蔬菜,我们小朋友要不挑食,多吃蔬菜哦!
五、活动延伸 :
进行“萝卜蹲”的游戏。